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

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作了哪些比较,第1张

《竹思》一文中,作者对"蜀南竹海里的竹子"与"城市庭院里的竹子"从不同环境下的生长状态、承受的关注度两方面作了比较,说明在大自然中自由生长比拘囿于庭院中快乐幸福,但是缺少人们的关注和爱抚也是自由的代价。

附:

《竹思》

高洪波

  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利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的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中国文人中与竹子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前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弈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声,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和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海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亦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英国《泰晤士报》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而临的危险。

  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名诗无意引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低价。

  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吸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竹海是听竹是一种人生的工作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时,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胡蝶飞·杨花扑帐春云热》作者为唐朝诗人李贺。其古诗全文如下:

 杨花扑帐春云热,龟甲屏风醉眼缬。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

  前言

 《蝴蝶飞》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一位长期独处的**正在春风帐里入睡,年轻的丈夫出外远游终于归来的情景。首二句以景写人,杨花带来春的气息,“龟甲屏风”交待**的身份。第三句写**的眼前之景,蝴蝶飞舞既带来喜讯,又点明题意。第四句顺势导出“白骑少年今日归”。全诗短短四句,活灵活现地表明了**的贞好、孤寂和少年郎的潇洒不羁,写法上将闺中**的深情点化于言外,大有脱俗换骨之意趣。

  注释

 ⑴杨花:指柳絮。唐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春云:双关语,既指成阵的杨花,又指**思夫的春情。

 ⑵龟甲屏风:玉制或玉饰的屏风。因其花纹似龟甲纹路,故名。《初学记》卷二五引汉郭宪《洞冥记》:“上起神明台,上有金床象席,杂玉为龟甲屏风。”醉眼缬:指网眼细的、有花纹的彩色丝织品。这里指女子身上的衣服。缬,原是古时织物的一种印染方法,这里指华美的彩带或彩色衣裳,形容闺中**衣着的华丽。

 ⑶蝴蝶飞:古人认为蝴蝶飞是喜事,如果它忽然入宅舍,“主行人即返”(吴曾《能改斋漫录》)。

 ⑷白骑少年:骑白马的少年。

  翻译

 蝴蝶轻轻扑打着室内的卧帐,卧帐里散发着春天的温热气息。床前一幅华贵的龟甲屏风,床上搭着她那美丽的彩衣。年轻的丈夫长期出门在外,就像蝴蝶一样到处飘飞。正在今日这个时候,他骑着白马回到自己家里。

  鉴赏

 表面看来,这首诗一句写窗外,一句写窗内,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想,简单直白,似乎无甚可赏。其实颇有可品味寻觅处。

 早春二月,已是暖意融融,仲春季节,百花正待开放,却唯见成阵的杨花如春云般荡漾。开篇吟咏,就给人带来一种中心无主,寂寞无依之感,而飘荡的杨花又偏偏涌起阵阵热浪直袭闺中帐前,惊扰、触动了诗中主人公的心绪,这样就非常自然地从窗外化入窗内,把女主人公的活动场景展现出来。“龟甲屏风”,指用杂色玉石拼镶成龟壳纹路的屏风,这里以点概面,在描绘室内华丽装饰时,暗示了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却又不一语道尽,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再以“醉眼缬”喻全人。醉眼,描绘闺中**醉眼迷离,娇态可掬。诗人在这里用“醉眼缬”三字刻画这位衣着华丽的闺中**春情缱绻,无计自适,故而浮白以遣穷绪,盛妆以求慰藉,与“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意思相似,只是在表现上更为委婉而隐含。华美的衣着反衬出内心的空虚、惆怅,女为悦己者容,然悦己者不在眼前。迷离的'醉态可见得感情的寂寞、孤独,闺中独处无伴,无人可与对饮。这位**既无意于社燕归来春已浓,也无意于闲将诗草临窗读,个中缘由自然引发读者的关切和猜想。而其中的消息,是从三、四两句中隐隐透出的。

 “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彩蝶纷飞,出现在诗人们的笔下总是会引起人们对一份人间美好情意的憧憬和追求,双飞的蝴蝶又往往象征了情人间的依依相恋、两心相许,是人间感情的净化和升华。但这一切,对寂寞闺中人来说,引起的却是一种完全相反的心态活动。她已无法如彩蝶般双飞,自由而又无所羁,不禁怨恨双飞的蝴蝶偏在她独处空闺时翩翩起舞,进而想到是谁使她独守空闺由羡虫蝶双飞而怨彩蝶双飞。恨、爱、哀、怨一齐引向那个使她空虚惆怅、寂寞孤独的白骑少年。“白骑少年今日归”是爱情的期盼。殷殷的希望、浓浓的情愫、冷冷的失意,一起袭向这位闺中独处的**,而以杨花成阵直扑帐前领起,惊扰了闺中人,触动了芳心,撩乱起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思绪,尽在这不用典、不深奥、看似简单直白的二十八字中。

 李长吉“天才奇旷,又深于南北朝乐府古调,得其怨郁博艳之趣,故能镂剔异藻,成此变声”(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他的诗常常营造出一种使人恍如进入珠宫贝阙之中,置身七宝楼台之内,让人目不暇接的境界;又喜用“鬼”字、“泣”字、“死”字、“血”字,故又被后人称为“鬼才”,“鬼仙之词”。但这首《蝴蝶飞》却一反他的奇幻瑰诡而写得温婉清丽。诗人写杨花飞舞、龟屏富丽,并把神情倦怠,心中寂寞,懒出闺门一步的**均隐在这一动一静中,笔墨不多,凝静而传神;写蝴蝶飞舞,少年当归,又融情于景,浓而不艳,从中可看出诗人李贺诗风和情感的另一面。

一片甲骨惊天下

甲即龟甲,骨指曾骨。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命名不一,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北京任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生病,从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龙骨”,王懿荣见其上刻有字,倍感惊奇,于是立即命人到药店把有字的“龙骨”全部买回。后来,有个化名为“汐翁”的将这一事实写了《龟甲文》,在1931年北平出版的《华北日报·华北画刊》上发表。此后,人们便以为这是甲骨文发现的文字依据,其实甲骨文发现也有个认识过程。

罗振常在《洹洛访古游记》“宣统三年二月二十三日条”中说:

此地埋藏龟骨,前三十余年已发现,不自今日始也。谓某年某姓犁田,忽有数骨片随土翻起,视之,上有刻画,且有作殷色者,不知为何物。北方土中,埋藏物多,每耕耘,或见稍奇之物,随即其处掘之,往往得铜器、古泉、古镜等,得善价。是人得骨,以为异,乃更深掘,又得多数,姑取藏之,然无过问者。其极大胛骨,近代无此兽类,土人因目之为龙骨,携以视药铺。药物中固有龙骨、龙齿,今世无龙,每以古骨充之,不论人畜。且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数钱。骨之坚者,或又购以刻物。乡人农暇,随地发掘,所得甚夥,检大者售之。购者或不取刻文,则以铲削之而售。其小块及字多不易去者,愁以填枯井。

可见,在1899年前数十年间,小屯村民就在附近的耕地里见到骨甲。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在其著《甲骨研究》中说:

起初有人收藏甲骨,可不知道出处。在1899年以前,小屯人用甲骨当药材,名为龙骨。最初发现的甲骨,都经过潍县范氏的手。范氏知道最详。先时范氏不肯告人正处,如告刘铁云汤阴牖里。余既找到正处,又屡向范氏和小屯人打听,得知前清光绪二十五年以前,小屯有剃头商名李成,常用龙骨粉作刀尖药。此地久出龙骨,小屯居民不以为奇。乃以骨片、甲版、鹿角等物,或有字或无字,都为主骨。当时小屯人认为字不是刻上的,是天然长成的。并说有字的不好卖,刮去字药店才要。李成收集龙骨,卖与药店,每斤制钱六文。

小屯村民在1899年前就发现了甲骨文,当然这种发现是一般的发现,不是科学意识上的发现。古董商云集小屯收购甲骨后,转售于北京等地。1899年王懿荣亲自鉴定甲骨实物,有目的的进行搜索和研究。从此,殷墟甲骨文才为世人所知和重视。

早期甲骨文的搜集和流散

自1899年王懿荣发现殷墟甲骨文以后,国内一些学者开始购藏。王懿荣不仅是甲骨文的发现者,而且也是第一个购藏甲骨的学者。1899年秋,他从古董商范维卿手中购得12片。1900年春,又从范维卿处购得800多片。同年,古董商赵执斋也将甲骨数百片售与王氏。至王殉难时,先后3批共购藏甲骨1500片。王懿荣所藏甲骨,大部分由其子王翰甫转卖给刘鹗,一部分赠天津新学书院。

1899年秋,王懿荣将甲骨“名之曰龟版”后,范维卿携带甲骨到天津出售。

殷墟遗址及墓葬分布示意图

王襄(1876~1965),字纶阁,号簠室,与孟定生最初购约五六百片。后来王襄又在京津两地相继购得甲骨4000余片。王襄购藏甲骨历经曲折,在保存祖国文化珍品方面,表现了爱国主义的高尚品质和民族气节。

据董作宾、胡厚宣编著的《甲骨年表》载:当时收买甲骨的还有端方。端方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官至总督。1899年,古董商范维卿为端方购买古物到安阳,见刻有字的甲骨,于是购买若干片回京交给端方,端方十分高兴,按每字银2两5钱付酬。因此,范维卿竭力为其收购。

刘鹗,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晚年曾著小说《老残游记》。他从王懿荣之子王翰甫处买千余片。从定海方药雨处得300多片;古董商赵执斋在鲁、冀、豫一带为其收购3000余片;刘鹗又派其三子大绅亲往河南购买千余片。刘鹗购藏甲骨在5000片以上。

罗振玉(1866~1940),字叔言,一字叔蕴,号雪堂,晚年又号贞松老人。祖籍浙江上虞,生于江苏淮安。罗振玉曾在刘鹗处当过家庭教师。1901年,罗振玉在上海刘鹗处始见甲骨文墨本,惊叹这是“汉以来小学家若张(敞)、杜(林)、杨(雄)、许(慎)诸儒所不见”的文字,劝刘氏编《铁云藏龟》出版,并亲为作序协助刊行。这是罗振玉与殷墟甲骨文发生密切关系的开端。当时,罗振玉认为尽量搜集出土的甲骨是当务之急,他在《殷墟书契·序》中说:“宝物之幸存者有尽,又骨甲古脆,文字易灭……不汲汲搜求,则出土之日,即澌灭之期,矧所见未传,考释亦讵可自信,由此观之,则搜求之视考释不尤急欤!”

从1906年开始,罗振玉个人着手搜集甲骨。先是通过古董商购买甲骨。在确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点在安阳的小屯后,遂于1910年派人前往小屯“瘁力以购之,一岁所获,殆逾万”。1911年又“复命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所得又再倍焉。”1915年他又亲赴安阳小屯实地考察。罗振玉广泛搜集,至1928年已收藏甲骨3万片以上。他收藏的甲骨不仅数量超过了别人,而且还有很多精品。另外,罗振玉搜集甲骨,“与从来古董家的习尚稍有区别,他不仅搜集有字的骨片,而且还注意搜集与骨片同时出土的各种器物。”

据学者统计,从1899~1928年的30年间,各家收藏甲骨的数字是:

王懿荣约1500片

王襄、孟定生约4500片

刘鹗约5000片

罗振玉约30000片

其他各家约4000片

在国内学者们致力于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同时,欧美一些国家和日本的有关人士,利用中国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也染指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殷墟甲骨文。他们使用各种手段,私自收购、非法转售或运往国外,使许多有字甲骨流散到外国。

最早搜集殷墟甲骨文的外国人,是美国长老会驻山东潍县的传教士方法敛(1862~1914)和英国浸礼会驻山东青州的传教士库寿龄(1859~1922)。1903年两人合伙从古董商手中购买很多甲骨,将其中400片转卖给英国人在上海主办的亚洲文会博物馆,从中牟取暴利。1904年又从古董商手中购得大批甲骨。1906年后陆续将大批甲骨倒卖给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国卡内基博物院、苏格兰皇家博物院、大英博物院、美国斐文尔德博物院等单位。

1908年,英国驻天津总领事金璋(1854~1952)在山东等地收购甲骨。1909年,德国人威尔茨在山东青岛私自收购甲骨711片,这批甲骨流散到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院。卫礼贤(1873~1930)购买72片,倒卖给瑞士巴骚民俗陈列馆等单位。

加拿大长老会驻安阳牧师明义士(1885~1957),从1914年开始考察殷墟收购甲骨。在外国人中,明义士私自收购甲骨最多。1917年他自称收藏甲骨5万片。后来又将小屯村出土的一坑甲骨全部购买,实际上他所购藏的甲骨超过5万片。其中一部分非法运往国外,一部分埋在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的一个教师住宅的地下室。1952年开展“三反”运动时,当事者英国林森(字仰山)交待此事。遂挖出140多箱古物,内有甲骨8080片,其中有字的共3668片。另外,未运走留在国内的还有南京博物院2369片,北京故宫博物院20364片。据说,明义士购藏的甲骨,在军阀混战时期被毁掉一部分,具体数字不详。

日本人林泰铺从1905年开始搜集甲骨,1918年还亲临安阳殷墟了解甲骨及其它古器物的出土情况,并私自收买甲骨和古器物。三井源右卫门、河井荃庐、堂野前种松等人也通过各种渠道收购一批甲骨。

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流散到国外的情况,据著名的甲骨学家胡厚宣统计:日本12443片,加拿大7802片,英国3355片,美国1882片,联邦德国715片,苏联199片,瑞典100片,瑞士99片,法国64片,新加坡28片,比利时7片,南朝鲜6片。12个国家和地区共收藏267万片。殷墟出土甲骨的其余部分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及港澳地区。

甲骨文的发掘与研究

殷墟甲骨文从1899年被王懿荣发现,至今共出土甲骨15万片以上,著录甲骨文资料的专著已达百种。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互为促进。其间,经历了非科学发掘时期、科学发掘时期和进一步发展时期3个阶段。

非科学发掘时期

这个时期,小屯村民私挖甲骨售与古董商,再转卖给私人,同时大批甲骨流散国外。主要研究成果是甲骨出土地的考定和文字的释读。

小屯村民的私人挖掘1899年甲骨文被发现后,国内一些学者多方购买收藏,尤其是外国人的染指,使甲骨售价日益增涨。古董商便云集小屯村收购转卖,促使村民大肆挖掘。

据《甲骨年表》和《甲骨学六十年》记载,1899年至1928年春,小屯村民有9次较大规模的挖掘。

第一次,约在1899年至1900年。王懿荣从古董商范维卿和赵执斋手中购买的一批甲骨,范维卿为端方收购的,可能均为小屯村民所挖掘。

第二次,1904年冬,地主朱坤率佃农在小屯村北洹河南岸朱氏土地中,搭席棚,垒炉灶,挖掘甚久,获甲骨数车。霍文元、刘金声等与朱坤因挖掘之地发生争执,双方械斗不可开交,只得到县衙解决,县署遂下令禁止挖掘。这次挖掘出的甲骨为罗振玉、黄浚、徐枋,美国的方法敛,英国的库寿龄、金璋所收藏。

第三次,1909年春,小屯村前张学献地内,因挖山药沟发现甲骨。村人闻讯后相约到此地挖掘,获“马蹄儿”及“骨条”甚多。特别是“骨条”,是胛骨刻辞较多者。这次村人挖掘,未经张学献允许,其母大骂,双方殴打致头破血流,后经人调停,双方才罢休。

第四次,1920年北方5省遭旱灾,小屯村民为生活所迫,不约而同到村北洹河岸挖掘甲骨出售,借以度日。附近的不少村民也参加挖掘。

第五次,1923年春,张学献在村中的菜园内挖掘,雇何国栋为帮工,出土2块有字的大骨版。何国栋暗记下挖掘地点。

第六次,1924年,小屯村民在筑墙时发现一坑甲骨,其中有不少大块,全部由明义士私自收买。第七次,1925年,小屯村民在村前大路旁挖掘,获甲骨数筐,其中胛骨有长至尺余者,多售与上海古董商。

第八次,1926年3月,张学献被土匪绑票,需用巨款才能将人赎回。小屯村民乘机与张家协商,在其菜园内挖甲骨对半分,张家应允。参加者有数十人,忽然塌方,将4人埋于土中,经抢救才免于死亡。这次挖掘因此而结束,所挖掘的甲骨都被明义士收买。

第九次,1928年春,安阳驻军冯玉祥部与退守河北复来反攻的奉军交战,使小屯等村农民不能按时播种。4月战事结束,村民无以为生,相约在小屯村南路旁及麦场中大举挖掘,所得甲骨多数售与上海、开封商人。

以上这9次是小屯村民自发的结伙挖掘。此外,个人也以挖掘甲骨出售来谋生。还有个别人以挖掘甲骨出售为终生职业,如李成专业理发,业余就挖掘甲骨出售。

小屯村民挖掘的甲骨卖给古董商或明义士,其中有一部分被运往国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珍品受到严重损失。为使世人认识甲骨,一些学者在积极搜集的同时,开始著录成书,刊行问世。

殷墟甲骨文的第一部著录书是《铁云藏龟》,著者刘鹗。他从自己购藏的5000余片中,挑选1058片,编成《铁云藏龟》6册,1903年由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书中虽未对甲骨文作深入研究,且又印刷不精,拓本漫漶不清,但它是甲骨文发现以后的第一部著录书,在甲骨学发展史上具有开创之功。

罗振玉的甲骨文著录书主要有:

《殷墟书契》,亦称《殷墟书契前编》,8卷,1913年以珂罗版精印出版,收录甲骨2229片。

《殷墟书契菁华》,1914年出版,收录甲骨68片,其中4片大的牛骨,正反两面都有字,为武丁时期。其上刻的字笔锋雄劲,大字涂朱,内容丰富,记事详细,不仅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也是罕见的艺术珍品。

《殷墟书契后编》上下2卷,1916年3月影印本。收录甲骨1104片。

另外,还有明义士的《殷墟卜辞》(1917年),收录甲骨2369片;姬佛陀的《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1917年),收录甲骨655片;王襄的《簠室殷契征文》12卷(1925年),收录甲骨1125片,按内容分为天象、地望、帝系、人名、岁时、干支、贞类、典礼、征伐、游田、杂事和文字。日本的林泰辅编《龟甲兽骨文字》(1921年),收录甲骨1023片。

甲骨出土地点的考定甲骨文发现后,由于学者的购藏和外国人的收买,使甲骨的售价日增。古董商为了垄断甲骨的转售,以便从中牟取暴利,有意把甲骨文的真正出土地点隐瞒起来,讹言出土于某地某地,使人们一时信以为真。如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汤阴。刘鹗也相信甲骨文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城”的传言。罗振玉也说:“光绪己亥,予闻河南汤阴发现古龟甲兽骨。”他还讲了关于甲骨文出土于汤阴之说的由来,“龟甲兽甲,潍县估人始得之,亡友刘君铁云问所自出,则诡言得之汤阴。”罗振玉受“估人讳言出卫辉”说的影响,一度认为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卫辉。某些外国人,如日本的林泰辅在其《清国河南汤阴发现之龟甲兽骨》(1909年)和富冈谦藏在《古羑里城出土龟甲之说明》(1910年)中,都将汤阴视为甲骨文的出土地。美国方法敛轻信古董商赵执斋之言,把卫辉府附近的古朝歌城当作甲骨文等古物的出土地。

罗振玉经过多年的探寻,直至1908年才访知甲骨文真正出土地为“洹滨之小屯”。此后,罗振玉不仅派古董商到小屯村为其收购甲骨,而且还“命家弟子敬振常、妇弟范恒斋兆昌,至洹阳采掘之”。1915年又亲赴安阳小屯作实地考察。对甲骨文真正出土地点的考定,是罗振玉研究甲骨的成就之一,也是这个阶段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甲骨文是什么时代的遗物,学者们对此也有个逐步探索认识的过程。甲骨文的发现者王懿荣认为甲骨文字在“篆籀之前”。刘鹗在1903年考证甲骨文是“殷人刀笔文字”,为商代遗物。罗振玉在1903年把甲骨文称之为“夏殷之龟”。孙诒让也说甲骨文是周朝以前的文字。学者的看法虽有差异,但大体都认为是公元前21世纪至前11世纪的夏商两代的遗物。

1910年,罗振玉把甲骨文出土地点考证为“武乙之墟”,又论证了“于刻辞中得殷帝王名谥十余,乃恍悟此卜辞者,实为殷王朝之遗物”。1915年他在《殷墟书契考释》中说:今安阳小屯即“洹水故墟,旧称亶甲。今证之卜辞,则是徙于武乙去于帝乙”,这时他已将小屯确定为武乙、文丁、帝乙3世之都城。王国维《说殷》中指出:“今龟甲兽骨出土,皆在此地(指小屯村),盖即盘庚以来之旧都……帝乙之世,尚宅殷墟。”他把甲骨文的时代具体定为盘庚迁殷到帝乙。继而又经过不少学者的深入研究和考证,认为殷墟非因水患而迁都,实由亡国而废弃,许多晚期卜辞的时代不是止于帝乙之世,小屯村一带即是《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迁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后经考证为254年)的都城所在地。而在小屯村出土的甲骨文,是盘庚迁殷至纣灭国8代12王的遗物。

甲骨文出土地点的考定和具体时代的确定,为后来科学发掘殷墟和对甲骨文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甲骨文的研究与考释殷墟甲骨文字释读的第一部著作是《契文举例》2卷。撰者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清光绪十二年(1866年)任刑部主事,不久去职,一意著述。他是晚清著名的经学家和金石学家。孙诒让看到《铁云藏龟》后,惊叹地说:“不意衰年睹兹奇迹。”于是用两个月的时间细为校读,依据《铁云藏龟》著录的甲骨文材料写成《契文举例》,全书分十章:日月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氏第六、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杂例第十。这也是对甲骨文内容进行分类研究的尝试。该书考释的文字虽有不少欠妥之处,但在甲骨学史上“筚路椎轮”之功还是应该肯定的。该书虽于1904年写成,但10年后即1913年才与世人见面。1905年,孙诒让又写了《名原》2卷,从甲骨文的字形来探讨中国古文字的沿革变化,开了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的先例。

罗振玉不仅在甲骨文的收藏方面有很大贡献,而且在对甲骨文进行研究和文字考释方面也成绩显著。其代表作是1915年1月王国维手写石印的《殷墟书契考释》,全书分为:都邑第一、帝王第二、人名第三、地名第四、文字第五、卜辞第六、礼制第七、卜法第八。12年后即1927年又出增订本。所释文字,1915年初印本为485个,增订本为571个。他在该书中提出了“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的研究方法,并主张考释文字应注意卜辞辞句的通读和分类,这在甲骨学研究初期是一大进步。王国维说自殷墟甲骨文发现后,“审释文字,自以罗氏为第一,其考定小屯为故殷墟,及审释殷帝王名号,皆由罗氏发之”。郭沫若高度赞扬说:“甲骨自出土后,其搜集、保存、传播之功,罗氏当成第一。而考释之功亦深赖罗氏。”对《殷墟书契考释》一书推崇备至。

王国维(1877~1927),字伯隅、静安,号礼堂,后改称观堂,浙江海宁人。1927年5月3日自沉于颐和园中的昆明湖。王国维一生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古史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

王国维研究商代甲骨,最早突破文字考释的范围,将其作为原始史料,用以探讨商代的历史、地理和礼制。1914年手抄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脱稿后,为之作《后序》。1915年撰《殷墟卜辞中所见地名考》。1916年写《殷礼征文》。上海英籍犹太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购得刘鹗旧藏甲骨千余片,从中选其优者605片,编成《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署名为姬佛陀,实为王国维编次和考释。1917年,王氏发表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和《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在这两篇名作中考证了卜辞中商代先公先王名字,进而论证了商代先公先王的名字不见于卡辞的很少。

王国维是从称谓判断卜辞年代和进行甲骨缀合的第一人。他首先发现《戬》1·10与《殷墟书契后编》中8·14为一骨之折,予以拼合。并发现报乙、报丙、报丁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和《三代世表》不同,考证报以后的世次当为报乙、报丙、报丁、主壬、主癸,而《史记·殷本纪》误写为报丁、报乙、报丙,第一次纠正了《史记·殷本纪》中个别世次的错误,同时也证实了《史记·殷本纪》和《世表》所载商王世系的可靠程度。

1925年,王国维所著《古史新证》出版。该书指出由于地下材料的出土,“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以实录”,强调要将地下的新材料与文献材料并重。

王国维继罗振玉之后,在甲骨文字的考释方面,特别是以地下出土的甲骨卜辞与文献资料相印证,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很大成绩,进一步提高了甲骨文的学术价值。由于罗、王等人的潜心研究,使甲骨文可读可识的字数与日俱增。

这个时期,一些甲骨文的字典也相继问世。如王襄的《簠室殷契类纂》(1920年)收可识甲骨文字873个,这是第一部甲骨文字典。商承祚的《殷墟文字类编》(1923年),收可识甲骨文单字789个。甲骨文字典的编写出版,为学习和研究甲骨文提供了方便。

有些学者还发表了对甲骨文单字进行考释的论文,如罗振玉于1920年写的《释叔》、《释爱》等等。

科学发掘时期

这个时期主要是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科学发掘。

15次科学发掘

1928年10月13日至1937年6月19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殷墟进行了15次科学发掘,其中殷代王都即小屯村发掘12次,殷代王陵即西北冈发掘3次。除上述两地外,还在小屯村附近的12个地方的遗址上进行了发掘。15次发掘得甲骨24918片。这些科学发掘的甲骨,有明确的坑位和同出的器物,绝对排除了伪片。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科学发掘被迫停止。

科学发掘所得甲骨文的著录书

《殷墟文字甲编》董作宾编著,1948年4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董作宾作序,李济作跋。该书收录甲骨,除少数朱书影印外,全部为拓片。拓片计:甲2513片,骨1425片,还有3件兽头刻辞及1件鹿角器,共3942片,每片都附有发掘次数及原编号。所收录的甲骨,是第1~9次发掘所获。

《殷墟文字乙编》上、中、下3辑上辑1948年10月出版;中辑1949年3月出版;下辑1953年12月出版。董作宾编著,上辑有董作宾序。3辑全部为拓本,是殷墟第13~15次发掘所得甲骨中的9105片。极少数朱书者为影印。每片编号下皆附有坑位登记号。

另外,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殷墟获甲骨计3656片,选其中800片编为《殷墟文字存真》1~8集(1931年),930片由孙海波编为《甲骨文录》(1938年1月)。

传世甲骨的著录书主要有董作宾的《新获卜辞写本》(1928年12月),收录甲骨381片;容庚的《殷契卜辞》(1933年5月),收录甲骨874片;罗振玉的《殷墟书契续编》(1933年9月),收录甲骨2016片;商承祚的《殷契佚存》(1933年10月),收录甲骨1000片;方法敛的《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1935年),收甲骨1687片。

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董作宾1931年在《大龟四版考释》中提出坑层、同出器物、贞卜事类、所祀帝王、贞人、文体、用字、书法8项标准,对甲骨文进行断代。特别是首创“贞人说”,作为甲骨文断代的一个重要标准。1933年在《甲骨文断代研究例》中,将殷墟出土的殷代甲骨文分为5个不同时期,即第一期:武丁及其以前的盘庚、小辛、小乙;第二期:祖庚、祖甲;第三期:廪辛、康丁;第四期:武乙、文丁;第五期:帝乙、帝辛。分期的标准有10项,即世系、称谓、贞人、坑位、方国、人物、事类、文法、字形、书体。将殷墟出土的10多万片甲骨文,分为前后5个不同时期,不仅对研究商代后期各阶段的历史,而且对探讨文字体、文例的变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甲骨文断代研究例》的发表,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郭沫若对甲骨文的研究郭沫若从1928年开始,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研究甲骨文,并用甲骨文材料探讨商代历史。在甲骨文研究方面,不仅结出丰硕之果,而且开创了新局面。

1927年以后,郭沫若旅居日本,潜心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同时注意搜集研究殷墟甲骨文,并用甲骨卡辞的资料研究商代历史。1930年3月出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其中《卜辞的古代社会》即以甲骨卜辞为资料阐述商代的社会面貌。

《甲骨文字研究》,1931年出版,共收考释文章17篇。1952年重印时,删去9篇,加1篇共9篇,又加重印弁言。在弁言中讲,通过考释文字“来了解殷代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另外,在文字考释上也有创见。

《卜辞通纂》,1933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影印出版。郭沫若编撰该书的目的是“选择传世甲骨之精粹者,重新加以排比之,并一一加以考释,以便观览。”正文著录甲骨792片(书中编号为800片,但缺340~347号),按干支、数字、世系、天象、食货、征伐、田游、杂纂编排。别录之一著录甲骨42片,别录之二著录甲骨87片,均为照片,是日本11家藏品。考释中有不少新见解,且简明通俗,是初学甲骨文的一部较好的入门书。

《殷契粹编》,1937年5月日本东京文求堂石印。1965年5月科学出版社出版。1965年新版拓片印刷清晰,又按甲骨原形拓出,因而有的拓片字数增加,胡厚宣考释新增的字列表附书后。全书由于省吾校阅,于氏的一些看法,录于眉批。该书收录的甲骨从刘体智所藏选1595片,加以排比和考释。该书与《卜辞通纂》著录的甲骨都是1928年前传世的精品,其中不少是罗振玉诸家所未知或遗误者,又考释多有创见。所以,两书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胡厚宣甲骨文著录抗日战争期间出土甲骨的搜集和著录,胡厚宣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战胜利后,胡厚宣从四川到京、津、沪、宁一带,努力搜集流散的甲骨并予以整理,50年代先后出版:《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1951年4月),收录甲骨1141片;《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1951年9月),收录甲骨3276片,大部分为第一次著录的新材料;《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1954年),收录甲骨5642片;《甲骨续存》(1955年),上编2册为拓本,著录甲骨2755片,下编1册为摹本,收甲骨998片,全书共著录甲骨3753片。

胡厚宣在搜集著录甲骨的同时,还结合甲骨文资料,对商史和甲骨学中许多重要课题进行全面研究。据统计,到1949年10月,他的论著达54种,其中不少名篇收入《甲骨学商史论丛》,这部被誉为甲骨学史上“空前的金字塔式的论文集”,在中外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39914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20
下一篇2023-08-2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