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的"浪漫温馨美"简析?

《聊斋志异》的"浪漫温馨美"简析?,第1张

正文如下:

聊斋志异》是一部奇书,被公认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顶峰、“短篇小说之王”。它不仅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还大量取材于有关神仙鬼狐、犬鼠獐狼。狮虎猴象、蛇虫鱼鸟、花草树木乃至烟云泉石的各种传说;它的艺术构思,“驰想天外,幻迹人区”,人奇、事奇、景奇、情奇,如梦似幻,变幻莫测。

它所展现给读者的生活画面,既有凄风苦雨的人间,又有琼楼玉宇的天堂,既有昏天黑地的地狱,又有晶莹碧透的龙宫,寄托了广泛的社会理想。题材的怪异性,构思的奇幻性,寓意的深广性,构成了这部奇书有别于其他任何一部小说的独有的特征。形成了它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特的创造。

这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古典文学巨著。在艺术实践上,追求真、善、美的美学思想;在形象塑造上,讲究形象化、鲜明化、神韵化;在情节发展上,推崇曲折美、波澜美的艺术情节。

在语言风格上,重视民间语言,大胆运用成语典故;在美学特征上,主张开拓创新,追求浪漫主义的艺术本质,奇特的幻想情节。现在,我就其在文学创作中所体现的创新性强、浪漫主义色彩浓、幻想构思奇而进行赏识。

一、创新性强。

《聊斋》所体现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如:题材的新开拓,传统主题中的新发展等等。

在题材上的新开拓。综观中国古代小说题材的全貌,普通劳动群众及其生活并不是小说的真正主角。但在《聊斋》中,占主要分量的题材,则是社会普通民众及其他们的生活,它是庶民活动的舞台。《聊斋》中,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题材,是多方面的,诸如家庭生活、朋友交往、征服自然等等。

劳动人民的生活题材如此大量地出现在《聊斋》之中,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这是在题材领域对中国古代小说所作出的开创性贡献。这还体现在:一、必须善于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以劳动人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题材去揭示劳动人民的可贵品质,展现劳动人民的精神风貌。

如《白莲教》、《梦狼》等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题材。二、必须以鲜明的审美情感去处理这些题材。《聊斋》就以这空前未有的规模,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人物画廊提供了一批劳动人民鲜活的艺术形象,如田七郎、农妇、张氏妇、窦女、牧竖、胡氏兄弟、红玉、乔女、成名、白莲教少女等等。

总而言之,劳动人民作为庶民的主体,他们的生活大量入选为《聊斋》的题材,这是《聊斋》审美视野的新扩展,题材领域的新开拓,同时,它还提供了处理这类题材的新成就、新经验。

在传统主题上的新发展。生与死、情与爱是文学艺术的传统主题。在《聊斋》中,我们也同样看到了很多生与死的悲欢离合,情与爱酸甜苦辣。但蒲松龄在这类主题的开拓上有所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生与死,在《聊斋》中,不仅仅是一种生命起始与终结的自然现象。事实上,它容贮了深广的社会内涵,而不是生与死的本身。

通过生与死的社会内涵来表达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聊斋》对生与死的艺术表现,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多种审美形态。宋涛的死而生、生而死,连城与范十一娘的生而死、死而生;连锁和聂小倩的死而复活,莲香和鲁公女的转世再生;林四娘和公孙九娘对死亡的追忆,汤公亲身所体验的死亡过程……如此纷纭多样,唯《聊斋》所仅见。

《聊斋》对生死主题的开拓和发掘,除了寓寄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反映社会、历史和人生之外,还有极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表达人生价值观。人,既然有生,也就免不了有死。那么,除了不可抗拒的生死规律外,一个人的生与死,怎样才有价值?

《聊斋》通过塑造了一系列生气勃勃的艺术形象来作出了回答:是为孝、为义、为情、为人格尊严。为孝的:《考城隍》。为义:《王六郎》、《娇娜》、《褚生》等。为情:《连生》、《香玉》、《封三娘》等。为人格尊严的:《梅女》、《侠女》等。

在《聊斋》中,生死主题得到了广泛的表现,也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涵上,从价值观上对生死作了比较集中的艺术思考;在艺术处理上,不但创造了生死转换的多种审美形态,而且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让作品主人公生而死、死而生,反复渲染,不断强化,从而使生死主题所蕴含的思想内涵获得了最充分的表现。

情与爱,是《聊斋》的一大主题。 《聊斋》中的爱情主题可归纳为:1、生死不渝的真情追求。2、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3、“春风一度,即别东西”的性解放。4、“礼怨情制”的婚姻观。但《聊斋》对这一主题的开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推出了前所未有的审美创意。

首先,在价值观念上,把爱情置于生死之上;在道德观念上,把爱情置于封建礼法上,并提出了“礼怨情制”的首创性构想。其次,“柏拉图式”的精神爱恋,是《聊斋》的独特发现和创造。再次,它为那些实行“性解放”的青年男女树碑立传,其观念之新颖,人数之众多,空前未有,令人耳目一新。

综上所述,生与死、情与爱在《聊斋》中得到了广泛的艺术表现,但它的独特的审美创意,又使这一传统主题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

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聊斋志异》究竟是浪漫主义的,还是现实主义的?学术界一直是众说纷纭。多数研究者将它纳入浪漫主义范畴;也有人视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我通过对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后,我认为它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当然并不是全是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方面。现在就让我来说说,我这样认为的原因:

首先,蒲松龄是一个富于理想的作家。他善于通过丰富的想象,塑造理想人物,描绘理想的境界;借助大胆的幻想,设置铺叙离奇的情节,运用奇特的夸张塑造非凡的艺术形象。这一切,恰恰说明了蒲松龄又是一位浪漫主义的艺术家。

其次,《聊斋》中积极浪漫主义特色,还表现在作者善于运用独特的构思,诡谲万端的幻想,设置丰富多彩的离奇情节。但离奇情节不等于荒诞和向壁虚构。如《促织》、《石清虚》等名篇,它们都真实地、深刻地概括了生活中的矛盾,故事情节确实离奇、曲折、出人意表,处处显示了绚丽的神奇色彩。

再次,蒲松龄笔下的勇敢地诛除鱼肉乡里的霸占人妻的乡宦,儆戒草菅人命。残民以逞的县官。他所表现出的扶危济困,嫉恶如仇,保护被压迫者,打击封建势力的可贵品质,寄托着作者的美好愿望,这也可以称作是浪漫主义的艺术美。

《聊斋》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还表现在他的小说富于诗化的情感和诗化的意境。对诗化的情感,主要体现在主观色彩强烈。在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观照中,他所作的是情感性观照;在对表现对象进行审美开掘时,他首先重视的是情感世界的开掘。

在审美创造中,他特别注重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在情节推进。时空转换、命运安排等诸方面,明显地表现出创作主体对作品的情感性支配痕迹。在作品的艺术形象中,注入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情感体验和意绪。也正因为这些情态体验和意绪。使作品更具有主观色彩,浪漫主义色彩更浓。

《聊斋》中所创设诗境大体可分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两类。《翩翩》中当罗子浮带着儿子再去看望翩翩时,只见“黄叶满径,洞口云迷”,不得不“零涕返”。此刻罗子浮恋情怀思的召唤下一齐云集于篇末,成为“黄叶满径,洞口云迷”,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了。

“水中之月,镜中之花”,不言天空之月而言水中之月,让人由水中之月去感知天空之月;不写对面之花而写镜中之花,让人由镜中之花去欣赏对面之花,这是诗歌意境创造的常见手法——以虚映实。在《聊斋》中,对人物心境的揭示,就常用这种以虚映实的手法进行开拓。

如《胡四娘》、《小翠》、《王子安》等作品。王子安种种醉态中所映照的,是他平时深埋于心底的种种梦想;小翠日事嬉戏的荒唐行为,映照了她的忧患在胸和机心运筹等等。

《聊斋》中的浪漫主义色彩,都来自于蒲松龄对生活精细的观察和真切的感受,也因为这样,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价值。

三、奇特的幻想情节。

高尔基说:“情节,即人物之间的联系、矛盾、同情、反感和一般的相互关系——某种性格、典型成长和构成历史。”那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是密不可分的。《聊斋》中写了那么多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人物,同情节的丰富是分不开的。

在情节的提炼上,做到离奇不失其真,曲折不失其严,丰富不落窠臼,这是《聊斋》引人入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它那摄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首先表现在情节的光怪陆离,神出鬼没:什么冤魂复仇、神仙下凡、鬼变人、人化虎,等等,真实变幻莫测,想想瑰丽;鸟鱼花卉以及狐狸的千变万化,更是如窥万花筒,无奇不有,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

孙子楚爱慕阿宝,既可以“魂随阿宝去”,又能变成鹦鹉。“生自念倘得身为鹦鹉,振翼可达女室。心方注想,身已翩然鹦鹉,遽飞而去,直达宝所。”

在情节的提炼上,要做到离奇而有真实、曲折而又严谨、丰富而又新颖,主要靠作家的真知灼见、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聊斋》这部名著的诞生,正是作者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善于将“耳目所睹记,里巷所流传,同人之籍录”的大量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化为如此丰富的情节。

总的来说,蒲松龄的《聊斋》中的幻想,是奇特的,神奇的,自由的,充满悬念的,贴近生活的,超越现实的幻想。而正因为是这些幻想,使作品中的故事构筑成一个个奇异的世界;把作品中的主人公塑造成一位位生动的形象;让作品中的情节充满悬念和波澜起伏。

从《聊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楚辞》以来诗词文赋用语的固有特色,又可以看到《左传》以来史传文学造句的传统技巧。我们既可以看到左转右折、陡起陡落的情节演化,也可以看到节奏鲜明,旋律生韵的时空流程和阴暗相生,浓淡有放的结构布局。

我们既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真挚感人的情感寄托,还可以看到蒲松龄对历史的反思,对人性的资兴,对时空遐想,以及其哲学感悟……总之,《聊斋》以独特的思想,独特的人物,独特的艺术构思,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立足于我国古典文学之林,占据于世界文学宝库的一席之地。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美国浪漫主义思潮对美国精神建构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HB12WX008 )的研究成果。赵朝霞黄天娥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始于18世纪末期,以先验主义为高潮,到美国内战爆发时开始衰落。18世纪末期,美国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独立,但在文化上仍然依附于英国,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文学。随着政治经济力量的日渐增强以及领土的不断扩张,美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也日渐高涨,于是在文学领域产生了美国文学的第一次繁荣——浪漫主义文学。19世纪二三十年代是美国浪漫主义的全盛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了文学创新之路,真正的美国作家和诗人成长起来,他们在文学艺术形式上摆脱了英国文学的影响,散文、随笔、诗歌、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都具有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并开始体现美利坚合众国独特的民族精神——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民主和平等的思想以及爱国主义热情。

一、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激发了爱国主义

从美利坚合众国的建立到“西进运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家开始用美国人自己的语言创作以美国本土为题材的作品。他们力图通过对美国本土自然风光的描述突出本土文化特征,刻画本土人物,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和气质。美国本土特色的新时代是美国文化独立、美国精神确立的重要标志,确立了美国的民族文学和民族精神,激发了美国人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华盛顿·欧文在创作题材上为美国文学的本土化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了解风土人情,搜集民间传说,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着力发掘和表现美国社会历史和风土人情。他的名著《见闻札记》和《瑞普·凡·温克尔》是本土化题材最为突出的代表,作品以浓厚的民族意识和民族主题为特点,成为美国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欧文致力于创作真正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在作品中,他描写了哈德逊山谷的独特景色和生活气息,并选择美国本土的小人物作为作品的主人公,通过幽默夸张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突出了独特的美国本土气息和美国式的人物性格原型,并用讽刺的口吻嘲笑美国人的自大、实用主义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美国在取得独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领土从200多万平方公里扩展到900多万平方公里,广阔的原野为边疆题材作家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他的《皮袜子的故事》以美国向西部边疆开拓和印第安部落的灭亡为背景,表现了美国人如何勇敢地开辟美国文明的过程。在《皮袜子的故事》中,库柏刻画了主人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难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浓厚的美国浪漫主义色彩和民族精神。库柏的边疆意识中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是美国文化本土化和美国文学本土化的过程的体现,是美国自由、民主和个性的源泉。

浪漫主义作家不仅在创作题材的本土化方面描绘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也为美国文化的本土化进行了探索。亨利·大卫·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细腻地描绘了瓦尔登湖的优美景色,倡导人们走近大自然,并有目的地探索人生,以追求心灵的升华。《瓦尔登湖》的精髓是追求个人自由和自我解放,这是任何自由的起点;爱默生强调自然崇高、人的神圣和自力更生的思想,认为人和自然界都具有神性,因而人应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自由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思想不言而喻;惠特曼在他的《草叶集》中歌颂劳动,歌颂大自然,歌颂“个人”的理想形象,他以丰富、博大、包罗万象的气魄反映了广大劳动群众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乐观向上精神,蔑视蓄奴制和一切不符合自由民主理想的社会现象,表现出对人类的广泛的爱。

二、超验主义的自由民主思想

兴起于19世纪30年代新英格兰地区的超验主义是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起源于单一神教的超验主义强调人与上帝间的直接交流和人性中的神性,认为上帝、自然和人类都通过共同的灵魂相联系,结果是解放了人性,提高了人的地位,使人的自由成为可能。超验主义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其社会目标是建立一个道德完满、真正民主自由的社会。超验主义的出现标志着浪漫主义文学进入全盛时期。

1836年以爱默生、梭罗、霍桑等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俱乐部成立,在此后七年的时间里,超验主义主张以意识为武器,摒弃以理性为主的经验主义,主张意识是人的心灵的真正所在。爱默生的《自然》宣扬 “上帝与我同在”“人人心中见上帝”的人本主义思想。纳撒尼尔·霍桑的《红字》和《年轻的古德曼·布朗》等作品主张人应该做心灵的披露,这样才能摆脱人性的枷锁,不断认识自我,通往心灵的自由境界。超验主义推崇人的能力,颂扬人的本质精神,即自由和民主的精神,这里的民主是指宽泛意义上的存在于人的本性中的完满状态的一种理想。在那个充满自信、希望和进步的时代,超验主义者看到了真正民主和自由实现的希望,1838年超验主义者奥利司特斯·布朗森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民主的乐观情绪:“这里是一块处女地,一个广阔的田野,一个新的民族,拥有未来、无尽的思想和无穷的自由。在这里,唯有在这里,哲学家们可以在人性上做实验,展现何时何地拥有自由,如何保持自我。”①超验主义者对真正民主自由境界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思想领域,也试图在现实中去实践这种思想。梭罗到瓦尔登湖结庐而居,过了两年零两个月自给自足的生活,积极倡导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以领悟精神的崇高、追求心灵的升华;超验主义者建立布鲁克农场的目的就是把推崇自然和个人主义具体落实到现实生活中,希望过一种简朴的与自然相和谐的生活,实现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超验主义是美国精神独立的宣言,尽管超验主义提倡的建立一个大同社会的思想是乌托邦式的,但它能振奋人心,给人以希望,使人的心灵和思想得以解脱,孕育了美国人民自信、自助、自强和追求民主自由的精神,推动了美国民族精神的确立和发展。

三、创作形式上的自由创新

在创作形式上,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某些传统,但大部分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因此更加强调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在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等创作形式和语言上也更加突出了多样化和创新性。

1、倾向不同: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表达了强烈的个人主义愿望。而古典主义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

2、崇尚不同:浪漫主义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古典主义文学崇尚理性和法则,反对个人感情的自由表达。

3、手法不同:浪漫主义善用夸张的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而古典主义则模仿古代。

4、文学不同:浪漫主义重视民族传统和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而古典主义则排斥民间文学,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学,追求典雅崇高的艺术风格。

5、产生时间不同:古典主义最早产生在十七世纪的三四十年代,盛行于六七十年代,先后流行了两百年;浪漫主义产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

参考资料

-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长篇巨著《悲惨世界》发表于1862年,小说从立意到写成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中虽然有现实主义成份,但就其艺术基调来看,仍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2、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3、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我将从这三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01 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

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里明确强调文艺必须是“真实”的。他指出:

“我们的时代首先是戏剧性的”、“戏剧的特点是真实。”

这里雨果强调的艺术真实和现实主义的反映真实是不同的。现实主义作家要求对现实生活集中、概括、典型化。浪漫主义作家则要求既从现实生活出发,又要根据作家的浪漫主义激情创造理想的图画。

他在《悲惨世界》里把“理想”和“真实”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了完美的艺术境界。这是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突出特征。

《悲惨世界》通过对下层人民悲惨生活的描绘指控了当时不公道的社会和腐朽的法律。他在作品的“自序”中写道:

“只要因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鼎盛时期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运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本世纪的三个问题——贫穷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赢弱——还得不到解决;……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和困苦,那么,和本书同一性质的作品都不会是无用的。”

这段“自序”既说明了作家的创作意图,也反映了他同情走投无路的穷苦人,要求改变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寻求社会出路的思想。由于作品是针对严肃的社会问题而创作的,因而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悲惨世界》以拿破仑滑铁卢战役到反对七月王朝的街垒战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以主人公冉·阿让异乎寻常的生活经历为主线,穿插了不同阶层人物的典型故事,展示了一幅十九世纪前半期法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广阔画面。小说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反映了作家的理想和激情。

雨果对下层人民受压迫、受歧视、受凌辱的悲惨处境深表同情,他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观察到:

“在社会成员中,分得财富最少的人,也正是需要照顾的人,而社会对于他们,恰又苛求最甚。”

他通过一幕幕一场场令人心酸的画面真实地描绘了劳动人民的贫穷、痛苦;无情地揭露了整个社会的虚伪、无情。

诚实质朴的劳动者冉·阿让为了生存偷了一块面包,被罚苦役十九年,他的后半生虽然一直干着对社会对苦难者有益的事宜,但始终是司法机构追缉的对象,善良的劳动妇女芳汀为了生存和抚养子女而被迫卖身,过着凄惨的生活,竟被警方以冒犯一个绅士的罪名判刑六个月,穷苦的失业工人商马第因捡一个带苹果的树枝也以莫须有的罪名要判终身苦役;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统治阶级、浪荡公子、绅士之流却消遥法外。

雨果面对社会严酷的现实,在小说中常常站出来发表议论以表达他的思想,他对不平等的法律表示愤慨:

“法律的条文是死板的。在我们的文明里,有许多令人寒心的时刻,那就是刑法令人陷气绝境的时刻。一个有思想的生物被迫远离社会,遭到了无可挽救的遗弃,那是何等悲惨的日子!”

雨果对社会的压迫慨叹道:

“芳汀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社会收买了一个奴隶”。“一般人认为在欧洲文明里,已经没有奴隶制度。这是一种误解。奴隶制度始终存在,不过只压迫妇女罢了,那便是娼妓制度。”

小说深刻地揭示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社会与法律的种种弊端,并积极去寻求改造社会的途径。

雨果幻想以“爱”和“道德完善”、“办慈善事业”来改造社会,解决劳动人民的生活问题。

比如,卞福汝主教的仁慈、宽大胸怀改变了冉·阿让的生活道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成为蒙特伊市长。在这里,作者以奔放的激情描绘了蒙特伊这个理想的和谐美好的社会:人人丰衣足食,个个美满幸福。大家都有了健康的劳动生活。人与人之间融融和和,相互谅解、互相怜悯和同情。

这个劳动人民的理想的乐园显然是虚构的,是作者以浪漫主义激情为平民描绘出来的一幅空想社会主义的蓝图。“善良”和“仁慈”万能的思想任作品中占着主导地位。

但是,雨果已经看到改造社会的暴力革命正在开展起来,他也相信暴力革命能推动社会迸步,因此在《悲惨世界》后两部中重点写了群众的革命举动。

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和街垒战的场面猫写得惊心动魄,鼓舞人心。圣安东尼街英勇奋战的画面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起义的前夜,圣安东尼区的劳动人民已严阵以待,街头巷尾已经民怨沸腾,谣言纷起。作者在写起义的情景时,表现了炽烈的战斗热情。

他热情地歌颂街垒战中的英雄们,他把这些穿着破衣烂衫、遍体创伤的穷苦人写成了英勇善战、视死如归的革命巨人。

马白夫老爹,已经八十高龄,勇敢地去升起被密集的子弹打掉的红旗,流浪儿加弗罗什面对敌人的枪口,一边拾取子弹,一边高唱战歌,表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还有群众革命的***安卓拉,他在街垒战危机时发表演说。

那番庄严而具有号召力的演讲充满了革命的激情,预示着朦胧的未来,进射着理想的火花。

在雨果的笔下人民起义的英雄们都是些非凡的理想人物,虽然他们倒在了血泊里,但他们的高大形象却永远活在读者的心中。

这些充满了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描写达到了“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运的艺术效果。

02 美丑对照法的运用,这是雨果最重要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

雨果从观察分析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中认识到,世界上有光明也有黑暗,有美好已有丑恶,他指出: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所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

这就明确指出,对照的目的是为了更加突出“美”和“善”。在《悲惨世界》中,雨果遵循着美丑对照的创作原则,塑造了两种类型的人物形象。

一类是理想的、善的人物。他们是崇高优美的化身,如卞福汝主教、冉·阿让、芳汀、街垒战中的英雄马贝夫老人、流浪儿加弗罗什等。另一类是否定的人物,是卑鄙和丑恶的代表,如沙威、德纳第夫妇等。

这两种典型人物,栩栩如生,互相映衬非常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了,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

雨果按照他的文艺理论进行创作,透过集聚物象的镜子,使人物形象的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更加分明,造成强烈的浪漫主义艺术效果。

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生活道路坎坷不平,在他身后站着两个影子:一个是警官沙威,一个是卞福汝主教。他们分别代表了法律偏见与宗教道德。

沙威和卞福汝主教在对待冉·阿让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沙威在监狱出世的,他是个恶人、鹰犬。作者用寥寥几笔勾勒出他的面部肖象:“有一个塌鼻子,两个深鼻孔,两大片兜腮胡子一直生到鼻孔边。”

雨果进一步通过议论抒发爱僧、褒贬的思想感情,小说中写道:

“初次看到他都会感到不愉快”,沙威不常笑,“郑重时的沙威是猎犬”,而“哭时的沙威是老虎”。

他“尊敬官府”“仇视反叛”。在上流人物和上司面前他奴性十足,能屈能伸,犹如盲从的信徒,是条忠实的走狗,对于悲惨的下层人民则非常坚决、严肃、残忍、狠毒、冷酷无情,是条张开血盆大口的老虎。正是他像一条毒蛇一直盯逐、追捕冉·阿让。他的形象集中体现了法律的凶狠和残暴。

品貌不凡的卞福汝主教是“仁慈”、“博爱”的化身。他年轻时风流倜傥是享受荣华富贵的贵族。大革命的暴风雨使他看破红尘变成了大名鼎鼎的主教。他自愿调换住宅,施舍穷人,过着简朴的生话;他救人于苦难,一向宽厚待人,从不以恶意度人,他的大量的善行义举处处闪耀着人道主义的光辉。

冉·阿让这个失业劳动者,为了嗷嗷待哺的外甥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五年苦役,由于企图越狱加判重刑。这期间他的“心灵一面上升,一面也堕落了。”他认识到自己有过失,更痛恨社会法律的不公平。

出狱后为了报复社会继续行窃。冉阿让从收留他过夜的主教住宅偷走了一套银餐具,被警察扭送回来,主教不但不责怪反而为他掩饰,并将那对价值二百法朗的银烛台也一并送给他,并鼓励他去做一个诚实的人。

卞福汝主教的崇高的心灵,慈悲的心肠,圣洁的行为,使冉·阿让受到感化,从此,他皈依宗教,一心向善,转变成一个“人道的、宽宏大量的”人。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作品通过沙威与卞福汝主教对冉阿让生活道路影响的对比,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世俗的资产阶级法律使人继续堕落,“仁爱”才恢复了人的良心,宣扬了宗教道德优于法律偏见,“爱”优于“恨”,“仁慈”优于“邪恶”的人道主义思想。

冉阿让朴实、真诚、善良,是作者极力美化的理想人物。他的经历、地位和生活方式都带有奇异浪漫的色彩。苦役犯冉阿让改名马德兰后出现在蒙特伊小城,靠了一项技术革新,降低成本,发家致富,成了一位工业资本家。

这个有钱而不骄傲,幸福而不自满的人,出于他的善行义举被拥戴为市长。在他的努力下,改变了全市贫穷落后的面貌。他扶弱济贫,同情失业女工芳汀,答应帮助他们母女团聚。他认为:

“最高的圣德就是为别人着想。”

为了救一位无辜的工人毅然到法院去自首。他以德报怨,释放被革命青年抓住并处死刑的沙威。冷酷无情的沙威发现了冉阿让背着马吕斯穿过下水道的迷宫逃命时,突然良心发现,投河自杀。冉阿让的“仁慈”、“博爱”达到了至美至善的程度。

在冉阿让身上非凡的能力与崇高的品德是一致的。他由苦役犯到成为市长的慈善家,这段不寻常的经历形成鲜明的对照。说明罪恶的社会使他的人性异化,在“善”和“爱”的感化下,一旦人性复归,便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一个曾被社会遗弃,陷入绝境的人,一旦有机会服务于社会,他是可以造福于人类的。

与冉阿让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德纳第夫妇。他们是属于那种爬上去了的粗鄙人和失败了的聪明人所组成的混杂阶级,下层阶级的某些弱点和中等阶级的绝大部分恶习它都兼而有之。

这对夫妇,在外貌上一个瘦小,一个胖大,形成对对比,在道德品质上,都是一样的自私和狠毒。他们为了追逐金钱,敲诈勒索、行凶抢劫、谋财害命、无听不为,残存到拿破仑战争年代的德纳第夫妇行动诡秘,无恶不作的可憎形象更突出地起了反面对比的作用,衬托出冉·阿让形象的高大。

芳汀和女儿珂赛特是悲惨世界苦难人民恶典型。冉阿让和德纳第夫妇在对待芳汀、珂赛特的态度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展示出他们不同的道德规范和性格特征。

冉阿让出自对芳汀的同情,救出珂赛特,并把她抚育成人,帮助她成家立业。这里通过逼人于绝路和救人于危难的鲜明对照,有力地抨击了利己主义,歌颂了仁慈,博爱的崇高的社会风尚。

03 人物的奇特经历、故事情节发展变化莫测

《悲惨世界》中出现的大部分是经历奇特、能力非凡的人物。

卞福汝主教,是一个司法贵族家庭出身,年轻时混迹于上流社会的交际场所,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他为了躲避风险,逃到意大利,后来回到法国成为主教。从此过着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薪水大部分给了穷人和病人,他说:

“活在世界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的,而是来保护世人的心灵的。”

正是卞福汝主教的灿烂的光辉照亮了冉阿让的心灵,使他与卞福汝主教一起成了救世主。

主人公冉·阿让经历更加奇特,他从一个修树枝的穷工人、苦役犯一跃而成为工厂主和市长,从此一心向善、扶弱济贫。他有着超人的智慧、非凡的能力,外号叫“千斤顶”。

由于他的出现,改变了一个工厂的面貌;由于他被拥戴为市长,使小城繁荣昌盛;由于他的出现拯救了受凌辱的芳汀,救出了受奴役的珂赛特。此后他带着珂赛特在巴黎小心翼翼、神出鬼没地度日。这些不寻常的经历表现了冉阿让不同凡俗。

他的生活环境也很奇特。冉·阿让一生除了监狱的苦役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在警察的追缉下度过的,他活动的时间主要是夜晚,活动的环境主要是监狱、法庭、修道院、下水道、坟场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奇异浪漫的特色。

非凡的人物不都是至善至美的形象,作者塑造的极丑的形象也是非凡的。德纳第夫妇从外貌到心灵都是丑陋的,德纳第在滑铁卢战役中是盗尸者,后来在蒙费郡开小酒店,欺诈成性。破产后,跑到巴黎继续行窃,无恶不作,是社会恶势力的代表,作者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写出了一个非凡的丑恶的灵魂。

小说的情节发展起伏跌宕,曲折有致,富有戏剧性。冉·阿让不寻常的经历是小说的主线。当上市长后了解到芳汀的不幸身世并准备帮助她们母女团圆时,出现了商马第案件,冉·阿让自首第二次被关进监狱。这时作者安排了一个救海员的场面,冉·阿让果断地砸断了脚上的铁链,飞上战舰的索梯,救下了绕着横杠打转悬在空中十分危机的海员。

大家焦急地等待他安全返回,突然帆杠一摇晃落人海中。这个故意失足落水的镜头新颖、惊险、扣人心弦。突出了冉阿让过人的胆量和高超的技能,表现出他的举动是非凡的。

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出现在巴黎,扮成乞丐模样儿的密探发现了他,尽管他机智、谨慎,仍然逃不出警察的追缉。一次他带着珂赛特被逼人一个死胡同,冉阿让浑身寒毛直竖,像是一头重入罗网的野兽。十分危机,警察距他只差几十步,枪刀铮铮作响,他急中生智,凭着“囚犯的技巧”,利用灯绳以迅捷、稳健、准确的动作越出高墙,溜进修道院,这时巧遇被他救过性命的老人,把他们保护起来。

一波未平,惊险的波澜又起,为了长期隐居修道院,必须先逃出修道院。在老人的帮助下躲进棺材出修道院的场面描写得惊心动魄,别具一格,使读者拍案叫绝。计划是到了坟场,老人将埋葬工人灌醉,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逃出。

但是,一进坟场,出现在面前的是一个陌生的埋葬工人,老人惊呆了,但他乘其不备智取卡片,迫使工人离开坟场,冉阿让才得脱险。

这些惊险动人的情节发展曲折有致,又有偶然巧合,富有戏剧性。通过夸张离奇的情节把冉阿让描写成一个神通广大、智慧、胆量都过人的超凡人物。

总之,在这部小说中,雨果把善与恶、美与丑进行了强烈的对比,为了渲染气氛用了极度夸张的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揭示了尖锐复杂的社会冲突,表达了他具有宗教意味的人道主义思想。

回答完毕。

2009年1月第25卷 第1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Jan,2009Vol25 No1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神性自然观的生态伦理价值

鲁春芳

(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15)

提 要:虽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形象的选取和艺术表达的方式各异,但自然的意识都深深扎根于他们的诗篇,也深刻地渗入了他们的诗歌创作理念。他们的诗歌反映着一种与现代生态批评理念相契合的诗学主张,主张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再现自然的生机与活力,重新给自然以神性的尊严,由此构画出人类与诗意自然和谐共生感人画卷。

关键词:英国浪漫主义;神性自然;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5611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31(2009)01-0035-05

TheEcologicalEthicsintheNatureofEnglishRomanticPoets

LUChun-fang

Abstract:NatureconcernisdeeplyrootedinthepoetryofnearlyalltheEnglishromanticpoetsandprofoundlyexpressedintheirpoeticideadespiteoftheirdifferentnatureimagesanddifferentartisticformsTheyemphasizethenon-instrumentalvalueofnature,

affirmtheinherentpurposeofbiologicalcommunityandadvocaterespectforlifeandnatureThese

thoughtsjustaccordwithmodernecologicalethics

Keywords:TheEnglishromanticism;divineNature;ecologicalethics

拜0[2]。

英国浪漫主义的神性自然是对工业革命以来的科学理性的拒斥,但它既不等同于基督教观念中的自然,也不是简单回归古代文化中万物有灵的自然,而是一种新型的自然思想,它在大自然的形象里渗透着朴素的美德,使之与人的心灵形成共震和感应,启迪着资本主义金钱关系所异化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真善美的向往。HelmutJSchneider在其5论自然6一文中写到:浪漫派作家都想减轻人从自然中的

[3]

异化。事实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是从自然中发现了理性

一、神性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共同的自然观 神性自然(divineNature¹)一词是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的概括,与华兹华斯/崇高景物0(highobjects)同义:华兹华斯称大自然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其中蕴含着/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wisdomandspiritoftheun-iverse)0(5自然景物的影响6)。神性自然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最富有魅力的特征。英国浪漫主义诗学有其明确的诗歌主张,但在这些诗人的诗歌创作中还蕴含着更丰富的诗歌主张,我们或可以称之为/隐性的诗学思想0,它的内容主要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表达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一关系的最重要特征是从泛神论的出发点体察大自然的神性(thedivinityofnature),正如国内学者在评论华兹华斯的自然诗时指出的那样:/华兹华斯的泛神信念则是将上帝引入到所有存在物,将超出经验世界之外的绝对价值引入世俗世界中,使世俗世界充满神性的辉映,获得神性的终极依靠与终极关怀,因而改变了生存的有限性与世界的无目的性。自然或卑微之物就在神光的普照中而拥有神性。0[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许多诗歌中都热烈表达了神性自然的意识:科勒律治在其诗歌中也表达了/上帝与自然合一(divineu-nity)0的观点,在5致自然6中,宣称上帝蕴涵于自然之中,自然是唯一上帝。对自然的敬畏便是对神的虔诚。雪莱也曾把上帝看成/一个温文尔雅、高贵威严的人,他临危不惧,处变不惊,有着自然、朴素的思想习惯,深受其信徒的爱戴与崇

主义所摒弃的、整个社会却视而不见的最重要的积极因素,那就是自然之灵性。因为自然万物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0,那么这些/博大的灵魂0当中所蕴含的灵性则是相通的,人类作为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理应分享这一灵性,从而真正和自然融为一体,找回失落的精神家园。神性自然赋予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以完美的色调,使理性时代人类灰色的精神世界再次变得五彩斑斓。神性自然首先表现为诗人对自然所引发的诗情的强调,乃如华兹华斯的/自然

/Nature0一词是华兹华斯或自始至终的中心词:/ONature!Thouhastfed/Myloftyspecu-lations;0(BookSecond,Line463-462)/For,I,pedupinNatureslap,waseven/AsaspoildChild;(BookThird,Line358-359)0等充分证明了华氏的神性自然观,所有的自然景物在诗人心中永远都是大写的、神圣的、崇高的、更是值得尊重的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

¹

流露说(spontaneousoverflow)0。

华兹华斯在5序言6中曾两次提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这种/强烈情感0便是英国乡村劳动人民的典型情感,它纯朴、自然,祛除了文明社会中一切虚饰与矫揉造作,因此,华兹华斯更倾向于选择微贱的田园生活作为诗歌创作题材:

/我们一般都选择微贱的乡村田园生活作为题材,因为在这里人们心中的基本情感找着了更好的土壤,以便能够达到成熟的境地,少受束缚,并且说出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因为在这种生活条件下,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存于一种更加单纯的状态中,因此,可供更准确的思考,更有力度的交流;由于乡村生活方式产生于那些基本情感,产生于乡村职业的基本特征,所以更容易理解;也更加持久;最后,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情感总是和美好而永恒的自然形式联系在一起的。0[4]

这里人与/自然0的交流之间并非人与物的关系,而是情感交融的,用布莱尔的话说,/人类的普遍情感必定是自然的情感,惟其自然,才是恰当的0[5]104。这正是浪漫主义诗歌超越古典主义局限的核心观点,因为古典主义作家过多地强调了文学艺术/工于优美和高雅0[5]104,而浪漫主义诗人则强调/自然0地表达情感,力求展示自然状态的个人情感,揭示自然状态的人性的创作主张在一个人性日渐异化的时代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华兹华斯权衡诗歌的最重要的标准是-自然,而他所说的自然则有着三重原始主义涵义:自然是人性的最小公分母;它最可信地表现在-按照自然生活即处于原始的文化环境尤其是乡野环境;它主要包括质朴的思想感情以及用言语表达情感时那种自然的、-不做作的方式。0[5]105

华兹华斯的诗歌主张得到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广泛的认同和发展。柯勒律治认同华兹华斯/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0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提炼和增补。他认为,情感不仅来源于自然状态的人和生活,而且来源于/作诗这一活动本身,,一种不寻常的兴奋状态0[6],具体说,就是诗人的创作激情,这种激情是由诗人的心灵迸发出来的,因而也属于自然的流露。拜伦则更加直白地说:/它(诗歌)不时以一种狂怒侵袭着我,,如果我不动笔倾诉我的内心,我就会发疯。0而雪莱也认为:/在创作时,人们的心境宛若一团行将熄灭的炭火,有些不可见的势力,像变化无常的风,煽起它一瞬间的火焰;这种势力是内发的,,0[7]538可见,在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看来,诗歌中情感既来源于最贴近大自然的纯朴民众,又直接来源于诗人心灵中孕育创作激情,这两种情感都绝非外在强加的,而是最贴近自然和人性的真情实感。

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自然与人情感的互渗关系做出诗歌理论提升的是柯勒律治,他认为那就是诗歌的想象:

/理想中的完美诗人能将人的全部身心都调动起来,,他身上散发出统一性的色调和精神,能借助于那种善

于综合的神奇力量,使它们彼此混合或(仿佛是)融化为一体。这种力量我们专门用了-想象这个名字来称呼,它,,能使对立的、不调和的性质达到平衡或变得和谐,,0[8]

柯勒律治把想像看作诗歌的本质,这与拜伦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拜伦说,/诗歌是想象的岩浆,喷发出来可以避免地震0。而雪莱则把想像这一诗歌的本质赋以更伟大的蕴含,他从哲学的高度谈论诗歌的想像,认为正是想像所具有的超强的创造和整合能力,诗人才浑然忘我于永恒、无限、太一之中。/在他的概念中,无所谓时间,空间和数量。表示时间的不同,人称的差异、空间的悬殊等的语法形式,应用于最高级的诗中,都可以灵活应用,而丝毫无损于诗本身;,,0[7]539

被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先驱的布莱克实际上在哲学的高度上成为雪莱诗论的先声,他提出关于自然与想像或灵视的理论早在5没有自然宗教6、5一切宗教皆为一体6中就有清楚的表达:/诗的或曰创造的才赋(poeticgenius))))想象)))是创世前永恒世界和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生命的源泉和内在动力,因此也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滥觞和生命力。0他在5书信集6(1799年8月23日)中这样写到:/,,一个富有想象力人的眼里,自然就是想象力本身。0[9]在5天堂与地狱的婚姻6等作品中,他把/诗性才思0称作/第一原理0,其他一切道理/不过是衍生而来0。他把想像这一激情的、自然的力量作为文艺创作的源泉和人类生活的原动力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布莱克的观点实际上正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本质论表述,它整合了主体与客体、情感与具象、流动与固定等多种要素完成了这一具象化;/布莱克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没有凭空建筑海市蜃楼,而是在一种理性的深邃思考中面对一切。0[10]在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呼喊、预言、警告之间,我们听到了一种熟悉的声音,诉说着经验和经验的代价。正是在布莱克的这一创作理念的基础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才冲破了物质世界的束缚,获得精神的自由、想像力的解放,从而使回归诗意自然成了浪漫主义诗人的最高价值追求。浪漫主义诗人视自然为人性的自然、神性的自然。诗人的目光超越一切湖光山色而直接探入大自然所蕴涵的/宇宙精神0,并将人的思想感情与它紧密地联系起来,使自然景物既渗透着神性又体现着鲜明的人性色彩。浪漫主义诗人的自由观念和生命意识在/自然0的境界里找到了终极归宿,其深层不但蕴涵了释放人的非理性内容的潜在欲望,而且蕴涵着诗人们对人的处境及命运与前途的理性思考,这种思考是一种深层伦理标准的思考,而这种关于人与自然伦理标准的思考又恰恰吻合了当今生态危机时代人们渴望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价值标准,也由此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二、和谐共生的意识辉映着现代生态伦理思想

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在工业化加速发展和理性主

义主导地位不断攀升的背景下,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应运而生。英国工业革命和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促成了人类中心主义急剧膨胀,人类以机械论而非有机论来认识世界,解释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完全沦为人类用来满足无限膨胀的私欲的工具。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在机械论和理性主义的强大氛围中,反其道而行之,运用自然的有机整体论指导自己的诗歌创作,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复归人类精神家园的崭新/自然观0。这不仅是对长期以来在西方社会思想阵地占主导地位的人类中心主义的有力反驳,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力挽狂澜,试图维系自然生态平衡、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健康生存方式和/诗意的栖息0环境为己任,用诗的语言描绘自然的图景,书写大地的心声,倡导和谐共生,关注人类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把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理解为一般山水诗人的消极避世、矫揉造作或无病呻吟之作是完全错误的,而仅仅从传统意义上将其理解为描绘自然风景借以抒发个人情感,展示内心灵魂之举也是远远不够的。要想公正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英国浪漫主义诗歌,就必须认真探索这些诗歌对大自然的深刻思考,而这又使我们发现这些产生于人类工业革命之初的自然思想与现代生态伦理思想之间存在着某些契合,使我们发现浪漫主义诗歌理念本身包含了对自然生态的关注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以诗歌的韵律在书写着他们对大地和生物圈/共同体0的敬畏与责任,用朴素的语言描述着生态家园当中的成员:路旁摇曳的水仙,林中高歌的云雀,汹涌澎湃的大海,低沉蜿蜒的溪流,加上纯洁可爱的孩童,朴实无华的乡民,这一切都诗意地栖息于大自然的怀抱,构成了最富生命力的和谐乐章。同时,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严肃的、理性的,他们的诗中蕴含的不仅是自然风光与个人情怀,更重要的是诗人强烈的道德责任意识,是诗人对时代伦理强音的回应。浪漫主义诗人强调个人情感,但这种个人情感绝非狭隘的个人主义情感,而是与普遍情感相一致的情感。他们勇挑重担,试图运用诗歌载体呈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美与和谐,`唤起人们内心对这种美与和谐的共鸣,警醒他们沉睡的、被压抑的审美意识和普遍情感,挖掘出埋藏在功利与污浊背后的人类美好天性。

从同一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利奥波德于1940年代提出的/大地伦理0便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自然观相近的观点。他认为伦理学演化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拓展到协调人与土地以及生存在土地上的其它物种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所涉及到道德/共同体0的范围也由人群的集合体扩大到/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者把它们概括起来:土地0[11]204。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理性主义不断加重着人的贪婪与狂妄,他总是以自然的掌控者和征服者自居,把自然界中的其他成员和全部自然资源当作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大地伦理0恰恰是对这一理念的直接反驳,它/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

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0

[11]205

。它把生态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作为价值判断

的最高标准,/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0

[11]224-225

/大地伦理0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去掉人类

中心主义,它认为人在整个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具有任何特权,只有当他的利益和要求与生态共同体的最高价值相吻合时,它的自身利益才能得到尊重。

著名环境伦理学专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察与思考,他把对自然价值的评价视为环境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他对自然价值的类型进行了精细的划分,但又从总体上分为两大类:工具性价值和非工具性价值。所谓/工具性0和/非工具性0都是相对于人来说的。非工具性价值是指自然在与人无涉的情况下具有自身的意义和功能,这些意义和功能是客观的,由自然万物和生态系统自身的属性所决定,独立于人的参与和评价而存在。它集中体现在生命支撑价值上,也就是自然界对生态系统内所有的生命都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价值。罗尔斯顿用理论化的语言表达了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类似的自然观:/大自然是一个进化的生态系统,人类只是一个后来的加入者;地球生态系统的主要价值在人类出现以前就早已各就其位。大自然是一个客观的价值承载者,,在自然的演化过程中,人类的出现也许是一个最有价值的事件,但如果以为是我们的出现才使得其他事物变得有价值,那就未免对生态学太无知且太狭隘了。0

[12]4-5

显然作为/后来加入者0的人类,与英国浪

漫主义诗学所谓/自然界中平等的一员0是完全相同的。

罗尔斯顿对于自然的工具价值的考察,表达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模式,他的模式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理念是完全相同的。罗尔斯顿把工具性价值分为三种:11通过人化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21通过自然化人形成的自然价值;31通过体验和感受自然形成的自然价值。第一种指人/对自然界的资源性利用,即我们对自然物的有目的性开发利用,创造了价值0[12]38;第二种主要指自然对人的供给、培育、塑造和教化作用;第三种指人通过融入自然,在切身感受、体味自然的过程当中形成的对自然的价值认识,包括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和宗教价值等。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它不否认自然对人的功用,但绝不把这种有限范围内的工具价值夸大为自然的全部价值,因为那是人类自欺欺人的错误观念。同时,它强调自然的非工具价值才是其他一切价值的依托,是客观的终极价值,并不因人的认识、干预和评价而受损伤或发生改变。人类所能认识到的自然的价值是限定在人的认识视野范围内的那部分价值,或者说是经人的体验和经验筛选过的价值,远非自然价值的全部。自然价值的存在并不因这种认识上的限制受到影响。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观反驳和批判了人本主义的自然价值观,他象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那样,试图唤起人们

对大自然的敬畏,唤醒人们的神性自然意识,督促人们自觉承担起对大自然的道德义务。

三、神性自然观蕴含了/深层生态学0理论潜质

/深层生态学0(deepecology)是当今西方生态伦理学领域一个较新但极具影响力的概念,它由挪威生态哲学家阿伦#奈斯于1973年在5浅层与深层、长远的生态运动:一个概要6一文中首先提出。深层生态学的核心观点在于它的整体主义价值观。一方面,它认同许多生态伦理学派所持有的观点,即从有机整体视角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看作生态系统中普通的一员,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另一方面,它对/人的存在0有更深入的认识,强调以生态学原则全面指导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信仰方面的改革和进步,大大拓宽了

[13]156生态整体主义的价值视野。深层生态学提出了/自我实

独立的风光,增添了/更为深远的遗世独立的意味。0

[16]

见其心灵与自然景物的贴近。在诗人眼里,这里的山川河流、一草一木都是生命的载体,都充满了灵性,享有同人类平等的尊严。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自身已经融入周围的一切,达到了物我交融,与大自然和谐一致,自身已成为这生态圈中的普通一员,实现了最大限度的自我认同。

济慈在他的5秋赋6、5夜莺颂6、5蝈蝈和蟋蟀6等诗篇中对自然万物的和谐共生都给予了充分的表现,既展示了自然之美,也蕴含了诗人在自然中放大了的/自我实现0和/自我认同0。

从有机整体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自然观恰恰契合了这种深层生态意识。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自然0作为自身的主题,把申述浪漫主义/自然观0当作诗歌创作的灵魂,就在于诗人认识到了自然存在自身的价值。浪漫主义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了自然最本质的价值,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约翰#拉斯金在他的5现代画家6这样写到:/华兹华斯在洞察自然方面是楷模0/在认识自然的深度和本质上他是所有现代诗人中最具敏锐目光的0;

[17]

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两条最高准则。/自我0绝非西方传统意义上的与自然分离的个体自我,强调个人需求和利益的满足的自我,而是指/形而上的自我0,也可以称为/生态自我0,它不是指具体某一个人,而是囊括整个人类,还包括自然生态圈内的万物:动植物、山川、河流、土壤、大海等。这个/自我实现0要求人类不断扩大自我认同范围,以致扩大到整个生态共同体,这样,人与自然万物的疏离感也会因此逐渐缩小,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生态中心平等0准则强调的是人类作为生态系统中平等的一员而存在,没有特殊身份,也没有特殊权利。两条准则紧密相关,/生态中心平等0就是要不断扩大与自然的认同,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实现。深层生态学彻底颠覆了人类中心主义,并谋求实现/生物圈的核心民主0[14]。它所坚持的两条最高准则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中均能找到原型,诗人把大自然中栖息的万物看作与自身平等的成员,把大自然看作万物共生共存的理想家园,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压缩个体的/小我0,放大生态的/大我0,并亲身实践着他们对自然的认同。

柯勒律治无疑最热心于从神性自然的角度表现自然,这使他的诗歌实际上具有对/生态自我实现0和/生态中心平等0的喻蕴。即使在某些抒发政治情怀的诗中,也能自然流露出/一切自然亲情的联系0,它随着这些流畅的诗句缓缓溢出:,,这里是大海,/朦胧晦冥,那边庄严的山坡/像巨大的剧场,它肥沃的土地/滋养着英国榆树,它像是朋友)))

/与心智神交,并赋予我的心智/更强的脉搏和欢快活

[15]

然而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在他

们生活的时代,更多的人表现出对这一终极价值惊人的无知,并沉浸在这种无知的沾沾自喜中,肆意破坏着自然的生态和谐。他们的伤痛是世间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伤痛。这种伤痛来自于他们的先知先觉,来源于诗人的敏感与真诚,来源于诗人最珍贵的良心。但正是这种伤痛成就了18~19世纪英国文学史上那些不朽的诗篇,因为只有拥有基本良知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不朽的作品。如果说罗尔斯顿从哲学的高度论述了自然的终极价值,那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则是用诗歌的语言把自然的终极价值娓娓道来,渗透到读者最真挚的情感中,并将这种情感扩散开来,形成人类普遍情感。用这种情感去引领道德,则必然让自然主义的自然价值观遍地开花,也必然让基督教倡导的人类中心主义寿终正寝。这是浪漫主义诗人进行自然诗创作的深层动机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倘使今日他们的诗作能唤起人们对大自然生态圈的敬重和对它无私馈赠的感激,那么诗人的良苦用心也许会得到莫大的安慰。参考文献:

[1]易晓明华兹华斯与泛神论[J]国外文学,2000(2):

66

[2]江枫雪莱全集(5)[C]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0:305

[3]HelmutJSchneider1Nature,MarshallBrown,TheCam-pidgeHistoryofLiteraryCriticism,Volum5Romanticism[C]CampidgeUniversityPress,2000:92

[4]WMMerchant1WordsworthPoetryandProse[C]Har-vardUniversityPress,CampidgeMassachusetts,1963:222

跃的思想!诗中的/露珠0、/大海0、/山坡0、/土地0、/榆

树0、/茅屋0,这一切在柯勒律治眼里,多么亲切,/像是朋友0。这种情感本身就反映了诗人从内心已经把自然界中的存在物当成与自身平等成员了,这些成员平等地分享着自然的博爱与神圣,并对自然赋予的这份和谐美心存感激。

华兹华斯5丁登寺6中的诗句:/这里的清流,以内河的喁喁低语/从山泉奔注而下。我再次看到/两岸高峻峥嵘的伟崖峭壁,

/把地面景物连接于静穆的天穹,

/给这片遗世

[5]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

andtheCriticalTradition[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

[6]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VolumeÒ:

55-56[C]//MHApams1TheMirrorandtheLamp:RomanticTheoryandtheCriticalTradition[M]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53:122

[7]PercyByssheShelly1ADefenseofPoetry[C]//Hazard

Adams&LeroySearle1CriticalTheorySincePlato(ThirdEditon)[C]BeijingUniversityPress,2006:538[8]SamuelTaylorColeridge1BiographiaLiteraria(1817)(ed

JShawcross)

Oxford:

OxfordUniversityPress,1907,

fromRo-Routledge,

Londonand

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manticismtoEcocriticism[C]NewYork,2000:21

[9]WilliamBlake1NatureasImagination,Blakesletterto

theRevdDrTrusler)23August1799,

inCompleteWri-t

收稿日期:2008-09-12

ings(edGeoffreyKeynes),London:OxfordUniversityPress,1925;Coupe,LaurenceTheGreenStudiesRead-er:

fromRomanticismtoEcocriticism[C]Routledge,LondonandNewYork,2000:16

[10]聂珍钊等1英国文学的伦理学批评[M]1武汉:华中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66

[11]AldoLeopold1ASandCountyAlmanac[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49

[12]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M]杨通进,译1

New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3]李培超伦理拓展注意的颠覆[M]长沙:湖南大学出

版社,2004:156

[14]RoderickFNash1TheRightsofNature:AHistoryofEn-vironmentEthics[M]UniversityofWisconsinPress2001:46

[15]柯勒律治孤独中的忧虑[C]//玛里琳#巴特勒1浪

漫派、叛逆者及反动派1黄梅、陆建德,译1辽宁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1998:136[16]TheNortonAnthologyofEnglishLiterature)

Company,2006:1491-1492[17]JohnRuskin1ModernPainterÑ,

cology[M]Routledge,1991:8

(London,1843),pt

Ò,sec

我们来谈谈想象中的这个世界。比如说公司的这个概念,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孔子的《大同》,可见这个词由来已久,直到现在才将它发扬光大。可我们有没有想过它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比如说有限责任公司的概念是什么?是一群员工和老板吗?是公司所有的资产吗?是公司的产品吗?是公司的品牌吗?可以说都不能准确的表示公司这个概念。公司的概念只存在于法律条文中,而法律条文呢?就是我们想象出来的。除了这个概念,还有很多东西是我们想象出来的,浪漫主义与消费主义就是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东西,而这种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远超过客观世界对我们的影响,甚至我们真的信以为真,认为这就是世界的本来面目。那么真相是什么呢?

浪漫主义是我们从小就被许多人灌输的价值观,周围的人也拥有这样的价值观,好像我们理所当然的要去信奉这种价值观。浪漫主义告诉我们,要去做很多事情,去发挥自己的潜力,使自己积累各种有用没用的“宝贵”的人生经验或者经历。就像我们一定要经历多次的恋爱,尝试不同的感觉,品尝各种吃过没吃过的美食,必须学会欣赏各种不同风格的音乐,去体验各种运动,去看各种风景,去体验各种民族的生活方式等等。要更好的获取人生经历其实有一种更简单易行的方式,就是去旅游。我们刚好有五一、十一的假期可以去这些人满为患的地方。我们甚至可以去摆脱我们日常熟悉的环境,坐进国际航班去有各种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或者购物天堂,好亲身获得这些美好的人生经历。我们总会听到很多声音对我们说:“某某地方美极了,自从去了以后让我的世界从此不一样了。”真的是这样吗?

随着我们国家经济的长足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极大的丰富,可以说应有尽有,只要去努力赚钱你就可以拥有你想要的一切。消费主义,开始存在于我们的美好的想象中。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去买买买。不管什么商品或者服务只要你买回来,你就获得了快乐。如果你与别人相比发现自己不快乐了,那就一定是缺少了什么东西,比如big house,甚至不用考虑到底需不需要,只要越大自己就越开心。比如汽车,汽车从实际用处来讲,就是我们的代步工具,而更多的人是去在意所谓的面子,只要买了,就有了面子,就能收获所谓的快乐。就连电视的广告里都在持续的给我们灌输这样的概念,“自从买了或者用了某某某,生活变得更美好”,真的是这样吗?

这两种价值观一拍即合,一起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一个有钱人和自己的太太吵架了,太太很不开心。而先生要做的事情,就是马上订一张机票,去巴黎购物或者去躺在迷人的沙滩上享受着阳光。这种情况使我们看到并不是由于人们的欲望使然,而是她/他坚信脑海里所想象的价值观。换成古埃及的贵族可不会这么做,可不会带她去度假,反而可能是为她建造她梦寐以求的豪华陵墓,那样她才会真心快乐。

身为人类的我们,不可能彻底摆脱这些由想象构成的世界,我们只能尽力的提高自己的认知,争取看的更高一点、更远一点。每一次我们以为打破了这些没道理的价值观组成的牢笼,其实只是让我们的视野能够活动的地方变的大了点,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远处还有一层更高的墙,等着我们去打破……

  人类文明到十九世纪之时,生产力水平普遍提高,工业化进程加快,在历史滚滚长河中比较,已取得了丰富的文明成果。十八世纪的西方,以启蒙主义理性精神为武器,对抗着专制主义与思想上的愚昧无知。迈步进入十九世纪,当初的启蒙理想在人们在现代文明不断膨胀的欲望中被击得粉碎,原来理想只是理想,理想就是梦,梦醒了,梦中的就随梦而去了。法国大革命就是令无数启蒙主义信徒梦碎的运动,他们用启蒙主义唤醒人们的智慧与理性,对抗专制主义宗教愚昧,为大革命做思想准备,然而大革命的结果却是重新回到原点。这样的结果令人们产生了悲观情绪,对所谓的“理性”失望。资本主义发展到十九世纪,对外扩张与殖民掠夺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化的生产所带来的社会却是不堪入目,环境污染、传染病肆掠,还有在资本家之间,人民与人民之间的勾心斗角令人作呕,这样的结果怎能不让满怀希望的人心伤。

  面对启蒙主义的破产和工业化的失望,浪漫主义以宣泄自我情感,追求个性解放,颂扬自由的姿态应运而生,其主题鲜明的与启蒙主义理性精神相对抗,并崇尚自由,又与古典主义遵循规则相对立,简单来说,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叛逆的重建文学艺术写作的新手法,创建新的文学流派,显现出不拘一格的气度,用理想的样子去描写文学,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与个人精神,毫不保留的显露出其反工业化、反理性精神的反文明倾向。对于传统来说,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叛逆的,细心一想,后来流行的文学流派又是叛逆的,随着时代的进行,一代又一代的叛逆旧有的,然后组成了文学的历史。

  德国浪漫主义施莱格尔兄弟提出“表现自我”、“回到中世纪”等口号,主张打破任何的狭隘的规律,不受束缚,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与放纵。还有海德堡派主张复兴“德国民族精神”,期许回到以往的民族状态。典型的例子就是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充满恐怖奇幻色彩,赞颂黑暗与死亡,追求“永恒之夜的奇妙王国”,完全与理性与文明常识相背离,这是浪漫主义初期反文明倾向的最初体现。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直接与对工业化文明的厌恶相钩连,在法国大革命时期表现出来的工业“金钱”关系更是不屑一顾。华兹华斯就直接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模仿论”,开创了以表现人的内心情感的现代诗风。还有拜伦与济慈,一个狂傲不羁,追求个性解放,精神自由,一个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在反文明的路上越走越远。

  法国的浪漫主义在经历过恐怖的大革命之后,悲观失望的知识分子们寻求一个乌托邦式的精神,空想社会主义影响了很多人,乔治桑注重表现人的内心,以个人为中心,她有句名言“按照我相信人类所应当的来描绘生活”浓缩表现了她的观点。梅里美小说追求异域情调,热衷于表现人原始的欲望与野性,他笔下的人物常常带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特征,作为反文明的依据。

  在浪漫主义者的心中,理性代表的是与自然相对立的,是对人的自然本性与感性的破坏,反文明的主张其实是想要对人的原始性进行复兴。工业化文明在历经萌芽到逐渐强盛之后,给人带来了道德、生命的威胁,在怀疑,悲观中,人们似是悔恨,想要回到中世纪的生活状态。

  换一个角度来看,反文明的倾向可以看作是对工业化和启蒙主义的反思。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但是浪漫主义文学提倡反归自然,将自己的思想躲避到乌托邦的精神世界里,多少会带有消极避世的嫌疑,存在懦弱的行为;而对理性的反思则是有助于人们变得更加成熟,理性主义宣扬建立理性王国,但这样的理性思维却让我人们背离了天性,变得更加冷漠,束缚了精神自由,污染人的心灵。对理性精神的批判可以在反思与汲取教训后能够更好的茁壮成长。

  浪漫主义的文学运用夸张等艺术手法给人以浪漫,富有诗意与充满幻想之感,但物到极点便有妖,对于浪漫主义激进的流派,如“湖畔诗人”,还有“恶魔派”等等文学流派,就显得畸形发展了,作品中带有的颓废与悲伤的色彩,给人的带来负面影响是极大的,因此,惟有平衡自由与自律、放肆与克制的时候,浪漫主义文学才能是浪漫,富于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564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