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推荐

10部必看经典二战电影推荐,第1张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二十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在不同的时期被不同地区的艺术家以不同的表述方式搬上了银幕。从二战打响到二十一世纪,在许多国家里,**行业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对二战类型影片的拍摄。好看的二战**有哪些以下是我分享给大家的关于10部必看经典二战**,一起来看看吧!

10部必看经典二战**

 10 帝国的毁灭

 年代:2005年

 导演:奥利弗·西斯贝格

 国籍:德国

 战争启迪: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帝国的毁灭》是第一部正面描绘希特勒的纪实性历史反思影片。影片从希特勒身边最后一任速记员的视角出发,以平实、客观的立场展现了这位战争狂人是如何在掩体中度过生命的最后12天。

 如同本片希特勒的扮演者布鲁诺·冈茨的著名影片《柏林苍穹下》,《帝国的毁灭》自上映之日起就成为各大媒体的关注对象,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争议和非议!许多观众认为,《帝国的毁灭》对希特勒的描写过于人性化,有美化纳粹之嫌,不过也有为数不少的**专家对这部冷静客观、以人文主义表现手法拍摄的**盛赞有加。虽然再怎么客观的重现也无法与真实的历史划上等号;再理性的影视作品也难免夹杂着主创人员的感性色彩,但是我仍旧愿意相信《帝国的毁灭》里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因为它代表着一种人性的回归,虽然这种回归貌似迟了些、晚了些。但如果连战争狂魔希特勒都会忏悔,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能够战胜人性中唯美、真善的光芒和力量所有战争的实相都是人性善恶的对立,而胜利则毫无疑问的永远属于正义的一方!

 9 鬼子来了

 年代:2001年

 导演:姜文

 国籍:中国

 战争启迪: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

 二战之火烧遍全球,徳意日轴心国在全世界范围内疯狂的发动着令人毛骨悚然的侵略战争。在亚洲中国成了主要战场,日军的铁骑已经踏上了这片肥沃的土地,但朴实憨厚的平民百姓却全然不知这一切都意味着什么不懂也不愿参与战争的百姓却要付诸最为惨痛的代价,这就是战争最为可悲、可叹之处!《鬼子来了》就是这样一部忠于事实、忠于写实、忠于客观反映的一部以二战亚洲战场为背景的优秀影片。

 8 虎口脱险

 年代:1966年

 导演:杰拉尔·乌里

 国籍:法国

 战争启迪:拂去阴霾,让阳光、快乐和时间带走一切吧!

 《虎口脱险》,一部经典的喜剧片,法式喜剧艺术的集大成者,一部**史上不可多得的另类二战题材**。换言之,《虎口脱险》简直是一个奇迹!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黑色喜剧和浓情,《虎口脱险》真真正正的被法国人赋予了轻松、诙谐和幽默。杰拉尔·乌里与法国喜剧大师路易·德·费耐斯联袂为世界影迷奉上了一份永远的精神大餐。在校声和欢愉的同时,《虎口脱险》让无数人摆脱了二战因所带来的伤痛和苦难,似乎《虎口脱险》在传达一种无比坚定的信念,那就是:阴霾终将过去,希望必将到来!向前看,阳光依旧灿烂;鼓起勇气,让快乐充满生活!

 7 英国病人

 年代:1996年

 导演:安东尼·明格拉

 国籍:英国

 战争启迪:硝烟无情,人间有爱!

 1996年第六十九界奥斯卡颁奖晚会上,这部由著名英裔导演安东尼·明格拉执导的《英国病人》一举夺下九项大奖!可以说,《英国病人》是上世纪末战争爱情题材影片中的登峰造极之作,亦是继《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音乐之声》后最出色、最深刻、最令人难忘的战争爱情影片了。片中的“英国病人”只是一个简单的代称,而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了一段荡气回肠、隽永难忘的爱情故事。

 爱令辞世的人永远被我们铭记,爱令活着的人更加珍视美好的生活与阳光!爱令我们勇敢面对生命的困境与痛苦,使我们不断的相信战火与硝烟终会散去,和平与光明必将到来!《英国病人》,InMemoryLove Lives Forever!

 6 桂河大桥

 年代:1957年

 导演:大卫·里恩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珍爱生命,远离战争!

 《桂河大桥》堪称**史上最为经典的反战影片之一,该片在当年的奥斯卡上获得了诸项提名并最终荣膺了最佳影片奖,从此导演大卫·里恩扬名立万成为了家喻户晓的近代**大师!

 《桂河大桥》是那种可以看上几百遍的影片,而且每一次看时都会像第一次那样震撼人心。大部分战争**都会在“正义”和“邪恶”问题上纠缠不清,但《桂河大桥》巧妙地回避了大是大非,从战争中的个体人性的角度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升华。从表面上看,《桂河大桥》并无特长且波澜不惊,但在骨子里《桂河大桥》却充满了令人心潮澎湃的和魅力。难怪大卫·里恩会在奥斯卡的领奖台上感慨颇深的说道:沿着这座大桥,没想到我来到了奥斯卡的颁奖台。

 5 拯救大兵瑞恩

 年代:1998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拯救大兵瑞恩》无疑是1998年最为重要的一部战争片。**奇才斯皮尔伯格再次执导二战类题材影片,相比起五年前我们看到了一个更为生动、更为复杂的营救行动。主角不再是德国商人,被营救者也由犹太人改变为普通士兵,不过我们很难不去拿《拯救大兵瑞恩》和《辛德勒的名单》相对比!影片伊始在墓地的场景很容易便令人想起《辛德勒的名单》结束时同样是在墓地的场景,似乎斯皮尔伯格在刻意传承着自己对战争、人性和死亡的一种独特理解。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更是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尖锐而敏感的问题。那就是在生命与命令面前,孰轻孰重这恐怕是一个士兵很难回答的问题,这也似乎是在一场罪恶的战争中始终都无以回避的一个问题。

 4 美丽人生

 年代:1998年

 导演:罗伯特·贝尼尼

 国籍:意大利

 战争启迪:不论何时,永远笑对人生!

 这是一部超越常规的黑色喜剧片;一服医治战争创伤的最佳良药;一部拥有着温暖质感、自然清新、生机盎然的经典二战题材影片!与《辛德勒的名单》有所不同,意大利国宝级男星罗伯特·贝尼尼所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全篇不带有一丝一毫的血腥和残酷画面。虽同属不折不扣的二战题材影片,但很明显《美丽人生》与许多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站在了截然相反的立场之上。整部影片都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中进行,意大利式的浪漫主义完完全全的让我们规避了残酷的战争实相。即便是纳粹集中营的恐怖气息也未能使该片蒙上任何阴影。或许,相比起《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师》、《拯救大兵瑞恩》来说,《美丽人生》才真是那些曾亲历二战者在心灵上最适当的一次修复、一次理疗、一份慰藉和一份满含人性的祝福和关爱!

 3 钢琴师

 年代:2002年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

 国籍:波兰

 战争启迪:人性就像琴键,有黑亦有白!

 《钢琴师》,迄今为止最为客观真实且最具文艺气息的一部二战题材影片!话说十余年前,斯皮尔伯格曾将《辛德勒的名单》的剧本递交到波兰斯基的手中,寄希望于这位曾经亲历过二战的犹太艺术家能将《辛德勒的名单》拍成一部伟大的**。但罗曼·波兰斯基婉言拒绝了老友的好意,而理由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他实在不敢回忆、不敢面对那段残忍而恐怖的经历和记忆!而十余年后,年近古稀的波兰斯基终于鼓起了勇气、提起了摄像机向我们娓娓道来那段充满血腥、充满眼泪与嚎叫的华沙故事。

 对于战争的描写《钢琴师》做得非常成功,罗曼·波兰斯基对影片的驾驭能力在该片中亦体现的淋漓尽致。人性善恶、坚强与懦弱的交织在波兰斯基游刃有余的掌控下显出了黑暗而深沉的本色。《钢琴师》在风格上力求写实、力求还原历史真实,而在感情上却真挚饱满、洋洋洒洒、催人泪下。残暴的战争与优雅的钢琴永远是最不和谐的两个音符,但在罗曼·波兰斯基天才般的指挥下,它们却配合出最令人震撼惊愕的奇特效果。或许是因为波兰斯基曾亲身经历过二战的原因吧,他的《钢琴师》更像是警示世界、反思人性、救赎自我、安抚灵魂的一部人性战争**!

 2 辛德勒的名单

 年代:1993年

 导演:史蒂芬·斯皮尔伯格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

 在所有与二战有关的**印象中,《辛德勒的名单》绝对是最为难忘的一抹黑白色记忆!在第66届奥斯卡上,《辛德勒的名单》依据囊获了最佳**、最佳导演、最佳配乐等七项大奖,可谓二战**史上不可多得的盖世经典作品!

 在社会主义思想诞生的地方却首先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在希特勒所领导的纳粹组织进行恐怖的种族灭绝行动的时代却也存在着像奥斯卡·辛德勒这样伟大的仁人志士。《辛德勒的名单》一片无时无刻不在体现着一种复杂人性的矛盾对立和终极冲突。是安逸享受财富所带来的荣华富贵,还是倾其所有尽到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很明显,奥斯卡·辛德勒无畏的选择了后者。在那充满迫害、充满死亡威胁的恐怖时期里,辛德勒散尽家财以工厂为依托保护了1200名犹太人的性命和安全。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也证明了人性的光辉和伟岸。在西方世界讲究“救一人就等于救全世界”;在东方国度讲究“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辛德勒的名单》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不仅仅属于好莱坞、也不仅仅属于美国和西方社会,而是属于全世界、属于全世界每一寸曾燃烧过二战之火的土地!《辛德勒的名单》是全人类正视二战、反思二战、崇畅人性、拒绝战争共同的文化瑰宝!

 1 最长的一日

 年代:1962年

 导演:拉里·佐纳克

 国籍:美国

 战争启迪: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

 1944年6月6日,这是改变世界的一天!我们惯性的称之为D日!在65年前的这一天,盟军与德军在法国的诺曼底海滩展开了一场血雨腥风的海上登陆战斗。时隔18年,一部全景再现、真实描刻那红色一日的**展现在了全世界观众的面前。它就是《最长的一日》!

 《最长的一日》客观、细腻、真实的从盟军和德军两个角度再现了这对人类历史起着重大转折性意义的一天,此片也堪称世界战争纪实类题材的巅峰之作。与此同时,其对战争的理解、反思、以及无与伦比的震撼效应直至今日仍未褪色。《最长的一日》也超乎了**的范畴成为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份弥足珍贵的思想财富。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黑暗终将过去,D日终将到来!当二战度过了1944年的6月6日后,全世界也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下一页是经典二战**推荐

我认为日本文学比较缺乏反映现实的成功之作

这同日本文学所主张的审美标准和评价准则密不可分 日本文学从最早的长篇小说《源式物语》开始 就以凄迷的朦胧感为美 物哀意识浓重 更使得作品主观性强烈 个人意识在作品中尤为突出 即便是后来的现实主义大师夏目漱石在其作品中也是充斥着个人的感觉 所以很难说日本文学对于现实的反映有多少真实的成分 这与日本民族本身的特点 思维习惯 文化传统等方面关系重大

相对来说能够深刻反映日本现实的作品都出现在近代 这是现实主义传入日本以后 才逐渐形成的创作氛围 从二叶亭四迷开始 日本文学中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文学 在他之后就首推夏目漱石了 后来的岛崎藤村 芥川龙之介也都是继承了夏目漱石的创作风格的作家

至于两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 以及现在在中国最有市场的村上春树 其作品中都有反映现实的倾向 但并不能算深刻的描画出日本社会的面貌 还是个人的感觉多一些

所以我只推荐夏目漱石 但其他作家的作品也是值得一看的

下面是一段日本文学史的内容,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到日本现实主义的脉络:

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二叶亭四迷。日本近代小说产生的标志性作品及近代文学的开端是以二叶亭四迷的《浮云》作为标志的,属于写实现实主义。日本近代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人物是夏目漱石,代表作是《我是猫》,这期间日本的文学主潮是自然主义,代表人物是岛崎藤村,他的作品揭露性和批判性都十分的强,代表作是《破戒》。之后日本近代文学产生了分化,出现了三个反对自然主义的流派,白桦派(新理想派),代表人物是志贺直哉,他被称为小说之神。唯美派(新浪漫主义派),代表作家是谷崎润一郎,代表作品是《春琴抄》,新思潮派(新现实主义派),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被称为鬼。

下面是推荐的作家作品以及简单的介绍 当然不可能找出所有的反映现实的作品

夏目漱石:1905年发表《我是猫》反响强烈。接着中篇小说《哥儿》、《旅宿》和短篇小说集《漾虚集》等接踵而出,夏目漱石一跃而为日本文坛的知名作家。1907年,他辞掉教职,从事专业创作,探讨爱情与遗产问题的长篇小说《虞美人草》开始连载,接着又陆续发表了《三四郎》、《其后》、《门》三部曲。

二叶亭四迷:长篇小说《浮云》

小说通过一个正直而有学问的青年,被政府机构排挤、被情人鄙弃的命运,披露了明治时代官场的腐败和人情的淡薄,揭示出封建传统与西方近代文明的矛盾,塑造了日本文学史上第一个不满现实却无力反抗的“多余人”形象,被誉为日本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

1906年和1907年,连续发表了长篇小说《面影》和《平凡》。

岛崎藤村:

1906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破戒》小说塑造了一个热心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濑川丑松的形象。丑松是新平民,为避免社会的歧视,隐瞒自己的出身。后接受了平等思想的影响,公开了身份,以致不能继续任教。作品揭露野蛮的封建身份制度和各种恶势力,博得广泛赞扬。 藤村的自然主义代表作家地位由此确立。

长篇小说《春》(1908)叙述了《文学界》创办时的情况和他们的文学观,反映明治20年代新兴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抱负和苦闷,人物原型都是《文学界》杂志同人,因而有重要的文学史料价值。

“大逆事件” 后完成的长篇小说 《家》(1910~1911),写明治时期两大家族20多年的兴衰史和在封建家族制度束缚下人们的苦恼,也描写了遗传、性欲对人的影响,被看作自然主义的代表作。 回忆《文学界》时代的《春》和描写世家没落史的《家》,开辟了自传体长篇小说的新领域。

芥川龙之介:

十月革命后,日本无产阶级文学开始萌芽,芥川也在时代的影响下,着重写反映现实的作品。其中有歌颂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颓唐消沉形成明显对照的淳朴善良的农村姑娘《桔子》(1919),表现现代男女青年苦闷的《秋》(1920),刻画少年心理的《手推车》(1921),描写农村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块地》(1923),嘲讽乃木希典的《将军》(1920)以及批判军国主义思想、对下层士兵寄予同情的《猴子》(1916)和《三个宝》(1927)

这些不错

相对于一战,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只是新老强权之间一场纯粹力量的角斗;对二战,由于法西斯主义的极端反人类行为,便有了一种大是大非的分别,从而引发了人类社会长达60年的反思。

从纳粹主义来看,不少荒谬之处就是滥用科学,忽视人文,将人降低为一般动物,不顾一切地把所谓的科学方法应用于人类社会的结果,如社会达尔文主义、生存空间论、低等种族、大屠杀(在人类社会中锄野草)等。9000万人的伤亡,这个巨大而且无法补偿的损失终于让世人认清一个事实,人性、人的生命始终是最宝贵的财富。于是战后人们可喜地发现,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利益不再局限于经济、土地的争夺,而是愈加注重对个体生命的保护。无论以何种形式被悄然扭曲,“和平、发展”依然成为大棋局中的主旋律,原本冰冷残酷的国际政治中多出了几分人文色彩。

战争过去了60年,但对战争的反思是一种人生态度的重建。有媒体报道,二战后,法国出现了对通敌者的街头追打、游街、妇女剃光头之事,就不能仿效纳粹对犹太人的行事方式。正义的裁判是基于对人格尊重的法律裁判,并非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战的悲剧绝不能重演。

正义,

就是尊重生命

这无疑是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无数座城市和村庄被战火夷平,无数博物馆和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然而,战争对生命的漠视,却更令人惊恐。当枪口对准另外一个身体而毫不犹豫,当那两鬓斑白的老人被年轻的手掌呼过,人类社会到处回响出一种人性的泯灭。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这样总结二战:“那场战争以正义的理由勾起人性恶的一面,从而颠覆人类社会最起码的常识:对生命的尊重。”二战的波及范围之广、人员伤亡之多、财产损失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军民伤亡约在9000万人以上;军费消耗约为1.12万亿美元,经济损失估计超过4万亿美元。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不少艺术和学术成就遭到毁灭。慕尼黑城内幸免于难的建筑只有3%。

许多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二战期间发生。在欧洲战场,德国法西斯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制造了令人发指的“人间地狱”,先后杀害了110多万人,而且要事先敲掉受害人的金牙,剥下文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拿到德国出售。

“人性善与恶的防线非常脆弱,稍有撩拨便能激发全民的破坏力,这种力量首先摧毁的便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原则。”在雷颐看来,二战最可悲的是普通人民参与其中,战争源头德国法西斯从20世纪20年代兴起到灭亡,得到了本国国民长期的支持。法西斯给国民灌输这样一种理论:人分等级,日耳曼民族是最伟大的,犹太人是低劣的民族。民众的民族主义上升为种族主义,既而复仇意识被激发出来。“最初参加法西斯组织的是一些青年学生以及刚刚退伍的军人,这些人渴望浪漫、辉煌,反感平淡的生活。当这些情感被意识形态扭曲后,神圣感取代了罪恶感,正常社会秩序中所不能想象的屠杀、虐待找到了借口。人性中恶的一面借由战争爆发出来,平等、生存这些社会最根本的秩序彻底被摧毁。”

“正如潘多拉的盒子中苦难与希望同在,我们欣慰地看到人性中善与恶在战争中同时迸发,似乎印证了一个亘古不变的规律,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文明战胜了野蛮。二战过后,尽管仍然存在不同的争论,但倡导民主、文明的英美文化占据了主流地位。”反思60年前的那场战争,雷颐说,所谓正义,最根本的就是对人生命的尊重,任何正义的理由一旦演变成屠杀就是可怕的。“如果说二战对今人有什么启示,最重要的就是尊重人,坚守人类社会的基本常识,最简单的,别杀人。”

  巴黎,一座不夜之城、爱情之城,塞纳河畔的艺术与历史之都,拥有世界最著名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当之无愧地在全世界享有最浪漫城市的美誉,巴黎对全世界的吸引力达到了无可匹及的巅峰。

  巴黎简介

  所属国家:法国

  巴黎的起源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兰西”这个国家,也未曾有今天我们称为“法兰西人”的两千多年前,便有也古代巴黎。不过,那裏的巴黎还只是赛纳河中间“西堤”岛上的一个小渔村,岛上的主人是古代高卢部族的“巴黎希人”。西元前1世纪,罗马人开始在此定册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一座城市。名为“吕堤兹”。西元3、4世纪时,为纪念此地最早的主人, 巴黎希人将该城命名为“巴黎”。

  西元6世纪初,巴黎开始成为法国的王都。10世纪末,休•卡佩国王在此建造了皇宫。此后又经过了两三个世纪,巴黎的主人换成了菲利浦•奥古斯都(1165-1223年)。此时的巴黎已发展到塞纳河两岸,教堂、建筑比比皆是,成为当时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西元16世纪末、17世纪初,当时的国王亨利四世将巴黎大大扩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纪,巴黎仍在逐步扩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占用,法兰西第一帝国后期,巴黎拥有70多万居民,千余条大街;第二帝国建立后,巴黎又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村庄;到拿破仑三世时,始在巴黎开辟了一些宽阔的街道,修建了许多园林和公园,使巴黎开始形成今日的样子。

  革命历程

  巴黎不但是法国历代王朝的都城、历届资产阶级共和国首都,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发源地。1789年7月14日,巴黎百姓攻破巴士底监狱的大门,从而开始了法国资产阶级民主大革命,后来,这一天便成了法国的国庆日。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阶级举行了震撼世界的武装起义,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市区东部拉雪兹神父基地的巴黎公社墙,就是公社社员们最后进行防卫战而壮烈牺牲的地方。第二次世纪大战期间,巴黎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5年8月25日解放,给巴黎带来了一派新的生机。20世纪,它进入了新的辉煌时期,尽管二战也曾给它带来了创伤,但它在西方却一直保持著文化和人文方面的历史地位,文学、绘画的现代艺术运动,也始终在这裏一端,并不时推出全世界瞠目结舌的标新立异之作。

  巴黎的政治、经济、文化

  巴黎是法国的政治中心。从历史上讲,1789年7月14日以前,巴黎是法国历代王朝的京都。此后,便一直是法国权力机构的所在地。今天,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国民议会和参议院等也都设在这裏。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那裏有众多的世界闻名的大学、学院、图书馆以及博物院、展览馆、剧场、剧院及1985年5月落成的“晶球”全景**院等。巴黎是文学家、艺术家的摇篮。如果说巴黎的生活场景是莫里哀、雨果、巴尔扎克、大仲马等大文豪的创作源泉,那麼塞纳河便是印象主义画派的母亲。1858年,17岁的克洛德•莫内便在画家欧仁、布坦的指导下,开始静静地坐在塞纳河边,细心地观赏和描绘著阳光的变化。

  巴黎是法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巴黎的纺织、电器、汽车、飞机等工业都非常发达,时装和化妆品工业更是举世闻名。巴黎设有许多世界性的大银行、大公司、大交易所,它们以巴黎为基地,积极开展国际性业务,构成了一个国际性营业网。

  巴黎的文化

  巴黎是法国的文化中心。早在1469年,法国第一家印刷场在拉丁区诞生,至今巴黎的新闻出版业仍雄踞首位。世界最大的通讯社之一法新社(Agence France Présse)设在交易所广场,150家分社遍布全球。巴黎出版的《世界报》(LeMonde)和《费加罗报》享有国际声誉。拉丁区也是法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古老的巴黎大学现已分为13所独立的大学,共有30多万学生,其中5所分布在郊区。

  法国还有一种专门培养“精英”的学院,叫“大学校”(Grandes écoles),学生不多,但品质很高。很多有名的“大学校”设在巴黎,其中理工学院(école polytechnique)声誉最隆。每年7月14日国庆日,在凯旋门前举行的阅兵式上,排在最前面方阵的青年军官,就是该校的学员。理工学院创办於1794年。不久拿破仑看中了这所学校,将其划归军事建制,还将一面写著“为了祖国的科学和荣誉”(Pour la patrie , les Scineces , la Gloire)的锦旗授与该校。1814年,俄普奥联军兵临巴黎城下,理工学院的学生要求参战,但面临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说:“我不愿为取金蛋而杀掉我的老母鸡!”这句名言一直激励著该校学生勤奋学习。200年来,这裏为法国培养出大量人才,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协约国联军统帅福煦、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贝古勒耳、汽车工业家雪铁龙、法国总统德斯坦等。现在该校已迁往西南郊的帕莱索(Palaiseau),占地150公顷,学生1200多人。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很有名,新生录取名单最后要由教育部长决定。化学与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文学家萨特、蓬皮杜总统等都是这裏的毕业生。

  由夏特勒广场放射状建设的城市

  以夏特勒(Chatelet)广场为基点,其周围到香榭大道都是市中心(Centre),亦即这块巴黎市中心是全城最古老,但也最热闹的地点。市中心的「中心」是为塞纳河所围绕的西堤岛(Cite)上的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和巴黎地方法院(Conciergerie)。西堤岛之北,是协和广场(Pl de Concorde)、巴黎歌剧院(即加尼埃歌剧院)、马德莲教堂(Sainte Marie Madeleine)、罗浮宫(Palais du Louvre)、杜勒丽花园(Parc des Tuileries)等都位於右岸市中心这一地区。从卡卢索凯旋门(Arc de Triumphe du Caroussel)为起点,进入杜乐丽花园,经协和广场方尖碑,顺著香榭大道直通庄严的凯旋门,再延续到拉德芳斯(La Defense)的方舟建筑(Grande Arche),这条中轴线是举世知名的风景线。

  若以香榭大道为分界线,往西看,巴黎的象徵——艾菲尔铁塔、荣军院(Les Invallides)在左岸。更北一些,蒙马特山丘上的圣心堂(Basilique du Sacre Coeur)白色尖顶彷如地标似地耸立,是仅次於艾菲尔铁塔高度的巴黎地标景物。

  世界级的法国料理

  巴黎是世界的美食之都,大厨师的地位等同于富豪名流,备受尊崇;五星级餐厅傲视群伦,是社会的谈论焦点、观光客的话题;顶级餐厅打出「一生一次奢华的口号」,让人一生似乎缺憾无限;所谓的法国美食还有一个不便:不一定华衣金缕,但西装领带、裙装高跟鞋总是不能马虎,礼节更得按步就班,才能保有翩翩风度。巴黎之所以为美食之都就因为大街小巷都有不辱美食之都名号的餐厅、酒馆、饭馆;服装呢?不必拘束,你看,简衣便鞋的小说家走进来了;口叼烟斗、浅色卡其裤的退休银行家就喜欢他熟悉的街角餐馆的老位子;从法国南部来巴黎找表演机会的一对姐妹就爱小巷中老伯的家乡味……。咖啡,喝露天咖啡,在巴黎是全民运动,更是一种悠闲的表徵。法文裏的「Cafe」源自阿拉伯文,而巴黎咖啡馆历史已有300多年,第一家就是圣日尔曼区著名的普寇餐厅(Le Procope)的前身,而一路发展下来咖啡馆已经成为巴黎文化以及生活的一部份,这也是法国人引以为傲的地方了。

  而巴黎咖啡馆的特色并不像美式日式或义式的咖啡在玩弄各种加味的香料,他们纯脆以香淳的黑咖啡为主,也就是Expresso,最主要还是在品尝气氛与环境,嫌黑咖啡太浓的人,倒是可尝试蛮有特色的欧雷咖啡(咖啡加牛奶)。

  采购一身巴黎风情

  很少有地方能像巴黎这样,聚集世界上所有知名品牌的商店於一街,让人逛到昏天黑地,买到手脚发软……。巴黎塞纳河左岸、右岸时尚大购物,简言之就是另类搞怪与高雅矫作的大对决,这种现象同时反映出以市中心延伸出去,两岸居民文化发展的异端。对观光客来说,可以各取所需。不少人来到巴黎,都会去右岸的蒙塔涅大道名店街朝圣一番!即使只是逛橱窗,名牌货标价高得令人咋舌,瞥一眼时尚工业的结晶也值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60943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