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一篇关于在新加坡旅游的文章啊

怎么写一篇关于在新加坡旅游的文章啊,第1张

  新加坡游记

  我这次去新加坡可以说是感触良深,尤其是新加玻的教育给了我很大的冲击,在此写下我的一些见闻和感触,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形形色色的课堂

  1.化学课

  50

  50

  50

  50

  50

  100

  100

  100

  100

  100

  150

  150

  150

  150

  150

  200

  200

  200

  200

  200

  300

  300

  300

  300

  300

  500

  500

  500

  500

  500

  在我去的那几天,他们的化学课正在做一个互动游戏,也可以说是一种竞争比赛,这个游戏把一个班22个同学分成了五组,左边那个表中的黑色、蓝色、绿色、红色、白色分别代表五个组,每个组有六道题,分值从50到500不等,(因为这是老师做的一个幻灯片,所以每点击一个数字都可以到达一道题,前面的数字是这道题的分值。)每个组的同学按顺序答题,至于答多少分值的题可以由小组来决定,然后老师会根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给这个组多少时间,(时间一般为3或5分钟,最难的可以给到7分钟)在这段时间内,答题的小组要把过程和答案写在黑板上,如果小组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它将加上相应的分值,同时,在这段时间内,别的组也在做这道题,他们会把写好的答案给老师,因为如果这个小组没能按时完成任务,分将会被加到做得最快最好的组上。到最后会决出一组总冠军。

  在化学课上,同学们特别的活跃也特别的紧张,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同学们都参与进来了,新加坡的同学告诉我,老师这样做是为了复习及检查同学对以前知识的掌握。在中国,我们一般会用考试的形式来进行,其实考试是最直接、最准确、最有效的检查方法,但是相对而言却很枯燥,它的确可以鞭策学生去学习,但是却提不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起码对于大部分的学生而言是这样的。我觉得这种课堂游戏很好,其实在中国很多老师也在朝着这方面努力,但给我的感觉是“穿新鞋走旧路”,因为毕竟中国学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在中国一切都是考试定天下,所以不管怎么做都脱不了应试的影子。我听说,我们去的莱佛士女中是新加坡最好的两所中学之一,最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升入莱佛士大学,也就是说他们没有高考的压力,老师也没有,所以才可以这么放得开,在现在的制度下我们不可能做到这样,除了羡慕她们唯有寄希望于今后的二十年了,希望二十年后的中国课堂也可以这么活跃。

  2.社会课

  我记忆很深的是他们的一堂社会课,他们的社会课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那堂课整个都是由学生来主导的,老师和其他学生一样都只是听众,她们做的是关于筹备一个妇女基金会的计划书,他们有一个计划的ppt,用投影打在教室前面,有负责操作电脑的,有解说员,有补充和回答问题的,每个人的分工都很明确,他们有在黑板上画上她们这个基金会的会标——一只在飞翔的小鸟,这和它的内容是有关系的,它象征着妇女从此飞出家庭飞向社会。在计划中,她们首先说明了为什么要建立这个基金会,举了一些数字和例子,接着又说明了怎样去建立,比如说,请什么样的人来这里工作,怎样去宣传它,怎样去筹款,她们自己提出的方案是1、可以请一些成功的妇女来这里当义工,免费为基金会服务,2、她们可以找一些家庭主妇来这里帮忙。在她们讲解的过程中,台下的同学随时会刁难她们,比如她们会要求你说明:那些成功女性为什么会愿意为基金会免费服务?她们要怎么去找那些家庭主妇呢?而且那些家庭主妇为什么会愿意来这里帮忙?对这些相关的问题,她们会尽力辩解,而台下也会咄咄逼人,直到她们无话可说,再一起商量对策,而且老师和台下同学一样也会刁难同学,老师会坐在桌子上,很没形象的和同学一起讨论,尤其当同学说在电视上发广告宣传时,她大叫道:“那要花掉多少钱啊!我觉得可以找学生在周末去发传单啊!那多省钱!”她们后来又讨论了如何说服妇女们加入这个基金会,她们要怎样去帮助妇女等等。这个课上甚至是允许吃东西的,同学们都是一边吃一边讨论的,让我感觉像是进了一个午餐会,这种感觉很奇特,很微妙。我感觉我的心好像被什么触动了似的,却又讲不清楚到底是什么。

  这堂社会课给我的触动特别大,我觉得主要有两点:一是这种课堂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二是她们课堂上的那种气氛。我觉得新加坡的教育特别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其实在中国我们也有类似的活动,但同学们大都对其兴致缺缺,做这种活动也只是为了记分册上的成绩,而且没有这么正式,相比之下我们做的都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可实施性,在让我自相惭愧的同时也不得不反省这是什么造成的。我听说这个社会课是莱佛士女中的英才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据说莱佛士女中的学生都是新加坡的精英,我还刚好进了她们的高材班。我发现他们对英才的教育重在培养能力,相比之下,我们也有重点班,但我们的重点班和她们的高材班目的可不一样,在中国一进入重点班就意味着学习、学习、再学习!我们的重点班培养了一大批的竞赛机器和高考机器!两相对比,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两国教育理念的不同,也凸显出中国学生的悲哀。我在想,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应该改一改,毕竟到最后去搞科研的是少数,大部分人要到社会上去工作,我们现在培养的是学究型人才,但我觉得对于大部分人而言,社会适应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目前的中国,大都是独生子女,或多或少会被家庭保护过度,生存能力本来就比较低,如果在学校再得不到培养与锻炼,将来在社会上是很难生存的,更不用说有所作为了。

  我特别欣赏莱佛士女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她们之间是平等的,就像朋友一样,老师鼓励学生有什么就大胆的说出来,什么也不用顾及,在这里,学生在课上会大声质疑老师,会肆无忌弹的讨论而不用顾及老师的存在,但只要老师示意静下来,班里就不会有人说话。她们可以在一些课上吃东西,让课堂变得很温馨,吃东西时,反而是他们听得最专心的时候,这是另外一种风格。我们中国几千多年来的传统是尊敬师长,新加坡的老师可以做学生的朋友,但我们的老师对于我们永远是长辈。由于身份不同,教起课来风格自然不同。尽管我认为新加坡师生间的朋友关系令人向往,但我也同时认为中国的尊师传统是绝对值得保留和传承的,如果能把两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一定会更好。我心目中的完美老师是课上是师长,课下是朋友,既有老师的严肃又有朋友的亲切。但这样会不会太强求了?

  3.文学课

  这可能是我笑得最多的一节课,那节课她们表演小品,讲的是两个人要结婚了,突然出现了第三者,三个人发生争吵,而最终结婚成功的故事。他们把情节编的很夸张,很搞笑,他们准备了许多道具,表演男人的那个人戴了一个夸张的黑色礼帽!另一个女人穿得可真“土”!一条红围巾围成老大妈的款式,挎一个大红包,一出场就笑破了一干人等的肚子,她们的表演特别传神,她们说得很快,很多我都听不懂,但我从她们的表情中可以推断出她们在想什么,我觉得演得特别精彩,因此害我笑了一节课,肚子都笑疼了。(下次你有机会看一定要带止痛片哦!)

  4.英语课

  这是最令我嫉妒的一节课,你知道她们英语课在做什么吗?!她们在拍DV短篇!学校给她们提供摄像机、电脑、编辑软件。对她们的要求只有一个,在学校内拍摄。我发现大部分组拍摄的都是校园新闻或者校园一角,当然也有小故事,我看到她们制作成功的校园新闻后,觉得拍的真像新闻,就好像记者吧,落落大方,颇有记者风范。后来看她们的制作花絮,很逗,同时也看得出她们制作背后的艰辛。

  5.华文课

  这是最让我有自信的课,在华文课上大家一律说中文,No English !我刚好赶上她们的听力测试,她们的听力是很难的,连我这个从小在中国长大的人听了以后都感觉好多题拿不准。在这里大家是不学语法的,老师鼓励学生想说就说,不用考虑语法,我在新加坡听到了许多新加坡中文,从语法上说是病句,可与人交流倒是没问题。我想把它推广到我们的英语学习上,我们是不是可以少一些语法学习,应该让学生尝试着去说,我觉得语言是一个与人交流的工具,是不是每句话都合乎语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与人交流,新加坡这种学习第二语言的理念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6.数学课

  我在数学课上觉得自己的水平很高,她们在学三角函数,她们认为很难的题在中国并不能算特别难的题,在我轻而易举的做出那道据说无人做出的题之后,我不禁飘飘然的想,原来中国人的数学果真是世界上最好的!后来的一道题给了我打击,就是有一道题,我在经过长久运算得出三角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后,我发现题目是求三角形的面积,我心想难道是算出三角形三边长再利用海伦公式求面积,我觉得这也太麻烦了,就问我的学伴这是怎么求得,她告诉我了一个方式,看我不解,还给了我一份资料,上面有推导过程,后来我回家问我学数学出身的老爸,他告诉我这是行列式,是大学的内容。自此我发现了中国在教学上一个与新加坡最大的不同,新加坡的教学理念是广而深,我们是少而精,很难下定伦说这两种理念哪一种更好,各有千秋吧。我觉得最理想的状态是把两种理念相结合,可以泛泛的了解很多知识,对一些重点内容可以搞得很深,讲得很精。

  7.大课

  我不知道这叫什么课,据说每两周的周五,三、四年级的学生都集合在一个小礼堂里一起上,那天学校来了一个黑人乐队,他们带来了许多非洲鼓,他们先在上面表演,后来又逐一介绍鼓的来历、外形和用途,最后他们又请了一些学生与老师上来表演,气氛很热烈,每次表演台下都有人尖叫、嘘嘘,我觉得被她们感染了。令我感慨的是,借助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了非洲鼓!

  8.总结

  我觉得新加坡的教育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有一些地方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但不应全部照搬。莱佛士女中的校长在跟我们介绍时曾说过,她们的教育方式是适合所有学生中的前百分之三的,也就是说这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我以前看到过一篇类似的文章上曾说,她们这种西方式的教育适合好学生,可以培养她们的能力,但同时也会耽误较差的,没有自制力的学生,而中国的教育或许会扼杀掉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但却也督促了较差生的学业,所以说各有利弊。我想我们可不可以将两种教育的优点相融合,开办一些学校专门针对前百分之三的学生开展这种英才教育,对剩下的学生仍采取传统的中国式教育,这样既保住了好学生的创新能力,也督促了较差生的学业,我知道这样太过理想化了。我们还得在这之前解决掉一个根本的问题——高考,我们现在是一考定天下,所以学生和老师才会特别重视考试,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我希望以后中国学生的高考中,高考成绩不再是全部,还可以加入平时成绩作参考,甚至于我们能否加入一些能力考试,我知道这些在短时间内都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希望中国教育可以往这个方向发展。

  听说最近国内关于建立女校和男校的事也正讨论的沸沸扬扬,我觉得关于这件事利弊参半。女校是有她的好处的,莱佛士女中的校长曾说,“如果男女合校,那么其中有百分之五十的机会是属于男生的,而在这里所有的机会都是属于女生的。”我们知道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在一些活动上男生比女生会更加活跃,表现也会更突出,可能由于男生比女生更有责任心、承受能力更强、心胸更加开阔、更爱表现自己,所以男生在做一些事情上的机会会比女生更多。但是在女校所有的机会都是属于女生的,女生会有更多的机会。再者说,由于男生和女生生理和心理上的不同,适合他们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在分校之后,他们会得到更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比如女生会有家政课、烹饪课,男生会有木匠课、电器修理课等,他们的课外活动也不尽相同,女生会侧重于乐器或红十字、童子军之类的活动,男生会偏爱运动、电脑、科技一类的东西。但是反过来看,男女分校会使学生与异性的交往能力下降,将来到社会中,他们会很难与异性相处,但是任何工作都不是单一性别的,这种与异性合作的能力是很重要的。而且,这种分校会使他们对异性的好奇心高涨。在女校,只要是四十岁以下没结婚的男老师,都有女生崇拜。在女校,经常会有人指着一个很普通的男老师问我“他很帅吧!”,听说在男校与女校的学生与异性交往的机率是普通学校的数倍。还有,在女校我见到不少长得很“帅”的女生,据说有很多女生暗恋她们,给她们写情书、表白。我觉得男女分校使这些女生的心理产生问题,她们这种心态一定要调整过来,而对她们而言最好的办法是男女同校,所以说我还是觉得不分校最好。

  二、校园生活———看小事的背后

  1.由升旗看学生自主

  我发现莱佛士女中的周一训话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像升旗队的练习都是学生自己主持的,老师一般不在场,即使在场也绝不说话,不指指点点,一切学生自主。在仪式上,一切由学生主导,连校长都只有在同学请其讲话时才能讲话,她们会在周一颁奖,比赛和奖项都是由学生组织的,学校是没有权利过问的。在莱佛士女中,学生权利大的惊人,这在中国是想都不敢想的。

  2.由图书馆看学生素质

  这里的图书馆里面有一个电脑室,学生可以在这里查资料,做报告。

  要是用一个字来形容这里的图书馆,那就是:静!这里外沿是杂志,有沙发可以在阅读时使用,我发现她们坐在沙发上的姿势或许散漫,但翻书时却很静。(这里甚至有许多中文杂志是与中国同步的,比如:《读者》、《花季雨季》、《少男少女》。)里面是书籍,要坐在桌椅上看,因为这样便于记笔记,我发现同学们在图书管里决不说话,连搬椅子、取书都特别轻。这点倒是和中国很像,中国的图书馆也很静,但同学不会像这么注意,有时搬椅子会弄出声响。她们图书管里可以借CD、VCD和DVD ,而且图书馆里有播放区,可以看盘。

  三、校园惨事!!!

  1.我在体育课上被整得很惨,我被迫学习了单人仰卧起坐和可怕的女式俯卧撑,更悲惨的是和大家一起学橄榄球,我拿不住掉了很多次,丑大了。

  2.在一个厕所中,冲水按钮在下面,淋浴按钮在上面,下面的按钮有点生锈,按不动,大家就拧上面的,“哗!”,弄了一身水,哎,谁教那喷头那么高没看见呢,我知道我们中就有三个人牺牲在那个喷头之下,比如我吧!

  3.我在莱佛士女中吃了很多顿饭,每次我都用我生涩的英文与之买饭,觉得极为别扭,直到最后一天我才知道,卖饭的都讲中文,大家都用中文买饭,气死我也!

  四、五彩斑斓的活动

  1.其乐融融———全民狂欢———种族和谐日

  我觉得新加坡是一个没有种族歧视的乐土,在这里你会发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是平等的,真是一个种族融合的世界。我们在那里刚好赶上她们的种族和谐日,在那一天同学们不用穿校服,他们穿上不同种族的衣服一起狂欢,我看到一些很怪异的景象,比如穿着唐装的金发碧眼美女,还有身着印度服饰的中国美眉,看上去会有些不伦不类,但是我却从中感到了种族融合的快乐,在这一天,学生会摆许多摊位出售自己制作的风味小吃,我买了一些来吃,味道真得不错哦!还有许多民族表演,其中有一个中国音乐会,她们用中国民乐表演了许多曲目,比如:《梁祝》、《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渔舟唱晚》、《二泉映月》。他们涉及的乐器很多,有二胡、古筝、琵琶、萧、竹笛、扬琴,还有一些我叫不出名字的。她们技艺精湛,让我心悦诚服,听着乐曲,我仿佛回到了古老的中国,悠扬婉转,令人沉浸其中,回味良久。她们还有风情表演,其中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老挝的求婚风俗,演员的穿着很地道,表演也很到位,我觉得很有趣。后来有一个印度舞的表演,跳得特别好,让我看到了印度风情,听说那个舞是家长们跳的,让我感到不可思议,她们说这是狂欢日,没有什么不可能,家长也要与生同乐嘛。

  2.激情上演———观众狂野———国庆节预演

  我们这次特别走运,有幸参加了新加坡的国庆日预演,场面火爆极了,我觉得就像演唱会现场一样气氛高涨。在我印象中国庆日该是严肃的,像中国的国庆日,在天安门城楼前阅兵,整齐而肃穆,就算是在联欢会上,观众们也是很冷静的,在新加坡可就不同了,这里的观众实在是太热情了,观众席是一个环形的,中间有一个椭圆形表演场,主持人在上面跑来跑去,所有的观众都穿着统一的红色国庆背心,每个观众都领到了一个大包,里面有吃的、介绍册、红色雨衣,还有一堆造势工具,比如:国旗、鼓、一个装满种子的封闭的易拉罐,每次一摇会出很大声,还有一个小手电,(配有两节电池,它在后面起了大用。)这里有几个特色,表演一到精彩处,大家会大喊:“啊!”,激动时会一起高歌,当有歌手歌唱时,大家会用我先前说的那个易拉罐为它打拍子,激动时还有人敲鼓。他们会造人浪,就是在主持人的指挥下,人们依次站起来再坐下,从远处看像海浪一样,壮观极了,再配上人们的尖叫当音响,感觉棒极了!会场固然很热闹,可也有很安静的时候,比如:总理来的时候,军队入场时,唱国歌的时候。那一刻,大家突然变得很严肃,连我也被这种气息感染了。到后来天黑了,人们就都打开并摇动手电,远远望去,像满天星光在墨蓝的幕布上闪亮,那一刻我觉得我的心也随之飞翔了。到后来走出会场,我觉得我的嗓子都喊哑了,我感觉太痛快了。

  五、社会万花筒

  新加坡的路很窄,一般的路去往一个方向的只有一车道,大路也不过只有两车道,新加坡道路上的车流量很大,但是行驶有序,车速很快,我在新加坡从来没见到过塞车。在小区里,道路特别窄,走两辆车刚刚好,有时候路边停着车,和所停的车在同侧的人会把车停在车后,让对面的车先走。(当然小区内的车不多)我常说,中国人特别“聪明”,经常在开车时见缝就插,不守规则,只图自己快,结果造成堵车,大家都走不成。我觉得新加坡交通的成功之处在于守规矩和礼让他人,新加坡是一个充满秩序的国家,这点值得所有“聪明”的中国人学习。

  新加坡人很准时,我从未见过他们迟到。初到新加坡时,我曾收到一个行程表,上面有具体的活动时间,在后来的十天中,我发现这些计划都按时执行了,不管有多大困难,新加坡人都尽量奉行准时。

  新加坡人一天吃六顿饭,早餐、加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夜宵,但是他们每顿饭吃得不多,我在新加坡期间,他们常热情的请我去吃加餐,但是我发现我还是不习惯一天吃六顿饭,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

  在新加坡大家很讲究lady first,男士们是很有gentleman 精神的,我去我学伴家,她父亲在上下车之前都会为我、我的学伴和我学伴的妈妈打开车门让我们进去或出来,我突然觉得自己跟公主似的。哎!中国怎么就不多见几个这种绅士呢?!在公共场合一切lady first, 作为女士的我可以先上车,先下车,先吃饭,连重的东西都有人帮忙提,我觉得仿佛置身天堂一般。为什么中国就不多几个gentlemen呢?

  PS:

  1.你知道吗这里只有上午上五节课,下午是课外活动或回家。

  2.莱佛士女中的房子像迷宫,走在里面会迷路。最让我伤心的是我经常找不到食堂,饿死我了!呜~~~呜~~~

  3.你知道吗莱佛士女中真的一个男生也没有。

  4.在新加坡上午九点左右是要吃加餐的,而且吃的和正餐差不多,听说少食多餐可以减肥,难道新加坡人都胖到需要减肥了吗?

  5.告诉你哦,在莱佛士女中,作业大都是写报告或小组合作,不像你我的作业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羡慕吧!

  6.在莱佛士女中,老师厕所和学生厕所门上的图标是不一样的。

  7.在莱佛士女中,除了食堂以外的地方是禁止吃东西的,no eating!(在一些老师允许的课堂上也是可以的)

  8.在新加坡,在汽车上是绝对不许吃东西,不许大声说话的。

  新加坡游记

  经过5个小时的旅程,终于到达了新加坡,一踏上这片土地,第一件事就是先脱掉厚重的冬衣,换上轻松的T恤新加坡全年温度大约维持在20℃-32℃之间,气候可以说是四季如夏,温暖而潮湿。在往饭店的路上,我对于新加坡的第一印象,就是街道十分整齐清洁,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难怪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

  到达新加坡的第一个晚上,我们首先去游玩的是夜间野生动物。在那里,您能与犀牛对视,可以领略到土狼的嚎叫。这里生活着100多种共1200多只稀有野生动物。你可以步行游览,或可乘电车轻松地游览。无论您选择何种方式,夜间野生动物园都是一次不可错过的荒野历险,同学们都是在紧张的气氛中不断的惊叫着结束了游玩,出了公园大家都感到刺激和惊险。结束了一天的行程,我们回到了舒适的宾馆,美美地睡上一觉,准备迎接更为丰富多彩的学习和游玩的生活。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们除了每天生动活泼的学习生活外,还去了好多好玩的地方。同学们快跟我一块去游玩吧!

  克拉码头是购物、就餐、娱乐的天堂,有200家商店、餐厅、酒吧和娱乐场所,这些地方到处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在那里你能充分感受到独特的新加坡气氛。

    裕廊飞禽公园(Jurong Bird Park)是全球最大的鸟类动物园之一,园内有600多种、8000多只各色飞禽,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鸟类的生活。特别是那里的鸟类表演,令我们捧腹大笑。

  在民族色彩丰富的小印度给我的感受也很深刻,一走进那里,一股浓烈的辣椒气味就会扑面而来。商店里陈列着银器、铜器、具有民族特色的珠宝。进入这个区域,身边印度人来来往往,特殊的服饰妆扮,让我彷佛置身于印度城市。

  而最让我流连忘返的是圣淘沙,那里有丰富多彩的节目,为喜欢阳光的游客提供了多种海上运动,有脚踏船、水上踏车、划船、冲浪和划香蕉船。 在动感**院中我们尽享欢乐与刺激。走进海底世界,我仿佛进入了五彩缤纷的梦幻世界,在那里有2500多中海洋鱼类,我第一次看到了凶猛的鲨鱼,在着神奇的空间里,我决得自己就像条快乐的鱼儿,自由自在的在深海里游来游去。到了晚上高科技的音乐喷泉,将灯光、激光、色彩和音乐融合起来。恰似一曲美妙的芭蕾舞曲。在喷泉的后面就是新加坡的象征狮头鱼尾像了。狮头代表传说中的狮城新加坡,鱼尾象征古城单马锡,并代表新加坡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鱼尾狮雕塑矗立在玻璃水波雕饰基座上,夜晚设在基座下的灯光就会将鱼尾狮照亮。鱼尾狮会从口中喷射出冲力强劲的水柱。不远处的小鱼尾狮坐立在造型独特水池中,也会与鱼尾狮呼应,喷射水柱,使我有一种梦幻般的感觉

  在新加坡我们在最优秀的学校中学习。通过10天紧张的学习生活,同学们增长了许多知识,提高了英语水平,特别是大家都交到了许多异国朋友。学习生活虽然短暂,但我们还是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在离开新加坡的时候,朋友们都来送我们,在道别声中,我们都留泪了……

  总之,新加坡的事说也说不完,需要同学们亲身去体会,才能感觉到其中的乐趣。

1944年,战争进入后期,德、日败局已定。

美国迫切需要制定战后对德、日的政策。对德国,美国比较了解,对日本民族,不太了解。有鉴如此,1944年美国政府动员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去研究日本,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便写了一本著作《菊与刀》(1946年出版)。这本著作广受好评,连日本人自己都认为作者对日本民族的精神构造有入木三分的刻画和剖析。

本尼迪克特用“菊”(爱美、尚礼)和“刀”(好斗、尚武)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

日本的禅的修行以及茶道就如“菊”,而在战争中犯下的种种罪行就是“刀”。

总之,这是一个病态的民族!

1944年,欧洲战场战事接近尾声,美军的战略重心转向对日作战。

  

   为了确定对日作战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美国政府需要对这个陌生的东方民族有所了解。

  

   于是他们向文化人类学家 鲁思·本尼迪克特 提出了两个问题,并允许她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所能使用的一切手段进行研究

  

  1、日本是否有投降的可能

  

  2、如果日本投降,在战后是否有必要保留天皇

  

   后来人们发现,战后美国政府所采用的政策及日本社会的发展都与报告所写惊人一致。

  

   1946年,作者又在原报告的基础上加上了研究方法和战后日本社会状态的概述,写成了《菊花与刀》一书。

  

   这是一篇关于日本人的报告,但我愿意花如此多的时间来写一点文字,却并非关于日本人。尽管大多数写书评的人都这么做,我更愿意把目光投向作者分析日本民族的方法。

  

   中国处于一个转型时期,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的洗劫之后,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冲击下,在网络信息的包围之中,无比需要这样一种分析你不了解的人的方法,不管你是用它来了解你喜欢的MM还是思辨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又或者是对商业对手的行为分析,以及与外国商务伙伴的沟通 。这也恰恰是我最初翻开这本书的原因。

   当你出于任何目的需要去了解甚至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你需要做的不仅是了解对方思维和感情的习惯,以及这些习惯所形成的模式。还必须弄清这些行动、意志背后的制约力。我们必须把自己采取行动的那些前提暂且抛在一边,并且尽可能不轻率地做出结论,说什么在那种情况下,我们怎样做,别人也怎样做。

  

   从人都“三重自我”的理论(希望别人认为的自我、自己心目中的自我、真实的自我)出发,要了解一个人,穿透他对自己的层层装饰,我们需要通过细节的力量。与其他行为一样,每个人在行为细节中也自有其特色。他们对待生活百态的细节中表现了哪些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特征?即使你不是对人们的生活细节研究很有经验,你仍然可以参考书中人类学家的研究民族文化的方法。每人的行为特点中最让人琢磨不透的就是那些他们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而“人类学家把“差异”作为一种“正值”即有用的资料来利用。制度和民族之间的差异表现越是离奇,他们就越加注意,这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

  

   你还必须注意到即使是最孤立的细小行为,彼此之间也有某些系统性的联系。要十分重视各种单项行为联系起来构成一个总体模式。一个人总必须为它自身的生活进行某种设计。他对某些情况的处理方式及评价方式表示赞可,这种许许多多的评价方式就构成了他的世界观的基础。并不断的被具体的生活事件冲击改变,又被周围的环境同化影响。为了这些评价方法不至于互相矛盾,或在其互相矛盾的时候找的到处理的方法,人们总有几件最基本的看法影响着其他所有看法的形成。而经济、性生活、宗教、以至婴儿抚育等领域对这个人构成的影响就是这些基础形成的来源,将目光透过其它事物,始终保持在这些领域将使你得到更多的收获。

  

   当某个人基于其整个经验和价值体系,在思想上已形成一套与我们的设想不同的行动方针时,你不能仅仅只是侈谈共同的目标,而根本不找机会去了解什么是他们的习惯和价值。如果去了解,我们也许会发现,某一行动方针并非必然是坏的,因为它并不是我们所了解的那一种,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释意。因此,如果真的要了解一个人,我们既需要有某种硬心肠,也需要有某种宽容。只有坚定的保持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即使不被人理解也能相信那是正确的,那么你才能在不理解别人的同时依然能愿意耐心的去发现为什么在别人来说某些“错误”的东西是正确的。这或许听起来荒谬,但却是我们了解他人的起点。从来不要把了解别人当成一件简单的事情。你可以注意到:即使同一环境下长大的男女,仅仅是因为自身性别导致了出发点不同,看问题的差异就已经相当巨大。

本书是解析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和日本人性格的名作。1944年本书作者鲁思·本尼迪克特应美国政府之邀,对日本文化进行研究以便为制定对日政策提供帮助和科学依据。1946 年,作者将研究成果整理成书出版,便是这本《菊花与刀》。本书出版后在日本和世界引起广泛关注,被视为研究日本最有见地的作品,被公认为了解日本的必读书。

  书名“菊花与刀”,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来揭示日本文化和日本人性各的双重性,富有深刻的哲理性和动人的艺术性。在书中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此外,本书还是一部将深刻的思想和流畅的语言完

  美结合的典范,在学术界和普通读者中都深受好评。

  对于在历史上曾饱受日本民族带来深重苦难的中国人,认真阅读和思考本书具有更加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了解日本和日本人的公认最佳读本。

  研究日本的经典性著作,被日本学术文化界誉为“现代日本学的鼻祖”。

  被翻译成英、法、中、日、西等20余国文字,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弱,保守而又求新。

  ——本书作者 鲁思·本尼迪克特

  本书著者的学识和能力令人惊叹。她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日本人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的全貌,并推导出关于日本文化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基本特征。

  ——日本著名评论家 川岛武宜

  日本不是一个普通正常的国家,它是一个隐藏在“暧昧”表象之下,无论伦比的单一民族集团性和不择手段的进取性的国家。不管“菊花”也好,“刀”也好,都是维护大和民族共同体,进取扩张的手段——不同的手段而已。在日本人的世界里,两种截然相反的东西,构成了奇特的“互补”。

  ——新加坡前总理、资政 李光耀

  日本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公开的历史反思、对战争罪行的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普通老百姓还是心知肚明的。日本的政治反思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文化反思很厉害。

  ——日本华裔艺术家 傅益瑶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文化人类学中文化模式论学派创始人;文化与人格理论(心理人类学)的重要人物。1887年6月5日生于纽约,1919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亚斯,专攻文化人类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48年病逝。代表作有《菊花与刀》、《文化模式》等。

  

   这是我在书中少少的总结到的一点东西,欢迎大家拍砖,你的批评就是我前进的道路。

水均益

水均益,1963年9月20日生于甘肃兰州,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记者、主持人。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环球视线》栏目记者、编导、主持人。现担任央视新闻频道《国际观察》、《高端访问》等节目主持人;曾多次获奖。

水均益 主持栏目

东方时空 焦点访谈

高端访问 环球视线

1963年,水均益出生在一户大家里。相传水家是数百年前从江南水乡浙江西迁至甘肃的。这一家出了很多知识分子,可谓是书香门第。水均益的父亲水天明是兰州大学的俄语教授,母亲在当地邮局工作。爷爷水梓曾任解放前甘肃省教育厅长。伯父水天同,1979年任兰州大学教授,从事培养莎士比亚硕士研究生。两位叔叔水天中和水天达分别是中央美术学院研究员和甘肃电视台导演。生在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的水均益不仅拥有优秀的遗传基因,而且也有着更宽广视野。

教育背景

1980年至1984年兰州大学外语系,英国语言与文学专业。

工作经历

1984年至1993年,新华通讯社国际新闻编辑部,任编辑、记者;

1989年至1991年,新华社驻埃及中东总分社,任驻外记者;

1993年至今,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1993年4月,水均益正式加盟《东方时空》,兼任记者和主持人)、《焦点访谈》主持人、记者、制片人。

作为新华社驻中东分社记者,积极参与了海湾战争的报道,是国内主流媒体首批赴战地采访的记者之一。同时,对阿以矛盾、巴以冲突进行了多角度、全面、深刻的报道,是国内、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中东问题有深刻研究、独特见解的记者之一。

[1]1993年,加盟中央电视台后,任《东方时空》、《焦点访谈》、《高端访问》、《环球视线》栏目记者、编导、主持人。在伊拉克危机、波黑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期间,多次赴战地采访报道,是国内著名的战地记者。在人物采访方面,采访对象大多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人物,是国内专访国际政要、世界商界巨贾和知名人士的采访“专业户”。迄今,已经有了70多次重要专访的经历。曾专访过安南、潘基文、普京、克林顿、布莱尔、李明博、金大中、穆沙拉夫、阿罗约、托莱多、阿拉法特、卡尔扎伊、基辛格、比尔·盖茨、多明戈、泰戈·伍兹、骆家辉、罗格、博尔特等等。多年来,在国际新闻报道和人物专访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国内著名的国际新闻主持人。2013年,受聘于西北师范大学,担任传媒学院兼职教授。

著书——《前沿故事》(1998年南海出版公司出版)

说这几年影视名人的书出的不少,但是出版社还是依然看好名人的效益和市场。红极一时得人物都出完了,比如赵忠祥、倪萍,人们开始寻找新的目标。在这种寻找中,我觉得出版家们比以前理性化了,创作者也更加认真了,这实际上也是市场逼的,写作者不认真,读者们恐怕就要拒绝。因为这类书出得确实不少,随便一个出名的人物,就出一本书,所以有水分的,虚张声势的书也不在少数。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水均益《前沿故事》一书,读者认同。他的采访经历本身就很吸引人,采访克林顿、拉宾,冒险去巴格达,本身就都是故事,该书第一版就印了十五万册。另外,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真话实说———名主持人访谈录》读起来也很有意思,这里面的一问一答看得出写作者都是很认真的。

2专访影响

水均益被业界和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的另一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专访节目,在专访国际风云人物方面。截至2010年5月,水均益已经成功地做过200多次这样的重要专访,其中包括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加利、俄罗斯总统普京、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美国前总统卡特和克林顿、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和鲍威尔、加拿大前总理克雷蒂安、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和施密特、意大利总理普罗迪、西班牙首相萨帕特罗、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韩国前任总统卢武铉、金大中及和李明博、约旦国王阿卜杜拉。[4]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阿富汗总统卡尔扎伊,菲律宾总统阿罗约、新加坡资政李光耀、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和前总理马哈蒂尔、以色列前总理佩雷斯、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前任主席阿拉法特和现任主席阿巴斯、巴西总统卢拉、委内瑞拉前总统查韦斯、墨西哥前总统福克斯、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埃及前总统穆巴拉克、南非前总统姆贝基、尼日利亚总统奥巴桑乔、国际奥委会前任主席罗格和萨马兰奇以及比尔·盖茨、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帕瓦罗蒂和多明戈、音乐大师帕尔曼和波利尼、服装设计大师乔治·阿玛尼、新闻业大亨默多克、美国魔术家科波菲尔、高尔夫球运动员老虎·伍兹、金融“大鳄”索罗斯、**导演吕克·贝松、李安、吴宇森等人。

3社会评价

活跃在名人圈子里的“交际家”[6]

4成就及荣誉

水均益曾多次获得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

屡次受到中直机关和中央电视台的嘉奖

1995年:获得第二届”金话筒奖”;

2001年:获得第五届“金话筒奖”;

2002年:央视十佳主持人播音员甲等;

2003年:央视十佳主持人播音员甲等;

2003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4年:央视十佳主持人播音员乙等;

2006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选“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25年25人”。

国家形象人物

2010年7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正式启动了《国家形象系列宣传片》的拍摄工作。

作为参演人员的水均益,入选2010年《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人物。该片是为塑造和提升中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和平和谐的国家形象而设立的重点项目,是在新时期探索对外传播新形式的一次有益尝试。

5婚姻生活

第一任妻子

水均益的原配妻子名叫王君,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曾在北京京广中心工作过。水均益和妻子王君认识,是因为王君拾到了他的电话本,两人几乎是一见钟情。可能是第一次两人给对方的感觉都还不错,以后他们又经常电话联系,而且水均益一回北京,就会约她出来。到了1991年,水均益向她求婚,两人终于喜结连理。

1993年4月,水均益正式加盟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兼任记者和主持人。也就在这年的10月,他们的女儿水亦诗出生了。

2006年12月上旬,在水均益与妻子结婚15周年的纪念日,水均益邀请一些圈内好友一起聚会,众目睽睽之下,水均益捧着99朵娇艳欲滴的红玫瑰,走到妻子面前,动情地说:“谢谢你,我美丽的妻子,这些年来你为我付出的太多了,我爱你!”热烈的掌声响起来,水均益少见的浪漫举动让王君羞得满脸通红。在醉人的玫瑰花香中,王君默默地说:“选择你是我一生的幸福。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与你牵手到永远!”

第二任妻子

2010年元月,有记者拍到央视主持人水均益与一神秘女子一起出现在机场。接着,水均益和女孩来到停车场,走进了位于停车场里的一家快餐店,点了几样简单的饭菜,低调坐在角落里,一边吃饭一边继续低声聊天。那位女孩体贴地给水均益夹菜,两人表情平静默契,显得非常亲密恩爱。 吃完饭后水均益和女孩一起上了辆吉普车,由水均益亲自开车,汽车向大兴方向驶去,半个多小时后水均益的汽车驶入了位于大兴的一处别墅区,他们把车停到了一座双拼别墅的地下车库,一起上楼回家。

据悉,此神秘女子叫杨迪,2008年曾与水均益到南京和三亚参加活动,在一家大酒店吃龙虾。有报道称,杨迪是央视体育频道专职报道台球新闻的记者。一位央视工作人员也表示,听说水均益在三年多前与妻子离婚了,之后不久就与杨迪结婚,水均益比杨迪大13岁。

喜得龙凤胎

就在大女儿水亦诗19岁之后,现年49岁的水均益又生育了个了龙凤胎。2012年3月29日央视著名主持人水均益的妻子杨迪在北京顺利分娩,产下了一对龙凤双胞胎,取名为水左左和水右右,并已为一双儿女举办了满月宴。

水均益的女儿名叫水亦诗,是他与前妻所生的孩子。水均益给女儿取了这样一个美丽而富有诗意的名字,就是希望用这个颇具特色的名字来预祝女儿聪明、美丽。

水亦诗从小勤学上进、能歌善舞,一直是班级里的文艺骨干,有着很强的组织能力。也许是受父亲的影响,水亦诗也十分擅长主持,学校里的文艺演出常常被选为主持人。在初一时,水亦诗参加了人大附中举行的第五届主持人大赛,并且最终捧得大奖。在学习之余,她还常常被邀请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客串主持节目,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494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2023-06-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