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痛推拿手法 腰疼怎么办按摩图解

腰痛推拿手法 腰疼怎么办按摩图解,第1张

1 急性腰扭伤致腰痛推拿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取穴与部位:局部加委中,承山,阳陵泉等。

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揉委中,承山,阳陵泉等。

2在患侧腰肌施㨰法或四指推,注意因为急性损伤,刺激量不宜太大,时间也不宜过长,目的主要使紧张痉挛的肌肉放松,若患者疼痛严重,手法放松效果不好,可用针灸来帮助放松。

3在损伤的局部施以轻柔的弹拨法,不可过重,时间不宜过长。

4腰部斜扳法。

5腰部擦法。

2 慢性腰肌劳损致腰痛推拿

治疗原则:舒筋活血,温筋通络。

取穴与部位:委中,阳陵泉,昆仑,太溪,命门,大肠俞。

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在腰部两侧膀胱经用较深沉的㨰法或四指推治疗。

2按揉委中,阳陵泉,昆仑,太溪,命门,大肠俞。

3直擦两侧膀胱经,中间督脉,横擦腰骶部。

4沿背部至骶部,用拍法或击法。

3 退行性脊柱炎致腰痛推拿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疏筋通络。

取穴和部位:承山,阴陵泉,委中,肾俞,大肠俞,命门,阳关,昆仑,太溪等。

推拿方法:

1患者俯卧,按揉委中,承山,阳陵泉,昆仑,太溪等。

2㨰法㨰腰部两侧及臀部。

3按揉命门,腰阳关,肾俞,大肠俞。

4弹拨可能的压痛点。

5有坐骨神经受压症状者加用弹拨法。

6腰部扳法,一般用斜板,有坐骨神经受压症状,斜扳后症状明显无改善者,用定位旋转扳或后扳拔伸法。

7腰部擦法,沿督脉及两侧膀胱经,横擦腰骶部。

8腰骶部拍法。

4 腰椎横突综合征致腰痛推拿

治疗原则:舒筋通络,消肿止痛。

取穴和部位: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承扶,阳陵泉,委中,承山,昆仑,腰部,臀部。

推拿方法:

1病人俯卧,推拿者立于其一侧,腰部两侧骶棘肌㨰法或四指推,放松腰部两侧肌肉。

2弹拨第3腰椎横突。

3点揉或一指禅推肾俞,气海俞,大肠俞,秩边,环跳,承扶,委中,承山,昆仑,阳陵泉,每穴约1分钟。

4患者侧卧行腰椎斜扳法。

5第3腰椎横突部掌震法。

6腰背部两侧膀胱经直擦法,横擦腰骶部,腰骶部拍法。

1 列缺穴

按摩列缺穴,可以达到止咳化痰的功效,。两手交叉,将食指放在手腕的侧面,找到食指骨头上一个纵向裂隙,然后进行按压即可。

2 照海穴

照海穴主要是链接肾上的经穴。列缺与照海两穴会聚于咽喉处,列缺通任脉,照海通阴跷脉,两穴形成一对经典的组合。照海穴就是内踝的末端有一个明显的骨缝,进行按压即可。

3 大椎穴

低头时,脖颈后方突起的那块骨头的下方一块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椎穴,这里汇聚了人体的阳气。用手按压搓脖颈后方的大椎穴,可以舒活筋骨,顺气,治疗嗓子有痰。

4 丰隆穴

丰隆穴能够治疗咳嗽痰多,具有很显著的疗效。按摩时力度均匀,能够活血顺气,清咽利肺。

1 按摩神阙穴

神阙穴是任脉上的重要穴位,经常按摩此穴,可以使人体真气充盈,精神饱满,体力充沛,腰肌强壮。主治

腧穴定位:在脐区,脐中央。

按摩方法:双手轻搓至微热,用左手手掌心对准肚脐,覆盖再肚脐上,右手手掌的掌心向下,覆盖在左手的掌背,双手同时按揉穴位,每次10分钟。

2 按摩三阴交穴

三阴交穴是脾,肾,肝三经交会之处,经常按摩三阴交穴,可以调补肝,脾,肾三经气血,有助于缓解前列腺疾病症状。主治前列腺炎,早泄,遗精,月经不调,崩漏,痛经。

腧穴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尖垂直按压穴位,以有酸痛感为宜,力度适中,每次3分钟。

3 按摩阴陵泉穴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之合穴,擅长健脾利湿,为祛湿化痰要穴,善治湿邪为主的疾病,对于泌尿系统诸症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主治前列腺疾病,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痛经,低血压,便秘,尿频,失眠等症。

腧穴定位:在小腿内侧,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

4 前列腺炎自我按摩图解

选穴取穴:中极,气海,三焦俞,阴谷,委阳,三阴交,阳陵泉,胞肓,八髎,曲骨等穴。

按摩步骤:

1按揉中极,气海,肾俞,三焦俞,阴谷,三阴交,阳陵泉等穴各3-5分钟。

2从左侧胞肓穴开始,顺时针方向经八髎穴至右侧胞肓穴用摩法反复10次,用力以有轻度压迫感及舒适感为度。

3点按曲骨穴,约5分钟,每日1次,至愈为度。

1 激发大脑潜能

双手的神经细胞在大脑中占有相当的比例,通过手掌和手指的运动,刺激大脑位于手掌上的反射区,可有助于大脑的保健。

按五指的爪母穴是调节大脑功能作用最突出的穴位,其位于五指的指甲下方约02厘米处的正中央部位,刺激该穴位能有效刺激大脑活力,调节脑部功能。

此外,拇指第一关节内的指肚和中指第一关节内的指肚,也是大脑的治疗点。刺激这些部位,可促进大脑的血液循环,增强左右脑的功能,并激发大脑的活力和潜能。

2 激活肾脏功能

肾脏功能出现异常的直接反映除了表现在头发上以外,还会在手部发生反应,主要为无名指指根和小指第二关节中央颜色暗淡或青筋外露。激发肾脏功能的手掌穴位按摩法,主要要掌握两个与肾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穴位-肾穴和命门。长期坚持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有效激活肾功能。

肾穴和命门位置:肾穴位于小指内侧第一关节的正中央,而命门位于小指内侧第二关节正中央。

3 推动血液循环

改善身体循环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可以通过增强肝脏和肾脏功能促进体内毒素的排出来施行。

与肝脏功能密切相关的经络是肝经,其治疗点位于手掌内侧的食指指根部位的肝脏治疗点,通过肝脏治疗点和位于食指第一关节处开始的肝经进行按摩刺激,可有效促进体内排毒和血液循环的流通。

刺激位于小指内侧指腹部位与排泄功能相关的肾经,以及与机体循环功能有关的手掌内侧感情线,亦能有效促进机体血液循环。

4 消除身体疲劳

手掌按摩是预防疲劳综合症的一个有效办法,通过行气活血, 调和脾胃,补肾滋肝等原理对人的心理和身体进行双重调节,使心态和身体都保持良好的状态,从而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

消除疲劳可以通过按摩疲劳治疗点与合谷穴进行治疗,疲劳治疗点一个位于手掌内侧食指指根片外侧的部位,另一个位于手掌内侧食指和中指的指沟位置。合谷位于手掌外侧拇指与食指指骨之间的凹陷处。

1、详细脚部穴位图解2、脚底按摩穴位图3、脚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体健康详细脚部穴位图解

人体穴位多如牛毛,而每一种穴位都对应身体某一部位,平时对一些常见穴位进行按摩,可以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那么接下来向介绍大家一下脚部的穴位。

行间穴

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征:宿醉不适、眼部疾病、腿抽筋、夜尿症、肝脏疾病、腹气上逆、肋间神经痛、月经过多、粘膜炎等。

大敦穴

大敦穴位于大拇趾(靠第二趾一侧)甲根边缘约二毫米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疾病:目眩、腹痛、肌肋痛、冷感症。除此之外,自古以来亦被视为镇静及恢复神智的要穴。

太冲穴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以手指沿拇趾、次趾夹缝向上移压,压至能感觉到动脉映手,即是此穴。此穴位为人体足厥阴肝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症:肝脏病、牙痛、眼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生殖系统疾病。

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

主治病症: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

太白穴

平放足底的姿势,太白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

主治病症:胃痛、腹胀、吐泻、痢疾等。

里内庭穴

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

主治症状:食物中毒、荨麻疹等。

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在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

主治疾病: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妇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糖尿病、过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肾脏病等。穴道指压法治疗脑溢血后的复原、穴位按摩治疗膀胱炎、指压法治疗白发等等。

申脉穴

申脉穴位于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取穴时,可采用仰卧或正坐的姿势。

主治病症:增进耐性、怕冷症(怯寒症)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丘墟穴

丘墟穴位于足外踝的前下方,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处。丘墟穴为人体足少阳胆经上的主要穴位。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

主治症状为:可以使头脑清晰、能使自己情绪稳定,能承受不幸等心理压力等。

昆仑穴

昆仑穴位于脚踝外侧,在外踝顶点与脚跟相连线的中央点,或足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此穴位为人体足太阳膀胱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

主治疾病:头痛、腰痛、高血压、眼疾、怕冷症、腹气上逆、肠结石、下痢等。

下痢穴

下痢穴位于足背部位,脚拇趾和第2趾中间向里2厘米处。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跷足的姿势,指压时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拇指用力压6秒钟,左右脚各1次,如此重复15次。

主治病征:痢疾。

脚底按摩穴位图

;

01

常做脚底按摩足底穴位图,能缓解人体的疲劳紧张足底穴位图,延年益寿,强身健体,下面是脚底穴位图。

02

涌泉穴是人体足底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为全身俞穴的最下部,乃是肾经的首穴,推搓涌泉穴能防治各种疾病,尤其是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软、便秘等病效果较明显。

03

失眠穴又被称作为“百敲穴”,它位于足底跟部,在当足底中线与内外踝尖连线相交处,即脚跟的中心处。按摩此穴可以帮助睡眠,提高睡眠质量。

04

窍阴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如果我们出现偏头痛、目眩、耳聋、耳鸣、胸胁痛、足跗肿痛、多梦、热病等症状的时候,可以掐按窍阴穴,可以很有效的治疗头痛的症状。

05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它是胃火的克星。 如果出现口臭、便秘、胃部灼热、牙龈肿痛等都可以通过按摩次穴位来缓解。

特别提示

按压时要用力,要感受到酸痛感。脑出血、内脏出血及其他原因所致的严重出血者,严重肾衰、心衰、肝坏死者,肺结核活动期的患者,频发心绞痛的人不适宜做脚底按摩。

脚上有哪些穴位 哪些穴位代表身体健康

足底穴位图你们都知道脚上有哪些穴位吗足底穴位图?哪些穴位表示着我们足底穴位图的身体健康呢?这些穴位怎么怎么按摩呢?今天我就告诉大家脚上足底穴位图的这些穴位按摩来帮助我们身体健康!

脚上有哪些穴位

1、厉兑穴:通调肠胃

厉兑穴在第二脚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脚趾侧,按摩该穴,有清热利湿、通调肠胃的功效。用大拇指,指端点压脚趾上的厉兑穴,力度可慢慢增大,以有疼痛感觉就可以了。

2、太溪穴:补养肾脏

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太溪穴是肾经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头,生命的原动力。每天只要坚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够调动起生命的原动力,气血才会上达于面,下行于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时间是在每晚上9点,一次按30下。在按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势。用手指按揉,按揉时一定要有酸痛的感觉,每天坚持按太溪穴能够防治因冬季气候所引起的常见病症。

3、大敦穴:清醒头脑

足厥阴肝经,此穴在大拇趾外侧(小脚趾那边)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关节的外侧趾背上。主治肋胀痛、胸满、呕吐、腹泻、疝气、尿闭、腰痛、妇女小腹痛等。脚拇趾是一般所说“肝经”的起始处,肝经由此到生殖器、肝脏、脑、眼等依序。因此指压“大敦”的话,能使头脑清晰、眼睛明亮。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指压时要强压7-8秒钟,才慢慢吐气,每日就寝前重复10此左右。指压大敦有速效性。因此迟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压。

4、照海穴:缓解咽喉干燥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地方,“照海”顾名思义,指肾经的经水在此大量蒸发,具有吸热的作用。按摩此穴位能缓解咽喉干燥、目赤、失眠等症状。

5、内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与第三趾的分叉处,对手脚发冷,体虚多汗,脸部神经比如牙疼有显着缓解效果。内庭穴最显着的一个特点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说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内庭穴。按摩内庭穴祛热、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南少林火功推拿研究所提示:平时也可多用指端按压此穴,按压时,以一侧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压,以酸胀感为宜,每侧1分钟,共2分钟,每天坚持按摩。

6、丰隆穴:祛湿化痰

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7、隐白穴:健脾回阳

足太阴脾经,此穴在大脚趾内侧,距指甲跟脚一分处。主治舌本强、食则呕,善意、倦怠乏力、身体困重、食不下、脘腹胀痛、大便溏泄、下肢内侧肿痛或厥冷、足大趾运动障碍、黄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状物压迫此穴,或是以拇指与食指捏住脚趾两侧,加以揉捏,间接刺激穴位。

8、涌泉穴:滋阴降火

脚掌前部1/3处(不算脚趾)、脚缘两侧连线处就是此穴。《黄帝内经》中提到“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就是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这个穴位对于滋阴降火很有意义,可以缓解上火引起的口干、眩晕、焦躁等。方法是将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较强的力气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较好。

9、窍阴穴:治疗偏头痛

此穴在四个脚趾最外侧小脚趾那边,距离趾甲根脚的一手指四分之一处。主要治寒热、嘴里发苦、偏头疼、臀部、膝盖、小腿外侧、四个脚趾。

10、至阴穴:清热散风

至阴穴,属足太阳膀胱经。在小趾外侧,趾甲角外约一分处。湿热过盛易引起小便黄臊臭、尿频、尿急、尿涩痛。点按去火点至阴穴,可在15点到17点,此时是膀胱经最旺盛的时候,用大拇指按压此处,并坚持1~2分钟,然后再换另一只脚,每日2次。有清热散风、通利下焦的作用,对尿黄涩痛等症有很好的排泄效果。

脚底穴位疼是怎么回事

1、脚底上就是涌泉穴,脚底穴位疼痛应该就是足跟痛,足跟痛最常见的是因为骨刺引起的;

2、还有就是走路比较多,关节的磨损比较多的时候,足跟也会疼痛;

3、此外还有就是有些女性喜欢经常穿高跟鞋,在高跟鞋的磨损下,包括脚的前弓也有可能会疼痛。

足部养生五字口诀

一、摸-摸脚自诊病,防患于未然经常用手指触摸您双脚的各个部位,如触摸到皮下组织有结节、硬块或水疱样的感觉,且感到疼痛时,说明该处所对应的内脏器官已发生病变或功能不正常,应及时诊治,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全息医学认为,人的双足恰似整体的缩影,人体内脏的生理机能正常与否,都会在脚部各自的“反射区”反映出来。

二、按-按摩病灶区,祛病又健体,在触摸到有结节、硬块且有疼痛的部位上,采用各种手法适时的进行按摩刺激,使其结节逐步消失、痛感逐步减轻或消除,经络就会逐步的畅通,积病隐患也就会自然消除。中医认为“不通则痛”。血行旺盛,可使更多的代谢产物从肌肉组织以及脏腑器官中排泄出去,使机体恢复健康。中医叫它“通则不痛”。

三、搓-经常搓涌泉穴,百病不沾染 “涌泉穴”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穴位,也是全息医学中肾脏在脚部的“反射区”。《外台秘要》说:“按涌泉,养生之要也。”《石室秘录》中说:“擦足心,乃长生之法。”

四、温-寒从足下生,温足保太平祖国医学认为“诸病从寒起,寒从足下生”。所以,经常保持双足的适当温度是预防疾病从脚底入侵。足部保温法常用的有:揉搓法、温水泡洗法、运动双足法。

五、走-以步代车走,活到九十九双足,现代医学称之为“第二心脏”。这是因为人们在走路时,由于双足肌肉的收缩、松弛能导致静脉血管的扩张与收缩运动,使带有代谢产物的血液经静脉上升到肺部,经充氧后再回流到心脏。由于行走时脚部肌肉的收缩与松弛,能使静脉血管的流速增强,确保血液循环的畅通无阻,以便将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身各个脏腑器官。

脚底穴位按摩方法

方法:自购脚部穴位图一张。泡一盆热水,水温在60℃左右。把脚在热水中泡5-10分钟后用毛巾搽干。从足底穴位图找出找出胃部_甲状腺_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在每个部位按上1-2分钟,左右脚各按3次。

按摩甲状腺及其它上述反射区乃是非常有效的消脂法,因为甲状腺主要功能乃治疗肥胖症及情绪不安等症状;而按摩胃部可以减少食欲;淋巴腺及肺部等反射区则是帮助增加免疫力及排毒功能。

连续做完一个星期之后,因为人体的整体的循环转好了的关系,身体会觉得比以前轻快,皮肤也会变得漂亮而有光泽。

1、如果想美容的话,那就搓按肺(左右都要)和横行结肠-下行结肠-S状结肠,两个部位各按摩5分钟,有排毒的功效!

2、如果有高血压、心脏病等,那就揉按大拇指下的内关节处和心脏处,有疏通血管的功效;

3、如果有经常性头痛、风寒等,那就揉按大拇指内两侧,有加深脑部供氧的作用。

4、如果颈椎-背椎-腰椎-尾椎疾病,那就搓按大拇指下的外侧一点开始到脚躬,注意,不是脚背,也不是脚掌,是脚的内侧部位!有通经络的功效;

5、如果晕车,那就经常揉按无名指和小指指根下1CM;

6、如果孩子厌食,成人食欲不振,那就揉按图所示的胃的部位;可以增强胃液分泌;

7、如果睡觉后,肩膀疼,那就按摩无名指指根出外侧,可以适当扩大范围揉按;

8、肾不好,就按肾,但是力度不能大,否则伤内脏!

5 按摩商阳穴强精壮阳

用一手拇指与食指轻握另一手食指,用力捏揉商阳穴,每次左右手各1-3分钟,坚持按摩,有明显的强精壮阳之功效,按摩时应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该穴位是男性性功能保健的重要穴位,具有养肾助性,清热解表,健脾和胃的功效。

经穴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取穴时一手食指伸直,另一手食指与拇指轻握食指指腹,拇指位于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即为该穴。

6 按摩腰阳关强腰壮阳

用食指掌指关节按揉腰阳关,每次3-5分钟。腰阳关是阳气通行的关隘,又正好处于易受寒的中间地带,按摩此穴具有疏通阳气,祛寒除湿,强腰膝的作用,对男性遗精,阳萎有很好的调理作用。

经穴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时在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与脊柱的交点处,有一凹陷处即是。

7 按摩承扶穴治疗性冷淡

用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指腹向上按摩承扶穴,每次左右各1-3分钟,也可以同时进行,长期坚持按摩,可以用来治疗性冷淡,也可以强化括约肌的收缩力,增加性器的敏感度。

经穴定位: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重点。取穴时俯卧,位于臀部与大腿交界处横纹中点即是该穴,按压时有酸胀感。、

8 按摩中极穴固本回阳

用中指指腹按揉中极穴,每次3-4分钟,以局部产生酸胀感为宜,每天坚持按摩,具有益气温阳,摄精止遗的作用,可以治疗性功能低下,阳萎,遗尿等症,由于中极穴是身体的敏感点,性生活前点按该穴可以提高性欲。

经穴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即肚脐中央向下5横指处。

5 按摩大包穴

按摩取穴:腋窝下,距腋下约14厘米处(两倍于四指宽)

按摩方法: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按摩功效:化瘀解郁,丰胸,通乳。可用于治疗乳痛,肋间神经痛。

6 按摩期门穴

按摩取穴:位于左右乳头正下方第6肋间内端处。

按摩方法: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按摩功效:化瘀丰胸,通乳。可用于治疗肋间神经痛,乳痛。

7 按摩膻中穴

按摩取穴:胸骨正中线上,第45肋骨交界的地方,两乳头正中间。

按摩方法:用手指指腹或指节向下按压,并做圈状按摩。

按摩功效:通畅乳腺,健美胸部,宽胸利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275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