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电视剧陈玉婷赵云飞结婚了吗?

信仰电视剧陈玉婷赵云飞结婚了吗?,第1张

没有。

两人结婚的那一天,赵云飞留下一封信离开了家。赵云飞的不辞而别,一方面是为了保全陈玉婷。被悔婚的陈玉婷来到叶翔之身边,会得到他的信任和庇护。经过一系列的变故,赵云飞终于成长了,他找到了自己为之奋斗的正确方向。

《信仰》电视剧是由花箐执导,秦俊杰、阚清子领衔主演,李乃文、甘婷婷、郭涛、种丹妮、马雅舒、董永等主演的年代谍战剧。该剧讲述了在国共内战时期,以李克农为首的红色谍报战线的历史故事。

1963年,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已经26岁了,俨然已经是一个大姑娘,虽然自己不着急结婚,但她的母亲王世琴却非常着急。

后来,王世琴找到了周恩来的警卫秘书何谦,在何谦的介绍下,周秉德和沈钧儒的长孙沈人骅相识。

周秉德知道七妈(邓颖超)也非常关心自己的婚事,便到西花厅和七妈讲述自己和沈人骅的事情。

当邓颖超得知沈人骅的爷爷是沈钧儒时,她说: “沈钧儒老先生与我与你伯伯都熟悉,他是我们党的老朋友 ,他的四个儿子里面,大儿子沈谦是 最进 步的。”

周秉德很惊讶:“七妈(周秉德称邓颖超为七妈),你们认识?”

“岂止是认识,是很熟悉呢! ”邓颖超侃侃而谈,往事就像一幅长卷在她面前展开。

1895年,沈钧儒出生于苏州,那个时候,国家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这也激发了沈钧儒的爱国之情,他在心里萌发了一个念头: 我要为国家做贡献。

在当时,想要报效国家只有参加科举考试。于是,14岁的沈钧儒第一次参加了科举考试,由于对考试没有很了解,第一次没有中,不放弃的他,到了第二年再次参加,一下子便中了秀才。

然而,因为父母离世,沈钧儒之后便一直为父母守丧,直到28岁才 考取举人,第二年上半年考中贡士,下半年参加殿试,考中进士二甲,即为翰林。

而他也成为晚清最后一科进士,当时,中了进士可以有两种选择,做官或者公派留学,最后,沈钧儒选择到日本东京政法大学留学,1908年学成归国。

1908年,辛亥革命爆发,沈钧儒负责浙江起义的政治组织方面的工作,沈钧儒经常说的一句话是 “一身许中华” ,而他也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这句话。

1936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五周年之际,沈钧儒组织了一次游行示威,强烈谴责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当时的沈钧儒,在 社会 上有巨大的影响力,是上海最有名的大律师之一,在全国都极有威望,因此这次游行,在当时起到了非常大的轰动效果。

结果就是惹怒了蒋介石,沈钧儒和章乃器、邹韬奋、李公朴、史良、王造时、沙千里等七人被抓进了大牢。

这次事件引起了非常大的轰动,宋庆龄、蔡元培等 社会 公众人物都站了出来,呼吁蒋介石尽快释放 七人 。

这便是沈钧儒与周恩来的第一次交往,虽然当时两个人没有见面,但周恩来的做法让沈钧儒十分震撼,革命已经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七君子”从苏州监狱释放不久,沈钧儒便来到南京,这时,中共中央代表团的周恩来、叶剑英正在南京同国民党政府谈判。

8月中旬,国民党立法院秘书长梁寒操以中苏文化协会的名义举行了一个茶话会,沈钧儒应邀出席。

“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 韩 荆州” 。茶话会上,沈钧儒第一次见到了他神交已久的周恩来,二人倾心相谈,并且约定下次相会。

武汉沦陷以后,沈钧儒和周恩来都到了重庆。周恩来除了与国民党政府作面对面的斗争外,还始终关怀统一战线和民主党派的工作,团结聚集在重庆的各党派爱国民主力量,在这期间,沈钧儒和周恩来两个人的接触颇多,活动也相当频繁。

当时,在重庆上清寺的“特园”,是各民主党派经常集会和活动的场所,包括许多民主人士、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共中央的代表,其中就有周恩来和沈钧儒。

这里经常是高朋满座,大 家 在一起谈笑风生,周恩来利用这块特殊的地方,创造性地执行党中央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利用沈钧儒、郭沫若等过生日时的 集会 ,与大家见面,从而更好地分析当前形势、指明方向,帮助和***合作的民主人士。因此,“特园”也被称为“民主之家”。

1944年11月,时隔1年5个月之后,周恩来再次回到重庆。当时的重庆,一片黑暗,周恩来 的到 来,宛如黑暗中的 一丝 亮光,给烟雾笼罩的“山城”带来了光明。

11月,周恩来参加了郭沫若的集会,集会结束后, 沈钧儒写了一首诗,在表达他对***的爱戴,对周恩来的爱戴:

抗战胜利后,为了实现和平、民主、团结的愿望,粉碎蒋介石的独裁,周恩来再次来到南京,此时的沈钧儒,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南京与周恩来见面。

周恩来将美国的“调解”真相、以及援助蒋介石打内战的阴谋诡计,告诉了沈钧儒和郭沫若等民主人士。 在周恩来的影响和鼓舞下,沈钧儒和郭沫若勇敢地站出来,揭穿美国人的阴谋。

国共谈判破裂之后,周恩来返回延安,将办事处住房委托给了中国民主同盟代管,那时,周恩来相信自己之后还会再回来。

临走之前, 周恩来还特意将放在马斯南路中共代表团客厅里的一个配有木架、玻璃罩的淡绿色瓷如意赠给了沈钧儒,可以看出,周恩来从心底里信任沈钧儒。

新中国成立之后,沈钧儒出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还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沈钧儒与周恩来见面的机会也便多了起来。

随着交往的逐渐深入,沈钧儒对党的忠诚和爱戴更是与日俱增、老而弥笃。

说这话的时候,沈钧儒表情,像是有点遗憾,又像引以为傲,一心向往党的事业,完全接受党的领导,一切服从革命的需要。

所以直到去世,沈钧儒仍然是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周恩来曾评价他为: 党外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

在电视剧《海棠依旧》中,有一个特殊的镜头,周恩来的父亲留给周恩来一件长袍,周恩来舍不得穿,但是他却把这件长袍送给了沈钧儒。

虽然在现实中,周恩来并没有送长袍,但他的做法,依旧让沈钧儒十分感动。

1949年12月底,在中南海西花厅,来了几位客人,他们都是刚刚参加了民盟一届五中全会的民主人士,会议结束后,周恩来请他们到西花厅,吃一顿家宴。

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周恩来第一次在西花厅举办家宴,所以服务人员和卫士都没有什么经验,加上都是大人物,紧张在所难免。

在上菜的时候,一不小心,翁锡禄手里端的栗子烧白菜倒在了沈钧儒的怀里,一瞬间,沈钧儒的衣服上撒满了白菜、栗子。

周恩来看见后,立刻从自己的兜里,拿出平时使用的手绢,亲自给沈钧儒把衣服擦干净。周恩来的这一举动,让沈钧儒非常感动,没想到堂堂一个国家总理,竟然亲自给一个民主人士擦衣服。

无论是亲自给沈钧儒擦衣服,还是电视剧中把父亲的长袍赠予沈钧儒,都可以看出周恩来对沈钧儒的尊重和重视。

而这种尊重和重视,是周恩来和沈钧儒在一次又一次的合作中建立起来的,周恩来被沈钧儒的气魄和勇敢所感动,而沈钧儒则被周恩来的儒雅和真诚所折服,几十年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他们彼此肝胆相照,结下了极为亲密的革命友谊。

1963年元旦,在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大厅,到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一品红和棕榈树将这里装扮得格外热闹。

全国政协副主席周恩来在这里主持团拜会,招待在北京70岁以上的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以及国务院各部门***。同时,也为沈钧儒等各位老人集体祝寿。

宴会开始时,周恩来说:“今天,我们很高兴同70岁以上的老人和他们的夫人聚集在这里,欢度1963年的元旦。4千年政协曾拟邀60岁以上的老人举行了一个茶话会,当时我刚好61岁,也加入了老人的队伍。4年以后的今天,同7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时,我又变成了后生。”

这番风趣又幽默的讲话,惹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后,周恩来对沈钧儒说: “沈钧儒老人今年88岁,我们为他祝贺!沈老是民主人士的左派旗帜,他曾经表示为民主主义、为 社会 主义奋斗到老。”

而沈钧儒听到周恩来的祝贺词之后,十分激动地站起来举起酒杯,说道:“感谢中国***和毛主席正确地领导中国人民胜利地走上 社会 主义道路。”

1963年,元旦宴会过后,90岁高龄的沈钧儒突患急性支气管炎,之后一直住在医院。1963年6月11日逝世,在他的悼词中,这样写道:

虽然沈钧儒已经去世了,但是他和周恩来的情谊并没有就此结束。就在这一年,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和沈钧儒的长孙沈人骅,在周恩来秘书何谦的撮合下,两个人相识。

随着两个人交往的深入,周秉德和沈人骅渐渐确定了彼此的心意。于是,在一个春天的上午,他们决定去中南海西花厅去见周恩来。

见面之前,沈人骅非常紧张,手心冒汗,甚至连鼻尖上都有细小的汗珠子。周秉德安慰说:“待会儿进家,你就想面前的是伯伯,别想是总理就行了。”

话虽然这么说,但沈人骅一见周恩来走进客厅,便“腾”地从沙发上站起来,右手紧贴着帽檐,恭恭敬敬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脱口而出:“总理好!”

周恩来点点头,握着沈人骅的手带笑地问道:“人骅,你是不是比秉德年纪小?”[

“我大,我今年34岁,她27岁,我比她大7岁!”沈人骅很认真地回答。

周恩来便开玩笑地说因为沈人骅长得英俊,所以显得年轻,也正因为这句话,刚才还紧张的沈人骅立刻就放松了许多。

闲聊中,大家问起了沈人骅为什么要去当兵,因为他是独子,按规定,独子不当兵。

沈人骅回答说:“抗美援朝开始时,我正在大连工学院读无线电专业,我只想保家卫国是每一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报名参军了。当然,参军的事,我开始没敢跟父母讲,担心他们不同意, 我只给爷爷写了一封信,爷爷立即回信支持我!

听完后,周恩来眼里流露出真诚的目光,他说: “党外民主人士,左派的旗帜—沈钧儒先生确实当之无愧!” 无论是在什么时候,周恩来从来没有吝啬于对沈钧儒的夸奖。

1964年国庆节,周秉德和沈人骅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周恩来感慨地对周秉德说道: “你和人骅的婚姻,续写了我们和沈老先生的友谊。”

石林和穆昆结婚了。

《激情燃烧的岁月》讲述了经过惨烈漫长的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古老的中华大地总算迎来和平的曙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解放军战士们从容入城,接受百姓对他们的礼赞。在这人声鼎沸之中,某团团长石光荣第一次见到了日后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褚琴。习惯了戎马生活的石一时无法适应和平的生活,而与褚琴本质上的区别又让这对本就没有感情基础的夫妻矛盾丛生。

《激情燃烧的岁月》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6cwi     

黄慕兰(又名黄定慧)老人今天在杭州度过了105岁生日。

105岁,已是人瑞,更何况这又是怎样传奇的人生?

出身湘中名门,却选择了终身以革命为业。曾是中共早期的妇女运动领袖和特科重要成员,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时,营救过周恩来、关向应等中央***,在隐蔽战线屡建奇功。20世纪50年代,黄慕兰因受“潘杨案”牵涉,两度入秦城监狱,辗转17年。20世纪80年代,她在邓颖超同志的帮助下顺利平反,并任上海市政府参事。1993年至今一直移居杭州。

“祝定慧大姐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今天,黄慕兰的母校“三湘名校”湖南周南中学特地向老校友黄慕兰发来贺电鲜花。

据周南中学校友会向中新网记者透露,就在一周前党的诞辰日当天,这位中共历史上的传奇女子也特地写下祝诗。 “九十风光祝贺忙,荣归四海庆安康。政策开明歌盛世,继承伟大发光扬。科学增收人民喜,敬老慈幼德泽长。和谐社会增互慰,共产主义寿无疆。”落款为“穆兰黄定慧于杭州西湖”。

黄慕兰加入中国***的第85个年头。

“黄慕兰将一生的命运、前途、婚姻、财产,甚至不惜抛夫别子,全身心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作出彻底牺牲。她是一个光芒四射的女人。”同为周南校友、在黄慕兰晚年与之交往甚密的李士璜老人告诉记者。

传奇

现年105岁的黄慕兰现居住在杭州一个普通的居民社区,但她这一生却极为不普通。

对于黄的经历,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曾说:“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

浙江省党史研究室也向记者证实了黄慕兰的身份。

黄慕兰,湖南浏阳人,出身名门。1926年,黄慕兰先后加入共青团和***。那一年,黄慕兰19岁。

此后黄慕兰与中共中央机关报《民国日报》主编、中共中央军委机要处主任秘书和警卫团政治指导员宛希俨结识,并于1927年“三八节”当天结婚。

1927年国共分裂后,宛、黄夫妇被命令转入地下工作,黄慕兰的潜伏生涯从此开始。

黄慕兰的工作是江西省委秘书和机要交通。身怀六甲的她,向省委书记陈潭秋学会了半夜在圣经上用米汤密写文件、去旅馆对接头暗号、在码头晃荡等待交通船。1928年,她的孩子出生才三天,宛希俨就被调往赣西南领导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4个月之后牺牲。

1928年12月,黄慕兰接到地下党组织调令,秘密前往上海任中央委员会机要秘书,成为中央特科成员。她还兼任中央的机要交通员,经常与各省来上海找中央联系的地下交通员接头。

“在大城市里做党的地下交通工作的,大多以女性为主,因为她们便于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化装成各种身份的妇女,适应各种各样的变化,不大容易引起敌人的注意。”黄慕兰在其《自传》中回忆,而到山区农村根据地去的地下交通员,则以男同志为主,久在城市生活的女同志化装成农妇总不大像。

1929年在上海,经周恩来批准,黄慕兰与中央委员贺昌结婚。

1931年,贺昌主动请命秘密前往苏区,1935年,29岁的贺昌在游击战争中牺牲。灾难在黄慕兰个人生活中重演:与前后两位丈夫生离即为死别,襁褓中的孩子不能亲自抚育。

离开丈夫的黄慕兰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互济总会的营救部长,与中共地下工作元老潘汉年单线联系,承担营救被捕同志的任务。

她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营救被捕的工联***关向应。为此,黄接近了上海租界的进步律师陈志皋。通过陈志皋,黄慕兰成功营救了关向应,开始打入上海社交圈,并成功使中共中央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

据《黄慕兰自传》记载:1930年6月的一个下午,她和陈志皋在咖啡馆闲谈,偶遇陈在法租界巡捕房当翻译的同学曹炳生,60岁左右,酒糟鼻子,镶一口金牙,9个指头,是悬赏10万元才抓到的。言者无意,听者有心。黄慕兰一边面不改色地喝咖啡,一边紧张地琢磨此人到底是谁?突然,一个符合描述特点的人物闯进了她的脑海里:这个人很可能是政治局主席向忠发!这个人要是叛变就不得了!短短两小时之内,这个消息便由黄慕兰传给了潘汉年,周恩来迅速组织中央的李富春、蔡畅等人转移。果然,当天晚上,向忠发带着巡捕房的人直接用钥匙开门闯进了周恩来转移前的住所……向忠发是党的主要***,又是特科领导成员,掌握的情报非比寻常,若不是黄慕兰的这次偶遇,中共在上海的中枢机构完全有可能在瞬间垮掉。

1931年12月,国民党散布“伍豪(周恩来的笔名)等脱离***启事”,黄慕兰即通过陈志皋出面,委托法国籍律师巴和办理《周少山紧要启事》,驳斥敌人污蔑的内幕背景。

周恩来曾经将黄慕兰称为“党的百科全书”,中共特科元勋陈赓大将则认为“慕兰的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

忠贞

黄慕兰一生波折,甚至经历了多次牢狱之灾。这其中两次是被国民党关押,而最长的那次则是解放后,受潘汉年案牵连,两度入秦城监狱被监禁的十七年。

“一缕幽香,万般情意,沁入柔肠千结。回忆北伐扬鞭,年少风光卓绝。壮志豪情报国心,如荼火热。抛家出走忘朝夕,挥剑誓除荆棘。 世间事,自多曲折。肝胆照,同仇巾帼。救死抚伤,神驰先烈。强敌崩溃,人民欢悦。又谁料风波再涉。感明镜,鉴我无私,还我本来清白。”这是黄慕兰老人在其出版自传时写的一首诗,“又谁风波再涉”即指潘汉年牵连案。

对于秦城监狱的十七年,黄“刚开始想不通,不知罪出何因”。这个忠贞善良的***人一再冷静反思检查,认为是自己“长期忙于营救等实际工作,疏于理论学习,以致难免犯错”。

“列宁说坐过敌人的牢是革命战士意志锻炼的学校。我坐过两次国民党的牢,没有泄密投降,自今仍感到自豪。秦城的十七年是党给了我上马列主义课的机会。我能活到中兴之世,得到平反,是幸福的,这样一想不就心平气和了吗?”黄慕兰后来对其晚年友人李士璜说。

1980年,黄慕兰冤案昭雪,还了黄慕兰“本来清白”,后任上海市政府参事并离休。

晚年

黄慕兰1993年至今一直移居杭州。

黄慕兰在自传中提到了自己的长寿:“好在我生性好强,对中央信赖从未动摇,一贯迎着困难上,从不消极颓伤,处逆境而能坚持革命乐观主义的人生观。所以这点个人感情生活方面的波折是压不垮我的。这是我一生的长处,也是我得以健康长寿的惟一保健秘诀。”

浙江省党史研究室处长包晓峰曾经去探望黄慕兰,对老人惊人记忆赞叹不已。“你甚至插不上话。”

曾多次到杭探访黄慕兰的友人李士璜介绍说,黄老十分爱清洁,用餐时必用餐巾免弄脏衣服,穿着雅致带有色彩,举止高雅,皮肤白皙没有老年斑,仍不失当年大美人的影子。午餐后会打一小时纸麻将,而后午睡至三时许。黄老爱看电视,以了解国家大事。她的饮食普通,从大家的菜里分出一小碗汤,一小碗菜,与保姆同桌共餐,上下午再补充些水果。

李士璜介绍说,黄慕兰老人至今仍保持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耳背前亲自接打电话。

记者致电黄慕兰家时,她的保姆接了电话,并说黄老正在午休,“黄老午休都要到下午6点,任何采访或者接待都得经她女儿同意。”

记者随后联系了黄慕兰老人的女儿陈大中。

陈大中告诉记者,老人年事已高,身体处于一个低水平的平衡之中,所以她坚决拒绝了记者的采访要求。

同时陈对于一些媒体将母亲称为“美女间谍”甚至“交际花”的报道,非常愤怒。

“我母亲一生风风雨雨,正是革命的艰难的体现,后人应该珍惜前辈们用血泪牺牲换来的幸福,而不是当花边看。”

生日快乐,黄慕兰老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932116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0
下一篇2023-10-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