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夜访吸血鬼》

关于《夜访吸血鬼》,第1张

《夜访吸血鬼》写于1976年,是一部描写鬼魂世界的魔幻小说,通过一个男孩和吸血鬼路易的谈话向读者展现了迷幻的吸血鬼文化——吸血鬼的情感世界、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性爱情结等一切与人类相通的东西,也展现了与人类不同的方面,如他们惧怕火焰和阳光,肉体长生不老等。作者运用丰富的浪漫主义想象使故事充满了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离奇古怪的情节加上人物栩栩如生的刻画使读者置身在一个恍惚迷离,疑真疑幻的境地,不知不觉从真实的客观世界进入作者虚构的主观世界,跟随吸血鬼的自叙来到非现实的鬼魂世界。故事是从主人公路易生为人时开始的,他在因弟弟的摔死而自责难当之际,被一位名叫莱斯特的吸血鬼改变成吸血鬼,从此路易以吸血为生,晚上外出猎杀人类,白天和莱斯特睡在棺材里。后来他们又制造了一个吸血鬼,一个5岁的小女孩,这个女孩在变成吸血鬼之后,外貌一直没有变化,始终是小女孩的模样,但思想感情在不断发展。大约过了60年,这个名叫克劳迪娅的小吸血鬼想彻底摆脱莱斯特,使设计杀死了他。然而莱斯特死而复生,携同另一个由他制造的吸血鬼找路易和克劳迪娅复仇。路易和克劳迪娅便从美国新奥尔良逃到欧洲,去追根溯源,寻找其他的吸血鬼,以便了解吸血鬼的本性。他们先是在喀尔巴阡山偏僻的山村里找到一些"没有大脑的活僵尸",到巴黎之后,发现了一个吸血鬼剧院。这是一个十分优雅的法国风格剧院,里面有众多的男性吸血鬼,也有一些女吸血鬼。克劳迪娅给自己找了一个母亲,同时也给路易找了个女伴,但路易被一个名叫阿尔芒的吸血鬼所吸引。后来莱斯特又出现了,纠集其他吸血鬼杀了克劳迪娅和她的"母亲"。路易悲恨交加,一怒之下烧死了那些吸血鬼,独自去面对他吸血鬼孤独的永生。

《夜访吸血鬼》是一部寓意丰富的幻想小说,渗透着对人类心灵和思想的深刻透视。作者借非现实世界的描述表现现实世界的真实,从吸血鬼的内心去开掘人性深处的奥秘。小说通过主人公路易的吸血鬼人生来揭示现实世界中人的孤独和生的矛盾。路易是在无法忍受人生痛苦、寻求一死时被变为吸血鬼的,但吸血鬼的杀人、吸血之鬼性并没有完全取代他的人性,他不像其他吸血鬼那样杀人成性,麻木不仁,而是依然保留着人类所具有的爱与恨,有着强烈的情感,无论是对同类还是对人类,都满怀柔情与关爱。虽然吸血鬼的特性决定了他也必须和其他吸血鬼一样以人血为生,但每一次的杀人都给他带来很大的冲击。他在痛苦中思索,不断探求吸血鬼的本性,渴望了解这一魔鬼世界的本源,从而寻找一条出路,能与人类为伍,重新回到人间,去体验过去身为人时没有充分感受的美好。然而他无能为力,无法再回到现实社会。这就是路易的痛苦和矛盾,他既有鬼性,又具有人性,但与其他同类格格不入,又与人类无法相通,这种双重性便使他处于极端的孤独之中。路易的矛盾折射出现实社会中的一部分人,象征着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边缘人",他们无法融入身处的时代和环境。正如路易要了解吸血鬼的本性,了解那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制约和支配他的超自然符咒一样,人类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黑匣,那使人相互隔膜、血腥争斗的无形魔力。但个人的奋斗往往被无边的空虚和失望所包围,使他们感到无可奈何的苦闷与孤寂。故事中的吸血鬼能长生不老,但永生的生命使路易陷入生不如死的境地,对生命的迷惘与困惑使他感到灵魂的毁灭与生存意义的全部丧失。路易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现实世界中的人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义而在不断的彷徨与等待中挣扎,那些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人,如路易一般与世隔绝,因而倍感孤独,人与人之间筑起无形的墙,关系冷漠,相互疏远,缺乏共同的思想和相通的感情。作者就是通过描述吸血鬼的心态来揭示现实社会中的人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而深陷孤独和绝望的境地。

另一方面,小说还突出表现了个体的渺小与无奈,吸血鬼在赋予了超自然的神力之后,依然受到死亡的威胁。故事中所描绘的另一类吸血鬼,没有情感,不具备人性,对杀人麻木不仁。莱斯特就是其中的典型,他一味杀人吸血,甚至玩弄人类的感情,"让她们迅速爱上他,然后送她们进地狱",对一切都表现得冷漠与超然,因而没有痛苦、没有矛盾,没有挣扎。尽管如此,他们也难免孤独的一生,超自然的神力并没有使他们立于不败之地。由于缺乏群体意识,缺乏凝聚力,他们像一具具行尸走肉,最终必然导致灭亡。

小说运用幻想的手法,呈现给读者一个非现实世界,从形而上的层面上反映了人性的困惑,人与社会的矛盾,具有超越具象的哲理意蕴,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投影。但作者在对人类命运作理性思考的同时也表达了对未来社会的疑惧,体现了作者消极悲观的人生态度。

克鲁克斯(Sir William Crookes,1832-1919)

是著名化学家和物理学家,《中国大百科

全书》物理卷和化学卷都收有“克鲁克斯

条目。他是化学元素铊(第81号Tl)的发

现者和辐射计的发明者,他还发明了一种

克鲁克斯管,这使得日光灯成为可能,他

还发现和研究辐射效应等, 为后来X射线

和电子的发现提供了基本实验条件。因对

化学和物理学作出重要贡献,被封为爵士。

1859年创办并主编《化学新闻》。1863年

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13-1915年任

皇家学会会长。

华莱士、克鲁克斯、洛奇(Sir Oliver Joseph Lodge,1851-1940,

物理学家)、巴雷特(Sir William Fletcher Barrett, 1944-1925,物理学

家,灵学研究会早期重要的人物)等对彼此所做的工作都熟悉。1898

年有人采访华莱士时,他提到,克鲁克斯在实验室中多年从事的实

验获得极大成功,而洛奇和巴雷特的研究获得部分成功。

克鲁克斯从1869年(37岁)时,开始随马歇尔夫人参加降神会。

这位曾对华莱士转向灵学起过重要作用的女人,同样对克鲁克斯施

加了影响。克鲁克斯的超科学研究主要有两项。第一项是与奇人霍

姆(Daniel Dunglas Home, 1833-1886)合作进行的, 颇像20世纪90

年代高能物理所及清华大学的科学家与严新合作的研究。霍姆生于

苏格兰的爱丁堡附近,很小的时候就到了新英格兰,同收养他的叔

叔在一起生活。17岁时他看见母亲死去的影像,据说不久就得到证

实。从这以后,房间经常有奇怪的声音,家具莫名其妙地移动。他

叔叔认为霍母将魔鬼引入家中,遂把他赶出家门。霍母开始与朋友

生活在一起并为他们主持降神会。早期就很相信他的人物有纽约最

高法院的埃德蒙德(Judge John Edmunds)和前文提到的宾州大学

化学荣誉教授黑尔。

霍姆在公开表演中从未失手,但私下表演却多次被发现作伪。

据说霍姆主持降神会从未收授钱财。1878年霍姆撰写《唯灵论的光

影》一书,攻击某些灵媒作假,而他本人也愿意接受严格的科学测

试。超心理学博士米什拉夫(Jeffrey Mishlove)博士说, 霍姆展示

了对特异功能、知识的宗教般的尊严,他一生都有着一种科学好奇

心并寻求理性解释。但是,霍姆却接受他富有的庇护人的礼物,如

同中国的张宝胜接受多辆豪华轿车的礼物。不过,宝胜的受宠程度

还不及当年的霍姆。拿破仑三世帮助了霍姆唯一的妹妹,俄国沙皇

亚力山大赞助了霍姆的婚礼。他为巴伐利亚国王、沃尔登堡(位于

原西德的一个国家)国王、德王威廉一世,以及欧洲的其他王公贵

族,主持过降神会。知识界名流也经常求助于他。

1868年霍姆与大西洋电缆分司的总工程师瓦雷(Cromwell Varley)

做实验。他们办了50次降神会,研究报告1871年发表,声称证明了许

多奇特的意念致动现象。正是这份报告促使克鲁克斯亲自考察霍姆。

克鲁克斯向皇家学会提交了两篇实验论文,试图鼓励对此现象

的更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他认为这些现象是由心灵力(a psychic

force)引起的。但是,皇家学会的秘书拒绝发表论文,而且拒绝见

证他的实验。陆祖荫、李升平、严新等人的多篇研究报告也有差不

多的境遇,虽有大科学家钱学森、贝时璋和赵忠尧等极力推荐,最

后只在中国上海的《自然杂志》上发表出来,那一阵子《自然杂志》

成了超科学杂志,声誉扫地。

克鲁克斯的第二项超科学研究是与灵媒**库克(Florence Cook)

合作完成的。从1873年12月起,他们持续5个月表演降神会。降神会

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库克**走进一间小室,进入灵魂附体状态。

过一会,小室中走出一位身穿白色长衣、戴头巾的女姓,据称是凯蒂

·金(Katie King)显灵。克鲁克斯看到这一幕并且拍摄了40多张照

片。克鲁克斯对库克**观察了3 年,并在自己家中的实验室里细致

研究了数月。有些持怀疑态度的人说,那位凯蒂·金同库克**实在

太相象了。克鲁克斯也承认两人相似,但坚持认为她们有重要差别:

“在我家里我看到,凯蒂比库克高6英寸。 昨晚,他赤足,在不踮脚

尖的情况下还要比库克**高出4英寸半。 昨晚凯蒂的脖颈是露出来

的,她的皮肤无论看起来还是触摸起来都十分光滑,而库克**颈上

有一大块疤,清晰可见,而且触摸起来会觉得粗糙不平。凯蒂的耳垂

上没有穿孔,而库克**喜爱戴耳环。”(据海曼和米什拉夫)实际

上这都是些模糊的描述,没有任何科学意义,但克鲁克斯完全相信库

克**不会作假。

这位灵媒**与克鲁克斯保持着不同寻常的关系。她“尽情地向

克鲁克斯先生谈‘她过去生活中的一些痛苦经验’,让他拥抱她,以

便相信她的坚固的物质性,让他察看她每分钟的脉搏次数和呼吸次数,

最后还让她自己和克鲁克斯先生并排照相。”(恩格斯,40页)特里

弗·霍尔收集到一大堆证据,“其中有一些是新近才披露出来的,表

明克鲁克斯与库克**有私通行为,说他挺身而出为库克**的显灵

表演的真实性担保,是为了保持与她的暧昧关系。”(海曼,120页)

另据新发现的材料,克鲁克斯知道女神媒玛丽·肖尔丝的作伪行为,

但“他已保证不去揭露玛丽的欺骗行为,即使对她的母亲,因为一旦

把如此厚颜无耻的骗局公之于众,真理的形象必定会遭到非常重大的

损害。”(海曼,121页)20世纪末中国神功界不断作伪,相信者也

不是不知道,但不愿意揭露,因为这有可能损害“真理的形象”。

但是即使在当时,也有人不相信会有那么多奇迹,包括一些唯灵

论者。古比太太后来的丈夫福尔克曼就怀疑凯蒂是不是库克本人。一

次降神会上,福尔克曼突然拦腰抱住它(凯蒂),看它是不是库克。

这时场面乱了起来,瓦斯灯被熄来。过了一阵重新安静下来,神灵也

不见了,库克**仍然被捆着,不省人事地躺在原来的角落里。福尔

克曼坚持说,他抱住的是库克**而不是别人。其实只要观众足够礼

貌,像克鲁克斯一样相信库克,法术就很好理解,稍有一些魔术技巧

就可以演出这一些把戏。类似库克的表演在美国也上演着,“凯蒂们

”也照样出现,但在费城的一次降神会上,女主角因报酬不够多而罢

了工。怀疑者探寻她的踪迹,“在一个公寓里发现了她,她是一个毫

无疑问的有血有肉的年青女人,占有了赠送给神灵的一切礼物。”

(恩格斯,41页)

超心理学博士米什拉夫另有评论:“批评者假定克鲁克斯自己也

被愚弄了,但是很难坚持认为克鲁克斯这样重量级的科学人物会被廉

价的小把戏所欺骗。他们声称克鲁克斯卷入与库克**的浪漫故事,

他为她的现象作证是为了保护她的声誉,并隐藏他与她的感情纠葛。

可是,即使这是真的,还有其它一些事情没有解决。如果克鲁克斯与

库克**有染,那时她只有15岁,此种假说也不能解释他所报告的与

霍姆和福克斯姐妹(Margaret and Kate Fox)有关的现象。这也不能解

释其他许多杰出科学家就同样的现象所做的研究。不过,实验者被指

控做假这些事继续缠绕着心灵研究,只要人们通过定期的情节公开曝

光而对做假的期望获得加强,这些麻烦就会继续下去。”(米什拉夫,

1992年)

问题是,对于做假者,公众是应当放松警惕呢还是要加强戒备?

好比对于一个习惯偷盗者,你被他偷了若干次,下次见到他应以怎样

的态度看待他。他的确有可能不再偷盗了,但也可能仍然会继续。更

重要的是,我们是在谈论科学事物,而不是一般的商业行为,科学中

一次做假意味着所有的信用都将被取消,毕竟科学也是靠信任和诚实

来维持的。科学“警察”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至少第一次见面不会

“强行搜身”,“无罪推论”在此适用。但是一旦发现什么不对头,

一旦某个科学家留下了“犯罪记录”,事情就完全不同了。此时怀疑

和“有罪推论”就不可避免。人们不知道,是否还有比这更公平的办

法。也许这是粗放性的不够合理的处理方式,但是世界上所有信用制

度都是这样运作的,信用调查局也可能出错,但通常是对的。

补充一点,福克斯姐妹自1848年开始神迹表演后,于1888年公开

承认欺骗行为,并签名发表了坦白书。不过,这段故事,灵学家及其

信仰者却很少提起,也不愿意相信会有这样的事情。

1913年克鲁克斯当上皇家学会主席后,为了避免学界的反对,他

不愿再公开谈论灵

马克西姆·高尔基,前苏联作家,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高尔基是他的笔名。高尔基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68年3月28日生于下诺夫哥罗德。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

高尔基的成名作为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作家描述个人成长,奋斗经历的经典作品。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

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扩展资料:

人物影响

在作家辞世近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对他的兴趣还是出现持续性的高涨。在欧美各国,不时掀起了“高尔基热”。尤其是高尔基的剧本,不断被搬上各国舞台,或拍成电视、**。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底层》和《仇敌》等在美国上演或播出,《仇敌》被剧评家认为“是已经播出的节目中最好的剧目”。在联邦德国,上演过高尔基的《瓦萨·日列兹诺娃》,《南德意志报》评论说,这出戏“以其揭露企业主世界的特殊力量震撼了西德的现实”。

演出《避暑客》时,被评论家誉为文艺复兴以来的盛事。而在法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地,也都上演过高尔基的剧本。

参考资料:

-高尔基

1、《玛克西姆·高尔基》

一八九五年发表在《萨马拉日报》上的《伊则吉尔老婆子》这部短篇,可说是高尔基早期革命浪漫主义创作的代表作。高尔基对民族文学遗产的继承,体现在对民间传说的情节和形象的借用上。而他对俄罗斯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则是通过塑造具有高尚理想的新人形象来完成的。

2、《鹰之歌》

《鹰之歌》是俄国著名作家马克西姆·高尔基的作品。该首散文诗通过一个鞑靼族老牧人拉吉姆讲述的鹰和蛇的故事,塑造了两个对比强烈的鲜明形象——只会爬行的蛇和永远高飞的鹰。从对比中作者突出了鹰之高大,蛇之渺小;鹰之高尚,蛇之低俗;鹰之英姿,蛇之丑陋,鹰之奋不顾身;蛇之贪生怕死。

3、《春天的旋律》

《春天的旋律》是高尔基的一篇独特的散文。1901年3月,高尔基参加彼得堡学生的游行示威活动,目睹沙皇军警镇压革命的血腥暴行,当即写出了这篇作品。这是一篇带有象征意义的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也有人译为《迎春曲》)。

其中《海燕之歌》是它的结尾部分。高尔基以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现了俄国革命的春天来临前的情势。

4、《海燕》

《海燕》又名《海燕之歌》,是高尔基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常在海面上飞翔。因此,在俄文里,“海燕”一词含有“暴风雨的预言者”之意。

此文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分成三部分,描绘了海燕面临狂风暴雨和波涛翻腾的大海时的壮丽场景。在这篇文章中,作者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

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预示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必将取得胜利的前景。并且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5、《小市民》

《小市民》是高尔基戏剧处女作,是现实主义话剧精品,与《海燕》诞生于同一年。

1901年的俄国正处于大革命前夕,高尔基敏锐地洞察到在动荡生活中的人们的内心冲突和对社会不确定性的惶惑,描写了一个家庭里父子两代人的冲突,揭露了资产阶级保守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矛盾,是一部反映小市民阶层与无产阶级思想冲突的现实主义戏剧。

参考资料:

-玛克西姆·高尔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7057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30
下一篇2023-06-3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