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第1张

双相障碍(BipolarDisorderBP)也称双相情感障碍,一般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躁狂发作时,表现为情感高涨、言语增多、活动增多;而抑郁发作时

则出现情绪低落、思维缓慢、活动减少等症状。

病情严重者在发作高峰期还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性症状等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码一般呈发作性病程,躁狂和抑郁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但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每次发作症状往往持续相当一段时间(躁狂发作持续1周以上,抑郁发作持续2周以上),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社会功能等产生不良影响。

在心境障碍的长期自然病程中,始终仅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者实为少见(约1%),且这些患者的家族史、病前人格、生物学特征、治疗原则及预后等与兼有抑郁发作的双相障碍相似。与抑郁障碍相比,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更复杂,治疗更困难,预后更差,自杀风险更大。

双相隐碍发病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目前倾向认为,遗传与环境因素在其发病过程中均有重要作用,而以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突出。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影响中枢神经信息传递过程等,导致躁狂和抑郁等情感症状出现。

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80年代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双相障碍终生患病率为30%~34%,90年代则上升到55%~78%(Angst,1999)。Goodwin等(1990)报道双相I型患病率为1%,双相I型与Ⅱ型合并为3%,若再加上环性心境障碍则超过4%。双相障碍发病年龄高峰在15~19岁,首次多为抑郁发作,往往一至数次抑郁发作后再出现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男女性别间患病率相近。25%~50%的双相障碍患者有过自杀行为,11%~19%自杀身亡。年轻患者首次诊断后的第一年内尤其容易发生自杀。有资料显示,本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病率较一般人群增加20%,约40%的患者同时合并有物质依赖。可见,双相障碍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心身健康的精神障碍。

目前,我国对双相障碍的流行病学问题还缺乏系统的调查。从现有资料看来,我国不同地区双相障碍流行病学调查得到的患病率相差悬殊。

如中国内地12个地区(1982)协作调查发现,双相障碍患病率仅为0042%(包括仅有躁狂发作者)。而台湾省(1982-1987年)在07%~16%,香港特区(1993年)男性为15%、女性为16%。同为华人地区,台湾与香港较接近,但较大陆高出约35 倍。

这种差别虽可能与经济和社会状况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学的差别。

所谓情感交叉综合症也叫情感交叉擦腿综合征,,国外称为Masturbation这是一种异常的心理行为,儿童通过擦腿引起兴奋的一种行为障碍发病时间一般为1~5岁,以1~3岁为多见,女孩多于男孩 专家建议: 如果是因为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等刺激引发的摩擦行为,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引发,躯体疾病消失时,这种行为也会消失这种情况,则需要使用药物治疗,医学上多用多巴胺阻滞剂如氟哌啶嗪,安坦等药物治疗同时,应注意儿童的会阴清洁,除每日清洗外,婴幼儿白天玩耍时也应使用尿布或纸尿裤,尽早穿封档裤保护会阴皮肤,避免感染 如果排除了会阴部湿疹,蛲虫,尿布潮湿或裤子太紧的因素,以及癫痫病的可能性,则这些摩擦行为可认为是一种不良的心理行为障碍则要采用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干预 (l)父母要冷静对待,不要紧张,和蔼地进行劝解,要做到尽量予以淡化,不要呵斥,怒骂,要不予过度关注,否则反而会强化这种行为,令其固定下来,导致这个问题带到青春期,可能会形成摩擦癖,影响正常的性生活 (2)父母要多给儿童情感上的温暖,多跟孩子接触,避免让儿童处于孤独,无聊的状态,培养儿童的广泛兴趣,多引导进行户外活动,培养对外界的兴趣转移注意力 (3)临睡前,给儿童讲个故事,或做个小游戏,直到令其困乏入睡醒后也要立刻起床,避免在床上逗留太久 当发现儿童有摩擦动作时,父母先不要着急,应尽快带孩子就医,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如果是心理因素引起,则应进行心理治疗尽快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对外界刺激缺乏相应的情感反应,对亲友冷淡,对周围事物失去兴趣,面部表情呆板,内心体验缺乏,或是内心想法丰富、流露于外部的非常少;对人或事缺乏兴趣,无责任感,不会关心人,没有同情心,常常显现的是对事物无动于衷的表情。

在内心深处,这类人大多内心深处充满孤寂和凄凉,总是对外界持不信任和不满意态度,对感人的事件怀疑,甚至拒绝感动。

扩展资料:

心理治疗

1、多交流:交流不仅能使人克服冷漠,还能使人攻克一切情感障碍,愿君多用之,此方最见效。

2、接触大自然:孤独冷漠感袭来时,不妨骑上自行车郊外转一圈,呼吸一下新鲜的空气,让它消除心中的苦闷和忧郁。

3、欣赏艺术: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美术,都蕴含着让人不得不服它的魅力。

-情感冷漠症

1973年,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一家银行,突然遭一名越狱犯人闯入,并挟持了4人当人质,挟持了131小时之久。在这长时间,遭挟持者却逐渐对于该犯人产了同情与认同,甚至有崇拜的心理,且衍生出休戚与共的共同依赖现象,认为彼此的命运是不可分的。什么样的人会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据心理学者的研究,情感上会依赖他人且容易受感动的人,若遇到类似的状况,很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1、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性、甚至协助加害人。

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

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2、卡普格拉妄想症

1923年由法国的精神科医生卡普格拉(J.Capgras)首先描述,也称卡普格拉综合症(Capgras delusion),该症状通常由于视觉信息从梭状回到杏仁核到边缘系统的线路受损而产生。

核心表现是患者认为一个现实的人(多数是亲属)被另外一个人所冒充或取代,这两个人同时都存在,而且长相和其他特征都是一样的,值得注意到是,通过电话联系患者还是可以辨认出来到(因为听觉信号到边缘系统的线路没有受损)。

3、学者综合症(Savant-Syndrome)

学者综合症是指有认知障碍,但在某一方面,如对某种艺术或学术,却有超乎常人能力的人。自闭症患者中只有10%是学者综合症,他们在一些特殊测试中常常胜于常人,被称为白痴天才。

4、高大**花综合症(Tall Poppy Syndrome)

高大**花综合症是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一个流行用语,用来形容一种在社群文化中,集体地对某类人的批判态度,属于意识形态表达的一种方式。

当任何一个人在社会上达到某程度上成功的时候,而惹来社群中不约而同的,自发性的,集体性的批评。通常,这种批评也会从社区领袖们口中而出,亦带有反智主义,特别是对知识分子的怀疑和鄙视。

5、被爱幻想症

又称为被爱妄想症( erotomanic delusions, or erotomania)是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会对他人产生错误的浪漫幻想,错误地以为自己在和此人谈恋爱。

根据McEwan,Mullen,& Purcell(2007),少数跟踪狂就是因为对跟踪对象产生了被爱型幻想而跟踪对方,并且有证据表明,相比于其他类型的跟踪狂,此类跟踪狂侵犯跟踪对象的可能性较低。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卡普格拉妄想症

——学者综合症

——高大**花综合症

——被爱幻想症

受害者依赖施害者的心理学名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受害者对于施害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施害者的一种情结。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专家认为:人性能承受的恐惧有一条脆弱的底线。当人遇上了一个凶狂的杀手,杀手不讲理,随时要取他的命,人质就会把生命权渐渐付托给这个凶徒。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特征:人质必须有真正感到绑匪(加害者)威胁到自己的存活。在遭挟持过程中,人质必须体认出绑匪(加害者)可能略施小惠的举动。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特征:除了绑匪的单一看法之外,人质必须与所有其他观点隔离人质必须相信,要脱逃是不可能的。人质认为,脱逃是不可能的。

本病是以躁狂或忧郁的反复发作和交替发作为特征的精神病,主要特征为情感障碍,故又称情感性精神病。发作可呈双向性,亦可呈单向性,躁狂症的特征是兴奋的、激动的、乐观的、情感高张,抑郁型恰恰是另一极端、其特点是忧郁的、悲观的、沉静的、情感低落的。

  因二者可交替发病,故该病又称循环性精神病,全程中,有的以躁狂型为主,有的以忧郁型为著,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本病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为三大特征,并呈躁狂、抑郁交替发病。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295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8
下一篇2023-07-0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