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地质史划分的六个代

简述地质史划分的六个代,第1张

1、新生代分第四纪、新近纪和古近纪,构造动力属喜山期,时间从6500万年前开始。

2、中生代从25亿年前开始,属燕山、印支两期,燕山期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和三叠纪的一部分,印支期全在三叠纪内。

3、古生代分为早晚,二叠纪、石炭纪、泥盆纪属晚古生代,属海西期;志留纪、奥陶纪、寒武纪在早古生代,属加里东期;震旦纪、青白口、蓟县、长城纪在元古代,震旦属加里东期,其余属晋宁期

4、震旦纪——很早以前,在我国(特别在北方)就发现在古老变质岩系(即前震旦亚界)之上,含有丰富化石的寒武系之下,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完整的没有变质的或变质程度很低的沉积岩系,其中除含有大量藻类化石外,

很少发现其他生物遗迹,当初就把这套地层命名为震旦系,其时代称震旦纪。震旦是中国的古称。中国是震旦系发育最好的国家,地层完整,剖面清楚,分布广泛。因此,我国很早就把震旦系列入我国地质年代表中。

扩展资料

地质遗迹依其形成原因、自然属性等可分为下列6种类型: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地质学专业术语,20世纪50年代,国内外学者注意到,岩石与大范围天然岩体的力学性质有很大差别。概括来说,天然岩体与实验室内制作的岩石试件(岩石)有显著不同:(1)岩体赋存于一定地质环境之中,地应力,地温,地下水等因素对其物理力学性质有很大影响,而岩石试件只是为实验室实验而加工的岩块,已完全脱离了原有的地质环境。(2)岩体在自然状态下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过程,其中存在着各种地质构造和弱面,如不整合,褶皱,断层,节理,裂隙等等。(3)一定数量的岩石组成岩体,且岩体无特定的自然边界,只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来圈定范围。根据上述特征,将岩体定义为地质体的一部分,并且是由处于一定地质环境中的各种岩性和结构特征岩石所组成的集合体,也可以看成是由结构面所包围的结构体和结构面共同组成的。

岩体 rock mass

在工程地质中,把工程作用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岩石成分、结构特征及赋存于某种

地质环境中的地质体称为岩体。岩体是在内部的联结力较弱的层理、片理和节理、断层等切割下,具有明显的不连续性。这是岩体的重要特点,使岩体结构的力学效应减弱和消失。使岩体强度远远低于岩石强度,岩体变形远远大于岩石本身,岩体的渗透性远远大于岩石的渗透性。

(1)标准地质剖面:如中国最古老的岩石——辽宁鞍山白家坟花岗岩;天津蓟县中、上元古界地层剖面等。

(2)著名古生物化石遗址:如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世界奇观——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等。

(3)地质构造形迹:如西藏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河南嵩山前寒武纪地层及三个整合遗迹等。

(4)典型地质与地貌景观:如安徽黄山奇峰;澎湖列岛的地形景观等。

(5)特大型矿床:如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矿床——内蒙古白云鄂博;中国稀有金属和宝石明珠——新疆阿尔泰伟晶岩;黑龙江大庆油田等。

(6)地质灾害遗迹:如辽宁大连金石滩震旦系——寒武系地层中的地震遗迹;河北唐山地震遗迹;云南东川市泥石流及防治等。

扩展资料:

地质的研究对象:

1、矿物和岩石

在地球的化学成分中,铁的含量最高(35%),其他元素依次为氧(30%)、硅(15%)、镁(13%)等。如果按地壳中所含元素计算,氧最多(46%),其他依次为硅(28%)、铝(8%)、铁(6%)、镁(4%)等。这些元素多形成化合物,少量为单质,它们的天然存在形式即为矿物。

2、地层和古生物

地层是以成层的岩石为主体,随时间推移而在地表低凹处形成的构造,是地质历史的重要纪录。狭义的地层专指已固结的成层的岩石,有时也包括尚未固结成岩的松散沉积物。

3、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地球表层的岩层和岩体,在形成过程及形成以后,都会受到各种地质作用力的影响,有的大体上保持了形成时的原始状态,有的则产生了形变。它们具有复杂的空间组合形态,即各种地质构造。

—地质

里氏震级

地震有强有弱,用以衡量地震强度的标尺就是震级,震级通过地震仪器的记录计算出来,其大小与地震中释放能量有关,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目前通用的震级标准最初由地震学家查尔斯·里克特1935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技术学院公布。这个震级表以他的姓氏命名,即里克特震级表,简称里氏震级表。这种简单而实用的震级标准最初只用于测量南加州当地的地震,但随着日后在全球普及,里克特也名扬天下。

里克特把地震震级从低到高分为1至10级。接近于震级表高端水平的地震很难测量,因为它们鲜有发生,高于里氏8级的地震平均每年只发生一次,科学家们没有更多的机会去分析这种顶级地震。

不过,科学家们用来监测地壳运动的设备越来越精密,因此获得地震强度的数据方式也取得进展。如今,当地震学家形容一次地震震级时,肯定会结合各种设备和多方面因素来判断地震表现。

诞生于近70年前的里氏震级表,至今仍是最为通用的地震分级标准。在地震表上,每个级别都比上一级地震的运动和强度增加10倍。

中度地震始于里氏50级,超过里氏60级就是强烈地震,可以造成现代建筑的损坏。达到里氏70级或者更高,就是大型地震,所造成损害范围通常达到数百公里。

地质学包括内容如下:

地质学学习的内容主要有:地球科学概论、矿物学、岩石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地史学、地球化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地质学专业代码为070901,授予学位是理学学士,修学年限为四年。

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不仅可在高等院校从事地质科学的教学工作,也可以向国家资源能源勘探、开发与环保、城市建设、城市交通、港口、水利水电建设、国防和地质灾害监测与防治等机构从事研究工作。

地质学内容的综合研究方面。地质学的发展经历了由混同到分科的过程,随着地质学的发展,许多重大的地质间题盏要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同时还要结合些方法、手段才能解决。因此地质学也正经历翁由各学科的分类研究到大规模综合研究的趋势。

如石油与天然气的劫察所涉及地质学方面问题的研究,要经过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研究,同时还要结合地球物理学、遥感地质学等的研究方法、手段才能实现。

地质学的特点:

第一,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涉及到悠久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在这样漫长的时间里,地球曾发生过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重大变化,而其中任何一个变化和事件,任何一粒矿物和一块岩石的形成和演化,都往往要经历数百万年甚至数千万年的周期。

第二,地质学具有多因素互相制约的复杂性。它所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从小到矿物组成的微观世界到大至整个地球以及宇宙的宏观世界,从矿物岩石等无机界的变化到各种生命出现的演化。

第三,地质学是来源于实践而又服务于实践的科学。但地质学必须首先是以地球为大课堂,以大自然为实验室,进行野外调查研究,大量掌握实际资料,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得出初步结论,然后再用以指导生产实践,并不断修正补充和丰富已有的结论

弥散又称水动力弥散或水力弥散,为溶质示踪物稀释时的扩散现象。当一定数量溶质示踪物在地下水流中运移而逐渐传播时,可以占据超出地下水平均流速所影响的范围,愈扩愈大。弥散是由质点的热动能和流体的对流而引起的,是分子扩散和机械混合两种作用的结果。所以弥散具有分子扩散和机械弥散两种作用。在渗透性能较好的含水层中,地下水流速较大时,机械弥散作用比分子扩散作用大,有时可忽略后者;而在较细颗粒的多孔介质中,地下水流速通常很慢,分子扩散作用比较明显。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弥散 外文名 :Dispersion 别称 :水动力弥散 套用学科 :环境工程 适用领域范围 :环境生态 分类 :分子扩散、机械弥散 释义,分子扩散,机械弥散,弥散系数,分类,成因, 释义 地下水流中的溶质(如污染物、示踪剂等)沿流向逐渐传播扩散,并在渗流区域中占有愈来愈大的体积的现象。主要由两类基本现象组成。一为对流,亦称“机械弥散”。指污染物随水流一起在岩石或土的孔隙中流动,不断被分散进入更多的孔隙,因而在岩石或土中占据愈来愈多的体积。二是分子扩散,由含污染物的水和不含污染物的水中的溶质浓度差引起。即使在静水中也能产生分子扩散。沿地下水流向的弥散称“纵向弥散”,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弥散称“横向弥散”。在地下水污染预测、地下水人工回灌和海岸带的咸水入侵的研究中有重要的套用。 分子扩散 静止水体中的溶质在溶液浓度梯度的作用下,从浓度高处向浓度低处的运移现象。分子扩散与分子、离子及质点的热运动有关,最终可使溶液浓度达到平衡。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扩散速度服从费克(Fick)定律。 机械弥散 恒温条件下多孔介质中流体所产生的溶质扩散效应。在总体上,水流应按某一平均流速运动。但由于孔隙、裂隙分布的不均匀,几何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实际上溶质示踪物是沿着曲折的渗透途径运动的,水流的局部速度在大小和方向上发生著变化,引起溶质在介质中扩散的范围愈来愈大。 弥散系数 弥散系数表征地下水中溶质迁移的重要水文地质参数,它表征在一定流速下,多孔介质对某种溶解物质弥散能力的参数。水动力弥散系数是一个与流速及多孔介质有关的张量。具有方向性,即使在各向同性介质中,沿水流方向的纵向弥散系数和垂直水流方向的横向弥散系数也不相同,但天然条件下,大多数地下水垂向上的水流运动很小,弥散作用可忽略。水动力弥散系数包括机械弥散系数与分子扩散系数。当地下水流速较大时,分子扩散系数可以忽略。假设弥散系数与孔隙平均流速呈线性关系,这样可先求出弥散系数再除以孔隙平均流速便可获取弥散度。 分类 ① 根据弥散方向的不同,可以把弥散分为纵向弥散、横向弥散、垂向弥散和逆弥散。 纵向弥散是指污染物沿着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的扩散现象。 横向弥散是指污染物沿着水平面上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的扩散现象。 垂向弥散是指污染物沿着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发生的上、下扩散现象。 逆弥散是指在水流流速很小的情况下.污染物沿着与地下水水流相反方向发生的扩散现象。 ② 根据作用效果的不同,可以把弥散分为物理化学弥散和机械弥散。 物理化学弥散主要是物理化学作用的结果,它是由化学势梯度所引起的,而化学势梯度则与浓度有关。由于地下水中所含污染物的浓度不均一,浓度梯度使得高浓度处的物质向低浓度处运动,从而达到浓度平衡。使得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发生弥散现象。所以物理化学弥散作用是一种使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均匀化的过程。 机械弥散主要是纯力学作用的结果,当流体在土壤中运动时,由于有土壤孔隙的存在,使得各个位置的流速的大小和方向都不同,从而导致污染物在土壤孔隙中不均匀运动。因此,通过不同孔隙的污染物,在某时间间隔之后到达的位置也不相同,最终导致污染物在地下水中发生弥散现象。 成因 从微观上来说,造成对流弥散的两个基本要素是地下水的流动和土壤孔隙的存在。由于地下水的流动,当地下水在土壤孔隙中运动时。可溶性污染物将随地下水一起运动,某些不溶于水的污染物也会随地下水一起运动,由于有土壤孔隙通道的存在,导致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被逐步地分散开,并占据土壤孔隙越来越多的体积,当土壤孔隙达到饱和以后,多余的污染物会随着地下水继续向前运动,从而使得污染物在地下水中不断地向周围扩散。 从巨观上来说,流动区域不同部分的渗透性差异和水流不均匀的流动,也是造成对流弥散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地下水的流动区域渗透性的差异,使得各个区域污染物的浓度不同,再加上渗透性的不同,不同区域水流流速的不同,导致不同区域对于污染物的截留作用也不相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扩散速度不同。流速较快的区域,污染物的扩散速度较快,污染的范围和浓度也会增加;流速较慢的区域。污染物的扩散相对来说较慢。污染物的浓度变化较小。由于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最终使得污染物在地下水中不断地向周围扩散。

《地质词典》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综合性地质辞典,全书共包括40多个学科的名词,术语16000多条,300余万字,插图1000余幅。

《地质辞典》共有五个分册:

第一分册:关于地球的形成与发展方面的学科.包括宇宙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火山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外动力地质学,冰川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地貌学,古地磁学,大地构造学,地质力学等

第二分册:关于地球的物质组成方面的学科.包括结晶学,矿物学,岩石学,同位素地质学,地球化学,玉石与宝石,岩矿鉴定和岩矿分析等

第三分册:关于地球的历史方面的学科.包括第四纪地质学,地史学,地层学,古地理学,古人类学,古生物学等

第四分册:关于地球的矿产资源和某些应用地质方面的学科.包括矿床学,煤田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海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地热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等

第五分册:关于地质普查勘探技术方法方面的学科.包括测绘,遥感地质学,数学地质学,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地球化学勘探,钻探工程,坑探工程,矿山地质,固体矿产工业要求及矿产普查勘探方法,矿产加工利用等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808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