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乐村官》大结局是什么?

《苦乐村官》大结局是什么?,第1张

《苦乐村官》大结局是赵友宝万乐终成眷属,万喜选择回归乡村。

刘玉翠擅作主张到处发出梅花与赵友宝婚礼的请贴,梅花无法说动妈妈停止。在大家的劝告下,刘玉翠最后答应了孩子的结婚。赵友宝在和梅花的订亲庆典上对万乐求婚表白,没想到是为了瞒住刘玉翠。万喜重回红祥村,梅花向他求爱,两个人历经磨难总算迎接了幸福快乐。

剧集概况:

该剧讲述的是,偶然成名的民间歌手万喜,衣锦还乡后被乡亲选为村支书。万喜本想在农村好好干协助大伙儿创业致富,想不到乡亲压根不愿意转变现阶段的现象,只愿意利用他的知名度多要点补贴款。

万喜不愿意当个讨饭村干部,他抵住工作压力大力推广特点农业,却遭受诸多艰难与逆境。万喜疲于应付,幸亏他的初恋情人杏花帮助解决了很多难点,这也导致了万喜媳妇儿梅花的误解。

收获期,农产品营销,乡亲指责万喜软弱无能想换一个村支书。万喜说动乡亲给他体验几个月,对天发誓让大伙儿赚得比扶贫款多一倍。因为完成对乡亲的约定,万喜聘用了女学生乔叶协助大伙儿利用互联网技术卖农业产品。在大家的拼搏下,农业产品抢购一空。万喜完成了约定,变成乡亲认同的村干部。

  基本格局:一,齐河表白寺生庄村支书赵金水霸占着上百亩土地。二,其次赵金旺(亲哥哥),赵金良(堂叔兄弟),赵金行(堂叔兄弟),宋家庭(文书)每户霸占着三四十亩地。三,赵金河,赵金开,宋书海,宋书论,宋广等狗腿子户每户霸占着一二十亩土地。四,普通老百姓1亩/人,然后再按你家几口人将土地按300元/亩/年包给老百姓,象2口人是二亩半,四口人以上是五亩。五,一部分在外打工者,老人没有土地,在校大学生(宋蒙蒙,赵压光)没有土地,考上的当年被抽回。

  2010年,赵金水将120亩地按2000元/亩/5年卖给寿光搞蔬菜大棚的人,不知道这些钱身在何方啊!太霸道了,俨然就是生庄的土皇帝,生庄的执法者,生庄控制者。

  记得小时候,在农村每个家庭都是差不多的。但是现如今有的人靠辛勤的劳动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有的人没有通过辛勤的劳动照样过着奢侈的生活。可以说这个人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早在十几年前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山东省齐河县表白寺镇生庄村的村支书赵金水。他家的电话是0534-5443888 此人在村 子里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因为他的一家子人口很多,如果有村民敢出来说话哪里做的不公他就会召集他的人找上门进行殴打该村民,或者大喇叭里大肆谩骂该该村 民。另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他的侄子是黑道中人。可以说谁敢惹赵金水就是在拿自己的命开玩笑。现在在生庄村的状况就是:人们都在背后议论,没有人敢站出来当面 指责。下面我可以列举此人进行贪污的一些事实:

  一:生庄村的土地,他想种哪一块,然后他就圈起来归他所有了,在进村的铁栅栏里的那片地大部分都是他的。还有此人还种植着大约一百亩树地。像生庄窑后里的地他大约10亩,齐济河(桥背面的两边河坝),桥西岸是他和他哥哥种着,桥东岸他种植着一半。再往西走,就是小屋后面的地他种植着三四十亩,他哥哥赵金旺种植着三四十亩。再就是小屋后面的土道两侧都是他的树。再往西东西沟北面的河坝他种植着一二十亩,东西土道北面他还种植着二十亩树地。生庄绝大 部分的 土地都掌握在他的家族之中,像赵金旺,赵金良,赵金行。如果按人口分他们也不过才能得到几亩而已,然而这些人起码每人都得有三四十亩地,但生庄按人口分一 个人才能分到一亩地,大多数地都在他们手中,这公平吗??下图此小屋后边大约150亩地,赵金水和他的哥哥赵金旺就霸占着三分之二的土地,虽然铁栅栏已经 清除,但依稀还能看到几根水泥柱子。

  最可恨的是他把树种在别人家的土地边上,这样的话不但造成了其他村民进出的困难,而且还遭成了树基本上汲取了别人家四分之一土地的养分,从而致使别人家的土地有四分之一是没有苗的。小屋所

文/张志诚   图/彭南科

写这一段时刚好是重阳节,先说说在磨刀村遇到的一个大孝子。

车子越过那个悬空的南瓜,往前走一点,右边高坎上一个院子,旁边一栋砖房,青瓦加黄墙白墙,不是苗寨建筑风格。檐壁上挂了两个大高音喇叭,旁边竖了一根旗杆,飘着一面国旗。我下车走近一看,正是村部。

南科给村长打了电话,说了我们的位置,然后站在村部屋檐下等。我免不了东张西望,用平板拍个不停。南科很淡定,他来过一次了,又是古丈人,经常上苗寨。一会,远处来了两个中年人,老远在挥手。

南科走下高坎和他们打招呼。来的是村长刘朝前,村支书符天军。南科并不认识他们。简短自我介绍后,进了村部小会议室聊了一气。

村里的基本情况后面再讲,先说说那个有名的大孝子。

磨刀村最年长的是位老太太,叫李岩香,101岁。我和南科提出,先去看看这位老寿星。村长说,老人和他一个组,磨刀组。支书和村长带我们过去。

经过无数条不规则的青石板路,左转弯,右转弯,到了老太太家。

那是一个土砖和木结构混建的小院子,中间一个天井,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不过要小些。特别那扇院门,很小,和城市家庭单门大小差不多。三四条青石构成一个梯形台阶,把门槛都遮住了。门框用料不错,很方正。门外两边墙上堆满了枯木树枝,既是日常生活的燃料,这里做饭烧水都用柴,估计也为冬天预备取暖用的柴火。秋天来了,冬天不远了。

透过门框看进去,一道阳光射在院子里,非常安静祥和。

南科他们先进去了。我的速度慢得多,一切那么新鲜,那么美,边走边拍。

进了院子,四处取景,有些杂乱,有些破败,也很温馨。一个墙角堆了几个南瓜,老南瓜,青南瓜,我不能确定青的就是嫩的。一条绳索上晒满了烟叶,从平板的的取景器里看,刚好被一根竹杆挡住了索子,以为晒在竹杆上的。

苗寨的男人,特别上了年纪的老人,几乎都爱抽烟,还要那种自己将烟叶切碎后,用纸卷个喇叭筒抽,或者用长竹杆做成的汗烟筒,边点火边抽。这些没有经过精加工的原生态烟叶,据说比香烟劲大得多,不会抽的人,吸上一口,可能会呛得眼泪鼻涕都出来,还会醉人。

南科喊我快点上去。

老寿星的家沿右手边一条木楼梯上去,中间好像另一户人家,大门紧闭,门窗已经破烂不堪。

上了木梯,顺着南科的声音,又上了右边一个小阁楼。楼道很窄,仅仅一个稍胖点的人可以畅通无阻。一扇小窗上糊了厚厚的纸,虚掩着,光线暗淡。

老寿星坐在地上,有垫被和盖被,十分简陋。我走近才发现,村支书拉开的那块布帘,不是窗户,而是一扇门。又不像门,太小,太矮,有点像绍兴乌篷船的船仓。

老寿星半倚着身子,探出头和他们说话。老寿星说的苗话,我听不懂。支书翻译,她说没有好烟来招待你们,不好意思。

老寿星声音不大,口齿清晰,神态也很慈祥。

我简单问了些情况,老寿星说她的耳朵不好使了。

出了小阁楼,我刻意看了老寿星吃的东西。

堂屋里有一个火灶,火已经熄灭了,一些干柴烧成的木炭上,搁着一个带柄的小烧锅,现代品。揭开锅盖一看,一些剩饭,几块腊肉,几点蔬菜。村长说,这是老寿星吃的,她要是饿了,就会到这里自己热一下再吃。我有些吃惊,问老寿星的儿孙呢?村长说,有个儿子在身边,应该出去干活去了。

我又进了一个侧门,里面是厨房,一口炒菜铁锅,一个烧得黑黢黢的高压锅,里面没有垫圈,也找不到减压阀。一把同样黑不溜秋的炊壶,斜放在高高的灶台上,几块熏得乌漆煤黑的腊肉吊在灶口上方。灶台四周有些干柴枯枝。

我转身出来,村长打开了一个搪瓷杯子,从杯底到杯口均匀染成了深褐色,视觉上和墨汁涂抹的没有两样。那层厚厚的茶垢,估计没有些年份是积累不了的。磨刀人喝茶很浓,盐也吃得很重,喜欢大碗豪饮自酿的米酒,嚼腊肉。

耳闻目睹这些事实后,我很迷惑,站在现代医学角度,磨刀村人的饮食习惯,好像都不是健康的养生之道,可他们这样生活了一辈子,甚至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

老寿星从阁楼里出来了,南科在拍摄,我也赶紧选角度拍了几张。用平板在光线暗淡的地方拍摄,基本无能为力,被摄对象眨一下眼睛都会虚化。

阁楼过道上,一个有些佝偻的身影扶着木板墙慢慢走,一边走一边说着客气的话。

我很担心她会摔着了。村长说不会,她平时一直这样自己照顾自己,儿子要出去做事。南科又问她,儿子呢?村支书答非所问,说她儿子可是个大孝子,每到寒冷的时候,就会陪着老母亲睡,给她暖被窝捂脚。我以为听错了,追问了一句。村长肯定说是这样的,很长时间了,自从老人有些怕冷开始,儿子都会陪老娘入睡。我的眼睛有些湿润,说起人性,说起对母亲的爱,我们远远不如这个大山里的苗寨汉子。

从老寿星里出来后,我们又去了村部。我请支书和村长将全村70岁以上的老人列个名单,要求有年龄、性别、居住的组名称。

南科一直惦记要给老寿星和她儿子合个影。我们分工,他去老寿星家里等她儿子,我继续采访磨刀村老人的生活情况。

支书和村长一个个打电话核实,我又认真在墙上看磨刀村的简介。

磨刀村位于古丈县东南,与泸溪县、吉首市接壤。全村6个自然村寨:磨刀、白洋、天门、次秋、别州、花岩,又分为8个村民小组,除了前面6个自然村寨外,另加符家组和河边组。全村265户,1418人。

从资料上看,这些数据截止时间为2013年,当年的人均纯收入1850元,全村贫困人口较多,是一个典型的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支书说,数字没有太大变化。村长说,磨刀组已经很多年没有死过人了。

支书和村长一个一个名字记下来,还有位老人一直帮忙打电话核对,他叫王得柏,72岁,我不知道是不是对号入座准了,因为还有一位70岁叫刘庭贵的老人,也一直在陪着我们采访,他带南科去老寿星家了。

支书和村长在统计时,我独自到村里去转了一圈。回来时,他们说统计完了,全村超过70岁的有127人,其中90岁以上的7人,80到90岁之间35人,剩下的是70到80岁这个时段的。

我请他们核对平板里拍摄的老人姓名,支书村长惊讶发现,有好多没有统计进去,马上又对中的老人进行核实,最后确定为133人。我想,这肯定仍是一个不完全的统计。

南科回来时非常高兴,说他去的时候,拍到了老寿星的儿子帮人家维修屋顶。

我大吃一惊,这个儿子年龄应该也不少了。

我问村长,说真的已经70岁了,叫刘庭金。

我赶紧看了南科拍摄的照片。画面让人震撼,一个精神抖擞的瘦小老汉,满脸的笑。让我震撼的是他脚上那双鞋,那双穿了无数条小绳也扣不严实的解放鞋,长沙垃圾桶里捡的比这要好得多。

让我震撼的还不只是这些,突然想起老寿星“船仓”口也摆了一双鞋,那是一双虽不太干净很少破损的解放鞋,那是70岁的刘庭金百岁老娘的鞋。为了让母亲有一双好鞋穿,他宁可穿着稀烂八烂的鞋子,去帮人家修屋捡漏。

这样的大孝子,多吗?

题图为老寿星母子。其他都与文相关。

(待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20256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