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汝州乡村的结婚风俗有哪些?

请问汝州乡村的结婚风俗有哪些?,第1张

汝州婚俗行婚礼的前一天夜里,门前唢纳班吹拉弹唱,洞房内两位搀家给新娘缝被铺床。找的这两位搀新娘的都是儿女双全、又不忌属相的人。她们在铺床的时候,唢呐班助兴吹吹打打。她们在床上撒上籽棉几瓣,铺上带根须的对瓣秫秆,意在让小两口成双成对,恩恩爱爱,早生贵子。还要铺上豆秆,要生状元;撒上谷穰,要生姑娘。夜里还要找一个小孩和新郎同床陪睡,民间叫“压床”。 迎娶那天,一大早布置庭院。贴婚联,用红纸封好土地庙、水道眼、洞房窗。庭院内要设天地桌。桌上放一盛有五谷的斛斗,斗内插有一杆秤,秤钩上挂一小块肉,一面铜镜。斗面用红纸封好。 迎娶的程序首先是朝祖。全家人在祖宗神位(民间叫爷奶奶柱子)前明烛、上香、焚金,屈膝行三叩首礼,以表示不忘祖根。 接着是起轿。起轿前,水利食盒先行。食盒里装设物品和前面一样,只是要在大礼肉上利一刀口,以示这是新娘的离娘肉。食盒还要放上新娘所穿的衣物,放一应书,上面写清新娘上轿下轿的方向,以及使人所忌的属相。食盒盖上置一插有柏枝的酒壶。食盒抬回时,娘家人将酒倒出,换上清水,故叫水利食盒。 水利食盒一走,搀家就要扫轿(车)。两搀家头插柏枝,手端棉油铁灯和木盘,手拿刷子,钻进轿内打扫一番,然后将亮着的铁灯送进洞房,放置一角的柏木桶里,让其长明用来避邪。现在轿子换成彩车,扫车照的铁灯换成了一面镜子。 起轿时要鸣炮奏乐,前面导引的人是驾毡。驾毡人要选自有威望的人,他身背搭子,臂驾红毡,一边走,一边放炮,还要随时撒下写有大吉大利的路条。遇有庙祠、桥涵、大树、建筑物,就连一块大石也要贴上写有“红纸盖之”的红贴。轿在进行中不许着地,轿夫休息,驾毡的急忙红毡铺地,让轿底放在其上。驾毡的后面紧跟唢呐班,在轿前吹吹打打,吹的大都是《过路俏》或《百鸟朝凤》等喜庆欢快曲子。 新娘在娘家搀家搀扶下上轿。过去提前薅脸,出嫁那天,头戴凤冠,身披云肩,腰系彩裙,足登绿扎花鞋。家人要送出大门,新娘要落几点眼泪,以表示对娘家的依恋。现在新娘要到美容店美容盘头、穿婚纱。有新郎接迎的,向新娘献花后,将新娘抱上车。 轿(车)回程不走回头路。娘家要派舅、叔、哥、弟及近族送闺女,民间叫“送客”。还要找些近族人抬嫁妆,轿(车)在驾毡的导引下,一路吹吹打打,非常热闹。 轿子到了男方家门前,按照应书所指的方向停稳。随轿的压轿孩要了钱才肯下轿,婆婆要向媳妇递宝瓶,还要给新娘101元,意在百里挑一的好媳妇。新娘在搀家搀扶下,头蒙盖头,跑进家门。这时鞭炮齐鸣,门两边的夹有大红炮的草把点响,新媳妇要跨过门口的马鞍子(或织布机上的圣子),这叫“骑马过鞍”。新郎头戴礼帽,身穿长衫,十字披红,迎接新娘,在天地桌前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举行了拜堂仪式后,新郎先到洞房,待新娘进房时,从洞房跑出,撞住新娘,这叫“撞婚”。现在新式的婚礼取代了拜天地。新娘进洞房要洗脸上头。过去的姑娘脑后留长辫,额前有留海。上头,即将辫子在脑后盘成发髻,标志进入成年成为媳妇。这天不能白使人,端洗脸水、拿梳子的也要讨封子。 中午,主人家设婚宴招待亲友。门口设礼桌收礼待客,堂屋要设中桌,招待送客。过去中桌要绑桌裙,在支客的主持下行奉盅大礼。现在只是主家敬酒、看菜、新郎新娘敬酒。席间送客坐首椅的掏出“看厨封”,主家才肯上下面的几道菜。席后,主家要和送客中的主要人物见面叙亲情,并说些客气话。 入夜,街坊道喜,闹洞房三天无论大小,不管长幼都可看花媳妇。接近后半夜,闹房人用条盘端上盅、筷、酒、菜送房。送房让新娘表演节目,如吃菜、铜壶插筷子、骑板凳、吸过桥烟等,嬉戏逗闹,让人哭笑不得。后半夜人员散去,还要听房,如没人听,则找一扫帚顶个草帽,披件布衫,靠在窗台。 #3 00回复

本地婚嫁通常以说媒、订婚、结婚三礼进行:说媒 男女婚配,由父母作主,凭媒妁之言。双方认为门户相当,男方即托媒人(俗称“周公”)去女方提亲,如应允,则将女庚(即八字)交由媒人给男家“送口契”,经星命术士合八字,如无冲克,则可订婚。充当婚姻的媒人,有“七十二餐半”之说,因其在来往娘婆二家撮合之际,要吃七十二餐酒,另半餐是迎娶之日,女家发轿前的酒宴上,当头菜上桌,行将开席时,门外炮竹一响,媒人不及举杯则要告退离席,护轿而去,是为“半餐”。订婚 旧时定婚又叫定亲,民间通常称之为“押庚”或“过礼”。订婚之日,男方备庚帖、衣饰、彩礼(也叫聘金或聘礼,付给女方的钱财),托媒人送往女家,是为订婚。聘金多寡,视男方家境而定,贫者也有省去聘金的。女方若系富家,为了女儿嫁到男家生活舒适,以及讲究门面等,故有以房地产作为“陪嫁”。结婚 结婚礼,程序达十余项,多与各地同,仅就异者述之。婚期一般在腊月为多,又以“腊八”完婚者较普遍。民间认为此日无冲克,且又逢“八”,俗话说,“若要发,不离八”。女家陪嫁,无问贫富都少不了马桶(称子孙桶),提桶和大、中、小三只园木盘(通称“三元”,寓“三元及第”)以及精制的男女两双单鞋(大多为新娘亲手所制),女为绣花鞋,置于新郎鞋内,谓之“同鞋”,含“同偕(鞋)到老”之意。子孙桶内放有枣子、花生、百子糕和染红的鸡子(蛋)等。到男家后亲友中择一男童将食物取出归其所有,并坐其上撒泡尿,取“早生贵子”之兆。迎亲花轿临门塞“开门礼”,女家始允开门相迎。另外,女家亲友还有要挟迎亲者多放炮竹的旧俗,否则,虽献过“开门礼”,也得拒轿于门外,间有强脱媒人衣帽或卸轿杆押放炮竹之举。拜堂时,掌礼者告知避忌属相的人避离喜堂。行礼毕,观礼者均可拳击新郎背,俗称“打发”。继而以红巾一条,新人各执一端,新娘步新郎后,履袋入洞房,其间有专人伴唱颂词,众人和“好”,随麻袋相递而前,寓意“传代”。入洞房,新郎为新娘揭盖头,同饮交杯茶(土著以熟鸡一只代之),亲友捧热水一盆,内浮荷叶一片,请新人同洗手,而后举家全洗,是为“和气水”。晚间,除有善歌者“颂房”,无问亲疏长幼进入洞房谑语相嘲,进行“闹房”。搀奶奶替新娘卸首饰,请新郎解衣就寝所谓“送房”等活动外,另外尚有“偷房”一节,即新人入睡后,客中(多为青年)好事者窃听私语、窃取新人衣饰鞋袜,新人于次日必宴请始可索还。至此,婚礼大体告成。婚后三日“回门”,新郎去岳家称“新姑爷”,席间多遭姑嫂及平辈亲友戏弄,如不胜酒力,则被灌得酩酊大醉,饭碗内埋藏食盐、大椒粉,饭未食尽,身后却闪电似的将大碗饭扣入碗内,民间称此为“扣饭”,此风至今尚存。30年代初,婚嫁旧俗先后在城镇有所革新,无需媒妁之言。男女双方在自行认识互相产生爱情,经一段时间的恋爱即议婚,有的不经订婚程序即结婚,以金戒指为聘礼,以示订婚纪念。时兴在报上刊登订婚、结婚启事。婚礼之日,城区有以黄包车或小汽车取代花轿。新郎着时装,新娘穿旗袍披轻纱,胸前佩戴红花,有未婚男女傧相相伴。司仪执掌婚仪程序,主婚人,介绍人(无介绍人的也需安排介绍人)相继致词,证婚人(亲友中有资望者或有地位的人士)宣读结婚证书(一式两份)后,依次用印(即盖章),新人交换戒指信物,互行鞠躬礼,致答词,并转向来宾鞠躬致谢。礼毕,鸣炮奏乐,摄影纪念,傧相伴送入洞房,设宴招待亲友,时称“文明结婚”。农村多沿老式婚礼,贫寒之家更为简略。

宋淳祐年间(1241-1252),浙江畲族蓝姓始祖蓝敬泉支族由福建罗源迁徙至金丘驮磨庵,自此金丘村成了景宁畲族的聚居地和蓝姓畲民入浙的最早发祥地。因当年垦地掘得黄金数金,故取名金丘。

古老神奇的畲寨金丘村,自有着灿烂的畲族文化,其中的婚嫁习俗更是古朴、带有宗教色彩、极富浓郁的畲族风情。

畲族婚俗实行一夫一妻制,早先实行族内远房成婚,对歌找恋人,自许终身,后来逐渐演变为经媒人介绍,双方同意后聘礼成婚。

嫁妆是一些劳动工具和木质家具为主,还有一些稻、麦、豆、花生等种子,寓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婚嫁仪式有拦路、举礼、喝宝塔茶、脱草鞋、借镬、杀鸡、撬蛙、对歌、对盏、留箸、留风水、行嫁、拜堂、传代、回门等礼仪环节。

其中拦路对歌、借镬杀鸡等仪式极具趣味、富有特色。

结婚这天,迎亲队伍到女方大门时,有一个热闹的场面叫“拦路”,也叫“拦门”。意在让迎新队伍多放鞭炮、多递小红包,增添喜庆气氛。

媒人放三只响炮,报讯迎亲队伍的到来,女方也随即放两炮表示做好迎接。然后,便是女方的阿姨舅母姑嫂们拿着杉枝拦门要求对方多放鞭炮,并要求对歌,等亲家伯赤郎做出回应。

男方用右手折下三枝杉枝抛路边,再折一枝抛路下,递给“接礼包”,姨母姑嫂们接过红包才放行。此时鼓乐鞭炮齐鸣,喜迎迎亲队伍进门。收礼后,给迎亲队伍每人一碗肉丝面,吃过后,脱草鞋,洗脚,换上新鞋,叫“脱鞋礼”。

接着,便是在新娘家中堂举行的“捉田螺”仪式,即家族中较有威望的男女双方长辈分别排一排,两两一对,相互作揖,一躬到底,力求手掌碰地,以示尊敬,因为十分像捉田螺的姿势,所以也叫“捉田螺”仪式。

婚宴晚餐由男方宴请女方客人,感谢对新娘的养育之恩,叫“请大酒”,但必须在男方向女方借炊具后才能办酒席,借炊具的的仪式叫“借镬”。

借镬时,中堂祖宗香案上点上香烛,赤郎来到灶前,阿姨舅母端来一面盛着猪肉、豆腐、香烛的米筛,向赤郎作个揖,赤郎回礼后再向灶神作揖,将米筛放在灶台上,开始唱歌以对女方的赞美。然后,女方姑嫂们将能藏的炊具都藏起来,赤郎年“借镬”词,词中涉及各种炊具,念一样拿一样,如有遗漏也不会告诉少了什么,而是要赤郎重新“借”。

“借”齐炊具后,由赤郎执刀杀鸡。

杀鸡时,地上摆着碗,如果血滴到外面地上,就要罚酒,一滴罚一碗。爱耍的姑娘们会趁机故意推搡赤郎,使鸡血滴到碗外,罚赤郎喝酒,甚至把锅灰抹到他脸上,戏耍热闹。总之,整个借镬的过程是充满欢乐和情趣的,是畲族婚嫁中独特的习俗。

晚餐由“亲家”主位,请女方贵宾,如舅公、舅舅等坐中堂首席。婚宴中会有劝酒、敬酒、等活动。新娘手托木盘或米筛,上面放着一对银手镯,一只九连环银戒指,点一对红蜡烛,放三只酒杯,在赤娘的陪伴下逐桌唱劝酒歌。

歌毕,每人都给一个红包,畲语叫“撬蛙”。

宴后是热闹的对歌活动,长夜对歌,天将分晓时唱“催亲歌”,歌毕,新娘打扮完毕,对歌就此结束。接着就是“别亲上轿”,有“留箸”和“衔千金饭”的仪式。在中堂的方桌上摆好供品“三牲一付”,后面摆一大碗饭。娘家有几人就摆几双筷子,分成两把放在碗后面。请本族长老讲祝语后,新娘由其哥哥或弟弟抱入中堂,站在凳子上“溜筷子”:新娘拿起桌上的两把筷子交叉递给哥或弟,对方又将筷子从新娘腋下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如此进行三次,结束。接着新娘告别父母,低头衔三口饭,吐在准备好的手绢里,由哥或弟包好放进新娘的衣袋,由“带来娘家饭,养大夫家猪,年年兆丰年”的寓意。

事后,新娘接伞遮头动身起步到中堂要进二步、退三步,畲语叫“留风水”。然后“传代(袋)”出门。这时大小鞭炮齐响,“踏路牛”在前头开路,新娘上轿“行嫁”。三天后“回门”。

传统的畲族婚嫁习俗是畲族文化的经典之作,被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异常名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966484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