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歌舞片的保守主义原罪:从《爱乐之城》说起

好莱坞歌舞片的保守主义原罪:从《爱乐之城》说起,第1张

爱乐之城》忠实沿袭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文化盲点”(cultural blind spot)。歌舞片种族、性别偏见、粉饰太平的“原罪”大约不逊于西部片,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歌舞片中,族裔、阶层、地域、性别的差异被抹去,焦点永远毫无争议是白人明星。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个体经验如何成为最大公约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与认同,是好莱坞商业**的高明之处。

“被遗忘的人”与好莱坞歌舞片的黄金时代

1932年,美国大萧条时期(The Great Depression, 1929-1939),民生凋敝,25%美国人处于失业状态。民主党候选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在总统选举中大获全胜,1933年起实施“新政”(New Deal),救济工人,保障工会,复苏经济,管控金融体系。罗斯福在广播讲话中呼吁将财富更公平分配给“被遗忘的人”(forgotten men)。2016年,纽约房地产商特朗普当选总统。人们说,被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严重伤害利益的“锈带地区”工人,是促成特朗普当选的重要力量。尽管罗斯福代表的,是偏左的“自由派”(liberal),特朗普代表的,是带有白人男性中心色彩的右翼民族和民粹主义,甚至财阀政治,这八十年间的历史轮回中,同样被“遗忘”的白人男性工人以不同方式反弹,也会迎来不同后果。

“被遗忘的人”这一表征,也在好莱坞歌舞片《1933年淘金女郎》(Gold Diggers of 1933, 1933)中得到呼应。女主角与女伴沧桑唱起“记得我被遗忘的男人”(Remember My Forgotten Man),画面出现无数曾参与“一战”、然而在“大萧条”中被抛弃和遗忘的、排队领救济的衣衫褴褛的美国白人男性。此时,好莱坞也迎来“歌舞片”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史家认为,生计艰辛时,人们更需要逃避型娱乐,躲进黑暗的影院,在歌舞奇观和感官刺激中暂时忘记苦难;何况,自1927年有声**始,歌舞片这种类型可有效利用声音这一**新技术。这也是美国西海岸好莱坞**工业与东海岸纽约的百老汇歌舞剧及流行唱片业物质与人才资源的密切合作。出产有声歌舞片《42街》(42nd Street, 1933)、《1933年淘金女郎》、《华清春暖》(Footlight Parade, 1933)的华纳公司因而在三十年代声名鹊起。如上所述《1933年淘金女郎》中场景,在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的歌舞奇观中,出人意料地表现都市混乱与贫困,可见当时歌舞片也并未完全与**院外的社会现实绝缘,观众看到此处,也会从幻梦中凛然一惊吧。

歌舞片在1970年代后作为一种“老派过时”的类型逐渐衰落,偶尔有几部在漫长**史里煊然点缀,如《红磨坊》(2001)和《芝加哥》(2002)。在美国大选后混乱迷惘的2016年末,又出现一部令美国观众、影评人、奥斯卡评委一致好评的歌舞片,达米安·查泽雷(Damien Chazelle)编剧和导演的《爱乐之城》(La La Land, 2016)。这是一部“东西合流”、新旧混杂的**,在不同层面微妙地切中时代脉搏、恰合人们心态。说“东西合流”,因导演为出身美国东岸的精英(读精英社区的普林斯顿高中、在哈佛大学学**、在纽约拍过广告片),2010年搬去西岸洛杉矶,在好莱坞的名利场中终于因《爆裂鼓手》(Whiplash, 2014)和《爱乐之城》崭露头角,与西海岸资本合流。说“新旧混杂”,因《爱乐之城》从头至尾都在向以歌舞片为代表的好莱坞技术美学与娱乐遗产致敬:宽银幕、怀旧彩色、舍数字而用胶片拍摄,以及层出不迭的引用好莱坞老**及法国导演雅克·德米歌舞片《瑟堡的雨伞》(1964)、《柳媚花娇》(1967)桥段的痕迹。不过归根结底,与《1933年淘金女郎》不同,《爱乐之城》与当下社会现实并无直接关联,其关乎的,只是个体的野心、挫败、感伤与成功。这,也正是它商业与评论皆成功的秘诀。而据说好莱坞各公司正在投拍二十多部歌舞片,这不能说不是该类型的又一个小高潮,也似乎是对三十年代社会政治与歌舞片类型关系的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应。

歌舞片的意识形态:“漂白”的乌托邦与腐朽的性别观

《爱乐之城》剧照

英国学者理查德·戴尔(Richard Dyer)认为歌舞片作为一种大众娱乐形式是关于“乌托邦的感觉而不是它如何被建构”。这种乌托邦的幻觉,与其实质无关,后者也非歌舞片兴趣所在。《爱乐之城》的开篇镜头,便营造了这样一种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乌托邦:令人头疼的洛杉矶交通阻塞催生了一场浪漫绚丽、活力四射的盛大歌舞狂欢。在这个长镜头里,各种肤色、族裔、性别的人都在“政治正确”、“文化多元”展览场里尽情阐释什么是和谐欢乐祥和团结。然后,回到片中现实。镜头切向男、女主角,当然都是白人,都是金/红发。男女主角由冤家对头到异性爱侣,这是传统歌舞片叙事的约定俗成。接下来他们漫步于幽静山路、出入游泳池豪宅的鸡尾酒会、有现场音乐伴奏的饭馆、爵士酒吧、古老小剧场、怀旧**院……在这些布尔乔亚情调的漫游中,历史与现实中的贫困隔离、人数众多以至于无法让人视而不见的少数族裔被影片当作“噪音”消除和“净化”,于是,洛杉矶这个镌刻着种族矛盾骚乱伤痛的喧嚣城市变得如此整洁空旷,浪漫非常,只属于我们的男女主角和他们同样优雅的同类。在此,怀旧是一种特权。在男女主角怀恋的好莱坞黄金时代,也是很多公共空间“有色人种不得入内”、或需另辟入口和洗手间的时代。因为种族、肤色和消费能力,他们被区隔和排斥。这种怀旧,对某些族裔来说,是种灼人的伤痛。

这点上,《爱乐之城》忠实沿袭好莱坞歌舞片传统的“文化盲点”(cultural blind spot)。歌舞片种族、性别偏见、粉饰太平的“原罪”大约不逊于西部片,如美国学者亨利·詹金斯(Henry Jenkins)所言,歌舞片中,族裔、阶层、地域、性别的差异被抹去,焦点永远毫无争议是白人明星(漫长的歌舞片历史中,以非裔人物为主角的**屈指可数,有也主要面向非裔观众)。与非裔音乐家在美国流行音乐和娱乐工业中的巨大贡献和影响相比(如拉格泰姆音乐(ragtime)、爵士、布鲁斯、踢踏舞等),他们在歌舞片中的银幕呈现少得可怜,偶有也是昙花一现。美国第一部有声片《爵士歌手》(The Jazz Singer, 1927)中,犹太歌手演员Al Jolson将脸涂黑扮黑人演出。这种白人演员以烧焦的软木涂黑脸部、以夸张方式演绎黑人音乐的行为,被称为“blackface”,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歌舞片中较为常见,源于十九世纪的minstrel show,且这是种族主义偏见的美国青出于蓝的独创,为欧洲所无(好莱坞**也不乏白人演员将眼睛眯斜、肩膀耸起扮亚洲人,称为“yellowface”,从格里菲斯《残花泪》到赛珍珠小说改编成的**《大地》)。这种“美式娱乐”作为文化象征暗示同质的国家身份,不问根源,以有魅力的白人身体呈现。

“漂白少数族裔音乐,边缘化非裔乐手”是好莱坞歌舞片的惯用手段。如果说二十到四十年代好莱坞歌舞片种族歧视的核心为“黑人原始主义”(primitivism):爵士乐的盛行是因为白人在那里找到他们自己被现代文明规训而消失的“原始活力”,那么《爱乐之城》中编导者嗤之以鼻、居高临下批判的,是“黑人功利/商业主义”:透过导演/男主角塞巴斯蒂安/女主角米亚的视角,我们看到著名黑人乐手John Legend扮演的Keith搞的黑人狂歌劲舞,向大众和商业妥协,是追名逐利、不懂得爵士乐精神的庸众;而影片结尾终于得偿所愿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要将“纯粹的”爵士乐传承下去的塞巴斯蒂安,在昔日女友米亚的注视下,坐在钢琴(欧洲古典音乐及社会阶层象征意味)前,来一段“拯救黑人爵士乐”的布尔乔亚的轻盈感伤。象征爵士乐“纯粹性”、历史感与民间活力的萨克斯、贝斯、鼓,及先前春风得意的黑人乐手Keith,都悄悄隐退一边,将中央舞台让给白人男性权威塞巴斯蒂安,及他格调并不怎样高明的、中产阶级白人趣味的“纯粹爵士乐”。

这样明显的种族和阶层置换,也对《爱乐之城》作为当代歌舞片本身形成反讽与映照。一方面我们看到这样的矛盾:编导者一面故作清高嘲讽黑人流行音乐亵渎“纯粹爵士乐”,一面制作了部媚俗的歌舞片,即,以“反庸俗大众文化”的姿态,制作包装精巧的大众文化消费品。另一方面讲,导演“提升”歌舞片这一受轻视的“过时”的类型并将其变得“时髦”的野心,如塞巴斯蒂安要令传统“纯粹”爵士乐重生并符合中产阶级趣味地“优雅化”的苦心并无二致。于是,爵士乐与歌舞片,在导演查泽雷手中都由“低端”升级为“中端”,美国白人中产阶级流行文化,也重新伟大了。《爱乐之城》看似对欧美歌舞片“引经据典”,却是对“桥段”去历史化的浮夸使用,这种对装饰性和炫耀性的迷恋来包装怀旧的“高尚趣味”,看似“去政治化”,却有意无意重新确认陈词滥调的等级秩序。在这个秩序里,欧洲-法国-巴黎仍是文化与理想的灵感火焰,“亚非拉”和少数族裔(包括配角谈及中国及电话对话里一句“谢谢”)不过是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点缀,以彰显受过良好教育的白人男性理解世界主义与文化多元重要性的眼界与胸襟。

《爱乐之城》作为歌舞片,其类型在**史上是被“性别化”的:与西部片显而易见的“男性”特质相比,**学者认为歌舞片是“女性化”的,且四、五十年代歌舞片观众也以女性为多。然而并非“女性化”的**便是从女性视角叙述或关注女性主体性。“巴斯比·伯克利”(Busby Berkeley)式歌舞奇观多以衣着暴露的女性身体为卖点,而庸俗但有心机的金发女郎“钓金龟婿”的故事也被歌舞片津津乐道。女性的被物化及政治保守时代“人种优越”论还体现在五十年代彩色**中对性感金发女郎的迷恋,如霍华德·霍克斯导演、玛丽莲·梦露主演的歌舞片《绅士更爱金发女郎》(Gentlemen Prefer Blondes, 1953)片名所示。受过精英教育的《爱乐之城》编导者查泽雷当然不会在当代复制这套保守腐朽的性别价值观(尽管对金发女郎的迷恋也显而易见:金/红发蓝眼白肤是他对理想女性的审美构建):他片中的男、女主角平等、自立、彼此鼓舞,当然,塞巴斯蒂安有责任启蒙将“纯粹爵士乐”理解为肯尼基式“电梯音乐”的无知少女米亚,最终也是他的坚持和鼓励成全了她的演员梦。他为了她的期待而加入商业乐队放弃梦想,终于还是开了自己的爵士酒吧,在嫁做人妇的昔日女友面前,以怀旧感伤音乐作为献给她的心曲和纪念……正如前文提到《爱乐之城》延续歌舞片的种族阶层置换但将其从“保守过时”重新定义为“年轻时髦”,它也将这“女性化”的类型重塑为展示优雅精巧中产阶级白人“男性气质”。尽管片中男女角色戏份旗鼓相当,但核心价值观是男性中心,这是高妙的障眼法,就像开头出现各种族裔,其实绝对主角还是白人。白人中产阶级男性的个体经验如何成为最大公约数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与认同,是好莱坞商业**的高明之处。

个人主义成功学在大众文化中的运作

《爱乐之城》剧照

学者安德烈亚斯·海森(Andreas Huyssen)认为,高级文化,无论传统还是现代的,都是男性行为的特权领域。历史与现状也的确如此。《爱乐之城》将爵士乐和歌舞片重塑为“高级文化”同时,也在重塑男性权威:新的等级次序中,上中产白人男性在金字塔顶端。如果说《爆裂鼓手》的导演自况意味里还有“怀才不遇”的愤懑,《爱乐之城》则多了几许“回顾来时路”游刃有余的自信与自嘲。在这两部**里,有评论者和观众看到查泽雷对爵士乐的迷恋,细思却不大看得到他对音乐的热爱及他是否理解音乐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意义。两片中男主角、导演的“另我”(alter ego)谈论起著名黑人爵士乐手Charlie Parker时,不是他的音乐和演奏精神如何影响人们对音乐的理解,而是“他改变了历史,让人们记住了”。目标明确:“成功”就是一切,让世人尊崇,历史铭记。披着理想的外衣。精英教育和社会阶层造成的智识上的优越感,会使人在“崇拜一切,而什么都不重视”(worship everything and value nothing)的好莱坞忍不住要卖弄、获取赞赏、接受臣服、自我加冕。当然,在好莱坞这个等级森严的名利场与无情的工业体系中,在通往被承认和尊崇的阶梯上,总有挫折与屈辱。正如塞巴斯蒂安和米亚,以及演员瑞恩·高斯林(Ryan Gosling)与艾玛·斯通(Emma Stone)所经历过的。然后,他们适应了这套游戏规则,是为成功。

这种寻求理想过程中四处碰壁对个体造成的精神伤害,不仅好莱坞业内人士看了感同身受,普通观众、影评人、奥斯卡评委看了也会心有戚戚。观众的认同感,是影片成功的关键。《爱乐之城》聪明地超越传统好莱坞歌舞片的两个局限:一为因太过注重歌舞奇观,没有足够空间铺陈人物情感深度,二为歌舞形式感与**写实主义的矛盾,因而缺乏情绪维度的感染力。《爱》将歌舞片场景与情境日常化,讲述“普通年轻追梦者”故事,以人物情绪为叙事中心,歌舞场景皆与叙事推进及情绪变化相关,年轻观众易产生共鸣——四十年代时,美国青少年喜爱歌舞片,如今主流商业**和小清新独立**的消费主体亦多为年轻人,与查泽雷这个年轻创作团队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观念不谋而合。塞巴斯蒂安这个号称穷困潦倒、视金钱为粪土的爵士追梦者却过着舒适的都市年轻雅痞生活:穿笔挺的怀旧服装、听黑胶唱片、开敞篷卡迪拉克古董车、看好莱坞老**。当然,这样窘困却惬意非常的生活仅存在童话里,用歌舞片表现再合适不过。情境为假,情绪佯真,观众便买账。

《爱乐之城》社会关联性不大,因个体情绪关联而获得年轻观众认同。这是新自由主义极力鼓吹的个人主义的大众文化运作。这是针对个体的营销,是关于“你”和“我”、而非“你们”和“我们”的产品广告。尽管这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内部有认同,但仍不是“集体”,而是“有同质性”的个体的聚合:被好莱坞**工业、娱乐产品长期规训而产生的高度一致的感官经验与反响。《爱乐之城》里男女主角都是单打独斗的独行侠。

“社群”观念是折损理想主义者尊严的:塞巴斯蒂安在Keith的“the messenger”乐队格格不入,一副“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遗世独立姿态;米亚写的、表演的则是独角戏,跟她的三位室友毫无关系。极端的个人主义令他们成为彼此的障碍:有好感的异性相互取暖也是暂时的,他们终将享受成功者的孤独。对这些活在自我世界里的“追梦者”来说,他们的挫折是比贫困、战乱、天地宇宙还严重的“创伤”,他们全部的人间疾苦。

对身份政治的过度强调使得人们无法对自身经验之外的人和事产生共情,是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对超越性同理心和正义感的阻碍。当然,“政治正确“话语不仅是空洞修辞,它是前辈正义之士奋斗出来的对少数族裔的起码尊重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的思想,纠正人的偏见,但也不可否认,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这样表现只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良好教养,他们有时无法掩藏或深或浅或有意或无意的优越感。因为这套话语规训与他们的日常实践无关:由于阶层和种族隔离,只有少数人能真正接触到底层少数族裔、真正产生共情,就像大学里有些养尊处优的白人教授因研究黑人**功成名就却在现实中远离黑人。我与几位白人男性学生探讨过另一部上中产白人男性中心视角的**《海边的曼切斯特》(影片以中产理解写男性蓝领工人,女性角色全部是毫无深度的陪衬),发现他们对其中白人男性挫败感有很强认同感。成长经验不同,相信他们对《月光》就不如我那位同性恋同事共鸣深。由于**制作需要大量资本的本性,非但主流商业**,现今美国所谓低成本独立**都被握有资源的人(多为白人男性)掌控,通常传达一种比较狭隘、自恋的视角与经验,在自身特权遭受威胁时、身处困境时,尤为如此。

在所谓白人身份危机时刻,商业产品更要强调白人男性的优点和权威,跟三十年代有某种呼应。在这很多人都感觉失落的美国多事之秋,回想本文开头提及的“被遗忘的人”:在学者霍莉·艾伦(Holly Allen)看来,“‘被遗忘的人’这一说法意味着失业的白人男性作为这精力充沛、富有男子气概的国家的善意无害的成员,‘新政’推崇白人男性为主导的家庭去抵消官方权力扩展的焦虑” 。八十多年后,我们又看到白人男性气质中的种族主义、性别沙文主义、宗教排他主义在美国社会各个层面的体现,银幕上也不例外,《爱乐之城》这样的**含蓄地告诉我们:金发碧眼是最美的,白人文化是高尚的,白人男性是能坚持理想并代表权威的,因为他们的音乐趣味是最好的、情感是最深邃的……

在**院里为此感动的希拉里支持者,会有一丝“愧疚的快感”(guilty pleasure)吗?

分类: 娱乐休闲 >> 音乐

解析:

newbeilun/simple/indexphpt91035

十八首全球最好听的女声录音

尘土飞扬 2005-01-31 19:46

1曲名:once upon a dream

演唱:linda eder

选自:《jekyii & hyde》rca 60416—2

十八首靓绝的女声,把谁放在第一呈献给你呢这让我们费了不少神。考量再三,我们决定还是选琳达·埃德演唱的《鬼医》主题曲。无疑,此歌的感染力之强,每一次听,都叫人凝神屏患。

琳达·埃德在美国歌坛的地位还没有抵达天皇级数,但她的实力却是公认的超一流。唱功之高超,歌路之宽广被认为是芭芭拉·史翠珊第二。琳达的歌声介乎美声女高音与流行唱腔之间,最拿手的是百老汇舞台剧中的女主角,但其演绎的诸多爵士、民谣、流行甚至摇滚曲目亦有超常水准,且每张唱片几乎都由专属制作人 frank wildhom把关,完美效果将其表现力极强的歌喉一览无遗。

《鬼医》是令琳达一举成名的百老汇剧目,她在其中一人兼演两角,全剧录音由于歌靓且效果出色,老早就是发烧友试音的经典,乃至琳达以后推出的唱片都难以企及。从选出的此首“once upon a dream”去听,琳达的音色之美足以叫人呼吸停止,其背后的弦乐团伴奏亦绵峦如丝,录音的舞台空间感,口型比例几乎无可挑剔,要认识琳达·埃德就从这张美到杀死人的《鬼医》开始吧!

2曲名:gje meq handa di

演唱:anne karin kaasa

选自:《svalande vind》 fxcd 103

这是一位瑞典女歌手的演唱,相信绝大部分人都和我们一样,不懂歌中在唱什么。没有关系,重要的是,这首歌听完之后,肯定让你三月不知肉味。

这位叫安妮·卡琳·卡莎的女歌手金发碧眼,唱腔中明显带着北欧民谣风格,气质极高贵。想来这种极贵气的声线在当地并没什么稀奇, 多如国内唱民歌的演员。

离奇的是这首歌的旋律竟是如此优美,优美得有些象童话中的风景,将人带去世外桃源。另外,录音好得叫人发疯。你应该注意到那有着美妙滑音的吉他伴奏,即使手指轻轻的擦弦亦纤毫毕现。此外弦线的质感,击弦时吉他共鸣腔的木质感都逼真得叫人五体投地。顶级,顶级!

3曲名: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演唱:radka toneff

选自:《fairytales》 odin cd—03

自古红颜多薄命。听挪威女歌手璐达卡·托妮芙这段如静谷幽兰般的演唱时,你有没有想到这位玉殒香消的女歌手是因为精神抑郁,最终自尽的吗

早期的数码录音(1986年)已能将托妮芙绝美歌声中的微微颤抖细细捕捉下来,叫人感受到隐藏其中的那份悲情气质。忠告您:在心情不佳时请将此歌跳过,暂勿聆听。

这张唱片在海外雅皮士中风行已久,当年的lp大碟几乎被卖疯。香港某刊在评论这张唱片时风趣地说:"此碟一播,成村的人都话要买!"。可见好端端的人们都抢着欣赏其中凄美,争着体味那悲悲切切、愁肠寸断的感觉。你听,托妮芙的歌声是否好象来自天空的某一处那透明晶莹的钢琴伴奏是否象涧中溪流般沁人心脾好了,不妨碍你了,闭上眼慢慢醉去吧!

4曲名:danse avant de tomber

演唱:carole laure

选自:《western shadows》fnac—592005

这首歌几乎每一秒钟都将你撩拨得有点吃不消,这就是法国人吗是的。典型的法国风情,令玛多娜有些失色。随着热辣辣的探戈舞步节奏,你几乎可以看到这位叫卡洛埃·劳拉的女歌手"猫"一般的风姿和叫人不知所措的眼神。你是否心跳加速,是否脚低发痒,想站起来动几下呢

最美妙的是那吴侬软语般的法文唱腔,我们认为这本身就是一种难以抗拒的风情。高级音响中,您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法文发音时较夸张的嘴部动作,她的唇齿似被放大了,连唇膏的颜色也一清二楚。哦,猩红猩红的。

顺便告诉你,这首歌的中文译过来叫"把最后一支舞留给我吧"。

5曲名:then i’ll be tired of you

演唱:carol kidd

选自:《carol kidd》aloi akh cd—003

听起来,这位叫卡洛·姬的女歌手有多少芳龄二十五三十错,错,错!她六十出头,足以做祖母啦。由此,真可以套用某化妆品广告词:“岁月无痕,青春永驻”来惊羡这位“外婆歌手”的玉喉了。

这位英国爵土歌手的背景不详,永远在一些蚊型的小公司里出唱片,大凡看到她的唱片介绍都是在一些音响书里,原因无它,每一款录音都是天碟级数。

这首歌曲虽属爵士,但很容易让大家接受。浓得化不开的情调十分适宜将灯光调暗,让有情人粘在一起相拥起舞。录音嘛,到了无话可说的地步,声带的细微振动;唇齿的小小启动;哪怕是换气、口水声都一一再现,听不到的人应该考虑换音响了。当然,如果你的英语听力尚好,歌中的每一词汇都应听得清清楚楚,所以拿去当英语教材也蛮好的。

6曲名:lights of lousianne

演唱:jennifer warnes

选自:《the hunter》atic acd-1344

歌曲虽然叫做《路易斯安那的灯火》,但这首歌怎么听都让人感到有浓烈的苏格兰草原气息。也许苏格兰也有一个口叫路易斯安那的地方

这是美国知名女歌手詹妮弗·沃娜斯1992年的专辑《猎人》中的一首。这之前,她的一张叫《蓝雨衣》的唱片几乎成为发烧友的身份证,成为试音校声的必播碟。事实上,詹妮弗的每一张唱片录音都很上乘,好象是专为发烧友演唱的女歌手。

詹妮弗的歌声自然成熟,不乏知性色彩,有点象大家熟悉的台湾歌星蔡琴,不经意地透露着妖媚。这首歌她真假声并用,显示出扎实的技巧。

这首歌的开头部分是最优美迷人的,手风琴奏出十分苏格兰风的引子,接着有几声夜莺的啼鸣,然后吉他的轻拨慢拢带出詹妮弗的哦吟,犹如乘着晚风,在星空中鸟瞰美丽的城市,一片阑珊灯火。这也是发烧友最乐意用来试音的段落。

点击链接下载:

7曲名:make me a kite

演唱:amamanda mc broom

选自:《midnight matinee》gegko—0002

这位叫阿曼达的美国女歌手知道的人肯定不多,但去问一问资深的发烧友,他们肯定对她如数家珍。阿曼达一直和小型唱片公司合作,录音不多,但张张精彩,制作认真,每一款几乎都是音响玩家的最爱。

这位长相极具古典气质的女歌手,已有一把年纪了,风姿绰绰,俨然一个贵妇。据说,生活中她真的是一个很有钱的富婆,唱歌录音只是兴之所致,不急吼吼地想出名,但她的唱功一点都不输给那些红得发紫的大牌,且每一首都有极高的可听性,所以,国外的一些富门显赫常会在私人的派对中拿她的唱片来播,以体现品位。

这首歌曲是选自阿曼达在一家叫“壁虎”的小公司里录的仅有两张专辑中的一张,歌名叫做“让我成为一只夜莺吧”。而她的歌声真的如黄莺出谷,美到不可方物。录音体现出极级水准,音场和空间感无尽地大,要听“口水声”的朋友又要从座椅上跳起来了。

8曲名:kinderspiele

演唱:esther

选自:《esther》ate cd—001

esther是德国犹太裔女歌手,摄于封面的照片上她的眼睛大得夸张,因此香港地区的发烧友都乐于称她为“大眼妹”。

然而“大眼妹”的歌声比她的容貌更吸引人,纯朴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据资料称,当年她唱片一出,立刻收到无数求爱信,拜倒在地的人成百上千!

原版唱片已很有些年代,是lp黑胶碟时代发烧友梦寐以求的人声“碟霸”,很多人一买就是几张,当宝贝一样收藏。cd推出后,发烧友更是人手一张,没有的人是不敢大声说话的。

此首歌曲词作是来自德国大诗人海涅的名作《儿时情景》,格调清新,质朴至极,esther的歌更是纯到不见一丝杂质,硬朗的德语吟唱在一把吉他幽幽地伴奏下,别具风情,口齿之清晰同样是德语学习的好教材。

最后要问你;在你的音响中,esther在什么位置吉他又在哪里答不出的朋友应该在第一时间把音响砸掉!(答案是:esther在左中,吉他在右)

9曲名:and i love you so

演唱:salena jones

选自:《ballad with luv》jvc vdp一5115

一听你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位黑人女歌手的演唱。她的声线沙沙的哑哑的,象装了一块磁铁,慵懒之处不带火气,高亢之时直上云霄,听了叫人有十二分的舒服感受。

她是谁呢赛琳娜·琼斯。几乎又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没有听说过她的朋友应该检讨:今后是否还要做传媒、排行榜的跟屁虫,只听大牌们的歌了。

这款来自jvc的唱片,当然是日本人的录音,但让人吃惊的是制作竟是那么出色,温暖的音色,直接醇厚的人声一点都不让欧美最好的模拟录音。

叫人竖大姆指的是,这张全部收录经典流行歌曲的唱片中,歌手,包括伴奏乐手的演绎别致极了,一点都不落俗套。一点点的爵士风格,赋予了赛琳娜很好的乐感,一些很熟悉的歌曲在拐弯抹角之处都体现出盎然的新意,叫人一听再听。

尘土飞扬 2005-01-31 19:47

10曲名:amazing grace

演唱:judy collins

选自:《wind beneath my wings》laseright—15451

歌曲的名字翻译过来叫 “奇异恩典。,是一种源自心底的颂赞,听了能感动得几乎让人落泪。

裘蒂·考林斯是美国六七十年代相当出名的民谣歌手,嗓音之美后无来者。

我们不想多谈论这首无伴奏歌曲的绝美程度,不是我们偷懒,实在是文字难以企及。所以,我们决定把空间留给你。

这里我们只想说:什么是天籁这就是天籁!

11曲名:make believe it’s your first time

演唱:karen carpenter

选自:《karen carpenter》a&m 5405888—2

卡彭特来了。终于等来了一位人人都熟悉的歌手,该拍手才是。

卡彭特的歌大多数都被播得烂熟了,这里特别选出一首大家较少听到的。这张专辑的母带其实1996年才被唱片公司从仓库里翻出来重见天日。这是卡彭特**得神经性厌食症谢世前一年录制的首张个人专辑(以前的唱片都和他哥哥一起以”木匠”乐队名义发行),故而倍显珍贵。

录音出奇的好,这得归功于名制作人 phil ramone。将母带重刻cd时,依然由 phil ramone负责监制,保留了当年的原汁原味。

卡彭特低吟浅唱时有一股将人骨头变酥的魔力,你感受到了吗如果没有,众人都会要求你今后不要再听音乐了。

发烧的朋友该做什么当然是寻找录音中巨细无遗的“口水声”啦。

12曲名:the moon and stchristopher

演唱:mary black

选自:《mary black the collection》telstar tcd2579

玛丽布莱克,陌生的名字又会让很多人犯傻。快听一听她的歌声吧,不要一味责怪自己孤陋寡闻了。

事实上,在爱尔兰,说恩雅的名字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但提起玛丽布莱克,就象这里提及韦唯、李谷一,人所皆知。

玛丽布莱克的歌永远给人以平静诗意的感受, 带着十足的爱尔兰理性。在她的声音中找不到滥情和矫揉造作的痕迹, 平铺直叙中缓缓道出一个个感人的故事。

不知怎么搞的,玛丽布莱克的唱片每一张也都有极棒的录音效果,难怪老资格的发烧友都见一张买一张。

这张录音,音场极宽,似要穿墙破壁;乐器层次清晰,远近分隔度堪称无敌,玛丽布莱克的那把歌喉带着爱尔兰广袤大地的草根气息轻抚着你,让人回味再三。

13曲名:my happiness

演唱:connie francis

选自:《the very best connie francis》polydor 827569—2

这是我们选的唯一一首五、六十年代的怀旧老歌。想来这应该是“爸爸辈”老歌迷们的最爱,但是,我们认为年轻一代歌迷没有丝毫理由抛弃那份可贵的情怀,尤其,现在“怀旧风”盛行,岁月的沉淀足以让小青年们彰显一下与众不同的品味。

康妮·弗兰西斯和那个年代的所有大牌歌手一样,她的声音几乎就代表着美国 50年代的优越生活方式,可以想象在战后的那——段歌舞升平的时期,人们是多么懂得浪漫情怀。

录音叫人啧啧称奇。要知道,这是 1958年的制作,那时立体声还刚刚发明。 4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要为当年的录音师傅喝彩三声,他将康妮一人唱出的二个声部合成得天衣无缝,并且将她乐器般的歌喉展现得那么自然。快快找一部电子管音响来,进入那个让你老爸怀念的黄金年代吧!

14曲名: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演唱:Sinead O’Connor

选自. 《Am I NOt Your Girl》

Ensign 0946 3 21952

很难想象,这首经典的“阿根廷,不要为我哭泣”是由进过监牢的光头歌手奥康娜唱出的。

奥康娜的疯狂捧场者称:听这”光头女”的歌声是要跪着听的。那好象夸张了点。不过,从奥康那开腔后的第一秒钟开始,那无穷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就会直入你的胸腔,将你的心牢牢抓紧。情到深处,你除了微微颤抖,任泪水湿润眼眶外,全身几乎动弹不得。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一种神圣啊!

录音怎么样觉得不好吗看来你难有造化了。不要浪费,把这张唱片送给别人吧。

15曲名ng Low Sweet Chariot

演唱:Joan Baez

选自:《Diamonds & Rust In The Bullring》

Gold Castle CDVGC 9

很巧,著名反战 民谣歌手琼·贝兹也曾经入狱,当局给她的罪名是:抗税。

不过,琼·贝兹的声音永远是流行史上最好的之一。这里选出的是她在西班牙的一次现场演唱会的实况录音,这一段清唱将她嘹亮直接、变幻莫测的唱腔一展无遗,出众的技巧被Show得一气呵成,叫人五体投地。

录音是妙手偶得的杰作。话说排演当天天空乌云密布,待录音师匆匆摆完麦克风时已下起暴雨,大家只得赶快收工,等到演出开始,录音师已没时间仔细调声,只能匆忙收录,没想到胡乱摆放的话筒,正是现场的最佳位置,与体育场的扩声系统传出的音响浑然天成,令空间感到达一流境界。奇怪的是,第二天,录音师再想在原地收录琼·贝兹的演唱,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第一天的效果了。一时,这录音成为了业界的神话。

16曲名:Night And Day

演唱:Bette Midler

选自:《Some People's Lives》

Atlantic 7567—82129

贝蒂·蜜特拉以一曲·来自远方·扬名全球,至今仍记得此首歌曲在电台点歌节目中的出现频率。另外,贝蒂的走红还有赖于海湾战争。时值那首“来自远方”风行之际,正是“沙漠风暴”激战正酣之时,在伊拉克作战的美军士兵,通过卫星听到贝蒂的歌时,都不禁激起思乡之情,想念起万里之外的家人,黯然泪下。

这首“Night And Day”与“来自远方”同属一张专辑,同样是一首佳作。贝蒂广阔的音域,大气的歌声似要冲破层层阻隔,将真情播洒天地人间。

录音的音场异常庞大,非常值得注意的是电子合成器的伴奏,不时有非常透明的音符飞越出两只喇叭之外,叫人目瞪口呆!

17曲名:Spanish Hariem

演唱:Rebecca Pidgeon

选自: 《The Raven》 Chesky JD 115

对于本碟的听众而言,歌手的知名度似乎已不再重要,只要沉浸在她们独具一格的风情中,就是莫大的享受。

这位叫吕贝卡的女子,可能平生就出过这么一张唱片,不料,名气在发烧友中不胫而走。据说,她的丈夫是录音师的好友,在一次聚会中无意被发现才能,邀她试着录音,没想到竟录出了一张天碟。

超级的录音技术帮了吕贝卡的大忙。美国蚊型公司Chesky一直走在科技最前端,在这张录音中他们用独家研究的20Bit 128倍超取样的数码技术,让全球高级音响玩家眼镜跌地。Chesky的这一科技被称为High Resolution Techndogy——高分析力科技。

选取的这首歌叫“西班牙哈莱姆区”(哈莱姆区是美国纽约的贫民区)。为展现“高分析力科技”实力,编曲者有意不安排电子乐器,全部以自然真实的传统乐器来伴奏。因此除了吕贝卡纯净无瑕的人声,每一件乐器包括低音提琴、沙槌、小提琴、钢琴的质感、分析力、传真度、层次分隔、结像定位都达到现有录音技术能达到的最高水准,是

每个发烧友的必播之曲。

18首世上最美的女声录音即将播完,你是否意犹未尽呢

最后呈现上的是一段100%的日本录音,来自日本小型爵士发烧片公司“三盲鼠”的“忧愁河上的金桥”。翻唱这首西蒙/加奋科尔名曲的,请相信是位血统纯正的日本女歌手细川绫子。那么为什么她的唱腔洋味十足,咬字吐音完全象欧美歌手昵原因很简单,因为她从小在美国长大。

录音和编曲一样高品位,音色鲜活浓艳,定位感之强烈更叫人瞠目结舌。请闭上眼分辨一下舞台上人声及各件乐器的位置:萨克斯在左前;左后方是小提琴:右的旁边是钢琴,人声居中前,在人声的后面是鼓和打击乐;右前方是吉他手,在吉他后面是低音提琴。以上这些如果对你来说云里雾里,请加倍努力吧!

以下为下载``有意者请自行下载:

--------------------------------------------------------------------------------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1 _OnceUponADream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2 _GjeMeqHandaDi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3 _TheMoonIsAHarshMistress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4 _DanseAvantdeTomber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5 _ThenIllBeTiredofYou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6 _LightsofLousianne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7 _MakeMeAKite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8 _Kinderspiele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09 _AndILoveYouSo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0 _amazinggrace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1 _makebelieveitsyourfirsttime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2 _themoonandstchristopher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3 _myhappiness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4 _dontcryformeargentina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5 nglowsweetchariot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6 _nightandday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7 _spanishhariemmp3

sillyduckluohuedu/music/18girls/18 _bridgeovertroublewatermp3

  谁说日韩的太浮躁,没感情。。。。我稍微说几首吧。

  Danbi《So Beautiful (Clean)》 《So Beautiful 》这两个版本各有千秋,非常清新。

  《今年也想你的我(올해도 니가 그리운 날)》

  《사랑은 언제나 그립다(我会永远怀恋)》

  《-江南站7号通道》 《Soulmate》 《Sweet Rain》 《계절의 여왕》

  《-You and me》 《사랑이 꽃을 닮아 (Piano)》 《눈꽃송E》 太多太多说不完。可以去找专辑,十好几张呢,都是近两年出的。

  July 《기억은 잠들지 않는다(不夜城)》 《Biryeon girl(비련애가 (비원 Part 2) ) 》他们的专辑也很多,都比较不错。

  Lavender Project 《下午两点的雨》 《 想哭》,这家伙的曲子资源非常少,好听的很多,可惜找不到啊,韩国的网站限制下不了。

  AKITO 《远すぎた空》 《 AncientSymphony 月咏歌 ツクヨミノウタ》

  Anan Ryoko 《Refrain 》

  岸部真明《流れ行く云》 《奇迹の山 》

  Dj Sly 《Like You》这个是有人声唱的,女声特别好听。

  LEMS《Sakura Waltz (CodemRemix) 》

  Dj Okawari 《Flower Dance》

  Reki 《Shigure》

  Laugh 《From Alps (feat Kazuki Uchida)》,《 to Alps》前一首的另一个版本很清新。

  Michita 《 Sipeto Tokachi》 《Dtrmination》

  Otokaze 《水心( sui sin )》 《通り雨 - Passing Rain -》 《彩月 SAIGETSU》 《-帰路 Kaerimichi》《-离 Farewell 》 《-夏恋》 《桜花乱舞 - Sakura Memory - 》 《雨道 》

  就如此吧,说太多了你也不好找,我说的可是冷门纯音乐中的精品啊。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6003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