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风俗作文

陕西的风俗作文,第1张

陕西的风俗作文

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周、秦、汉、唐等十多个朝代或重要政权先后在这里建都,又是革命圣地延安的所在地,典籍丰富、文化遗存也多,许多风俗习惯多有可供追寻的历史渊源。地域上:东面黄河、西望关陇;北临塞外草原,南接巴蜀水乡,横跨陕北高原、渭水盆地和秦巴山区。民风民俗既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

一 陕西民俗文化的地域划分和秦、汉时期的发展

陕西民俗的地域划分为: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和陕南地区。

关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特点、历史地位、早期经营及至西汉初期的尚农遗风,《史记·货殖传》说:“关中自千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太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都镐,故其人犹有先王遗风,好稼墙,殖五谷。”

关于陕北地区新的人文风貌的出现、地域特点与习尚,《册府元龟》说:“秦始皇遗蒙恬攘却匈奴。得其河南造阳之北千里地甚好,于是筑城郭,徙民居之,名曰‘新秦’。”《汉书·地理志》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迫近戎翟,修习战备,高尚气力,以射气力,以射猎为先。”这一背景,与陕北腰鼓的声象相联系是可以相互印证的。

关于陕西地区的早期风习,《汉中府志》说:“汉中府,其俗强劲质朴,力农习射。武都氏叟多羌戎之民,其人半秦,多勇戆;土地险隘,其人半楚,风俗略与荆州、沔州郡同。”《寰宇记》说:“汉高祖发巴蜀,伐三秦,迁蜀七姓于商洛,其俗多猎山伐木,深有楚风。”《宁强州志》也说:“宁强州”风气兼南北,语言杂秦、蜀。都充分显示着相邻地区风习的相互影响作用和风习的地域特点。

关于对先秦风习的评价,《薛思庵(野录)》说:“读《秦风》喜得无*奔之诗,见得秦俗好。”显现出对岐周良好风习传承的渊源。

至秦亡汉兴,汉高祖刘邦进军商洛、途经霸上,西入咸阳,南屯汉中;回击三秦,建都长安,关内关外风习会合,使民风民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关于秦地风习的变迁、特点及其重大意义,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诗传》中有段颇为深切的概括和论述。谨转录如下:“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然本其初而论之,岐丰之地,文王用之以兴,‘二南’之化,如彼其忠且厚也。秦人用之,未几而一变其俗,则悍然有招八州而朝同列之气。何哉?雍州土厚水深,其民厚重质直,无郑卫骄惰、浮靡之习。以善导之。则易于兴起,而笃于仁义;以勇驱之,则其强毅果敌之资,亦足以强兵力农而戌富强之业,非山东诸国所及也。”

这段评论,是对历史发展的概括和总结,也对认识以后的历史发展有重大借鉴作用。

二、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陕西民风民俗及生产习俗的发展

汉、魏、两晋这一历史阶段,方土游侠、道教、佛教活动,先后在社会上出现,对民俗文化产生相应影响,对社会生活不同程度上增添了新的因素,习俗产生相应变化。方土游侠至汉时,已渐与民间游艺融合或以民间游艺形式出现,在都市已颇为多见。《随书·地理志》说:“汉中之人,质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味。好祀鬼神,尤多忌惑,家人有死,辄离其故宅。崇重道教,犹有张鲁贵焉!”当地习俗的特色,还是浓烈的;道教和佛教的影响也是明显的。

至唐,民风民俗与官府的关系也至为密切。《秦中岁时记》说:“唐上已日,赐宴曲江,都人与江头禊饮,践踏青草,谓之‘踏青’。”《辇下岁时记》说:“长安每岁诸陵,常以寒食荐汤饼鸡毯等,又荐雷子车;至清明上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帛三匹,金碗一口,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嚣。新进士则于月灯阁置打毯之宴,或赐宰臣以下酴糜酒,即重酿酒也。”

盛唐,物阜年丰,丝绸之路畅通,长安商贾云集,八方荟萃。饭店、酒楼、茶肆林立,在繁荣的饮食市场,胡风烹调,胡姬酒肆也频增风采,蔚为民俗大观。

李白《少年行》曾抒写当时情况说:“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当时,胡姬学习用面食作有自己民族特点的胡饼,也闻中全国。白居易就有“胡饼饼样学京都”的诗句。据考,现在的芝麻烧饼,即由当时的胡饼演变而来。而面食则是陕西人自古迄今的传统主食。这同陕西的农业生产也是密切关联的。陕西农业,源远流长,生产习俗也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向前发展着。

关中地区,人们群众赞颂水车的谜语,谜面的文字是:“曹操独坐中原,身披八挂衣衫,领兵千千万万!”

至于陕南水乡,生产习俗则更有一番景象。《城固县志》说:“小满前后,农各插秧,谚曰:‘水执秧苗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稻,退步原来是向前!’”则创造并反映了另一相当高的精神境界。其所含哲理与表现的艺术手法也是令人叹服并值得深入体味的。也由此可见,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也的确是无穷的,值得重视学习的。

三 陕西民俗中与生产生活相关的一些习俗的内涵与作用

(一)陕西与生产习俗相关的有祈富求福迎神赛会等活动。如《天禄阁识禄》说:“秦俗以二月二日携鼓乐郊外,朝往暮返,谓之‘迎富’”。我国古代以社、稷为土、谷神,立社(祠)祀奉,“春祀秋尝”,祈赐丰收。

(二)与伦理有关的习俗也很多。“慎终追远”,敬礼祖先方面,有清明节扫墓、夏暑“奠墓”“清暑”“中元,麻姑献祖”十月一日送寒衣,冬至与“腊日”祭先等。

在敦崇伦常、和睦乡里、重视姻亲方面的习俗也比较多。对骨肉至亲,除元旦合家拜尊长、拜弟史、叔(媳)拜嫂,除夕合家守岁,对童稚有“压岁钱”外,出嫁女儿、女婿、外甥、外甥对母家、岳家、舅家逢春节、麦熟、忙罢、中秋要拜年,“看麦熟”“看忙罢”“送(中秋)节”;母家、岳家、舅家则对女儿、女婿、外甥逢灯节、暑夏、端午、重阳要“送灯”“探夏”“送(端午)节”“送(重阳)糕”!另外在和睦乡里方面,也形成了许多“善里亲邻”的风习。春节时,家拜之后就是出拜、相互邀约饮宴。《咸宁县说》;“元旦,士大夫风兴吉服拜祖先毕,以次拜父史,出拜师长、新族;齐民亦然。”

此外,关中地区,新婚后还有“新婚妇拜户”的习俗。

(三)健康卫生文体活动习俗方面,腊月二十三祭灶后要“扫舍”、迎接新春,各地很普遍。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妇女适时外出活动,以增进健康,各地也多类同。冬尽春至,少年士女、全民分别以各种名目、形式作文体活动,以娱悦身心,增进健康,且各有特色。

(四)岁时节令中,慰孤,施舍和开展公益活动的习俗也有许多。如清明节的拜扫孤坟、无主坟。逢节舍饭,各地也比较多。

(五)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省内外、国内外文化交流的增多和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传说中的故事、人物、历史人物以至域外人物也逐步进入民俗生活,以至于专门立会,进行追念。其中如:①追念女娲氏“炼石补天”的“补天补地”,就很普遍,且产生较早。②二月二日是药王庙大会:《西乡县志》记述说:“二月二日高坪寺药王大会,男女毕至,踏青选胜,采野菜供食”。其他如耀县药王山等地都有此会,传说二月二日是孙思邈生日。③清明寒食扫墓,除注入纪念介子推的意义外,也扫军墓。④端午节,吃棕子,赛龙舟,饮雄黄酒,除前者注入了纪念屈原的意义后者因有了“白蛇娘娘和许官人”的《白蛇传》故事,更加印证了饮雄黄酒祛邪避灾的效应,而使这一习俗更加深入人心。许多地方端午节竞渡,也极热烈。

岳西的风俗作文400

生活中处处有都离不开数学,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数学与你可谓是形影不离。学习了六年集的比例知识后,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给我们带来了许多益处。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和弟弟约好2点在森林公园 ,然后一起去动物园玩。到了目的地之后,由于我们是第一次去森林公园的动物园,所以只好买了一幅公园的地图。地图到手后,弟弟悄悄的向我走过来,然后一把将地图抢了过来。我无可奈何,只好抑制住心里对这“小淘气包”的无理取闹。然后弟弟一本正经的对我说:“哥哥,今天就由我这个向导来带你去找狮子吧!”这时,我心想:但愿不会南辕北辙!之后,弟弟就带着我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窜,过了大约一小时后,我终于忍无可忍,大喝:“你搞什么呀,我都快要累死了,怎么还没到?”我直接将地图夺回,一看才恍然大悟,原来是爱出风头的弟弟滥竽充数,把地图的比例尺1:5000理解成了图上的1厘米表示实际的5000厘米。“唉,学好一身本领可真重要呀!如果像弟弟一样自以为是,不踏踏实实的学习的话,后果往往都是弄巧成拙呀!”然后,我按照我所学到的知识,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狮子那。瞧弟弟那羡慕的样子,他还求着我收他为徒弟呢!知识是开启成功大门的钥匙,同学们,努力学习吧!就让我们用自己的努力来创造明天的精彩生活吧!

陕西的风俗习惯有那些

陕西的风俗的代表莫过于‘十大怪’。1,面条象腰带;2,锅盔像锅盖;3,辣子是道菜;4,泡馍大腕卖;5,碗盆难分开;6,帕帕头上戴;7,房子半边盖;8,姑娘不对外;9,不做蹲起来;10,唱戏吼起来。

陕西吃羊肉风俗作文400字

就到东至了,人们都赶着去吃羊肉。当然,我也不例外。东至的前一天,我在祖母家吃羊肉。那香喷喷的羊肉汤一端上来,我就想把它一口气吃完。我闻了一闻,啊!我就像是进了仙境一样,那个味儿啊!“香!太香了!爸爸,我可不可以吃了啊!”我满怀期望地说。谁知爸爸却批评了我,说老爷爷都没吃,你吃什么。我老爷爷已经过世了,每次吃饭前都要让他先吃,不然就是对老一辈的不敬。可是我实在忍不住了,就趁他们不注意偷吃了一些。啊!真是好吃啊!我再一次进了仙境。没想到,第二天,我却做什么事都倒霉。哎呀!我想起爸爸昨天说的话,大吃一惊,会不会是老爷爷生我的气,让我倒霉啊!所以我第二天无论做什么事都小心翼翼的,总算躲过了一场灾难。现在的科学世界也有迷信啊!

陕西过年的风俗

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这是本县城乡的最隆重的一个节日。 旧时,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人们就开始购置年货,打扫庭院,布置内室,谓之“扫舍”。 三十日,除药铺外,百业封门,户户贴春联,是晚称为“除夕”。到时,合家团聚,包饺子。 同时,献饭祭祖、焚香“祀神”。初一黎明,男女老少,更换新衣,鸣炮迎春;先给祖宗烧香, 再给长辈“磕头”;长辈为了表示关怀,给年龄小的晚辈送压岁钱。邻里之间少者相伴。 上门为各家长辈“拜年”(俗称磕头)。接着,家家户户吃饺子。此后,锣鼓喧天,演戏、耍社火、 扭秧歌,直至正月十五。

江西的风俗知美食450字作文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是相同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不知道吧!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你们还记得楚国那位爱国大将屈原吗?我来说一说他吧! 屈原是战国时期出国人,很有学问。他在楚王身边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昏君楚王却听信奸臣的话,把屈原削职流放。在流放中,屈原听说楚国的的都城被敌人占领,百姓遭难,悲愤极了。五月初五这一天,他来到汨罗江边,怀抱一块石头,以纵身跳入汨罗江中。出国的百姓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们

山西的风俗习惯的作文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黄河灯会、

陕西长武县的风俗

传统饮食

民间吃食习惯以小麦、 玉米、高粱为主,搭配荞麦、糜、谷等杂粮。 家常便饭以蒸馍、米汤或面条为主。 农村习惯一日两餐, 忙时三餐, 晚饭俗称喝汤。 吃食味喜酸辣,做工精细, 以麦面为例有蒸、 擀、烙、 炸、 烤、 洗、压、 摊等,花样繁多,风格各异。长武人热情好客、筵席莱肴煎、炒、烩、炸, 关中和陇东风味兼有,色味都很讲究。 一般筵席为 "五魁"、 "八挎五"、 "重八"、 "重九"、"满十"等, 民间过事重体面、讲排场,节日饮食比较丰富, 过年吃面条、 肉菜、火锅, 端午吃粽子, 中秋吃月饼,重阳吃枣糕,腊八吃米粥。

礼节交际

长武人交际讲礼仪、重情谊。送往迎来、热情好客。亲朋好友或师长光临, 必设宴欢迎。 至亲厚友赴考、上任、远行, 必设宴欢送。 生意开张营业、造屋上梁、乔迁新居、拜师招徒、男婚女嫁、生日满月、老人庆寿、做棺材"交木",逢年过节或过事,都互相祝贺, 送礼馈赠,待客过事,必有"礼簿"用以备查而礼尚往来。

民间历来以尊老爱幼为美德。逢年过节, 祭祀祖先,向长者叩首、行礼。 与平辈互相作揖问候。不论公共场合或日常生活,称呼亲切,长幼有序。走路、进门、说话、吃饭、乘车, 礼让老者。坐席时晚辈向长辈和客人敬酒劝菜。

人们交往之间注重正当的送礼馈赠。 结婚为女方送"添箱", 有衣料、 床单、 被面、 花镜等; 为男方送贺礼, 有衣料、 床单、被面、 影集、花瓶和现金等;老人生日送寿联、寿幛等;婴儿满月赠送小娃帽、鞋、童服、玩具等;丧事送花圈、挽联、牌匾、 奠仪等; 亲友若逢灾遇难, 前往慰问或资助财物。其它节日按亲疏远近和经济量力酌情送礼,薄厚不等。

长武人重视亲戚情谊, 交往频繁, 招待热情。凡登门稀客, 主人则热情款待, 至少一根烟、一杯酽茶。遇到饭时管待吃喝,谦虚礼让。筵席或一般便饭, 以盘子横木和房舍后墙位置为上,礼让客人。席间主人殷勤敬酒、劝莱, 招呼“吃好”。客人离去时,举家送至大门以外, 互相道谢话别。

乡邻之间, 遇有急难, 互相帮助, 关心体贴之情成为传统风尚。农户修建住宅,农忙抢收抢种, 帮工还工,不计报酬。遇到天灾人祸, 一处有难,八方支援。

节令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俗称新年、新春、年节、过年。早餐,历来吃臊子汤长面。饭前, 自家晚辈向长辈跪拜磕头。饭后, 同族男子聚集, 走村串户给长者“拜年”。 见面后不论家庭院落、村头路旁,相遇亲友随地叩拜, 并互相祝愿道贺。 进屋后, 遇有已故未满三年的灵牌先拜, 再以辈份逐人叩拜。 长辈亦表谦让, 并置酒菜招待。 午餐七碟子八碗、火锅丰盛有余,饮烧黄二酒。

年三十晚举家团圆, 欢声笑语,共度良宵。子夜零时,广播电台、 电视台报年钟声响过, 鞭炮齐鸣, 震耳欲聋。 清晨, 祭奠祖先,叩拜老人。 大人娃娃喜气洋洋,兴高采烈。从初一到初三, 早餐由吃长面增加饺子、馄钝。 午餐肥肉美酒, 更加丰盛。走亲访友, 络绎不绝,到处充满文明、祥和的热烈气氛。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元宵节, 也叫 “灯节” 。 闹元宵, 玩花灯。 民间有“小初一, 大十五” 之说,民间蒸花馍, 按照十二生肖属像捏制各类形象,祭神"看灯"。新婚妻的娘家、未婚妻的婆家、婴儿的舅家都要提前送灯笼和花馍。 新媳妇回娘家"躲灯"。还有青年媳妇为早生孩子而“偷”牛犊馍的习俗。入夜讲究吃凉粉, 亦有吃元宵的习惯。每年从正月十四到十六,每晚户户红灯高挂, 儿童挑灯戏耍。县城集镇举办元宵灯会,气球彩带腾空天际, 使人眼花缭乱。 入夜点灯屏、放烟火、猜灯谜、举办社火、戏剧会演。 至十六日,人们四处游玩,各行其乐谓之“游百病”, 希望祛病延年,老幼康乐。

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 亦称端阳, 俗称 “端五”。祖辈相传, 民间甚为重视。黎明早起, 洒扫除尘。采集艾蒿, 悬插于门楣。孩子以露水润发, 头上系艾叶,胸前系香包,俗称“荷包”、耍货。用雄黄抹鼻、 耳孔, 意为避瘟、驱虫。 早餐吃夜晚做好的粽子、油糕、绿豆糕点和艾叶形状的花馍。 午餐吃炒菜、摆宴席, 喝雄黄药酒,民间亲邻以粽子、 艾叶馍互相馈赠, 婚者, 男方须向女方赠送礼品,名曰“追节”。妇女、孩子手足腕系五色线“花花绳”, 穿花鞋、花裹肚,男女老幼均配带形状新颖各异的荷包,兄弟姐妹和未婚对象互赠荷包, 以寄情谊。

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称除夕。 当天,彻底清扫卫生,糊窗格,贴窗花,准备香烛、鞭炮, 贴对联(俗称对子)、门神(秦琼、敬德)和年画。 在院内贴 “春回大地” , 大门外贴 “出门见喜” , 炕壁贴“百病不生” , 室内贴“人寿年丰”、“五谷丰登”、“龙凤呈祥”、“麒麟送子”等。 上午, 煮肉、炒菜、 压面, 忙于办好大年初一的吃食。 午后,家长带子孙上坟祭祖。凡亡故未满三年者都要请灵封牌位,供于堂屋。入夜, 门前挂红灯、煨火。全家老小喜气洋洋聚集"吃年饭"。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晚辈向老人磕头祝福。除夕的三十晚“坐夜”,全家团圆围座,有说有笑,兴致勃勃的收看春节联欢晚会。

社会习俗

嫁娶

婚前男女经亲朋介绍提亲或自由恋爱,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双方都无意见,便可履行订婚手续。订婚时,男方请亲友, 设宴欢聚。女方及其亲属去男方家中收受男方馈赠衣物和彩礼, 称为“会亲”。订婚后,每逢端午、中秋、重阳及春节,男方亲属赴女方家中送礼,谓之“追节”。婚姻关系确立后, 男女双方经常往来,感情日深。结婚前男女双方经过婚姻登记,领取结婚证。由双方家长确定结婚日期,婚期前一日,女方娘家设宴待客。 结婚当天,男方家中贴对联、挂红布,喜气盈门,高搭棚席,杀猪宰羊,设宴广待宾客。新娘进门后,举行结婚仪式, 宣读结婚证书, 证婚人讲话,新郎新娘入洞房,新旧习俗夹杂。开宴时,新娘敬烟酒递糖果。并备礼谢媒,俗称谢“红爷”。 洞房花烛夜, 盛行道喜, 闹洞房俗称“耍房”。新郎新娘介绍恋爱经过, 唱歌跳舞, 耍逗取闹。婚后三日,新婚夫妇带糕点糖果同赴女家, 拜见岳父岳母, 必受盛情款待, 当日返回称为“回门”。婚后7-12天,新妇回娘家住相等的天数,称“遨十”。回婆家、再去娘家各一月,称为“遨对月”。

生育

在女儿临产当月的初二、三,女方亲娘带大锅盔和婴儿裹肚来女儿家中,将大饼扣在锅盖上, 用拳击破,将裹肚从女儿住处窗口抛进去,再进屋把裹肚压在席底称为“打锅”, 以保生产顺利和母子平安。产后三天,娘家人带生面条去女儿家中探望,俗称“下奶”;产后10-20天,娘婆两家至亲好友探望产妇及婴儿,携带烙饼、鸡蛋、挂面、红塘和衣物, 祝愿大小平安。 孩子出生一月时,做“满 (弥)月”,满月之日,备置丰盛饭莱, 亲友登门祝贺,婴儿舅家人馈赠被单、童装、童车、衣帽。 一般亲友赠布料、童装、玩具等。午宴时,趁其不备给婴儿父母、祖父母脸上抹黑、 红颜色,追逐嬉戏, 皆大欢喜。

丧葬

人死后,家人一般先要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钩穴地, 随后“盛敛”,择日祭奠,参加祭奠者送献礼(馍)、花圈、 抬蜡、挽联、牌匾、孝帐等。 灵堂设置遗像,供各式献饭。孝子戴孝帽、 穿孝服、 缦白鞋。 亲友戴黑纱、 黑袖套、 白纸花。 招待以家庭情况而定。 早晨血条汤,中午开席肉食齐备,备烧黄二酒。次日清早送埋前, 汤菜齐上,谓之“风搅雪”。护送灵柩, 除八抬大轿以外, 又盛行拖拉机、汽车送葬,浩浩荡荡,哀声鼓乐, 情调凄凉。安葬后抱回灵牌在家供奉。长武民俗忌"死"字。凡死者年老称“殁”, 壮年称“亡”,少年称“殇”, 幼儿称“撂”。50以上为“老丧”,70岁以上为 “寿终正寝”, 葬礼都较隆重。 小口少亡或非正常死亡, 多随即掩埋。 未婚男女死亡不备棺材, 钉“四堵墙”或草席卷裹,墓穴不打黑堂, 衣不扣钮,俯卧掩埋,凡一户百日内死亡两人为重丧,灵柩不能出大门,一般破墙或从崖背吊出棺材埋葬。

关于陕西的节日风俗

以下是陕

西的部分风俗:

春节:据史书记载,秦朝时以每年农历十月一日为岁首,到汉武帝时改行太初历,即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大年初一过年”这一风俗一直从汉代延续到现在。

元宵节:同样源于汉代,当时叫上元节。据《汉书·汉武帝传》等史书记载,每到农历正月十五,汉武帝就会派人用灯笼祭祀太乙神,祭祀地点甘泉宫(即今天淳化县)至今还留有遗址。上元节到了唐代十分盛行,人们走出家门观花灯耍社火,热闹非凡。

清明节:汉时人们有这样的风俗,每年农历三月初,长安城的百姓们万人空巷到灞河沐浴,这在当时叫“上巳节”。到了唐代,“上巳节”跟发源于山西介休的“寒食节”合二为一,成为今天的清明节。据《新唐书》记载,清明节的重大活动是扫墓,国家推行“以孝治国”由此可见一斑。

七夕节:长安是七夕节的发源地,长安区斗门南沣村的牛郎织女石雕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大型石刻艺术品之一。七夕节乞巧活动起源于西汉,到了汉武帝时期已成为全国一个重要节日,这已为史学家所定论。

中秋节:据史料记载,中秋节源于汉代,当时人们就有拜月赏月的习俗,到了唐玄宗时期,这一民间节日更为兴盛。据考证,唐玄宗的生日是农历八月十五,为给皇帝祝寿,这一天在宫廷中称为“千秋节”,要举行大型歌舞活动。后来,民间的“中秋节”和皇宫中的“千秋节”互相影响,互相融和,“千秋节”中的许多活动流传至民间,使中秋节更为热闹。中秋节吃月饼在当时已很盛行,唐代诗人的许多名篇都跟中秋赏月有关。

陕西端午节的风俗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 ,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有一个外国的女孩子嫁到了陕西农村,之后这个女孩子就依靠卖枣为生,但是一年只赚了3万块钱。所以很多网友都不敢相信为什么卖枣子的收入会这么低,主要也是因为大家对于枣子的需求也不是特别的高,而且因为地区比较偏远,所以枣子的价格也会非常的低。

地区太过偏远

小编自己对这个问题也是非常好奇的,所以小编就在网络上查看了一些资料。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会购买一些新鲜的水果,而且很多人都是特别喜欢吃红枣的。但是这个女子生活的地区是陕西农村,所以地区太过偏远,就导致了这些红枣没有办法运出去,所以价格也是比较低的,红枣的价格肯定是比不上大城市的,因此这个女子一年才赚不到什么钱。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也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而且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商机。

市场的需求量太少

虽然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吃红枣,但是我们每个人的选择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特别喜欢吃红枣,况且现在是冬天,所以很多人都觉得没有必要吃红枣,而且我们当然可以选择吃一些新鲜的水果,所以这些问题也都有必要引起我们在意,大家也不需要感觉过分担心。而且种植红枣的成本本来就是比较低的,所以红枣的价格也是比较便宜的,而且也没有什么利润可赚。

总结

所以大家没有必要这么焦虑,而且平时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大家也不需要过分的担心,因为我们每个人的选择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可以去网络上查看一下资料,这样的话你就知道农民到底有多么不容易了,我们也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024961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01
下一篇2023-11-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