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斯宾诺沙更详细的介绍?

有没有关于斯宾诺沙更详细的介绍?,第1张

个人生平

(Baruch Spinoza ,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 specie aeternitatis)看事情。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音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主要著作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政治论》(Tracta Atus Politicus')、《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等。《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纪念文章

附:《西方思想巨人(一):斯宾诺莎》

作者:佚名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个犹太教堂。75年后,他们又建立了欧洲最宏伟的教堂。当时他们的基督教邻居还在帮助他们。 乌列阿科斯塔 ,一个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受文艺复兴时期怀疑一切的影响,写了一篇论文,猛烈攻击来世的信仰。这并不一定违背了古老的犹太教义,但犹太教会却强迫他当中否定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当地基督教会的反感。悔过的方式是要求这位高傲的年轻人横卧在犹太教堂门口,让集会的教众依次从他身上跨过。 乌列回家写了封谴责他的迫害者的遗书,然后举枪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在1640年,当时 巴鲁克·斯宾诺莎 ―――-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也是犹太教众当中惹人喜爱的学生。

巴鲁克·斯宾诺莎的父亲是经营有道的商人,但 巴鲁克·斯宾诺莎喜欢在犹太教堂里度过他的时光,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长者们一致认为他是新的士师:弥赛亚!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观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质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体。阿维罗伊认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宾诺莎读书越多,想的越多,他单纯的确信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阅读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关于上帝和人类命运的著作。他开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 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他的新老师有个美丽的女儿,他从拉丁文那里夺走了斯宾诺莎的感情;在这么漂亮女子的诱惑下,现在的大学生也会不为艰难地学习拉丁文。但是这位妙龄女郎爱钱财甚于爱情。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学家。

当时,哲学上的“三百年战争”已经开始,笛卡尔、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先后加入,这场战争既促进又践踏了近代哲学。笛卡尔认为,在上帝给了最初的推动后,天文地理以及所有的非精神进程,都可以用一种最初以分散形式(犹如拉普拉斯和康德的“星云假说”)存在的均质实体来解释;并且,各种生物的运动,都是一种机械运动。整个世界,以及每个躯体都是一部机器。但是,在世界之外还有上帝,躯体里还有灵魂。

笛卡尔停在了这里;斯宾诺莎满怀渴望的向前走去。

1656年,他被指控又异端言论而被召唤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长老们许诺给他提供500英镑的年金,要他保证起码在外表上忠诚于他的教会和宗教。他拒绝了这个条件,1656年7月27日他被按照希伯来仪式中的一整套阴森的程序开除了教籍。

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现实,他的父亲催促他离开家庭,他的姐姐想从他的手里骗走那点少的可怜的继承权。一些急切表现自己虔诚的教徒企图杀死他。他搬到了阿姆斯特丹外奥特德克鲁的一个幽暗的阁楼,起初他在范·登·恩德的学校里教书谋生。后来改行打磨光学镜片。5年后他搬到莱顿附近的莱茵斯堡,现在那条街以哲学家的名字命名。他在那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刻不停的进行思考。有多次在房间一呆就是两三天,不见任何人。

在莱茵斯堡的5年间,斯宾诺莎写出了《知性改进论》、《用几何方法证明的伦理学》。在他死后十年《伦理学》才得以面世。同时还有他的《政治论》和《论虹》。

斯宾诺莎生前发表的只有《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伦》,刚一问世就被列为禁书,但是人们把它伪装成医学书和历史故事。有很多人写出长篇巨著来批驳他, 克来诺斯还提到过一本批驳他的书,说是“永不磨灭的无价之宝”―――但是现在就剩下这句评语。

巴鲁克· 斯宾诺莎一直受到公开的指责和收到大捆的批评信。但是也有好消息:惠更斯、莱布尼茨、奥顿博格、谢恩豪斯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向他表示敬意,一个富商坚持把财产遗赠给他,法皇路易十四要送给他一笔年金,荷兰的执政官给他一笔50磅的年金。

在1665年在新朋友的要求下,巴鲁克·斯宾诺莎搬到了海牙附近的沃尔堡。他跟荷兰的首席执政官德·维特结下了深厚德友谊。1672年法国入侵,法军统帅孔代亲王邀请斯宾诺莎到他的军帐里做客,斯宾诺莎认为到敌人的营帐里没什么了不起,回来后单纯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卖国贼。看来卖国贼是很容易当的。

1677年 巴鲁克·斯宾诺莎去世,那年44岁。很多人哀悼他的去世,就像精英敬佩他的智慧,朴实的民众喜欢他的温和。哲学家和政府官员加入送葬的人群,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到这个异教徒的墓旁,这个叛国贼得到了安宁。

尼采说:最后一个基督徒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可他忘记了斯宾诺莎!

名人评价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

斯宾诺莎(Spinoza,1632-77)是伟大哲学家当中人格最高尚、性情最温厚可亲的。按才智讲,有些人超越了他,但是在道德方面,他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在生前和死后一个世纪以内,被看成是坏得可怕的人,这是当然的后果。他生来是个犹太人,但是犹太人把他驱逐出教。基督教徒对他同样恨之入骨;尽管他的全部哲学贯彻着"神"这个观念,正统信徒仍旧斥责他讲无神论。莱布尼兹受到他很多益处,却对这一点讳莫如深,小心避免说一句称颂斯宾诺莎的话;关于他跟这位异端犹太人私交的深浅,他甚而竟至于扯谎。

   斯宾诺莎的生气很单纯。他一家是原先为逃避异端审判所,从西班牙(也许从葡萄牙)到荷兰去的。他本身受了犹太教学问的教育,但是觉得正统信仰再无法守下去。有人愿每年给他一千弗罗林,求他隐匿住自己的怀疑;等他一回绝,又图谋杀害他;谋杀失败了,这时候斯宾诺莎便受人用《申命记》中的样样诅咒咒骂个遍,更用以利沙对小孩们发的诅咒咒骂;那些小孩子结果被母熊撕裂了,可是并没有母熊侵袭斯宾诺莎。他先在阿姆斯特丹、后来在海牙度着平静的日子,靠磨镜片维持生活。他的物质欲望简单而不多,一生当中对金钱表现出一种希有的淡漠。少数认得他的人,纵或不赞成他的信念,也都爱戴他。荷兰政府素常有自由主义精神,对他关于神学问题的意见抱宽容态度;只不过有一度他因为站在德威特家方面反对奥伦治公族,在政治上声誉不佳。他在四十四岁的壮年因为肺痨病死去。

  

   他的主要著作《伦理学》(Ethics)是死后出版的。未讨论这书以前,必须先就他的其它两部作品——《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和《政治论》(TractaA tusPoliticus)略说几句。前书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的一个奇妙融会;后一本书只讲政治理论。在圣经批评方面,特别在给《旧约》各卷所定的写定时期比传统说法定的时期远为靠后这一点上,斯宾诺莎开了一部分现代意见的先河。他始终努力想证明圣经能够解释得和有宽宏开明精神的神学相容。

  

   尽管斯宾诺莎与霍布士两人在气质方面有天地般的悬殊,斯宾诺莎的政治学说大致讲和霍布士一脉相承。他认为在自然状态下无"是"也无"非",因为所谓"非"便是说违反法律。他认为主权者无过;教会应当完全从属于国家,在这点上他跟霍布士意见一致。斯宾诺莎反对一切叛乱,哪怕是反抗坏政府的叛乱也罢;他举出英国的种种苦难为例,当作暴力抗击威权而产生的弊害的证据。但是他把民主制看成是"最自然的"政体,这与霍布士的意见相左。斯宾诺莎还有一个地方与霍布士有分歧:他认为臣民不应当为主权者牺牲·所·有权利。特别是,他认为意见上的自由很要紧。我不十分懂得,他把这点与宗教问题应由国家裁决这个意见怎样调和起来。依我想,他讲应由国家裁决,意思是说宗教问题不应当由教会决断,该由国家决断;在荷兰,国家比教会宽容得多。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讨论三个不同主题。它先从形而上学讲起,再转论各种炽情和意志的心理学,最后阐述一种以前面的形而上学和心理学作基础的伦理观。形而上学是笛卡尔哲学的变体,心理学也带霍布士遗风,但是伦理观独创一格,是书中最有价值的地方。斯宾诺莎对笛卡尔的关系,和普罗提诺对柏拉图的关系在某些点上颇相似。笛卡尔是一个多方面的人,满怀求知的好奇心,但是没有很大的道德热忱。

  

   他虽然创造了一些企图支持正统信仰的"证明",但是正好像卡尔内亚德利用柏拉图,他也未尝不可被怀疑论者利用。斯宾诺莎固然不乏对科学的兴趣,甚至还写过一个关于虹的论著,但是他主要关心宗教和道德问题。他从笛卡尔及其同时代一些人接受了一套唯物主义的和决定论的物理学,在这个框架以内,努力给虔诚心念和献身于"善"的生活找一席之地。这真是件宏伟的壮举,甚至在认为它没有成功的人们中间也引起钦佩。

  

   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体系是巴门尼德所创始的那样类型的体系。实体只有一个,就是"神即自然";任何有限事物不独立自存。笛卡尔承认有神、精神、和物质三个实体;固然,甚至依他讲,神在某个意义上也比精神和物质更称得起实体;

  

   因为神是创造精神和物质的,要想毁灭它们就能把它们毁灭。

  

   但是除开对神的全能的关系之外,精神和物质是两个独立实体,分别由思维和广延性这两种属性限定。斯宾诺莎绝不同意这种看法。在他看来,思维和广延性全是神的属性。神还具有无限个其它属性,因为神必定处处都是无限的;然而这些旁的属性我们不明了。个别灵魂和单块物质在斯宾诺莎看来是形容词性的东西;这些并非·实·在,不过是"神在"的一些相。基督教徒信仰的那种个人永生决无其事,只能够有越来越与神合一这种意义的非个人永生。有限事物由其物理上、或逻辑上的境界限定,换句话说,由它·非某某东西限定:"一切确定皆否定。"完全肯定性的"存在者"(神)只能有一个,它必定绝对无限。于是斯宾诺莎便进入了十足不冲淡的泛神论。

  

   按斯宾诺莎的意见,一切事物都受着一种绝对的逻辑必然性支配。在精神领域中既没有所谓自由意志,在物质界也没有什么偶然。凡发生的事俱是神的不可思议的本性的显现,所以各种事件照逻辑讲就不可能异于现实状况。这说法在罪恶问题上惹起一些困难,让批评者们毫不迟疑地指点出来。有一位批评者说,按照斯宾诺莎讲,万事皆由神定,因而全是善的,那么,他愤愤地问,尼罗竟然杀死母亲,这难道也善吗?莫非说亚当吃了苹果也叫善?斯宾诺莎回答,这两件行为里肯定性的地方是善的,只有否定性的地方恶;可是只有从有限创造物的眼光来看,才存在所谓否定。唯独神完全实在,在神讲,没有否定;因此我们觉得是罪的事,当作整体的部分去看它,其中的恶并不存在。这个学说固然大多数神秘论者曾经以各种不同形式主张过,很明显和正统教义的罪业降罚说无法取得调和。它和斯宾诺莎完全否认自由意志有密切关联。斯宾诺莎尽管丝毫不爱争论,但是他秉性诚实,自己的意见无论当时代的人觉得多么荒谬骇人,他也不隐讳,所以他的学说受人憎恨原是不足怪的。

  

   《伦理学》这本书里的讲法仿照几何学的体例,有定义、有公理、有定理;公理后面的一切都认为由演绎论证作了严格的证明。因此他的这本书也就难读了。现代一个作学问的人,不能设想他声称要确立的那些东西会有严格"证明",对证明的细节势必感觉不耐烦,事实上这种细节也不值得掌握。

  

   读一读各命题的叙述,再研究一下评注就够了,评注中含有《伦理学》的不少精萃。但是假若怪斯宾诺莎用几何方法,那也表明缺乏认识。主张一切事情全可能证明,这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精髓命脉,不仅在形而上学上如此,在伦理学上也一样;所以证明万不可不提。·我·们不能接受他的方法,那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他的形而上学。我们不能相信宇宙各部分的相互联系是·逻·辑·的联系,因为我们认为科学法则要靠观察来发现,仅仗推理是不成的。但在斯宾诺莎讲,几何方法非用不可,而且和他的学说中最根本的部分是血肉相连的。

  

   现在来讲斯宾诺莎的情感理论。这一部分放在关于精神的本性与起源的形而上学讨论后面,这个讨论到后来推出"人的精神对神的永恒无限的本质有适当认识"这个可惊的命题。但是《伦理学》第三卷中讲的那种种炽情惑乱了我们的心,蒙蔽住我们对整体的理智识见。据他讲,"各物只要它是自在的,都努力保持自己的存在。"因此起了爱、憎和纷争。

  

   第三卷里讲述的心理学完全是利己主义的心理学。"凡设想自己的憎恶对象遭毁坏者,会感觉愉快。""我们若设想有谁享受某物,而此物仅只一人能够占有,我们会努力使这人不能获有此物。"但是就在这一卷中,也有些时候斯宾诺莎抛掉数学论证化的犬儒态度外貌,道出这样的话:"憎受到憎回报则增强,但反之能够被爱打消。"按斯宾诺莎的意见,"自我保全"是各种炽情的根本动机;但是我们自身当中的实在、肯定性的东西,乃是把我们与整体统合起来的东西,并不是保全外表分离状态的东西,我们一体会到这一点,自我保全就改变性质。

  

   《伦理学》最末两卷分别题为《论人的奴役或情感的力量》和《论理智的力量或人的自由》,最有趣味。我们所遭的事在多大程度上由外界原因决定,我们相应地受到多大程度的奴役;我们有几分自决,便有几分自由。斯宾诺莎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一样,相信一切不正当行为起因于知识上的错误:适当认识个人环境的人,他的行动作风就英明得当,遇到对旁人来说算是不幸的事,他甚至仍会快乐。斯宾诺莎不讲忘我无私;他认为在某个意义上"自利",特别说"自我保全",主宰着人的一切行为。"任何一种德性,我们不能设想它先于这种保持自己存在的努力。"但是贤达的人会选择什么当作自利的目标,他的想法与一般利己主义者的想法是不同的:"精神的最高的善是关于神的知识,精神的最高德性是认识神。"情感若是由不适当的观念产生的,叫"炽情";不同人的炽情可能冲突,但是遵从理性过生活的人们会协和共处。

  

   快乐本身是善的,但是希望和恐惧是恶的,谦卑和懊悔也是恶的:"凡追悔某个行为者,双重地悲惨或软弱。"斯宾诺莎把时间看成非实在的东西,所以他认为与已成过去或尚未到来的事件有着本质关联的一切情感都违反理性。"只要精神在理性的指示下理解事物无论那观念是现在事物、过去事物、或未来事物的观念,精神有同等感动。"

  

   这是一句严酷的话,却正是斯宾诺莎哲学体系的本质所在,宜暂且细讲一讲。按照一般人的意见,"结局好的全叫好";宇宙假如渐渐转佳,我们认为强似逐步恶化,即便这两种情况中的善恶总和相等。我们对现时的灾祸比对成吉斯汗时代的灾祸更加关心。依斯宾诺莎说这不合理。凡发生的事情任何一件,正如同神所看到的,是永恒的超时间世界的一部分;对神来讲,年月日期毫无关系。贤达者在人类的有限性容许的限度以内,努力照神的看法,Subspecie

 一、教育没有情爱 就如无水之池

 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 -----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根植于爱 ----鲁迅

 子女是自在的自由的,他们不是物体,既不属于别人,也不属于父母 ----黑格尔

 二、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道路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 ------卢梭

 教学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的发展他的能力 ----昆体良 使学校适合儿童,而不是使儿童适合学校 ----尼尔

 三、和谐发展 健康成才

 每门学科均有其独特的功能,凡有所学,皆会促成其性格的发展 ---柏拉图

 教育是年青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过程 ---涂尔干

 既让学生学到系统的知识技能,有时他们在治理、情感、意志品质和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得到实际的发展 ----赞科夫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雅克德洛尔

 教育的目标应是促进整体的人的学习与变化 ---卡尔罗杰斯

 在我们的教育中,往往只是为着实用和实际的目的,过分的强调智育的态度,已经直接导致对伦理教育的损害 -----爱因斯坦

 四、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发和鼓励 -----第斯多惠

 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苏格拉底

 所有外在强迫的都不具有教育作用,相反,对学生的精神害处极大;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效用 ----雅斯贝尔斯

 学习行为的目的不但要把我们带到某处,而且还应当让我们日后再继续前进时更为容易 ----布鲁纳

 教育的事务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学科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使他们在需要专心于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 -----洛克

 人性的教育在于引导孩子去意识、去思考、去表现 -----福禄贝尔

 教育的重心在于接受人性的转变、性格的转变和整个人的充分发展 -----马洛斯

 五、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要让一个孩子掉队

 教育既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又要向他们提出一定的要求 ----马卡连柯

 关注每一个个体- ---詹森卡姆拉斯

 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 ------布卢姆

 六、理想信念是心中的绿洲

 人类教育最基本的途径是信念,只有信念才能影响信念 ------乌申斯基

 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果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巴金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他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人生应该有两盏灯,一盏是理想之灯,一盏是希望之灯 ----罗曼罗兰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还是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

 七、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决定成败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苏轼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不会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 ----林肯

 在荆棘道路上,唯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如果随理想而生活,本着正直自由的精神、勇敢直前的毅力和诚实不自欺的思想而行,一定能臻于至善至美的境地 ----居里夫人

 要是一个人能充满信心地朝他理想的方向去做,下决心过他想过的生活,他就一定会得到意外的收获 ----卡耐基

 由百折不饶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 ----爱因斯坦

 八、行动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桥梁

 信念只有在积极的行动之中才能够生存,才能够得到加强和磨练 ----苏霍姆林斯基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 ---索福克勒斯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长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只有懒汉才是无所作为的,无所作为的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奥斯特罗夫斯基

 九、理想信念支撑幸福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全部的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学习艺术篇

 十、学习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 ---歌德

 学愈博则思愈远,思之困则学必勤 ----王夫子

 硬塞知识的办法经常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就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退步 -----斯赛宾

 把公立学校变成为让学生学会思考激动人心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让学生只会接受信息的工厂 ----黛博拉梅耶尔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 ---布鲁巴克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进矣 ----朱熹

 十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有智力方面的活动都依赖于兴趣 ----皮亚杰

 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必要途径之一 ----夸美纽斯

 天才,就是兴趣和顽强的入迷 ----木村久一

 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 ---亚里士多德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十二、懂得自我学习的人最富裕

 我认为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从自学中得来 ---达尔文

 凡是教,目的在于达到不教 ----叶圣陶

 儿童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他们无时无刻和处处事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阿林格伦

 如果学生不能筹划他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寻找出路,他就学不到什么;即使他能背出

 一些正确的答案,百分之百正确,他还是学不到什么 ----杜威

 学生最终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来 ----菲利普比格勒

 十三、书籍、生活中的阳光

 不去读书就没有真正的教养,同时也不可能有什么鉴别力 ------赫尔岑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十四、赢得时间,就获得了一切

 把活着的每一天当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海伦凯勒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打发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 ---叔本华

 利用时间是一个及其高级的规律 ---恩格斯

 个性品质篇

 十五、千学万学 学做真人

 在一切财富中,美德占首位 ---托马斯莫尔

 有知识而没有良心只是灵魂的毁灭 ----拉伯雷

 教学的最高的、最后的目的包含在这一概念中----德行 -----赫尔巴特

 一个人如果不学会善良这门学问,那么其他任何学问对他都是有害的 ---蒙田

 十六、培养富有饱满个性的人

 教育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 ----欧文

 最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具备活力、勇气、敏感以及才智 ----罗素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狄德罗

 我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上获得的自尊和自信迁移到他们的生活中 -----艾尔莎凯德

 十七、善用环境,磨砺品质,战胜自我

 天才在孤独中最易成长,性格在暴风雨中最易形成 ---歌德

 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若你想征服全世界,你就得征服自己 ---陀思妥耶夫斯基

 十八、自律,一项重要的生存技能

 良知是我们每个人心头上的岗哨,它在那里值勤站岗,监视着我们别做出违法的事情来 ---毛姆

 慎独 ---曾国潘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刘备

 十九、自信自爱,成功的第一秘诀

 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字,这个字只存在于愚人的字典中 ----拿破仑

 唯一让人恐惧的,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

 自信是一种感觉,有了这种感觉,人们才能怀着坚定的信心和希望,开始伟大而光荣的事业 -----西塞罗

 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不是舍己,不是自私,而是自爱,不是否定个体,而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 -----弗洛姆

 自爱是人生漫长浪漫史的开端 ----王尔德

 情绪情感篇

 二十、优化情绪,优化人生态度

 一切的和谐与平衡,健康与健美,成功与幸福,都是由乐观与希望的向上心理产生和造成的 ---华盛顿

 人的情绪困扰是由不合理的信念造成的。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才能身心愉悦 ----艾利斯

 二十一、平衡理智与情感

 我们对于情感的理解愈多,则我们愈能控制情感,而心灵感受情感的痛苦愈少 ----斯宾罗莎 过分冷静的思考而缺乏感情的冲动,必然使人的心理变态 -----瓦西列夫

 所有的感情本性上都是好的,我们应当避免的只是对他们的无用或滥用 -----笛卡尔 幸福与其说是用任何其他方法,不如说是用感情这种敏感性来表达 ----休谟

 如果你的感情不服从你,你要对正在支配你的感情加以控制,你一定要用缰绳和镣铐限制它 ----贺拉斯

 情感淡漠使人平庸,情感衰退使杰出的人失色,有意摧残情感是绝对的蠢事 ---狄德罗

 二十二、感恩在心间,责任在肩头

 感恩即是灵魂上的健康 ----尼采

 责任感常常会纠正人的狭隘性。当徘徊于迷途的时候,它会成为可靠的向导 ----普列姆昌德

 

给你看一篇论文,对你有帮助。下载地址是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EMP-AHND200703006htm

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融合

史铁尔, 高桂贤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 湖南长沙410004)

摘要: 社会工作价值观以人道主义为核心, 以制度化利他主义作为特征。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思想实

质是一种人学, 强调仁者爱人, 人与人的关系是中国文化的思考对象和起点。社会工作是协助个人与

其社会环境更好地相互适应的活动, 在注重个体价值的同时, 也关注个体对社会的贡献。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观;人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463( 2007)03-0030-04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Outlook in Social Work

SHITie-er,GAO Gui-xian

( SocialWorkDepartment, ChangshaCivilAdministration VocationalInstitute, Changsha,410004, Hunan)

Abstract: Thevalueoutlookinsocialworkwhosecharacterisinstitutionalaltruismhasacoreofhumanism

Confucianismwhichrepresents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akindofhumanismsubstantially Therelation

betweenhumanbeingsisthethought of objectandstarting pointinChineseculture Socialworkisthe

activityinwhichtheindividualand societycan adapteachother Socialwork should payclose attention to

theindividualvaluation,atthesametime,shouldconcernabouttheindividualcontributiontothesociety

Key words: socialwork;valueoutlook;humanism;integration

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宗教的慈善活动, 以利于系统外部的冲击,因此“引进”和“采借”的色彩

他主义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的助人自助活浓烈。如果在社会工作价值观方面仅仅借用“外

动。由于社会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它是一种以价值生”概念就无法使社会工作具有操作性和现实

为本的专业。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其重要性。较为理想的社会工作是“内生”性因素占有相

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当比例, 传统的再造”过程, 是

—它的目标从根本上是一个“

和意义, 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将外来因素不断本土化的过程, 是一个越来越依

方法, 机构和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靠内生性因素生长的过程, 而不是一个片面强调

态度、它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1] 。社会工“融入”和“借鉴”的过程。这样讲并不是说要拒斥

作发端于西方工业社会,其价值观必然根植于西外来因素,而是强调侧重点的不同将导致后果的

方社会价值观。巨大差异。杨中芳在论及中国人的现代化时写

在社会工作本土化的过程中, 其价值观的本道:“更重要的是, 个人在社会化或现代化的过程

土化需坚持一个内生性原则。从某些学者的观点中, 不应再被看成是被动的接受传统或新元素的

来看, 中国被归类为后发外生型国家, 所谓“外机器, 而应将现代人看做是一个有选择能力及变

生”, 是指在其现代化发端之时, 主要的动力来自通能力的自主个体,通过接纳、包容、排斥、回归、

收稿日期:2007-04-20

作者简介: 史铁尔( 1958-) , 男, 汉族, 江苏溧阳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 副教授, 硕士。

高桂贤( 1975-) , 女, 汉族, 湖南邵阳人,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社会工作系讲师, 硕士。

· 30 ·

反思、反叛、重组、整合等,在应对日常生活之际,

不但形成了自己的、新的、现代的价值信念体系

及生活方式, 也做到既把传统秉承下来, 也做出

了创新的转化。”[2] 因此,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根据

中华民族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创造性地做出的

选择。

一、“内生因素”:儒学是人学

从历史文化传统角度来说, 中国传统文化都

十分重视家庭和集体的作用,中国人个人的力量

是附属于原始人际关系甚至是血缘关系基础之

上的。无论何时家庭和亲属关系群体都被中国人

当作最后的避风港。或者说中国人习惯的行为方

式是基于亲友关系的亲疏远近的人情交往方式,

而很少遵循普遍化的规章制度。相比之下, 社会

工作的众多理念和价值观产生于西方, 并且带有

明显的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色彩。在中国这样

一个对集体力量和权威尊崇的国度,个人对集体

的服从往往是绝对合理的,个人的力量和需求很

难得以彰显。中国传统的对于家庭和集体的重视

使得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引入遇

到很大的困难。然而,笔者认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

人文氛围是人本主义取向的社会工作的引入和

本土化的基石。中国社会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

传统的文明古国, 其文化传统的核心是儒家文

化, 儒家文化作为道德哲学被汉以后的统治者接

受, 并以之为基础建构了一个伦理社会体系。儒

家文化强调以“仁”治国, 并且这种理念受到历代

统治者的认同和推崇。经历几千年的磨合与积

累, 形成了特殊的文化氛围和环境。例如为人处

世要内敛, 不能过于张扬;遇事不是表现自我, 而

是要反省自我, 检视自己的行为这种规约自我,

顺应社会的道德原则与人本主义的社会工作价

值观具有一致性。

儒学研究的是人的生命: 梁启超在《儒家哲

学是什么》一文中指出:“中国哲学注重人与人的

关系, 以研究人类现世生活之理法为中心, 古今

思想家皆集中精力于此方面之各种问题, 以今语

道之, 即人生哲学及政治哲学所包含之诸问题

也, 盖无论何时代, 何宗派之著述, 未尝不归结于

此点。”[3] 他还认为, 中国哲学以研究人类为出发

点, 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为人之道, 怎样算一个

人, 人与人相互有什么关系。从这种意义来说,儒

学是以人的生命为思考对象的, 可称之为人学。

孔子的仁学实则是人学, 他关心的只是人类自身

的问题, 而不是什么万物本身的问题, 他的对人

的关切成为儒学的主调, 由于从根本上符合中国

社会的要求和统治者的利益, 经孟子继承, 宋明

理学的弘扬,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儒学重人, 并不意味着不思考自然, 正像西

方哲学以自然为对象并不意味着不研究人的本

身。儒家重为己之道, 重安人之道, 这都是人道,

但儒学也讲天道, 《易经》中有“乾道、坤道”, “天

道、地道”, 把天道视为一个由阴阳两种对立力量

鼓动的生生不息、日新月异的生化过程。《中庸》

则视天道为“诚”, 但无论是生化之德还是“诚”,

最终又都落实在人性上, 所谓“阴阳之谓道, 继之

者善也,成之者性也”[4] 。“天道降而为人, 故谓之

性”[5] 。可见, 儒学的天道观不在于提供关于自然

界的总图景, 不在于指导人们认识自然及其规

律, 而在于为性善说和成人说提供本体论根据,

它是关于生命学说的一部分, 而非关于自然的哲

学科学观总之,儒学试图揭示的只是人的存在的

真理。按牟宗三的说法是内容真理, 强度真理, 它

不像自然科学所揭示的那个外在于人的客观存

在的真理,而是需要生命的投入并依赖于生命的

表现的生命真理,并因此而使世界万物都带上活

泼的生命情调。西方哲学也关心人, 自苏格拉底

开始就实现哲学向人的转向, 但这“人”仍是作为

自然的一部分来对象化地研究, 是运用一套形式

化的逻辑工具来进行研究, 所以苏格拉底要从对

人的本质的定义开始, 并通过一系列概念的推断

和辩驳来规定人或人的规范, 不像孔子直接从人

心的情感体验就能抓住现实的人。文德尔班曾

说, 希腊伦理学是以一种完全与物理学的第一问

题相似的问题开始的, 直至近代的斯宾诺沙还是

试图在自己的哲学里运用几何学的证明方法, 建

立一个精确的伦理体系, 总之, 正像儒学眼中的

自然仍是人的自然一样, 古希腊思想家眼中的人

也是自然的人。

儒学关注的生命是德性生命, 关注的人是伦

理中的人。与此不同, 西方文化更重视人的理性

生命,关注的人是原子式的个人。在儒家看来, 只

具有自然生命的人并非真正的人, 一个生理上成

熟的人亦并非意味着成人, 孔子有“成人”说:“子

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智,公绰之不欲, 卞

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 亦可以为成人

·31·

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亦可以成人矣。”成人关键要

有一个道德的标准, 要成一个伦理的人要做到这

一点, 修己是关键, 是起点, 是根本, 修己是对生

命的道德反思而非对外在自然的知识求索, 修己

的自然结果是安人! 安百姓可见, 儒学不但研究

人, 研究的人还是处在人伦关系之中的道德的

人。与此相反, 西方传统文化则认为真正的人在

于它的理性, 一种能认识和控制自然的力量。西

方哲学受到自然哲学的深刻影响,仍然把外延性

原则和原子性原则用来研究和观察人, 这就不能

不在一种两分的思维中把握人,不能不产生对能

驾驭自然的理性力量的推崇和对与社会相脱离

的个体的赞美。

从以上分析看出, 儒学是人学, 抓住这个特

质, 才能把握儒学的特定视域、基本内容和思维

方法。人的问题是儒学的基本问题,儒学的各个

研究领域都围绕着为人之道而展开关于人的性

质、人的关系、人的理想的学说。而社会工作是以

人本主义为核心的, 这种人本主义思想与儒学是

人学具有相当程度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就使中

国传统文化成为发展中国社会工作专业的天然

基础。

二、“外生因素”: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利他主义

鉴于社会工作是一个推动人和环境之间适

应性平衡的专业和职业, 那么, 社会工作的价值

观可归为对人的价值观和对社会环境价值观两

类。关于人的价值观至少体现在:人有与他人平

等的价值与尊严;人有共同需求, 也有独特偏好;

人都有动机追求美好生活, 也进行改变的能力;

人需要归属, 需要互助成群;人除对自己负责外,

也要想到其他人。对社会环境的价值观至少表现

在:社会应该为每个有公平公正机会, 让每个发

挥潜能, 参与改造社会和创造世界, 充实精神和

物质生活; 社会应该提供合适的资源和服务, 以

满足人们的共同需要[6] 。

社会工作是一种援助者和受助者的关系, 这

种关系的发生和处理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 而是

社会作用的结果, 社会工作者利用社会制度提供

的规范和资源来履行助人利他的职责, 在这一过

程中, 利他主义被制度化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

制度化利他主义, 基本特征表现在:

第一, 社会工作者的利他行为不是个人行

· 32 ·

为, 而是社会行为。社会工作者是代表一定社会

来行使救助工作的,这是他们有别于慈善家和志

愿者的地方。社会工作者工作的渠道、方式、手段

都是社会认可的,是职责公务化。人们遇到困难

找社会工作者, 不是找的某个具体的个人, 而是

求助于一种制度的帮助和支持。这种利他主义已

经超出了援助者与救助者的范围, 而有了宏观

的、社会学的意义。

第二, 社会工作的利他主义制度化, 其确立

有两个维度,一是资源,二是规则。从资源的角度

看, 社会工作是一种福利制度;从规则的角度看,

社会工作就是价值的制度化。资源为社会工作提

供物资基础和手段, 体现支持的向度; 规则主要

对社会工作的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作出规定, 体

现制约的向度。从社会工作的福利制度和价值制

度的关系来看,价值制度指导并保证福利制度的

贯彻执行,福利制度则是价值制度的具体实施和

落实。两者都致力于通过特定制度使社会工作的

利他主义社会化和实践化。

第三, 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之间客观上存在

着一种“制度性”的相互依赖, 即双方都得依赖制

度才能解决问题。社会工作者靠它获得职业的报

酬, 受助者靠它获得脱困的资源。社会工作者在

确定施助计划和方法时, 不仅要了解求助者的困

难所在、利益要求所在, 而且还必须了解社会政

策、社会福利能提供哪些制度机制来解决受助者

的困难,以满足其利益要求。因此,社会工作者利

他主义行为是以制度为支撑力量的。另一方面,

受助者之所以向社会工作者求助, 实际上也是看

中了社会工作者掌握的制度性资源。因此, 受助

者与社会工作者的求助关系是以制度为背景的。

第四, 对利他主义规范的承诺构成社会工作

者行动价值理性化的一部分。但利他规范只是社

会工作行为的客观界限, 社会工作者可以以许多

不同态度来对待它、操纵它。制度既有制约性一

面, 也有使动性一面。社会工作者对利他制度不

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他们在受制约中又可参与对

规范和资源的再生产。社会工作者在再生产利他

主义制度特征的同时, 也再生产出促成这种行为

的条件。

第五, 社会工作者主要和边缘组织(比如医

院、收容所和监狱)及边缘群体打交道。恰恰在这

些边缘地带,国家的制度和作用表现得实在和突

出。国家之所以重视这一块,是因为边缘地带不

稳定, 直接对中心地带产生冲击和震动。为此,国

家通过采取种种措施, 特别是制度措施, 来支持

一些特殊组织完成解决边缘地带社会问题的任

务。社会工作无疑是国家关注的重点, 国家通过

给社会工作者提供一定的社会条件和资源, 要求

他们做好助人工作, 来解决社会问题。以维护社

会的协调与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工作者

成为社会控制的代理人。国家衡量社会工作成效

的标准, 不是看他们具体帮助了多少人走出困

境, 而主要看他们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社会问

题, 稳定了社会秩序。正是这样, 社会工作才转化

为不仅对少数人, 而且对全体社会成员都成为必

须的一项工作。社会工作制度化的结果使利他行

为超出狭隘的范围, 而具有了社会价值和普遍意

义, 也只有这样, 社会工作利他行为才能得到社

会的认同和支持。

三、“内生”、“外生”价值诉求的融合

从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虽然国际性的专业社会工作

在我国开始扎根, 但仍存在着如何使社会工作与

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专业社会工作实现本土化的

问题。在王思斌看来,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还存

在一个路径依赖问题, 原来的社会工作组织模

式、组织制度和经验还在影响着当前社会工作的

发展。社会工作的第二阶段,政府机构的出发点

在于社会控制。而在第三阶段,其价值诉求主要

在于人道主义[7] 。

“人道主义”是从15 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发展而来的。人道主义是以

人为中心或以人为本位的哲学价值理念。在长期

的实践中, 社会工作逐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价

值观, 其基本前提为:(1) 相信任何人都十分重

要, 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并把它们作为衡量一切

事物的尺度。每一个人无论其年龄、身份、生活环

境, 也无论在任何地点, 都享有做人的尊严, 应当

被作为“人”来尊重。(2)强调尊重人的个性和发

挥人的潜能。承认每一个个体有自己的独特需

要, 尊重个人、社群、种族、民族的不同思想观念

和生活方式。(3)应协助个人与他人进行互助,共

同建立符合他们需要的社会[8] 。

可见在基本价值上,社会工作十分关注个人

作为独立个体而存在的价值。一方面就社会工作

的功能而言, 其具有助人功能, 体现了社会工作

基本的人道主义诉求; 另一方面, 社会工作具有

维护社会秩序的意义, 实际上也就起到了社会控

制的功能。但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

业, 对人道主义的价值关怀须臾不可或缺。一旦

缺失, 社会工作将沦为社会控制的仆佣, 发生异

化, 结果可能反而适得其反。因此, 笔者认为, 政

府部门在推进社会工作建设时, 应始终把人道主

义关怀作为社会工作第一要义, 社会控制的功能

的达成只能是建立在人道主义的价值的实践基

础之上。

社会工作也是一种将个人与社会和谐联系

起来的专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工

作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社会工作也注重社会对

于个人的条件性与制约性。个人不是离群索居的

抽象个体,不能脱离他置身其中的社会环境。社

会工作价值观在关注个体的同时也强调了社会

的权利,即社会有权利要求每一个人贡献一己之

力, 以促成社会的健全与繁荣, 也就是说个人有

义务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与中国传统文

化将人看作是“处一定关系中的人”而非独立的

个体,以人与人的关系来看待人,重视社会、集体

的思想有着较大的关联。

儒学实质是人学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人本

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体主

义倾向与社会工作的制度化利他主义有着异曲

同工之妙。

参考文献:

[1] 罗肖泉践行社会正义[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4

[2] 杨中芳, 彭泗清中国人人际信任的概念化:一个人际

关系的观点[J] 社会学研究,1999( 2)

[3]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M] 上海:上海荣记书店刊本

[4] 易经[M] 济南:齐鲁书社,1980

[5] 二程集[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古学斌, 阮曾媛琪本土中国社会工作的研究、实践与

反思[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8] 李增禄社会工作概论[M] 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9

责任编辑:俞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9552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