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第1张

1、冰雪

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2、月亮

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3、柳树

以折柳表惜别。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4、蝉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如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5、草木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6、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7、长亭

是陆上的送别之所。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歌里,长亭已成为典型的陆上送别之所。

8、芳草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9、芭蕉

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李清照曾写过:“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

10、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写诗如做

梦,析诗如解梦

写诗要借助意象

赏析古诗要借助诗中的意象

意象=意+象

意:表达情感

象:诗中的山川草木、人物等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意象:含有

情感的山川草木、人物等形象。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翠绿的竹林外,几枝桃花摇曳生姿。鸭儿

在回暖的江水中嬉戏。(春天的无限生机)的整体画面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闲地在篱下采菊,不经意间抬起头看见

了南山。(多么惬意自由自的田园生活啊!)

表达了诗人田园生活的闲适心情。

古诗词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这首诗有哪些意象呢

前两句的意象山原(山陵/原野)川(平地田

野)子规(杜鹃乌)……

草木葱郁的水色天光辉映的声声啼叫的如

烟似雾的意境:多么美的乡村四月啊!草木葱郁的山原,白茫茫的河水和稻田,如烟似雾的细雨中,不时传来杜鹃的啼叫。

再来看后两句:四月乡村人忙碌,刚忙完采桑喂蚕,又在水田插起了秧。繁忙紧张又从容的四月乡村之人!

情感:表达了作者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太多了,在此抛砖引玉,供参考。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有:明月、白云、清风、梅花、兰花、莲花、菊花、桃花、柳树、梧桐、芭蕉、竹子、松柏、鹧鸪、游鱼、猿猴、夏蝉、大雁、鸿鹄、青鸟、燕子、羌笛声、玉笛声、琵琶声、玉树后庭花、霓裳羽衣曲、杨柳曲等等。

  以上所列举出来的故事当中常见的意象主要可以分为自然意象、花草、树木、虫鸟、动物、乐器声、古代乐曲等这几种分类。在古诗当中,明月这一意象主要是与离思之情相关联,例如“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梅花这一物象主要与不媚世俗的高洁品质相关联,例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柳树这一意象在古诗当中通常代表依依惜别之情,例如“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绾别离”。在古诗当中,青鸟这一意象则代表的是传信的使者,例如“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而羌笛声这一意象往往是与边塞联系起来的,例如“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361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