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黄巢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历史上黄巢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第1张

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盐枭王仙芝等人在长垣聚众造反,史称“王仙芝之乱”。多次科场失意被迫以贩私盐为生的黄巢率领族人前来投奔王仙芝。不久,秀才出身的黄巢就因为骁勇善战、智谋过人而屡立战功,很快就从众多的将士中脱颖而出,成为王仙芝麾下的一名重要将领。

乾符三年9月,王仙芝准备接受朝廷招安,因遭到黄巢的激烈反对而作罢,但是农民军因此事而闹起了分裂,黄巢带领2000余人离开了王仙芝,然后北上独立作战。

乾符五年,在唐军的残酷围剿下,王仙芝兵败身亡,在北方流动作战的黄巢继之而起,并不断壮大,从此天下大乱。

黄巢自号“冲天太保平均大将军”,提出了在赋税徭役负担上平均的诉求。王仙芝败死后,黄巢农军成了官军的头号敌人,被四处围追堵截,遂被迫流窜到全国各地。

史载,黄巢大军所到之处,从北到南,总是掀起一阵阵的血雨腥风,因走投无路的穷苦百姓纷纷加入,总能屡败屡战,屡仆屡起,而唐王朝的有生力量被其大量杀伤歼灭,其统治基础在与农军的激烈对抗中越发虚弱。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率百万大军攻入唐都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往山南,再逃往四川成都。黄巢入长安后,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年号金统。

黄巢在与唐军的长期作战中,愈挫愈勇,愈战愈强。不过,如果认为中国农民反抗者的暴力行为全都是正义的,是理性而且值得歌颂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为,他们的刀枪剑戟上同样沾染着大量无辜百姓的鲜血。《唐书》记载,唐僖宗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唐朝官军在将领唐弘的率领下,采用夜袭的手段突然攻入被农民军占据两年之久的长安城,部分长安居民自发地上街热烈欢迎唐政府军进城。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第二天,退出城外的农民军趁官军放松警惕之机,再次复夺长安。黄巢痛恨长安居民出迎唐军,于是遍搜全城青壮年共7、8万人,全部用刀剑砍死,城内血流漂杵,尸积如山。

黄巢滥杀无辜是出了名的,历史文献记载,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黄巢大军南进攻克广州后,屠杀当地居民以及在此从事贸易活动的阿拉伯、犹太商贾12万(还有20万之说)人。

黄巢造反后,杀人如麻,民间流传一句俗语:“黄巢杀人800万,错杀凡间半个人”,此说虽有夸大之嫌,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黄巢起义是阶级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地步的必然产物。

黄巢建立大齐、定都长安后,并没有乘胜追击,似乎也没有任何统一天下的宏图大略,使逃亡四川的唐僖宗有充足时间整合各地的兵力发起大举反扑。

而此时,饱经战乱的关中平原早就遍地残垣断壁、赤地千里了,因来自江淮的漕运早已被战火阻断,缺衣少粮的黄巢农军被迫退出长安 。唐凤翔节度使郑畋在关中纠集禁军残部和藩镇溃军,一路尾随黄巢;唐僖宗在蜀地传檄各道节度使堵截黄巢,又借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党项豪酋拓跋思恭的兵马助唐围剿。

黄巢退兵途中,大将朱温投降了唐军。农民军接连失利,无奈向东转移。唐军紧追不舍,沙陀军阀李克用的骑兵部队尤其凶悍善战,接连击败黄巢,农军被打的四处流窜,后来退往山东。

公元884年6月,黄巢的部队在山东被唐军、沙陀军联手击溃,走投无路的黄巢自刎于泰山虎狼谷。

黄巢揭竿而起后坚持了10年斗争,几乎转战了大半个中国,杀戮极为惨烈,极大地削弱了唐朝的力量,导致了唐王朝的迅速崩溃。黄巢死去20年后,其部将朱温(后改名: 朱全忠)篡了唐,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 时期。

黄巢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其实黄巢的出身并不算清贫,他生于盐商家庭,从小就有很好的学习环境,据说黄巢五岁时就能对诗。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相信很多朋友应该都有看过,只是黄巢成年后多次参加科举却屡屡碰壁。后来关东发生干旱,百姓还被逼迫缴纳税费,黄巢决定响应王仙芝起义。但唐末农民起义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而黄巢的死因一直是个谜,恐怕很难会有一个准确答案了。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时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不得不说,这首黄巢的诗可谓是气势十足、睥睨天下。

黄巢同样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的人说他是杀人狂魔,丧失人性,以人为食,而有的人却赞赏他敢于抗争,是中国农民起义中的几个关键人物。确实黄巢虽然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但是他所达到的成就少有人及,就连大名鼎鼎的宋江也只是"他日若得凌云志"才敢笑黄巢不丈夫。但是如此人物,最后结果却少有人知。

史书上说,他被自己的侄子给砍死了,脑袋都被割了下来。但问题是,这个脑袋拿到唐王朝前面时,可以想象的是已经高度腐朽,彻底认不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真的黄巢的脑袋

那么黄巢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下场呢

说起这黄巢黄老四,也可算是个富贵人家出身,家里上数好几代全是贩私盐的,在古代贩私盐利润可是非常之高,按道理说黄巢家里干了好几代这生意,人脉路子是都已经铺好了,黄巢安安稳稳做个私盐贩子就行了,但是人家黄巢四岁的时候随口作了一首诗,这可就把家里长辈给惊着了,这么多年,难道咱这大老粗家族要出一个文化人了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古代对读书有功名这件事还是看得挺重的,你家里再有钱没有有功名的读书人,你就是个暴发户,没有社会地位,没人瞧得起你。所以整个黄家请最好的老师给黄巢补课,势必要黄巢考取一个功名,没曾想这样一考就是二十多年,考了三次,一次没中。

黄巢写下了文章开头这首著名的诗后,低头长叹一声,回家干起了祖传的贩私盐生意。

公元874年,全国水旱频发,秋粮颗粒无收。但唐懿宗以来"用兵不息,赋敛愈重"的政策,各州县不敢上报灾情,继续摊派收税,导致民不聊生。民众饭都吃不上了,谁还吃盐私盐贩子们干不下去了,一群亡命之徒还怕什么。于是身为私盐贩子王仙芝造反了。

他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他的起义军号称草军。这时候黄巢心里就有点痒痒了,到了公元875年,王仙芝的部队打到曹州(菏泽),每天蹲在村口等义军的黄巢激动得不得了。他立马散尽家财,带着子侄八人以及募得数千人加入王仙芝的部队。

这一年,黄巢55岁。而后来王仙芝想被招安,但是黄巢没给个官职,再加上之前的屡次不中,黄巢不同意,还跟王仙芝打了一架,整个起义军就知道了这件事,很多人跟着也附和黄巢。手下人都不同意,王仙芝没办法只能接着造反。

过了两年王仙芝死了,黄巢被义军推举成为"黄王",号称"冲天大将军",一代杀人大魔王就此崛起,从安徽打到福建又从福建打到湖南,整整十二个省,大半个唐朝被黄巢搅得乱七八糟。

六十岁那年黄巢攻破长安城,立国号"大齐",称帝后的黄巢大赦天下,唐朝三品以上的官员及皇室宗亲杀无赦,以报当年科举之仇。

公元883年,黄巢最倚仗的部下朱温投降了唐朝,在唐将李克用的进攻下,黄巢撤出长安城。

公元884年,黄巢兵败狼虎谷(今山东济南莱芜),后下落不明,虽说史料记载已经被斩首,但是由于头颅腐朽,所以有许多其他说法。

有一个说法跟李自成的段子很近似,说五代十国期间,洛阳有一个高僧,叫翠微禅师,是一个大刹的住持。他圆寂的时分,指了指脚下,脚下有两个字,黄巢。所以有人说黄巢当和尚去了。

后边又有许多人说见过黄巢本人。还有人说黄巢在兵败后自杀了。

我觉得黄巢自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在被唐王朝数次不取,而后造反成功称帝,但是又被赶出长安,四处而逃。最后普天之下竟然没有安身之地,人生大起大落自然承受不了这个打击,自杀身亡后,才被手下割下首级拿去唐王朝领赏。这样似乎两方面能够对得上。

黄巢起义的原因

官吏贪暴赋敛繁苛,百姓不堪重负揭竿而起

唐朝后期,官僚机构膨胀,财政支出增多。因财政经费严重不足,唐王朝要求地方预征两三年的租税,使百姓不堪重负。

浙东是唐王朝财赋所出的主要地区之一,人民所受的剥削尤为严重,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爆发了裘甫领导的农民起义。裘甫率领起义军于咸通元年(公元860年)攻下剡县(今浙江嵊县),但没过多久就被唐军镇压。

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戍守桂军的八百徐泗士兵因官府不肯发兵更代,愤而杀死都将,推粮料判官庞勋作首领,结队北还。他们攻下宿州(今安徽宿县),开仓赈济贫民,随后攻占徐州,唐王朝急派十万大军前来镇压。咸通十年(公元869年),唐军占领徐州,起义军被包围,庞勋与起义军近万人战死。

裘甫和庞勋领导的起义并没有使统治者醒悟过来。唐懿宗和唐僖宗时,统治者“奢侈日甚,用兵不息,赋敛愈急。关东连年水旱,州县不以实闻,上下相蒙,百姓流殍,无所控诉,相聚为盗,所在蜂起”。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终于爆发了震撼全国的农民大起义。濮州(今河南范县)人王仙芝领导几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起义,他以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的名义传檄诸道,痛斥唐朝官吏贪暴,赋敛繁苛。乾符二年(公元875年),王仙芝带领起义军打下濮州和曹州(今山东曹县)。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黄巢这时也聚众数千人响应王仙芝。

黄巢“善骑射,喜任侠,粗涉书传”。因屡次考进士不第,目睹唐朝官吏残酷剥削人民,便揭竿而起。他与王仙芝都贩过私盐,熟悉各地交通路线。他们联手攻打州县,横行山东,“民之困于重敛者争归之,数月之间,众至数万。”

乾符三年(公元876年),起义军第一次出山东作战,攻克汝州(今河南临汝),俘汝州刺史王镣,直指东都洛阳。随后转战淮南和荆襄一带,攻克郢、复等州。

王仙芝欲投降朝廷,黄巢反对并殴打王仙芝

乾符三年十二月,王仙芝、黄巢进攻蕲州(今湖北蕲春)。被俘的王镣代王仙芝写信给蕲州刺史裴渥,约定敛兵不战,裴渥许诺,如王仙芝归顺唐朝,便奏请朝廷授予王仙芝官职。王仙芝为官职所诱,便表示愿意接受“招安”。因王镣的堂兄王铎是当朝宰相,朝廷很快就派使者到蕲州任命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

王仙芝见到朝廷的委任状,十分高兴,王镣和裴渥也向他表示祝贺,黄巢见朝廷没有给自己封官,便坚决反对投降,他愤怒地对王仙芝说:“始者共立大誓,横行天下,今独取官赴左军,使此五千余众安所归乎!”并殴打王仙芝,打得他头破血流,其部众喧噪不已。王仙芝怕触犯众怒,不敢接受朝廷的任命。裴渥见形势不妙,便逃奔鄂州(今湖北武昌)。起义军大掠蕲州,焚其庐舍而去。因王仙芝与黄巢不和,起义军出城后分裂为两支,其中三千人跟从王仙芝,两千人跟从黄巢。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二月,黄巢率军攻占郓州(今山东郓城),杀郓州节度使薛崇,三月,又攻破沂州。同时,王仙芝攻破鄂州。六月,王仙芝、黄巢合兵进攻宋州(今河南商丘),攻城失败后再次兵分两路。王仙芝率军攻破安州、随州,黄巢攻破濮州。十一月,唐招讨副使杨复光再次诱降王仙芝,王仙芝派尚君长等人请降于杨复光,中途被唐招讨使宋威劫持,宋威贪功,向朝廷上奏称生擒尚君长,杨复光也上奏称尚君长是代表王仙芝向他投降,两人争论不休,朝廷不知实情,便把尚君长杀了。

王仙芝再次投降未遂,又见手下被杀,十分愤怒,便于乾符五年正月(公元878年)攻破江陵罗城,焚掠江陵而去。没过几天,王仙芝在申州(今河南信阳)被唐招讨副使曾元裕打败。二月,王仙芝再次兵败黄梅(今湖北黄梅),五万人战死,王仙芝也被斩杀。余众一部分南下湖南、江西继续与朝廷抗争,一部分北上投靠黄巢。王仙芝死后,黄巢成为起义军统帅,称冲天大将军。

宣告起兵本为百姓,黄巢建立政权国号大齐

黄巢率领起义 战山东、河南一带,为了避开唐朝重兵的攻击,他带领起义军渡过长江,突入江西,攻克虔(今赣州)、吉(今吉安)、饶(今波阳)、信(今上饶)等州,经宣州抵达浙东,开山路七百里,进入福建境内。乾符五年十二月,黄巢攻克福州,福州观察使韦岫弃城逃走。

乾符六年(公元879年),起义军进入岭南。九月,攻克广州,俘广州节度使李迢。由于岭南气候湿热,黄巢手下士卒有不少人死于瘴疫,造成士气低落,诸将劝黄巢“北还以图大事”,黄巢接受了他们的意见,于是取道桂州(今桂林),顺湘江进入湖南,只用一天便攻下潭州,进逼江陵,沿途大量农民参加起义军,队伍增加到50万人。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起义军重创唐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的军队,突破唐军长江防线,从采石矶渡江,不久又北渡淮河。十月,黄巢攻克申州,进入颍、宋、兖诸州。十一月,黄巢至汝州,号称60万大军,唐军闻风丧胆。十一月丁卯日,黄巢攻克东都洛阳,唐洛阳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降,黄巢入城慰问百姓,不准军队骚扰百姓,闾里晏然。

十多天后,黄巢从洛阳挥兵西进,直指长安。仅激战数天,就攻破潼关,唐僖宗仓皇逃奔四川成都。起义军前锋兵不血刃顺利进入长安。随后黄巢乘“金装肩舆”入城,起义军“甲骑如流,辎重塞涂,千里络绎不绝”。长安百姓夹道围观。黄巢部将尚让向百姓宣告:“黄王起兵,本为百姓,非如李氏不爱汝曹,汝曹但安居毋恐。”黄巢在长安建立新政权,国号大齐,建元金统。

虽然长安失守,但唐王朝仍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唐僖宗开始组织力量进行反扑。北方各地的藩镇也暂时停止了彼此之间的斗争,把矛头指向起义军,沙陀首领李克用也率军助唐。起义军被包围在长安,兵源、粮源几乎断绝,加上黄巢手下大将朱温投降唐军,黄巢只好于中和三年(公元883年)率起义军撤离长安。

离开长安后,起义军围攻蔡州(今河南汝南),迫使节度使秦宗权出降。随后,又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遭遇守军顽强抵抗,近三百日不能克城。这时,朱温、李克用的军队追赶而至,起义军腹背受敌。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撤离陈州,率军渡过汴水,退到泰山下的狼虎谷,兵败自杀。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分析

黄巢失败原因之一:没有建立起义根据地

自从响应王仙芝聚众起义后,黄巢的起义军纵横大江南北,几乎打遍全国,起义军先后渡过长江四次,黄河两次,屡屡突破唐军防线,占领了很多地区。但黄巢的起义军始终是流动作战,在占领了新的地区后,就把原有的地区放弃了,黄巢从来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农民起义根据地,这是黄巢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也是后来李自成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为没有建立根据地,黄巢的起义军只能打到哪里就住在哪里、吃在哪里,后勤供给和兵源补充都很成问题。黄巢实在没有办法时,只好放纵士卒抢掠百姓,这样做虽然能解一时之困,但失去了民心,也失去了人民的支持。没有广大民众的支持,起义怎么可能成功呢?另外,因为没有根据地,黄巢在撤离长安后进退失据,没有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只能靠攻城略地来补充实力,继续进行流动作战。起义军战斗力虽强,但不可能每战必胜,一旦战败只能狼狈逃窜。当起义军近三百日攻不下陈州时,军中粮尽,黄巢手下将士“掠人为粮,生投于碓},并骨食之”。但这种残忍的行为并不能挽回起义军失败的命运,只会加速其灭亡。

曾深入研究过历代农民起义,反复阅读陈胜、吴广、张角、王仙芝、黄巢、李自成等人的传记。他从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始,就特别强调与“流寇”思想作斗争。他说:“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又强调:“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

黄巢失败原因之二:占领长安后不思进取

公元880年黄巢占领长安后,以为起义已成功,忙于建立自己的政权,没有及时追赶向四川方向逃走的唐僖宗,也没有趁热打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放任唐僖宗在四川地区恢复力量,结果没过多义就被已喘过气来的唐王朝打败。

当时留在关中的唐中央禁军尚有数万人,黄巢不仅没有派军消灭他们,还给了他们重新聚集攻打长安的机会。因唐凤翔节度使郑畋及其将佐假投降,黄巢对他们放松了警惕。郑畋暗中同逃往四川的唐僖宗联系,并把分散在关中各地的禁军招集到自己周围,然后“完城堑,缮器械,训士卒”,又密约邻近的藩镇共同抗拒起义军,成为黄巢的大敌。

因起义军杀死所有在长安的唐朝宗室,处死了一些隐匿不降和假投降的唐朝官吏,长安附近的豪强怕被处死,纷纷逃往深山中结寨自保,把粮食收藏起来。这样,起义军的主力就被压缩在长安附近的狭小地区里,粮食供应困难,将士们甚至剥树皮吃。黄巢派使者出城到各地调发粮食,前后派了数百人,使“吏民不胜其苦”。唐将王重荣本已投降黄巢,因黄巢不断派使者催粮催财而十分气愤,他说:“始吾屈节以纾军府之患,今调财不已,又将征兵,吾亡无日矣!不如发兵拒之。”其将佐皆同意他的意见,于是把黄巢派来的使者全都杀了,并派兵抢了黄巢四十余艘装满粮食的补给船,迫使缺兵缺粮的起义军离开长安。

历史学家黄仁宇说:“他(黄巢)于公元880年入西安,据说他拥有兵众60万人,西安也被他占领了两年多。起先他还企图争取一般市民,可是一入国都,黄巢被自己所设的陷阱困住,从此失去流动性,于是被忠于唐室的几个部队集中攻击,对方也有突厥语系的部队。黄的给养既成问题,他就更大开杀戒,因之他和居民的关系日益恶化。”缺粮缺兵的起义军被人民视为仇敌,除撤离长安外别无选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39409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26
下一篇2023-07-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