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闻一多先生的资料

谁能告诉我闻一多先生的资料,第1张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我们可能最熟悉李白的诗。我们好像最了解李白,其实不然。比如李白长什么样?他是胖还是瘦?它是高还是矮?他的诗很好。他的书法怎么样?

与李白同时代的还有一个叫郝伟的年轻人,他特别崇拜李白,被认为是李白的“追星族”。李白非常信任他,把他的诗交给郝伟校勘。郝伟在这本诗集前面写了一个小序,即《李翰林集序》。在这篇序言中,他对李白的外貌做了一点描述。他说李白眼睛亮亮的,像只饿虎。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的眼睛是亮的,这里的“多”字就是张嘴的意思。也就是说,李白一开口就有老虎下山的气势,这是动态的一面。另一边是什么?回头看看这两句话,“或者腰带系上的时候,是浪漫的。”有时他穿着整齐,腰间系着玉带,头上戴着布巾,看上去很迷人。李白在诗中常说:“身不到七尺,心强。”,换算成今天的尺寸,大概一米七左右,不高,但是情绪很高,看不上群雄。

当李白大约二十岁的时候,他拜访了当时著名的道教领袖司马承。司马成镇曾评价李白,说李白“有仙风道骨,能游八极”。你看起来像个圣人。可以一起遨游天空和宇宙。李白回忆说,他刚到长安时,著名诗人何曾称赞他是“谪仙”,也就是说像天上人间的仙女。此外,李白在他的赠答诗中对自己评价很高。他说自己“容天,傲道,自强,不为人”。他拒绝臣服于权贵,拒绝为自己的名声向诸侯顶礼膜拜。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大致可以感受到李白的儒雅与落寞气质。

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时间谈论他的长相,身材,气质?这是因为外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我们对李白的总体印象是:身材矮小,目光炯炯,气质高雅,性格高傲。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曾在一首诗中写道:“酒令君愁,七分月色,三分剑气,绣口令君半繁华。”结合前面的内容,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李白的性格气质,非常传神。

  李白——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而在这其中,夸张手法运用尤为娴熟。

 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是伟大的,也是最典型的。他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江上吟》),杜甫称赞他的诗也说:“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特色。

 诗人在感情的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当平常的语言不足以表达其激情时,他就用大胆的夸张;当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不足以形容、比喻、象征其思想愿望时,他就借助非现实的神话和种种奇丽惊人的幻想。

 在《蜀道难》诗中,诗人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诗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宛如历历在目。

 李白之所以描绘得如此动人,还在于融贯其间的浪漫主义激情。诗人寄情山水,放浪形骸,他对自然景物不是冷漠的观赏,而是热情地赞叹,借以抒发自己的理想感受。那飞流惊湍、奇峰险壑,赋予了诗人的情感气质,因而才呈现出飞动的灵魂和瑰伟的姿态。诗人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言山之高峻,则曰“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状道之险阻,则曰“地崩山摧壮气死,然后天梯玉栈相钩连”……诗人“驰走风云,鞭挞海岳”(陆时雍《诗镜总论》评李白七古语),从蚕丛开国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山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啸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将进酒》亦是诗人的代表作。此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互翕互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镡刻 到能学,又非率尔可到。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读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才气呢?我们从诗人的诗中能找到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滓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滓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综观李白的诸多诗篇,大多都饱含一种积极的浪漫主义激情,而这种激情通过李白的独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李白诗歌的时候要充分体会这一点。

古风女名儒雅有仙气:

1、微月

出自《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支》: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

黄庭坚的这句诗将水仙花比喻成“凌波仙子”,赞美了水仙花的素洁高雅。从中提取“微月”作为女孩的名字,不仅仙气十足且有古风诗意的韵味,还有着美好的内涵,彰显出了女孩高洁脱俗的气质。

2、素念

出自《弄玉词二首》:素女结念飞天行,白玉参差凤凰声,天仙借女双翅猛。

源自以上诗句的“素念”一名,自带仙气感,将其作为女孩的名字颇有古风的韵味。其中,“素”字的本义有本色、白色、本质等意思,用于人名代表着纯洁;“念”有思考之义,暗喻女孩善于思考。

3、云歌

出自《听旧宫中乐人穆氏唱歌》:曾随织女渡天河,记得云中第一歌。——刘禹锡。

“云歌”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是“云中之歌”,意境唯美幽远,用来给女孩起名给人仙气飘飘的感觉。而且古风小说《云中歌》中的女主便名叫云歌,所以“云歌”一名符合仙气十足的古风名字的查找。

4、瑶诗

当我们听到瑶字时,我们脑海中就会浮现瑶池一词。瑶池是古代神话中西王母所居之地,是一个仙气弥漫的地方。这就使得名字拥有仙气感。诗是一个充满了古风韵味的常见字,给人一种饱览诗书的儒雅感,用在女孩名字中充满仙气又不失儒雅。

5、青灵

青是一个介于蓝色和绿色中的颜色。将颜色词语融入到女生名字中会给人艺术感,而这样的女生也会充满儒雅气息。夸赞一个女生时我们会说这一个女生充满灵气,这样的女生身上也带有一种仙气。不少的古风小说或电视剧中女主角都以灵为名,灵亦是一个古风满满的名字。

6、南音

南源自于诗人韦应物所写的“馨香满南轩”,这就使得名字拥有了古风的韵味,显得女孩有着诗人的儒雅。音乐可以给人带来一种舒适,平静的感觉。一个懂得音律的女生身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儒雅的气质,仙气满满。因此我们可以将音字加入到女生名字中。

青年演员罗云熙惊艳亮相,登台演绎了一首根据白居易长篇乐府诗创作的同名曲《琵琶行》。古典与现代完美融合 展现经典文化新风姿。

  《琵琶行》这首流行音乐中融入京剧戏腔唱法和念白和古琴演奏,旋律不仅朗朗上口,更是以乐衬哀,将原诗中对琵琶女怜悯悲切的情绪更递一层。演出当天,罗云熙首次一袭山水泼墨图外纱搭配中式衬衫登台,令静态水墨画呈现出不一样的灵动风景。纯白中式衬衫,配以月光小竹吊坠的点缀,既有世外高人般的清逸脱俗,又有诗人的儒雅气质,完美诠释了新时代的古典新风。罗云熙此次古典与现代结合的造型亮相,将一副山水墨画穿在了身上,很仙,气质出尘,举手投足间展现绝世独立的翩然风姿。整个舞台设计也颇具有古典风味,背景各种色彩的水墨挥洒而下,罗云熙温柔的嗓音将歌曲娓娓道来,最后一句小秀戏腔更是点睛之笔,令人仿佛沉浸在一副山水名画之中。

当正面的舞台造型来袭,我们不妨品一品这个仙气十足的罗云熙。中式立领衬衫外搭飘逸的质感开衫,美的令人心动。一个男子用“美”来形容俊秀,不得不现露出众的颜值。当然,看到这样的画面,还想到一个词“气质如兰”,虽说这个词语是形容女子的气质像兰花一样淡雅,感觉放在古风穿搭的罗云熙身上也很合适。本来唱歌就很好听了,最后结尾处,罗云熙结合了京剧唱腔,把现代与古典充分融合,形成了独有的特色,除了好看,还是好看!

  女生,都会喜欢一瞥一笑都藏着国风的男孩,他们都是一种神仙男孩,给人有一种渴望不可及的感觉,仿佛在云端。

说起徐志摩,大约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耳熟能详的著名诗歌《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继而想到的,是他和林徽因的爱情。

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康桥下,在烟雨迷蒙的伦敦邂逅了。山河不可逆转,岁月不可回流。从此闻风柔软,看雨生情。

康桥见证过他们的相拥,记住他们多情的回眸。

花季少女情窦初开,多情诗人浪漫儒雅。这场深刻缠绵的爱恋美丽至斯,雨雾之都的伦敦也让人心生旖旎,让人几乎忘记他们的相逢,注定要别离。

彼时的徐志摩,已是个有两岁孩子的父亲。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炽烈爱焰,与对结发妻子张幼仪的冷酷无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徐志摩是个有“单纯信仰”的人,那就是“爱,自由和美”。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他对张幼仪可以绝情至此。

他与张幼仪结婚之前从未见过,婚后也不愿正视她。对于她,徐志摩可以说甚至连责任都没有,只是单纯的传宗接代的义务而已。

遇见林徽因,使徐志摩彻底地认识到,自己不想也不能再继续这样没有爱的婚姻。于是不顾正怀孕的张幼仪,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婚。

当时的张幼仪为了徐志摩,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唯一熟识的,只有对她冷落无情的丈夫。可是他却在这时递来一纸无情的离婚书。

徐志摩见张幼仪不答应,竟一走了之,留下她一个从中国乡下走出的平凡妇女,一个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没有接触过社会名流,语言不通,举目无亲的孕妇在国外独自彷徨。

徐志摩对于张幼仪以及他们之间的婚姻,可以说是很渣了。

娶妻生子,却从未尽过当丈夫当父亲的责任与义务。甚至是漠然无情到,张幼仪生二胎,他也只在办离婚手续时才出现。

所幸并未渣到底。不爱她,愿以自由偿还自由,解除这段无爱婚姻的束缚。

风雨之后,才有彩虹。张幼仪如果没有离开徐志摩,不曾在这么绝望的时候涅槃重生,又怎有后来的辉煌?

可见,没有爱情,女人也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虽然徐志摩在对待张幼仪的态度上缺乏善良,但是对于他来说,却是“彼此重见生命之曙光,不世之荣业”。

可见,社会和家庭都不能谅解的离婚,对于徐志摩来说,无疑是种解脱。

奉行单纯的理想主义,“单纯信仰”的他,认为没有爱没有自由的家庭是可以摧毁他的人格的,要从自由求得他们的真生命,真幸福,真恋爱。

浪漫的徐志摩是一个需要靠爱情喂养的男子。

林徽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梁思成。失意的徐志摩遇见了同样婚姻不幸福的陆小曼。

或许同是天涯沦落人,或许徐志摩本身就是一团火焰,他与招摇,妩媚,热烈,叛逆的陆小曼一旦相遇,就如同天雷地火,一发不可收拾。

陆小曼为了徐志摩与丈夫离婚,流掉腹中胎儿。而徐志摩也是不顾家人亲友的误解和反对,执意要和陆小曼在一起。

他们的爱情不顾一切,可谓惊天动地,波澜壮阔,历经千般磨难才终于修成正果。

婚后生活正如蜜里调油,如胶似漆,两人恩爱非常。

可是这种甜蜜并没有维持多久,徐父不喜欢陆小曼,因此切断了徐志摩的经济来源,徐志摩不得不同时身兼多职维持家庭开销。

后来,应胡适之邀北上,可是陆小曼只愿意留在上海。徐志摩不得不多次往返两地。

同样是婚姻,面对无爱的张幼仪,徐志摩可以淡漠到丢下妻儿前往英国读书,不闻不问。而面对陆小曼,他却能奔波劳碌,辛苦赚钱只为维持陆小曼庞大的日常开销。

这应该是每个姑娘都很想要的,爱我,就要对我巴心巴肺,对其他人狼心狗肺了吧。

起初我读徐志摩,总不能接受他对张幼仪,冷酷到连起码的善良都没有。他固然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对爱情的信仰,可是对于张幼仪,终究太过绝情残忍。

可是离婚后的两人相处反而融洽,通信更勤。社会上的人反而不明白了。

直到今天读了胡适的《追悼志摩》,才理解,有什么好不明白的呢?他的“单纯信仰”是“爱,自由和美”,如今他与张幼仪不受责任羁绊,不用勉强自己去爱,没有了爱,就有了自由。因此能平心静气地说话通信。

徐志摩一生最受社会严厉批评的,就是离婚和再婚。无论是离婚,还是再婚,都说明了这是个以爱情为养分的男子。他不能忍受没有爱情的婚姻,同样,因为爱情,他不顾陆小曼是有夫之妇,因为爱情,他甚至付出了自己的性命。

徐志摩北上赴林徽因的讲座时飞机失事,一颗文学巨星陨落,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多少人为之悲痛惋惜,过了好久仍不敢相信。

有人说,徐志摩是因为林徽因才出事的,如果他不去看林徽因,就不会出事。也有人说,他为了陆小曼辛苦奔波,仅半年就往返北京上海8次。

不管怎么说,徐志摩终是离开我们了。

他离开的方式这样惨烈,这样匆忙。他是个诗人,连死,也像诗里说的那样: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34088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