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的儿子剧情介绍

将军的儿子剧情介绍,第1张

主演:朴尚民 申贤俊

别名:

导演:林权泽

编剧:林权泽

年份:更早

地区:韩国

语言:日语 韩语

片长:108分钟

上映日期:1990-06-09(韩国)

类型:剧情 动作 犯罪

剧情介绍

20世纪30年代,朝鲜沦陷,国内各方势力犬牙交错,一片混乱。汉城的钟路区被视为汉城的心脏地带,这里同时也是日本和朝鲜黑帮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朝鲜黑帮方面,钟路商圈的高熙庆,他掌握了钟路商圈游兴街(同日本繁华街)的地盘,被视为朝鲜黑帮的霸主,他同严东旭以及绰号“番人”的金斗汉(朴相民饰)共同瓜分钟路商圈。

历史上不乏一些因为自己的老爹是高官,所以就为非作歹的纨绔子弟,这种人往往犯了错,都有老爹出面替他摆平,别人看在他的背景的份上,也不会去招惹他,也就造成了他变本加厉。不过,有这种仗着自己权势大就为所欲为的人,却也有即便身为主帅,面对自己不听军令的儿子,直接下令斩首的,比如戚继光。

据《仙游县志》载,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海门一带抗倭。一次,约三千名倭寇在海门沿海上岸,准备去临海、仙居一带抢劫。戚继光命令戚印领兵在双港与城西交界的花冠岩一带埋伏,自己出兵佯败,把倭寇引到上界岭,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后,再两军夹击,一举全歼。结果戚印年轻气盛,交战心切,没等倭寇全部进入包围圈就下令擂鼓冲锋,结果让一部分倭寇逃脱了。

戚继光回营升帐,因戚印没按照军令行事,下令推出去斩首。陈大成等将领跪在地上要求从宽处罚,留他一条性命将功赎罪。戚继光不答应,说:我是一军主帅,如果我的儿子犯了军令可以不杀,以后还怎么带兵?军中的命令还有谁去执行?于是,就在白水洋上街水井口这个地方,戚继光将戚印斩杀。

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

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儿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是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的一首民谣,谣中的戚爷指的是明代著名抗倭名将、民族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588年),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山东蓬莱人。戚继光出生将门,自幼便立志驰骋疆场,保家卫国,曾挥笔写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著名诗句。戚继光17岁时承袭了父祖历任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之职,25岁时被提升为署都指挥佥事,担负起山东沿海防守海疆、抵抗倭寇的重任。

倭寇的形成,最早要追溯到元朝。为了剿除倭寇之患,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素有威名的戚继光被调任到倭患最为严重的浙江任都司佥书,主持这一地区的抗倭斗争。戚继光初至浙江时,这一地区卫所空虚,士兵老弱;将官不习武艺,不懂兵法;水军战船十存一二,且年久失修……有一次,八百多名倭寇侵入浙江沿海的龙山所,戚继光亲自率军迎击,但是由于明军老弱怯战,接战没几个回合,便已显现出溃败的迹象。在这危急关头,戚继光一马当先,冲至阵前,连发几箭,将倭寇的几个头目射倒,倭寇明军统帅如此英勇,便仓惶逃窜。为了改变这种兵士羸弱、防备松弛的现状,戚继光从当地的渔民、蛋户中招募新军,并加以严格的训练,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不多,只有三千多人,但是打起仗来,却个个都能以一当十。这支军队不仅作战勇敢,而且纪律严明,从不敢乱民扰民。当地的人都亲切的称呼这支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队伍为戚家军。戚继光依靠这支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在抗倭的斗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几百年来一直在闽、浙一带广为流传。在福建莆田,这一故事还被改编为闽剧《戚继光斩子》,以艺术的形式在民间盛传不衰。此外,在福建宁德、连江、闽侯,浙江义乌等地也有类似的传说。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历史事实,到底发生在那个地方一直众说纷纭,没有定论。

也有人认为戚继光斩子的故事发生在浙江台州地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抗击倭寇,几次大的战役都连战连捷,打得倭寇是闻风丧胆。

有一次,戚继光率领军对在台州府围剿一股倭寇,倭寇与戚家军接战之后,很快大败,有一股残敌想绕道城北的大石退守仙居。为了彻底消灭这股倭寇,戚继光立即命自己的儿子戚印为先锋,率领军队抄近路在白水洋常风岭一带伏击。临行前戚继光一再交代戚印,与倭寇接战之后,不要急于求胜,要佯装失败,将敌人诱至仙居城外再予以反击,以迫使城中的倭寇出援,一举歼灭。违反军令者要按军法处置。戚印率军到达常风岭之后,将军队埋伏在山道两旁的树丛中,此时,倭寇的队伍也沿着这条山道开了过来,前面还押着一些抢掠来的妇女和牛羊等,戚小将见后,气愤万分。

再也沉不住气,马上下令军队展开总攻,一时间矢石齐飞,刀枪猛舞,喊声震天。戚印只顾了奋勇杀敌,竟然忘记了父亲临行前交代的只许败,不许胜的交待。霎时间就将敌人全歼在山道之上。后来戚印率军回营,将士们都言戚印作战勇敢,杀敌有功。但戚继光却在在听完儿子禀报之后,勃然大怒。说他违反军纪,不服从指挥,应该以军法处置,便命将校将其绑出辕门外正法。诸将虽然苦苦求情,说戚印虽然是触犯了军令,但其大败倭寇,也是有功之臣,可将功抵罪。但戚继光却认为戚印明令故犯,贻误军机,不容不诛!若是不杀则军纪难以严明如初。最终,还是斩了儿子。后来当地的百姓怀念戚公子,便在常风岭上为他建造了一座太尉殿,据说这座大殿的残迹至今犹存。民间艺术家们还将此事改编成闽剧、秦腔等戏曲广为传唱。

  明洪武二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369~1566年),中国军民在东南沿海地区展开了一场历时近200年的抗倭斗争。战争的进程,随着中日双方政治、经 济、军事的发展变化,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洪武二年至宣德十年(1369~1435年),明廷以外交遏制与积极设防、适时打击相结合,倭寇没有造 成大的患难;第二阶段,正统元年至嘉靖二十五年(1436~1546年),明朝国防重点北移,东南海防渐趋废弛,倭寇侵扰时起时伏;第三阶段,嘉靖二十六 年至四十五年(1547~1566年),明朝以武力围剿与政治瓦解相结合,基本荡平倭患。在200年的抗倭斗争中,中国军民奋起抗击,屡次击败倭寇,取得 了一个又一个战斗的胜利,并有许多激人奋进的经典战例载入史册,并依然在民间流传。当然,最值得关注的便是江浙和福建、广东沿海地区,这里是明朝抗倭斗争 的主要战区。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之前,倭寇主要侵扰江浙一带,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之后,倭寇主要侵扰方向转到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仅以浙 江地区为例,据《浙江省军事志》记载:浙江军民自倭患初起即奋起抗击,屡次击败倭寇,取得了很大胜利,终于在嘉靖四十年(1561年),基本平息陆上倭 患,继而转入近40年的海上歼倭斗争,前后经340余战次,历时232年,尤其是嘉靖后期,战火遍及8府、48县,军民牺牲不下百万之众。足见倭寇对当时 中国的影响与破坏程度,以及中国军民为抗击倭寇付出的沉重代价。> > 一、望海埚大捷> > 永乐十七年(1419年)四月十二日,节制辽东沿海诸卫所备倭的辽东总兵官、都督刘江接到朝廷的紧急通报:据朝鲜报告,倭寇饥困已极,可能前来劫掠,当令沿海诸卫所严谨防备,如有机可乘,即尽力剿捕,无遗民患。> > 刘江,又名刘荣,明初邳州宿迁人。永乐年间从军山海卫,由总旗逐渐升到左都督镇守辽东。当时倭寇进犯辽东,于金州城东望海埚筑堡备倭。> >刘江得到朝廷通报后,立即动员部队,进行周密的备战部署,并在所构筑的城堡内增配铳炮,提高守备部队的战斗力。刘江是一位得力的总兵官,永乐十四年 (1416年)五月,刘江奉命节制辽东沿海诸卫所备倭后,大力加强海防建设,当年的十二月,他就在金州、望海埚等7处修建了敌台。随后,他又于永乐十六年 (1418年)八月巡视辽东沿海各岛屿等险要的地方,并及时将巡视情况上奏朝廷:金州卫金线岛西北的望海埚,距金州70里,地势高广,可望海中的老鹳 嘴、金线、马雄各岛,是倭寇劫掠金州的必经之地,实为滨海的咽喉要地,其旁可驻千余守备官军,并可用山石垒堡筑城,设置烟墩望,以备倭寇来犯。永乐帝朱 棣看到刘江的奏折后,十分满意,当即同意了刘江所采取的各种备倭措施。> > 自从接到朝廷通报后,守备的官兵一边大力备战,一边加强巡逻, 警惕地注视着海面上的一切。永乐十七年(1419年)六月上旬的一天,负责巡逻的兵发现东北方向的海中王家山岛上夜晚还有灯光。这一异常情况,立即引起了 哨兵的注意,他们立即把此事报告给了总兵官刘江。刘江判断,一定是倭寇来到,并将到岸侵犯劫掠。> > 六月十五日,刘江下令,马步官兵全部进入望海埚上下各小堡中严阵待战。具体部署是:指挥徐刚率兵伏于山下;百户江隆率壮士潜烧贼船,截断倭寇的归路。同时,刘江还与全体官军约定:“旗举伏起,鸣炮奋击,不用命者,以军法从事。”(《明史纪事本末》卷55《沿海倭寇》)> > 果然不出刘江所料,第二天就有2000余倭寇乘船31艘,从马雄岛驶到望海埚。倭寇看到望海埚附近没有任何异常,以为没有官兵守卫,于是纷纷上岸劫掠。> >刘江见倭寇已经上岸,中了伏击圈套,于是下令发炮打击倭寇。伏击的官兵听到炮声后,纷纷冲出小堡,猛烈打击倭寇。倭寇毫无准备,被打得措手不及,四处逃 窜。倭寇死伤较多,剩余的都奔向樱桃园空堡内躲避。明军乘势围追堵截,又用了“围师必阙”的方法,网开一面,纵使敌人从樱桃园空堡内向西逃窜。堡内藏匿的 倭寇于是夺路向西溃逃,而明军则开始两面夹击,生擒110余人,斩杀千余人。残余的倭寇本来想乘船逃奔海上,但船只早就被江隆焚毁,无处可逃,只得束手就 擒。至此,2000余倭寇全部被歼灭。> > 战后,部下问刘江,为什么敌军将至城下,而您却显得很沉着,不是纵兵击敌,反而秣马饷士?临阵 时,为什么扮成“真武披发”的样子?贼兵人堡,为什么当时不杀而放其逃出呢?刘江回答说,倭寇远来,必然饥疲劳顿,我秣马饷士,正是为了以饱逸待饥劳。因 为敌鱼贯而成蛇阵,所以我扮成真武神(是足踏龟蛇的神)样,从精神上压倒敌人鼓舞我军士气。敌军被围困,必然拼死抵抗,如果突入拼杀,就可能会付出过大的 代价,所以虚留生路,以期歼敌于逃亡的路上,这是“围师必阙”的用兵方法。> > 刘江的这个回答,也是对这次战斗的最好总结。> >望海埚大捷是我国前期,利用神机枪炮和坚固防御设施,歼灭来犯倭寇的一次出色的海岸防御战。此战严惩了来犯的倭寇,震慑了敌人,对保卫海疆的安全起 到了重要作用。正如《明史・兵三・海防》记载:“自是倭大惧,百余年间,海上无大侵犯。朝廷阅数年一令大臣巡警而已。”不但对中国明初倭患的平息有功,对 整个朝鲜半岛倭患的平息也作出了贡献。> > 刘江因此功封广宁伯,更名为荣。死后谥号为忠武。> > 二、宁波争贡之战> >嘉靖二年(1523年)四月二十七日,日本西海道大内兴国派遣使者宗设谦道率领船只3艘,共300余人,抵达宁波进行官方规定的贸易。但是,几天之后, 日本南海道细川高国派遣僧鸾冈瑞佐,也带着宋素卿,率领船只1艘,达百余人抵达宁波,对中国军方说,他们也是来进行官方贸易的。> > 两路日本人都称自己是来进行官方贸易的,这无疑给明廷出了一道难题。两路日本人也为真伪争得不可开交。虽然日本南海道僧鸾冈瑞佐一行后到达宁波,但是他有心计,他派遣部下宋素卿给浙江市舶司太监赖恩送了一批礼物。收受了贿赂的赖恩于是将瑞佐的货物先行盘发。> >按照习惯,浙江市舶司太监赖恩为两路日本人接风洗尘,为他们设宴。在宴饮时,赖恩又有意识地将瑞佐、素卿设座在宗设之上。看到这种情况,宗设一行十分气 愤,顿时将饮桌掀倒,与瑞佐的人打了起来。一场血腥的争斗开始了。看到瑞佐处于劣势,赖恩于是暗中帮助瑞佐,并给他们送来武器。

日本倭寇在14世纪到16世纪就对于我国进行了时间持续达300年的侵犯,主要为侵扰我国沿海城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军民发起了英勇无畏的抗倭斗争。抗倭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英雄人物便是戚继光。他出生于将门世家,十七岁他就因袭了祖上的官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之后又升任了参将、副总兵、总兵等职。从山东,再到江苏、浙江,再到两广地区,都可以看到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奋勇杀敌、所向披靡的身影。

戚继光那时已经不能指望疲软颓废的官军了,要提高战斗力,戚继光专门挑选了底层出身、身强力壮、敢于献身的汉子组建了一支只听令于自己的私人武装,号称戚家军,戚继光一手把这支军队打造成了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战斗力极强的倭寇的克星。他率领自己的戚家军同倭寇大战80余次,取得了平海卫、台州、林墩等重大胜利。之后又被调往北京,负责京师的保卫工作。

戚继光可谓是文武兼通的全才,一生作战40余年,经历了大小数百场战争,身负十几处创伤,但没有打过败仗,此等战绩在中国历史上找不出第2人。戚继光能有如此辉煌的战绩,全靠他治军严明。戚家军的军纪是非常严厉的,可以说严厉到令人发指的程度。有一次跟倭寇作战当中,戚继光命令他的儿子戚印率军伏击撤退的倭寇,自己则佯装败退,把剩余的倭寇引入仙居城进行歼灭。但年轻气盛的戚印违反了父亲的命令,导致倭寇进行了殊死反抗,致使戚家军损失惨重,但最终还是歼灭了所有倭寇。

尽管这次战役获胜了,但是戚继光非常恼怒,要把不遵从军令的儿子给处死,下面的将领纷纷过来求情,希望戚继光能够网开一面,给戚印留一条活路。但戚继光说,我的儿子如果不遵从军令不遭受处罚,那么其他的士兵该怎么看待呢?如何治理好戚家军呢?戚印最终还是被自己父亲给处死了。

戚继光的妻子王氏,将门虎女,野史上说她“威猛,晓畅军机,常分麾佐公成功”,有关戚继光怕老婆的典型事例,最被广为传颂的是这样三件事:

一是戚继光被部下所激,命亲兵接老婆入军营。帐内众将皆盔明甲亮,手执利刃,一派杀气腾腾,想给其妻一个下马威。

不一会儿,其妻抵达营帐,见了这等阵势,却无丝毫恐惧之色,反而目光威严,对着戚继光喝道:“唤我何事?”戚继光闻言,胆战心惊,扑通一声跪下说道:“特请夫人阅兵”。

二是戚继光架不住部下的怂恿,冲入家里想用利剑吓唬一下老婆,以振夫纲。当时其妻午睡刚醒,立马怒吼:“你拿着宝剑想要干什么”。

戚将军吓得浑身哆嗦,宝剑掉地,匆忙应答:“我想给夫人杀只鸡吃。”夫人一听开口说:“以后杀鸡再不要大声嚷嚷”。戚继光连连称是。 

三是王夫人所产下的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于是戚继光背着夫人偷偷的纳了陈姓、沈姓、杨姓三个小妾一共生了5个儿子。

本来夫人不知道一直相安无事,那晓得有人不慎漏了口风,被王夫人知道了,大白天的顺手拿了把刀,要找戚继光算账。

听到这个消息的戚继光在衣服里面穿好铠甲后就去到王夫人的卧室里去找她,一见面就嚎嚎大哭说无孝有三,无子为大,没有儿子的压力太大了。

王夫人见状也心软了,把刀扔了后也嚎嚎大哭起来,后来从妾生的儿子里过继了一个作为自己的儿子来养,事情才平息下来。

扩展资料:

戚继光,祖籍河南,嘉靖七年生于山东鲁桥(今济宁市东南)的一个军人世家。戚继光的父亲熟读兵书,精通武艺,治军有方。戚继光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染,怀抱忠心报国之志。

当时,倭寇对中国东南沿海的侵扰越来越甚。日本武士、浪人、海盗等,在日本官府的支持和怂恿下,与中国沿海的地方官僚、土豪、奸商沆瀣一气、狼狈为奸,在中国万里海疆大肆烧杀抢掠、为害百姓。长期生活在沿海的戚继光对此十分痛心。

嘉靖二十三年,17岁的戚继光承袭父职,担任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负责山东一带的沿海防守,从此开始戎马生涯。上任伊始,戚继光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南倭”,他立下雄心壮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

嘉靖三十一年,戚继光参加了山东的武举考试,在数百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一举考中。第二年夏天,戚继光被提拔为山东都指挥佥事,开始全面参与防海抗倭。

此后的十余年间,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再到广东的万里海疆,哪里有倭患出现,哪里就有戚继光的威武身影,就有“戚家军”的猎猎旌旗。

戚继光率军之初,同僚和敌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一次,一支800余人的倭寇窜到浙江慈溪一带沿海,将数倍于自身兵力的明军打得大败。

戚继光率军救援,他跳到一个高处,弯弓搭箭,一连三箭,把三路倭酋一一射倒。贼首束手就擒,敌人作鸟兽散,明朝将士连连称赞。

鸳鸯阵是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独创的一种阵法,此阵法以十一人为一队,居首一人为队长,旁二人夹长盾,又次二从持狼筅,复次四从夹长矛、长枪,再次二人夹短兵。阵法可随机应变,变纵队为横队即称两仪阵,两仪阵又可变为三才阵。

戚继光虽然以三箭退敌,但他深感明军存在严重问题,整肃军纪、加强装备、提高战斗力才是致胜的关键。原先世袭的旗军战斗力太差,戚继光多次上书请求招募新军。

他说:“现在的官军,平时不训练,行军不带粮,打仗时没有统一号令,驻扎时不会安营扎寨,这样的军队,绝不可能抵挡身经百战、有必死之心的倭寇”。

在戚继光的一再坚持下,他终于被获准招募新兵。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筛选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工为主的新军。戚继光还创造了“鸳鸯阵”战术,统一编组、统一口号、严肃军纪,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

戚继光对属下士兵要求极其严格。一次,有官员到前线视察军队,突然间大雨如注,其它官兵一阵骚乱,有的甚至离队避雨,只有戚继光的军队纹丝不动,军容整齐。

戚继光对军队严格要求,自己同样以身作则。有一次,戚继光率军到浙江乐清,恰逢天降大雨。当地的士绅百姓邀他入室避雨,戚继光说:“士兵们都在外面淋雨,统帅怎么可以独自进屋避雨呢”。

戚继光治军有方,培养了严明的军纪。他领导的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受到老百姓的支持和爱戴,被誉为“戚家军”。

嘉靖四十年,戚继光率军在浙江台州迎击来犯之敌,救出上万名被俘百姓,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浙江倭寇被消灭后,戚继光又转向福建,成功地捣毁了倭寇的老巢。凶残的倭寇心惊胆寒,畏之如虎,他们称戚继光为“戚老虎”。

此后几年,戚家军驰骋海疆,所向无敌。嘉靖四十五年,在中国沿海横行200年的倭患终被肃清。

——戚继光

戚继光的儿子叫做戚印,戚继光之所以要杀了他的亲儿子是因为在一次作战中戚印违抗了军令,虽然那一次战役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的,但是违抗军令在军营中就是大罪,戚继光为了正军纪,所以就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从这就可以看出来戚家军是多么军纪严明。

戚继光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朝一位著名的大将军,他是因为打击倭寇在民垂青史的,其实戚继光生活在一个抗倭世家,因为在明朝的时候倭寇会经常骚扰我国山东沿海一代,戚继光家里五代人都在镇守登州卫,戚继光的祖辈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抗倭经验。

其实戚继光原本是一个文官,不过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戚继光得到了张居正的赏识,所以就被让他从一个文官变成了一个将军,张居正去世了以后谭纶 又成为了戚继光的伯乐,曾经多次帮助戚继光解决问题。

戚继光之所以能够让倭寇闻风丧胆,但是因为他的戚家军,戚家军是出了名的厉害,倭寇根本就不是戚家军的对手。后来倭寇只要听到戚家军的名字就已经害怕了,戚家军之所以这么厉害离不开戚继光的指挥,并且戚家军的军纪是非常严明的,所以这支部队才能够这么厉害。

在一次作战中戚继光给了他儿子一个任务,让他的儿子埋伏倭寇,但是不是真的埋伏,这是假装埋伏,自己在前面假装战败逃走,然后吧倭寇引到一个地方,然后他们联合起来一起消灭倭寇,但是他的儿子并没有听他的,直接把倭寇给消灭了,但是戚继光听到这个消息并不开心,因为他的儿子已经违反了他的命令,为了正军纪,于是就把他的儿子给杀了。可见戚家军的军纪有多严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15509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3
下一篇2023-12-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