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龙门石窟的导游词!!!

写龙门石窟的导游词!!!,第1张

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

  宾阳中洞外南侧,依崖镌刻一碑,即著名“褚遂良碑”,即《伊阙佛龛之碑》,记载唐太宗第四子魏王泰,为其死去的母亲文德皇后长孙氏做功德开窟造像的一篇法愿文(贞观15年即公元641年)。此碑文已严重腐蚀,难辨其文。

  宾样中洞原为北魏雕凿,由于宫廷发生内乱而止。故半途而废。该洞是北魏至淌初的过渡洞。该洞高9米、宽8米多、进深9米。主像是唐代流行的阿弥陀佛,高8米多,脸型稍长、嘴唇厚大、颈有横纹、胸部隆起。木尊两侧侍立二弟子,其中左侧的迪叶雕像,刻工十分逼真。他满脸皱纹、目不斜视、严谨持重、深谙世故。左右弟子外侧侍立的菩萨,披巾、璎珞厚重,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北魏的风格。在洞内的四壁上,布满大小150余个佛龛,其中有隋大业和唐贞观年的佛龛多个。宾阳南洞体现的艺术风格,上承北魏时期的刚健雄伟,下启盛唐时期的生动活泼。

  宾阳北洞,此洞完工于唐代初年。洞中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高近10米,结跏跌坐,双手平分指天、地。称作“施无畏印”即天地之间唯我独尊。就是佛祖释迦牟尼出生后站在莲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左右两侧南北浮雕二天王。其造型威武,刚强有力。

  (前往万佛洞)

  我们离开宾阳三洞拾级而上,即可看到万佛洞。万佛洞的形状是方形平顶,顶上雕一莲花藻井,莲花藻井周围刊刻楷书大字:“大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一月三十日成,大监姚神表,内道场云禅师,一万五千尊佛龛。”洞口过道北侧上有“沙门智运,奉天皇太后太子诸王敬造一万五千尊像一龛”的题记。两个题记互为补充,说明什末人,为什末发愿造像的原因。永隆为高宗李治的年号。太监为宫中的女官。沙门智运和内道场运单师,指比丘尼智运的号。因该洞为智运奉旨修造,所以又叫“智运洞”。天皇指唐高宗,天后指武则天,因洞勺刻有15000尊佛像,又叫“万佛洞”

  该洞主尊名阿弥陀佛,有圆光和身光,结跏跌坐在印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一手贴身斜举胸前,一手抚膝。这种手势说明阿弥陀佛在向弟子信徒说法,故称“说法印”。束腰莲花座中间雕刻四个赤膊季节袒胸、筋肌突起、体朵勇猛的力士承托室座。佛背光以上崖壁上雕刻有54朵莲花,每枝上坐一菩萨,姿态生动、富于变化、造型别致、独具匠心。此外,在南北壁上雕有伎乐人,分;乐伎和舞伎。乐伎手执乐器有瑟、竺、拔、茎溪、笛子、西腰鼓等,这是唐代宫廷的“坐部”乐队。舞蹈者或吹、或弹、或拨弄琴弦,彷佛会奏出优美的旋律。将唐朝宫廷中的舞乐场面表现得活灵活现,真可谓工匠们的神工之处。

  原洞外除浮雕的二力士之外,还有两尊石狮,即龙门唐代浮雕的精品,在30年代被盗。现存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城纳威尔逊艺术博物馆内。

  (在莲花洞)

  这里为什末叫“莲花洞”呢?听我给大家解释:莲花洞是继宾阳中洞之后开凿的又一大型北魏石窟。因洞顶雕有大型飞天环绕的大莲花藻井图案而得名。莲花是佛教象征的名物,意为出淤泥而不染。因此,佛教石窟顶藻井多以莲花为饰,但像这样大型的莲花,雕刻的如此精美,在龙门石窟中这不多见。此洞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即公元526—528年前后,属于北魏后期作品。此洞高610米,深615米,主尊释迦高6米(为立佛)。两侧为胁侍菩萨,佛与菩萨之间,为侍立的伽叶、阿难二弟子。其左的伽叶,身披厚重的袈裟,显示着艰辛跋涉、风尘仆仆的苦行僧形象。他右手执锡杖,这是龙门石窟造像中所独有的。莲花洞南北两壁上方各有似为“法华经”所指十方分身佛的小千佛浮雕,每个高度仅有2厘米左右。他们就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小的佛像。在坚硬的石壁上雕刻如此小的佛,而又刻得如此精工细作,确实为龙门一绝。洞口北侧上方有一块平面下凹的碑记,上刻两个大字“伊阙”,原为唐刻陀罗尼经,后复刻明代河南巡抚的“伊阙”二字,说明龙门的原称。

  (往奉先寺)

  在登几十步台阶就到奉先寺了,龙门石窟最大的佛像就在这个寺内,奉先即奉供祖先之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雕刻最大、艺术最精、气势最磅礴、最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洞窟。

  奉先寺东西深约40米,南北宽约36米,卢舍那佛(披身佛)左侧的《大卢舍那像龛记》记载:大唐高宗天皇大帝之所建也,佛身通光,高85尺,二菩萨高70尺,伽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奉先寺的建造时间,据有关资料和专家推测,约始建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的永微六年,就是公元655年之后。完工于上元二年,即公元675年乙亥十二月三十日,费时约21年左右。

  请看奉先寺的布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另外还有两个供养人。主佛梵名“卢舍那”,按佛教说法,佛有三身:法身是佛的本来之身;报身即佛经过长期修行而获得的“佛果”之身;应身即佛为“超度众生”而显现之身。卢舍那即所谓报身佛,译名“净惭”。主尊像为结跏跌坐中央的卢舍召晰,全像通高1714米,其中头部高4米,两耳为19米高,为龙门石窟最大的佛雕。其面容丰腴典雅、眉若新月、双目含情、笑意微露、慈祥外溢。她那智慧的双眼,稍向下俯视,目光恰好和礼佛朝拜者的仰视目光交汇,可引起人们感情上的震颤。由此可见设计者的匠心和艺术魅力所在。两侧侍立的二弟子,老者伽叶形象严谨持重,少者阿难形象丰满圆润、眉清目秀。各恃立菩萨头戴宝冠、身挂璎珞、肩搭帔(pei)帛、下衣长裙有出水之势。这一铺雕像刻画出一种端庄而美丽又动人的风貌。奉先寺的整个布局,使人感觉象是皇帝在宣召文武百官的场面。

  一般说来,在佛学的教义里,佛、菩萨均为男性,而在龙门奉先寺的主佛却女性化,这是唐武则天出于政治的需要,而别出心裁,破天荒将卢舍那大佛塑造成中年妇女特有的形象。传说武则天集上述美德与卢舍纳大佛的形象几乎完全吻合。可见卢舍那的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武则天形象的真实写照。

  从艺术上看,奉先寺造像布局谐调均称。大佛像五官刻画合乎比例,这一巧夺天工的辉煌成就,具有永不磨灭的艺术魅力。是唐代宗教艺术的概括,是我国雕刻史上伟大范例之一。

  (在古阳洞)

  古阳洞开凿于北魏太和十六年,就是公元493年迁都洛阳之际。洞内雕刻90%以上是北魏时期的作品,是龙门石窟群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洞窟。全洞平面呈马蹄形,顶似穹隆。由于此洞时北魏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得一窟。由此也看出北魏皇室崇佛的气氛。洞内两壁井然有序的雕凿成三列佛龛。这些小龛都十分精细华丽,龛额装饰细致灵巧,图案花纹丰富多彩,在龙门石窟中堪称集北魏雕刻、绘画、书法、建筑、图案造型艺术之大成。

  古阳洞的造像,以其风格、特征而论,代表了迁都洛阳后北魏后期的一些变化。由北魏前期粗旷、雄健、挺实变为清秀、美丽、开始摆脱前期的作风。面部表情刻画也由严峻变得比较温和,给人以亲切之感。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古阳洞四壁及窟顶镌满佛龛造像,这些龛像多有造像题记,记录了当时的造像者的姓名、年月及早像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艺术及雕刻艺术的最珍贵资料。在金石碑刻艺术中负有盛名的《龙门二十品》中,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结体用笔在隶、楷之间,是隶书向楷书过渡中一种比较成熟的独特字体。《龙门二十品》可以说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所以千百年来为书法家所称道。

  由于时间关系,龙门石窟(西山)主要洞窟的讲解就到此结束。现在给各位留一点时间照相。待一会儿我们将车开过龙门桥,跨过伊河,到河对岸观赏龙门西山兰貌。谢谢各位!

龙门石窟大家都知道,我国有四大石刻艺术宝库。它们分别为甘肃敦煌得莫高窟,山西大同得云冈石窟甘肃天水得麦积山石窟,而另一个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去参观得龙门石窟了。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3公里处,行车约40分钟,那里不仅是著名得历史名胜,而且是自然风光很迷人得地方。整个龙门石窟由两山组成,一山为香山,因古代得时候,山上长有一种含香味得植物而得名。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就长眠与此,白居易晚年在洛阳居住了18年之久,名号为香山居士,逝世之后就葬在这座山得山脚下。另一座为西山,也是我们今天参观得主要景点。大多得造像,洞窟,刻碑,都是建在西山上得。相传两山本为一座山,大禹治水时,嫌其阻水淹田,就用一把大斧子把它劈成了两半,于是就成了两座山,两座山远远望去,就好像一个天然得门阙,中间又有一条伊河自南向北流过,故称伊阙。可谓两山对峙,伊水中流。龙门山色,自古就被喻为洛阳八大景之首,是洛阳地区最好得风景区。自唐代以来,皇帝被喻为真龙天子,凡是与皇帝有关得东西统统用龙来命名。比如皇帝穿得衣服叫龙袍,皇帝住得地方叫龙庭等等。那么,位于皇宫龙庭南面得门,就得名龙门。我们常常说一句话:“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景点也是如此,不管多著名得景点,如果你不了解它,不懂得它得背景,历史,意义,你就看不出个所以然来。甚至没什么好看得,仅仅只是到此一游而已。但是如果你掌握这些情况以后,你就会觉得你所看得东西是非常有价值得,是值得一看得,所以,在看龙门前,我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个龙门石窟龙门石窟在北魏太和年间(447-499)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就在此营建,它不是一个朝代某一个时期兴建而成得,而是陆续开凿,经历了众多得朝代,相继大规模营建得。开凿时间长达400多年之久,距今已有1500多年得历史了,我们以前可能也看到很多景点,但那些大多都是明清或者后来重建得,而龙门石窟确实从1500年前遗留下来得。现有佛像十万余尊,佛窟,佛龛2100多个,碑刻题记3600多块,洞内造像多为唐代河北魏时期开凿得、其中唐代占三分之二,北魏占三分之一,大家可能会问,朝代不同,我们要怎么区分哪个朝代得呢?洞窟中虽然都是佛或菩萨,但它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当时得世俗相结合得,唐代呢,有一个众所周知得审美观点,就是以肥为美,当时人们认为胖才是美,像唐代得武则天啊,杨贵妃杨玉环啊,她们都是除了漂亮以为,都有一个共同得特征,就是丰满。所以,唐代得造像都有圆润丰满这样一个特点。等一下到龙门石窟以后,大家可以找一下,脸庞,肩膀,身材浑厚,圆润得那种就是唐代典型得造像,而北魏,则以瘦为美,北魏造像>得特别是:瘦骨清风。所以高高瘦瘦得,很清秀得那种就是北魏得造像。在这里,我已经清楚得讲过了,所以到了龙门以后呢,我要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能否分得出唐代和北魏得造像。龙门石窟是我国古代莫北人民智慧得结晶,艺术实践得结果,堪称我国雕刻艺术宝库,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佛教,雕刻,服饰提供了极为丰富得资料,它是佛教流传到我国后,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得典范。;那么,千千万万佛像是何人所谓呢?他们又为什么要雕像造佛呢?事实上,绝大部分得洞窟都是皇帝为自己营造得功德窟,龙门石窟<大规模营建于北魏和唐代,那时佛教兴盛,帝王将相们深信“轮回报应”,“造佛得佛报”。于是他们不惜花费大量得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父母,亲朋好友营造公德窟,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统治者出于政治上得需要,利用佛教从思想意识上统治人民。通过开凿扩大石窟来宣扬佛教。第三个原因,开凿石窟得风尚是沿袭佛教发源地之一得古印度而来得。在中国北方,石窟得开凿路线基本上是沿丝绸之路而来得。这也是佛教传入中国得一跳主要路线。

  2、大家好,孔夫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我正是怀着这种心情来接待各位朋友的到来的。

  洛阳,是中外闻名的历史名城。她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为使各位来宾在洛阳期间能对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文化和古迹有进一步的了解,在乘车去景点参观的途中,我将洛阳的历史及龙门石窟的大致情况,向大家做简单的介绍。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中游的南岸。因地处洛河北岸而得名,意为洛水之阳。

  洛阳在历史上曾是众多朝代建都的城市,素称“九朝古都”。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洛阳曾长时间地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今天,我们去参观的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便是众多的文物古迹之一。

  龙门石窟,在洛阳市南郊的龙门山口处,距市区125公里,从北魏太和十九年开凿,迄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它和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岗石窟,共同组成我国著名的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龙门,在春秋战国时期称“伊阙”,香山(东山)与龙门山(西山)东西对峙,伊水从中流过,形成一座壮丽的门阙。后因处于隋唐帝国之南,又称龙门。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直,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用以藏身或贮藏食物和东西。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已利用天然石洞描绘动物形象和生活情景,然而以石窟寺的现象出现并作为佛教信徒、僧侣礼佛和修行的场所,却是在古印度兴起佛教后出现的。

  由于山林的幽静、神秘、石窟的冬暖夏凉,依山雕凿石窟比用砖石筑的寺院便利耐久,所以在古印度出现了集建筑、绘画、雕凿艺术之大成的石窟寺。这种石窟寺艺术,随着僧侣的传教活动传入我国的边疆和内地,同我国民族特点和传统的各种艺术技法风格融合交汇,成为我国的一种特有的雕刻、彩绘工艺。我们今天要看的龙门石窟就是我国众多寺群中的瑰宝之一。

  龙门石窟群的雕刻,除了前面所说的有利条件外,还有个不可忽视的自然条件。伊水两岸的山崖都属于古生代寒武纪和奥陶纪的石灰岩层。其石质坚硬、结构紧密,不宜风化和大面积脱裂,很适合于艺术造像,与其他砂岩石相比,有着宜于保存的有利条件。

  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是继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岗石窟之后由皇室开凿的又一大型石窟寺群,建于北魏太和年间,先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延至清代。前后400多年。其中大规模、有效率的营建约计150年左右,分别出现在北魏(占40余年)和隋唐(约占110年左右)时期。龙门石窟的大大小小的佛龛、石像沿伊水两岸星罗棋布的在龙门东西两山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

  各位朋友,我们在龙门石窟参观约用15—2小时的时间,在此,我们每分钟可以看到1000余尊大大小小的佛像。据1962年龙门文物保管所统计,两山现存窟龛2100多个。大小造像10万余尊,佛塔40余座,造像题记碑文约2870多块。造像以北魏(东魏、北齐)、隋、唐为主。北魏约占百分之三十左右,隋唐占百分之六十左右。龙门石窟最大造像为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龙门石窟群,大部分集中在伊水西岸的崖壁上,其中有7个大型洞窟。因龙门东山的岩层比西山的薄,不便雕凿大型造像。在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洞窟具有代表性的是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隋代作品的代表是宾阳南洞。唐代具有代表性的洞窟有:潜溪寺、宾阳北洞、万佛洞、奉先寺等。

  龙门石窟造像,既是历代劳动人民和艺术家无穷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又是外来文化和我国文化结合而成的一朵奇葩。这些雕刻匠师,承担着为神佛和帝王造像的使命,却又大胆地突破了宗教和礼教的“仪轨”束缚。在雕刻过程中融进了大量的现实生活,活生生表现了各种人物造像的动人情景。如喜悦、慈祥、威严、矜持、苦痛,以至作为至高无量主宰的佛之庄严肃穆,胁侍人和供养人的虔诚宁静,无一不是艺术家们对现实的“人”的深刻观察,运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加以高度概括集中的结果。真可谓是在雕刻艺术上将佛祖和人表现的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而构思布局的完整,气势的贯注,整体的坚实有力,性格变化的多样,面部表情的生动逼真,衣纹线条的流畅优美等等,更是在千百年艺术实践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借鉴外来文化,在技法、风格上精心创造、大量创新、突破传统、刻意经营的结果。富有才华的古代工匠和雕刻设计艺术家,面对光秃的悬崖峭壁,运用着简单的锤凿,雕出如此巍峨壮观又精工细致的群体佛像,这在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确实令人叹为鬼斧神工。

  龙门石窟象一个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大博物馆,为我国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医药等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资料。

  好了,各位朋友,我们已来到了龙门石窟,现在请大家下车,跟我走,去参观石窟。在参观石窟的过程中,我给各位朋友重点讲解一下龙门石窟种的几个主要洞窟。

  (在潜溪寺)

  这是潜溪寺,它是我们进入龙门西山北端第一个大石窟。潜溪寺洞高、宽9米多,进深近7米,建于唐代初期,距今约1300多年的历史,因在凿洞时地下有源源不断流出的溪流而得名。据说唐代有位叫李潘的宰相曾在此建过别墅。清代时洞外修建有木构窟檐等建筑物,所以又称“斋拔(fú)堂”。窟内洞顶漕进为一朵潜刻大莲花,洞内所供主像为阿弥陀佛,佛身高738米,面额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例匀称。神情睿智,整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特别是南壁的大势至菩萨,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与主佛造像为龙门石窟唐代石雕中最优美的两尊。洞内前侧两壁各雕一护法天王,高颧大目、体魄雄壮、孔武有力、身披销甲,是唐代高级武将的形象。踩在脚下的夜叉,也塑造的十分生动传神。

  (在宾阳洞)

  我们通过潜溪寺后,在路旁右侧有一敞口石龛,正壁上嵌有一块宋代陈挎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草书石匾。这是北宋道士陈传所书。那末,陈传又是神末人呢。他是一个仕途落魄,以隐居修行而深得帝王赏识的传奇式人物,先后在武当山、华山等地修炼。我们看过石匾,南行数十步,进入一座幽静的院落,院中有并排坐西向东三座石窟,即宾阳三洞(中洞、北洞、南洞的俗称)。以中洞为代表,中洞在北魏时称灵岩寺,明清以后才改称宾阳洞,传说是根据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之字(洞宾)和号(纯阳)的末两字相加而命名的。此洞从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就是公元500年开始雕凿到正光四年,即公元523年6月完工,历时达24年之久,用工802366个。宾阳三洞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寻为宾阳盖寅宾日出之义”,即朝阳或向阳之意。虽宾阳洞耗费工时金钱如此之多,但三洞的全部工程并未结束。延昌四年,就是公元515年宣武帝崩。年仅7岁的孝明帝(元诩)即位,其政权实握在他母亲胡太后手中,由于宫廷发生内乱,故宾阳的雕刻工作实际停止。所以北魏皇室经营的大型洞窟—宾阳三洞,实际上只完成了一个宾阳中洞。而南北两洞则由以后的隋唐两朝完成的。宾阳三洞是由三个朝代雕刻成的,所以所雕的佛像在造型和表情上各有不同。那末如何辨别呢?请大家跟我来,我先从宾阳中洞给各位讲。

  宾阳中洞是一座三世佛窟。北魏由于受“法华经”影响较大,除了信仰释迦、多宝外,还信仰的对象便是三世佛了。在龙门石窟仅此一例。宾阳中洞高98米,进深和宽均为1110米。正面是以释迦牟尼佛像为主的五尊雕像。释迦结中国跌坐(为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两脚交结,脚背挨着左右股上),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通高84米,面部清秀、神情饱满、高鼻大目、微露笑意。左手向下屈三指,右手向前仰伸,这种手势表示说法印,本尊坐前有两只昂首挺胸、姿态雄健的石狮。胸毛左右分向后披,这是北魏雕刻狮子的特征。释迦左右侍立着二弟子、二菩萨(左文殊、右普贤)。二菩萨含睬若笑、温雅敦厚,给人以亲切感。南北两壁还各有造像一铸,都是一佛、二菩萨,着褒衣带袈裟,立于覆莲座上。在宾阳洞诸像的后座上,雕饰着众菩萨、弟子闻法浮雕像。窟顶做琼隆形,中央雕刻着重瓣大莲花构成的莲花宝盖,莲花周围有八个伎乐和两个供养天人。我们称供养天人为飞天。飞天在佛教艺术中被称为“香音神”,是能歌善舞、满身香气的美丽仙人。这就是《法华经》中所述的“诸天伎乐,百千万神,于虚空中一时俱作,雨众天华”的场景。中洞内前壁的南北王侧,自上而有四层精美的浮雕。以前游人可以进去看。现在为保护这些珍贵的文物不再受到侵坏,所以在洞前加铁栏杆。希望各位朋友能够理解。

  达·芬奇:

  《岩间圣母》是达·芬奇创作的最有名的代表作。他是一位天才,他一面热心于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研究如何用线条与立体造型去表现形体的各种问题,另一方面他也同时研究自然科学,为了真实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广泛地研究与绘画有关的光学、数学、地质学、生物学等多种学科。他的艺术实践和科学探索精神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人类智慧的象征,他的逝世是对全世界的一个伤害。其代表作还有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

  达芬奇在刻画前景人物、特别是围观的群众时,色调幽暗,让形象从阴影中闪出,一反 15 世纪绘画明晰透露的特点,力求幽微含蓄,在艺术手法上形成他独创的烟雾状色调。

  达芬奇精通人体解剖学、透视学,造型精准,画面色彩多成中性色,画风凝重。达芬奇的素描手稿极具研究价值,他一生完成的作品不多,但几乎件件都是不朽的名作。他的作品中多体现出智慧、深邃、严谨的气息。他的作品自始至终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并特别善于将艺术创作和科学探讨相结合,在世界美术史上堪称独步。他的笔记中涉及科学研究的范围极其广阔,从物理数学到生理解剖,几乎无所不包;他在技术方面的创造发明遍及民用、军事、工程、机械等各方面。达芬奇具有广博的学识和高超的艺术技艺,充满了科学的精神和哲理的思考。

  米开朗琪罗:

  代表作《酒神巴库斯》、《哀悼基督》,1501年,他回到佛罗伦萨,用了四年时间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大卫》。1508年,他又奉命回到罗马,用了四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1513年,教皇陵墓恢复施工,米开朗基罗创作了著名的《摩西》、《被缚的奴隶》和《垂死的奴隶》。

  米开朗基罗代表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的最高峰,他创作的人物雕像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了无穷的力量。他的大量作品显示了写实基础上非同寻常的理想加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象征。他的艺术创作受到很深的人文主义思想和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常常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和浪漫主义的幻想,表现当时市民阶层的爱国主义和为自由而斗争的精神面貌。米开朗琪罗在艺术作品中倾注了自己满腔悲剧性的激情。这种悲剧性是以宏伟壮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他所塑造的英雄既是理想的象征又是现实的反应。这些都使他的艺术创作成为西方美术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拉斐尔:

  拉斐尔是意大利杰出的画家,和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并称文艺复兴时期艺坛三杰。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拉斐尔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显露出其非凡的天才。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圣母的婚礼》、《带金莺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西斯廷圣母》、《福利尼奥的圣母》、《椅中圣母》、《阿尔巴圣母》等

  在拉斐尔所处的年代,流行一种新柏拉图主义的哲学思潮,既主张美是不生不灭的永恒,也在艺术中追求理想美的创造。而在人文主义大师们的艺术创造中,更为重视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他们在艺术描绘的一切美中都具有现实美感。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拉斐尔极善运用曲线塑造形象,人物的组合、体态、衣着、褶纹都以长短不等的各种曲线构成,给观赏者以丰满、柔润与高度和谐的完美之感。

福建三明小竹子单骑摩托旅行海南岛和中越边境沿边公路

很早就有想法要跑这样一个中等时间的长途,但苦于没有长假可休,原本是想跑郭亮的,也顺路看看久未见面的重庆试驾时D组的河南摩友,但传回的信息说是郭亮的风景要四、五月份时最好,且现在天气也冷了,跑北边可能也不是明智之举,所以挺进中原的计划只能下次再付诸了,即决定改道海南岛和中越边境沿边公路。因为时间关系,摩旅沿边公路路程设计时也只能跑一半段意思下了,向往已久的德天大瀑布也只有待以后的夏天的某个日子再去了。摩托旅行本来就是很坚辛的,独行就更不容易了,独行的自由、随意会被全程的孤独、寂寞包围,好在风景在路上,摩旅时看风景的心情有时也会有别样感受的。不管目的地怎么样,出发就好,跑了就愉快、就开心啦。摩旅出发啦!

路书:

16天行程

福建三明-永安-朋口-新泉-上杭-蕉岭-梅州-兴宁-龙川-灯塔-河源-惠州-龙岗-塘夏-长安-虎门-南沙-中山-古镇-江门-开平-恩平-阳东-阳江-阳西-电白-吴川-湛江-麻章-岭北-雷州-徐文-北港码头(火车轮渡)(徐闻-海口66元)-海口-屯昌-琼中-五指山-三亚-琼海-海口(海南岛中线进、东线出)-北海(轮渡,海口-北海120元,晚六点发船,乘坐一整晚,第二天早晨到北海,每天仅一班船要算好时间。)-钦州-防城-东兴--那良-那桐-板八-那梨-那马-爱店-友谊关-凭祥-宁明-南宁-宾阳-台山-大塘-柳江-柳州-鹿寨―荔浦-阳朔-恭城-灌阳-道县-双脾-芝山区-祁阳-常宁-耒阳-郴州-宜章-汝城-崇义-上犹-赣州-于都-瑞金-长汀-清流-明溪-三明。

第二天:龙川-灯塔-河源-惠州-龙岗-塘夏-长安

从惠州开始就进入禁摩地域了,原先在设计线路时以为东莞城市禁摩,从边上过应该没有问题,可是错啦,东莞的全线禁摩,连乡镇都禁的,象龙岗、塘夏、长安、虎门都是禁摩的,在被警察和联防队员抓了多次后,做了无数的解释,并把单反相机多次拿出,据此说明是过境的游客,是骑摩托车旅游的,最终皆能放行,但历尽艰辛,经常在自行车道上慢游,时速不会超过15公里。禁摩真是害苦了摩托旅行者,禁就禁吧,过路、过境的摩托车怎么办呢?这是连抓车警察都弄不明白的问题啊。最多一次有三个联防队员,两个警察四面八方包抄过来,直接拔车钥匙,好象摩旅也象犯罪一样,真不可理解。禁摩区的摩友玩车环境可见多么的不容易呀!

禁摩最厉害的地方,最厉害的是明天到过虎门渡口的路上。

其实,长安、虎门、南沙都是禁摩的,摩托车几乎没有,到了中山,摩托车才多了起来,但广东道路过桥、过路费收费2-4元,有的还有交通局的工作人员监守收费,不给还不行。我的经验是,绿色通道处有人把守时还是乖乖走车道交费吧,跟在本地车后也会叫你补交的,出门在外少点麻烦啊!绿色通道处无人把守,就冲过去吧,能省就省些吧。但能冲的好像不多,在广东这么发达的地方。

从徐闻或海安可以坐轮渡往海南岛,徐闻右拐是火车轮渡,定时发船;海安是汽车轮渡,要等汽车上满了才开船,所以开船时间不定。我觉得火车渡更正规点,人过渡40元,车过渡16元,还登记行驶证,警察还登记身份信息,还查验随身行李。汽车渡就乱了,人车直接收80元是常事,而且,船上泡面每筒7元,开水还不大开,火车渡才6元,开水还行。问询回答也好。上船前先买好泡面、火腿肠、卤蛋能省些米。

海南岛给我的印象只是想跑跑中线的湾道和看看东线的风景,同在海边福建生活的我,上月又刚去霞浦海滩露营过,海边已经没有多大兴趣了,主要看看热带风光就足了,所以选择中线进,东线出,没有走高速,总体路还行,住在亚龙湾,便宜,旅游城市各地美食不少,饮食应该没有大问题。这次春园(源)没有找到,海鲜大快朵颐没有实现。

这是一个好景点,在快到五指山的路上,跑快了可能看不到,而感受她,能在竹下听到泉语,那是你的造化了。竹下听泉要有意境的,你想多少浪漫就有多少浪漫。

竹下听语,泉在诉说,高山流水。人生如梦!

大东海位于三亚市的榆林港和鹿回头之间。月牙形的海湾,辽阔的海面晶莹如镜,只见白沙融融,阳光、碧水、沙滩、绿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热带风光图画。"水暖沙白滩平"早已使大东海蜚声海内外,成为冬泳避寒胜地,也是三亚开发最早、最成熟的海滨度假区。这可是三亚市区内免费的海滨景点哦!

在大东海玩,不要在大东海消费,那里消费贵的离普,自助快餐都要88元一位,其它可想而知了。

大东海公园里有专人看的停摩托车的停车场,头盔都可以代看,每位2元,时间到晚7:30。很方便摩托旅行时,携相机游玩。注意不要消费,包括纪念品也不要在这买。

重点是海口-北海,坐船省时间也省路程,但因为时间没有计划好,赶到海口时只有到海安的船正准备开船了,北海船要等明天晚上才有,所以直接过汽车渡过渡到海安到徐闻住宿,第二天可直接进入沿边公路。这是计划不如变化的意外情况发生就是变化的故事。如能直接坐船到北海还可以省一天的时间。所以人算不如天算,有许多时候出行还是要多留预备时间,以便随时调整。等时间肯定是没有意义了,如遇烂路,选择改便线路或选择路景好的路跑,不失为正确的选择。有艳遇应该可以等的吧?

东线路好,跑高速可能没有意义的。

海南岛旅游其实海的关系占很大比例的,对北方的人们来说,吸引力应该是很大的,福建也有很长的海岸线,海滩不比海南岛差,比如霞浦,

对我来说热带风景和特殊的风光才是我所注意的。东郊椰林也是好景点,可惜不是季节,椰果没有成熟,风景就有所欠缺了,待以后有机会在看了。博鳌也是好景点,但我更喜欢自然景观,所以也放弃了。

每次出游,风景在路上,景点重点选择一二,主要自然景观,适合摩托旅游最好,免费景点或能逃票的景点最佳,要遍尝各地美食,特别是特色小吃。其它爱好自行选择了。

海南岛给我的印象不错,海南人没有什么接触,但不像网上说的那么差,有点东西自己注意就可以了,倒是在沿边公路一个人跑到时候,却感到了害怕,第一次感到越跑越怕的感觉,这在以前的摩旅中是不曾见到的现象。也许是边境的关系,也许是对越反击战的故事看多了点的原因。

防城区地处广西南部,东南濒临北部湾,西北背靠十万大山,东南与越南接壤,处在大西南地区出海通道上。防城区地处防城港市中心位置,北通南宁,南至防城港,东接钦州,西南达中越边关东兴,与越南山水相连,位于中国西南与东南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是大西南地区出海通商走向世界的门户、窗口和交通枢纽。南防铁路、钦防高速公路贯穿境内。

广西沿边公路有着“中越边境长城”之称。起于东兴市竹山村,终于百色那坡县弄合村,与云南省富宁县相连,途经与越南接壤的东兴、防城、宁明、凭祥、龙州、大新、靖西、那坡等8个县(市)。

广西于2000年8月开始在位于中越边境的8个县(市)修建沿边公路,目的是全面改善边境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这条路按照尽量贴边的要求修建,多数地方跟越南方隔山相望,距离国境线最近的地方只有几百米。

广西沿边的8个县(市)共有103个乡镇与越南毗邻,陆地边境线长1020公里,大多为崇山峻岭,两国边民素有“互市”的传统。当地官员表示,随着这条路的全线通车,广西边境一带的边贸、旅游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宁明县爱店镇成立于1992年3月,位于中越陆地边境公母山下,与越南谅山省禄平县接壤,边境线长达255公里,东兴至那坡沿边公路贯穿其间。爱店为国家二类口岸,是我国西南经济板块通往东南亚的陆路效能要道。

花费多少是看个人的选择啦。

一般油钱、修车钱是没有办法省得,比如我的夜鹰,100公里油耗343升,这次跑了5300多公里,34353639=1162元,修车打气花费36元共1200元左右。住20-90元/天,吃20-120元/天,还有其它如门票、演出票、过桥过路费、生病买药等少花就省,多花就看个人啦。其它兴趣花费就另外算啊。

一般准备每天120-190元为妥,还要有备用应急(最好是卡)。

实际每天100-150元就足了。如果你的车排量是125的,油费就可以省出不少的米啊。

  ■姓氏源流

  顾(Gù 顾)姓源出有三:

  1、出自己姓,为夏朝时昆吾氏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和《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所载,相传帝颛顼有个孙子叫吴回为祝融黎之弟,也为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六个儿子,其中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今河南省许昌东),后代便是昆吾氏。夏朝时,昆吾氏有子孙被封于顾国(今河南省范县东南),世称顾伯,是夏的重要同盟国之一。夏末顾国被商汤攻灭,散居各地的顾伯子孙便以国名为姓,称为顾氏。

  2、出自姒姓,为越王勾践的后裔顾余侯之后代,以祖上封号为氏。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顾氏谱》等所载,相传,大禹死后葬于会稽,他的儿子启在山上建立宗庙祭祀他。夏帝少康后来又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建立越国,建都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其后人以国名命氏,称为越氏。春秋末年,越国常与吴国交战,公元前494年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后终于公元前473年攻灭吴国,并向北扩展,成为霸主。战国时公元前306年为楚所灭。经秦至汉,传至勾践的7世孙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省北部和浙江省南部地区的闽越族首领,因助刘邦灭项羽有功,受封为东海王,因都城在东瓯,俗号东瓯王。后来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其封号的第一字为姓,称为顾氏。史称顾姓正宗。

  3、出自小数民族有顾姓或他族改姓顾氏:

  ① 满洲姓伊尔根觉罗氏自礼部尚书顾八代始,子孙以顾为氏。

  ② 裕固族顾令氏,汉姓为顾。

  ③ 锡伯族郭尔佳氏(亦作顾尔佳氏),汉姓为顾。

  ④ 今蒙古、壮、回等民族均有顾姓。

  得姓始祖:顾摇。为越王勾践七代孙。上古时代,大禹死后葬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夏帝少康后来把庶子无余封在会稽主持禹的祭祀,并在该地建立了越国。春秋末年时,越国常与吴国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灭掉越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刻苦图强,最终战胜吴国并成为霸主。经秦至汉,下传勾践七世孙摇,摇曾担任过分布在今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地区的闽越首领,因助汉灭项羽有功,于汉惠帝三年受封为东海王。后来摇封自己的儿子为顾余侯,子孙留居会稽,其支庶子孙以封爵为氏,称顾姓。他们尊顾摇为顾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综上所述,顾姓分为两支,一为北顾(指发祥于河南省范县的顾伯后裔),一为南顾(指发祥于浙江省绍兴的顾摇后裔),顾姓在得姓以后,北顾发展不及南顾。春秋战国时期,两支顾姓发展缓慢。有资料表明,南顾得姓后不久就成为会稽一带的大姓,汉魏六朝时与陆、朱、张合称为会稽四姓。汉时,有会稽大孝子顾翱,因母喜食菱白,而徙居太湖湖畔。至南朝梁时,会稽人顾欢是著名征士,其子孙后迁金华,又由金华迁居天台,发展成为强宗大姓。当地的一些山水地名,如顾儒岭、欢溪等,皆是由他而来。由于顾姓主要发源和发展于会稽,所以在历史上会稽也被当作顾姓的著名郡望之一。此外,这支顾姓中后来又有人西迁武陵(今湖南省常德),并在当地迅猛发展,武陵也因此被尊为顾姓的另一大郡望。三国至唐代,顾姓一直是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以后,由于官职调迁,避兵火之乱等原因,顾姓不断地向南北各地播迁。明初洪武年间,顾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地。有资料表明,明代中叶时,顾姓不仅分布于安徽、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地,而且在北方的山东、山西、陕西、河北、内蒙等地也有顾姓人居住。明末至清中叶时,有闽粤之顾姓渡海赴台,进而播迁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逃台湾,则有不少江浙顾姓人随往。但是,综观顾姓家族史,从古至今,顾姓的发展繁衍中心却一直在今江苏、浙江一带。如今,顾姓在全国分布甚广,尤以江苏、浙江等省为多,上述两省之顾姓约占全国汉族顾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顾姓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十一位的大姓,在台湾则未列入前一百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五。

  ■历史名人

  顾 雍:三国时东吴吴郡吴县(今属江苏省)人,出身为江南士族,累官至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知人善任,吏民归服。

  顾 况:字逋翁,苏州人,唐朝诗人。至德二年进士。德宗时官秘书郎,他善画山水,其诗同情人民,针砭时弊,。李泌做宰相时,他迁著作郎,泌死,他作《海鸥咏》一诗嘲诮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参军。后隐居茅山,号“华阳真逸”。顾况与元结同时而略晚。他也是一个关心人民痛苦的新乐府作者。作诗能注意“声教”而不仅仅追求“文采之丽”(《悲歌序》)。他根据《诗经》的讽谕精神写了《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都是讽刺劝戒之作,其中也有直接反映现实的,如《囝》。

  顾 安: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元代画家,曾官至泉州路行枢密院判官。擅墨竹,运笔遒劲,用墨润泽,自成一家。

  顾 璘:明代官吏,文学家,官至刑部尚书。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著有《浮湘集》、《山中集》、《息园诗文稿》等。

  顾 城:北京人,当代朦胧诗的代表诗人。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次年回京在厂桥街道做工。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 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2年获德国DAAD创作年金,在德国写作。1993年10月8日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

  顾 文:生于1952年,1982年广西民族学院中文专业。曾从事教学、编辑工作,任杂志《美人鱼》、《珊瑚》副主编、主编,创办《北海政治协商月报》。1998年任北海市民革委员会主任委员至今。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学会广西分会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广西分会副主席,北海市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政协北海市常委,广西区政协委员,北海市主任委员。先后出版个人著作8部,包括散文诗集、寓言集、儿童文学集、人物专访等,多次获全国、省、地市奖项。

  顾野王:字希冯,南朝梁陈时吴县人,训诂学家、史学家。出身世家,幼好学,聪颖超群博览群书,遍观经史,又精记默识,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无所不通。梁武帝时,任太学博士等职,入陈,任国史博士,掌国史,主修梁史,后迁至黄门侍郎。他工诗文,善丹青,擅长人物,尤工草虫。著有《玉篇》,为我国文字训诂学重要著作,收字比《说文解字》多出6000个,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为后代楷书字典品编写奠定了基础。著有《玉篇》三十卷。另有《舆地志》、《通史要略》等,均佚。

  顾恺之:晋陵无锡(今属江苏省)人,东晋画家。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他和师法他的陆探微并称“顾陆”,号为“密体”,以区别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的"疏体"。他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卅八年的进士,官拜尚宝丞,告老还乡,宦囊甚丰,盾万竹山居东面的空地尚多,于是拓宽来开辟一座池塘,哪知此地本来就是池,有掘出来的一块石碑为证。

  碑上刻的是“露香池”三字,而且是赵子昂的手笔。因此,顾名世将万竹山居改名“露香园”;那座池塘当然一个其旧,依然叫做“露香池”。顾名世的姬妾很多,其中有一个姓缪,她在京城的时候,学会了刺绣,而且是宫中传出来的诀窍;缪姨娘在这方面有天才,更加改良,益见精妙。五色丝线擘,细针密缕,颜色由浅入深,浑然一体,配色之美,更不在话下。最见特色的是,顾绣以针代笔,以丝线作丹青,以名迹作蓝本,山水、人物、花鸟,无不气韵生动,工细无匹,当时称为“画绣”。缪姨娘曾经仿绣赵子昂的“八骏图”,董其昌认为即使是赵子昂本人用笔,亦未见得能胜过她,又绣过一幅“停针图”,真是穷态极妍,而且无法分辨是画、是绣;后来由扬州的一位盐商,拿一个汉玉连环,及南唐名家周癙作画的一幅美人图交换了去。

  顾宪成:明代江苏省无锡人,人称东林先生。曾与弟允成和高攀龙等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为三君。他们议论朝政人物,并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形成一个集团,可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就是历史上的东林党。

  顾贞观:字华峰(1637-1714),号梁汾,清代江苏省无锡人。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为内阁中书。喜填词,与纳兰性德交情甚笃。词善抒情,真挚委婉,有与陈维崧、朱彝尊“称词家三绝”之誉。著有《弹指词》。

  顾炎武:清代大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为我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学者之一。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顾祖禹: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历史地理学家。他所著的《读史方舆纪要》一书,记叙了历朝疆域、政区的演变,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名著。

  顾光旭:字华阳(1731-1797),号晴沙,又号响泉,江苏省无锡人,清代官吏、学者。官甘肃省甘凉道。工书、善诗文。著有《凉溪诗钞》、《响泉集》等。

  顾品珍:云南省昆明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1921年,任滇军总司令,驱逐唐继尧。后被孙中山任命为云南北伐军总司令,次年被杀。

  顾正红:江苏滨海人,工运领袖。1925年他带领上海内外棉纱厂工人代表进厂交涉,被日本资本家枪杀,成为“五·卅运动”导火索。

  顾祝同:字墨三(1892-1987),江苏省涟水人。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毕业。曾任粤军参谋、黄埔军校教术官兼管理部主任,为黄埔系高层骨干。历任教导团营长、副师长战军长,洛阳行营主任、江苏省主席、重庆行营主任兼贵州省主席、西安行营主任,先后参与东征、北伐、军阀混战,“围剿”红军。抗战期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兼江苏省主席,奉蒋介石密令,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后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陆军总司令、参谋总长。去台后,兼代“国防部长”。1950年任“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59年调任“国防会议”秘书长,至1967年重返“战略顾问委员会”,1977年回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顾维钧:上海嘉定人,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期外交家。历任欧美各国公使。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据理力争,使日方归还中国山东半岛主权。后历任北洋政府外交总长、财政总长和代国务总理。1932年以后,历任国民党政府外交部长及驻国联和联合国代表。1956年转海牙国际法庭任职。在他侨居美国期间,他仍怀念嘉定。据称他遇到凡是人过上海的人,都要问及嘉定。有次当姨甥谈及嘉定时,他精神振奋地绘了一张嘉定地图,图中有嘉定有名的古塔和孔庙,然后又绘了一条东西大街,在街西端写“西门”就说他家在西门。顾维钧绘画,落款常写“亭林顾氏”,他是念念不忘故乡的情结。

  ■郡望堂号

  1、郡望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省大部分及福建全省。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武陵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义陵(今湖南省溆浦南)。相当今湖北省长阳、五峰、鹤峰、来凤等县,湖南省沅江流域以西,贵州省东部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龙胜等地。

  2、堂号

  三绝堂:唐朝顾恺之,才绝、画绝、痴绝(痴是专心画画,好象呆子),时人称他有三绝。

  此外,顾姓又以:“会稽堂”、“敦叙堂”、“怀远堂”、“裕昆堂”、“永思堂”、“格思堂”、“凝薇堂”、“忠考堂”、“武陵堂”等为其堂号。

  ■宗族特征

  1、顾姓历史名人大多出自南方,尤其是江苏。因为综观顾姓历史,其发展繁衍中心一直均在江浙一带,顾姓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姓氏。

  2、顾姓多学者、文学家,但有一特点,即大多与政治有瓜葛,非纯粹之学问家。

  3、顾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据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顾廷瑞等修《顾氏家谱》所载,江苏顾姓一支字行派语为:“明世泽万里,安国启贤良。”

  ■顾姓宗祠通用对联

  〖顾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武陵世泽;

  文献家声。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顾姓源出姒姓,望出武陵。下联典指明·顾大猷,搜集国家掌故,条陈时政,著书数千卷。

  东林讲学;

  虞部修文。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无锡人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世称东林先生。万历年间进士,官户部主事,因收疏触怒了执政大臣,贬桂阳州判官,后升至吏部郎中,又因忤逆神宗被革职还乡,与弟弟顾允成和高攀龙等人在东林书院讲学。和赵南星、邹元标号称“三君”,议论朝政人物,得到部分士大夫的支持,后被权臣魏忠贤指为“东林党”。著有《小心斋札记》、《泾皋藏稿》、《顾端文遗书》等。下联典指唐代池州人顾云,字垂象,有文名,与杜荀鹤、殷文圭友善。咸通年间进士,任淮南节度使高骈的从事,后退居霅川,闭门著书。大顺年间,参与修《宣懿僖三朝实录》,书成,加官虞部员外郎。另著有《凤策联华编》、《昭亭杂笔》。

  礼崇文伟;

  声蔚豫章。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吴人顾综,字文伟,官至尚书令。明帝曾行三代(指夏、商、周)之礼,引顾综为三老(古代为代表尊养老人,设三老五更各一人,都是年老、经验丰富的退休官员,皇帝把他们当做父兄奉养)。下联典指三国时吴国吴人顾邵,字孝则,博览书传,与舅父陆绩齐名,孙权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官豫章太守,以善为教,在任五年,社会风气为之一新。

  名兼三绝;

  学擅五经。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字长康,晋陵无锡人,曾任桓温及殷仲堪的参军,义熙初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多才多艺,工诗、赋、书法,尤其精于绘画,曾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多作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禽兽、山水等,画人注重点睛,在建康瓦棺寺绘《维摩诘像》壁画,光彩夺目,轰动一时。后人论述他作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著有《论画》、《魏晋胜流画赞》、《画云台山记》,其中“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下联典指南朝梁、陈之际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字希冯,吴郡吴人,七岁开始读五经,九岁能写文章。原在梁做官,入陈,官至光禄卿。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玉篇》(字书)三十卷。另著有《舆地志》、《符瑞图》、《分野枢要》等。

  姿推三绝;

  扇藉一挥。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顾恺之。下联典指晋·顾荣为丹阳内史以白羽扇指挥军队,击溃敌军。杨修云:“羽扇一挥风偃草,策勋多藉顾丹阳。”

  行己有耻;

  博学于文。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之际的思想家、学者顾炎武(1613-1682)自题联。顾炎武,初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世称亭林先生。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各地风俗、方物、地理等甚详,为研究古代经济及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另有《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

  传经耆硕;

  工画横波。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清·顾栋高事典。下联典指清·顾横波事典。

  -----------------------------------------------------------------

  〖顾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长庚有三绝;

  华玉列四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晋画家顾恺之(约345-406),字长庚,无锡人。多才艺,工诗赋,书法,尤精绘画。多作人物肖像,注重点晴。其《论画》等书中论点,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很大。有“才绝、画绝、痴绝”之称。下联典指明代文学家、刑部尚书顾嫾(1476-1545),字玉华,吴县人。少有才名,以诗风调胜,与同里陈沂、王韦号为“金陵三俊”。后宝应、朱应登起,时称“四大家”。有《浮湘集》、《中山集》、《息园诗文稿》等。

  鹤从珠树舞;

  凤向玉阶飞。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顾炎武撰题联。

  -----------------------------------------------------------------

  〖顾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名有传胪之次;

  功高开国之初。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人顾天俊的事典。下联典指明代大都督同知顾时的事典。顾时,字时举、濠人。从太祖渡江,破张士诚,定山东、河南、取元都,转战山西、陕西,并有功,封济宁侯。

  -----------------------------------------------------------------

  〖顾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思远长寿两轮甲;

  宾阳算学第一家。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梁代散骑侍郎顾思远,钟离人。年一百一十二岁,家贫阙养,行役部伍中。北徐州刺史萧映见而异之。召赐食,食兼于人。载还都。召对,与言往事,多异所传。擢散骑侍郎,赐以俸宅,朝夕进见。卒年一百二十岁。下联典指清代康熙举人顾陈垿,字玉停,号宾阳,镇洋人。官行人司行人。性侃直,学宗程朱,坚韧不移。精算学、乐律和医学。康熙时以算学应试列第一,称“算状元”。有《钟律陈数》等。

  只存百尺松筠操;

  哪惜三春桃李颜。

  ——清·顾汗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河南巡抚顾汗自题联。顾汗,字伊在,吴县人。号芝岩。康熙进士。累官巡抚,坐事罢。后起历宗人府丞。有《凤池园集》。

  睡狮猛省天下晓;

  卧龙惊起雨中春。

  ——清·顾君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末清初顾姓名人顾君复自题联。

  万事莫如为善乐;

  百花争比读书香。

  ——清·顾炎武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乾隆进士顾光旭自题联。顾光旭,字华阳,无锡人。官甘肃甘凉道。工书,善诗文。有《凉溪诗钞》、《响泉集》。

  -----------------------------------------------------------------

  〖顾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人品高华,史分金箭;

  天姿秀异,家号麒麟。

  ——佚名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晋代尚书仆射顾众的事典。顾众,字长始,吴人。下联典指晋代尚书令顾和的事典。顾和,字君孝,吴人。幼有清操。咸康中拜御史中丞,曾颏奏左丞贪污百万,付法议罪,百僚惮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明·顾宪成撰顾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吏部员外郎顾宪成(1550-1612)题东林书院联。顾宪成,万历进士。

  ■附录:顾姓典故、趣事

  〖顾雍教子〗

  顾雍教子合理有方。有次孙权出嫁一个内侄女(是顾氏的外孙女),婚宴请了顾雍父子及孙子顾谭(时任位高的,选曹尚书)。当时君臣们非常欢洽,顾谭多喝而醉,醉而起舞不已,无法制止,顾雍内怒,只得留待明日。

  第二日召谭当面严责,道:“君王以忍辱负重为德,臣下以恭敬谨慎为节。当年萧何吴汉都立有大功,但当见高祖皇帝面时都如不会说话似地。你于国家有 什么汗马功劳可言吗?只不过是依靠了我们顾氏门第的资格而受宠用罢了!因何舞得如此得意忘形,虽说是出于酒后,其实还是恃恩忘敬,谦虚不足的坏思想作祟呵,看来败毁吾家族的人必是你了!”说毕,转身向壁而卧,不再理谭,顾谭悔立一旁,足足达一个时辰(两小时),才被祖父遣走。

  -----------------------------------------------------------------

  〖渐入佳境〗

  出处:出自《晋书·顾恺之传》:“恺之每食甘遮,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

  释义:原指甘蔗下端比上端甜,从上到下,越吃越甜。后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

  典故:《晋书》记载,东晋晋陵无锡人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学问渊博,很有才气,曾经给桓温、殷仲堪等人做过参军之类的官。他尤其擅长绘画,当时的名家如谢安等人都非常器重他。顾恺之性格怪异,与常人不同,人们都称他有三绝,即才绝、画绝、痴绝,表现了浪漫才子的豪放不羁。

  传说他喜欢吃甘蔗,但是与常人不一样,嚼食甘蔗时,与一般人先吃主干后吃末稍不一样,总是自末稍吃到主干再往下直至根部。有人对他的这种吃甘蔗法感到很好奇,他则回答说:“渐入佳境。”

  范例: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二回》:“行过了许多亭阁,真是个渐入佳境。”

  -----------------------------------------------------------------

  〖顾恺之以画募捐〗

  顾恺之画画有个怪癖,画成以后,其中的人物往往都没有眼珠,这种样子可以保存多年。人问其故,他回答:“人的肢体完好缺损,而真正传神的地方就在眼睛这里。”

  有一年,都城建康(今南京)城里要修建一座寺庙,主持和尚靠化缘募集不到资金。顾恺之就提出要在一面粉刷好的墙上画一幅佛教著名居士维摩诘的画像,以便向前来观看作画者征集捐款。消息传出,于是人山人海,把寺院挤得水泄不通。最后,顾恺之为维摩诘画像点上眼珠的时候,画上的人物顿时就像活了,观众都赞不绝口。建寺庙需要的资金也就水到渠成了。

  -----------------------------------------------------------------

  〖顾绣〗

  顾绣又名“露香园顾绣”,为明代顾氏的顾名世家族所创,是一种声名卓著的刺绣艺术技法和制品。

  顾名世,明代松江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进士,官至尚宝世丞。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有一妾姓缪氏,善于丝绣,将精湛的技艺带人顾家,于是世代相传、遂成家法,以后顾氏后裔代代相传、技艺绝伦,因此得名;又因为顾名世晚年修筑园林“露香园”颐养天年,因此顾绣又称为“露香园顾绣”。

  据传顾氏绣法得自于皇宫内廷,顾绣的特点是:人针间不容发,擘丝纤如毫毛,加上配色精妙,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顾绣图案题材,以山水、人物、花鸟为主。其中有名的顾绣巧匠有缪氏、韩希孟和顾兰玉。

  缪氏是顾名世的长子顾江海之妾,也是顾绣的创始人。她绣技很高,“所绣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韵”。

  顾名世孙顾寿潜之妻韩希孟,擅长书画、精于女红,将顾绣技艺推向了极致,后人称其绣品为“韩秀”或“韩媛绣”。

  到了清代,顾名世的曾孙女顾兰玉开设刺绣作坊,广收徒弟,传授顾绣技法。从此,吴地民间妇女争相仿制。商人开设绣庄,收购绣品,顾绣之名蜚声海内外。但是由于顾绣讲究意境,须有相当美术根底,所以未能真正普及民间。此后顾绣就逐渐衰落几至失传。

  建国以后,由于对于传统艺术加以重视,几经努力,顾绣终于有所恢复。

  顾绣的传统代表作有《洗马图》、《洛纬鸣秋》、《扁豆蜻蜓》、《鹑鸟》。

  ■顾姓迁徙史

  顾氏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大姓,它主要发源手浙江省境的会稽(今浙江绍省兴市)。从四千多年前开始,顾氏族人就主要繁衍迁徙于今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一带。他们的先祖为越王勾践。自三国顾姓崛起,直至隋唐,顾姓就一直是我国江东四大姓之一。唐代以后,顾氏仍是江苏、浙江两地一个有名望的大姓,尤其是江苏一带。因此,顾姓历代名人多出自南方,而且世代繁衍,逐渐遍布全国各地。

  ■顾姓家谱文件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一 (民国廿二年敦叙堂木活字本 八十卷)目录上古传系 先世传系 大宗统系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二 受姓缘始 谱系考异 十八英贤赞 十八英贤记略 三十二英贤赞 武陵小史汇编 石函谱传 录苏州府志 希冯公墓碑 希冯公墓记略 金阊希冯公祠碣文 希冯公祠碑记 重修金阊希冯公祠碑记 扎复祭牌给帖 野王公宅墓考 横川志略 野王公祠碑记词 五侯行略 少连公传 逋翁公行略 铭玉公传并墓志铭 题请从祀文庙疏 奏请赐谥疏 进呈扎记疏 奏请复给官诰赐谥疏 惠山祠祝文 端文公祠墓记 泾阳公墓记 锡山潭东西议单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三 像赞 诰敕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四 兰陵顾氏重修支谱序 续修支谱序 兰陵谱序 通宗记略 志达公传并府批 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 甘露城南村 鸿南公分兰陵城后里支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五 丹阳界沟(前后)南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六 程太孺人传 沐分通支(江阴刘家村 西横林 顾家埭 夏港 韩顾村 澄江桥)沐分达支(江阴西门外韩顾村 夏港 李庄后村)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七 □墅墩更正略 文葵派 □墅墩 白界湾 友渔公墓志铭 德昭公传 文光公传 德盛公传 白土庵总派 师道派 澄江□山湾 尤家埭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八 师懋师惠派 长泾南新庄 龙井上 马家湾 师惠师仍溪支 马家湾即祝北五保草荡□ 师盂派 东房桥 师□派 祝塘北桥 寿兴沙 年丰街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九 大章派(西庄 楼下 郑庄港后巷 北头村 费家村 南村 卢港)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 大镐派(姜家庄 凤过庄 奚家村 大河滩 青阳北顾家桥 吴家庄基 高家巷 河湘桥 油车张巷 摇车泾 严家□ 黄桥庄)

  无锡泾里顾氏大统宗谱 卷十一 大召派(南李墅 北李墅 河南住基 杜墅 祝塘南桥 牛腰□荒田里 朱家村

1、 诗集

  《女神》、《长春集》、《星空》、《潮汐集》、《骆驼集》、《东风集》、《百花齐放》、《新华颂》、《迎春曲》;

  2、历史剧本

  《屈原》(已拍摄发行)、《虎符》、《棠棣之花》、《孔雀胆》、《南冠草》、《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武则天》、《聂莹》;

  3、 回忆录

  《洪波曲》

  4、评论集

  《雄鸡集》

  5、专著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研究》、《卜辞研究》、《殷商青铜器金文研究》、《十批判书》、《奴隶制时代》、《文史论集》、《郭沫若文集》(38卷)等。

  6、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年,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年,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年,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年,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年,创造社

  《沫若译诗集》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年,创造社

  《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年,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年,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年,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年,群益

  7、著作书目年份及出版社介绍

  《女神》(诗集)1921年,泰东

  《瓶》(诗集)1927年,创造社

  《前茅》(诗集)1928年,创造社

  《恢复》(诗集)1928年,创造社

  《水平线下》(小说、散文集)1928年,创造社

  《我的幼年》(自传)1929年、光华

  《漂流三部曲》(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山中杂记及其他》(小说、戏剧集)1929年,新兴书店

  《黑猫与塔》(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后悔》(小说、戏曲集)1930年,光华

  《黑猫与羔羊》(小说集)3931年,国光

  《今津纪游》(散文集)1931年,爱丽书店

  《桌子跳舞》(小说、散文集)1931年,仙岛书店

  《文艺论集续集》(论文集)1931年,光华

  《创造十年》(回忆录)1932年,现代

  《沫若书信集》1933年,泰东

  《豕谛》(历史小说)1936年,不二书店

  《北伐途次》(散文)1937,潮锋出版社

  《甘愿做炮灰》(剧集)1938.北新

  《战声》(诗集)1938、战士出版社

  《创造十年续编》(回忆录)1938,北新

  《羽书集》(散文、论文集)1941,香港盂厦书店

  《屈原》(剧本)1942,重庆文林出版社

  《蒲剑集》(散文、论文集)1942,重庆文学书店

  《棠棣之花》(剧本)1942,作家书屋

  《虎符》(剧本)1942,群益

  《屈原研究》(论文)1943,群益

  《今昔集》(论文集)1943,东方书社

  《孔雀胆》(剧本)1943。群益

  《南冠草》(剧本)1944,群益

  《青铜时代》(史论)1945,文治出版社

  《先秦学说述林》(论文)1945,福建永安东南出版社

  《十批判书》(史论)1945,群益

  《波》(散文集)1945,群益

  《苏联纪行》(散文集)1946,上海中外出版社;改名《苏联五十天》,1949,大连新中国书店

  《归去来》(散文集)1946,北新《筑》(剧本)1946,群益

  《南京印象》(散文集)1946,群益

  《少年时代》(自传)1947,海燕

  《革命春秋》(自传)1947、海燕

  《盲肠炎》(杂文集)1947,群益

  《今昔浦剑》(散文、杂文集)1947,海燕

  《历史人物》(史论)1947,海燕

  《沸羹集》(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天地玄黄》(散文、杂文集)1947,大孚出版社

  《地下的笑声》(小说集)1947,海燕

  《创作的道路》(理论)1947,文光

  《抱箭集》(小说、散文集)1948,海燕

  《蜩螗集》(诗集)1948,群益

  《雨后集》(诗集)1951,开明

  《海涛》(散文集)1951,新文艺

  《奴隶制时代》(史论)1952,新文艺

  《沫若文集》(1—17卷)1957一1993,人文

  《雄鸡集》(诗集)1959,北京

  《洪波曲》(自传)1959,百花

  《蔡文姬》(剧本)1959,文物

  《潮汐集》(诗集)1959,作家

  《骆驼集》(诗集)1959,人文

  《武则天》1962,中国戏剧

  《李白与杜甫》1972,人民

  《沫若全集》(文学编l—5卷)1982一1987,人文翻译书目:

  《菌梦湖》(小说)德国施笃谟著、与钱君胥合译,1921,泰尔

  《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歌德著、1922,泰东

  《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论文)日本河上肇著,1924,商务

  《雪莱诗选》(诗集)英国雪莱著,1926,泰东

  《浮士德》(诗)德国歌德著,1928,创造社《沫若译诗集》

  印度枷里达若著,1928,创造社《石炭王》(小说)美国辛克莱著,1928,上海乐群书店

  《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21,神州

  《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35,光明书局

  《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卡尔马克思著,1947,群益

  8、诗选

《咏秦良玉四首》1944年

石柱擎天一女豪,提兵绝域事征辽。

同名愧杀当时左,只解屠名意气骄。

兼长翰墨世俱钦,一袭征袍万里心。

艳说胭脂鲜血代,谁知草檄有金音?

平生报国屡争先,隆武新颁瞬二年。

八月关防来蜀日,南朝天子又宾天。

萑苻满目咎安归?涨地胡尘接紫薇。

无复当年风虎意,空余白杆映斜晖。

  《咒麻雀》1958年4月21日

  麻雀麻雀气太官,天垮下来你不管。

  麻雀麻雀气太阔,吃起米来如风刮。

  麻雀麻雀气太暮,光是偷懒没事做。

  麻雀麻雀气太骄,虽有翅膀飞不高。

  麻雀麻雀气太傲,既怕红来又怕闹。

  你真是混蛋鸟,五气俱全到处跳。

  犯下罪恶几千年,今天和你总清算。

  毒打轰掏齐进攻,最後方使烈火烘。

  连同武器齐烧空,四害俱无天下同。  

  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

  莫高窟(The Mogao Grottoes)

  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前秦符坚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门乐尊者行至此处,见鸣沙山上金光万道,状有千佛,于是萌发开凿之心,后历建不断,遂成佛门圣地。

  中国石窟艺术源于印度,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莫高窟唐时有窟千余洞,现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 雕像2415尊,石窟分上下五层,在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6万件,因之形成了敦煌学,另外还设有敦煌文物研究所。

  莫高窟是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一九八七年十二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自1900年5月26日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五万多卷宗教和世俗文书后,敦煌艺术震撼了整个世界,“敦煌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显学。由日本捐资,在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下,由敦煌研究院承建了敦煌艺术陈列中心,仿制了部分原大洞窟,使游客在莫高窟的观赏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北朝时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释迦牟尼或弥勒,主像两侧多为二胁侍菩萨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塑像背部多与壁画相连。窟内顶部和四壁满绘壁画。顶及上部多为天宫伎乐。下部为夜叉或装饰花纹。中部壁画除千佛外,主要画佛传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鸽、舍身饲虎、九色鹿舍己救人等。 隋唐为莫高窟全盛时期,隋代百窟样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为中心佛坛,组像同前。唐出现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丰硕壮实”之貌。窟中壁画主要是大场面的说法图和简单的经变图。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于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画是多种经变图,其规模极为宏伟,表现出天国的壮丽图景。石窟造像五代时已丧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199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一位法名乐尊的僧人云游到此,因看到三危山金光万道,状若千佛,感悟到这里是佛地,便在崖壁上凿建了第一个佛窟。以后经过历代的修建,迄今保存有北凉至元代多种类型的洞窟700多个,壁画50110平方米,彩塑27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1900年6月22日看管石窟的道士王元录,人称王道士,请来写经书的杨某在往墙缝中插灯草时,发现墙里面是空的,因此发现了一个密室,(现编号17号窟,也叫藏经洞),洞中有4至11世纪(西晋至宋代)的经、史、子、集各类文书和绘画作品等四万余件。其中大部分后被外国盗宝者劫到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莫高窟是集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宝库,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的艺术、历史、经济、文化、宗教、教学等领域,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瑰宝,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敦煌328窟唐代塑像,图中用圆圈标注的地方,原有一尊菩萨,被英国人盗走,现存波士顿博物馆。现在还能看出地上留下的一个圆坑。

  第103窟(盛唐)帝王图,前来听法的帝王 第103窟(盛唐)成功刻画了维摩诘这位佛家居士的生动形态

  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

  莫高窟被盗事项

  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道士王圆箓发现"藏经洞",洞内藏有写经、文书和文物四万多件。此后莫高窟更为引人注目。

  1907、1914年英国的斯坦因两次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

  1908年法国人伯希和从藏经洞中拣选文书中的精品,掠走约5000件。

  1910年藏经洞中的劫余写经,大部分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

  1911年日本人橘瑞超和吉川小一郎从王道士处,弄走约600件经卷。

  1914年俄国人奥尔登堡又从敦煌拿走一批经卷写本,并进行洞窟测绘,还盗走了第263窟的壁画。

  1924年美国人华尔纳用特制的化学胶液,粘揭盗走莫高窟壁画26块。

  旅游注意事项

  为了保护壁画,在莫高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如果您为了更好地观看,可以自备一个三节电池的手电。

  2000年是藏经洞发现100周年。

  云冈石窟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云冈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IV)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 石窟概况: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气势恢弘,内容丰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最大者达17米,最小者仅几厘米。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也是世界闻名的石雕艺术宝库之一。现存主要洞窟四十五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会贯通,由此而形成的“云冈模式”成为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转折点。敦煌莫高窟、龙门石窟中的北魏时期造像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云冈石窟的影响。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 石窟历史:

  据文献记载,北魏和平年间(公元460年至471年)由著名和尚昙曜主持,在京城西郊武州塞,开凿石窟五所,现编号第十六窟至第二十窟,就是当时开凿最早的所谓“昙曜五窟”。其他主要洞窟,也大多完成于北魏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

  云冈石窟历史久远,规模宏大,内容丰富,雕刻精细,被誉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迹。石窟群中,有神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各种人物形象,如佛、菩萨、弟子和护法诸天等;有风格古朴,形制多样的仿木构建筑物;有主题突出,刀法娴熟熟的佛传浮雕;有构图繁富,优美精致的装饰纹样;还有我国古代乐器雕刻如箜篌、排萧、筚篥和琵琶等,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在雕造技艺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代雕刻艺术的优秀传统,又吸取和融合了健陀罗艺术的有益成份,创造出具有独特风格的艺术品,在我国雕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云冈石窟不但是今天了解和研究我国古代历史、雕刻、建筑、音乐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重要形象资料,也是追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和人民友好往来的实物佐证。

  一千五百年来,云冈石窟由于受到风化、水蚀和地震的影响毁损较为严重,解放前也遭到人为破环,据不完全统计,被盗往海外的佛头、佛像竟达一千四百多个,斧凿遗痕,至今犹在。

  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对云冈石窟多次进行了大规模地维修工程,使古老的艺术宝库得到了妥善的保护。

  如今,云冈石窟已成为国内各界人士参观游览的重要场所也是国际友人倾慕和向往的旅游胜地。

  ●分窟介绍: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一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

  第六窟,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两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首罗天,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第十二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我国音乐的重要资料。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第十八窟,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第十九窟,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第二十窟,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坐像,高13.7米,这个像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总结:

  纵观群佛,在这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雕像大至十几米,小至几公分的石雕,巨石横亘,石雕满目,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有的居中正坐,栩栩如生,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载歌载舞,或怀抱琵琶,面向游人。这些佛像,飞天,供养人面目、身上、衣纹上,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龙门石窟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龙门石窟根据世界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II)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 石窟概况:

  龙门石窟Longmen Grottos位于洛阳市区南面12公里处,是与大同云岗石窟、敦煌千佛洞石窟齐名的我国三大石窟之一。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西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北流。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现“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千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1000多米,现存石窟1300多个,佛洞、佛龛2345个,佛塔50多座,佛像10万多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另有历代造像题记和碑刻3600多品,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造诣。其中以宾阳中洞

  、奉先寺和古阳洞最具有代表性。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典范之作

  魏窟——公元495年魏宗室丘慧成开始在龙门山开凿古阳洞,500--523年魏宣武帝、魏孝明帝连续开凿宾阳洞的北中南三个大石窟,石阳洞和宾阳洞的修建共费人工80万以上,还开凿了药方洞和东魏时开凿的莲花洞等石窟。北朝石窟都在龙门山,古阳洞自慧成至东魏末50多年的营造,表现出列多的中国艺术形式,大佛姿态也由云岗石窟的雄健可畏转变为龙门石窟的温和可亲。以宾阳中洞主佛为代表的佛像,人物面部含着微笑,龙门石窟比云岗石窟表现出更多的中国艺术佛像。

  唐窟——最盛期是唐朝,占石窟总数的60%以上,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的石窟占唐代石窟的多数,与她长期有洛阳有关。奉先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唐窟,二菩萨70尺,迦叶、阿难、金刚、神王各高50尺(唐代长度)。规模之大,在龙门石窟中称第一,先后用了四年时间,武则天自己出钱二万贯。

  龙门二十品是珍贵的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有十九品在古阳洞内。

  宾阳洞有三窟,宾阳中洞是北魏时期(公元386~512年)的代表性作品。这个洞窟前后用了24年才建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洞窟正壁刻主像释迦牟尼,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清瘦,目大颈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西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据说,洞口两壁上还有一幅浮雕"帝后礼佛图",造型别致,构图美妙,后被盗凿,现置于美国纽约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万佛洞在宾阳洞南边,洞中刻像丰富,南北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花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花54枝,每枝花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象逼真。沿口南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

  奉先寺是龙门唐代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石窟,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石窟正中卢舍那佛坐像为龙门石窟最大佛像,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也是北魏时期的另一代表洞窟。古阳洞中有很多佛龛造像,这些佛龛造像多有题记,记录了当时造像者的姓名,造像年月及缘由,这些都是研究北魏书法和雕刻艺术的珍贵资料。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龙门二十品”,大部分集中在这里。“龙门二十品”代表了魏碑体,字体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龙门石窟碑刻书法艺术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还有一个药方洞,刻有140个药方,反映了我国古代医学的成就。把一些药方刻在石碑上或洞窟中,在别的地方也有发现,这是古代医学成就传之后世的一个重要方法。

  龙门石窟还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实物史料。因此,它又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艺术博物馆。

  ●文化遗产价值: 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在它之前的石窟艺术均较多地保留了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的成分,而龙门石窟则远承印度石窟艺术,近继云冈石窟风范,与魏晋洛阳和南朝先进深厚的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开凿而成。所以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一开始就融入了对本民族审美意识和形式的悟性与强烈追求,使石窟艺术呈现出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堪称展现中国石窟艺术变革的“里程碑”。

  皇家风范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皇室贵族拥有雄厚的人力、物力条件,他们所主持开凿的石窟必然规模庞大,富丽堂皇,汇集当时石窟艺术的精华,因而龙门石窟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这些洞窟的开凿是皇家意志和行为的体现,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所以龙门石窟的兴衰,不仅反映了中国5至10世纪皇室崇佛信教的盛衰变化,同时从某些侧面也反映出中国历史上一些政治风云的动向和社会经济态势的发展,它的意义是其它石窟所无法比拟的。

  龙门二十品

  “龙门二十品”的称号始自清代,所谓“龙门二十品”是指选自龙门石窟中北魏时期的二十方造像题记,其中十九品在古阳洞,一品在慈香窟。“龙门二十品”是北魏时期书法艺术的精华之作,它所展现的书法艺术,是在汉代隶书和晋代隶书的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字体端庄大方、刚健质朴、既具隶书格调,又有楷书因素,是“魏碑”体的代表,在中国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在云南也有一处叫龙门石窟的风景区,不过远没有洛阳有名。它位于昆明西山风景区,北起三清阁,南至达天阁,是云南最大、最精美的道教石窟。“龙门胜景”以“奇、绝、险、幽”为特色, 雄居昆明西山众多的名胜之首,到昆明的游客都要去游览。故有“不耍西山等于不到昆明,不到龙门只是白跑一趟西 山”之说。

  中国龙门石窟网:http://wwwlongmencom/

  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处,是我国秦岭山脉西端小陇山中的一座奇峰,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石窟就开凿在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在如此陡峻的悬崖上开凿成百上千的洞窟和佛像,在我国的石窟中是罕见的。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上山顶,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在我国的著名石窟中,自然景色以麦积山为最佳。

  麦积山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之一,也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现存洞窟194个,其中有从4世纪到19世纪以来的历代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游人攀登上这些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不禁惊心动魄。古人曾称赞这些工程:“峭壁之间,镌石成佛,万龛千窟。碎自人力,疑是神功。”附近群众中还流传着“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的谚语。可见当时开凿洞窟,修建栈道工程之艰巨、宏大。

  麦积山石窟艺术,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历史学家范文澜曾誉麦积山为“陈列塑像的大展览馆”。如果说敦煌是一个大壁画馆的话,那么,麦积山则是一座大雕塑馆。这里的雕像,大的高达15米多,小的仅20多厘米,体现了千余年来各个时代塑像的特点,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泥塑艺术发展和演变过程。这里的泥塑大致可以分为突出墙面的高浮塑,完全离开墙面的圆塑,粘贴在墙面上的模制影塑和壁塑四类。其中数以千计的与真人大小相仿的圆塑,极富生活情趣,被视为珍品。

  麦积山的塑像有两大明显的特点: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世俗化的趋向。除早期作品外,从北魏塑像开始,差不多所有的佛像都是俯首下视的体态,都有和蔼可亲的面容,虽是天堂的神,却象世俗的人,成为人们美好愿望的化身。从塑像的体形和服饰看,也逐渐在摆脱外来艺术的影响,体现出汉民族的特点来。

  麦积山的洞窟很多修成别具一格的“崖阁”。在东崖泥塑大佛头上15米高处的七佛阁,是我国典型的汉式崖阁建筑,建在离地面50米以上的峭壁上,开凿于公元6世纪中叶。麦积山石窟虽以泥塑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石雕和壁画。麦积山石窟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架和修复了1300多米的凌空栈道,使游人能顺利登临所有洞窟。 麦积山石窟的造像最高大者达16米,最小者仅为10余厘米。其中第44窟造像被日本人称为“东方的维纳斯”。西秦的78窟、128窟的造像的僧衣细致地绘出了图案。建于七十余米高的的七佛阁上塑像俊秀,过道顶上残存的壁画精美绝伦,其中西端顶部的车马行人图,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车马所走方向均不相同,堪称国内壁画构图之经典之作。

人物和史事传说包括各民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传说,主要有水族的《民丁》,布依族《德者的传说》、《王仙姑的故事》,侗族的《吴勉》、《金王的传说》,毛南族的《卢道一过堂》,黎族的《黄道婆在崖州》,傣族的《诸葛帽》,壮族的《侬智高的故事》、《瓦氏夫人的传说》、《韦银豹的传说》,以及壮族歌仙刘三姐、侗族歌师吴文彩的传说等等。

《侬智高的故事》是壮族著名的传说。侬智高是宋代广源州(今左江地区)人。1052年他率领壮汉族人民举行反宋起义,在南宁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曾挥师东下,围广州57天,后与狄青激战于归仁铺,败走云南,不知所终。他反抗封建王朝的事迹被编成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侬智高的故事》叙述侬智高是武鸣极多村人(一说宁明人,一说大新下雷人),家贫,与寡母相依为命,受尽财主欺凌。他自幼习武,长大后杀死财主,携母出逃。侬智高为人刚正,好打抱不平。是年大旱,他杀掉下乡逼赋的贪官污吏,率众造反。打邕州,建南天国,直捣广州城下。所到之处,杀富济贫,深得民心。后狄青偷渡昆仑关(今邕宁、宾阳交界处),侬智高战败归仁铺,遂退守大明山,自己即被长虹驮上九天云霄。

按史实,依智高出身壮族小首领世家,本人曾仟羁縻广源州首领。由于交趾进犯,他请求朝廷保护,屡遭拒绝,愤而起兵反宋。史载侬智高“杀知州陈珙及广西都监张立”,“杀曹觐于封州,杀赵师旦、马贵于廉州,余杀官吏甚众”,“民不得入者皆附智高”,因而“势益张”。故事传说显然对有关吏实作了艺术加工和发挥。侬智高出身寒门,骁勇善战,克故制胜,被塑造成农民起义英雄的形象,受到崇敬和信仰。虽然起义失败了,但像神一样升天。故事的结尾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

同样,吴勉的传说富于浪漫主义的传奇性。吴勉是明代洪武十一年(1378年)黎平一带侗苗农民起义的侗族领袖。洪武十八年,义军发展到20多万人。后明王朝派大军镇压。《赶山鞭》与《倒栽树》说的就是吴勉运用智谋御敌突围的动人故事。

《赶山鞭》叙述当明军向黎平推进时,吴勉使出赶山鞭,把羊角崖的岩石像牛羊一样向前驱赶,经佳所、永从、顿洞直抵信洞坎,一路岩石滚滚,烟尘蔽日,惊天动地。原想赶到八洛河上游筑坝河,水淹明军,可惜被一位姑娘说破天机,岩石便不动了。《倒栽树》叙述吴勉于岭迁寨被围,为了安定军心,他倒栽一棵树苗,预言树活,义军必胜。树果真栽活,义军士气大振,趁夜突围转移。这两个故事颂扬吴勉的神力与智谋,表达了人民对起义军及其领袖的赞誉和挚爱。这是历史人物故事经常表现的深刻主题。

布依族《王仙姑的故事》是以嘉庆二年(1797年)王阿崇(王囊仙)、韦朝元(七绺须)领导的南笼起义为背景创作的民间传说。王仙姑家境贫寒,卖柴为生,因受买柴人欺负,挥起扁担反抗,后率众起义,群起响应。传说王仙姑能撒豆成兵,竹节为炮,黄泥做火药,打击敌人,所向披靡。故事情节与人物刻画适用了夸张与想象的手法,主题富有教育意义。

《秃尾马》反映的是明代嘉靖年间壮族爱国女将军瓦氏夫人的帮事。嘉靖年间,倭寇侵犯江浙沿海。兵部尚书张经素知俍兵(壮族兵丁)骁勇,征调御寇。五十八岁的瓦氏夫人亲率七千兵前往苏淞一带,与永顺土家兵配合,打了抗倭以来第一次大胜仗,斩敌三千,得到皇上嘉奖。抗倭名将俞大犹有一次不幸陷入重围,瓦氏奉命救援。她率领手下二十四位名将,冲锋陷阵,把敌人杀得溃不成军。瓦氏一马当先,冲入倭阵寻找俞大犹,倭寇却难敌其锋芒,避让惟恐不及,只能望其项背,伸手抓她坐骑的马尾。待战斗结束,瓦氏的坐骑已成秃尾巴了。从此,瓦家军威震敌胆,江浙百姓夸她“花瓦家、能杀倭。”

《刘三姐》是壮族歌仙的传说。刘三姐又叫刘三妹、刘三娘,唐代人,生于公元705年到710年之间。她的事迹遍及岭南,被壮人尊为神,塑像供奉。《苍梧县志》说她“出入必歌,使纺绩而故纷其丝,随歌随理,即有绪;使给田,歌如故,须臾终亩”,可见是个善歌的劳动妇女。她遗下的歌很多,脍炙人口,20世纪60年代初将其事迹编为歌剧和**,誉满五洲。

《刘三姐》的情节是这样的:在广西宜山城外的下枧村,有个刘老头和刘妈,生有一男一女。有一天晚上,刘妈梦黄莺叼着头发扑入胸口,十月后生下一女叫善花,因排行第三,人称刘三姐。刘三姐聪明过人,出口成章,找她对歌的人成群结队,但都没人敌过她。村里有个李示田,勤劳诚实,向刘三姐学歌,两人相好。村里财主莫怀仁,人称“莫坏人”,找个媒婆上门要讨三姐为妾,被刘三姐骂得狗血淋头:“我不爱坏人不爱财,你瞎了眼睛乱跑来。一抓稻草四块板,叫你坏人狗洞埋。”

“莫坏人”又用银子请陶、李、竹三个水客与三姐对歌,没有得逞。他趁刘三姐与李示田在下枧积古山上边砍柴边对歌,偷偷拿砍刀砍断藤条,刘三姐掉到河里,漂了三天三夜到柳州。后来乔装打扮回到村里,对“莫坏人”说三姐没有死,躲在石岩中。“莫坏人”叫她带路,他一进岩洞,刘三姐用拐棍敲下一块大石,把他压扁了。她回到家找到李示田,同赴柳州鱼峰山对歌三天三夜,就不见了。人们说她成仙了,在山上鲤鱼岩里塑像纪念。也有人说他们到桂林七星岩,对歌七昼夜之后,化为黄莺飞上蓝天,岩里也塑了石像。

这篇传说有说有唱,情节曲折,生动活泼,它通过几个对歌的场景,为塑造人物做好铺垫,从正面和侧面突出了歌仙的本领。又通过与莫怀仁的斗争,突出了她的勇和谋。前后照应的黄莺投胎及三姐变黄莺的情节,使“仙”味得以升华,造成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浪漫主义的艺术效果,十分感人。

《吴文彩的传说》中的吴文彩,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贵州黎平腊侗有名的侗族歌师,他编了不少长诗和侗戏,是一位成果卓著的民间艺人。传说通过编歌使一对被迫拆散的夫妻团圆和演奸臣卢托十分逼真这两个具体而生动的情节,侧面塑造了吴文彩的形象。说明了他的作品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从而赞扬了吴文彩的歌才和艺术功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4179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4
下一篇2023-08-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