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最大的检查站

镇康最大的检查站,第1张

军赛边境检查站。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军赛边境检查站位于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是“三县五乡”交界地段,扼守着边境地区通往临沧、昆明内地的交通要道。由于毗邻世界三大毒源地之一的“金三角”,也是边境镇康至临沧内地最大的检查站。

驾车路线:全程约6904公里

起点:镇康县

1临沧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行驶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泰和路

2) 沿泰和路行驶16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国门路

3) 沿国门路行驶200米,左转进入勐英路

4) 沿勐英路行驶360米,直行进入勐英路

5) 沿勐英路行驶12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勐英路

2沿勐英路行驶31公里,右转进入南班线

3沿南班线行驶437公里,左前方转弯进入弹石路

4沿弹石路行驶31公里,朝振兴桥方向,直行进入振清线

5沿振清线行驶1221公里,直行进入羊勐线

6沿羊勐线行驶123公里,过振兴桥,左前方转弯进入羊耿线

7沿羊耿线行驶161公里,过幸福桥,左前方转弯进入幸福桥

8沿幸福桥行驶390米,直行进入祥临公路

9沿祥临公路行驶2086公里,直行进入S220

10沿S220行驶110米,朝宾川/楚大高速方向,左前方转弯进入西昌路

11沿西昌路行驶42公里,朝楚雄方向,右前方转弯

12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上匝道

13沿匝道行驶29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

14沿杭瑞高速行驶1208公里,在楚雄/楚雄西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5沿匝道行驶28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威楚大道

16沿威楚大道行驶310米,朝东瓜镇/东盛西路方向,右转进入东盛西路

17沿东盛西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永波线

18沿永波线行驶230米,稍向右转进入S214

19沿S214行驶356公里,直行进入牟定隧道

20沿牟定隧道行驶560米,直行进入S214

21沿S214行驶235公里,过蟠猫隧道2桥约70米后,直行进入蟠猫隧道

22沿蟠猫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S214

23沿S214行驶185公里,直行进入戌街隧道

24沿戌街隧道行驶910米,直行进入S214

25沿S214行驶98公里,直行进入马道地隧道

26沿马道地隧道行驶290米,直行进入S214

27沿S214行驶123公里,朝发祥路(北)方向,左转进入发祥路

28沿发祥路行驶13公里,朝永武高速方向,左转

29行驶16公里,朝永仁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30沿匝道行驶3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京昆高速

31沿京昆高速行驶431公里,在永仁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32沿匝道行驶560米,直行

33楚雄彝族自治州内驾车方案

1) 行驶20公里,朝县城方向,稍向右转

2) 行驶1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苴却路

3) 沿苴却路行驶520米,左转进入京昆线

4) 沿京昆线行驶730米,直行进入建设路

5) 沿建设路行驶430米,左转进入清华街

6) 沿清华街行驶4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左侧)

终点:永仁县

在现实生活中,医保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政策,他主要是用来保障我们的医疗。当我们应疾病而住院治疗的时候,有了医保的话,我们就可以适当的进行报销。当然因为歌立方医疗水平不一样,所以为了能够让大家有更好的治疗机会,医保也是开通了异地报销的政策。也就是说我们拿着一个地方的医保卡去另外一个地方就医,回来之后我们依然可以正常报销。当然前提条件是我们要具备所有的单据,而且做好了相关的报备。这样我们才能够正常的实行报销,不过报销的比例多少可能与我们自身的选择也有一定的关系,那么到底哪些因素会导致这个比例有一定的差异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简单了解一下吧。

首先是医院的级别。对于我们来说,我们生活中医院是有很多各种不一样的,自然这种不同级别的医院他们的治疗条件也是不一样的。在医保目录中,对于相关报销的情况也有着明确的规定,医院级别越高,我们报销比例就越低。所以如果我们在选择医院的时候,选择了比较高级别的医院,那么我们最后的报销比例就会非常的低。

其次,药物选择的差异。除了医院级别之外,药物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在医保目录中分为甲类和乙类。这两种药物他们的报销比例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所以在我们使用这些药物的时候,如果使用了不同的药,自然最后我们的比例也是不一样的。

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引起重视,毕竟这些东西对于我们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我们大家能够真正重视起来,我们才能减少他的影响,才能更好的保障我们自身的权益,所以大家要慎重对待。

  腰带始名于秦,一般以韦(熟皮)、索(麻绳)、布帛丝绸、金、玉、银、翡翠、犀、皮革制作而成,束于腰间,悬挂各种佩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带,绅也。男子 丝,妇人带丝。”自周代至六朝,大夫以上服用腰带,天子冕服上亦有束腰或垂佩和�的革带。战国时赵武灵王推行服制改革,效仿“胡服衣冠”,在腰带上附加若干小环和带钩,将随身携带物挂在上面,并加饰金银。唐宋时期,有用革制成的嵌以玉、镂以金的玉带和金带以及用犀以红或青绫,腰带上按等级缀以犀玉、金银角等,两旁有小辅两条,左右各排了圆桃,向后有插尾,后面缀排方7枚,合13枚,但腰带多束而不着腰,在圆领的两肋下各有细纽贯垂于腰带上以悬之。清代腰带种类更多,有朝服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除朝服带在版饰上及版形的方圆有定制外,其余3种带版饰随所宜而定。带本身皆用丝织,上嵌各种宝石,带有带扣和环,环左右2块,用以系带汗巾、刀、香包等物,带扣都用金、银、铜,较讲究的则用玉、翡翠等。妇女腰带大多束之于衣内,用丝编鞭而下垂流苏,后又采用阔而长的绸带。男子多以白色或蓝色腰带束腰,带长以在结成束后下垂与袍齐为佳。

  与各朝各代各种不同式样的腰带并行不悖的是仪态万千的中国各民族腰饰。

  据史载,中国古代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常用藤条、树枝、草绳、兽皮等来束腰。道光《云南通志》记清代独龙族“腰际以绳系紧贴肉”,基诺族“男以红藤篾缠腰”。发展到后来,各民族的腰带的长短,宽窄繁简、料质,制作工艺及系结方法都有了很大变化。在宽窄长短方面,有的腰带宽达尺余,长仅可围腰一圈;有的腰带宽仅寸余,但可绕腰数圈。有的腰带挑花剌绣,工艺繁琐,并有带扣、环、流苏等各种相应饰物;有的简单古朴仅为一块布或一条绳索。在系结方式上,有的交叉系结于前;有的则在左、右及背部搭口。同时,腰带的颜色、图案也有很大的差别。

  就具体民族而言,东北地区的鄂温克族男子喜扎用皮、绸子、布以及毛织的各种腰带。女儿出嫁时,精美考究的腰带是必需的陪嫁物。西北地区的裕固族男子在褐子或氆氇制成的长袍上系红、蓝色腰带,腰带上常挂着腰刀、火镰、火石、小佛象、酒壶、鼻烟壶、旱烟袋等。妇女腰带色彩更为丰富,有红、紫、绿诸色。腰带两端垂于腰后两侧,左侧还系有几条色彩鲜艳的手帕。云南红河哈尼族女孩长到10岁左右,腰间系有两头绣着五彩花纹的箭头形蓝布腰带。到17至18岁时,在腰带头上再加长约1尺以数10股蓝色细布条制成的一种叫“披甲”的腰带,以示成人,可以接受男青年求爱。另外,民间还有用红、黄、绿、蓝、白、青各色棉线编织一种长1—4米、宽1—10厘米,叫做“帕雅”的彩带以作腰带。西藏珞渝阿朗地区的珞巴族女子,常用皮绳把11块5—12厘米的圆铜片按大小依次排列串起来,围住腰部,珞巴语叫做“埃札”。马尼岗、梅楚卡地区的门巴族妇女的腰带则是在皮底上缀以直径3—4厘米的铜质圆扣20多枚,两端缀一行大的,中国为两行小的,其上还佩有6—7根小铁链和其他饰物组合而成。珞巴语称作“布怒”。藏族的腰带因地而异。云南藏区妇女系红色绸缎腰带,并把腰带末端悬在左胯侧;嘉戎藏女多系花腰带;甘南卓尼农区藏女多系一条自织的有几何图形的青白花腰带;舟曲和迭部地区农区藏女则多系黑色或蓝色宽腰带,苗族男子一般以湖色或白色的束带为腰带,带长以在结成束后下垂与袍齐为适,亦有带上绣花的。妇女便装的腰带,用丝棉合织而成,丝绒为红、绿两色,棉纱染成藏青色,长约7尺。盛装的腰带则用丝织品染成红、绿两色,不缝成管状。普米族男女均束腰带,妇女喜欢用宽大的红、绿、蓝,黄等色彩带束腰。白族妇女的腰带又叫飘带,上有桃绣花纹,穿戴时在腰后搭口,带头垂于后。内蒙、青海等地蒙古族较典型的腰带叫“布薛”,意为“蒙古腰带”或“蒙古系腰”。这种腰带大多用布或绸子制作而成。古时大汗或领主亦有金制者。陈金制腰带外,一般长约丈余,选用与袍子不同的醒目颜色,可防寒也便于骑射。

  腰箍、腰环也是腰带之一种。提起腰箍,人们自然会想起云南潞西、瑞丽、梁河、镇康、耿马等地德昂族的腰饰习俗。据民间传言,古代德昂族妇女会飞,男人无奈,遂以腰箍套之。腰箍式样繁多,有的用细草绳编扎,有的用细竹削成细篾和竹片,有的用藤篾削成片,还有的腰箍一半是竹片一半以白锡包之,大多漆成红色或黑色,镂刻各种花草图案。腰环即系于腰部的如环状的腰带。最具代表性的是广西那坡县、云南富宁县等地彝族妇女一种叫做“括腊”的腰环。这种腰环大多用榆树皮制成,宽3—4寸,妇女佩于腰间,其大小量体而定。末满18周岁和年过60周岁的妇女,所佩环稍窄。成年妇女除夜间睡觉外,环不离身。传说古代彝族妇女勇敢善战,因有腰环护身,刀箭不入,屡胜顽敌。与此相似,景颇族妇女也常在腰间围以黑色藤圈、草圈或刻有花纹的竹圈。

  腰带作为一种基本的服饰物,它除了以精美而质朴的制作工艺、相应的装饰物来实现其审美和实用的双重功效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在各民族的生产与生活、社会与人伦、思维与心理等不同的文化层面上,腰带还作为一种“服饰符号”,常常成为人们权利、地位的象征和联络情感世界的信物。如封建时代,带既作服饰,亦作官阶高下、地位尊卑的象征。《宋史·舆服志》载:“带古惟用革,自曹魏而下,始有金、银、铜之制。宋制尤详,有玉、有金、有银、有犀,其下铜、铁、角、石、墨玉之类,各有等差”。蒙古族腰带“布薛”,是权威的象征,在男子服装上不可缺少。女子婚后不再系腰带,表示服从丈夫的权威。男子因犯罪或直系尊亲死亡,则去掉腰带,平时不能去掉。又庾信《王昭君诗》云:“围腰无一尺,垂泪有千行”。小小的一条腰带,寄托着爱心,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如红河南岸的彝族姑娘,当其爱上某个小伙子后,常亲手制作一条腰带,送给小伙子,作为定情之物。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姑娘也常将一种叫做“托勒亥得木拉迭普斯”的腰带赠给情侣,作为信物。蒙古族姑娘也常将其“哈布特格”腰饰物赠送恋人,小伙子在选择爱人时,要看姑娘制作的“哈布特格”是否精巧。

  http://wwwlnjngovcn/area/xiangshuminqing/mingjufushi/2002/8407shtml

  还有些资料参考以下网站:

  http://wwwaihanfucom/html/yysh/sytj/peishi/2009/0530/51html

  http://wwwdocincom/p-49731874html

镇康县国资委的主要工作:

(1)根据国务院授权,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履行出资人职责,指导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重组;

(2)对所监管企业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工作;

(3)推进国有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4)推动国有经济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标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上半部分是将汉语中的"国"字抽象概括成红色几何方形"□",旨在寓意"国有资产";红色几何方形内又分割出虚实等边三角形各一个,其中虚三角形构成"人"字,寓意"出资人";"人"左右上方两块红色倒三角形寓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重任";红色实三角形以其三角形特有的稳定性寓意"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石,并发挥着支撑和主导作用"。

二、下半部分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英文名称的缩写SASAC。由于英文单词Administration(管理)的首字母是A,所以SASAC中的两个大写字母A与上半部分的虚三角形与实三角形组成的"A"构成"AAA",其寓意之一指"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寓意之二指中央企业要讲诚信,要有"AAA"的信誉。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455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