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同源、分野、合流,一篇讲清古诗和词牌的渊源与区别

诗词同源、分野、合流,一篇讲清古诗和词牌的渊源与区别,第1张

诗这个概念并非仅仅指我们平时看得多的近体诗。近体诗是严格遵守平仄格律的,所以必然是五言、七言、四句、八句的规格,这种诗当然和词牌区别明显。但是中国的旧体诗除了格律诗之外,还有古体诗,也就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诗。古体诗既包括了整饬句子的作品,也包括了各种言体,如四言、六言、八言、九言,甚至在《楚辞》时代就出现了杂言体,有长有短。

但是我们都称之为诗。

那么为什么唐前的长短不齐的我们称之为“诗”,如“乐府诗”、“新乐府诗”,而到了唐宋之后,我们却称这些作品中的一部分为词呢?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渊源,古体诗和词牌到底有什么区别?

我们知道诗词同源。那么这个“源”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歌词。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央音乐机构派出采诗官大量采集民间诗歌,称之成“风”,收集王公贵族宴乐诗歌,称之成“雅”,乐师制作祭祀用乐,称之为“颂”。这就是《诗经》的由来。

诗在早期是高层统治者了解民生的信息渠道,是教化诸侯和万民的政治手段,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诗歌与生俱来就带有了统治阶层的气质,虽然很大部分来源于民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诗经》,虽然直白,但是很“正”的缘故。

到了西汉时期,由于文化的发展远远快过音乐,很多诗歌作品没有办法配乐演唱,就出现了“徒歌”,诗才逐渐脱离音乐,成为吟诵体。随着汉末曹魏开始的修辞手法发端后,诗歌在魏晋南北朝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宫体诗越写越美,但是颓靡空洞,缺乏内容,受到了初唐诗人的大力批判。唐朝诗人继承了宫体诗的诗歌体式和写作技巧,注入了盛唐昂扬的气象,让盛唐诗歌跃上了文学的顶峰。

随之而来的是格律雅化。在成为高层文人言志抒怀,讽谏批评的工具之后,诗离普通百姓的生活越来越远。诗去了高端,那么谁来照顾老百姓的情感散发?人不可能总是大情怀,如何描画自己的小情调?

曲子词应运而生。早期的曲子词就是军籍、歌女的流俗作品,到了中唐,开始有文人参与词的创作,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这是诗人们在盛唐之后为诗歌文学寻找出路的时期——因为李杜等人把盛唐的诗推得太高了,不仅我们今天无法望其项背,中唐的诗人也是一筹莫展,四处突围。

像刘禹锡就从民歌中发展出《竹枝词》,自成一派,但还是古体诗的范畴。而他们从曲子词升级上来伴随音乐演唱的词牌,经过五代的发展,到宋代就成为了完整而成熟的词牌体裁。

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基因不同。

诗虽然也来于民间,但万事可歌。我们今天去读《诗经》,会发现它基本上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后来所有的诗体,不论是山水诗,田园诗,还是边塞诗,游仙诗——这些后期的发展衍生都可以在《诗经》里面找到先驱。所以我们称《诗经》是中国诗歌的起源,虽然在它之前就有了一些古诗记录。

唯有“题画诗”是新创,那是因为文人画到苏轼的时候才真正现世,《诗经》中自然不会出现这方面的作品。

诗是题材广阔,情怀博大的作品,后来逐渐走向上层建筑,这是文学雅化的必然走势。而词的起源,正是因为诗往上走,才出来填补普通人的情感空间的作品。它一生下来就自带娱乐、宴乐功能,是以男女情爱为主题的,风格柔媚,格调不高。 这是词的基因。

在正统的文人眼中,用来调情娱乐的词牌文字,算不得文学。即使在词牌盛极一时的北宋,文人们每逢宴会就填词助兴,但却从来不当回事。

很有些离不开女人,却又鄙视女人社会地位的意思。甚至有诗阳刚、词阴柔的说法。

欧阳修带头整顿文风,搞诗文革新,却绝口不提词牌的事。词牌和诗文相比,是等而下之的文字,完全没有必要去管。文坛领袖都是如此,大家自然顺应接受这种认识,词牌一直就被用来抒发个人的小情感,局限在离愁别绪,男欢女爱之中。而正因为词牌承担了娱乐功能,诗就完全放弃了这个领域,越来越说教,越来越孤清。宋诗也就越来越高冷了。

这个过程就是“诗词分野”。 欧阳修的诗和词,风格迥然不同。爱国词人李清照,词风婉约柔美,诗却豪气阳刚,完全是男儿之作,如“死亦为鬼雄”。这是整个时代的文风,并非某一个词人的精神分裂。即使是“以诗入词”,对词牌选材拓宽,地位提升作出重大贡献的苏轼,他的词牌作品和诗作相比,仍然缺乏雅正的感觉。即使他有意识地在诗词题材、情感、手法上打通界限,但是内心深处,还是受时代影响,保留着词和诗之间那种微妙的差别感。

词牌名和词的内容有什么联系?

原创的词(即某个词牌的第一首词),词牌名和词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有联系的,如李白的《忆秦娥》,张志和的《渔歌子》、后唐庄宗的《如梦令》……举例不胜其繁。因为词牌的名称往往是从第一首词中取首句,或某个词,或某几个字,来命名,使之能代表或能联想到整首词为目的。

以后的作者,就只是按谱(词牌)填词就行了,如果你一定要填一首与该词牌有联系的词,你就可以在该词牌的副标题下,写上“本意”。

词牌名与词作内容的什么有关

词牌名和内容很有关联,基本上看词牌就已经把词的内容限定住了。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情感定位,如:破阵子是古时军营之作所以如果写情爱方面的就不行了,从平仄和语感上都不会和谐。

具体的什么词牌陪什么内容得详细了解。是一个很深奥的学问。

词牌名与什么有关

似乎词牌名是限定这首词是如何唱的不同的词牌名唱法不一样,因为古代的词就有点像我们现在的歌一样

词的词牌决定词的什么?词的题目和词的什么有关?

词的词牌决定词的曲调,词的词题同词的内容有关

词牌名的用途除了涉及到每句话的长短,还和什么有关?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

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

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

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

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

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

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

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

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

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

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

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

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

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

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

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

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

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

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

以下流行词谱,足资参考:

⑴《白香词谱》[清]舒白香 收100调

⑵《唐宋词格律》龙榆生 收150调

⑶《汉语诗律学·词谱举要》王力 收206调

⑷《词律》[清]万树 收825调,1670体

⑸《词谱》[清]王奕清等 收826调,2306体

词牌名和饭食有关的

其实这个不一定,相同词牌只是句式,字数要一样,表达的情感可以完全不同!只能是取其代表作,就代表作来说

岳飞的 满江红 收复河山 名句: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厥。

秦观的 鹊桥仙 赞美爱情 名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苏轼的 念奴娇 咏史怀古 咏怀三国赤壁人物的豪迈 名句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苏轼的 江城子 吊念亡妻 名句: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苏轼 水调歌头 思念兄弟 感慨人生 名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辛弃疾 清平乐 农家生活的闲适安宁 名句: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陆游 诉衷情 表达人生的无奈 名句:胡未灭, 鬓先秋, 泪空流。

姜夔的 扬州慢 咏史怀古 带着国家衰败的哀伤 名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工作都几年了,很多都不记得了,总是宋词前后期的主流不一样,后期主要是抗金为主题的,前期爱情 怀古的多。难得百度这个专栏有人问点有水平的,不然一天就是小孩子追姑娘藏头诗,恶心人啊!

有关积极向上的词牌名

满江红。千秋岁。一丛耽。天仙子。清平乐。蝶恋花。浪淘沙。定风波。满庭芳。贺新郎。临江仙。齐天乐。永遇乐

词牌名和题目与文章内容是否有关

如果词牌名取自词的内容, 就是词牌名也是词题 ,如果不是就各自为政了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宋代柳永的《雨霖铃》最为有名,而其中的“多情自古伤离别”一句更成为千古名句。 词牌格律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说明: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且多用拗句。

鹧鸪天

 《乐章集》注“正平调”。《太和正音谱》注“大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仙吕引子。赵令畤词名《思越人》,李元膺词名《思佳客》。贺铸词有“剪刻朝霞钉露盘”句,名《剪朝霞》。韩淲词有“只唱骊歌一叠休”句,名《骊歌一叠》。卢祖皋词有“人醉梅花卧未醒”句,名《醉梅花》。

满庭芳

此调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者,周邦彦词名《锁阳台》。葛立方词有“要看黄昏庭院,横斜映霜月朦胧”句,名《满庭霜》。晁补之词有“堪与潇湘暮雨,图上画扁舟”句,名《潇湘夜雨》。韩淲词有“甘棠遗爱,留与话桐乡”句,名《话桐乡》。吴文英词因苏轼词有“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句,名《江南好》。张野词名《满庭花》。《太平乐府》注“中吕宫”,高拭词注“中吕调”。仄韵者,《乐府雅词》名《转调满庭芳》。

临江仙

唐教坊曲名。《花庵词选》云,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宋柳永词注“仙吕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煜词名《谢新恩》。贺铸词有“人归落雁后”句,名《雁后归》。韩淲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清照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 按《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故不类列。 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后段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凝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后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泌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煜词之前后换韵、顾夐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子諲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后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铸词为主,而以晏几道词之第二句添字、冯延巳词之前后换韵、后段第四句减字、王观词之后段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后,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

画堂春

调见《淮海集》。即咏画堂春色,取以为名。

小重山

《宋史·乐志》:“双调”。李邴词名《小冲山》。姜夔词名《小重山令》。韩淲词有“点染烟浓柳色新”句,名《柳色新》。

一剪梅

元高拭词注“南吕宫”。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取以为名。韩淲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秋”句,名《玉簟秋》。

渔歌子

唐教坊曲名。按《唐书·张志和传》,志和居江湖,自称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铒,志不在鱼也。宪宗图真,求其人不能致。尝撰《渔歌》,即此词也。单调体实始于此。至双调体,昉自《花间集》顾夐、孙光宪。有魏承班、李珣诸词可校。若苏轼单调词,则又从双调词脱化耳。和凝词更名《渔父》,徐积词名《渔父乐》。

眼儿媚

左誉词有“斜月小阑干”句,名《小阑干》。韩淲词有“东风拂槛露犹寒”句,名《东风寒》。陆游词名《秋波媚》。

破阵子

唐教坊曲名,一名《十拍子》。陈旸《乐书》云:“唐《破阵子乐》属龟兹部,秦王所制,舞用二千人,皆画衣甲,执旗旆。外藩镇春衣犒军设乐,亦舞此曲,兼马军引入场,尤壮观也。” 按唐《破阵乐》乃七言绝句,此盖因旧曲名另度新声。元高拭词注“正宫”。

八声甘州

《碧鸡漫志》:“《甘州》,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有慢,有令。”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乐章集》亦注“仙吕调”。周密词名《甘州》。张炎词因柳词有“对萧萧暮雨洒江天”句,更名《萧萧雨》。白朴词名《宴瑶池》。

参考网址:http://sou-yuncom/QueryCiTuneaspx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46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