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去来辞

陶渊明归去来辞,第1张

陶渊明归去来辞

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的一篇著名的辞赋作品。作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是一篇述志的作品,文中着重表达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鄙弃,赞美了农村的自然景物和劳动生活,也显示了归隐的决心。

序: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贫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舆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归去来辞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摇摇以轻殇,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童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尤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翘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兮办证找上官平萍速办,将有事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何不委心任去留?胡为惶惶欲何之?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执杖而耘耔。

登东坳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陶渊明的诗歌特点。自然平淡是陶渊明-生不能改变的人生情趣,也是他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色。他多用内心独白式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直率真诚地记录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诗句没有什么瑰丽的语言,诗文没有什么曲折的结构,更没有所谓的雄辩不可一世的气势,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 字字句句,都润进读者的心里。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无论在叙事、写物还是描景上都是朴质无华的,诗歌的内容贴近生活,思想感情非常的浓厚真切,陶渊明的诗歌题材以田园生活为主,描写的都是生活中的寻常小事,虽平平淡淡,读起来却有滋有味,陶渊明擅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陶渊明的诗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但因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原原本本地写出来就有感染力。

陶渊明的诗作有很多,桃花源记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 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他的经典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句诗出自陶渊明所著的《饮酒 其五》,是陶渊明最有名的一首诗,反映了陶渊明热爱自然的情趣,以及超脱世俗的心境。

陶渊明的生平,作品,写《桃花源记》的背景资料

1、陶渊明的生平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就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任彭泽令不足三月即辞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自明本志。从此“躬耕自资”,直至六十三岁在贫病交迫中去世。他长于诗文辞赋,诗歌多描写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隐寓着他对腐朽统治集团的憎恶和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等消极思想。

2、作品

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共计12篇。辞赋中的《闲情赋》是仿张衡《定情赋》和蔡邕《静情赋》而作。内容是铺写对爱情的梦幻,没有什么意义。《感士不遇赋》是仿董仲舒《士不遇赋》和司马迁《悲士不遇赋》而作,内容是抒发门阀制度下有志难骋的满腔愤懑;《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之际与上流社会公开决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绝大篇幅写了他脱离官场的无限喜悦,想象归隐田园后的无限乐趣,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和隐居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文章将叙事、议论、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创造出生动自然、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语言自然朴实,洗尽铅华,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韵文有《扇上画赞》、《读史述》九章、《祭程氏妹文》、《祭从弟敬远文》、《自祭文》;散文有《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又称《孟嘉别传》,是为外祖孟嘉写的传记;此外还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与子俨等疏》等。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3、桃花源记》的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去问初二级的同学啊,他们学了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

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口、美池、桑乏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

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处志之。乃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原文是: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

他为我们描述了一个与世无争的理想社会。只是,这样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他也是用一种士大夫的观点描述的理想社会,有一定的想当年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的样子。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时代背景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约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刘裕弑君篡位的第二年。这时作者归隐田园已经16年了。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他仓促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隐居田园,躬耕僻野。

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刘裕废晋恭帝为零陵王,改年号为“永初”。次年,刘裕采取阴谋手段,用毒酒杀害晋恭帝。这些不能不激起陶渊明思想的波澜。他从固有的儒家观念出发,产生了对刘裕政权的不满,加深了对现实社会的憎恨。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陶渊明《桃花源记》

1代词

2连词

3虚词,无实意

4的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之是代词,相当于“这”或“那”。整句的意思是: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桑树、竹子这一类。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之是代词,指在路上。

译为“于是(渔人)沿着来时的路(回家),留下了很多标志。”

代词,主谓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

桃花源记(陶渊明)

当时的战乱不断,人们饱受着战乱的折磨与生活的贫困,以及统治阶级的压迫,在这种情况下,就有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那是对一种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

在我们今天这个安定的生活里,我们无法去想像当时人们的苦难,对于他们理想中的社会,我们只有祝愿的份了。

活在当今,我们是不用去为古人担忧的。毕竟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很不错了!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yāo,通“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jiàn)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wèi)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yù)云:“不足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计划)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分类: 人文学科 >> 中国文学

问题描述:

陶渊明是--朝代著名--.--号--,世称--

解析:

陶渊明(365年—427年),又名陶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九江西南)人。中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其诗歌对后世影响极大。

生平与作品

陶渊明出身没落的官宦家庭,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曾做过几年地方小官,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回家,从晋安帝义熙二年(公元406年)起隐居不仕。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的这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流传至今的作品有诗一百二十余首,另有文、赋等十余篇。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田园生活是陶诗的重要题材,因此后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他最著名的作品为《桃花源记》,描述了一个他所憧憬的桃花源社会,和谐美好,没有战乱,自食其力的社会。使得桃花源与乌托邦齐名,都代表了一个美好的幻想。

主要作品

《归园田居》、《和郭主簿》、《于西获早稻》、《怀古田舍》等。

咏怀诗有《饮酒》、《杂诗》、《咏贫士》、《读山海经》等。

《归去来辞》

《桃花源记》

《五柳先生传》、《感士不遇赋》等。

追求与大自然在一起,可以说一说最典型的东晋的陶渊明。他的代表作《桃花源记》和《归去来辞》,已众所周知,读这种作品,眼前仿佛出现理想的“可观、可游、可居”的人居环境。这种境界,至今仍为人歆羡: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馀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

这些诗句,都表现出他看破红尘,愿构筑一种理想的乌托邦式的居住环境。

陶渊明不仅仅是田园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社会现实主义诗人和抒情诗人。

社会现实主义诗人:陶渊明的许多作品都是通过对社会、政治、经济现实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性。比如《归去来兮辞》中就表达了对腐败官吏的不满,发出了批判的怒吼:“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免无何有,此内政之常也!”

抒情诗人:陶渊明的许多作品也是表现自己的心情和情感的抒情诗,此类作品表现出的情感强烈、表达形式简洁,激发着人们的共鸣。比如《桃花源记》中 “或问所以然,答曰‘无因’” ,这一诗句虽短却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生感悟。

山水诗人:陶渊明的许多作品也是对自然山水的描绘和赞美,反映出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美的感悟。《归去来兮辞》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表达对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赞美。

因此,陶渊明是一位综合性的诗人,除了田园诗人外,还是社会现实主义诗人、抒情诗人和山水诗人。他的作品丰富多彩,涉及广泛,为后世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东晋末年,出现了一位在中国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的诗人。他以平淡、朴素而又富有情趣的笔墨,多方面地描写田园风光,抒发他在农村的真切感受。以前诗人忽视的田园景物第一次被他描绘得那样美妙动人,情味隽永,因此后人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就是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曾祖父陶侃因军功官至大司马。陶渊明的祖父、父亲虽然作过太守一类的官职,但到了陶渊明的时候,家境早已破败。少年时陶渊明就喜好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田园生活。

陶渊明29岁走上仕途。起初作州祭酒,不能忍耐。没多久,自动辞官归田;州官召他为主簿,他不接受,宁愿躬耕自资;此后,作过如镇军、建威参军一类小官。他还被人举荐去作彭泽县的县令。有一次,郡里派督邮来彭泽,手下人告诉他: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你应当穿戴齐整,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叹了一口气,说: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言下之意,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低声下气地向这些鄙俗之人献殷勤。当天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这个彭泽令,他才当了80多天。他从此不再踏入黑暗丑恶的官场。这一年,陶渊明41岁。为这一次永远的辞仕归隐,他写了一篇赋:归去来辞,表明了自己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在文章中,他以无限喜悦的心情,想象了归家后田园躬耕生活的无数乐趣。

回家之后,陶渊明在自己家门前种了五棵柳树,自称五柳先生。并作五柳先生传。五柳先生传寥寥百余字,一位贫苦而有操守、不拘礼法而自得其乐的知识分子典型形象便呼之欲出。五柳先生传和归去来辞成为千百年来传诵不绝的名作。北宋文豪欧阳修甚至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一篇而已。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最著名的作品,文中设计了一个桃花园的理想社会,这是避秦时乱的农人们开辟出来的一个新世界。它与世隔绝,这里的人不知有汉更无论魏晋。人人平等地参加劳动,得到收获没有人向他们征税,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全文300字,它所展现的生活场景,令人悠然神往。

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和其序桃花源记,是一部引起历代争议、众说纷纭的奇诗奇文。关于它的取材与主题,有人以为写的是实地实事;有人以为是愤世之作,有人以为其中寄寓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这是它拥有经久不衰艺术魅力的根源。但无论如何,它充满了对污浊社会的憎恶和对淡泊生活的热爱。

陶渊明自归居田园后的22年间,虽然生活窘困,但以耕读自娱,诗酒为伴,直至终老。享年63岁。

从陶渊明的诗文和行迹,可以看出,他的弃官归隐不仅绝无半点虚情假意,而且对自己的认识转变过程,都有十分真诚的坦露。无疑,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伟大诗人屈原的影子。相较而言,他比屈原似乎多了一些普通人的情怀。在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样的句子中,可以感受到屈原式的高洁孤傲,但少了屈原式的绝望。陶渊明之所以是陶渊明,是因为他发现了田园,从而在优美的田园中发现了希望。

陶渊明归隐之后,亲事耕作,不仅体察了劳动的艰辛,而且还获得了不计收获的快乐,这在士大夫耻涉务农的时代,确实难能可贵。有其归园田居诗为证: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文中写早出晚归的劳动生活和诗人对劳动的真切感受,远非以前的士大夫或诗人文人所能达到。

诗、酒、田园,在陶渊明的生活中融为一体,酒不单可以忘忧避祸,而且可以使人遗落世事,返朴归真,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417年秋冬之际,53岁的陶渊明酒后题咏,写饮酒诗20首。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鸟日出而出,日夕而返,完全顺应自然,那么我像飞鸟一样,纵身在大自然中,也不欣然自得吗?与陶潜同一时代还有两位名人,一是周续入庐山学佛,二是刘遗民隐居医山,他们三人被称做浔阳三隐。

陶渊明所处的晋宋之际,诗歌作风已经开始慢慢趋向浮靡,但他平淡醇美、质朴深邃的田园诗,无疑是这一时代中国诗歌的奇迹。也正因此,陶渊明诗的价值并未为当时人所重视,到了唐代,陶诗的光芒为人发现;从此以后,其地位渐次上升。甚至有人将陶渊明与杜甫两人并列为诗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2641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