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分析这部歌剧的音乐

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歌剧白毛女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分析这部歌剧的音乐,第1张

剧本通过杨白劳、喜儿父女两代人的悲惨遭遇和喜儿在八路军的帮助下真正获得翻身解放的故事,揭示农民与地主两个阶级之间尖锐的矛盾,控诉地主剥削的罪恶,宣泄贫苦民众对地主的仇恨,并通过描叙民众在新旧社会里不同的遭遇,形象地表现了 “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在剧中,这一主题是通过把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故事充分民间化、伦理化来实现的。首先,剧本将民间文化资源纳入到新文化的视野,贯穿了旧社会民间温情、日常伦理秩序被地主阶级破坏和新社会民间伦理、民间秩序在阶级斗争中重新建立的结构原则;其次,对民间传说进行政治性阐释,将之提升为一种言说“阶级”、“解放”、“革命”的宏大叙事。“白毛仙姑”有多个流传版本,但本质上都是无辜女子受难的悲剧模式。剧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并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尤其是在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创作中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白毛女》是融诗、歌、舞三者于一体的民族新歌剧,对中国歌剧走上民族化道路具有典范意义。在音乐创作上,它既学习和继承了传统地方戏曲、北方民歌和小调的营养,又借鉴了西洋歌剧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些处理手法,充分利用音乐元素来展示人物形象。语言通俗上口,精确洗练,适宜吟诵,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和民族诗歌的韵味。

剧情介绍 序幕 解放前,黄世仁家大门口。被残酷压迫的农民们,被鞭笞着走过黄家大门。歌声:“多少长工被奴役,多少喜儿遭迫害。诉不尽的仇恨啊,汇成滔天江海!……” 第一场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杨各庄,杨白劳家,除夕。 喜儿正欢欢喜喜准备过年,杨白劳躲债刚回来。恶霸地主黄世仁带狗腿子穆仁智闯进杨白劳的家,要逼喜儿抵债。杨白劳坚决反抗,被活活逼死。王大春和乡亲们赶来,黄世仁开枪阻住众人,硬把喜儿抢走。 王大春等要和敌人拼命,地下党员赵大叔劝阻,让他们去参加八路军,闹革命。 第二场 黄世仁家。喜儿受尽凌辱,终于在张二婶的帮助下逃出了黄家。 第三场 芦苇塘边。喜儿躲进芦苇丛中,穆仁智等追来,在河边发现喜儿失落的鞋子,认为她已投河而死,扬长而去。喜儿逃脱后满腔仇恨,发奋高歌:“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 第四场 荒山。喜儿在山中与风雪、野兽搏斗,几番春秋,一头青丝变白发……她更加勇敢地等待报仇的时机。 第五场 (暂无) 第六场 奶奶庙中。黄世仁、穆仁智逃跑途中躲进庙中避雨。白毛女喜儿也在庙中,见到不共戴天的仇敌,追打黄世仁和穆仁智。赵大叔、王大春等追至奶奶庙,发现黄世仁雨伞,众人追了下去。大春在庙中搜索,发现了白毛女喜儿,将其尾随其后。 第七场 白毛女喜儿回到山洞,王大春赶来,二人终于相认。王大春带着白毛女喜儿迎着太阳走出山洞。 第八场 广场。喜儿回到家乡,见到亲人:“千年的仇要报,万年的冤要伸。”喜儿向八路军控诉了黄世仁的罪恶,群众也纷纷起来控诉,要求严惩汉奸恶霸黄世仁。 尾声 大春带领八路军小分队奔赴前线,白毛女喜儿和一些青年参加了人民军队——革命向前进……

《白毛女》是东北**制片厂出品的剧情**,由王滨、水华执导,田华、陈强、胡朋、张守维、李百万、李壬林等主演。该片于1951年3月11日在中国上映。

该片由同名歌剧改编而来,讲述了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霸占后,逃进深山丛林,头发全变白,后来被大春解救的故事

创作背景: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之后,**局局长袁牧之和艺术处处长陈波儿决定把舞台歌剧《白毛女》拍成**。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人物原型:

白毛女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喜儿”,其因饱受旧社会的迫害而成为少白头,顾名思义被称作“白毛女”。

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歌剧《白毛女》。这部1940年代抗日战争末期在中国***控制的解放区创作的是一部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艺作品。

这部歌剧后来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经久不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文艺作品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

-白毛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64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