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素的哲理散文赏析

罗素的哲理散文赏析,第1张

1950年,瑞典文学院将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罗素,其主要理由是罗素的作品涉及了许多领域,从中可以看出罗素是人道主义和自由思想的捍卫者。接下来我为你带来罗素的哲理散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样,罗素不仅在西方哲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而且在西方文学史上,他也拥有尊荣的一席。罗素年轻时曾想创作长篇小说,并于1912年勉强写完《约翰·弗司泰斯的困惑》(The perplexities of John Forstice)。小说缺乏想象,抽象说教太多,罗素自己也极不满意,所以生前不肯让它面世。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罗素迟到八十高龄后才开始尝试,先后于1953年和1954年有《郊区的撒旦》(Sadan in Suburbs and Other Stories,1953)和《杰出者的梦魇》(Nightmares of Eminent Persons,1954)两处短篇小说集问世。尽管在小说构思和想象方面仍嫌不足,但这些故事还值得一谈。在文学创作上,罗素最大的成就是散文创作。可以说,罗素的散文是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台湾学者胡品清翻译了罗素的一些哲理性散文,在译者序中,他讲了偏爱罗素的理由:

首先,他的文笔美,哲理深。他卓越的风格,超群的风趣,使哲理性的论文不再显得枯燥乏味。次之,他是真理的宣扬者。在人类的世界里,敢说真话的人太少了;而罗素是勇者,由于勇者不惧,他总是那么坦率真诚。

在我们这个世纪里,物质文明正在占着上风。于是我们只听广播,看电视。我们只追踪声音,色彩和,我们把书房视为畏途。假如我们想做一个真正在深度的人,我们实在应该向最高度求知欲的罗素看齐。1

的确,罗素是二十世纪的智者。他兴趣广泛,著述等身,在哲学、数学、逻辑学等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他和怀特海合著的三卷本《数学原论》已成为西方哲学史上的不朽经典。但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内的冥想者,他一生都热心参与社会活动,关心世界局势,体恤人类的命运。在自传中,他是这样来回顾他漫长的一生的:“是三种单纯而又异常强烈的激情伴我走过了这一生,它们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人类苦厄的极度同情。”正是这三种激情无时不充溢在他的散文作品的字里行间,使其成为二十世纪西方当选数的当之无愧的散文大师之一。

1872年5月18日,伯特兰·罗素降生于英国威尔士拉汶斯克罗夫特镇(Ravencroft)的显赫之家。其父安伯雷爵士曾是英国国会议员,其母凯蒂·史坦莱是女权运动的支持者,机智、庄重且才华出众。他3岁时,父母便相继辞世。他的祖父罗素勋爵曾两度出任英国首相,父母逝世后,罗素遂由祖母抚养。祖母年事已高,对罗开绿来说不啻是一本历史教科书。她是苏格兰长老会的信徒,每天早餐之前都要求罗素祷告、弹钢琴和洗冷水澡。罗素从小就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有较强的独立意识,这恐怕与祖母的教养分不开。在物质方面,罗素的童年是充裕的,但在精神上,他是不幸的,“我的父母都已过世,我经常会想,不知道他们在世时是什么样子的。在孤寂时我总是在花园中徘徊,不是捡集鸟儿的蛋便是沉思于那飞驰的时光。”2幸运的是,罗素从小就勤勉好学,并养成了严谨的求学态度。祖父的图书室藏书颇丰,只要可能,罗素便浸*其中;祖父逝世后,这图书室就成了他的书房。祖母总担心他过分用功,常限制他的读书时间,罗素则在卧室里偷偷地点起蜡烛,即使是在深冷的夜里也穿着睡衣端坐桌前潜心研读,听到祖母的动静后才吹灭蜡烛溜进被窝。在文学方面,他最喜欢雪莱的诗歌和吉本、斯威夫特的历史和文学著作。他后来显示出来的良好的文学基础在很大程序上便得益于这种从小养就的博览群书的习惯。

1890年,罗素入剑桥大学,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他开摆脱家人的约束,自由自在地思索问题。剑桥为罗素提供了极佳的环境,使他能将对自然科学的探究与对哲学的思索结合起来。罗素对哲学一直很感兴趣,在大学的头三年,罗素是学习数学的,但在数学学习之余,他时时不忘多读一些哲学书籍;到四年级开始转攻哲学,并表现出惊人的热情,“阅读哲学之后,我仿佛感到由山谷的小天地中解脱出来,看到了多姿多彩的新世界。”他通读了大多数哲学家的著作,并开始致力于数理哲学的研究。

1894年,罗素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剑桥毕业。这时他已深深爱上了艾丽丝·皮尔塞·史密斯。不顾家的人强烈反对,罗素坚持在这年底与艾丽丝举行了婚礼。罗素一生中有过四次婚姻,这是第一次。这次婚姻的起始无疑是美满的,给他留下了妙漫的记忆。这一点,从罗素的自传中对他当年求婚情景的记述中可以看出:

我们走到一个小山岗,在一个山毛榉的树林里面坐了下来,那是一个美得不可方物的地方,看上去象早先的歌德式大教堂的氛围,从树身之身一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有一种幽邃的景象。那天早晨空气清新有着朝露,因此,我想到:人生也许是会有幸福的。可是,当我们坐在树林中的时候,羞涩使我不能越出我的言语举动的范围。就在那天早餐后不久,我出于无限的吞吐和恐慌,明确地向他求婚了。这是那时候的风俗。她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3

这是绝美的散文笔触,这也是极纯的真情流露。时隔四十多年的回忆,一情一景仍历历在目,可以想见罗素对他与艾丽丝的这份情愫珍爱有加。遗憾的是,这次美满的婚姻只持续了八年。1902年,罗素突然发觉他不爱艾丽丝了。接下来的九年对他们都是痛苦的。1911年,他们正式分居了。

这一时期,罗素完成《数学原论》(Principia Mathematica,与怀特海合著,1910-1913)、《哲学问题》〈The Problems of Philosophy,1912〉、《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Our Knowledge of the External World,1914)和《神秘主义与逻辑》(Mysticism and Logic,and Other Essays,1917)与十几种著作。这些著作涉及的多是哲学专门问题,因而读者群面较窄,但罗素的长处是,在说明哲学问题时,总能尽最大可能地使其文句段落清晰易懂,行文表意干脆利落且富有说服力,类比、讽刺等文学修辞手法在其文章里随处可见。但有时似乎有些刻追求文风的稠丽和修辞的典雅而使其文失之于铺陈和缠蔓。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的著作只能是文笔顺畅的哲学著作,只有《神秘主义与逻辑》中的前四篇文章和《哲学论文集》(Philosophical Essays,1910)中的“论历史”可被视为例外。

“论历史”初刊于1904年7月的《独立评论》(The Indendent Review)上,后收入《哲学论文集》。罗素旨在说明历史学的价值及其对人类扩展想象空间的意义。文章的前半部分是抽象的解说,但到后半部分,风格突变,频繁用韵,笔蘸浓情,充满想象。我们先看他是怎样用韵的:

Through unnumbered generations,forgotten sons worshipped at the rombs of forgotten fathers,forgotten mothers bore warriors whose bones whitened the silent steppes of Asia

在数不清的世代里,被人遗忘的子孙们在被人遗忘的父亲们的墓前膜拜,被人遗忘的母亲们养下了儿子,儿子们的尸骨染白了亚洲寂静的大草原。

就在这样一个不长的句子里就有/f/、/w/、/s/、和/b/四种头韵,还有贯串整个句子的/s/的尾韵,而且“forgotten”一词及/z/这一浊辅音的重复,宛如历史亘古的足音,苍凉、凝重,在时空的旷野上回旋、激荡……

再看罗素的想象:

通过思考这些伟大的人生,一种神秘的感觉……就象是一支看不见的合唱队里的音乐充满了我们的灵魂……就会逐渐地成为可能。英雄们的声调,仍然从过去的深处在呼唤着我们。它那庄严的教诫,有如高岬之上一座教堂的钟声,自从但丁由死者的国度归来以后就始终不变的由水上传来;它们的声音就这样依然在扰人的时间大海之上回荡着;它那深沉宁静的音调仍然象在当时一样,向着修道院里渴望着的孤寂的苦难在诉说着;使得永恒事物的肃穆取代了为着并不光彩的享乐和过眼烟云的欢愉而进行的可疑的斗争。

  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欧陆理性主义者,与法国的笛卡尔和德国的莱布尼茨齐名。

  美学灵魂

  “为真理而死难,为真理而生更难。”著名的德国哲学史家文德尔班在雇记念斯宾诺莎逝世200周年时说。斯宾诺莎美学思想的核心和归宿为“人生完满境界”,而这是熔真、善、美于一体的人生追求。

  美学实质

  “ 斯宾诺莎,这位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历史上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美是主观的观点。”《当代西方美学》朱狄著。斯宾诺莎洞透主观经验论美学的实质在于人类总是站在自身的角度去审美,导致美的不确定性,所以其美学实质是充分否定美是主观的观点。

  美学核心

  斯宾诺莎美学本体论的核心内容为美在整体。站不到应有的高度,也就不可能窥见美的海洋,享受不了真正的审美愉悦。斯宾诺莎认为通过理性的直观可以达到与整个自然相一致的审美。

  美学特性

  由于斯宾诺莎从几何学角度研究哲学,将其严密性、精确性、必然性带进美学,使其美学具有典型的理性之美,具有静穆、宏大、冷峻的性质。

  个人生平

  出生

  斯宾诺莎(Baruch Spinoza,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

  学术

  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在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人教授之职,条件是必须不对国家的法定宗教提出任何质疑,被斯宾诺莎断然拒绝。由于长时间的饮食不规律,营养不良,他的健康状况逐年恶化。1677年,在与病魔一场激烈的交战之后,他倒下了,最终倒在了45岁的边缘上。

  哲学思想

  一元论

  唯物主义世界观

  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与笛卡尔一样,在方法论上坚持唯理论,推崇几何学方法。他的主要著作《笛卡尔哲学原理》和《伦理学》都是采用写作几何书籍的方式写的。他认为只有像几何学那样,凭理性的能力从最初几个“不证自明的定义和公理推论出来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他坚信:“凡是由心灵中本身正确的观念推演出来的观念也是正确的。”因此,他主张,以真观念为基础,运用几何学的方法就可推演出其他科学知识。不过,斯宾诺莎从唯物主义的角度发展了笛卡尔的几何学方法。首先,他认为:“现实的理智,无论它是有限的或无限的,应当只理解神的属性与神的特殊状态,不能理解别的东西。”在斯宾诺莎看来,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着的自然界,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研究能够“指导人达到对事物的真知识的途径”。 其次,他明确肯定:“观念的次序和联系与事物的次序和联系是相同的。”他认为自然事物、自然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们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的真理性的认识。他说:“人们有认识许多事物的能力,如果它的身体能够适应的方面愈多,则这种能力将随之愈大。”最后,他承认:“真观念必定符合它的对象。” 总之,在认识论上,斯宾诺莎与笛卡尔是一脉相承的,

  斯宾诺莎的伦理学

  伦理学是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终结。他认为哲学的目的,是求得人的最高的善和最高的幸福。他说:“我志在使一切科学都集中于一个目的或一个理想,就是达到……最高的人生圆满境界。因此,各门科学中凡是不能促进实现我们的目的的东西,我们就将一概斥为无用;换言之,我们的一切行为与思想都必须集中于实现这个唯一的目的”。 他的伦理观是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作为出发点,强调“自我保存”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推动力,是人们判断善恶的标准。他说:“所谓善或恶,是指对于我们的存在有补益或有妨碍之物而言……任何事物使得我们快乐或痛苦,我们便称那物为善或为恶。”他的伦理观是功利主义的,认为:“一个人愈努力并且愈能够寻求他自己的利益或保持他自己的存在,则他便愈有德性;反之,只要一个人忽略他自己的利益或忽略他自己存在的保持,则他便真是软弱无能。”然而,斯宾诺莎认为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样式,人本身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心灵是有情感的。如果人的情感受外界支配,那么必对外界的认识就不正确。反之,如果人的情感受理智支配,则人对外界的认识就是确定的、正确的。所以他说:“所谓善是指我们确知对我们有用的东西而言。”“所谓恶是指我们确知那阻碍我们占有任何善的东西而言。”可见,斯宾诺莎倡导的是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功利主义的伦理学说。

  影响

  在斯宾诺莎逝世后的一个时期内,他的著作继续受到不同宗教派别的谴责,而没有受到哲学家和进步思想家的重视。到17世纪末,法国的〖HTK〗P贝勒在著名的《历史批判辞典》中,肯定斯宾诺莎的哲学是一个无神论体系。此后,斯宾诺莎的哲学逐渐受到重视。他的无神论影响了18世纪法国的战斗无神论者。与此同时,他的唯物主义也为法国的唯物主义者所继承,尽管他们对它有所保留。〖HTK〗D狄德罗在《百科全书》第 15卷中,曾经称法国的唯物主义为“新的斯宾诺莎主义”。在德国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斯宾诺莎的哲学经过GE莱辛(1729~1781)、JG赫尔德(1744~1803)、〖HTK〗JWvon歌德等人的努力宣扬,才为人所重视,他的泛神论也深深地影响了德国的启蒙思想家。赫尔德曾公开宣称自己是斯宾诺莎主义者。斯宾诺莎的哲学也给德国古典哲学以很大的启发。〖HTK〗JG费希特和〖HTK〗FWJ谢林都把它视为自己哲学的也发点。他的实体是〖HTK〗GWF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HTK〗L费尔巴哈曾称“斯宾诺莎是现代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的摩西”。马克思十分重视斯宾诺莎的唯物主义哲学,把他坚持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称为近代哲学的最高荣誉,并把他视为17世纪辩证法的卓越代表之一。

  主要著作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政治论》(Tracta Atus Politicus')、《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神、人及其幸福简论》(等。《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纪念文章

  西方思想的巨人

  附:《西方思想巨人(一):斯宾诺莎》 注: 节选自《哲学简史》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第四章 斯宾诺莎 第一节 历史背景与生平 作者:[美]威尔·杜兰特 翻译:梁春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个犹太教堂。75年后,他们又建立了欧洲最宏伟的教堂。当时他们的基督教邻居还在帮助他们。 乌列阿科斯塔 ,一个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受文艺复兴时期怀疑一切的影响,写了一篇论文,猛烈攻击来世的信仰。这并不一定违背了古老的犹太教义,但犹太教会却强迫他当众否定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当地基督教会的反感。悔过的方式是要求这位高傲的年轻人横卧在犹太教堂门口,让集会的教众依次从他身上跨过。 乌列回家写了封谴责他的迫害者的遗书,然后举枪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在1640年,当时 巴鲁克·斯宾诺莎 ―――-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也是犹太教众当中惹人喜爱的学生。 巴鲁克·斯宾诺莎的父亲是经营有道的商人,但 巴鲁克·斯宾诺莎喜欢在犹太教堂里度过他的时光,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长者们一致认为他是新的士师:弥赛亚!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观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质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体。阿维罗伊认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宾诺莎读书越多,想的越多,他单纯的确信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阅读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关于上帝和人类命运的著作。他开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 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他的新老师有个美丽的女儿,他从拉丁文那里夺走了斯宾诺莎的感情;在这么漂亮女子的诱惑下,现在的大学生也会不为艰难地学习拉丁文。但是这位妙龄女郎爱钱财甚于爱情。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学家。

  名人评价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

  名言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话说18世纪初的德国,出了一个大大有名的人物,他就是康德。

康德从小家境贫寒,2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他不得不中断大学学业。

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大学毕业生,康德能找到的最好工作是给人家当家庭教师。

八年后,他回到大学拿到了硕士学位,在大学里当上了老师。

康德完全就是现代宅男的典范。

在他漫长的一生中,只短暂离开过家乡的小镇一两次,最远只到过100公里外的地方。

他几乎一辈子都蜗居在家里,而且终身未婚。其实康德有过两次求婚的机会,但都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最终错失良机。

要知道康德那个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没有电视,没有电话,没有广播……

那个年代的人,没事就是聚会啊,吃饭啊,只能搞这样的社交活动。但宅男康德这两样都不喜欢啊。所以他除了和友人聊天外,就只有呆在家里看书和通信了。

你说今天哪个宅男能跟他比?

在世界哲学的发展史上,康德的年代正是两大“怪兽”对峙的时代。

一大怪兽是科学的决定论。

简单来说,这一学派认为科学研究的前提是世间万物必须存在着某种普遍规律。如果世间万物都可以用物理规律来解释,那么每一个事件之间必然要遵循严格的因果关系。

整个世界该如何发展,会走向何处,都由自然定律决定好了。

这意味着人类没有了自由意志。我们的意识由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决定,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又由物理定律决定。

既然一切都是决定好的,人类就只是被操控的木偶,完全没有“自由意志”可言。

另一大怪兽是休谟的怀疑论。

休谟认为只有两类知识是可靠的。一种是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比如几何学。另一种是我们自己感受到的经验。

按照休谟的理论,他会问:科学家凭什么认为世间存在普遍规律?牛顿认为万物都有引力,他说这话有来自经验的证据吗?万一没有呢?

休谟有一句名言,说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会照样升起?

科学的因果律和经验主义者的归纳法本身成了循环论证。

宅男典范康德,在他差不多56岁时,终于抓紧时间完成了他最重要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认为,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真面目。人类所感受到的这个世界,都是通过人类心灵中某个特殊的机制加工处理过的。

举个例子,如果所有人都带着蓝色的有色眼镜去看事物,那么所有人看到的就是一个蓝色的世界。人们永远无法看到世界的真实面貌。

康德之前的哲学危机,是休谟对因果律,甚至对人类理性能力的怀疑。

而康德把世界分成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完全不可知,另一个部分可以用理性把握。

不可知的那部分因为永远不可知,所以对我们的生活没有什么影响。

只要我们在可把握的世界里生活,理性(科学规律)就又恢复了威力。

在那个年代,宅男康德的理论,一举打败了两大哲学怪兽,完美的解决了问题,一统哲学江山。

  (Baruch Spinoza ,1632年11月24日—1677年2月21日)荷兰哲学家。后改名为贝内迪特·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西方近代哲学史重要的理性主义者,与笛卡尔和莱布尼茨齐名。他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一个从西班牙逃往荷兰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斯宾诺莎也因此得以进入当地的犹太神学校,学习希伯来文、犹太法典以及中世纪的犹太哲学等。他也接受了拉丁语的训练,而正是凭借着拉丁语,斯宾诺莎得以接触笛卡尔等人的著作。他也由此渐渐脱离所谓正统的学说范围,1656年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他最后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同时进行哲学思考。1670年移居海牙,斯宾诺莎此后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不过斯宾诺莎婉拒。他在45岁时就去世。

  [编辑本段]哲学思想

  哲学上,斯宾诺莎是一名一元论者或泛神论者。他认为宇宙间只有一种实体,即作为整体的宇宙本身,而上帝和宇宙就是一回事。他的这个结论是基于一组定义和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来的。斯宾诺莎的上帝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还包括了精神世界。他认为人的智慧是上帝智慧的组成部分。斯宾诺莎还认为上帝是每件事的“内在因”,上帝通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所以物质世界中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有其必然性;世界上只有上帝是拥有完全自由的,而人虽可以试图去除外在的束缚,却永远无法获得自由意志。如果我们能够将事情看作是必然的,那么我们就愈容易与上帝合为一体。因此,斯宾诺莎提出我们应该“在永恒的相下”(sub specie aeternitatis)看事情。

  斯宾诺莎提出以实体、属性与样式为中心的自音论唯物主义世界观,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观点,并披上泛神论的外衣,同时又具有丰富的辩证法因素。强调自然界的一切都是必然的,主张“必然性的认识”就是自由。认为感性知识不可靠,只有通过理性的直觉与推理才能得到真正可靠的知识,是唯物主义唯理论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伦理学上,斯宾诺莎认为,一个人只要受制于外在的影响,他就是处于奴役状态,而只要和上帝达成一致,人们就不再受制于这种影响,而能获得相对的自由,也因此摆脱恐惧。斯宾诺莎还主张无知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对于死亡的问题,斯宾诺莎的名言是:“自由人最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的默念,而是对于生的沉思。”他的一生也彻底地实践了这句格言,对死亡一直十分平静面对。

  斯宾诺莎的哲学体系对之后17世纪的科学运动的意义在于其决定论的解释,为此后的科学一体化提供了蓝图。他对后来的哲学家,例如谢林、费尔巴哈、马克思等人都有过影响。

  斯宾诺莎哲学的目的是证实思想的真理性并获得自由,条件是放弃世俗的东西获得思想的自由,方法是对真理标准的重新确定即真观念。他首先对知识进行了分类,把知识分为传闻的知识,经验的知识,理性的知识,直观的知识四种,并认为直观的知识是最可靠的,即真观念。

  他还界定了上帝的概念,认为上帝是“我理解为绝对无限地存在,亦即具有无限多属性的实体,其中每一属性各表示永恒无限的本质”。他还界定了实体的定义,“实体,我理解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被认识的东西,换言之,形成实体的概念可以无需借助他物的概念”。实体具有自因性无限性自由性永恒性。通过对实体概念及其特征得分析,他得出上帝是唯一的实体。他还对自然做出了区分,认为主动得自然作为属性,被动的自然作为样式,即作为原因的自然合作为结果的自然,自然既是自己的原因又是自己的结果,可见自然是实体。同时,上帝又是自然的内因是全部得自然。(通俗来说,就是上帝实体自然是一个东西)

  他克服了笛卡尔的二元论,认为思维和广延是上帝实体的两个属性并各有各的样式。

  [编辑本段]主要著作

  斯宾诺莎的著作中最伟大的莫过于《几何伦理学》(Ethica Ordine Geometrico Demonstrata,简称《伦理学》),该著作一直到斯宾诺莎死后才得以发表。该书是以欧几里得的几何学方式来书写的,一开始就给出一组公理以及各种公式,从中产生命题、证明、推论以及解释。他的其他重要的作品包括了《神学政治论》(TractatusTheologico-Politicus)、《政治论》(Tracta Atus Politicus')、《哲学原理》、《理智改进论》等。《神学政治论》的主题是圣经批评与政治理论,而后者则只谈政治理论。

  [编辑本段]纪念文章

  附:《西方思想巨人(一):斯宾诺莎》

  作者:佚名

  在纪念他两百周年忌日的时候,人们开始募捐为他建一尊全身像,捐款来自世界各地受过教育的人。从来没有哪一座纪念碑是建造在如此宽广的爱的底座上!

  在西班牙的摩尔人被斐迪南地于1492年占领格林纳达后,离开伊比例亚半岛,西班牙实行驱赶异教徒地政策,在西班牙地犹太人又开始了一次从圣殿被毁以来的民族大迁徙。这些人在宽宏大量的荷兰找到了居所。这些人中有一个来自葡萄牙的家庭,主人叫 埃· 斯宾诺莎 。

  1598年,犹太人在阿姆斯特丹建起了第一个犹太教堂。75年后,他们又建立了欧洲最宏伟的教堂。当时他们的基督教邻居还在帮助他们。 乌列阿科斯塔 ,一个满腔热情的小伙子,受文艺复兴时期怀疑一切的影响,写了一篇论文,猛烈攻击来世的信仰。这并不一定违背了古老的犹太教义,但犹太教会却强迫他当中否定自己的观点,以免引起当地基督教会的反感。悔过的方式是要求这位高傲的年轻人横卧在犹太教堂门口,让集会的教众依次从他身上跨过。 乌列回家写了封谴责他的迫害者的遗书,然后举枪自杀了。

  这件事发生在1640年,当时 巴鲁克·斯宾诺莎 ―――-近代“最伟大的犹太人”和最伟大的哲学家――――还是一个八岁的儿童,也是犹太教众当中惹人喜爱的学生。

  巴鲁克·斯宾诺莎的父亲是经营有道的商人,但 巴鲁克·斯宾诺莎喜欢在犹太教堂里度过他的时光,学习本民族的宗教和历史。长者们一致认为他是新的士师:弥赛亚!

  摩西的上帝和宇宙同一的观念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克雷斯卡斯也相信,物质的宇宙就是上帝的形体。阿维罗伊认为永恒不具有人格。斯宾诺莎读书越多,想的越多,他单纯的确信就变成了越来越多的疑惑。

  他的好奇心促使他去阅读基督教的思想家们关于上帝和人类命运的著作。他开始跟一名叫凡·丹·恩德 的荷兰学者学习拉丁文。他的新老师有个美丽的女儿,他从拉丁文那里夺走了斯宾诺莎的感情;在这么漂亮女子的诱惑下,现在的大学生也会不为艰难地学习拉丁文。但是这位妙龄女郎爱钱财甚于爱情。当另一位求婚者带着昂贵的礼物到来时,她便对斯宾诺莎失去了兴趣。毫无疑问,斯宾诺莎就在那一刻成了哲学家。

  当时,哲学上的“三百年战争”已经开始,笛卡尔、莱布尼茨、休谟、康德先后加入,这场战争既促进又践踏了近代哲学。笛卡尔认为,在上帝给了最初的推动后,天文地理以及所有的非精神进程,都可以用一种最初以分散形式(犹如拉普拉斯和康德的“星云假说”)存在的均质实体来解释;并且,各种生物的运动,都是一种机械运动。整个世界,以及每个躯体都是一部机器。但是,在世界之外还有上帝,躯体里还有灵魂。

  笛卡尔停在了这里;斯宾诺莎满怀渴望的向前走去。

  1656年,他被指控又异端言论而被召唤到犹太教会的长老们面前。长老们许诺给他提供500英镑的年金,要他保证起码在外表上忠诚于他的教会和宗教。他拒绝了这个条件,1656年7月27日他被按照希伯来仪式中的一整套阴森的程序开除了教籍。

  斯宾诺莎平静的接受了现实,他的父亲催促他离开家庭,他的姐姐想从他的手里骗走那点少的可怜的继承权。一些急切表现自己虔诚的教徒企图杀死他。他搬到了阿姆斯特丹外奥特德克鲁的一个幽暗的阁楼,起初他在范·登·恩德的学校里教书谋生。后来改行打磨光学镜片。5年后他搬到莱顿附近的莱茵斯堡,现在那条街以哲学家的名字命名。他在那过着简朴的生活,一刻不停的进行思考。有多次在房间一呆就是两三天,不见任何人。

  在莱茵斯堡的5年间,斯宾诺莎写出了《知性改进论》、《用几何方法证明的伦理学》。在他死后十年《伦理学》才得以面世。同时还有他的《政治论》和《论虹》。

  斯宾诺莎生前发表的只有《笛卡尔哲学原理》和《神学政治伦》,刚一问世就被列为禁书,但是人们把它伪装成医学书和历史故事。有很多人写出长篇巨著来批驳他, 克来诺斯还提到过一本批驳他的书,说是“永不磨灭的无价之宝”―――但是现在就剩下这句评语。

  巴鲁克· 斯宾诺莎一直受到公开的指责和收到大捆的批评信。但是也有好消息:惠更斯、莱布尼茨、奥顿博格、谢恩豪斯这些知识界的精英向他表示敬意,一个富商坚持把财产遗赠给他,法皇路易十四要送给他一笔年金,荷兰的执政官给他一笔50磅的年金。

  在1665年在新朋友的要求下,巴鲁克·斯宾诺莎搬到了海牙附近的沃尔堡。他跟荷兰的首席执政官德·维特结下了深厚德友谊。1672年法国入侵,法军统帅孔代亲王邀请斯宾诺莎到他的军帐里做客,斯宾诺莎认为到敌人的营帐里没什么了不起,回来后单纯的哲学家被认为是卖国贼。看来卖国贼是很容易当的。

  1677年 巴鲁克·斯宾诺莎去世,那年44岁。很多人哀悼他的去世,就像精英敬佩他的智慧,朴实的民众喜欢他的温和。哲学家和政府官员加入送葬的人群,不同信仰的人聚集到这个异教徒的墓旁,这个叛国贼得到了安宁。

  尼采说:最后一个基督徒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可他忘记了斯宾诺莎!

  [编辑本段]名人评价

  要达到斯宾诺莎的哲学成就是不容易的,要达到斯宾诺莎的人格是不可能的。 ――黑格尔

  [编辑本段]名言

  斯宾诺莎说:“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亡;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86625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