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在思想观念和艺术特征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浪漫主义文学在思想观念和艺术特征方面有怎样的特点。,第1张

1、思想观念: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

2、艺术特征:浪漫主义文学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而成就最突出的在于诗歌,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诗体长篇小说是在诗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视野宽广,扩大了诗歌反映现实的范围。

浪漫主义文学精神: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

所以,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

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

浪漫主义者独特的自我介绍

 以下就为大家分享一则一名追求完美兼浪漫主义者的独特的 自我介绍 ,供参考:

大家好,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很难说。只知今日的我,以非昔日的我,不可相提并论。我是一个追求完美兼浪漫主义者。平时很怕黑,所以不敢逗留在陌生无人之处。也因如此,不敢看些恐怖片。我是一个极少在友人面前动怒的'家伙。住在地球上的人,我都想认识。就只除了不懂礼貌,没有修养的人。我是一个酷不起来的人。如果有机会你我相遇,当我对着你傻笑时,请不要惊讶,也不要怀疑。我可能想到一些好笑的东西。现在的我长话不短说;短话拉长说。我只对待朋友很有善。我现在正在槟城其中一间学院主修会计系。有缘再相见,无缘别相见。

 

更多精彩内容请看  自我介绍

;

艺术特色:

1、 浪漫主义精神

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 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

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 奇特的想象和夸张

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思想主题:

1、思想内容上

《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2、在艺术上

《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3、在诗歌形式上

《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扩展资料: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它的问世有如响彻长空的惊雷,震动了当时的文艺界。连《序诗》在内,《女神》共收诗54首和诗剧3篇。当时,正值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高涨的年代,《女神》就是那个时代的产物。

渴望和歌颂祖国的新生,是《女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凤凰涅盘》是《女神》中的代表作,它借凤凰采集香木自焚而后在烈火中再生的神话传说来象征旧中国、旧我及旧的一切的毁灭,和新中国、新我及新的一切的再生,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女神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作为英国著名的诗人、文评家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思想史上的丰碑式人物。18世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的经济、科技领域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与此同时,人类大量的资源利用和自然活动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由此催生了思想意识领域的变革。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国内外对柯勒律治诗歌的研究多侧重于其浪漫主义思想和其中的哲学、神学、美学因素。在《论柯勒律治的有机整体诗学观》中,作者郭劲松将柯勒律治的诗学置于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的背景下,从有机观和想象论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刘耀辉在《论柯勒律治哲学思想的发展及其特征》中提到,柯勒律治宣称理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是“一种超感觉的器官”、“依照感觉进行判断的能力”;美国康奈尔大学的艾布拉姆斯教授在其1953年出版的《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认为柯勒律治的想象力是他诗学的关键,称其为“有机论的重要渠道”和“浪漫主义审美的源泉”;其诗歌中的基督教主题也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美国学者卡尔•克罗伯针对柯勒律治诗歌中的宗教主题,认为其宗教哲学观不同于其他浪漫主义作家,因为他的“主要原则是在超然基督教思想中将人类与世界融为一体”。

国内针对柯勒律治的生态批评研究,起于现代生态学和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的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演变的过程;本文将结合生态批评主义对其两首诗作进行系统解读,为处理新的现代文明境况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依据。生态批评主义是一种全新审视文学的视角,它是18世纪工业革命开展以来,地球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后而形成的“拯救型”产物。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特于1978年首次提出该词,随后生态文学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来,并于20世纪90年代正式汇入英美文学界的批评浪潮。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与当代的生态批评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并呼吁回归自然是英国浪漫主义的一大主题,摆脱工业文明的困境和建立新式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两者共同的追求。因此,从生态批评主义的视角对19世纪柯勒律治经典文学作品《古舟子吟》和《夜莺》中的浪漫主义进行深入的了解与分析,既能丰富生态批评在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运用,还能够进一步使人们从文学作品中感知自然。

本文认为,《古舟子咏》作为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深刻表达了诗人对人类与自然和谐统一关系的渴望与关注;《夜莺》是柯勒律治前期最具代表性的一首谈话诗,虽然题目和语言均简单明晰,但诗人赋予“夜莺”非凡的象征意义,柯勒律治对夜莺形象的重新定位体现了诗人深层次关注人类工业化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意识。在这两首代表作中,诗人通过老水手跌宕起伏的历险故事和对“夜莺”这一意象的独特阐释,对其中的各种自然现象和事物赋予丰富的象征意义,强调了自然的整体性和有机性,同时教育人类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在自然界中的关系,以达到生态和谐的目的。在生态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柯勒律治的生态观对当代人的环保意识仍有很大的指导作用,诗人早期自然诗歌思想的深刻性和其卓越的生态智慧时刻提醒人们,生态和谐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

简·奥斯汀

简·奥斯汀(JaneAusten,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国女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傲慢与偏见》、《理智与情感》等。

简·奥斯汀21岁时写成她的第一部小说,题名《最初的印象》,她与出版商联系出版,没有结果。就在这一年,她又开始写《埃莉诺与玛丽安》,以后她又写《诺桑觉寺》,于1799年写完。十几年后,《最初的印象》经过改写,换名为《傲慢与偏见》,《埃莉诺与玛丽安》经过改写,换名为《理智与情感》,分别得到出版。至于《诺桑觉寺》,作者生前没有出书。以上这三部是奥斯汀前期作品,写于她的故乡史蒂文顿。她的后期作品同样也是三部:《曼斯菲尔德庄园》、《爱玛》和《劝导》,都是作者迁居乔顿以后所作。前两部先后出版,只有1816年完成的《劝导》,因为作者对原来的结局不满意,要重写,没有出版过。她病逝以后,哥哥亨利·奥斯汀负责出版了《诺桑觉寺》和《劝导》,并且第一次用了简·奥斯汀这个真名。

中文名:简·奥斯汀

外文名:JaneAusten

国籍:英国

出生地:英国斯蒂文顿

出生日期:1775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17年7月18日

职业:小说家

代表作品:《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爱玛》《劝导》

人物经历

简·奥斯汀,1775年12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兄弟姐妹八人。

父亲在该地担任了四十多年的教区长。他是个学问渊博的牧师,妻子出身于比较富有的家庭,也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因此,奥斯汀虽然没有进过正规学校,但是家庭的优良条件和读书环境,给了她自学的条件,培养了她写作的兴趣。她在十三四岁就开始写东西,显示了她在语言表达方面的才能。1800年父亲退休,全家迁居巴思,奥斯汀并不喜欢这个地方,据说她曾遭遇了忧郁症的折磨。在这里,奥斯汀拒绝了一位将继承大笔财产的青年的求婚,因为她不爱他。住了四年左右,父亲在该地去世,于是奥斯汀和母亲、姐姐又搬到南安普敦,1809年再搬到乔登。1816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益衰弱,1817年5月被送到温彻斯特接受治疗,可是医治无效,于同年7月18日死在她姐姐的怀抱里。她终生未婚,安葬在温彻斯特大教堂。

个人生活

1796年,20岁的简·奥斯汀遇到勒弗罗伊。

情窦初开的她对这个聪明狡黠的爱尔兰年轻律师一见钟情。然而,奥斯汀的牧师家庭希望未来女婿拥有经济实力,而偏偏那时的勒弗罗伊还是个穷小子。而拥有6个孩子的勒弗罗伊家也执意与富贵之家联姻,因此要求勒弗罗伊返回爱尔兰。从此两人便再没有相见。当年,奥斯汀在致姐姐卡桑德拉的信中表达了无奈伤心:“终于,这一天还是到来了,我将与汤姆·勒弗罗伊告别。而当你收到这封信时,一切都已结束。一想到这些,我不禁泪流。”后来,勒弗罗伊如家人所愿地娶了个大家闺秀,还成为爱尔兰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直至晚年,他才向侄子坦言,曾与一位作家有过一段“少年之爱”。

初恋以被迫分手告终,奥斯汀选择终身不嫁,而将所有未了的情感注入文学创作。

主要作品

创作特点

作品主题

奥斯汀笔下的人物虽然都是虚构的,但却都体现了奥斯汀本人的婚恋观。奥斯汀生活的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变化已经影响了各个阶层,当时的乡村贵族、地主青年在婚恋问题上也反映了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以后,资产阶级关于人性和人道的一些思想观。例如《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充分体现了奥斯汀所向往的婚恋模式,伊丽莎白在和达西的交往当中,崇尚男女平等的原则,摒弃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点,并且认为高尚的情感是人们的正常需要。同时,奥斯汀笔下的理想婚姻除了平等、尊重以外,还有自由和理解,她希望以此来帮助人们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从而找到自我,实现自我。

艺术特色

奥斯汀的作品格调轻松诙谐,富有喜剧性冲突。由于奥斯汀终其一生都生活在封建势力强大的乡村,加之家境殷实,所以生活圈子很小。这使得她的作品往往局限于普通乡绅的女儿恋爱结婚的故事当中,而她的作品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封建势力的观点。作品主要通过淑女绅士们的社会交际,日常对话来反映家庭和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使得奥斯汀的作品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通俗读物。但是,尽管奥斯汀的作品被比喻为“两寸象牙雕”,但是她仍然通过绅士太太们的日常对话交际来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用幽默的语言来讽刺了惟利是图、爱慕虚荣的现象,通过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点。

人物影响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英国文坛。而奥斯汀的小说破旧立新,一反常规地展现了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奥斯汀的小说出现在19世纪初叶,一扫风行一时的假浪漫主义潮流,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

简·奥斯汀不缺乏读者,就连当时还是摄政王的乔治四世都痴迷于她的作品。

1923年,简·奥斯汀小说被查普曼(RobertChapman)校勘之后再版,终于让她的小说上升到“严肃文学”的殿堂,从此对她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不同的学者,通过不同的政治理念和视角,可以把她的作品诠释成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东西:文化保守主义、女权主义、反女权主义、讽刺中产阶级的虚伪、同性恋。

新一轮的全球性“奥斯汀狂热”是从1995年开始,触发点是1995年BBC拍摄的6集电视连续剧《傲慢与偏见》,其高水平的编剧、精准的角色选择以及详尽的历史细节,一下子在英国造成轰动,引发一系列的改编。一两年内,相继出现了李安导演的**《理智与情感》、两个版本的《爱玛》、**《劝导》等等。简·奥斯汀的小说一部接一部地被重拍,她本人的经历也几次被改编成**电视。

2013年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出版200周年,继英国皇家邮政专门发行邮票纪念之后,英国中央银行宣布,简·奥斯汀的头像将被印制在新版10英镑纸币上,以此向她致敬。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奥斯汀在描写人们的日常生活、内心感情以及许多错综复杂的琐事方面,确实具有才能,这种才能极其难能可贵,我从来也没有见过。她能以细致的笔触,把平平凡凡的事情和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英国作家司各特评)

奥斯汀远比她表面上看来的那样更具有深刻的情感。她激发读者去填补语言之外的内容。她提供给读者的看似琐屑,但其中的内涵却足以拓展读者的思维,赋予读者以各种生活场景的永恒形式。(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评)

负面评价

奥斯汀的视角过于狭隘。(英国作家夏洛特·勃朗蒂评)

一个图书馆只要没有奥斯汀的书就是好图书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

马斯洛所提的“艺术教育”的确是对个体而言有着重要意义的。个人的观点有些极端,我认为没有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个体是活在浅层的,他们也是流淌着的,但更多时候像是被时间的洪流裹挟着的,一座座流动的墓碑。这里所指的艺术教育并非让每一个人从事艺术,而是为他们提供与艺术共处的时间。在世间,本就是各人下雪,各人有各人的隐晦与皎洁。而艺术让我们与他人、与世界晦暗的角落更加接近。了解痛苦,但更了解快乐。虽然痛苦可能会比别人来得鲜明,但快乐也更加深刻。

但现在许多措施已经将艺术教育学科化了,甚至许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艺术方面的能力时带有许多的功利思想。如艺术生可以以更低的分数进入好学校,中考时艺术等级证书有加分优势等等。但谁又能说有完全纯粹的选择呢?享受展示时的骄傲,也是一种功利。

这涉及到我们常说的一个究竟该不该在儿童时期“强迫”孩子去参加各类兴趣学习班的问题。其实,只要不是用非常极端的方式,我们很难说家长此举是否有问题。以我自己为例,幼儿园、小学时期的周末基本上都是在各类兴趣班里度过的,甚至每天放学后要在琴房练琴到八点。可以说,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我们小县城的顶流兴趣班都有我的身影。儿时的我偶尔也会有厌烦的情绪,但不得不承认,在大多数时候我其实是沉浸其中的。艺术教育并没有大众想的那么枯燥,我儿时的一部分重要伙伴与美好时光就来源于参加过的钢琴、书法、素描、水彩、舞蹈班。

以钢琴为例,许多人认为儿童无法真正理解音乐,更不用提所谓的熏陶,认为这只是家长强加给孩子的思想延续。虽然我与钢琴的联结一部分原因是母亲年轻时对音乐的执着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没有得以实现,但在某些时刻,我似乎以一种极其懵懂的方式进入了经验的世界。即使并不能在真正意义上与音乐家的创作建立联结,但在某种意义上,艺术创造了一个烟雾氤氲的环境,或许是在散步时,或许是在出神发呆时偶然得以遇见,又或许从来没有想起,但在隐隐中影响着我们,构成我们自我本身的一份子。这么一个又一个美好的瞬间,就组成了踩着日落走在黄昏的街道,吃热乎乎的糖炒栗子,听傍晚的风,闻九月的桂的小镇的童年。

艺术教育也并不是非常狭隘的概念,最广泛的一种应当是从小学贯彻到中学的文学教育。文学形式繁多,风格迥异,每个个体都能在其中找到与自己灵魂最能生成共鸣的一类。有趣的一点是,纵观古今文学家、艺术家,我们会发现艺术创作往往使令人脆弱的,或者说,敏感易碎的个体才更能创作出好的艺术。而对于艺术的接受者,我们受教育者而言,如马斯洛所说,学习艺术实质上是一个让我们更加丰满的过程。换言之,创作者通常具有某种破碎感的共通性,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却使我们更加完整。它是潜在的,效用并不即时而明显的,储存能量的过程,却是另我们自深深处的教育。

我们在学习艺术时,究竟在学习什么?于我而言,可能更多的不是掌握具体的技艺,不是绘画时如何排线上色,奏乐时如何精确弹出每一个音符,舞蹈时动作的力度与顺序,而是一个建构与解构的过程。艺术不能只归结为道德,也不能只归结为自然或天赋。其实席勒在最开始就提出,要把人性的无限性和多元性作为当代艺术教育的重点。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在找寻与自己、与世界相处之道,构建属于自己的意义。在时间分岔的花园里,遇见真正的自己。

我一直认为每个人生来都是浪漫的,生活在来往之间,不断地寻找契合的气息,像是在寻找白日焰火的谜底。在与艺术的共处中,我们一遍又一遍,穿过河谷、森林和雪原,穿过早春的飞絮、迟夏的晚风、深秋的黄昏,坐在喧嚣的机器里,一刻不停地冬眠。幸福地冬眠。这就是全新的浪漫主义。

如果我有足够的时间,足够的精力,足够的智慧,我是说如果我有足够的能力,那么我会去学哲学。

《浪漫主义的根源》一书是由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史家——柏林所著,确切地说是根据以赛亚·伯林1965年关于浪漫主义的梅隆系列讲座的BBC录音结集而成,是一部哲学领域的著作。整本书从“浪漫主义”一词的定义、背景、代表人物以及浪漫主义的核心观点、对后世的影响这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第一次知道这本书是在一部小说里,这是小说男主最喜欢的一本书。光是因为对小说角色的爱屋及乌是不足以驱使我来看这本书的。我认为将我带入哲学思想领域的人,是我的毛概老师。我这样跟同学描述:高中的时候我认为最聪明的是数学老师,现在我认为最聪明的人是哲学老师。大家都是科学家的尽头是哲学,之前不明白,现在我觉得非常正确。

回到这本书,首先将这本书中与浪漫主义有关的词汇列举一下:启蒙运动、虔敬运动、悲剧、意志、自由、道德、行动、理想、价值、自然、自我、无意识、象征……这都是我在书中的所见,之所以将他们列举出来,除了担心我自己的表达能力外,我想说的是,抛开走出哲学领域,我们大多数人心中的浪漫主义,也大概是这些词。哲学的逻辑与智慧在此可见一斑。有关哲学的专业知识以及国外的语言表达方式让这本书看起来晦涩难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我阅读时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另外,我感觉自己的能力确实有限,虽然看完了一整本书,但是我并不自信能够将柏林的思想以及伟大的浪漫主义思想完整、全面的概括出来,只能是一个索引,推荐大家都去看原著,体会作者思想以及浪漫主义的伟大。

浪漫主义起源于十八世纪的德国,为什么?这与 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有关。确切来说,浪漫主义(这里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思想运动)就是理性主义的反叛。理性主义为世界提供了三个命题:首先,所有的真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如果一个问题无法得到解答,他必定不是一个问题。第二个命题是,所有的答案都是可知的,有些人通过学习和传授得到的方法获知这些答案;第三个命题是所有的答案必须是兼容性的。这是启蒙运动的思想——他们从牛顿那里得到启发,认为这个世间就是一个系统的运作的结构,人们可以通过规律的、统一的、冷静的方法——按照一定的制度或者规则来运行这个世界。简言之,理性主义认为这世界存在着一个普适性公理,大家都应该按照这个真理来形式。

但是那时候的德国人可不这么想。关于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有关的思想家有孟德斯鸠,有孔塞多,有布丰和沃尔内,有格林和霍尔巴赫,在德国人看来,他们的存在激怒和羞辱了德国人。十八世纪七十年代,赫尔德(浪漫主义代表人物之一)来到巴黎,他无法接近这些人中的任何一个。在他看来,这些人都矫揉造作、过分讲究、极度自负且枯燥无味,不仅是赫尔德,在大多数德国人眼里,对于法国、假发、丝袜、沙龙、腐败、将军、帝王及世上所有不可一世事实上却是财富、罪过、邪恶之化身的宏大形象更多的是强烈憎恶。为何会如此?柏林在书中提到了虔敬运动——作者将之称为浪漫主义之源。十七、十八世纪的德国人居住的地区称得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地区,但其实十六世纪,德国也曾与英国法国一样对于欧洲文明的发展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到了十七十八世纪,却呈现出倒退状态。至于原因,作者说不清,我也说不清。大概就是但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德国终归是没有建立起像英法一样的权利集中的民族国家,在十八世纪,德国人是由三百个王公和一千二百个领主统治着的,皇帝一直在觊觎意大利和其他地方,他无法集中力量治理自己的国家。最重要的是,三十年战争使得德国分崩离析。战争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是致命的,比仅仅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更重要的,它摧毁了德国的精神。“德国文化萎缩成一种地方性文化,在那些沉闷的小宫廷里苟延残喘。当时的德国,根本没有“巴黎”,没有中心,没有活力,没有骄傲,没有进步、变化和权威的意识。”基于这个背景, 虔敬运动 , 这一真正的浪漫主义之源 得以渗透德国。苟延残喘的德国文化在这时候一方面滑向路德式的极端经院学究——细微琐碎但相当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则沉入人类灵魂深处。如果你无法从这世上得到你渴望的东西,你就必须教会自己如何不想得到它。这是一种精神退向深处,退向心灵城堡的常见形式。这就是德国虔敬派赖以存在的氛围,由此引发了一种强烈的内心生活方式,大量感人、有趣但是相当个人化和情绪化的文学以及对知识分子的仇恨。“或许德国与法国的誓不两立也是浪漫主义运动兴起的一个触机。”作者如是说。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德国法西斯主义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看到过这么一个说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虽然德国确实是战争发动一方且战败,但是战后对于德国的处决着实过于严苛,这导致了整个德国的怨恨情绪,法西斯主义正好利用了主义情绪,这怨恨情绪与对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的憎恶大有异曲同工之处。但确实,浪漫主义的一个重要影响力就有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也是浪漫主义的继承人”。之所以说法西斯对浪漫主义有所借鉴是因为它们持有同样的一个概念,即一个人或一群人的不可预测的意志以无法组织、无法预知、无法理性化的方式前进。这就是法西斯主义的全部:领袖明天将发表什么样的言论,精神如何推动我们,我们去往何方,我们将做什么——一切都无法预言。“歇斯底里的自我肯定以及对现有制度进行虚无主义的破坏,因为它束缚了唯一对人类有价值的自由意志;优越的人因其更强力的意志而征服劣等人;这是一种对浪漫主义的直接继承——毫无疑问,通过一种极端歪曲和混淆的形式,然而毕竟还是一种继承。这一份遗产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德国的虔敬运动就是对理性主义明晃晃的驳斥,这是浪漫主义发源的泥土。我认为弄清楚了一件事发生的原因与条件,接下来的就会容易很多。所以,对于浪漫主义,我并不想要再详细阐述太多,也是我的能力有限,但总的来说,不过就是对于理性主义的反叛。

关于浪漫主义,柏林将其分为一下几个部分。

可以说是非常清晰了。在这本书中,柏林向我们介绍了他心中浪漫主义的定义,这一点我想放到最后一点讲述,先来说说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在《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这一章节之前,首先冲击牢固的理性主义的,柏林提到了孟德斯鸠与休谟——一个表明普天之下并非处处皆同,一个说不存在必然性,只有或然性,这都与理性主义相悖。《浪漫主义的真正父辈》的标题之下柏林首先提到的是哈曼,之所以介绍他,柏林认为,它是第一个以最公开,最激烈,最彻底的方式向启蒙宣战的人。哈曼的重要性不仅仅是明确提出各种言论以强烈撞击启蒙运动,更重要的,是他的影响力,在后面提到的柏林所认为的真正的父辈,哈曼对于他们的影响与启蒙都是巨大的。

进入正题, 真正能被柏林称为浪漫主义之父的就有两个人——一个是赫尔德,一个是康德。

赫尔德 对于浪漫主义运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的三个观点上。其一是表白主义的观点,其二是归属的观点,其三,真正的理想之间经常互不相容,甚至不够调和。第一个观点,表白主义,是这样的:赫尔德认为人的基本行为之一是表白,是有话要说。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是在充分表白自己的天性,这个观点是赫尔德从他的导师哈曼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人,甚至是无生命的艺术品,对他们来说,也是某人的表白,是创作者的生活态度的表白。赫尔德说了,希望每个表白自己的人都能使用词语,而“词语”这个概念,与交流有关,与群体有关,由此,他的表白观又联系上了他的归属观——在于“民族”这个概念的提出。词语不能单独产生,它得是在群体里面,在民族里面。“由此发端出整个历史主义、进化论的观念。所谓历史主义、进化论的观念就是说你只能通过了解与你自身所处环境很不相同的环境,才能了解那里的人。”这个观念也是归属感观念的根基。关于赫尔德,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结论,进而引入他的第三个观点。这个观点是这样的:如果每种文化的价值都隐藏在特定文化的理想之中,那么,赫尔德说了,每种文化都会拥有它自己的重心。你想要理解某一文化类型的人民,你就得找出它的文化重心。如果你找到了一个文化重心,就会发现一个事实,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理想。但是如果赫尔德是对的,那么希腊人有希腊人的理想,印度人有印度人的真理,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终极答案的观点就毫无意义了。它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因为所有的答案都可能是互不兼容的。由赫尔德的三个观点,我们可以得出他的最终理论:也就是说每个人类群体都应该为自己与生俱来的东西而奋斗,或者说,为了他们的传统而奋斗。这就是赫尔德心中的浪漫主义。

赫尔德之后,柏林在《拘谨的浪漫主义者》一节提到了 康德 。康德崇尚科学,是因为他的道德哲学才足以成为浪漫主义之父。在康德的道德哲学中,康德崇尚自由,强烈反对任何一种支配人的形式。“道德优点的观念,道德缺失的观念,哪些该得到我们的赞扬,哪些该受到我们的谴责,哪些行为方式该受到鼓励或指责,所有这些都基于这个前提:即人们能够自由选择。”,借由自由选择,康德提出了有关于价值的理论,“价值之所以是价值——或者再往小一点说,之所以是责任,之所以是一种超越了欲望和情感偏向的目标——是由人的选择而非它自身的某种客观的固有性质所决定的。价值不是道德天宇里的星星,它们存在于人的内心,它们是人愿意自由选择并愿意为之生、为之奋斗、为之死的东西。”这就是康德宣扬的基本理论。康德的思想中,对于浪漫主义,最重要的应当还是属于关于意志的主张——唯一值得拥有的是无拘无束的意志——这就是康德一再强调的核心命题。关于意志,席勒也是它忠诚的辩护者。这触及到了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人们获得的不是关于价值的知识,而是价值的创造,这个关于“不屈的意志”的思想,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在某种程度上,毕竟世界出自你的选择、你的创造。

除了意志,浪漫主义乐于布道的,即是认为世上并不存在事物的机构。这是对于理性主义最正面的反击。“一旦你试图了解一个事物,无论你应用哪种力量,你都会发现你要探索的是不可穷尽之物”如此一来,就产生了非现实和幻想——也就是一种企图:总是要罩住不可限制之物、追求真理于无真理之处、阻断不歇的涌流、使运动静止、以空间捕捉时间、以黑暗捕捉光线。这就是浪漫主义的布道。道理说不尽道不明,在此情况下,当他们自问一个人如何能——就“理解”这个词的某种意义而言——着手理解现实的时候,当他们问一个人如何获得对现实的某种洞察,而同时不去断然划分作为主体的自己和作为客体的现实,不在洞察的过程中杀死现实的时候,要如何找到答案?唯一的办法就是借助神话以及象征。

关于浪漫主义,柏林在书中叙说了很多,有我前面所提到的,当然更多的是我没有提到的,有谢林、有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有费希特,有戏剧、有诗歌、有音乐,有政治、有经济、有文化…关于浪漫主义的影响,如果所文艺复兴、理性主义将人类视角从神转向人类,那么浪漫主义运动就是把视角从宏观的人转向到个人。浪漫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意志、是自由、是创造、是价值……书本的最后,柏林说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理性的自我理解的一切程度的增强。

这是柏林是的结尾,但是我的结尾,我想要回到刚刚没有提到的关于浪漫主义的定义上,柏林说,浪漫主义是统一性与多样性,这是他简单概括之后的结果,我想以书中的原文,我所喜欢的一段文字,关于浪漫主义,作为总结:

“浪漫主义是原始的、粗野的,它是青春,是自然的人对于生活丰富的感知,但它也是病弱苍白的,是热病、是疾病、是堕落,是世纪病,是无情的美女,是死亡之舞,其实就是死亡本身。是雪莱描绘的彩色玻璃的圆屋顶,也是他永恒的白色光芒,是生活斑斓的丰富,是生活的丰盈,是不可穷尽的多样性,是骚动、暴力、冲突、混沌;它又是安详,是大写的“我是”的合一,是自然秩序的和谐一致,是天穹的音乐,是融入永恒的无所不包的精神。它是陌生的、异国情调的、奇异的、神秘的、超自然的;是废墟,是月光,是中魔的城堡,是狩猎的号角,是精灵,是巨人,是狮身鹫首的怪兽,是飞瀑,是弗洛斯河上古老的磨坊,是黑暗和黑暗的力量,是幽灵,是吸血鬼,是不可名状的恐惧,是非理性,是不可言说的东西。”

“它是能量、力量、意志、青春,是自我的展现,它也是自虐、自残、自杀;它是原始的、单纯的,是自然的胸怀,是绿色的田野,是母牛的颈铃,是涓涓小溪,是无垠蓝天。然而,它也是纨绔主义,是打扮的欲望。红色的背心,绿色的假发,染成蓝色的头发,这就是热拉尔·德·内瓦尔的追随者某个时期招摇巴黎街头的行头。”

浪漫性格的人具有艺术气质、多情善感,他们寻求理想伴侣或一生的事业,觉得必须找到真实的伙伴关系,人生才完整,他们倾向于把事物理想化,并习惯寻找现行事物或世俗的错误。他们极易感情用事,经常表达出与众不同的一面。无论在任何领域,他们的生命反映出对重要性和意义的追求。虽然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情绪中,他们却能表现出高度的同情心,去支持处在痛苦情绪中的人。

有助于浪漫主义者自我成长的事情:

①当你对某件事的情绪变得很强烈时,通过追溯到第一个不舒服的感觉,来追踪这份情绪:它可能和你现在的感觉有所不同。

②去觉察你何时把注意力放在失落的东西上,并学会重视积极的层面。

③提醒自己“被遗弃”己成为过去式。

④每天找些有意义的事情并加以庆贺。

⑤开始看重并享受世俗:去看看平凡中的不平凡。

⑥在了解一个人时,把重点放在某人的品质上,而不是他在说些什么。

⑦设定日常生活的计划,以尽可能地从事有益的事物。

⑧在做事前你有强烈的冲动时,在行动之前应该先花时间考虑清楚。

⑨注意,讥讽和愤怒是责备别人并且让自己产生不良情绪的方式之一。

⑩探索在别人优秀的特质中,哪些是你所拥有的。

尊崇你自己的理想以及对别人的痛苦要怀有同情心。

朋友可以支持浪漫性格的人做的事情:

①支持他们去做上述事项。

②要始终信任他:让他知道你不会遗弃他。

⑨不要试图为他们“解决困境”。

④随时支持他们,倾听他们的感觉并相信他们,但是不要“太在意”自己的得失。

⑤告诉他们你自己的感觉和反应。

⑥欣赏他们的理想和执著的付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4316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9
下一篇2023-06-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