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鸣三月三绣球的来历及传统

武鸣三月三绣球的来历及传统,第1张

在古代,有些地方有一个风俗,当姑娘到了婚嫁的年龄,就预定于某一天,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让求婚者集中在绣楼之下,姑娘抛出一个绣球,谁得到这个绣球,谁就可以成为这个姑娘的丈夫。当然,姑娘一般会看准意中人,把绣球抛到他身上,以便他捡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轿,轿顶上要结一个绣球,意图吉庆瑞祥。壮族抛绣球的习俗,宋、元时代就已有之,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的花山壁画上,但当时用以甩投的是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并且多在狩猎中应用。后来,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其盛况如日中天甚为时行,据宋代诗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土俗岁极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古兵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的记述更为明显:“男女目成,则女爱砣而男婚已定”。现“抛绣球”仍在广西百色、柳州、南宁、河池等地区广泛流传。其中尤以靖西等南壮县份为最著名。

相传,远古的壮乡有个员外生了三个美若天仙的女儿,长女和次女都嫁给了大户人家的公子,只有名叫丽妹的三女儿还没有嫁出去。她聪明过人,能诗能歌,心地善良,经常背着家人乐善好施。芳年十八时,尽管追求她的富人官人络绎不绝,但她都一一回绝,弄得父母伤透了脑筋。

原来丽妹早有了心上人,他是本村贫穷人家的子弟,村民管他叫阿强哥。阿强虽出身贫寒,但心地善良,经常为穷人做好事,无论谁家有什么农活忙不过来,他总是挤出时间前去帮忙,他家有什么好吃的,也少不了相亲们,因而得到了大家的厚爱。

阿强也聪明过人,虽然经文圣书没读多少,但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尤其是吟诗唱山歌,能触景生情,即兴而发。丽妹虽然经文圣书比她读得多,但还拜他为师。阿强见丽妹谦虚好学,总把她当亲妹妹看待,经常一起探讨诗文,这一年农历二月下旬,壮乡举行山歌比赛,丽妹,阿强哥都报名参赛。

听他俩的对歌,人人都如痴如醉,流连忘返。结果双双都得了头名金奖。通过这次比赛,丽妹对阿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他那聪明绝顶,现编现唱以及乐于助人的品格深感敬佩,于是产生了爱慕之情。

在大家离去后,丽妹有意留了下来,含情脉脉地对阿强吐露了自己的爱意,并发誓说:“如阿强不娶她,她也一辈子不嫁人。”对她的话,啊强十分高兴,但又想到自己的身世,难为情地推辞说:“我出身贫寒,恐怕你父母不会同意这门亲事的。”

丽妹紧紧抱住他,告诉他:“不会吧,只要你登门求亲,他们会同意的。”丽妹追求阿强哥相亲们都知道了,他们都说愿意为阿强捐献彩礼,只要员外家人开恩。

一个深更半夜,丽妹跳窗找阿强哥去了,正当他们相互倾吐衷肠之际,员外家丁闯了进来,强行把丽妹抓了回去,丽妹泣不成声,祈求父母成全她和阿强的这门婚事。说阿强虽家境贫寒,但凭他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一定会有好日子过的。

但固执的父母还是不同意她的哀求。痴情的丽妹眼看不能与阿强结为夫妻了,便心灰意冷,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到父母都散去入睡后,留下遗书,便悬梁自尽了。门外的丫鬟朦胧中醒来,听到闺房内有异常,打开门一看,她简直惊呆了,丽妹已经寻短见了。

她拼命呼救,顿时,员外一家嚎哭起来,他们看着遗书,悔恨不该干涉女儿的婚姻自由,相亲们听到哭声,知道了丽妹为了反抗父母干涉婚姻自由而愤怒死去,对她深感同情,对员外夫妇极为愤慨。

再说阿强从员外家提亲不成,回到家后,茶饭不思,一头栽倒在床上,父母怎么叫唤他,就是不坑声。当丽妹殉情的噩耗传来,无疑是给阿强重大的精神打击,他脑子嗡嗡作响,想到生不能结为夫妻,死了再阴间也要结为夫妻。

想到这里,他起身走出了家门,三步并做两步,走到员外家,“哇”的一声扑到了丽妹的尸体上,说时迟,那时快,他猛的起身一头撞到梁柱,也殉情了。这一天正是农历三月三,相亲们见壮乡的好儿子,好女儿双双殉情了,个个悲痛万分,哽咽着,哭泣着。

有的还以山歌老歌颂他们忠贞不屈的爱情,一唱就是三天三夜,三天后才隆重地为他俩下葬。

为了纪念他俩,每年人们便在三月三这一天,蒸着糯米饭,带上鸡鸭鱼肉,上山为他们扫墓,同时联欢唱歌,歌圩就这样形成了。

民族特色

壮族

壮族“三月三”习俗,很多人只知道对歌谈情,其实壮族“三月三”习俗有很多,抢花炮、抛绣球、吃五色糯米饭等也是有趣的节日习俗。 

1、包五色糯米饭

节前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米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吃了这种饭,人丁兴旺,身体健壮。彩蛋则是歌圩中男女青年用以交际传达情感的物品。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初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参与抢花炮的每支队有8人,队员通过突破、挡人、变向、快冲等方式冲进对方炮台,将花炮放入算得分。规则类似于西方的橄榄球运动,故被称为“东方橄榄球”。

传统的“花炮”是一个铁制圆环,直径约5厘米,外用红布或红绸缠绕。比赛场地通常设在河岸或山坡上,不限人数,也不分队数,每炮必抢,三炮结束。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4、打扁担

打扁担是传统的自娱自乐活动,每一个壮家人都是“打着堂”的演员,妇女的动作轻巧优美,男子的动作刚劲有力,自娱自乐的“打着堂”,寄托着壮族人民祈望丰收的愿望。

打扁担的舞蹈形式有双人舞、四人穿花、多人穿花等各种套式。舞者多为双数。表演者手拿扁担,围在长凳或舂米槽旁,有节奏地时而敲打板凳,时而互相撞击扁担。 

5、对歌谈情

“三月三”歌圩是男女青年进行交际的好时机。每逢歌圩,方圆数十里内的男女青年聚集在歌圩点。小伙子在歌师的指点下与中意的姑娘对歌。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动唱“游览歌”,观察物色对手,遇到合适的对象,便唱起见面歌、邀请歌。女方若有意就答应。男青年再唱询问歌,彼此有了情谊,唱爱慕歌、交情歌。歌词皆即兴发挥,脱口而出。

若姑娘觉得眼前的小伙子人才、歌才都满意,便趁旁人不注意,悄悄将怀中的绣球赠与意中人,“他”则报之以手帕、毛巾之类的物品,然后歌声更加甜蜜,遂订秦晋之好。

6、打铜鼓

广西的一些少数民族素来有在节日庆典或祭祀中击打铜鼓的习惯,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东兰、天峨等地壮族群众每年过“三月三”和春节,都安、巴马、大化等地瑶族群众过祝着节,南丹瑶族举行葬礼祭祀,南丹中堡苗族过春节或遇上喜庆时都要以击铜鼓的方式表示庆贺或悼念之情。

7、碰彩蛋

彩蛋是把熟鸡蛋染成彩色用以传情之物。小伙子在歌圩中手握彩蛋去碰姑娘手中的彩蛋;姑娘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如果有意就让小伙子碰。蛋碰裂后两人共吃彩蛋,这就播下了爱情的种子。如今,碰彩蛋有了“碰碰碰,碰出好运气”的意头。

扩展资料

布依族三月三节日习俗

祭祀社神:“三月三”是布依族人民敬神祈福的日子。“三月三”各家男人上山祭祀山神。

组织人(祭祀)多是布摩(即摩公,摩文化传承人),活动一开始,先将牛或猪宰杀,这时各家各户就将预先备好的钱纸多的十几张,少则五六张拿去沾上牛的鲜血,预备以后拿去挂在田中或地头,说明此份田土已有人管辖,野鬼不敢侵占,病虫诸灾不敢入侵,保证粮食丰收。

人们点燃香火和红烛,石桌上摆着祭品(非有花米饭不可),寨老站于山庙前台阶上高喊:“敬祭开始!”台下的村民成阶梯状面对社神,神色凝重,气氛肃穆,山林寂然无声。在寨老的带领下,村民九跪三叩首,寨老祈告山神保佑,宣读神灵的告诫和村规民约,并征询大家的意见。

异议统一后,每人在庙前跪下承诺不践约、遵村规,否则将受到山神的惩罚。三月三祭祀山神、水神、寨神。

祭祀民族英雄:有祭祀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有古代的英雄如王囊仙、贺连级等人。

扫寨:由摩公组织队伍把每个农户家的魔鬼妖邪扫出家里,把寨子的魔鬼妖邪扫出寨子,保一方平安。

“祭地蚕”:传说古时有一庄稼汉为避免幼亩遭受虫害,他在春播时炒包谷花去喂地蚕,结果保住了幼苗。

植树挂青(扫墓):各家各户,男主人背着背兜和镰刀,杠着锄头,女主人背着祭品牵着孩子,不辞辛苦地在一个月之内将自己家的祖坟全部上完,并在坟山植树以示纪念。也有宗族集体到祖坟墓地挂青的情况,大家杀猪宰鸡。嫁出去的姑娘要带着祭祀的物品回娘家参加挂青。

踏青:踏青之俗十分古老,基本上是伴随挂青扫墓形成的,人们到山野踏青游春,儿童们摘嫩枫叶做成圆球抛打,妇女们则摘几匹嫩枫叶插在头髻上,把枫树的枝桠插在房屋的四周。当然踏青绝不仅仅是要谈情说爱,更重要的是游戏娱乐。

局促于劳作的人们,此时可以郊原驰骋、山野纵横了。于是,女孩儿树上挂起秋千,男孩儿空地放起风筝、打水枪。

对歌:对歌之俗也是十分古老,基本上也是伴随挂青踏青形成的。聚众畅饮,联络感情。青年男女对唱山歌是布依族“三月三”活动的主题。对歌是祭拜完毕后最重要的活动。以唱歌为媒介开展社交活动,通过唱歌来交朋结友,寻求配偶。

传统体育:对歌期间,除唱山歌外,还有打猎、抛糠包、“耍吉篮”(麒麟舞)、“得浆”(类似陀螺)、斗牛、斗鸡、赛马、马杠(类似高跷)对抗、打竹水枪、下布依棋、荡秋千、放风筝等传统活动。

传统乡场上的经济贸易交流活动:布依族“三月三”节日期间,随着前来参加的人数增多,随之就出现了为活动服务的商贩,他们满载商品纷至沓来,大到家具、小到各种生活用品,还有各民族特有的饰品、食品,货物应有尽有。

进而发展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物资交流和商品交易盛会,促进了布依族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

-三月三

-布依族“三月三”

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关于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及风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由来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以下简称“三月三”),大地回春,春阳荫动。我国部分地区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以各种形式欢度这一传统节日。三月三源于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又称‘修锲节’)”,是周代华夏族民间一祓祸祈幅的节日,上巳节原初的意义就是以巫术信仰为依托举行的乞婚配、求生育习俗活动,后演变成为我国古老的男女相恋的歌节。汉代,三月“上已”被确定为节日。魏以后,将上巳正式定为夏历三月初三日

 ①即春楔,作为每年岁时中的重要令节。到晋朝时,上巳修锲巳演变为春游踏青和水边宴饮的娱乐性节日。宋元时,上已节春游踏青逐步让位于清明节,流楔游戏已不限于三月三。广西三月三,有的地方又称“三月三歌节”,是壮族的传统歌节;有的地方则是祭祖扫墓,是传统的扫墓拜山节日,别样的风采,各有来历与不同的习俗。

 关于壮族“三月三”歌圩(或叫歌会、歌节)的由来,有好几种传说:一说,古老相传唱歌可以乐神,可以消灾除难,求得风调雨顺,后来发展为定期的三月三的歌圩。二说,很久以前,有一对青年男女,从小相爱,他们很会唱山歌,谈情说爱都是用山歌来表达,但因受到家人反对,他们不能结为夫妻,便双双殉情。青年们为了纪念这对坚贞的情侣,每年在他们殉情的日子,聚焦起来唱山歌,并逐渐形成三月三歌圩。三说,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②四说,远古时期,某家有三个很漂亮的女儿,上门求婚的人络绎不绝,但父母都看不上。后来父亲想了个点子——让求婚的后生仔当场唱歌,谁唱得最好,漂亮的女儿就嫁给谁。结果通过唱歌,三个女儿都找到了如意郎君。从此之后,唱歌成了一种男性求偶的形式,并发展成为歌圩。

 ③这几种传说,虽不是正史记载,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传统的三月三歌节,古今各地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歌会。有的以峒场坡地举行歌圩。有的在村头搭歌棚接歌手。有的沿着公路边、寨边举行歌圩。在歌圩场四周,摊贩云集,民间贸易活跃。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据初步统计,全区642个歌圩场中,以三月三为歌圩日的有96个,占14%。分布在东兰22处、武鸣县20处、都安19处、忻城7处、马山和龙州各6处、巴马5处。桂西较少,只有靖西县有2处。

 ④传统著名的三月三歌圩有武鸣县城、那羊、宁武、小陆,东兰三卡坳,马山永州,巴马的盘阳河畔,靖西化峒,都安的棉山、吉发,融水三防三月三,忻城三逢,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处。传统歌圩场上有赛歌、赏歌;也有男女青年对歌交情,对歌、碰蛋,谈情说爱,互赠信物,以物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演壮戏等娱乐活动,男女老少在热闹非凡的节日氛围中度过。

 当代的三月三歌圩,有的由官方定期连年举办。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武鸣、巴马、隆安、环江、柳江等县每年“三月三”都举行歌节或壮族三月三旅游节。如武鸣县自1985年以来,每年都举行“三月三”壮族歌节,活动内容有千人竹杠阵表演及竞赛、广西第三届歌王大赛、民族体育竞技展演、广场文艺演出、旅游美食节等。又如上林县自2006年以来,成功举办了六届三月三“石门龙母节”。除了官办以外,更多的是由民间自发组织开展三月三山歌会。如柳城县崖山景区,荔浦县五登村,风山县袍里乡坡心村、长洲乡百乐村八龙屯,大化瑶族自治县北景乡平方村,鹿寨县平山镇石豆屯等等。三月三歌会不仅在广西举行,也在外地举行。如北京、上海、深圳等,每年也以各种形式举行壮族三月三活动。规模最大、办得较好的首推上海市。该市自2009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行五届“广西三月三歌圩唱响大中国”系列活动。真是:祖国处处闻歌声,浪漫歌圩满中国。

 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传统歌节,也是广西汉族、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山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乡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连续举行第129届民族传统花炮节,是侗乡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度祭祖扫墓。所谓扫墓,就是各家、各家族聚焦到墓地祭祀祖宗的坟墓。桂西南壮语称扫墓为“参坟”,或“碑坟”。扫墓节是壮族一年一度最隆重、最庄严的节日,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到家乡扫墓,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供上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满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既是一年一度聚会祭祖,也是开春踏青。

 五色糯米饭是壮乡人们在三月三这天祭祖中必不可少的祭品。至于三月三的五色糯米饭的来历,传说有四:一是源于壮族“掘尾龙”传说中那条化成龙的小花蛇,小花蛇的身上有黑、红、黄、紫、白五种颜色,所以人们为了纪念这条小花蛇的孝心之举,就在三月三时用枫叶等各种植物将糯米饭染成黑、红、黄、紫连同白色的糯米饭一起组成五色糯米饭祭祀先人。二是纪念壮族英雄韦达桂。韦达桂被地主迫害致死后,壮民常拿糯米饭到其坟前参拜,有一天,参拜时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坟上各种植物的汁液落入糯米饭中将其染成五颜六色,韦达桂从坟中破土而出,化为巨龙腾空而去。三是有个孝顺青年每天上山打柴时都背着残疾老母亲以便照顾,无奈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青年为母亲准备的'饭团,为了不让母亲挨饿,青年想出办法用枫叶将饭团染黑,饭团从此不被猴子抢走,后来人们就用各种植物染饭团。四是一对年轻的夫妻听到箩筐内的各种谷物抱怨说各种植物都有好看的花衣穿,而稻谷的颜色又单调又难看,于是采摘各种植物于三月三蒸煮糯米饭讨好谷物之神,从此以后连年丰收。从这四则传说来看,其主题分别是感念先辈的功德、孝敬父母和祈求粮食丰收,这些主题是壮民祭祀祖先的重要内容,故五色糯米饭在三月三的祭祖中是不可缺少的享祭。

 广西三月三节日的来历

 有关三月三祭祖扫墓节的来历,有学者归纳为两种:一是壮族蛇图腾的祭日。有关这方面的考证,丘振声先生在《壮乡蛇故事考》一文中作了论述,他认为“壮族的三月初三祀奉的实际是蛇神,来自蛇图腾的祭祀日”。左江一带和大明山一带都有“三月三,龙拜山”的说法。有这样两个壮族民间故事:古时有一个叫桑卡寨的村子,住着一位叫黎体实壮族老汉,靠挖山打猎为生。他含辛茹苦养着一条白花蛇。后来,白花蛇长大了,脱了一层皮,变成一条大龙,便离开了老汉。老汉病故时,大青龙飞回来吊丧,直至老汉的灵柩埋葬后,才腾空而去。以后每年三月三,大青龙都飞回来给老汉扫墓。乡亲们也来陪伴它,“三月三,龙拜山”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一位孤寡老妈妈养了一条断尾五花蛇(壮语叫特屈,意为短尾人)作伴。她去世那天,特屈刮起一阵狂风把老人遗体送到山岩中安葬。以后,特屈每年三月初三都来扫墓。实际上这是蛇图腾的祭祀日。二是祭雷神。覃圣敏先生认为三月三来自祭雷神。龙胜壮族三月初三有杀猪祭祀神农氏习俗;云南省文山壮族则在这一天祭祀雷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故又叫祭雷神节。有关祭雷神也在布洛陀中有记载。

 为什么同是三月三,广西一些壮族地区是歌圩节,而部分壮族地区则是扫墓节?丘振声先生回答是:由于人们蛇图腾意识的淡化,三月三蛇图腾的祭祀日就逐渐地变成举行歌圩的日子,以致使后人根本忘记了它的最初是蛇图腾的祭祀日。梁庭望教授也认为,“歌圩实际起源于祭拜祖先的三月三。”笔者认为,三月三扫墓节的“根”既源于壮族的蛇图腾祭祀日,也吸收了中华孝文化的精华。正如翁敏华教授所说的那样:三月三上巳节自先秦至唐十分繁盛。从宋元时代开始,寒食、清明、上巳三节呈现合并混同的趋向,最终寒食“并”入清明,上巳“躲”进清明,清明在传统节日里地位显赫,外在表现为祭祖扫墓,内里却依旧是求偶、试婚、求子的上巳内容。上巳节从汉族中心区域退到周边地区,至今仍丰富多彩地保留在少数民族地区。因此,民间智慧和民间力量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根本。

 拓展阅读

 壮族三月三是广西打造的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凝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族三月三”期间全区开展1000多项欢庆活动。

 节日活动

 “壮族三月三”不仅是广西壮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也是汉、瑶、苗、侗、仫佬、毛南等世居民族重要的传统习惯节日。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崇左、来宾、钦州、防城港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梧州、玉林、贺州等一些汉族地区。多年来,这些地方的各族干部群众一直有将“壮族三月三”作为广西民族传统节日并予以放假的愿望。近年来,先后有100多位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出建议和提案,要求将“三月三”确定为广西的民族习惯节日并予以放假。特别是2013年自治区“两会”期间,有32位人大代表和32位政协委员分别提交了相关建议和提案。

 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广西民族传统习惯节日并放假两天,这将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广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加强广西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也是顺应民心,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果。

 民族文化

 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2014年开始,“壮族三月三”广西全体公民放假两天。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4年1月7日召开第23次常务会议,已基本审议确定了“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的《办法(草案)》。

 这次审议确定放假两天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少数民族节假日放像办法(草案)》,适用于自治区内全体公民。《办法(草案)》称,确定为两天的假期,可以通过与周六、周日相连形成一个小长假,能够满足广西群众祭祖等相关活动要求。

 之所以称“壮族三月三”,是因为它是广西各族人民的习惯节日,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为体现节日的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特色,突出节日作为壮族自治区的民族特色,应当在节日名称中冠以广西的主体民族即壮族的名称。

;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

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2、宾阳炮龙节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壮锦、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4、牛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公牛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

5、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

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2、宾阳炮龙节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壮锦、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4、牛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公牛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

5、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1、歌圩迎宾客,千人竹竿舞:“三月三”是壮族最重大的民族节日。每到“三月三”,壮族男女会像赶圩一样会聚山坡上对唱山歌,开展抢花炮、打铜鼓、抛绣球等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文体活动。武鸣是中国壮乡,又是壮文化发祥地之一,每年三月三,当地都会举行“三月三”歌圩暨骆越文化旅游节。歌圩一般以唱山歌开场,展示骆越族群能歌善舞的人文风情,千人共跳竹竿舞,每个方块都很有壮乡特色,人们捧着五色糯米饭,抱着壮乡的美酒,扛起劳作的锄头,精致的簸箕也被举在手中。

2、“三月三”不仅是壮族的节日,侗、苗、瑶等少数民族也会庆祝三月三,民俗活动也丰富多彩。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三月三“花炮节”吸引了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探奇、体验,也展示了民族融合的浓浓情意。

3、除了抢花炮,三江侗族的“行歌坐妹”,这种传统的青年男女相亲方式也给“三月三”这个节日增添了不少浪漫气息。

广西的风俗传统文化:

1、武鸣壮族三月三

三月三举办歌圩,是壮族人民的传统,在广西各地非常普遍。其中,武鸣三月三歌圩以规模大、特色鲜明著称!从2011年,武鸣区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歌圩晚会,晚会以壮族骆越文化为主线,展示武鸣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三月三这一天,整个武鸣大街小巷都变成歌的海洋、舞的世界。除了唱山歌,当地还有抛绣球、抢花炮、跳竹竿等壮族的传统娱乐活动。

2、宾阳炮龙节

炮震千山醒,龙腾百业兴。宾阳炮龙节有着悠久历史,2008年6月入选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每年农历正月十一举行,吸引了数十万当地群众和游客共同狂欢祈福。宾阳炮龙节有独具宾阳民族特色的舞龙舞狮队、威风凛凛的龙鼓队、仙马、壮锦、彩凤、游彩架、踩高跷等民俗展演。

3、隆林彝族火把节

隆林彝族火把节享有“中国民族风情第一夜”、“东方狂欢夜”美誉。2006年,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举办,这一天彝族人民都身着民族衣服,将火把燃起来,手拉手围成圈子,载歌载舞。

4、牛王节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二日,在桂西的沙里都会举行热闹非凡的牛王节。每到牛王节,莎莉人都会身着盛装,吹响牛角,奏起唢呐,抬着纸扎牛头模型和祭品,为牛披红挂彩,载歌载舞,举行各种节目。整个节日的重头戏当属牛王争霸赛,当裁判一声吆喝,主人放开缰绳,两公牛向对方俯首冲去开始一场激烈的厮杀,四周的观众屏住呼吸观赛,遇到精彩时刻不吝啬掌声并大声喝彩,全场热闹非凡!

5、金山花炮节

崇左市的左州金山花炮节是广西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九为金山花炮节。这一天当地人们会举行隆重的观音出巡活动,身着盛装的金山姐妹们小心翼翼地将神像抬出,请观音菩萨出寺送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62960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7
下一篇2023-07-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