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有谁知道山西永济的出生礼、婚嫁礼、丧葬礼的风俗?

急急急...有谁知道山西永济的出生礼、婚嫁礼、丧葬礼的风俗?,第1张

  古代风俗百图
  http://tiebabaiducom/fkz=457902430

  背冰亮膘是流传在山西南部永济县境内的一种奇特的民间风俗活动,当地人给它起的名字就是“背冰亮膘”。
  “背冰亮膘”是由一百零八个小伙子组成八卦阵的队形,踏着鼓点,不断地变换队形并进行表演。这些小伙子,身着短裤,头裹红色绸巾,手敲铜锣,光着脊梁背着从黄河里捞起的大冰块。小伙子们胸部、胳臂、腿上的肌肉都裸露着,丰满的肌肉,健壮的体魄造成了一种特有的、罕见的健美气氛。
  “背冰亮膘”的传统民间文艺活动在山西南部的永济县由来已久。这种活动,原本是一种祭祀活动,一八五三年五月,太平天国将领林凤样、李开芳率部两万余人从扬州出发北伐,一路上突破清军的堵截,经过安徽、河南等省来到山西的南部。一天,北伐的太平军遇到险情,前有清军的火龙阵阻挡,后有追兵逼近,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永济县首阳长旺村的村民相福禄自告奋勇,率领二百名精兵,化装成绵羊,将冰块投入火阵,为北伐的太平军打开了通路。为了纪念,长旺村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举办“背冰亮膘”活动。而且,这种“背冰亮膘”活动都要沿着黄河边行进。一边是汹涌澎湃的黄河,河床中滚动着冰凌,岸边是踏着鼓点、光着膀子的“背冰亮膘”队伍,真可谓是有趣之极,令人咋舌。这种风俗代代相传,一直至今。如今,已成为这里的传统民间活动。而且,这种活动已经注入了现代体育锻炼的色彩。
  据说,凡是参加“背冰亮膘”活动的人,一年四季都不会生病。可以想象得出,冰冻的冰块放在人的背上,而且又在每年正月十五这尚未解冻的黄河岸边,可见这些小伙子们的体魄是何等健壮。
  “背冰亮膘”,是对当地年青人体质、力量、抵抗寒冷能力的严峻考验。如今,“背冰亮膘”活动仍在晋南地区的永济县境内流传着,每逢正月十五,这种活动就加入了“闹红火”的行列中。http://baikebaiducom/view/928580htm

  山西婚礼习俗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古以来,山西的婚姻礼仪要合八字,求婚、定婚、成亲,仪式繁多,其中不乏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礼俗。 结婚要选定良辰吉日,男女双方亲家各自设筵席招待亲朋好友其中有几个有趣的习俗:

  鸳鸯饺:

  婚礼当天,出嫁的女儿要在家吃一餐饺子这饺子的形状很特别,饺子的两头再对折,形状像一个元宝我们当地俗称"鸳鸯饺",饺子必须要由儿女双全的亲戚邻居来包,取意吉祥而女儿吃饺子的数量,必须大于自己的年龄数
  上头与开脸:

  出嫁前夕,女家还要给女儿“上头”和“开脸”。“上头”,即改变头发式样,把辫子盘成发髻。“开脸”又叫“开面”,其实是新娘进行美容修面,并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尊长和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即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在筵席的首位。尊长、邻里除对待嫁的姑娘表示祝贺外,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洗脚不带土:

  女儿吃完饺子后,要由女方的姐姐或长辈洗脚,并坐在闺床上母亲缝制的新褥子上,不再下床,直至新郎来迎娶女儿出嫁离家时,山西各地都有不带娘家土的习俗。民间认为“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怕带走了土会带走娘家种庄稼的好运气。这自然是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女儿出嫁时,要在炕上换上新鞋,然后由哥哥或舅舅背上或抱上轿;或者坐在椅子上,由人抬上轿不管怎样出门,反正是脚不沾地。

  哭婚:
  女儿在出嫁前,山西各地大多有“哭嫁”的习俗,人称“媳妇哭,娘家富”。据民俗学专家研究,这一习俗的起源与远古时代的“抢婚”有关,后来女子被掠夺时的哭诉才逐渐演化为婚俗中的“哭嫁”。这不是乐极而悲,往往有其真实的内容。一般是感叹无忧无虑少女生活的结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眷念兄嫂弟妹及与女友的友好相处之情,同时对为人妻、媳的人生转折甚感惶惑不安。如果对婚事不太满意,感到委屈,更要借机发挥,大哭而特哭一场。新娘的母亲、女友与家族中的女眷,一般都要陪哭。

  藏鞋:
  迎娶的队伍到来后,女方的家门往往由新娘的妹妹或女友们紧闭、关锁。一方面显示女方家族的尊严,另一方面是故意捉弄迎亲者。迎亲者怕误了时辰,只有付“开门钱”了事。吕梁柳林一带,迎娶队伍到女家门口时,要把一只羊赶在前头进门,俗称“撞门”。在浮山,有一种叫做藏鞋的习俗在新郎来迎娶之前,女眷要将新鞋藏在隐秘的地方,以拖延新娘出门的时间,表现对新娘出嫁的不舍新郎要在闺房中寻找鞋子,一般都找不到,所以只有付"红包"给女眷喽

  跨门槛与踩火盆:
  这个习俗很多地方都有,不多说了!

  "枣生贵子":
  在新娘跨进新郎家门时,亲戚朋友要将红枣,花生,大豆麦粒,红豆等撒向新娘取意"五谷丰登,红红火火,早生贵子"红枣代表"早",花生就代表"生"啦新房的枕头中一般也藏有这些东西,并且还会有面蛇娃,面兔娃据说面兔娃代表女孩,面蛇娃代表男孩 在我家乡晋南浮山一带,求子迫切的人家,讲究在别人结婚时,索要和偷取新房枕头中象征男孩、女孩的面蛇娃、面兔娃

  抹黑与抹红
  在运城地区的运城市、永济县、芮城县等地,流行着一种奇特的风俗,那就是儿子结婚时,要给父母抹红和抹黑。 在儿子生下小孩以后,也要给小孩的爷爷、奶奶抹红或者抹黑。这种抹红或者抹黑,带有一种喜庆色彩。

  一般抹红或抹黑时,都由同辈人去完成,而不是由下辈、晚辈去给抹。同辈人抹时,男子给男子的同辈抹,女子给女子的同辈抹。

  这种红的或者是黑的颜色,一般都比较随意。比如黑色,常常是用手在黑烟熏成的黑锅底上抹一把,为了避免被抹者马上洗掉,还常常要在手上沾些油,在黑锅底抹一把,再给同辈的脸上抹上去。

  这种抹,常常是对方不太防备的时候进行的。比方说,张大爷的儿子结婚,李大叔前来贺喜,李大叔对张大爷说:“大哥,添喜了,你们家添人进口,喜事喜事。”就在说话中间,李大叔已经伸出带着黑的掺了油污的手,给张大爷抹了上去,趁张大爷不防备时已经完成了任务。

  在我们这里,不仅要给男方父母抹黑抹红,并且要让父亲装扮成女人的模样,而母亲装扮成男人的模样这种化妆也颇为有趣简单母亲系个白头巾,就很像个男人了,父亲则带上红纱巾,描了眉,涂红了嘴,把红辣椒串成串,戴在耳朵脖子上,就是耳环和项链了

  无论是抹红和抹黑,都有着开玩笑、添彩、增加喜庆的意味。这种民情风俗,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http://bbsajhjcomcn/viewthreadphptid=109154

  明熹宗册封“龙凤面”http://booksinacomcn/longbook/else/1100671693_dijiangandmeishi/85shtml

  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是我国的重阳节。
  我国古代以“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初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做“重九”。据三国时的曹丕在《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出题日月并应,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的起源,可以上朔至汉初。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惨害后,戚夫人身边—位姓贾的宫女也被逐出宫,嫁与贫民为妻。她对乡里人说,在皇宫中,每年九月初九,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百姓们听了纷纷仿效起来,自此,重阳节成为习俗,每年到了重阳节,都要开展几项活动。
  重阳节插茱萸。古人以为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灾消难。唐代王维在《九月九日忆东山兄弟》一首七绝中云: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诗人于少年重阳登高时,怀念故乡蒲(今山西永济县)地的亲人而作的名诗,记载了古代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风俗。朱放在《九日与杨凝崔叔登江山上有故不往》一诗中也有:“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的诗句。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诗中所云:“天开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把茱萸当作犒赏。
  重阳吃“重阳糕”。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象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http://wwwchaofengorg/article/detailaspid=6026

  山西永济http://hibaiducom/%D3%C0%BC%C3guotian/blog/item/89527d1fa6f6a109314e1523html

  永济旅游网http://yongji-tournet/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2374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17
下一篇2023-06-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