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配喇叭中唢呐是西洋乐器吗

唢呐配喇叭中唢呐是西洋乐器吗,第1张

唢呐配喇叭中唢呐不是西洋乐器

肯定不是 西洋乐器中没有唢呐

唢呐是中国的乐器

唢呐是阿拉伯乐器,元朝传入我国

不是 是中国的乐器

唢呐怎样发出正确好听的音色

由于我们乐团的唢呐唢呐声部,编制只有两人,是目前各专业团体中最少的。所以人手不足的情况,经常上演。每当新乐曲排练时,新的乐谱一发下来,笔者就很头痛了。有时包括中唢,次中,低唢,管等等,以及各声部还分一二部,加起来可能有六到八个声部,光是要判断在乐曲中,哪一段甚至于是哪一拍,哪个音比较重要,就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情。或者指挥不t解乐器特性,要唢呐兼吹管。结果原本休息的地方,变成没得休息了,相当累人。如果有看过西洋乐器的乐器法的话,可以看看关于双簧管的部份,都会提及作曲加必须给双簧管适度的休息,不能像弦乐那样长时间持续使用。然而编制就这样,只好继续当超人,拼命了。偶而有比较重要的音乐会时,乐团会找兼任的唢呐演奏员加入阵容,这时稍微可以分担一下上述忙不过来的窘境,但是也会出现新的问题,也就是合作的问题。我所谓的合作,倒不是只工作态度方面的,而是指从合奏为出发点的一些要求如默契、音色、演奏法等等的统一以及融合。

其实现在唢呐演奏的水准普遍提高很多,而在经费充裕、编制比较齐全的乐团,唢呐声部更是人数众多。但是目前看来,人多似乎还是无法解决问题。以不久前的新加坡华乐团与北市国联合120人大乐团来看,人数加倍不见得就比较好,反而容易呈现出力量分散的情形。从以往的经验,临时合作通常都比较容易出现一些步调不一的状况,不论是乐团与独奏家的合作,与客席指挥的合作,或者是与兼任团员之间的合作皆然。而由于唢呐声部音量大,个性强,这个问题也就特别显着。所以即使是很优秀的演奏员,临时参与其他乐团,也很难一下子就进入情况。以前曾听说,早年中广排练,是首席带着组员,一个一个音面对面跟着练,直到练到完全一致为止。这样或许有人会认为丧失了个性,但是以目前国乐合奏来说,个性已经蛮多的了,而共性太少,正需要这样的磨练来使乐团的意志统一起来。

节奏、音准,然后是表情、音色,一步步把所有人纳入规范之中,才能集中力量,显现出群体的能量来。以唢呐组来说,音准的要求当然不可少,只是音色的统一、音量的平衡,才是真正能集中整个声部力量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在演奏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必须透过相当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互相有合作的默契。所以一个知名乐团,往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逐渐成熟起来,就是这个道理。目前有些学校社团,也比照专业乐团的模式,采用整组的唢呐。不过唢呐人才不容易培养,要在学校中训练出一批素质整齐的唢呐,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比赛时就可以听到整首乐曲从头到尾相差小二度的两把唢呐齐奏,这样还不如只用一个唢呐来得好些。学校唢呐组的人员,必须考虑到其乐器的特性、困难度、以及破坏力。必须以较高的标准来建置,而不能一味求人数的众多。而专业乐团的唢呐组,则必须有相当时间的合作经验,以及较为统一的演奏法,才比较容易将整组唢呐结合为一体。这时,也才能对于整个乐队的演奏效果,有更多的贡献。

这个不容易,有人天生就是这样的音色,我就是这样,不过练功是一个方面

只要唢呐一出声,其他所有的乐器都会黯然失色,是所有的!因为论嗓门,谁都比不过它。据说,唢呐的声音频率是钢琴的两倍,音响是钢琴的四倍。

在**《闪光少女》中,一开始,音乐系西洋乐器和民族乐器的同学们互不服气,堵在门口就开始PK,两边是斗得旗鼓相当。直到唢呐的出现。

唢呐一出声,整个调子都被它带偏了

到最后,就连乐器之王的钢琴,也败下阵来。

唢呐“抢戏”不仅仅是因为声音大,还因为它的音色很突出,画面感和穿透力都超强,而且,唢呐的吹奏方式变化多端。

分分钟抢占焦点,根本没法做配角,这成就了唢呐独一无二“流氓大亨”的气质。所以不仅在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等仪式上抢占C位,而且,正常的演奏也是秒杀其他乐器。通常,轮到唢呐了,一般都是这样的。

唢呐的内心独白是:对不起,你们都是伴奏?这也太骄傲了。

因为这些特点,唢呐广泛存在于大家耳熟能详的影视作品中。

在《红高粱》中,高亢嘹亮的唢呐一出,男主角开朗豪放的气质就扑面而来,不仅如此,早在1986年,唢呐就和中国的摇滚和流行音乐,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

至今仍然有很多民间艺人用唢呐吹奏流行音乐,别有风味。

其实,唢呐虽然“土”,虽然“吵”,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有的时候在某些场合还是能让人耳朵一亮的。

《百鸟朝凤》是唢呐名曲。以《百鸟朝凤》为名,还有一部**,豆瓣评分80,超过了很多大制作**。这部**借用传统乐器唢呐的兴衰过程,反应了民俗文化该如何传承的社会问题。

有人说,这是唢呐的挽歌,其实,应该把它看成是一种转型。在保留传统的同时,更要融会贯通,就像影片的结尾,唢呐和西洋音乐结合的背景音乐,依然延续。

唢呐也要与时俱进,与西洋乐器互相包容,结合,故步自封,迟早就会被淘汰。

现在,唢呐其实不仅传承了中国传统的音乐,也把这种魅力转播到了国外。

纽约新世贸中心这只“大鸟”就迎来百鸟朝凤!美国亚文交响乐团的庆新春音乐会在这里闪亮登场,这是新世贸中心首个交响音乐会,也是首个华人艺术团在此献艺!乐团演绎的经典中外名曲吸引数万路人驻足。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说唢呐是“乐器界的流氓”,是因为它声音大、调门高、独一无二,在我们的民乐中扮演着无可或缺的角色,而这份宝贵的传统,也值得我们传承下去。

庆阳西峰唢呐是以唢呐为主奏的民间吹打乐,也称鼓吹乐,经历代艺人不断加工传承至今,以其为数众多的曲牌、庞大的演奏队伍、丰富的民俗内容和浓郁的地方特色而成为我国民间音乐中一个独特的乐种。它以西峰为中心,分布在周边庆城县、环县、合水县、宁县、正宁县及镇原县部分乡镇。仅西峰区就有唢呐班社31个,从业人员286名。该乐种的表演形式有大件组合与小件组合两种。一般乐手都能掌握两件以上乐器,在人员不变的情况下可随意调动。 庆阳唢呐曲牌丰富,韵味质朴,自成体系,独具风格,经普查后采录的传统乐曲有一千二百余首,编入《庆阳地区民间器乐集成》的达496首,这些曲牌按源流沿革可分为器乐化程度较高的传统曲牌、民歌变奏和地方戏曲曲牌三类,代表曲目有《披红挂花》等。

庆阳唢呐的文化价值不仅表现在音乐的独特性上,而且表现在其内容的延伸上。如跑报就是内涵丰富的表现形式之一,它通过口传方式极大地发挥了艺人的即兴创作能力,充分显示出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对继承发扬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这一独特的乐种却处于严重的濒危状态,采取相应的抢救保护措施已刻不容缓。

唢呐的哨子

对于初学者,

哨子的整修能力,几乎占了整个唢呐演奏能力的一半以上。由于还没有完全掌握修哨子的方法,因此经常

可以看见的情况是:哨子容易损坏,变形,或者不好吹。总之初学唢呐者最大的障碍,就是哨子的问题。各地的唢呐规格出入

颇大,相对的,所用的哨子也是五花八门,各异其趣。从材料、尺寸规格、制作方法,乃至于演奏方法,都有所不同。在这里,

我们只针对一般国乐团常用的唢呐来谈。笔者在乐团吹过的唢呐种类,包括了台湾唢呐、两种广州唢呐、三种北京唢呐、两种

苏州唢呐,以及其他一些少用的地方性唢呐。其中合奏使用的唢呐就有近十种之多。而所用过的哨子,种类也不少,大概也有

近十种之多。如果把这十种哨子,一一配上前面说的十种唢呐,结果会如何呢?

根据笔者个人的经验,如果只要求有声音,音可以吹准的话,大概八成都可以互相套用,只有少数规格特殊,差异过大的才

无法任意配套使用。但是如果要能吹得顺手,可能比率就会大幅降低到少数几种,甚至于只有唯一的对应而已。由此可以发现,

哨子与唢呐的配合,是相当重要的。以一般合奏用的国乐唢呐来说,市面上可用的哨子较多。如大家用得较多的河北哨,或者

是吴氏管乐的哨子等等。然而即使是同样的唢呐,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也必须选用不同的哨子。这是由于演奏者个人的演奏习

惯所决定的。

比方说笔者自己用的哨子,有些人根本吹不动,有些人却嫌太软,使不上力气。而笔者自己数年来所用的哨子,随着自己吹

法的改变,也有相当的变动。所以整个看来,唢呐的哨子实在很难订出一个标准,能够放诸四海皆准的。在这里,笔者提出几

个想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

哨子的差别,包括了软硬、厚薄、长短、宽窄、肥瘦、大小、扇面角度,以及其他无法描述的细微型制上的差异。挑选的

时候,主要还是凭藉经验的累积。

2

芦苇原本是圆形的,经过烫烙以及绑哨的步骤,才成为哨子的模样。而这两个步骤都是由手工操作的,自然会有很大的不

确定性。因此对于哨子的烫烙以及绑哨步骤,必须拥有能够自行处理调整的能力。

3

根据使用目的之不同,应使用不同的哨子,并以不同的方式整修之。看乐曲需要的音色、音量、融合度等要求,来整修出

不同目的的哨子。

4

在第

3

点的不同处理过程中,应该尽量维持音准的稳定性以及规格性。也就是说在换用哨子时,不至于对音准的控制造成

负担为原则。

5

由于哨子纤维从不稳定到稳定乃至老化,有一定的进程与寿命,因此维持适当数量以及哨龄的备用哨子,是相当重要的。

最低限度应该有各相差一周的两个备用哨才够。

6

修哨属于唢呐根本技术之一,因此不可假手他人。例如说都是买修好的哨或者依赖老师同学代为整修。唯有自己掌握修哨

的诀窍,才能逐步提高演奏的水准,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

7

修哨难免有挫折,而且成功比率有时较低,在精神以及金钱方面造成损失。此时唯有体认修哨不易的事实,并努力磨练修

哨技巧,掌握正确吹奏方法,才能较快进入状况。

至于具体的修哨法,请参阅拙作『唢呐入门』,于此不再赘述。有些书中未提及的部份,可就近找老师请教之。

希望未来唢呐哨子的规格能较为标准化,同规格哨子的制作也要能尽量统一。如此对于有心学习唢呐的人来说,无疑的可以

减少许多障碍与挫折

  是乐器,用来吹的

  唢呐又名喇叭,小唢呐称海笛。唢呐,在木制的锥形管上开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装有细铜管,铜管上端套有双簧的苇哨,木管上端有一铜质的碗状扩音器。唢呐虽有八孔,但第七孔音与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与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

  编辑本段简介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由波斯传入(Surna音译),在西晋时期的新疆克孜尔石窟寺的壁画中就已经出现了唢呐演奏的绘画,最晚在16世纪就在中国的民间流传了。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成圆椎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也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广东地区亦将之称为“八音”。在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最初的唢呐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就连唢呐这个名称,也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唢呐大约在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形象。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传到中国中原地区。 到了明代,古籍中始有唢呐的记载: 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中国普遍应用。明代武将戚继光(1527~1587)曾把唢呐用于军乐之中。在他《纪效新书·武备志》中说:”凡掌号笛,即是吹唢呐。” 较详细的记载见于明王圻编《三才图会》(1607年刊): 唢呐,其制如喇叭,七孔;首尾以铜为之,管则用木。不知起于何代,当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 明朝王磐《朝天子·咏喇叭》则是描述唢呐最好的文章:“喇叭,唢哪,曲儿小,腔儿大。来往官船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仕么真共假?眼见得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水尽鹅飞罢。” 明代后期,唢呐已在戏曲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以伴奏唱腔、吹奏过场曲牌。而在以戏曲音乐为基础的民间器乐中,唢呐也成为离不开的乐器。 到了清代,唢呐称为“苏尔奈”,被编进宫廷的《回部乐》中。今天唢呐已成为中国各族人民使用颇广的乐器之一。 中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广为流行

  唢呐是中国历史悠久、流行广泛、技巧丰富、表现力较强的民间吹管乐器。它发音开朗豪放,高亢嘹亮,刚中有柔,柔中有刚,深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欢迎的民族乐器之一,广泛应用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礼、乐、典、祭及秧歌会等仪式伴奏。据历史资料考查,唢呐流传于波斯,金元时期传入中国。根据文字记载,明正德穴公元1506—1521雪年间,王西楼所作词中就有这样一句:“唢呐唆哪,曲儿小,腔儿大。”明代弘治间,朝鲜修篆的《乐学轨范》中写道:“唢呐制与喇叭……不知起于何代,当是军中之乐也,今民间多用之。”在明代又将唢呐编入《回部乐》中,称“苏尔奈”。中国有20多个民族流行唢呐,流行地区不同,其称呼也各不相同:汉族现有唢呐、大笛、海笛、喇叭、叽呐、乌拉哇、暖子、梨花等多种名称,而明、清时期有苏尔奈、得梨、号笛、金口角、聂兜姜等叫法:维吾尔族称苏奈尔、黎族称抹轰、拜来、宰乃、沙喇等,蒙古族称荜什库尔、那仁荜篥格等等。 然而唢呐又是一件世界性的乐器,流布于亚、非、欧三大洲的30多个国家,不同国家也有不同的称谓:东北亚的日本称茶留米罗;朝鲜、韩国则称太平萧;东南亚诸国称沙喇沙鲁呐;中亚的达吉斯坦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等国称祖尔奈或素尔奈;唢呐南亚的伊朗、印度、阿富汗等国家分别称锁钠、沙呐、祖尔呐;西亚的阿曼、科威特、叙利亚等国称斯勒依;北非的埃及、阿尔及里亚等国分别称米兹玛尔、祖尔呐、祖喀呐;而欧洲的罗马尼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称苏尔勒,俄罗斯称祖尔呐等等。而唢呐则是近代的统一称呼。

  编辑本段音域音色

  D调高音唢呐用高音谱表按实际音高记谱。它的总音域为a(1)-b(3),乐队中的常用音域为a(1)-d(3)。 唢呐的中、低音区音色豪放、刚劲,各种技巧都易于发挥,非常富有表现力;高音区紧张而尖锐,在乐队中应用要谨慎。

  编辑本段沁阳唢呐

  沁阳唢呐属木制双簧管乐器,它的音量大,音质明亮、粗犷,演奏方便,善于表现热烈奔放的场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调。 1606年,沁阳人乐圣朱载堉用科学的方法阐明了十二平均律,解决了历代众说纷纭的“旋相为宫”难题,并改良了唢呐的发音位置,在唢呐八音孔的基础上研制出“三眼管子”,为我国民族管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朱载堉还担当沁阳唢呐演奏的领班人,他在九峰寺创建了“金鼓会”,每逢农历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唢呐班都要在这里聚会。在朱载堉的影响下,怀庆府一带的唢呐班逐渐增多,明末清初时的“同乐会”、“贾家班”,清至民国时的“麻金班”、“毛旦班”、“银河班”等在当地影响很大。沁阳流传着“大花轿、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闺姑女、门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的俗语。沁阳境内的唢呐整体上可分为四大家两大派。以沁河为界,分为沁北派和沁南派,两派演奏风格各有不同。 唢呐于金、元时代传入我国。 唢呐:俗称“喇叭”。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编辑本段特色

  传统唢呐的管身一共有八个孔,分别由右手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以及左手的大姆指、食指、中指、无名指来按(惯用手不同者可换左右),以控制音高。发音的方式,是由嘴巴含住芦苇制的哨子(亦即簧片),用力吹气使之振动发声,经过木头管身以及金属碗的振动及扩音,成为唢呐发出来的声音。 传统唢呐按音域及乐器大小可区分为小唢呐(又称海笛)、一般高音唢呐,以及大唢呐,但其中又可分为各种调性的唢呐(例如G调小唢呐、F调小唢呐、D调高音唢呐、C调高音唢呐、G调大唢呐等等),所谓的调性是指放开最下面三孔时所吹出的音。一般而言,传统唢呐的常用音域为十七度音,以最常用的D调高音唢呐而言。其音域由低音A至高音A(高音B偶尔使用,但很难吹出) 现代改良的加键唢呐,一般可分为,加键高音唢呐、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其特色为增加了按键及半音孔,以增加音域和稳定音准。因各地区、各制造者的不同,形制以及按孔方式也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加键中音唢呐而音,常用音域一般为十八度音。 唢呐的最大特色,在于其能以嘴巴控制哨子作出音量、音高、音色的变化,以及各种技巧的运用,这使得一方面唢呐的音准控制十分困难,另一方面则使得其音色音量的变化大,且可藉由音高的控制,作出很圆满的滑音,这些都使得唢呐成为表现力很强的乐器。而哨子的调整工夫,也因此成为唢呐演奏者必须具备的重要技术,除了哨子状况的好坏会影响省力与否及音准之外,视不同的曲子及音色需求,也必须以不同的方式作哨子的细微调整。

  编辑本段戏曲伴奏

  唢呐是明清以来传统中国民间经常使用的乐器,其出现的场合如下: (一)戏曲伴奏:许多中国戏曲的伴奏中都会用到唢呐,尤其是中国北方、西南方的剧种为然,而在清代中叶以后最广为流行的京剧中也有少数的戏会用到唢呐。 (二)鼓吹乐、吹打乐等器乐演出:其中鼓吹乐是指以唢呐等管为主奏打击乐伴奏的演出方式,最有名的乐种是山东鼓吹,吹打乐则是吹管乐器与打击乐器一同的演出,比较有名的乐种如像是十番锣鼓、浙东锣鼓等。这类器乐的演出多在各种节日或地方集市时出现。 (三)民间歌舞乐: 用于歌舞的伴奏之用,例如南方的采茶歌舞,北方的秧歌(又称社火) 常用在节日及丰收等场合。 (四)其他类型器乐曲: 如潮州音乐、北管音乐,客家汉乐、 还有广东音乐的少数曲目。这些音乐一般是以室内演出的形式出现,但其中北管音乐经常出现在室外的各种婚丧喜庆的场合。 (五)宫庭用乐: 包括以仪式为主的雅乐以及用于军队或表达皇帝气势用的鼓吹乐之中,都用到唢呐类的乐器。(但有些宫庭乐的乐器名称很难区分是属于唢呐类还是号角类的乐器)

  编辑本段改革与运用

  近现代以来,中国音乐发展受到西方音乐的影响,在音乐形式内容以及乐器上都有所改革,唢呐也受到影响。 (一)民族乐团(国乐团)中的地位:近代中国模仿西方的交响乐团而成立了 民族乐团, 但在中国传统乐器中,铜管乐器较为缺乏,在写曲子时,将原本是木管乐的唢呐,担负起类似交响乐团中铜管乐的角色,因此唢呐多用于雄壮需要气势的曲段。而由于传统唢呐音域较小(尤其缺乏中低音域),且半音等音准难以控制,因此模仿了双簧管等乐器的按键,发展出加键中音唢呐、加键次中音唢呐、加键低音唢呐等乐器,以弥补管民族乐团中中低音声部的不足。 (二)独奏曲的发展: 唢呐特殊的音色及丰富的表现力,相较于在乐团中合奏,更适合于独奏。 近现代的乐器改革者,首先从传统民间的器乐的曲子改编。其中最有名的唢呐音乐家是任同祥,他在1950年代开始,由山东鼓吹的唢呐曲目中,改编了许多独奏乐曲,其中最有名的曲子是《百鸟朝凤》,曲子中以唢呐模仿多种鸟鸣的声音。其后,许多出生于民间的唢呐演奏者,也纷纷从事新的独奏曲的改编创作。1990年代以后也逐渐出现大型的协奏曲,如关乃忠所写的《花木兰》协奏曲(吸收了豫剧音乐)等。

  编辑本段民间唢呐

  人们婚丧嫁娶,操办红白喜事的礼仪由来已久,早成为民间传统的一大习俗,尤其在农村广为盛行。那些陈旧的仪式,古老的民情,不知延续了多少年,让人追忆起来,仿佛就在昨天。 老百姓有句俗话:婚事乃人生之大事,该喜该贺,即便是白事也要权当红事办,热闹气氛不能少。因此,当年的唢呐匠、鼓乐手十分走俏吃香。远的不说,南充城的一伙唢呐艺人就红火过好一阵子。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城郊的农村人家,凡逢年过节操办喜事,谁家都想图个闹热,争

  面子,讲排场,请来唢呐匠和鼓乐手,吹吹打打送嫁妆、跟花轿、闹洞房,以及喝喜酒、回娘家等一系列喜庆娱乐活动,少则也要闹上十来天。操办丧事的风俗习惯更多,倘若祭奠长辈,铺排场面更不亚于红事。无论吊丧、送丧,都不离锣鼓吹打。更有甚者,请来戏班、打玩友、唱孝歌,亲朋好友陪同艺人们通宵达旦。 提起民间唢呐,年长的艺人们常有“胡琴三担米,唢呐子一早晨”的说法。其实,民间唢呐跟其它民族乐器一样,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况且,民间唢呐曲牌数以百计,即便是流传甚广且常用的曲牌也足够吹鼓手操练三年五载。吹鼓手是民间的习惯称呼,其实他是唢呐匠与鼓乐手的合称。他们由社会业余器乐爱好者组成,也有民间艺人参与。凡有人请,只须邀约5人(吹唢呐2人,敲锣鼓3人)短暂合伙,因此吹打水平参差不齐。譬如在民俗文化“跟花轿”的礼仪中,有的唢呐艺人吹的《蚂蚁上树》、《南瓜花》、《伴妆台》等曲牌 ,一听那口风与技巧,便知是祖传老手。但敲打背鼓、镲子、铛铛锣的伙计,则多数是操练过三五天的半罐水,只图锣鼓敲得响,跟着唢呐节奏走,并无多大技巧可

  言。要说办丧事那三吹三打的仪式中,民间唢呐可谓是独擅胜场。大凡鼓锣一响,三吹唢呐曲牌《普庵咒》、《水落音》、《将军令》必不可少。用他们的行话说,能驾驭此套曲牌的唢呐艺人,无一不会师传的换气功夫。相比之下,在祭奠、送丧等仪式中,唢呐所吹的哀乐曲牌《闹山河》、《哭皇天》就显得简而无华。 时代在变革。如今,操办红白喜事的人家各有所好:礼车游城、旅行结婚、集体婚礼、植树吊唁、孝歌仪式等等。不过,在偏远山村的农家人依旧眷恋着传统的习俗,甚至把“抬花轿、送新娘”礼仪视为一项古为今用的娱乐活动,别具一格地搬进了城市,吹吹打打,披红挂彩,让群众一睹民俗文化之风采。 唢呐曲谱

  唢呐曲谱:唢呐曲牌中常用的有:[春来到]、[大汉东山]、[小汉东山]、[大桃红]、[小桃红]、[大开门]、[小开门]、[大风入松]、[小风入松]、[文二凡]、[武二凡]、[水龙吟]、[新水令]、[折桂枝]、[晏驾令]、[山坡羊]、[红绣鞋]、[唢呐皮]、[娃娃]等。 一枝花;小开门;小放牛;喜庆丰收;十八板;山坡羊;六字开门;啦呱(二重奏);哈哈腔;凤阳歌绞八板;百鸟朝凤;婚礼曲;二人转牌子曲;普天乐;百鸟朝凤;欢庆胜利(协奏曲);二人转牌子曲;一枝花;大得胜(吹打乐);抬花轿;十样景(二重奏);天府好;庆丰收;塔塔尔舞曲;小放牛;龙腾虎跃(吹打乐);河北梆子腔;喜庆丰收;丰收;小开门;送新娘。 客家唢呐 客家唢呐手

  客家唢呐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鼓手举于道 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客家唢呐分悲调和喜调,喜调轻快、欢乐,吹奏时激昂嘹亮、和谐悦耳;悲调深沉、低吟、委婉幽怨。在民间,唢呐有着深厚的根基,一般百姓家举办婚丧寿庆、乔迁新居、过年过节时都要请几个唢呐手来庆贺热闹一番,发展到今天,送子参军,开张剪彩也要请唢呐乐队。 周家班唢呐 周家唢呐代表人物第三代传人管乐大师周正玉

  周家班即周家吹打班,民间又称[芗疫锬臶唷⒅芗夜睦职唷⒉ち掷�龋�且月浠г诎不樟殍狄��ち执宓闹泄�芾执笫χ苷�竦戎苁献迦宋�质殖稍钡闹泄�窦淅职唷V芗野嘧郧迥┐词家岳捶⒄沟较衷冢�汛�屑易辶����00多年沧桑。目前, 男女老幼乐手共计100余人,横跨苏鲁皖浙,享誉民间海外。 唢呐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辑本段吹奏技法

  唢呐不是个复杂的乐器,它的结构非常简单,由哨、气牌、芯子、杆和碗五部分构成。木制圆锥体杆上开的8个音孔,前七后一,错落的排列着;杆子上装的铜质芯子;芯子上面套有气牌和芦苇做的哨;杆下端安着碗。就是这样朴实,甚至有些简陋的结构,却几乎能演奏所有管乐的技巧,甚至能模仿人的唱腔,鸟的鸣叫等等奇妙的声音。把唢呐的几个部分拆开吹奏,能分别模仿不同的人物角色,老生的苍老低沉,花旦的俏皮灵动,武夫的粗鲁莽撞……这样一个小乐器,竟能独自演绎出人世间的喜怒哀乐。 吹奏唢呐,也需要一些技巧,要用手指把音孔完全按满。倘若音孔按不严,往往发出的声音就不准。因此,拿捏唢呐的吹奏气息,也成了一门学问。演奏唢呐往往比较费气,音越高耗的气量也就越大。一般吹奏起来,不能无间歇地长时间表演,但经过训练的演奏者,尤其是民间艺人,吹起唢呐来,互相比着较劲的就是持久的耐力。"循环换气法"是最常见的演奏方法,这样的吹奏能使得气息总是饱满不息,可以使乐音不间断地长时间延续,甚至全曲一气呵成。 唢呐定调的丰富,非同一般。多彩的调音,造就了唢呐的丰富全面。目前的唢呐多分为[咭闹�幸闹蚚鸵闹�帧F毡槭褂玫母咭暨锬牛�鸵羟�源�成成��⒁艉袷担恢幸羟�囊羯�蚴歉战 ⒚骼剩�钌贸じ髦旨记傻难葑啵��灰帐醯谋硐至�透腥玖Γ桓咭羟�姆⒁粝炝粒�┛炝芾欤蛔罡咭粼蚣馊瘛⒋潭��盐詹缓镁突岜涑赡烟�脑胍簦�虼撕苌偈褂谩5毕戮��母锏募蛹�锬牛�殉晌�褡謇侄又幸蛔橥晟频睦制鳎�硐至Ω��岣弧 各地的唢呐都不尽相同,有大,有小,有粗犷,有柔和,种类甚多,通常以杆的长短不同而分为五种。小唢呐杆长往往在22~30厘米,[羯玔岷停�钍屎嫌美炊雷嗷蚝献啵�乇鹗堑彼�攵��认依制饕黄鸷献啵�褡�鸱�������愣玔⒐阄鳌⒏=ā⒑�虾徒�鞯仁《伎梢悦俚盟�淖儆啊 各地所用的哨也不同,有芦苇的,有麦杆的,也有用褐紫色胶性虫壳的(但吹起来非常软),音响可谓别具一格。中唢呐杆长32~40厘米,流行于[�誟�憬璠蚚不誟淮��袅坎淮蟛恍。�迷诟栉璋樽嘀校�浅S蒲铩4筮锬鸥顺2~57厘米,声音低沉宏大,仿佛英雄出世,壮志满怀,气宇轩昂。在东北、山海关和冀东一带北方地区,粗犷的大唢呐也是吹奏大型乐曲的最好选择。相比杆长50厘米的"大杆子",柏木杆稍短一点,流行于河北、河南和山东一带。清脆明亮的声音好像能拨开云层见晴空,令人心神舒爽。用柏木杆吹奏小调以及模仿戏曲中人声唱腔,显得格外得心应手。海笛的长度不到20厘米,各部件也较小,玲珑小巧,发音却尖锐响亮,高亢冲霄。江苏、浙江和安徽一带器乐合奏是它最好的舞台。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闽西大唢呐,通常两支一起合吹列奏,称为"公吹"和"吹"。两支唢呐构造相同,只是在长度和粗细上略有差别,"公"短""长,"公"细""粗,"公吹"的音色甜美,"吹"的发音低而浑厚,配合在一起,天衣无缝。

唢呐的词语解释是:唢呐suǒnà。(1)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唢呐的词语解释是:唢呐suǒnà。(1)管乐器,管身上面七孔,下面一孔。原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入中国。 注音是:ㄙㄨㄛˇㄋㄚ_。 结构是:唢(左右结构)呐(左右结构)。 拼音是:suǒ nà。 词性是:名词。

唢呐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波斯语的译音。或译为“苏尔奈”、“唢拿”、“唆呐”、“锁呐”。簧管乐器。金元时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我国。引《清文献通考·乐二十三》:“其乐器有大鼓、小鼓、铜号、铰子、_呐、喇叭。”曹禺《北京人》第三幕:“外面忽然传来一阵非常热闹的吹吹打打的锣鼓唢呐声,掩住了风声。”沈从文《萧萧》:“乡下人吹唢呐接媳妇,到了十二月是成天有的事情。”

二、国语词典

乐器名。古_篥之属,本回族乐器,原名「苏尔奈」。以木管为身,由细渐粗,上开八孔。木管上端为一细铜管,细铜管前端可套以苇制哨子。木管下端承接一个铜质的喇叭口。音色高亢宏亮。

三、网络解释

唢呐公元3世纪,唢呐由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唢呐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在台湾民间称为鼓吹;在广东地区又被称为嘀嗒,是广东“八音”乐器中的一种。唢呐发音高亢、嘹亮,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关于唢呐的诗词

《唢呐》

关于唢呐的诗句

唢呐

关于唢呐的成语

参差不齐不为已甚仓皇出逃伯道无儿不期而然沉博绝丽绸缪束薪摇旗呐喊草庐三顾不期然而然

关于唢呐的词语

成人之美仓皇出逃伯道无儿草庐三顾不期而然不齿于人不名一钱不为已甚沉博绝丽绸缪束薪

关于唢呐的造句

1、除了唢呐、二胡、琵琶、大阮、古筝等传统乐器演奏,演奏还加入了卡巴萨、铃鼓、现代便携式小定音鼓等乐器。

2、锣声,鼓声,唢呐声,声声震天,多谢月老把红绳系牵。喜事,乐事,如意事,事事顺心,祝福爱情将两心相连。恭祝新婚大吉。

3、在迎亲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是举着“俞府”、“迎亲”字样牌子的男方亲戚,紧跟着唢呐队,后面是四人大轿和新郎的白马。

4、梆子、大锣、铛锣、二锣、包锣、大钹、鼓、马锣,再加上唢呐,雷八仙自制了一个台架方便使用。

5、“得胜令”等各种曲牌,随着锣鼓、唢呐的节奏,舞龙人和舞狮队统一步伐舞起龙灯和狮灯,浑如一条条火龙在空中飞舞,煞是壮观。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唢呐的详细信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7459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8
下一篇2023-06-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