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期的爱情带给我们怎样的回忆?

大学时期的爱情带给我们怎样的回忆?,第1张

大学时期的爱情带给我们的怀春的美好。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年不钟情。怀春与钟情之花,结出的果实自然就是爱情了。

大学,是怀春钟情之人的集聚地,也自然而然地应该是爱情的高发地了。

爱情的高发地

我是上过大学的。在我的大学时期,当然也见过、听过不少形形色色的爱情故事,也有过在大学里谈恋爱的经历。

这些故事和经历,虽说发生在大学校园里,但其中油盐酱醋的气味,依然是不可避免地相当浓厚。

接到大学通知书以后,作为一个处于钟情年龄段的毛头小伙,我自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玫瑰色的憧憬。

比如,期望在浪漫的大学校园里,能遇上一位祝英台那样的红颜知己。两人同窗共读,相帮相扶,比翼双飞。

我想,很多男生在踏进大学校园之前,大约都会怀揣这样的梦想。同理,结识一位梁山伯,自然也是女生们的祈望。以男生的心理而论,在梦想遇上祝英台的时候,是不会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梁山伯的。反过来也是这个道理。

在我的大学时代,男女比例严重倒挂,女生绝对称得上是紧缺资源。有人曾经戏称,当时的大学校园里,女生简直就是“葱花”。就拿我们中文系78级来说吧,130多个学生中,只有二十来个女生。至于那些理科系部,就更加惨不忍睹了,光棍班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全不似如今,情况整个颠倒了,大学里一片阴盛阳衰的景象,让我们这些过来人艳羡不已。

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

爱情是什么,大学里的爱情又是什么?是花前月下、卿卿我我,还是秉烛共读、相互促进?是轰轰烈烈、海枯石烂,还是平平淡淡、相帮相守?说不清楚。对于这个问题,其他人的回答,恐怕也是见仁见智。比方说,有个体育系的老乡曾很老实地对我说,他在大学期间,就想收获一份“105”式的爱情。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大学毕业生的月工资,通常是五十二块五。这对当时的年轻人而言,算是比较高的收入了。他的意思,是找个大学毕业生当老婆就行。到底是学体育的人,说话直来直去,不会拐弯。

而学艺术的比较实际物质一些,择偶标准通常比较明确具体,比如家庭条件、身高相貌、来自哪里等等,那时人们的大城市优越感是很强的。而我,就是这样被人按图索骥地划入择偶范围的。这个后面再说,此刻暂且按下不表。

期待

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撰文称,由于紧缺资源意识浓厚,导致我们系的女生们都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入校头几年都比较绷得住,因而本系同学之间婚配率不是太高。我不太同意这种看法。感情这东西,应该是只求合适,不求最好。两情相悦,方能擦出花火。不是有句老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么?外人看着再般配、再合适的组合,但是人家俩人就是没感觉,或者剃头挑子一头热也不成不是。

读大学时,我自忖是个不太受女生待见的角色。比如嘴巴比较尖刻,爱拿别人的弱点开涮;学习不够刻苦,懒散爱玩;资质平平,没啥夺人眼球的才华特长;爱发个牢骚,言行 “愤青”色彩比较浓厚等等。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向往甜蜜浪漫的爱情,不妨碍我渴盼女生们的关注青睐。我之所以没有对本系女生展开攻势,原因是多方面的。毕业以后,有位女生曾对我说,在学校时不少女生都对我有看法,认为我架子太大,对女生们爱搭不理的。我听了大呼冤枉,因为这看法实在是一种误解。

从择偶的角度来看,本系女生对我而言,大体分为四种情况:第一种是由于年龄性格等原因,可以直接予以排除型的,这个就不必多说了。

第二种,是让人望而却步型的,这里有两个例子。

其一,有位男生因为倾慕某位女生,就偷偷给她抽屉里塞起了情书。而这位女生却不解风情,将情书上交了辅导员。辅导员又比较简单生硬一些,在全年级会议上公布了此事,并且在公布时使用了一些刺激性语言,弄的那位男生灰头土脸,足有两三年的时间没面子得很。此事,使那位女生成为了不少小伙的公敌。人家有追求爱情的权利,你也有不接受的权利。如果你认为不合适,尽可以婉拒,何至于采取那么不留情面的极端方式?你又有啥了不起的?毕业以后,一次同学聚会聊起此事的时候,一位知情者说,那位女生其实婉拒了好几次,但是那位男生也太死皮赖脸了些,没完没了地死缠烂打。那位女生实在是不堪其扰,方才出此下策的。话虽这样说,这件事当时使一些不明就里的男生,对那位女生抱有一些成见,也就是可想而知的事情了。

其二,某天上晚自习的时候,一位女生背起书包要往教室外面走。一位男生满脸是笑地套近乎:“XXX,你是要去阅览室吧,帮我占个座位好吗?”他的那点心思,应该是路人皆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那位女生很不给面子,她杏眼圆睁,满面怒容,厉声呵斥道:“想占位子自己占去,嬉皮笑脸的干什么!”那男生被训的呆若木鸡,半天没回过神来。周围的旁观者们,一时间也都目瞪口呆。

这种类型的女生,自然会使那些脸皮不那么厚、胆子不那么大的男生们,对其敬而远之。

第三种,是自视甚高型的。一次暑假开学后,一位男同学愤愤不平地对我说,他是跟一位女生一起乘火车回校的。在车上闲聊时,那女生很有些不屑地说,咱们系的男生要家庭没家庭,要模样没模样,要才华没才华,有啥可牛的啊?一个个没数劲儿的。解释一下,她说的那个“家庭”,指的是家庭条件。对这种显失公允的评价,那哥们儿很是不忿。“我看八成是因为没人追她,她的心理有些变态了。”说完这事儿之后,他又有些恶狠很地补充道。

对于其他那些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子们来讲,听了这番话以后的感受,也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对于这种类型的女生,我想是不会有多少男生前去自讨没趣的。

第四种,是不食人间烟火型的。我们系里的有些女生,实在是太文学了一些, 整天言必称李白杜甫曹雪芹、鲁迅茅盾郭沫若。有位同学曾经有些苦恼地告诉我,他就找了这样一位文学女生。两人毕业以后分配到了两地,好不容易见次面,文学女生却总是天真烂漫地对他说:“我给你朗诵一首诗吧?”而对他那些待洗的衣物视而不见。我知道,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我也知道,找老婆不是吟诗作对写文章。

对于这种类型的女生,很多男生大约是只能欣赏或者仰视,而不可能有其他非分之想的。

年轻的时候,我虽说没啥本事,但可恶的自尊心,却一点也不少。对于第一和第四种女生就不必说了,而对于第二、第三种女生,我是不敢胡乱招惹的。一旦她们发了毛,给我闹个大红脸下不来台,那就太没面子了。所以,我之所以对本系女生保持一定距离,完全是出于一种自卑和心虚,而不是什么架子大、瞧不上人。

茫茫人海之中,我们也许错过了属于自己的最佳,同时也被别人所错过。对于凡夫俗子来讲,风花雪月的浪漫爱情,其实是一种奢侈品,是轻易消费不起的。自己不是梁山伯,就不能指望自己的另一半是祝英台,反之亦然。我们虽然有幸迈进了大学,但却并不能使自己就此脱胎换骨。所以,大学时期的爱情,也难逃窠臼。居家过日子,那种相濡以沫的依恋感、天长日久的习惯性,比那些绚丽烂漫、虚无缥缈的所谓爱情,更实在、也更可靠些。

我的一位同学曾感叹:大学时期,我们不懂爱情。那么,现在就懂了么?我看也未必。

我读大学的时候,对于那些未婚的男女生来讲,谈恋爱是属于明文禁止的行为之一。系里管学生的头头们和辅导员,在我们一进校就将这一点公之于众,并不时利用各种机会敲打那些试图越界的学生们。但纵是如此,也不能阻止那些春心萌动的小伙姑娘们,费尽心思地搞一些地下小动作。

大约从入学后第一学期开始,就有男女同学偷偷摸摸地出双入对了。起初,是刻意营造一些看上去像是巧合的相遇,例如去阅览室查资料坐在一起,到图书馆借书凑到一块儿,在背静处背英语单词赶巧碰见,等等。到后来,交流逐步就走向深入。比如晚间到校园外的庄稼地里“散散步”、周日跑到郊外河边树林“谈谈心”什么的。尽管他们自己觉得事情做得挺隐蔽,其实旁观者对他们那点小伎俩心知肚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对于适龄男女之间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大家基本都抱着成人之美的心态,没人成心去戳破或搅黄人家的好事。

我读书的那所大学,是一所师范院校,设有艺术、外语等系部。那时学艺术的大学生,一般都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自身必定有些天赋,因为招生数量极少,竞争胜出不容易;二是家庭条件尚可,起码能买得起一件乐器什么的。全不似如今,凡是文化课不行的学生,不管有没有天赋、家庭条件是否具备,通通一鞭子赶去参加“艺考”大军。

当时我们学校的艺术系、外语系女生,一个个捯饬的花枝招展、香风扑面,走起路来昂首挺胸、目不斜视,活像骄傲的白天鹅。一般系部那些土头巴脑的男生,她们根本不会放在眼里。外向的她们,谈起恋爱来也是不管不顾,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敢卿卿我我、亲亲热热,管它什么劳什子的恋爱禁止令呢。多年以后,一位带过艺术系学生的老师对我说,当时他最头疼的事情,就是管制本系学生谈恋爱。放任不管吧,上面不高兴。真去管的时候,又没人理他那一套。到后来,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出大的事情来,就懒得再去过问干涉。

而其他系部的学生们,相对胆小低调一些,对学校的规定心存忌惮,谈个恋爱还要煞费苦心地掩人耳目,就像搞地下工作一样神神秘秘。

因为艺术系、外语系的女生比较摩登显眼一些,我们系的一些同学就开始蠢蠢欲动起来。比方说,一位同学以喜欢音乐为名,假装向艺术系一位女生借乐谱来看。在归还的时候,里边就夹带了一份小小的情书。可能是那位女生不解风情,也可能是她想显摆或者抬高自己,就把这事儿宣扬的人尽皆知,弄的那位男生很没面子。

再比方说,一位男生对一位艺术系女生一见钟情,随即展开狂热攻势。在旁观者看来,那位女生的相貌其实一般般,比如有恶作剧者,就曾在背地里给她起了“背影”、“二百米”两个外号。意思是看她只能看背影,或者从二百米之外看。到如今我还认为,这两个外号起得太有才了。至于那位男生追她的动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还是仅仅因为她是艺术系的摩登女,说不清楚。两人虽然轰轰烈烈地处了一段时间,后来还是劳燕分飞了。

浪漫,大约是恋爱中的男女,人人都心向往之的元素。大学校园里的爱情,在这方面的追求,似乎更为明显、强烈一些。但是虚幻的浪漫,在生活的现实面前,往往脆弱得不堪一击。比方说,我们系有位男生,爱上了艺术系的一位女生。两人恋爱的那些日子,那叫一个如胶似漆。但当毕业分配时,女生去了大城市、男生去了小城市之后,女生就提出,两人结合的先决条件,是男生必须调往她所在的那座大城市。而对那位男生而言,这又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有位同学于假期外出旅行期间,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红颜知音。他们谈文学、谈人生,一见钟情。后来,就发展成了热恋关系。无奈两人相隔数千里,为解相思之苦,只能频频鸿雁传书。为了爱情,这位同学毕业后,千里迢迢,远赴他乡,做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但由于相处甚短,双方在性格、习惯等方面,都缺乏深入的了解。在婚后的柴米油盐当中,曾经的浪漫就只能靠边站了。磨合无果,两人的婚姻便也寿终正寝。

还有一位颇具诗人气质的同学,爱上了一位西北边陲的姑娘。两人的恋爱,同样热烈浪漫。姑娘回到西北以后,两人商定先行领证。由于路途太过遥远,交通实在不便,姑娘便把结婚证明寄了过来,让男方找个替身去把证给领了。这位同学就找到了我们班一位好说话的女生,冒充新娘一起去领了结婚证。但是好景不长,没多久那位西北姑娘就变卦了,又把离婚的相关证明寄了过来。无奈之下,我们那位倒霉的女同学,只好又陪人家去办离婚证。因而便有人打趣道:“XXX招谁惹谁了,好端端的一个大姑娘,大学还没毕业,就结了一次婚、离了一次婚。”

由于当时大学里禁止谈恋爱,所以在校方制作分配方案的时候,情侣的因素,通常是不予考虑的。而分居两地,往往又是大学时期爱情的主要杀手。有一对跨年级恋爱的男女生,女生高一级,先行分配到了一座著名的海滨大城市。当得知男生无望分到那儿的时候,女生写来了一封情深深、意切切的信,尽管表示了万般不舍的心情,但其中的关键词,却是“分手”二字。

那位男生虽说跟我不是一个系的,但因为是老乡,平素多有来往。他在伤心难过之余,将女生来信拿给我看。我发现,那封信写了有三张信纸之多,每张纸上都遍布疑似泪痕的斑点。于是,我便劝慰那位老乡道:“你也别太生气了,人家姑娘对你还是很有感情的,你看看这信纸,人家可是流着泪写的这封信啊。”没想到他老兄苦笑着怅然慨叹:“兄弟啊,你也太天真了,我还不了解她么?谁知道那是不是她故意洒上去的水啊!”

对于芸芸众生来讲,热烈浪漫的爱情,其实是一种易碎品,经不起岁月的磕碰。不知是不是因为过于追求浪漫惹的祸,我们年级同学们的婚姻之路,是不那么顺当的。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年级130多人中,除去三分之一强入学前便已结婚的大龄学生,其余在大学期间开始爱情之路的人,后来出现婚变的,竟达20余人次。不管怎么说,这个比例都太高了一些。按绝对数算,都超过百分之二十了嘛。也正因为如此,展现在我眼中的大学时期爱情,并不都是美好的一面。

大学时期的男女们,如果少一些不切实际的浪漫追求,立足现实,以找对象过日子为目标去谈恋爱,婚姻反而比较稳定长寿。比方说,我们年级有两位相恋的男女同学,双方都来自农村,各方面条件大体相当。而且两人对于分配去向,也没有太高的要求。在毕业分配时,两人都提出愿意到分配计划余额较多、相对偏僻的一个地方去工作。对于这种要求,校方自然乐得顺水推舟,也不管他们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谈恋爱了。两人后来结婚生子,安安稳稳地过起了小日子,婚姻生活至今和和美美。

恋爱应该顺其自然

  羊城晚报:我们应如何看待大学校园的爱情现象?

  邱鸿钟:爱情是人类的一种自然情感,在机缘巧合下遇到心仪的对象,就可能产生相互吸引的强烈感情,这便是爱情的开始。但美好的爱情和健康的恋爱并没有一个简单的科学标准和方法,更多的是人生经验。作为刚入学的大学生,有谈恋爱的想法是正常的,但应该多观察、多交流,不必像中学生那样拘谨压抑,遇到心仪的对象,彼此之间有感情,也可以大胆表达一下自己的心意,但不要采取胡搅蛮缠非要对方答应自己才罢休的这类不理性的行为。要知道,别人有接受,也有拒绝的权利。

  但同学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因为看到别人有了异性朋友,自己非要去“赶个时髦”不可。在大学谈恋爱,顺其自然就好,既不要刻意追求,也不要拒绝合适的缘分。经验告诉我们,那些急于进入恋爱角色的大学新生,可能显示其缺乏家庭温暖,需要找一个心理依靠,或者性生理冲动很需要找一个发泄的对象。事实上,过早地进入恋爱状况的大学新生反而很容易成为“孤家寡人”,朋友圈反而会变得狭小。何况大学的学习任务并不轻。

  谈恋爱的规则和不做什么的规则

  羊城晚报:谈恋爱谈什么?谁才是合适你的对象?

  邱鸿钟:两个人在一起合适吗?是需要靠“谈”才知道的,而不仅是通过“看”和性行为来判断的,而这正是年轻人的误区。那么,谈恋爱该谈什么?

  我从临床婚姻咨询的案例经验来看,如果谈恋爱只是凑合在一起,或是追求性刺激、时髦的“酷”,或需要精神依赖或经济依赖,那么这些恋爱的动机就是不良的,也注定是走不远的。因此,理性的恋爱并不是要机械地像相亲那样去谈判条件,而是应该广泛交流双方在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经济、家庭、事业和社会责任与义务、生儿育女、父母关系、生活情趣、交友等方面的看法。

平衡爱情

  经验告诉我们,两人之间的观点越是相近,美好的爱情或幸福的婚姻就越有可能降临,相反则会经常导致冲突与矛盾。简而言之,以后现实生活中可能会发生的事情都是需要谈的,而不要将谈恋爱理解为就是发生性行为,那将是最愚蠢和错误的做法。

  羊城晚报:如何平衡爱情与学业的关系?

  邱鸿钟:相比于中学阶段,大学期间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学生的自由度大了许多,但这绝不意味着大学的学习任务就很轻松。事实上,有许多大学生由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进大学后将许多精力花费在恋爱和游戏娱乐中,结果导致多门功课挂科,甚至无法顺利毕业。

如果恋人有共同的事业志向那是非常美好的事情,这样就能在专业学习上相互促进、相互帮助,感情也自然会比较稳定,也可能会有好的结果。但如果恋爱中的两人的学习态度和志向没有共性的话,不仅经常会因为学习时间和约会时间安排的矛盾产生冲突,而且也可以预见这种感情也是难以持久的。无数的教训案例告诉我们,尤其是作为学生,如果对学业的态度都谈不到一处的话就无需再继续谈下去。许多恋人总喜欢问对方:“你爱不爱我”,或“想不想我”之类的话,其实这是最没有意义的提问,我们应该问自己的就是:对方适合我吗?或者问:我适合对方吗?

  如何处理恋爱中的冲突矛盾和性行为

  羊城晚报:如何看待和处理恋人之间的矛盾?

  邱鸿钟:恋人之间的矛盾多源于两人在价值观和性格等多方面的差异,差异越多,矛盾越多。当冲突频发时,这实际上已经提示他们并不是合适的一对恋人。许多年轻人并没有充分认识到矛盾背后的真正问题,总是陷于一种“今天吵,明天和,后天又吵”的循环之中。

  我认为,矛盾分歧多、不断争吵的恋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马上终止这段关系,既可以保护自己,及时止损,又可以避免伤害别人。恋人之间有矛盾,我建议换位思考,表达共情理解即可,不要批评和指责对方,但也没必要去说服或想改变对方,那是不现实的。如果要分手要注意规则:不要参加所谓最后的一次讲清楚后再分手的约会,不要到黑暗的、无人的地方去谈判。

其实对于大学是否应该谈恋爱这个话题,阿柒一直是比较赞同的,人生就像一场修行,不管是读书也好,恋爱也罢,都是必要的经历,从初中到高中,因为学业繁忙和年纪尚小,所以家长们很反对孩子谈恋爱。

出自歌曲:想起

歌手:江美琪

想起-江美琪

刚刚风无意吹起

花瓣随着风落地

我看见多么美的一场樱花雨

闻一闻茶的香气

哼一段旧时旋律

要是你一定欢天喜地

你曾经坐在这里

谈吐得那么阔气

就像是所有幸福都能被预期

你打开我的手心

一切都突然安静

你要我承接你的真心

花季 虽然会过去

今年明年

有一样的风景

相爱 以为是你给的美丽

让我惊喜 让我庆幸

我有一生的风景

命运 插手得太急

我来不及

全都要还回去

从此 是一段长长的距离

偶尔想起 总是唏嘘

如果当初懂珍惜

花季 虽然会过去

今年明年

有一样的风景

相爱 以为是你给的美丽

让我惊喜 让我庆幸

我有一生的风景

命运 插手得太急

我来不及

全都要还回去

从此 是一段长长的距离

偶尔想起 总是唏嘘

如果当初懂珍惜

我知道眼泪多余

笑变得好不容易

特别是只能面对回忆和空气

多半的自言自语

是用来安慰自己

也许你字字句句倾听

姐姐有没有看过职场这本书?建议你去看一下。成功的男人在工作上多是我行我素的,如果瞻前顾后那就会打磨了自己的自信心。。。。。。

有可能你的他是很好强的一个人,所以回家很难改掉工作时候的强调,不过他努力工作结果还是为了家庭,更为了你,如果没有你的存在,没有家庭的存在他在努力什么呢?希望你能了解他点,做男人其实很难的。呵呵!

但是我也不是完全站在他这边,我也是个女孩子嘛!你抽个时间再找个浪漫的地点约上他,和他不要谈什么现在的不满,先说说你们曾经的浪漫回忆,在一点一点打开现在的心里话。可千万不要盯着一个话题说哦!

去试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9637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5
下一篇2023-07-0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