三毒是什么

三毒是什么,第1张

问题一:佛教中说的三毒指什么是什么意思 三毒指贪、嗔、痴。又称三垢、三火。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如何戒除三毒?

首先认识三毒的害处,平时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贪声色(电视、游戏、小说、时装、容貌等),不偷懒(卧床不求大、软,按时起床),不贪吃、不追求口味,少欲知足,甘于寂寞。遇到逆境,别怨这个怨那个,苦难是良师,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

其次,相信因果报应真实不虚,但是通钉忏悔、断恶修善能改变命运直至成佛。选择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比如念佛,无论发生什么,不管遇到什么境界,只管老实念。若干年后,可能断除三毒。

以上仅供参考。

问题二:佛教三毒是什么 佛教三毒,指世间众生所染三种根本毒害,即贪、嗔、痴。道教受佛教义理影响,认为世间众生之所以沦入苦海。受诸烦恼,不得解脱,皆因后天习染三毒所致。

问题三:佛家说的三毒七苦是什么? 人生有三毒七苦

三毒:怨,嗔,痴

七苦:生、老、病、死,爱憎会,已失去,得不到

人生迷茫的人会无时无刻不在受这几种折磨,归根结底不过如此而已,参透了其中的含义,便会坚强无比,游刃有余与活着的这几十年。

人活着的这几十年,在茫茫宇宙中,又是多么短的一瞬间,人,又是多么渺小的一个个体,所以,何必为那些爱恨情仇金钱名利所左右呢?所有爱恨情仇都会化为乌有,人也会消失,为早晚会消失的东西而浪费感情,为情所困,让自己内心无比痛苦,备受折磨,岂不是很傻的事情么?

为了金钱为了得不到的而拼命,得到的金钱,最终终将不会属于自己,你也带不走,拼命又有何意义呢?不如倾听一下内心的声音,找到自我。

曾经参透了这些,超脱世俗的境界,真的快乐无比,内心丰盈充实,又在得不到和已失去上栽了,心痛了2了,写下这些文字,希望能再次超脱!

问题四:佛教三毒和六弊是什么 佛教说的是三毒六贼,,

三毒是贪嗔痴,贪,就是贪爱之心,嗔,就是嗔恨心,痴,有情感就是情痴。

六贼,是眼耳鼻舌身意,这6根让我们被幻境带走,轮转无边,只有让6根不随境界走,守住清净心才能超越轮回

问题五:三毒七苦是什么 三毒指贪欲、嗔恚、愚痴。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问题六:佛说人有三毒是指什么三个? 贪婪,嗔恚,愚蠢。

问题七:佛家说的三毒七苦是什么? 三毒指贪欲、嗔恚、愚痴。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盛阴苦。’

问题八:佛法中的三门,三界,三毒,三身是指什么 三门 身语意 三界 欲界 无 三毒 贪嗔痴 三身 法身 报身 化身

问题九:金庸小说中令狐冲口中所说的天下三毒是什么 尼姑、砒霜、金线蛇

问题十:什么是三毒? 三毒里的贪欲贪欲的表现是由渴望到追求,由追求到占有,然后占有欲又继续增长、扩大。贪欲的基本渴求有两种:一是感观享受的渴求;二是生命延续的渴求。除此之外,贪还有一个最要紧的功能,就是思想意识中对追求的贪执,这种烦恼的危险更大。正因为三毒的贪欲难以满足,所以佛教强调贪是一种疾病,用满足贪的方式去解决不是办法,只有断除三毒的贪欲,才是根本办法。( 中文字: 古人认为鸽子的特征是贪欲无足,故用鸽子来代表三毒之一的贪毒。贪,指对有利于自己的事物、环境而生的贪婪、迷恋之心。因为希望不停地满足心中的贪欲,而产生无边烦恼。 )三毒里的憎恨三毒的嗔恨: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贪欲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嗔恨」。佛经中所讲的忿、恨、覆、恼、嫉、害就是对嗔恨形态的概括。嗔的本质虽是嗔恨对方,其意图虽是要伤害或毁灭对方,但无论意图是否达成,任何嗔恨生起之刹那,其人之心中直觉的会感到极端的痛苦或不快。三毒的嗔恨之所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痛苦,是因为嗔之本质是恶意的,恶意在对别人之时,则其无形的反作用也会自然伤害自己。所以,佛经中说,极度愤恨的怒火,给人带来的灼痛实不亚于地狱之火。( 中文字: 古代认为蛇的脾气很暴躁,容易攻击人,故用蛇来代表嗔毒。嗔,指身处在逆境中或面对对自己不利的事物环境而生自仇恨。在各种烦恼中仇恨最容易引起人造下恶业,是最能导致众生未来堕于三恶业的。 )三毒里的愚痴三毒的愚痴就是不知道、不明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无明。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无明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知道,二是错误的知。最初的佛法中认为,痴就是我执,后来又有四邪见来加以说明:一是把无常的事物认为有常;二是把痛苦的事情认作为快乐;三是把无我的认作为有我;四是把可恶的认作为可爱的。错知的痴是小乘佛教对痴的基本解释,大乘佛教除了错知之外,还加上了无知,如不知道「自心即佛性」。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以痴为根源产生贪和嗔,没有三毒的痴,就不会有三毒的贪和嗔,所以佛教特别强调痴是一切烦恼及痛苦的根本。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_痴」,尤其要「转识成智」。《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般若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识为智,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所以,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中文字: 在各国的文化中经常用猪来形容蠢笨,佛教中用猪来代表痴毒。痴指“无明愚痴”即对事物的客观情况不了解的意思。众生因为不明自业力及因果,才会造下种种恶业而导致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在各种烦恼之中,痴是最根本的烦恼.也是贪,嗔与其他一烦恼的根源。 )

三毒,佛学名词,指一切痛苦的根源--贪、嗔、痴。

贪为饿鬼之源,嗔为地狱之源,痴为畜生之源。

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解释三毒指的是贪欲、憎恨、愚痴,愚痴是三毒中最根本的一个。

1、陈情令中江澄的剑叫做三毒,三毒的意思是贪、嗔、痴。在《陈情令》中,每个人物都有一把剑,每个人的佩剑也都有属于自己的名字。

2、魏无羡的佩剑最洒脱,当初羡羡不知道该给剑取什么名字,就说了一句“随便”,这把剑就被刻上了“随便”二字,很符合羡羡的气质。蓝忘机的佩剑叫做“避尘”,意思是避开凡尘俗世,很适合雅正。

贪嗔痴出自佛教,三毒,又称三垢、三火。

此三毒残害身心,使人沉沦于生死轮回,为恶之根源,故又称三不善根。

(1)贪,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否则,心不甘,情不愿。

(2)嗔,对逆的境界生嗔恨,没称心如意就发脾气,不理智,意气用事。

(3)痴,不明白事理,是非不明,善恶不分,颠倒妄取,起诸邪行。

对应降伏解脱办法: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戒,是指一种有道德的、有规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行为标准,斩断因为沾染喜爱外物而生起的执着贪心;

定,是针对内心的修炼和自我耐性的培养;凡事先自省,向内求;避免外向的暴躁和苛求他人引发的嗔恨;

慧,是对于宇宙生命种种实相,有了透彻、圆融的了知,从而脱离愚痴;不再惘于事理,迷于因果;善解世间因缘的相续,明白生死流转的根本,心无挂碍,无有恐怖。

降伏解脱的先后次序:

持戒除贪,戒能生定,定力深厚,贪心不起,定力更进,断灭嗔心,智慧显露,愚痴障除,正见正行,净化身心,因次第修,证果不远,解脱根本烦恼,能度一切苦厄;此法真实不虚,唯信之者自证。

作于春秋时期的《礼记·大学篇》里也描述了类似的修身安心之道,可知“其来有自”: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物格而后智生,智生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花间三毒分别是:阳明、兰摧玉折、钟林。

剑侠情缘网络版叁《剑侠情缘网络版叁》(简称《剑网3》)是由是由金山软件公司西山居工作室开发的一款3D武侠MMORPG(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电脑客户端国产游戏,于2009年8月28日正式开启公测。

《剑网3》凭借地形植被渲染技术、场景光影特效和SpeedTree等引擎特效来展现中国传统武侠世界,将诗词、歌舞、丝绸、古琴、饮酒文化、茶艺、音乐等多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元素融入到游戏中,展现给玩家一个气势恢弘、壮丽华美的大唐世界。

三毒(术语)又曰三根:一、贪毒,引取之心,名为贪。以迷心对于一切顺情之境,引取无厌者。二、瞋毒,恚忿之心名为瞋。以迷心对于一切违情之境起忿怒者。三、痴毒,迷闇之心名为痴。心性闇钝,迷于事理之法者。亦名无明。此有二种,痴毒独起,名为独头无明。与贪毒共起,名为相应无明。贪毒等,必与痴毒相应而起也。智度论三十一曰:「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而生瞋恚,此结使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根本。」大乘义章五本曰:「此三毒通摄三界一切烦恼,一切烦恼能害众生,其犹毒蛇,亦如毒龙,是故喻龙名为毒。」止观五曰:「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同六曰:「心起三毒,即名三毒。」智度论十九曰:「一切三界无常,为三衰三毒火所烧。」涅槃经曰:「毒中之毒无过三毒。」

myblogyahoo/nn575719/articlemid=269&prev=272&next=268&l=f&fid=24 名相:四种贪 释文: 依贪著对象之不同,而将贪欲分为四种:(一)显色贪,谓于他人之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起贪著。(二)形色贪,谓于长短、娇媚等形相之色起贪著。(三)妙触贪,谓于自己及他人身分之细软、光滑等触起贪著。(四)供奉贪,谓于他人之趋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贪著。又作承事贪。此四者皆相应于*贪之心。〔瑜伽师地论卷二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二〕(参阅「不净观」992)p1814 名相:瞋 释文: 梵语 pratigha 或 dvea,巴利语 paigha 或 dosa 。又作瞋恚、瞋怒、恚、怒。音译作醍鞞沙。心所(心的作用)之名。为三毒之一。系指对有情(生存之物)怨恨之精神作用。于俱舍宗属不定地法之一,于唯识宗属烦恼法之一。据俱舍论卷十六、成唯识论卷六所载,对违背己情之有情生起憎恚,使身心热恼,不得平安之精神作用,名为瞋。又忿、恨、恼、嫉、害等随烦恼,皆以瞋之部分为体,是为六根本烦恼(或十随眠)之一。以其不属推察寻求之性质(见),作用迟钝,故为五钝使之一。与贪、痴两者,共称为三毒(三不善根)。亦属五盖、十恶之一。 瞋唯属欲界所系之烦恼,于 、无 则无。贪乃从喜爱之对境所起,反之,瞋则从违逆(不顺心)之对境所起。瞋,为修学佛道上最大之障害,经论中常诫之,如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二五‧一六七中):「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无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为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无瞋」即对境不起害心,为对治瞋之精神作用,属俱舍宗十大善地法之一、唯识宗善心所之一,与无贪、无痴共称三善根,又为四无量心中之慈无量心之体。〔杂阿含经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悲华经卷六、大毘婆沙论卷二十七、卷三十四、卷四十四、卷四十八、显扬圣教论卷一、顺正理论卷四十、阿毘达磨藏显宗论卷二十五、俱舍论光记卷十六、成唯识论述记卷六末〕p6114 名相:二十二种愚痴 释文: 菩萨十地与佛地所对治之二十二种愚痴。略称二十二愚。即执著补特伽罗及法愚痴(执著我法愚)、恶趣杂染愚痴、微细犯愚痴、种种业趣愚痴、欲贪愚痴、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痴、等至爱愚痴、法爱愚痴、一向作意弃背生起愚痴(纯作意背生死愚)、一向作意趣向涅槃愚痴(纯作意向涅槃愚)、现前观察诸行流转愚痴(现观察行流转愚)、相多现行愚痴、微细相现行愚痴(细相现行愚)、一向无相作意方便愚痴(纯作意求无相愚)、于无相作功用愚痴、于相自在愚痴、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痴、辩才自在愚痴、大神通愚痴、悟入微细秘密愚痴、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极微细碍愚痴。其中,执著我法愚及恶趣杂染愚系就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微细犯愚及种种业趣愚系就第二地所断之惑障而言;欲贪愚及圆满闻持陀罗尼愚系就第三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等至爱愚及法爱愚系就第四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纯作意背生死愚及纯作意向涅槃愚系就第五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现观察行流转愚及相多现行愚系就第六地所断之惑障而言;细相现行愚及纯作意求无相愚系就第七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相作功用愚及于相自在愚系就第八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无量所说法无量名句字后后慧辩陀罗尼自在愚及辩才自在愚系就第九地所断之惑障而言;大神通愚及悟入微细秘密愚系就第十地所断之惑障而言;于一切所知境极微细著愚及极微细碍愚系就第十地满心金刚喻定现在前之际所断之惑障而言。〔成唯识论卷九、瑜伽师地论卷七十八〕(参阅「十重障」462)p171

贪,是对于喜好的过分偏执;

嗔,是对于讨厌的过分偏执;

痴,是根本的不明事理的实相而做出贪或者嗔的反应。

贪嗔痴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三毒,因为这是三种心病。而这三种心病一旦发作,就会引发熊熊烈火焚烧的炙热之苦。

扩展资料:

佛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

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戒,是道德的有轨范的无害他人的生活标准,对治过分的贪心;定,是对于内心的专注和耐心的培养,可以对治过分的暴躁和没有耐心引起的嗔恨;慧,是对于生命以及宇宙实相的如实了知,从而对治愚痴。

-贪嗔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anai/105759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