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文字赏析。(100字左右)

求世界名画《自由引导人民》的文字赏析。(100字左右),第1张

  此画取材于法国1830年的“七月革命”。它是法国人民反对波旁王朝复辟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因为斗争发生在1830年7月27日,所以此画又名《1830年7月27日的起义》。德拉克洛瓦亲眼目睹了这一革命事件,同年他就创作了这一作品。德拉克洛瓦在作品中大胆地将寓意象征和真实的现实生活场景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具有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色。

  画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燃烧着战斗热情的、象征着自由的女神,她左手持装有刺刀德步枪,右手高举法兰西共和国的三色旗。她虽然袒胸露乳,却毫无*荡之嫌。她那双有力的双腿跨过街垒,冒着炮火,带领战士们前进。虽然这是一个由画家想象出来的象征性地形象,但画家把她塑造成一位活生生的法国年轻妇女形象。她身穿法国妇女的服装,头戴象征自由的弗吉利亚帽,体现出她的象征寓意。

  跟随她的人中有激昂的工人和市民等,她左侧的手拿双枪的少年,进一步突出了这次革命的广泛的群众性。女神右侧的面向画面中心、比较突出的人物是一个资产阶级的绅士,他身穿当时流行的长礼服,头戴大礼帽,留着络腮胡子,正是他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控制了这次革命。这次革命不过是波旁王朝中比较开明的一派势力代替了反动的波旁王朝的统治。

  在画面下方的阴影里,受伤和死去的战士横卧在碎石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着绿色衣服的受伤的战士正满含期待地看着自由女神,她既是他们的理想,又是他们战斗的动力。透过画面右侧的硝烟,人们可以看到远处巴黎圣母院的塔楼。

  争取自由的主题,强烈奔放的激情,丰富的光色效应,丰动态的构图,奔放有力的笔触,大胆的想象,寓意的手法,这一切就是这一作品的主要成功之处。作品中那种喷薄而出的激情和戏剧性情节场景的完美结合,以及作者以出神入化的方式营出造绚丽多姿的色调,使《自由引导人民》变成了一支交织着浪漫主义和现实精神的高昂激越的战斗进行曲。

H·保罗·德拉罗什,又译 保尔·德拉罗什,法国著名学院派画家,法国历史画家中自然主义的创始人,消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影响遍及全欧,特别对比利时、德国和英国影响更大。《简·格蕾女士行刑》,是英国国家画廊是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简·格雷女士的死刑》

这幅画是1833年法国著名浪漫主义画家保罗·德拉洛克(1797 - 1856)绘制的名画。现藏于英国伦敦国家画廊41号展厅——就在特拉法加广场旁边,这是伦敦国家画廊里最为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这幅作品高246厘米,宽297厘米,幅面很大。在画廊里,你很容易找到它——它的周围总是有大群的围观者。《简·格雷女士的死刑》首次展出是在1834年的巴黎,1902年切勒斯莫尔爵士将该画捐赠给英国政府。

这幅画描绘的是简·格雷在伦敦塔内的一间牢房被斩首前的一幕:被蒙住双眼的简·格雷在神父的导引下伸出双手摸索断头台的位置,好把自己的头枕在上面,断头台前放着一堆干草,用于吸纳受刑者喷溅的鲜血。一旁的刽子手扶着利斧等待着——这把斧子今天仍然陈列在伦敦塔里,左侧的两名侍女因过度悲伤不能自已。简·格雷是多塞特侯爵亨利·格雷和弗朗西斯·布兰登(亨利八世小妹妹的女儿)的女儿,照理说也是英国豪门,从小受到优越的教育,知书达理,算是个不错的女人。以新教立国的亨利八世死后,其子爱德华六世即为,但这位仁兄身子太弱,很早就患上了肺结核,眼看不可能活到成年。好在亨利八世留下有话,如果爱德华六世没有子嗣,那么就由他的姐姐玛丽·都铎即位,接下来的继承次序依次伊丽莎白,简·格雷的母亲排在第三位,简·格雷本人位列第四。这个继承顺序原本可以平平安安地把皇位游戏玩下去,结果偏偏权臣权臣诺森伯兰公爵不愿意,他不想让信奉天主教的玛丽即位,于是唆使病榻上的爱德华六世指定一位新教徒新君,经过一番经营,诺森伯兰公爵终于从继承名单上销掉了玛丽和伊丽莎白的名字,最终让简·格雷成为第一继承人。不久爱德华六世驾崩,简·格雷成为英国女王。

说实话,简·格雷从来不曾奢望成为英国女王,她对王权并没那么多兴趣,但她却可悲地成为诺森伯兰公爵的政 治棋子。无论在政 治头脑上还是实力上,简·格雷都无法和玛丽相比,即位仅仅9天之后,简·格雷就迫于玛丽强大的政 治压力被迫退位,随后被软禁,并最终被判处死刑。

在逼迫简·格雷退位并将其囚禁于伦敦塔后,玛丽清楚简只是个受人操控的棋子,两人在伦敦塔内共同进餐时,她给了简一条生路:放弃新教信仰。简拒绝了,虽然她也不想死。此后不久,简和丈夫被判死刑。1554年2月12日,简的丈夫吉尔福德首先在塔外被处决。死前他曾要求再见妻子一面,玛丽准许了,简却拒绝了。她说,见面会扰乱他们为死亡而准备好的神圣的宁静,只会使丈夫更加软弱而非坚强。他的尸体被送回塔中时,简当众哭泣。随后,简·格雷在塔里被秘密处决。

改变西方艺术史的作品

近日有报道称,法国印象派代表人物莫奈的《日出·印象 》将首次在中国展出,这个消息对国人来说,尤其对绘画艺术从业者、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令人兴奋和期待的消息。这幅作品自问世以来近150年,却从未在中国展出,这次展出真可谓“千呼万唤始出来”。

首先,我们评价这幅优秀的作品,需要了解它在西方美术史、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日出·印象 》是莫奈绘于1872年的勒阿弗尔港口,画面展现的是海上的一个早晨,雾霭蒙蒙,天边一轮朝日徐徐升起,透过这片迷雾,可以看到远处正摇曳晃动的小舟、若隐若现的港口、缓缓升起的烟雾绘者不拘一格的笔触、对眼前实景的谋篇布局、对画布上冷暖色彩的设计与处理,一改过去绘画所强调的虚幻与做作,整个画面氤氲而出的蓬勃朝气令人动容。

就是这样一幅作品,开启了西方艺术史新的篇章。上面对这幅作品的客观描述正是它具有如此巨大的能量的根本原因。《日出·印象》突破了传统画法所设下的种种拘束,特别是这幅作品一反古典主义的刻板、守旧和浪漫主义的虚幻、臆想,是它及它的作者克劳德·莫奈,开创了描绘客观实景,以“光”、“色彩”、“真实”为创作核心的“印象派绘画”,该画派的许多经典作品都给人以无限生机,实在令人震撼。重要的是,印象派绘画的诞生还直接影响了同时期的音乐与文学的创作、社会思潮的趋势等方面,因而,《日出·印象》这幅作品的历史地位、存在价值及其带来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莫奈除了这幅作品之外还有《翁费勒的塞纳河口》 、《圣日尔曼·俄塞罗瓦教堂》 、《睡莲》 ,而印象派绘画中也还有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塞尚的《自缢者的小屋》 、梵高的《向日葵》等 ,都是西方绘画的经典作品。

此次展览上同时展出的还有莫奈的其他作品,值得关注。

浪漫主义、印象派运动把绘画从古典主义割裂的静止发展到了运动乃至分散的艺术模式,而巴尔蒂斯却重新把静止请回了绘画,他的一些作品中,画面所呈现的景象似乎永远地停留在那里,超越了语言的描述看不到何所来,何所去,这一点作得比古典派还要绝对。在《飞蛾》一画中,女体似乎是要捕捉灯前的飞蛾,但她的动作却令人匪夷所思,使轻柔的,亦或强烈的,还是不经意的?这没有来由的动作贯穿了画面,静止的一刹那有着一种怅惘的神秘感。这幅画在巴尔蒂斯的创作生涯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以前他使用传统的油画颜料作画,从这幅画开始他采用酪蛋白调和的颜料作画。由此而制造出的优美雅致的肌理效果,并使厚涂的颜料表现出各种色调的微妙变化。

巴尔蒂斯天性敏锐孤僻,爱好文学,特别是他对猫儿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还为自己起了猫王的绰号。在他的许多作品中,猫以旁观者的形象出现(《起床》),带有一种浓厚的情绪色彩的心理描绘,实际上是他对人类隐私揭示后的自我暗示满足感的体现。谜一样的气氛中弥漫的是不安的暗示,猫的形象正是这种暗示的最好诠释。

  是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戈雅的作品符合这一特征。

  他早期喜欢画讽刺宗教和影射政府的漫画,贪婪的修道士,偷盗,抢劫,接生婆,全部被他画成魔鬼的样子他的画集曾被制成扑克牌他粗俗但充满真理的画风很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为他招来各种审判但他的修道士雇主一直袒护他曾著有裸体的玛哈,曾将皇后容貌的缺点画出来

  1792年,拿破伦侵略西班牙时,戈雅耳聋了,他同时改变了画风,将题材转向讽刺拿破伦的假仁义和伪道德,批判战争的愚蠢借口

  19世纪初,拿破仑入侵西班牙,这使画家无比愤怒,他成了杰出的爱国主义战士,用画笔当刀枪参加了人民的反抗斗争,这时期他创作了表现这一民族斗争的画作。

  在1808年到1814年间,西班牙人起义反抗拿破仑的侵略。马克思这样写道,虽然西班牙国家是死亡了,西班牙社会还是富有生气的,而且它的每一部分都充满着抵抗的力量。人民的起义斗争鼓舞了戈雅,他创作了《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1808年,拿破仑军队入侵西班牙。1808年5月2日,西班牙人民举行起义,受到法军的镇压。戈雅是这一事件的目击者,并站在人民起义一边,用自己的画笔热情歌颂了西班牙人民不畏强暴、英勇反抗的爱国主义精神。

  《1808年5月3日夜枪杀起义者》又称《1808年5月3日的枪杀》,是一幅描绘法军镇压起义者暴行的悲剧性作品,一幅英雄主义悲壮激昂的画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画家并没有把人民画成失败者,而是表现为精神上的胜利者。起义者面对死亡,宁死不屈,法军却不敢正视起义者,内心怯弱,正义和非正义形成强烈对比。画家将要被杀害的起义战士置于画面上方的视觉中心,突出三个有代表性的典型人物:右边是一位僧侣,在就义前,正作最后的祈祷;中间是位农民,看上去有着一副饱经风霜的面孔,神情坚定地望着夜空,无惧无畏;画家着意描绘一位愤怒之极、高举双手的市民,义正词严痛斥敌人暴行,这是人类英雄的伟大形象。画家以马德里的夜景作为画面刑场的背景,意在表现黑暗笼罩着西班牙。画面聚光于起义者形象,而将法军置于暗部,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又在地面置一灯笼,使一部分光由下向上放射,造成一种动荡不安的气氛。

  1808-1814年,是西班牙发生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的年代。在这个年代里,西班牙人民在反抗拿破仑军队的战斗中经受了考验,显示了自己的力量。戈雅的这幅著名油画,有力地表现了人民在反抗暴力而作出的牺牲前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西班牙从18世纪末起,由于封建专制政权对农民加重剥削,大批农民宣告破产。全国约有百分之六十七的土地转入贵族和僧侣的手里。国内的政治与经济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加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西班牙全国几乎到处都在酝酿着革命和起义。特别是法国1789年的大革命,震醒了西班牙各进步阶层。这时戈雅的艺术虽受到上流社会的重视,并被介绍给国王查理三世,给国王和大臣们画肖像,但他的正直良心与从小养成的不事权贵的性格,却使他在艺术上没有违背真实。如他的一幅描绘国王及其家眷的肖像画,无情地揭露了他们的愚蠢与卑俗。尤其是国王的昏庸、自满与浅薄,被他刻画得入木三分。

  法国大革命开始时,戈雅曾对拿破仑满怀敬意,并寄以很大的期望。后来得知拿破仑称帝,想把军国主义的魔爪伸向欧洲各国,便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从此以后,他那些揭露政治黑暗与讽刺社会丑相的画就更多了,尤其是他的版画。 这两幅揭露法国军队蹂躏西班牙国土与人民的场面,乃是他一生中最扣人心弦和最引人注目的杰作。尽管他原来还是一个法国启蒙运动的崇拜者,甚至一度认为法国的统治比腐朽透顶的查理四世或菲迪南的统治要高明。然而,战争与虐杀使他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压倒了一切。

梵高十大名画:

1、《星月夜》

梵高十大名画星空,这幅画给人一种又安静又热闹的的感觉,画作整体色调偏冷色调,大面积的蓝色,添加上快乐的橙色,用这样偏冷偏暗沉的颜色,打造出一个宁静又和谐的夜晚,大师不愧是大师。

2、《向日葵》

《向日葵》是梵高的象征,几乎每个人看到这幅画都能想到梵高,有着非常强烈的色彩对比,画中的向日葵花瓣非常有活力,透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颜色非常绚丽,是后印象主义的代表作。

3、《鸢尾花》

《鸢尾花》也是梵高十大名画之一,画中描绘的是鸢尾花非常的漂亮,背景是浓烈的**,其余颜色是和谐的蓝色和绿色,中和了**给人带来的狂热的感觉,没有了《向日葵》那种张力,让人感觉很舒服。

4、《乌鸦群飞的麦田》

《乌鸦群飞的麦田》是梵高自杀前的最后一幅画作,画中绿色的小路穿过金**的麦田走向远方的天空,而远处的天空黑色与蓝色交融,给人一种无边无际要把人吞噬掉一样。整幅画带着一种不安和忧郁的感觉。

5、《罗纳河上的星空》

《罗纳河上的星空》画的是法国南部城市阿尔的罗纳河。蓝色的星空上点缀着点点星光,与倒映在罗纳河上的灯光相映成趣,一切都是生机勃勃的,可以看出当时梵高的心情是非常愉快的。

6、《夜晚露天咖啡座》

《夜晚露天咖啡座》画中的**咖啡座和蓝色的星空形成对比,非常震撼,地板周围都是用**来渲染更有生命力,可以看出来画家的作画热情,是梵高所画的浪漫主义画作。

7、《夜间咖啡馆》

《夜间咖啡馆啊》是梵高在法国普罗旺斯所创作的一幅画,描绘的是一个咖啡馆里面的场景。夜晚的咖啡馆没有几个人,周围的设施都非常有年代感,被收藏在荷兰的克勒勒 米勒博物馆。

8,《吃马铃薯的人》

《吃马铃薯的人》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家人努力劳作了一年,但是结果晚餐的桌子上面只有马铃薯吃,反映了但是劳动人民的困苦以及被剥削的压迫,这幅画如今被收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博物馆里。

9、《加歇医生》

《加歇医生》画的是一个在梵高生病的时候照顾他的医生,梵高为了感谢他特地画了这幅画来感谢他,画中的加歇医生单臂撑在桌子上,像是在沉思又像是因为疲惫而歇息的样子。

10、《凡高在阿尔丁卧室》

《凡高在阿尔丁卧室》画的是一个卧室的形象,卧室会让一个人有归属地感觉,梵高的这幅画也是这样的感觉,这幅画运用颜色鲜艳的色彩,让人感觉非常温暖有活力。这幅画也受欢迎,是梵高十大最著名的画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193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