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举例分析《悲惨世界》的思想意义。在本小说中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体现的

试举例分析《悲惨世界》的思想意义。在本小说中浪漫主义风格是如何体现的,第1张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

我当时所读到的《悲惨世界》虽只是片段,但震撼力强劲无比,以文学价值而言,远远在大仲马、梅里美等人之上。文学风格与价值的高下,即使对于当时我这个没有多大见识的少年人,其间的对比也是十分明显的。

--金庸

《悲惨世界》的卷首上印着一句话:"只要这土地上有着无知和悲惨,像本书一样性质的书就不无裨益。"雨果的文学热情,与那些隐匿于自己个人的生活世界中,玩弄着近乎独语的、令人费解的语言文字的所谓现代作家的"高雅矜贵"的气派绝然无缘。20世纪被唤做"战争的世纪",持续不断的悲惨与杀戮,不正是因为失去了照亮全人类的"人性之光"吗?在这个意义上,我相信雨果是值得一读再读、长读不衰的作家。

--日本作家 池田

我在少年时候就读了雨果的《悲惨世界》,读得有些早了,我读不懂书中那些有关法庭、监狱、坟场和沙龙乃至巴黎城下密如蛛网的下水道的大段章节,硬着头皮啃下去,心底里让小说抚摸得最柔软的仍是冉阿让的好……20世纪90年代初,我再读《悲惨世界》,这才意识到,小说中那些被人们批评为"议论、考证太多,成为书中累赘"的章节,其实全都蕴藏着无法估量的宝藏,那意味着文化,那是世界上的一座高峰,而且可能是比许多高山还要高的高峰。

--青年作家 孟庆德

《悲惨世界》中文版译者序

流亡在大西洋上的盖纳西岛,1861年6月30日,维克多·雨果,法兰西一代文豪,完成了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这是一轴辉煌的画卷。画幅的卷首可上溯到卞福汝主教经历的1793年大革命高潮的年代,卷末直延伸到马吕斯所参加的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在这里,整整将近半个世纪历史过程中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都一一展现了出来:外省偏僻的小城,滨海的新兴工业城镇,可怕的法庭,黑暗的监狱,巴黎悲惨的贫民窟,阴暗的修道院……这一漫长浩大的画轴中每一个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其细部也真切入微,而画幅的形象又是那么鲜明突出,色彩是那么浓重瑰丽,气势是那么磅礴浩大,堪称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典范。

小说中的画面描绘,远远超出了表现历史背景与叙述人物故事经历的需要,雨果有意识要为后世留下史笔,他所描绘的两大历史事件滑铁卢战役与1832年巴黎起义,就是极为辉煌的两例。更主要的是,他要在小说里写出"本世纪"的历史之流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的巨变,并且在全部历史景象与过程的中心,安置一个触目惊心的社会现实,即下层人民悲惨的命运。在他看来,大革命后的半个世纪的不同阶段,下层人民的处境同样都悲惨艰难,并无变化,他以冉阿让、芳汀与珂赛特的故事说明了这一点。他在小说的序里就指出了"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因此,可以说作者要绘制的就是那个时代中穷人悲惨生活的画卷。

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主人公冉阿让一生的道路是那么坎坷,几乎具有了各种非凡的活力,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色彩浓厚的传奇性的主人公。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色彩,更重要的是表现在他的道德精神方面,他的精神历程也像史诗一样可歌可泣。他本是一个本性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害、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使他"逐渐成了猛兽",盲目向社会进行报复,以致犯下了真正使他终身悔恨的错事,而这种悔恨却又导致一种更深刻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上升到了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并不是一个抽象的人。从出身、经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他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

就《悲惨世界》在内容上的丰富、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中居于首位,即使是在19世纪文学中,也只有巴尔扎克的巨著《人间喜剧》可与之比美。对于它厚实的艺术容积,也许只有借助巨大的森林、辽阔的海洋这一类比喻,才能提供一个总体的概念。

《悲惨世界》问世以来,已有一个多世纪,它在时间之流的大海上傲然挺立,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

小说主人公冉阿让一生坎坷,几乎有着各种非凡的生命力。他是一个具有强烈浪漫主义色彩的传奇英雄。这个人物的浪漫主义在他的道德精神中更为重要,他的精神之旅像史诗一样史诗。他天生是一个善良的劳动者。社会的残酷、法律的惩罚、现实的冷酷让他“逐渐变成了一只野兽”,他盲目地对社会进行报复,以至于犯下了一些真正让他后悔一生的错误,但这种后悔导致了更深层次的觉悟,成为他精神发展的起点,促使他的精神人格达到一种崇高的境界。

冉阿让不是一个抽象的人。就出身、经历、道德和习惯而言,他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的各种优秀品质。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动人民的代表。他所有的经历和命运都有一种崇高的悲情,这使《悲惨世界》成为一部在黑暗社会中挣扎和挣扎的劳动群众的悲剧史诗。

《悲惨世界》以冉阿让出狱后的种种经历贯穿全书,深刻反映了时代的问题。雨果将从拿破仑滑铁卢战败到人民起义反抗“七月王朝”的历史纳入其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形势。作品不仅描写了刑满释放的冉阿让和无家可归的女人芳汀的不幸生活,以及芳汀私生女珂赛特的悲惨遭遇,还揭示了当时被歧视被压迫的勤劳善良的劳动人民的不公平命运。雨果还在作品中揭露了当时残酷不公平的法典和秩序,猛烈抨击了人可以饿死但偷面包却要坐牢的社会制度,谴责了那些安于现状的公民和面对他人困境时袖手旁观的铁石心肠的态度。

一部小说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它是著名作家写的,也不是因为它的文笔优美或者情节复杂,而是因为它的底蕴。无论在哪个时代,它所诠释的都不是一个时代的价值观,而是可以适用于整个历史的道德准则;还有,因为它能经得起一个又一个产品的检验,所以可以在显微镜下阅读:从历史和时代到人物和细节,都被刻画得炉火纯青。

《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志性作品。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不同寻常,冉阿让被迫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排上出现了不少“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现。

  (2)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变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语言极富特色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0168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1
下一篇2023-07-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