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有哪些国之重器?

中国制造有哪些国之重器?,第1张

1、中国高铁

截至2017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量的663%,可以被视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冠军”。到2020年,中国铁路网规模将达到15万公里,其中高铁3万公里。届时中国将建成以“八纵八横”主通道为骨架、区域连接线衔接、城际铁路补充的现代高速铁路网。

2、天鲲号

由中国自主设计研发的新一代国之重器——“天鲲号”自航绞吸挖泥船日前成功下水。“天鲲号”全船长140米,型宽278米,型深9米,最大挖深35米,绞刀电机最大功率可达7500千瓦。作为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绞吸船,中国自航绞吸挖泥船的自主研制实力再一次让世人惊叹。

3、蛟龙号

中国首个载人潜水器,已经经过10年的研制和试验,几年来“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相继完成了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海试。2012年7月,“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实验海区创造了下潜7062米的中国载人深潜纪录,同时,也创造了世界同类作业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纪录,实现了中国深海技术发展的新突破和重大跨越。

4、北斗导航

作为中国着眼于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全球用户提供全天候、全天时、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20世纪后期,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应运而生:2000年年底,北斗一号系统为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年底,北斗二号系统为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北斗全球系统将为全球提供服务。

5、长征五号

作为绿色环保无污染的全新火箭,有20层楼高,箭体直径达到5米,不仅成为我国最高、体积最大的火箭,也成为运载能力最强的火箭。它近地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25吨,比现役火箭运载能力提高了25倍以上。火箭上配备的三种全新大推力发动机,分别摘得我国“最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最大推力氢氧发动机”和“比冲性能最高的火箭发动机”三个桂冠。

新华网-中国制造,让你见识这些国之重器

陆丰14海洋石油平台

这个海洋石油开采平台的功能正如它的名字,它建设于南海的海上油田上,可以开采位于南海海底的大量宝贵海底石油资源和其他石油平台,不同的是这个海上石油平台不仅拥有开采能力,还拥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可以将挖掘上来的石油进行初步处理,降低它们的含水量和杂质含量,然后通过石油管道或油轮送往岸上的炼油厂,帮助岸上的炼油厂降低石油处理负荷,这个平台每天可以开采好几万桶石油,是如今中国南海海上石油开采的主力。

第2个是天妃一号顶管机

恐怕很多人都是第1次听说过这个装备,但其实它和此前中国火爆全网的盾构机一样都可以用来挖掘隧道,不同之处在于盾构机挖掘的隧道横截面是一个圆形,而天妃一号前方安装有好几个刀盘,通过特殊的排列,这些刀盘在工作时可以直接挖掘出一个矩形的横截面的隧道,极大提高了隧道的建设效率,据称它一次挖掘就能挖出一个4车道双向公路隧道,堪称目前中国在盾构机行业内的最强装备。

第3个是祖冲之二号量子计算机

众所周知量子计算机相比传统计算机拥有巨大的优势,而衡量量子计算机的性能的一个标准就是它同时可以操纵多少个量子比特,目前国际专家普遍认为一台量子计算机拥有50个量子比特,在执行特定算法时的效率就会超过最先进的传统超级计算机,而祖冲之2号一次可以操控63个量子比特,执行量子最短路径算法时的速度比人类现有的最快超级计算机还要快上千万倍,被公认是全球第1个实现了量子计算优越性的量子计算机。

第4个羲和号卫星

是中国在航天领域内取得的最新成就,和之间发射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类似,羲和号也是一颗探测器,只不过它的探测目标是太阳,羲和号安装有多个性能先进的太阳观测设备,可以在地球轨道上对太阳进行详细观测,测量太阳的活动强度、发射光谱等重要参数,为中国科学家提供第1手的太阳科研资料,在它之前中国还没有发射过自己的太阳探测卫星,中国科学家想使用太阳探测数据就必须向西方航天机构借,而它的发射终结了这一局面。

大国重器》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观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国重器》观后感1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我们中国人“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

 我们讲“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一部记录新中国工业崛起的长歌史诗;《大国重器》,一帘见证中国工业创新裂变的长廊画卷。这股从民族工业血脉中迸发出的最强音在11月的深秋,划破寂静的夜空,向全球昭示中国民族工业的全面崛起。

 作为中国首部工业纪录片,《大国重器》以其惊艳恢宏的画面、先进的创新实例在新时代一线市场引起了强烈反响。6天的时间,300分钟的精彩连续,画面、配音、明星产品、技术创新、人物故事等等,都成了新时代人连日来最“热门”的话题。在一线市场、国珍健康生活馆里、团队培训演讲台上,《大国重器》让新时代人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振兴民族产业的历史使命。

 十八年前,在新时代公司成立初期,我们缺少人才、缺少资金,缺少市场经验。但是我们凭借着对松花粉项目的坚定信心,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克服了重重困难,用仅有的500万资金,建成了第一条松花粉生产线,功克了松花粉破壁等历史性难题,在租用的狭小办公室里,开始了松花粉销售的第一步。

 十八年来,新时代创业者们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尝试和探索,首创“店铺+销售员”的“中国新时代专营体系”,开辟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直销道路。在上级集团、行业专家的大力支持下,在全体新时代人的`不懈努力下,新时代如同浴火凤凰般涅重生,创造了国有资产增值1400多倍的奇迹。

 在专营店里我们所有新时代人更是集体“抱团”观看,时而安静思考、时而欢呼雀跃。《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了民族工业的崛起,让我感觉到能作为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自豪,更让我兴奋的是我是一名新时代人。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新时代人的内心。话语背后,引发我们的思考,在健康产业领域,一定要有我们新时代人的位置。我相信在黄永刚总经理的英明领导下,我们有能力,更有信心超越我们的竞争对手,成为中国健康产业的NO1。

 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我们中国人“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

 十八岁的天空无限广阔,风华正茂的新时代前途无量!我们希望看到越来越多怀着事业追求和人生梦想的人走进新时代;希望所有的新时代人遵循市场规律、遵守法律法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创业、以德立业、和谐展业、快乐兴业,在新时代事业的大舞台上,实现“我的梦、国珍梦、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2

 在公司组织观看《大国重器》我已经是第3次观看,对这部影片的导演我还是比较赞。

 这影片中能突出现代社会企业的紧迫感,心酸,努力,创新,追赶,领先等情节。从第一集国家博弈到第六集制造强国。对我的感触很大,能在表面看出一个国家由落后走向强盛的波线。

 在另一方面影片表面上我们对那些企业感慨不易。但是我们还可以在另一方面看出,中国还有点自己的东西外,更多的是紧迫感。如果这个影片能拍到50集,那中国才算真正强大起来。我们这些是世界领先的企业,其依赖核心还是国外,大部分依然是粗活。中国也许军事航空方面有些技术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能够大规模相对廉价的生产,大型舰船发动机的生产,客机发动机生产,战斗机的发动机的生产,高性能汽车发动机的生产以及各种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普及能力等等。

 当然也有许多比较高端的装备,比“如嫦娥3号”和“玉兔”月球车的电容和太阳能电板。能承受在-100℃到+100℃环境里长时间工作而不被影响还普及社会当中。这就是企业努力和奋斗创新的成果,这就是不日不夜的研究创新和实验加失败最终才能出合格的高端产品,缩短差距,这都是走向强国的必走之路。

 我们只有不断劳动创造,而决不是整天埋怨,只有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才能支撑起中国的支柱。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的强盛在于工业,工业在于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在于创新,创新在于人才。

 建设强大的国家就是我们永不退色的中国梦,这个梦想正在实现,因为有我们在。好好努力活着,我们都会看见。

;

多个大国重器接连取得突破:“天问”一号距地球已超1000万公里,“玉兔”二号再刷行驶里程纪录,“鲲龙”海上首飞,新成员“领雁”首飞一个个充满诗意的名字,不断书写着新历史。

观人类科技发展史,需求是拉动科技创新的最大动力,科技创新只有同市场需求相结合,才能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现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市场,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市场应用空间和场景,同时中国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进入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型的阶段,对科技创新提出了紧迫需求。这是其他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近年来,高铁、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的快速发展,主要就是发挥了我国市场的巨大优势,从而实现了后来居上,跨越发展。

扩展资料:

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大国,而且是全球最大的科技人力资源大国。据有关统计,近年来中国科学和工程领域学位授予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以上,2016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80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四分之一;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在800万左右,相当于以色列、瑞典、瑞士等国家的总人口。

同时,中国拥有比较强烈的创新和创业精神,每天诞生的初创企业达到1万多家,近年来涌现出一批高成长性的企业,正在成为引领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我国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基础研究水平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中国尽管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差距在不断缩小。据有关机构统计,近年来中国每年发表的论文数和专利申请量已跃居世界第一,同时科研成果质量也不断提升,科学和工程出版物“被引论文前1%的文章数量占比”已超过1%,仅次于美国18%左右,居世界第二位。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792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4
下一篇2023-07-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