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习俗有哪些

白族的习俗有哪些,第1张

白族生活习俗

一、服饰

早期男女衣服多用棉布自制而成。老年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大襟长衫、大摆档裤。头戴瓜皮小帽。脚穿布制圆口虎头鞋或荷叶绣花鞋。青年男子多穿蓝白对襟衣,套银钮黑褂,黑蓝色摆档裤,头戴瓜皮帽或包头、毡帽。系腰带。脚穿布制连绊鞋或绣花叫底皮衲。到民国初,年青妇女穿着改变,衣着各色大姊妹装和红、紫、黑褂,自绣各种花案,配上各色宽窄花边。银光片订在衣袖衣襟上。裤子为黑蓝、水红。中老年妇女也有裤脚镶花边的。姑娘们系有黑蓝布系腰或绣花围腰。脚穿各种布制的绣花鞋。喜戴银、玉耳边环、柳叶耳环。手镯有滑标、扭丝、平扁银、玉镯、还多戴金银戒指。

已婚妇女束后发髻,髻上有红头绳别上银簪、玉簪,有的套上网兜。也有用4寸宽、1寸长的黑衣布条围住发髻和顶部的。五十多岁后,衣服花纹逐渐减少,多穿短而宽、袖口大、长到膝的大襟衣,外套一件满镶满滚的黑褂,系黑蓝色系腰,穿普通裤,脚穿鼻尖船形布鞋。封年过节和做客,才戴耳环手镯。

二、 婚姻

1、说亲 :男方父母探好女方姑娘后,托媒到女方家提亲。女方父母同意,就把姑娘生辰八字告知男方,经男方请人“合八字”,若婚姻合,表示这门亲事已定。

2、订婚:在合婚后,男方择定吉日“喝订酒”,日期多以正月初二、十六为吉。

3、结婚:日期多在十冬腊月或正二月,分搭彩(杀猪)、正婚(正客)、回门(谢彩)三天。

4、迎亲:俗称讨媳妇。过去是骑马或坐轿,吹唢呐接亲。

5、认亲:第三天回门认亲,就是娶亲后的第一天。

三、喜事

1、满月酒:这是婚后生头胎婴儿请客,届时男女双方的伯母、婶婶:姑妈、舅母、娘娘,每人送20个鸡蛋,红糖1斤,米1升,布料3尺,到男方祝贺恭喜。

2、报喜:这是妇女生育后第三天,丈夫要带上一瓶酒,到岳父母家报喜。

3、戴百家锁:小孩满周岁,要到本主庙祭祠。并请夫妻双全、子女多的二老给小孩戴一把长命百岁锁,祝小孩健康成长,兴家立业。

4、建新房:地基选择、动土挖基必须请地师择定,立木梁这天称造大吉,要贴新对联,亲朋好友送礼鸣爆竹祝贺,主人杀猪祭祀土地神、祖先和鲁班,请客一天。

5、 做生日:老人活到六十花甲,要请客做生日祝寿。

小孩一年一度做生日,往往杀只鸡,摆上点糕点。

四、节日活动

1、春节: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六,是白族的传统节日,俗称过年。

2、过小年:即元宵节。

3、清明和冬至这两个节日,要到坟山墓祭祀祖宗。

4、端阳节:大人小孩都要戴五色线,喝菖蒲雄黄酒,以消患难。

5、火把节:农历六月二十五日晚上杀鸡祭祖。晚饭后天黑,点火把,把全家端午节戴的五色线剪下塞入火把烧掉。

6、中元节:又叫“七月半”是白族的“接祖节”。

7、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五、禁忌

1、忌日:除夕晚上、大年初一忌串门子,忌口吹火。妇女忌洗衣梳头。建房办喜事,忌家长属相年月日。丧葬忌重丧、重佛,立秋之日,忌做农活,忌用刀、锯、斧、镰、锄。

2、忌人:在外死亡忌抬入村进家,只能在村外收殓入葬。非正常死亡忌入祖坟。“安财门”后一周内忌外人进入。妇女生育不满月忌入他家。老人落气未安埋前孝子不能进入别人家门。

3、忌讳:妇女忌披头散发和赤脚哭闹而上别人家门。在别人家中忌哭泣流泪。出人家门忌踩门槛,手排门枋。饲养牲畜不得进别人家门。

4、忌食:除夕晚杀的公鸡肉外人不能吃。

六、丧葬

1、装棺守灵:老人寿终,一般将丧事作喜事办。选好吉日,念经超度,亲友前来奠祭后,才能出殡安葬。在家停放期间,儿女要昼夜守灵。在超度期间,要办酒肉,请前来奠祭的亲友吃饭。

2、出棺送葬:出殡时,街坊邻友自带抬具帮助抬棺。为死者念经引路,孝男拄拐哭丧棒走在棺前,孝女走在棺后。棺材抬至绕棺处,摆在高凳上,由念经先生举行绕棺仪式。念完《绕棺经》,称为“搭桥过路”,遇到过桥时,孝男跪在桥上,棺从身上抬过,称为“背棺”。

平坝地区的白族人民,主食多为稻米、小麦;山区则以玉米、荞子为主。副食品有各类菜蔬、野菜和多种山川特产。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油鸡枞、猪肝酢等各种味美可口的菜肴。白族人民喜喝烤茶。烤茶时,用一陶制小茶罐将茶叶烤黄,冲以沸水,顿时热气翻腾,芳香四溢。有客来家,必烧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浅浅半杯,饮后口角留香,热渴顿解。大理等中心地区的白族人民,还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称“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丝,佐以姜、葱、醋、辣椒,以宴请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用苍山雪炖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邓川特制“乳扇”品也都十分可口。

1、婚姻与家庭

白族婚姻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除同姓同宗不得结婚外,本民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都可通婚。怒江白族无赘婿习俗,独女也要出嫁,且无权继承家庭财产。

2、板凳戏

每逢结婚、建屋时都要邀集村里的人唱板凳戏。

3、 珍贵的嫁妆——雕梅

雕梅,是云南白族姑娘珍贵的嫁妆之一。

4、救命房

在白族居住的高寒山区,因气候变化无常,经常是:“山下太阳山上雨,送去尘土走泥泞。春夏秋冬一日现,脱下棉袄又穿裙。”为了使进行野外活动的人们在遇到天气聚变,气温下降时能经险为夷,白族人民在高山无人的交通要塞上,修建起一座座“救命房”。在房中备有柴禾、干粮、饮水等物,以备路人应急。这些应急措施,是白族同胞集资兴办的,这充分体现了白族同胞的传统美德。

5、给新郎新娘出难题

当新郎和新娘在迎亲队伍的陪同下走进家门,客人也一一坐定以后,新郎和新娘要首先走进厨房和茶房,给厨师和茶倌传烟施礼以示感谢。而且凡在场者,无论端茶的,上菜的,还是抹桌子洗碗筷的,一律同等对待。如果忽视了这一礼节,本该上八碗,却只上六碗,留下一对空碗,扣着一张红纸条,有的一面定一副上联,要新郎对下联:有的则写一条谜语让新郎猜。新郎猜中其意,再到厨房传一巡烟,饭菜便会很快就上齐了。

6、白族“三道茶”

白族的“三道茶”,主要用于款待客人。俗称“头道苦、二道甜、三回味”。主人先将特制的小砂制烤茶罐放在火上干烤。待烤茶罐烤热后,才放入本地产的绿茶焙烤,边烤边摇动手中的烤茶罐。等罐内的茶叶烤黄,散发出香味,再将煮沸的泉水沏入罐内,稍煨一会儿,就把茶倒入小茶盅里,双手递给客人。这是第一道茶。因为茶味略苦,所以称为“苦茶” 。

第一道茶斟完后,主人延用剩余的茶叶,在烤茶罐里再加入煮沸的泉水,稍煨待用。另在小茶碗里放入适量的红糖和核桃仁片,然后沏入茶水,即做成第二道茶,称为“甜茶”。第二道茶斟完后,主人将从牛奶里提炼熬制出的乳扇片放在文火上烘黄,然后用手将乳扇片撇成小块儿放入小茶碗,再加入红糖,沏上茶水,即做成第三道茶,称为“香茶” 。

白族的三道茶,主要是敬给来访的客人。当每道茶制成后,主人要双手举杯齐眉,敬献给客人。客人接过茶后,不可接过来就喝,而要转敬给主人家中最年长者,等到在座的人都轮敬一遍后,才可品尝。有的客人不知这一习俗,接过茶便一口而尽,这是不礼貌的。白族的三道茶“头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让人们永远记住白族人民深厚美好的情义。

“独席”

独席是白族人婚嫁时为新郎和新娘单独准备的一种独特的宴席。白族人办婚礼时,新郎带着迎亲的队伍来到新娘家。这时新娘家的亲朋好友正在开怀畅饮,新郎还不可以马上把新娘带走。要等新娘家的人吃饱喝足,新郎和迎亲的队伍才可以吃饭。新郎吃的是特意为他安排的一桌酒席,因此叫“独席”。

吃独席是很有讲究的。白族人有“东床快婿”之说。新郎入席时不可坐错了位置,一般先按东、南、西、北共设八个座位。如果堂屋坐西朝东,新郎就只能坐东面左手边的座位。如果坐错了位置,就表明新郎不懂礼节,会被亲朋好友取笑。新郎吃完了独席,方可以把新娘娶回家。新娘到了婆家也要吃独席。不过新娘的独席可以随意一些,新郎可以在旁作陪。

独席有八碗一大盘和十碗一大盘之分。碗装热菜,盘盛凉菜拼盘,花色品种多样。不论是新郎的独席还是新娘的独席,吃独席时每一种菜都要吃一点,不可挑食,更不可拿筷子随意在碗盘中乱翻。独席是白族婚礼上一项十分独特的礼仪,一直延续至今。

白族香荷包

白族人把白族的香荷包视为吉祥物。香荷包分为四类:“常用、祝福、喜庆、表心。”各式各样的香荷包,根据不同的情况又有各自的用途。祝老人长寿,则用配以祥花瑞草、系有长缨珞的长寿福禄荷包。婴儿满月,多用十二生肖为造型的祝福荷包。荷包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先用硬布剪出荷包的形状,再用彩色花布剪出荷包的外套。荷包大多制作为石榴、葡萄、莲花、金鱼、葫芦、寿桃、蝙蝠、柑桔、金猴、骏马等各种形状。有的香荷包里面装有稻、麦、包谷、蚕豆、高粱,称为五谷丰登荷包。有的内装具有驱蚊、杀菌功效的中草药和香料,称为吉祥荷包。荷包用彩色线缝合而成,上面绣上所需图案,系上线并缝缀各式缨珞,精美、漂亮的香荷包就做成了。琳琅满目的香荷包反映了白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吉祥如意的希冀和企盼。

“银三须”

银三须因形状似三条龙须而得名,是挂在白族妇女胸前的一种银制链类饰物。白族以白为喜,白族妇女的服饰多以白色绣花为主,所以银白色的银三须深受白族妇女的喜爱,更得到中外旅游者的喜爱和好评。作银三须是一件既复杂又精细的活。一个银三须一般约需要用细银丝十五米,由999个扣链,108个细件组合而成。制作时先把白银抽成细丝,再绞成各种形状的小扣,扣锁相连制成银链。然后用三个用银链做成的链花,把三条银链并排固定,即为“三须”。在三须顶端,再加上由四条银丝缠绕的圆圈扣锁,作为扣系的环扣。这就是银三须的基本制作。

银三须品种花样繁多。有由三个白鹤、六个太阳、九朵祥云组成的三角形银丝编织图案的银三须,称为“领结链花”,寄喻“鹤鸣九天、四海吉祥”之美好愿望。领结链花下端是三条并列的十二个莲花造型的银链,意为一年十二个月“祥和 (荷)连(莲)年”。也有象征兴旺发达、万事如意的“如意链花”。如意链花中心是瓜果造型,下端由一如意造型的链花固定,四周则由大小不一的九个如意盘绕。如意链花下缀三条银链,链扣为二十四朵不同的造型的花朵组成,代表一年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寓意生活繁花似锦。如意链花四周还有六个蜜蜂造型陪衬,有由二十四朵花扣组成的六个链扣,寓意岁月如蜜,六六大顺。还有一种“葫芦链花”,正中是一个葫芦图案,下系以三条由九十九扣如意形环扣组成的银链,链端分别系缀上针线包、小剪刀、小圆镜、小梳子等等。还有许许多多做工讲究、美观大方的银三须,在此不作赘述,还是留待各位将来到大理旅游时,慢慢去欣赏吧。

礼仪及禁忌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爱幼,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择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应谨慎。白族喜欢敬茶待客,同样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生小孩时除接生婆外,一律不准入内,孩子的生辰八字与父母相克的要由别人取名。

婚忌 举行结婚仪式的各种忌讳。云南各民族因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不同,因此除婚姻制度及择偶有各自的规定和要求外,还有许多禁忌。白族婚日迎新娘,要看卜书当天忌什么,如忌路则要在迎亲的路上沿途敲锣,忌地则要在屋内地上铺席。

婚俗 当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时,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礼时新娘要下厨房制作“鱼羹”;婚后第一个中秋节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现新娘的烹调技艺。婚礼时讲究先上茶点,后摆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盘、四盆、四碗)席。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白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员集结的地方,陪宾们便停下来,把嫁妆码成两大摞,让新郎背着新娘围着嫁妆绕“8”字。

丧葬 在丧葬方面,明代以前因受佛教影响,盛行火葬;经过长期演变,解放前已改用棺木士葬。男子死后一般即行装殆,妇女必须等候娘家人看后才能人棺。以后出滨送祖坟安埋。一般人家的坟墓为"一层桥"或"两道花门",穷苦者仅垒土为坟,而达富贵人则竖"三碑四技",建有"城门洞"式的墓道,并立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守卫坟墓。碧江白族停尸在正房中,晚闯围绕尸体跳舞、唱挽歌。出摈后垒土坟,并在死者头部方位竖一根长粟木,挂有土锅、麻布裳等祭物。将死者生前用物一并殉葬,以示悼念。解放后,革除了丧葬中许多繁文缛节,大大减少了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对生产、生活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白族葬礼,重接气",放含口时举行送魂归祖地仪式。然后向亲邻报丧,由孝子净尸,停放尸体并杀猪祭灵。入棺仪式要请村中老人主持。木匠师傅点血开棺,主持人以言语安魂,之后设灵堂亲友前来祭拜,夜晚以歌舞送灵。丧葬形式为土葬。

路葬 旧时白族葬俗。在白族地区,自杀死者和其他非正常死亡者,被认为其灵魂不能进入天堂或地狱,更难于投胎转世,这类亡灵缺乏衣禄就偷偷投胎,待骗得衣禄又死去。因此,死去的婴儿被认为是偷生鬼,要将尸体葬于大路正中,上压石板,意为让千人踩、万人踏,使其永远不得偷生。

做寿鞋 在云南省洱源县的凤羽坝子里,白族姑娘、媳妇,从小就有学做寿鞋的习俗。不会做寿鞋的妇女,常被人们笑为无能。寿鞋,用大红色的绸缎或布料制成。鞋头拼有寿字图案,图案下用蓝色的丝线绣着一枝素雅的针叶松;鞋帮后跟是对称直角三角形图案;鞋底的三层底。穿寿鞋标志着人已进入高年,福禄双全。才人一般在六十花甲寿日开始穿第一双寿鞋。多子女的老人,每年都会收到姑娘、媳妇送来的一双双寿鞋。寿鞋收得越多,表明这个老人一生辛劳,儿女绕膝,教子有方,颇能受到后代的尊敬。当老人们穿着寿鞋走过大街小巷进,人们总是投以羡慕的眼光,老人们心里乐滋滋,儿女也觉得光彩。

习俗

白族家庭里,儿子成婚后即与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对客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接待。凡客人光临,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讲究的茶礼,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点。为客人斟茶不能斟满,白族民间有“酒满敬人,茶满欺人”之说。

白族就餐很讲礼仪,长辈、客人坐上首,晚辈依次坐两旁或下首,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待候。大理白族酷爱花,几乎家家都种药,当地有“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之说,姑娘的名字大部分都带有花字,如:金花、银花、德花、美花、春花等。

大理三月好风光

在白族人民的心目中,阳春三月是最美好的时节。 雪峰掩翠的点苍山,碧波荡漾的洱海湖,竞相怒放的山茶花……,交织成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画卷。然而,白 族人民讴歌“大理三月”,还有一层更重要的原因:一年一度的“三月街”盛会,是那样地使人留连忘返!

三月街是白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 二十在点苍山麓举行,其宗旨是祈盼五谷丰登。三月街过去叫做“观音节”。还有一种“月亮会”的传说:大 理国的三公主爱上了一个渔民小伙子,两人在三月十五 这天去月亮上赶会,没买到农具,也没买到渔网,便回到家乡。众乡亲把月亮上的街子移到地上,于是大理便出现了赶街的盛会。从这个传说可以看出,三月街做为 规模宏大的物质交流会出来已久。清代大理学者师荔扉写的《三月词》中写道:“结队相携赶月街”。至今, 大理人仍习惯称三月街为“月街”。每到会期,货棚栉 比,游人如潮。争相选购自己所需的物品。三月街也是白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的大舞台。会街期,歌舞不绝 ,戏曲连台,传统的赛马、赛龙船,敲金钱鼓,耍霸王 鞭,白族古调,精雕细刻,民族风味吸引着白、回、汉、藏、彝、纳西、傣等民族前来赴会,每天达10 万人次以上。每年都有英、美、德、意、日、港澳同胞等数 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友人前来游历观光。

三月街还是白族青年男女结识相会、谈情说爱的佳期。在大理,情人相恋的美好去处,莫过于蝴蝶泉。一对青年男女为坚贞不渝的爱情而跳潭化蝶的传说,使蝴 蝶泉成为大理地区最富浪漫色彩的胜景。“大理三月好 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阿妹梳头为哪桩?”这动人心弦的歌曲,带着三月盛会的祝福,飞 出大理,飞遍祖国四面八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84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