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部歌剧是白毛女简述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

中国第一部歌剧是白毛女简述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第1张

中国第一部歌剧白毛女简述歌剧和音乐剧的区别:

1、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歌剧通常采用古典音乐作为基础,演唱部分使用特定的歌剧唱法。音乐剧则更加多样,可以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爵士乐等各种类型的音乐,同时也包括对白和对唱的形式。

2、剧情和演出形式:歌剧的剧情多为史诗式或戏剧式,通常以严肃或宏大的主题为中心,演出形式一般是在完整的舞台上进行。音乐剧的剧情通常较轻松欢快,更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演出形式可以是在舞台上演出,也可以是在剧院或其他场所进行的半台式演出。

3、客观性和现实性:歌剧通常着重于表现高尚的情感和理想的境界,具有较强的客观性,角色的情感经常通过音乐表达。音乐剧则更加注重角色的个体性和生活的真实性,角色之间的情感与台词相结合,更具现实主义风格。中国第一部歌剧一般被认为是1945年上演的《白毛女》,这部歌剧基于郭沫若的同名小说改编,描绘了中国农村的革命斗争和白毛女的悲惨遭遇,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歌剧《白毛女》中最经典的歌曲我认为是《太阳出来了》。

       歌剧《白毛女》讲述了原本身处旧社会的主人公“喜儿”,因为被地主黄世仁的污辱,“喜儿”被迫逃入深山,因为终年不见阳光,再加上受到迫害之后大受打击,自己的头发变白,故被人称为“白毛女”。

       原先的“喜儿”是老实贫穷佃户杨白劳的女儿,歌剧中用了不少手笔对比了“喜儿”被奸污前后的对比,跟一开始杨白劳给“喜儿”买了一根红头绳,“喜儿”天真浪漫的样子;歌剧用比较欢快的曲子来表现这一个场景,再加上演员的轻松欢快的表演,跟后面的境遇形成鲜明的对比。

       巨变来临,因为佃户杨白劳没有钱偿债,恶霸地主逼死了杨白劳,抢占了他的女儿“喜儿 ”并奸污了她,在这个之后,“喜儿 ”凭借着不低头、不顺从的劳动人民的抗争精神,逃到了深山,并且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深山中缺少营养,没有阳光,也正是在隐喻旧社会对劳苦百姓的压迫。

       “喜儿”被解救之后,这一首《太阳出来了》 ,带来的含义深远,新社会中,太阳会普照在每一个人民头上,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以小见大,展示了在旧社会中劳苦民众的辛酸,他们的处境,他们被压迫的日常。白毛女“喜儿”是有一个原型的,根据这个原型对真人故事进行艺术加工,在这样的故事中,弘扬的是劳动人民抗争精神,在《太阳出来了》 一曲中,展现的是新社会的光辉,太阳会照耀在大地上的每一个人。

《白毛女》主要故事情节:

解放前的华北农村,贫苦佃农杨白劳早年丧妻,膝下一女名喜儿,相依度日;邻居王大婶及其子王大春常给杨家父女多方照顾,两家融洽和睦。喜儿和大春相处日久,情投意合,两老商定秋后为他俩完婚。

恶霸地主黄世仁欲霸占年轻貌美的喜儿,遂与管家穆仁智设计,以重租厚利强迫杨白劳于年内归还欠债。旧历除夕,杨白劳终因无力偿还重利,被黄世仁威逼在喜儿的卖身契上画押。

杨白劳痛不欲生,回家后饮盐卤自尽。初一早上,喜儿被抢入黄宅后,受尽折磨。黄世仁为斩断喜儿对大春的情丝,夺回王家租地,驱逐王大婶母子,又伺机将喜儿奸污。

大春救喜儿未成,投奔红军。怀有身孕的喜儿在黄家女佣张二婶的帮助下逃离虎口,途中生下婴儿,旋即夭折。后独自入深山穴居,餐风宿露。由于长期缺少盐分摄入,一头青丝变成白发。喜儿因常至破庙中取供品充饥,被村人迷信视为"白毛仙姑"下凡显灵。

抗日战争爆发后,大春随八路军回到家乡。此时,黄世仁借村人迷信,制造"白毛仙姑"降灾谣言惑众。留乡工作的大春为发动减租减息,提高群众觉悟,十五之夜,亲往跟踪查探,竟在山洞中与喜儿相逢。

在全村公审会上,黄世仁、穆仁智二人受到严惩。地主被镇压了,喜儿报了仇伸了冤。她重又回到自己的村庄,与大春建立了幸福的家庭,头发也渐渐变黑了。

扩展资料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此作品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创作背景:

1942年5月2日,毛泽东在陕西延安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文艺不是超阶级的,文艺要和工农兵群众结合。在同一个时期,延安的***人还发动了整风运动和大生产运动。这使得延安的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映***的理念的艺术作品。

1945年中共七大准备召开之际,当时苏联红军已经向德国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曙光已经来临。

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的一些艺术家在院长周扬的指示下,根据1940年流传在晋察冀边区一带"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传说,加工改编出了歌剧《白毛女》。《白毛女》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的阶级斗争理论结合在一起,成为解放区文艺标志物,迅速风靡各个解放区。

之后这出歌剧还在国统区演出,广受赞誉。但国内也有真人的白毛女,是四川的罗昌秀,为了躲避地主,在山林生活了11年,后被***救出,于2002年去世。

-白毛女

《白毛女》故事梗概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

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佃农杨白劳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喜儿与同村青年农民大春相爱。杨白劳因生活所迫向恶霸地主黄世仁借了高利贷,之后外出逃债, 在除夕之夜杨白劳偷偷回家。

黄世仁闻讯后强迫杨白劳卖女顶债,杨白劳喝做豆腐用的卤水自杀(在芭蕾舞中被黄世仁用手枪打死)。

喜儿被抢进黄家,遭黄世仁奸污,逃入深山,头发全白。两年后,大春随八路军回乡,在山洞里找到喜儿,替她申冤雪恨。结尾处,村民们和喜儿一起开会批斗黄家的罪行,庆贺穷苦人的重见天日。

扩展资料:

杨白劳和黄世仁的人物形象:

杨白劳是老一代农民的代表,勤劳、忠厚、善良。他是地主黄世仁的佃农,租种黄家六亩地,年年欠东家的租子,老还不完;借了黄家的钱,可这驴打滚(指高利贷)的债也永远还不清。因为交不上租子、还不了债,杨白劳一到快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躲帐。

黄世仁,是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的《白毛女》作品中登场的一个反派角色,属于反派角色。黄世仁是一个恶霸地主、老财的典型代表人物,欺男霸女,放高利贷,无恶不作。

该形象象征着封建地主阶级长期压榨贫苦百姓。这一经典反派形象首次搬上荧幕,是在歌剧《白毛女》中由著名演员陈强扮演。

白毛女表达了作者对恶霸地主深切的恨,对穷苦大众深切的同情。白毛女至今仍然受到观众的喜爱,作者通过杨白劳和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愤怒控诉了地主阶级的罪恶,热烈歌颂了新社会,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指出了坚持和支持正确的领导是农民翻身解放的必由之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92220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1
下一篇2023-07-1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