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记》剧情简介?

《老友记》剧情简介?,第1张

《老友记》以生活在纽约曼哈顿的六个老友为中心,描述他们携手走过的十年风雨历程。《老友记》全剧共10季236集,于1994年9月22日至2004年5月6日在全国广播公司(NBC)播映。

《老友记》是史上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之一,全十季收视均列年度前十,至今仍在全球各地热播和重映。《老友记》亦广受好评,获得第54届艾美奖喜剧类最佳剧集奖,提名黄金时段艾美奖累计62次。

詹姆斯·伯罗斯1993年拍摄了第一季《老友记》,该剧一炮而红,其后十年《老友记》每年一季,成为一代美国人的记忆,在美国权威媒体《好莱坞报道》2015年评选出的100部最受欢迎美剧中名列第一。

主角简介:

1、Rachel Greene 演员 詹妮弗·安妮斯顿

瑞秋是莫妮卡的高中同学,在与牙医未婚夫的婚礼上脱逃至莫妮卡处。未经世事的医家千金**,生活上的大白痴。个性因此也有些娇纵;另外,没什么主见,对人言听计从。婚姻问题上,本想走上同母亲一样的道路,但当她了解到自己爱结婚贺礼胜过未婚夫时,就从婚礼上跑掉了。

2、Monica Geller 演员 柯特妮·考克斯

莫妮卡是《老友记》的中心人物,其他五人可以说就是由她延伸出来的。像是妈妈般的照顾大家,爱管闲事,让她成为大家的支柱。在市区最炫餐厅担任厨师,不论工作和生活上,凡事都要求认真专心,井然有序——连床单的铺法角度,她都有一定的规矩。喜欢控制别人,任何场合都不肯服输。

3、Joey Tribbiani 演员 马特·勒布朗

乔伊与钱德为共租公寓的室友,自然也是莫妮卡和瑞秋的邻居。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型的花花公子。历经女友无数但从未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意大利裔美国人,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尽管对男女之事甚是敏感,在其他各方面都显现出别人所缺少的童心。总是会错意,老说大白话。

以上内容参考 -老友记

休谟没有说影像是客观现象。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休谟认为,影像显现为知觉的一种削弱,不是客观规律,而是心理上的事实,是在时间中追随知觉的回应,并没有说影像是客观现象。休谟是苏格兰不可知论哲学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苏格兰启蒙运动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代表作有人性论、道德原则研究、人类理解研究、宗教的自然史。

 爱情是情欲和性欲的结合体,二都缺一不可,如若只有情欲无性欲,那么只能称之为亲情或者友情。如若只有性欲无情欲,那么只是动物生理本能而已。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或者她的人格升华了,心中不灭的情欲燃烧着温暖的火。  科学研究爱情分为三个不同阶段:性冲动,或称性爱激情;吸引力,或称浪漫爱情;依恋,或称爱慕如果你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你与你的异性伙伴的关系将更牢固当然也有可能产生反效果,因为此时你 可能会发现,你追求的对象实际并不是你的意中人  性冲动:我们进入青春期后,雌激素和睾丸激素在我们身体内开始发挥作用,使我们产生渴望体验爱情的欲望这种欲望,即性冲动(不要曲解为只是对性爱的欲望!)这在我们青春期,甚至在我们一生中都发挥这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还证明,性冲动和爱是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产生的两种不同感觉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连如果说信息素使我们知道我们喜欢谁,不喜欢谁,指导我们对某个异性伙伴产生性欲,那么性欲对我们的爱有着一定指向性如果没有性欲,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一个具体目标当性欲驱使我们寻找异性伙伴时,爱情也悄然而至  吸引力:爱的感觉最初来自于性欲,但是当两性之间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时,吸引力就产生了当吸引力或浪漫爱情产生后,我们常常会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就是这个道理进入这个阶段后,我们常常察觉不到对方的缺点,将对方理想化,而且无法将他(她)从脑海中抹去这种神不守舍的感觉实际来自我们的生理反应此时,我们体内也正分泌着有关的化学物质男女双方在这一阶段需要大量时间来了解对方如果这种吸引力能继续保持下去,并且被双方感觉到,那么爱情就会进入第三阶段  依恋:依恋阶段或称爱慕阶段,是爱的持续阶段此时,双方已经度过了浪漫爱情期,进入了真实爱情期情侣双方在这一阶段必须加强关系,以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干扰最好的方法是将对方理想化,研究表明,情侣双方越将对方理想化,他们的关系就越好   不同的爱情观。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人生课题。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不朽的文艺作品都是描写爱情的,我国的《诗经》、希腊的史诗、罗马的神话甚至基督教的《圣经》,都有动人的爱情故事。许多哲学家、心理学家也对爱情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爱情是由“美貌”、“性欲”和“好感”这三种印象或情感结合而发生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爱情里确实有一种高尚的品质,因为她不止停留在性欲上,而是显出一种本身丰富的高尚优美的心灵,要求以生动活泼、勇敢和牺牲的精神和另一个人达到统一。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内容,爱情不过是性本能的一种表达或升华。所有这些对爱情的理解,离科学地揭示爱情的本质都还有较大的差距。唯心主义者常常把爱情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属性分开。柏拉图式的爱,即精神恋爱。柏拉图赞美精神的爱,鄙视世俗的爱欲,把人们引向抽象的爱情,片面强调爱的因素。泛性论者用性本能来定义爱情。象弗洛伊德、叔本华等,只强调性的因素。爱情是荷尔蒙产生出来的垃圾  “男女第一次渴望着对方的时候,性荷尔蒙分泌出睾酮和雌激素,这种渴望持续下去,到了陷入爱情阶段,就会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血清胺是爱情中最重要的物质,能让人一时处于近疯狂的状态。到了下一阶段,男女会持续对方的关系并希望得到更密切的结合,就会发展到sex或者是结婚,这时就会分泌催产素和加压素,血清胺会让你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会挡住你的视线,但是,那些激素能持续高浓度大约只有两年的时间。” “一般来说,如果男人和女人认识超过两年,内心就再也不分泌能感受爱情的荷尔蒙,爱情就会冷却。过两年,人们会对爱情产生抗拒的。当产生好感的时候就会分泌多巴胺,陷入爱情的时候分泌苯乙胺醇,想拥抱他、想和他睡觉就会分泌缩宫素荷尔蒙,当终于分泌脑啡的时候才会懂得珍惜对方的一切啊。但是,过了两年因习惯而产生淡漠,甚至变得枯燥而抗拒。那么,多巴胺没有了,脑啡又没有开始分泌,就只剩下互相感到厌倦的男人和女人。”   甚至有科学家们证明我们的爱情不过超过二年一见钟情也是荷尔蒙产生的作用,当爱上一个人,当自己很喜欢很喜欢他的时候,甚至为爱晕了头,当冷静下来,才不由得问当初为什么喜欢他,喜欢他什么

1712年6月28日,让·雅克·卢梭出生于日内瓦共和国,父亲依萨克·卢梭是新教教徒、钟表匠,母亲苏珊·卢梭,本名苏珊·贝尔纳,出生于牧师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去世,之后,卢梭由姑姑抚养。

1722年,卢梭的父亲和人发生纠纷,逃往里昂避难。卢梭寄居舅舅家,后与表兄前往包塞,寄宿在郎拜尔西埃牧师家,学习古典语文、绘图、数学。

1724年,与表兄回到日内瓦舅舅家。1725年,在马斯隆先生处打杂。在雕刻匠杜康曼处当学徒,养成偷窃的恶习,阅读大量杂乱的书籍。1728年16岁从雕刻匠家逃跑,漫游数日,在安纳西结识华伦夫人。从安纳西经历七八天的旅行到达都灵,在都灵改信天主教。在巴西勒太太家当仆役。在维尔塞里斯伯爵夫人家当仆役,偷一条丝带,并诬陷一个女仆。

1730年,护送勒·麦特尔逃难到里昂,在麦特尔犯病的时候离开他。送麦尔赛菜**去弗赖堡。与麦特尔先生前往里昂,在洛桑当音乐教师。卢梭不懂乐谱却给人教音乐,自称是巴黎人。期间有短暂旅行,常到树林散步给一位希腊主教当随从,从弗赖堡经伯尔尼到索勒尔,得到资助去巴黎。在巴黎做军官的随从。

1732年,辗转回到尚贝里华伦夫人处,做土地测量工作,自学数学沉漫于音乐当中,结识音乐爱好者,教授音乐,大量阅读学术著作。和管家克洛德·阿奈一起成为华伦夫人的情人,三人和谐相处。

1734年,克洛德·阿奈病逝。帮华伦夫人管家,研究植物,制药。1737年,因化学实验双眼受伤,到沙尔麦特村养病。他享受乡村生活,享受爱情,并专心钻研学问,阅读洛克、笛卡尔等人的哲学著作。

1740年,到里昂马布利神父家当家庭教师,结识孔狄亚克。1742年,在巴黎科学院提出《新乐谱记谱法》,未被接受。将《新乐谱记谱法》改写成为《现代音乐论》并出版。结识狄德罗和一些启蒙运动思想家。在卢森堡公园背维吉尔和让·巴蒂斯特·卢梭的诗,往返于剧院和咖啡馆之间。进入杜宾夫人的沙龙,向杜宾夫人求爱被拒。学习化学。

1743年,写成歌剧《风雅的缪斯》,以教音乐、抄乐谱为生。到威尼斯法国大使馆,给蒙太居伯爵当秘书。1744年,与蒙太居伯爵吵翻,离开大使馆。回到巴黎,仍旧以抄乐谱为生。1745年,结识戴菜丝·瓦瑟,并与之同居。结识伏尔泰(1694-1778年),帮助修改他的歌剧《拉米尔的庆祝会》,他对歌剧的修改却没有得到承认。1747年,到都灵写成喜剧《冒失的婚约》、诗剧《西尔维的幽径》等。1748年,结识霍尔巴赫男爵、杜克洛、埃皮奈夫人和乌德托夫人。

1749年,为狄德罗、达朗贝尔撰写《百科全书》的音乐部分。狄德罗因发表《论盲人的信札》被捕入狱。卢梭设法营救狄德罗。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科学与艺术》,该文得到狄德罗的赏识。

1750年,应征论文《论科学与艺术》获第戎学院奖金,卢梭声名鹊起,却因《论科学与艺术》一文和众多文人笔战。疾病缠身,改变奢侈的生活,打算以抄乐谱谋生,过独立而清贫的生活。

1752年,歌剧《乡村卜师》成功上演,受到国王和王后的青睐,路易十五打算接见卢梭,并赐给他一项年金,然而卢梭顾虑会因为接受年金而失去自由,就刻意回避,遭到普追的谴责。《乡村卜师》后来曾多次上演,但卢梭从中获益很少。

1753年,到圣日耳曼短期旅行,为应征第戎学院征文而写《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1754年,与果佛古尔、瓦瑟去日内瓦。受到日内瓦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恢复日内瓦公民权,重皈新教。起草《政治制度论》。后选取其中一部分出版为《社会契约论》。因厌恶频繁的社交生活,经常到树林里散步。

1756年,与瓦瑟迁往退隐庐,退隐庐是埃皮奈夫人的房产,卢梭在退隐庐期间受到埃皮奈夫人的资助。卢梭在退隐庐生活将近两年,尽管无法完全避免交际,他还是很享受这种孤独宁静的乡村生活的。

1757年,因与鸟德托夫人恋爱一事,和狄德罗、格里姆、埃皮奈夫人闹翻。写《新爱洛伊丝》,沉漫在对故事情节的幻想之中。准备写《爱弥儿》。年底搬出退隐庐,迁至蒙莫朗西。卢梭在蒙莫朗西一直受到卢森堡夫妇的资助和庞护,直到《爱弥儿》一书出版为止。

1761年,《新爱洛伊丝》出版,受到女性读者的热捧。卢森堡元帅去世。1762年,因出版《爱弥儿》,法国法院对卢梭发出逮捕令,查禁他的书。在《爱弥儿》出版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卢梭渐渐感到气氛不对,但他认为自己是正直无辜的,因而并不慌张。巴黎大主教毕蒙对《爱弥儿》发出禁令,接着,巴黎高等法院也发出禁令,并下令追捕卢梭。

之后长达八年的时间,卢校直在逃难。在各种迫害、谴责甚至是密探的监视下生活,卢梭变得敏感多疑,以致后来不断怀疑身边的人要谋害他卢梭只身从巴黎逃至日内瓦,日内瓦当局焚烧《爱弥儿》和《社会契约论》,并下令追捕作者。

1763年,逃至普鲁士辖内纳沙泰尔,和瓦瑟居住于莫蒂埃。结识乔治·吉斯元帅。接受普鲁士国王的庇护,但拒绝接受国王的馈赠。取得纳沙泰尔公民权,放弃日内瓦公民权。出版《致毕蒙教皇书》,抗议教会当局对他的迫害。

1764年,出版《山中书简》,责问日内瓦当局。科西嘉解放运动领袖德·布达福柯邀请卢梭为科西嘉起草宪法。

1765年,《科西嘉宪法草案》出版。谢绝普鲁士国王的年金迁居伯尔尼的圣皮埃尔岛,瓦瑟搬来和他同住。在享受几个月宁静的隐居生活之后,卢校再次遭到驱逐。卢梭的《山中书简》和伏尔泰的《哲学辞典》在巴黎一起被焚烧。潜回巴黎。

1766年,在大卫·休谟的带领下,与瓦瑟前往英国休谟家避难,后与大卫·休谟发生冲突。后前往英国武通。编写《植物学术语词典》。写作《忏悔录》第一卷。卢梭写作《忏悔录》的目的,与其说是要忏悔,不如说是辩护。在逃难的四年中,卢梭经历种种迫害、诬蔑和攻击,他感觉有必要展示自己的所作所为,为他所受的不公正的待遇做些澄清。

1768年,与瓦瑟正式结婚。到格勒诺布尔进行植物学考察,和植物学家通信。以抄写乐谱为生。1769年,迁居布戈市农场居住。《英雄所需要的道德》写成。重新使用真名。1770年,重返巴黎,誊写乐谱和作曲,准备写《对话录》。参加植物学家儒锡叶领导的采集标本旅行。

1771年,在瑞典朗读《忏悔录》,后因埃皮奈夫人的请求,朗诵会被禁止。应波兰威尔豪斯基伯爵的邀请,写《对波兰政府及其1772年四月改革计划的考察》。1774年,结识生物学家拉马克。1775年,未经卢梭同意,他的歌剧《匹克马梁》在法兰西歌剧院成功演出。

1767年,英国友人帮他领取英王乔治三世赐给他的年金。误解英国友人,化名勒努,潜回法国加莱。《音乐辞典》出版。

1776年,完成《对话录》,想放在圣母院的祭坛上,未能成功。写《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未竟。在散步时被马车撞伤。

1777年,健康恶化,停止抄写乐谱。生计困难。1778年,移居巴黎附近的埃尔默农维尔庄园。罗伯斯庇尔慕名来访。病逝于爱隆美尔镇,葬于爱隆美尔镇,1794年灵柩迁往巴黎国葬所。 

扩展资料

卢梭的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在政治上,他的反封建、反专制的精神影响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传统,他的文学创作也具有鲜明的民主主义倾向,同样深深地影响了以后的许多作家。

卢梭反归自然、崇尚自我、张扬情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许多诗人作家都受到他的影响,就连歌德、雨果、乔治·桑、托尔斯泰都无一例外地声称是卢梭的门徒。 

——让-雅克·卢梭

拥抱《道德情操论》,过极致丰富的人生

怎样才叫美好的人生?很多宗教、哲学和现代励志书籍都有志一同地在探讨这个疑问,不过,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向来虚无缥缈,莫衷一是。美好的人生意味快乐吗?或者说,它和财富与专业成就有关?而在这当中,美德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美好的人生代表要当个好人吗?这意味你要热心助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吗?

两百五十年前,一名苏格兰道德哲学家就曾在一本书里讨论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本书的书名并不特别吸睛,它叫《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作者亚当.斯密(Adam Smith)希望透过这本书来解释道德感的来源,并说明为何即使坚持礼节和美德可能导致自身利益受伤害,一般人却还是愿意以礼节和美德来作为行事准则。这本书融合了心理学、哲学和我们现在所谓的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内容充满了斯密对于友谊、财富的追求、快乐的追寻和美德等议题的评论。斯密透过这本书,循序渐进地向读者说明什么是美好的人生,以及要如何实现这样的人生。

这本书在他那个年代可说是成就斐然,但如今《道德情操论》几乎已完全被世人遗忘,因斯密第二本书的过人成就而相形失色。他的第二本书就是一七七六年出版的《国富论:关于国富的本质及原因之探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这本书为亚当.斯密赢得了永垂不朽的名声,经济学专业领域也因此诞生。虽然现在也已经很少人会阅读《国富论》,但它仍是一本经典名著,这一点绝对无庸置疑。既然读《国富论》的人不多,那么,会读斯密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的人,想当然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甚至完全没听过。

在我个人职业生涯历程的早期阶段,也未曾读过这本书。要一个经济学家坦白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你应该以为我理所当然读过自己的专业领域始祖所撰写的两本重要著作,但其实我原本对《道德情操论》这本书真的几乎一无所知,直到最近,情况才改观。事实上,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我几乎从未听过任何人提及亚当.斯密这一本较不出名的书,毕竟它的书名很容易让人看了就打退堂鼓,而且,它听起来根本就和经济学没有太大关系。

后来,一个在乔治梅森大学(Gee Mason University)任职的朋友丹.克兰(Dan Klein)建议我在我每星期的播客(podcast)节目《聊经济》(EconTalk)里就这本书的内容访问他,我也欣然同意(因为我认为这样才能敦促自己认真读这本书)。从那之后,我和《道德情操论》一书的关系才产生变化。其实,我早在三十年前就买过这本书,因为当年的我认为,身为一个经济学家,当然要拥有经济学始祖亚当.斯密写的两本书。就这样,我从书架上取下这本尘封已久的书,打开第一页,开始拜读。

How selfish soever man may be supposed, there are evidently some principles in his nature, which interest him in the fortune of others, and render their happiness necessary to him, though he derives nothing from it except the pleasure of seeing it

不管一个人有多么自私,他本性上一定还是会坚持某些节操,这些节操会促使他关注其他人的命运,并认定旁人的快乐对他是必要的,尽管除了因见到他人快乐而感受到的欢愉,他并无法从中获得其他任何好处。

以现代标准来说,一个由四十二个英文单字组成的句子实在是太过冗长。我一连读了两次亚当.斯密的这个开场句,才搞懂他所要表达的意思:即使一个人非常自私,他还是会在乎别人是否快乐。这段描述确实很有道理。我继续读著,读完第二页和第三页后,我忍不住阖上这本书。我得再次坦白,我完全不懂亚当.斯密在说些什么。

这本书看起来根本就没头没尾的。《道德情操论》不像《国富论》那么讨人喜欢,它打从第一个字开始就充斥枯燥乏味的论述。当下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妙,或许我不该贸然同意丹进行这场访谈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否搞懂这本书究竟是在探讨些什么,完了,我最后一定会自取其辱。这么一想,我开始有点想要求丹取消这个访谈计画。

不过,我后来还是强迫自己重新拿起这本书,满心期待这次能有一点进展。幸好我终于开始抓到一点感觉,有点搞懂斯密想要表达什么了。第三次尝试后,我竟深受吸引。我把它「扛」到女儿的英式足球赛,趁著女儿不在场上的时间,埋首在这本书里。接下来,我开始在晚餐时间对着太太和孩子们大声念出本书内容的节录,希望他们也能对亚当.斯密的待人处事概念产生兴趣。

最后,我甚至在每一页的所有空白处,加注满满的星号和感叹词,用来注记我所欣赏的段落。等到读完这本书的那一刻,我开怀到简直想爬到屋顶上大声呐喊:「这是本奇书,是被埋没的珍宝,你们一定要读它!」

这本书改变了我看待人的方式,或许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看待自己的方式。亚当.斯密让我注意到自己过去未曾仔细留意的人际互动模式。他提出了许多有关看待金钱、野心、名气和道德的不朽建议;他告诉读者如何找到快乐、如何看待物质上的成就和失败;他也描述了走向美德和善良的道路是什么模样,并解释为何这条道路值得我们去追寻。

亚当.斯密帮助我了解为何惠妮.休斯顿(Whitney Houston)和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会那么不快乐,也让我搞懂为何她们的逝去,会让那么多人悲伤不已。他让我了解为何我那么钟爱自己的iPad 和iPhone、为何和陌生人谈论自己的困难有助于平抚我们的心灵、以及为何每个人都可能产生可怕的想法,但却鲜少采取真正可怕的行动。他还帮助我了解为何一般人会崇拜政治人物,以及道德感是透过什么途径,逐渐成为这个复杂世界的固有环节。

而即使亚当.斯密身为资本主义之父,还针对不同国家为何各有贫富,写了史上最著名(甚至最卓越)的一本书(译注:指《国富论》),但他却在《道德情操论》一书中,以世间罕见的雄辩笔锋,论述人类希望借由追求金钱来得到快乐的种种作为终将徒劳无功。

你要如何在这两个亚当.斯密之间找到一致性?让资本主义和利己观念广受推崇的最大功臣,绝对非亚当.斯密莫属,但他在《道德情操论》里提出的论述,却和那两个概念彼此冲突。我将在本书的结尾试着解开这个迷惑。

斯密了解极端唯物主义(materiali )可能带来的空虚,也深知人类有自我欺骗(self-deception)的可能,另外,他也了解「始料未及后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s)的危险、名气和权势的致命吸引力、人类理智的极限,以及把我们的生活搞得那么复杂但有时又极为有序的无形源头。总之,《道德情操论》是一本观察人类行为动机的书。另外,斯密也像发红利般,顺带透过字里行间告诉我们,要怎样才能过一个真正美好的人生。

一般人应该早就对斯密个人的详细生平耳熟能详。他一七二三年出生于苏格兰的小镇克尔卡迪(Kircaldy)。父亲在他出生后几个月便不幸过世。十四岁时,斯密就已经上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接下来又到牛津大学求学,之后,他回到爱丁堡大学(University of Edinburgh)讲学,并在一七五一年受聘于格拉斯哥大学,先是担任逻辑学教授,后来则担任道德哲学教授。他母亲和一个终生未婚的阿姨后来也搬到格拉斯哥大学免费提供的宿舍和他同住。一七六三年时,他离开学术界,从事一个收入较为优渥的职务︱去担任年轻又多金的巴克鲁奇公爵(Duke of Buccleuch)的家教。

这次的转职对时值四十岁的斯密来说,想必是相当剧烈的生活转变,这份工作让他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个年代的有钱人和名人的生活方式。有两年半的时间,他随着这个男孩在法国及瑞士游历,过程中结识了当时欧洲几个最伟大的知识份子,包括伏尔泰(Voltaire)、法兰索瓦.魁奈(Francois Quesnay)和安.罗伯特.亚克.杜尔哥(Anne-Robert-Jacques Turgot)。从欧洲返回后十年间,他先后待在克尔卡迪和伦敦撰写《国富论》一书。

一七七八年时,斯密从伦敦搬回爱丁堡,和他母亲及几个表兄弟同住。那一年,他获聘为苏格兰五名海关委员之一,任务是领导一个查缉走私和课征税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关税)的文官机构。这又是他人生中另一个矛盾:斯密虽堪称政治经济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自由贸易拥护者,但他却把最后几年的生命,投注于减少私运商品流动和协助 征收进口商税金等事务上。

除了到欧洲游历的那几年,斯密似乎一直都过著多数人眼中乏善可陈的平淡生活。他当过讲师、教授、家教,而这三个职务向来被视为脱离所谓「现实」的职务。

乔瑟夫.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曾写道:「他的一生中,除了母亲,他的生命里没有任何一个重要的女性;从这个层面和其他层面来看,生活里的迷人诱惑和 ,对他来说都只是文学作品罢了。」熊彼得或许有点夸大,不过,斯密从未结婚。他在一七九○年过世,享年六十七岁。

以上就是斯密外在的生活。那他内在的精神生活又是如何?斯密过世后并没有留下任何日志或日记,因为他要求摧毁所有私人的文件。除了少数例外,他的多数书信都相当简洁俐落,即使是写给他最要好的朋友──伟大的哲学家兼同乡好友大卫.休谟(David Hume)──的信也一样。斯密的人生经历看似非常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他怎么可能那么透彻地看破人际互动的深沉意义,甚至还能从中归纳出任何独到高见?

我们当然知道他有这个能力,因为他为这个世界留下了《道德情操论》这本巨著。这本书最初是在一七五九年出版,共历经六次修订,最后一版是在一七九○年发行,也就是斯密过世那一年,他在过世前大幅修改了这一个版本的文字。故就某种意义来说,《道德情操论》可以说是斯密的第一本书,也是最后一本书。

我想我知道他为何会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回头修订这本书,当时他已经没有在从事积极的学术研究,而一旦你开始思考人类的动机和人性的光明及黑暗面──也就是福克纳(Faulkner)所谓的「人类内心的冲突」──就很难再思考其他任何事。当一个人尝试着了解他的邻居并进而探索自我,他一定不会变老。因为如果你真的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就能透过每天和朋友、家人、同事及陌生人的互动,获得一连串耐人寻味且值得探索的新知。

开始阅读《道德情操论》后,你将了解道德观和人生的意义,也会发现,从十八世纪迄今,人类的行为模式并没有太多改变。你将了解到,一个够明智的人真的有办法跨越时空,到两个多世纪以后的现代,引起你我的注意、教导我们认识某部分的自己,并搞懂什么才是重要的。

更让人欢喜的是,斯密的文笔真的很棒。他善于使用反讽、有趣的描述方式,而且总是辩才无碍。当他以最流利的笔锋警告世人不要过度沉迷于口袋里那些花稍的小玩意儿时,你会感觉到他好像是在训诫你似的,那种感觉就像是发现了一个秘密的智慧之源,有点像发现城里的名人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译注:**中蝙蝠侠的真名)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且还发现他不为人知的那一面比公开的角色更有趣。

究竟为何那么少人读过《道德情操论》?尽管它是斯密的重要著作,但这本谈论如何追求快乐、良善和自我认识的人生指南书实在太过古老,它的文字表达方式也有点枯燥乏味、不容易理解,这泄漏了它来自十八世纪。更糟的是,斯密也不是以直接了当的说教方式来传达他的观点,而是用迂回的方式对人循循善诱。而且他还偶尔会在书里重述更早曾提到的某些概念,所以有时候你会觉得某个段落似曾相识。总之,对现代读者来说,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

在斯密那个年代,很多作家发展出自己的人类动机理论,而他是在和那些作家斗智的过程中,以撰写学术论文的模式写下这本书。当时的多数作者──如伯纳德.曼德维尔(Bernard Mandeville)、法兰西斯.哈奇森(Francis Hutcheson)和斯多葛学派(Stoics)等作家──早已被多数现代人遗忘,当然,他们对人性的独到见解也因此遗落在漫长的历史轨迹里。斯密花了非常多篇幅解释为何他的理论和独到的见解比其他竞争者的观点更胜一筹。所以,它读起来并不那么像一般的励志书籍。

我非常希望能有更多人阅读《道德情操论》。目前市面上还有一个不错的版本在流通,而且订价相当合理,另外,你也可以在EconLib网站上免费阅读整本书。斯密诗歌般的文笔,为《道德情操论》增添了不少魅力。他是个伟大的文体家,而这应该是他如此成功的因素之一。

不过,我们这些二十一世纪人类可能觉得这些古老的议论文很让人头痛,并因此而打退堂鼓,因为他的文句通常很冗长,而且,若非经过一些练习,现代人的大脑实在难以理解那些句子的结构。所以,若想读这本书,需要很多时间和耐性。不过,如果你有点忙,不太有时间阅读所有原文,我可以帮上一点忙,我能帮你更快速理解斯密的独到见解和他某些最让人赞叹的文笔。

我另一个任务是要探讨一旦把斯密的概念套用到现代,能不能对一般人产生一点帮助。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特别的(我敢说你一定也是这么想),但不同的人其实都有很多共通点,每个人都拥有很多相同的优势和弱点。

所以,当斯密让我认识了某部分的自己时,我也等于认识了某一部分的你。这有助于我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你,而且也能让你了解应该要如何对待我才比较恰当。不仅如此,斯密也试着要厘清什么事能让我们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人生变得有意义。即使到现代,这些概念还是非常有用,值得我们去了解。

但要如何把斯密的教诲转化为一般人较容易吸收的形式?这个问题让我头痛不已。标准的策略应当是依循斯密原著的叙事文体。不过,他并不是以一种线性的叙事文体来写这本书,而且,现代读者不会对他的很多思虑和主题感兴趣。所以,我撷取了斯密某些最重要的独到见解,再以一种我认为比原文更容易理解的方式来重新架构那些见解。

另外,只要可行,我也会直接引用斯密的原文──尽管篇幅有限,但我尽力引用了《道德情操论》一书中我个人最喜爱的多数文句。不过,我在必要时把这些文句稍加切割,并附上一段话来解释那些文句,毕竟斯密是活在一七五九年且受过高等教育的绅士,他的文字里经常藏有一些隐喻,文体也较为特殊。另外,除了我特别言明的部分,其他多数引用文字都是来自《道德情操论》一书。我偶尔会用方括弧︹像这样︺来解释其中的古代文字或片语。

你可能会纳闷,一本谈论道德及人性的十八世纪古书,究竟和经济学(也就是斯密最著名的遗教)有什么关系?当今的行为经济学家(behavioral economist)同时涉猎经济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这的确和斯密所涉猎的领域非常类似。不过,二十一世纪的多数经济学家还会试图预测利率、向 提出有助于降低失业率的政策建议,期许能减轻失业造成的痛苦或是预测下一季的国民生产毛额(GDP)等。有时候,经济学家还会解释股票为何上涨或下跌。

问题是,他们对这些事其实都不特别在行,而且,究竟哪些政策才能促进经济成长,不同经济学家的见解通常也都莫衷一是。这种种现象促使非经济学界人士认定,经济学多半只和金钱有关,而且认为经济学家的未来预测总不怎么可靠,也不太有推动经济引擎的能力。

遗憾的是,媒体和大众期待经济学家做的事,可能是我们最不在行的事。一般人认定经济体系就像某种巨大的时钟或机器,人类可以在一定精准度内,控制并操纵它的内部结构,而且,一般人也以为会经济学家有能力精准回答这个想像出来的经济体系里的各种问题。但我的所属专业领域(译注:即经济学领域)不仅未能预见到大衰退期(Great Recession)的到来,也未能针对如何走出大衰退归纳出一致的解决方案,更未能精准预测到经济复苏的途径,这种种失败,应该足以让所有经济学家变得谦卑。

不过,经济学其实很有用,只是它真正的用途和一般人期望的用途不太相符罢了。每次跟别人说我是经济学家,他们的反应通常都是:「哇,那报税时应该要找你,一定很有帮助!」或「哇,你一定非常了解股票市场!」我的老天!我总是得一再向别人解释,我既不是会计师,也不是股票营业员。不过,我倒是透过经济学搞懂一个很有用的知识:如果股票营业员跟你说哪一支股票会涨到天上去,一定要对他的建议抱持怀疑的态度。帮助你回避亏损的忠言听起来当然不可能比承诺让你赚几百万元的说词更令人雀跃,但它终究是非常宝贵的。

不过,我要表达的真正重点是,经济学的内涵远比金钱更重要。经济学能帮助你了解金钱不是人生唯一重要的事物。它让人领略到,一旦你做出选择,代表你也放弃了某个事物。而且,经济学能帮助你搞懂复杂的情况(plexity),看透各种看似不相关的行为和人如何可能纠结在一起。而《道德情操论》里,就充斥着以上所述和其他类似的独到见解。

金钱确实很美好,但知道如何处理金钱会更美好。一个学生曾告诉我,她的某个教授说,经济学是研究如何过极致丰富的人生(get the most out of life)。你们当中某些人可能会觉得有点震惊,认为这个说法非常荒唐,即便是主修经济学的人都会这么想。但人生本来就是要不断地选择。「过极致丰富的人生」就是指每次都要做出聪明且良好的选择。而「做选择」(了解「选择某一条路,就代表不走另一条路」,而且知道自己的选择将和其他人的选择产生什么样的交互作用等)就是经济学的精髓。

所以,如果你想做出良好的选择,就必须先了解自己和周遭的所有人。若你想过极致丰富的人生,说不定搞懂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里提出的观点,比理解他在《国富论》里的见解更加重要。好,现在,就让我们开始吧。

 

本文摘自脸谱出版/路斯.罗伯兹《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身为人:从自利出发,亚当.斯密给我们的十堂思辨课》

作者:路斯.罗伯兹

出版社:脸谱出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05661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9
下一篇2023-11-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