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里婚礼习俗

诗经里婚礼习俗,第1张

1 内婚制

"内婚制",就是群婚中的血缘婚,是同一血缘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诗经》所处时代正是我国从氏族社会走向阶层社会一个过渡性时期,血缘的内婚制已基本上瓦解,而比较落后的蛮夷之国如楚、齐等国的贵族,仍然保存着这一风俗。诗经中的《南山》就是内婚制这种特殊婚姻制度的反映,从诗中能够读出齐襄公与其同父异母妹妹文姜之间的恋情。

齐国统治者将手工业作为立国之本,所以一边鼓励发展农业,另一边组织妇女从事织作。妇女们在经济上取得了独立,就有不出嫁的习俗和自由,但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对象,,包括自己的兄弟在内。齐国当时的一种婚俗是长女不嫁,因为这些长女能够自力更生,但根本原因是当时贵族间流行"内婚制"。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2 媵婚制

"媵婚"是西周时出现的一种陪嫁制婚姻形态,指新娘出嫁时,必须以这位新娘的妹妹或侄女、侄子陪嫁。其陪嫁人员也有明确的次序,新娘有妹妹者,必须以新娘的妹妹陪嫁,新娘没有妹妹者,则必须以新娘的侄女陪嫁,妹妹、侄女均没有者,则以新娘的侄子陪嫁。

天子娶妻,必须有三个诸侯国均送女陪嫁天子之妻,而且每个诸侯国必须要有三个女子陪嫁,加上天子之妻所在国的陪嫁女子,就有十二个女子陪嫁。这种媵婚制度显然违反了一夫一妻制度,但在西周、春秋时期却也已经制度化。

探究其原因,首先,这种"媵婚"制是原始的群婚制和西周以来一夫一妻多妾制度在宗法制度下结合的产物。同时,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在社会中的作用增大,地位提高,对女子就有了诸多限制,要求自己的妻子绝对忠于自己。但丈夫掌管家庭的财产大权后,却可以拥有多名配偶,逐渐形成一夫多妻制度,春秋时期的"媵婚"制度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其次是宗法制度的影响。西周以来,血缘宗法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财产的继承权在自己的血缘内顺利代代相传。媵婚制在客观上可以保证嫡长子继承制这种血缘传承制度的顺利实施。

媵婚制这种婚姻形态在《诗经》中也有反映。如《韩奕》这首诗就描写了韩侯娶妻时,陪嫁的女子多得像彩云一样,紧紧跟随他的后面,也表明了诸侯地位显赫。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3 收继制

"收继制"也叫"烝报收继制"。因实行收继制时要祭祀祖先,以希望在心灵上得到安慰,故此称。

"烝婚"是指父亲死后,儿子娶庶母;"报婚"是指兄长或者叔叔死后,弟弟娶寡嫂,侄子娶婶母。也就是说寡居的妇女可以由原丈夫的亲属收娶为妻子。

诗经中《墙有茨》云:"墙有茨,不可埽也。"收继制是在当时社会被人们所公认的一种家庭制度,是符合周代当时道德的婚姻形式。

首先,这是家族或国家立宗种与繁殖人口的需要。在宗法礼制社会里,男女婚姻宗旨就是传宗接代,维持本宗族人口的繁衍,后继有人。另外,这是外交、政治联盟的需要。春秋时期,称雄争霸,此起彼伏,为巩固本国的地位,国与国之间往往以婚姻为手段,建立联盟以提高增强国家地位。

《诗经》体现的古代婚姻爱情观念

一、"恋爱自由,婚姻自由"观念

《诗经》中谈到男女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的诗篇很多。首先是与男女相遇、约会有关的诗。如《郑风·野有蔓草》篇中讲一对男女在野外因邂逅而产生了恋情。

其次是表达自由与相思。《鄘风·柏舟》记载了一位少女要求婚姻自由的呼喊。《诗经》中的第一篇《雎鸠》描写某一男子对一女子的相思之情。恋爱是自由的,如果一方不中意对方,也可以拒绝,如《诗经·召南》中的《行露》篇就描写了一位女子拒婚时的情况。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观念

《诗经》时代是礼乐时代,礼在当时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婚礼则是礼制中十分重要的。所以男女婚嫁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当男女到了合适的婚嫁年龄,要由媒人介绍。《诗经》中不同诗歌都表达了对媒人的重视。如《卫风·氓》篇中就有因为没有良媒,所以不能成婚的情况:"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除了媒人之外,父母的态度也是婚姻是否能成的关键。《齐风·南山》篇中讲娶妻时应当么办,"必告父母。"《郑风•将仲子》也有类似描写,这首诗细腻的表达了姑娘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向爱人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诗经》中存在的婚姻爱情观念,反映了婚姻和恋爱自由,男女间可以不受干扰的恋爱,但不得不说同时也存在着婚姻由父母长辈做主的现实。两种观念看上去矛盾,但实际上共存。

这种矛盾,也反映出西周至春秋时社会发展的复杂。周王朝实行教化,所以婚姻由长辈做主这种观念被社会广泛接受;但民间有原始社会的遗风和人类追求自由的本能,就使自由婚姻的情况出现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诗经》窥探我国古代婚礼习俗

三、"门当户对"观念

"门当户对"就是指男子和女子出身要一致,出身良贱不同的男女不得为婚。

《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里的"君子"并非泛指一般男子,而是指贵族男青年;"淑女"也不是泛指一般女子,而是指贵族女青年。"君子"求"淑女",意在门当户对。

《卫风•硕人》先从庄姜的身世写起,体现她的身份与卫侯相配。

四、"嫁娶及时"观念

古人对于婚期、婚时、婚龄都是颇为讲究的。《卫风•氓》中"秋以为期"就是说女子与氓约定以秋天为婚期。《邶风•匏有苦叶》的"士如归妻,迨冰未泮"也说明婚嫁是在秋冬时节。秋冬是收获之后较为空闲的日子,并且此时人们经济上相对宽裕,因此选择在秋冬时节举行婚礼是合乎情理的。

在周代,男子的适婚年龄在二十到三十之间,而女子的适婚年龄在十五到二十之间。实际上,当时人们普遍实行早婚,因为早婚才可早育以繁衍后代增添劳动力。因此当男女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亲友就要开始为其婚事做准备,而未婚男女也会抓紧时机寻找意中人。

《诗经》中《召南•摽有梅》篇便是最好的证明,诗篇写待嫁女子见梅子成熟落地,感叹青春去不复返,希望有男子能勇敢地向自己求婚。

  (原创)冬歌blog 古人说人生在世有四大喜,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霖。在这里人生的天运、友情、事业、婚姻中代表性事件都包括在里面。中国古代文学从来不乏浪漫主义,四喜之中,文人讴歌渲染得最多的还是洞房花烛夜,因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以享受到的浪漫和激情之夜,不需要你远走他乡,也不需要你寒窗苦读十年,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有机会来品味文人渲染的“洞房花烛夜”人生之大喜。        古人就“洞房”咏诗的佳作也不胜牧举。西晋文学家陆机在《君子有所思行》中咏道:“甲等高闼,洞房结阿阁。”北周瘐信有“三和咏舞诗”诗曰:“洞房花烛明,舞馀双燕轻。”唐朝诗人宋庆馀在《近试张水部》诗中写道:“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宋人洪迈在《容斋随笔》里更有“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的佳句。各种关于洞房花烛夜的小说戏剧更是洒满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卷。        一转眼几千年翻过去了,科技急速进步,中国也快速进入信息化社会,成为地球大家庭的一小村子,世界文化传统的交流变得无可阻挡。尤其是最近20年来,中国社会变化比过去的几千年的变化还快,国人对婚姻,对家庭,对性的态度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就从“洞房花烛夜”内涵的改变就可以看到这种改变的缩影。        当今多数普通中国人依然要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这种传统几千年来并没有什么改变,有钱的没有钱的,有权势的,没有权势的,婚礼都一样壮观热闹,只有花费和社会影响不同,但高朋满座是其共同之处。越是普通老百姓越是重视婚礼,为什么呢?人生一世,很多普通老百姓或许一辈子就这一次,成为亲朋好友乡邻关注的焦点,成为社会的主角。        婚礼的形式变化就大了,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色,也展现了中国人开始摆脱传统思维和传统观念束缚的趋势。现在社会上的普通公民的婚礼,有中式的,也有西式的,还有带宗教仪式的,还有部分新人利用这样的机会充分展现自己的创意。婚礼上当然也包括一些酗酒、低俗闹洞房的恶习。        中国婚礼千变万变,有一样是千年不变,那就是送礼文化不能变,那就是吃喜酒文化不能变,这体现了中国人的固执。时代进步了,过去国人送礼还比较含蓄,比如送些新人需要的实用品,工艺品等,现在商品社会,直接点,送红包包人民币,婚礼的高潮就是来宾一边交红包一边走进主人安排的宴会厅,和新人共同举杯当然就是吃“喜酒”的高潮。        很多人内心也早已对这种请客送礼文化深恶痛绝,不堪其扰,可是生活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的个人又有什么办法呢?曾经一个普通的工职人员告诉我,他一年夫妻两仅礼金就要付一万多元,按照当地人的习惯,他们自己也不得不每年想办法请至少请一次客,只有请客才能把投出去的资金回收回来,否则不亏死?    于是很多家庭都有一个请客送礼帐本,每次送了谁都少钱,收了谁多少钱,都要记载,送了的可以忘记,收来的礼金却不能不还的,而且要根据对方的礼金数目只能加不能减,当然也不能对等平送,否则要得罪人的。于是礼金的基数是越滚越高,互请的频率是越来越快。        是啊,忙了数日的婚礼在送走最后一批客人,对付完闹洞房的闹剧后,一对新人回到新房大多累得象散了架一样,但任务总算完成。这时候的新人绝对没有一家在享受中国几千年来文人讴歌的“洞房花烛夜”之喜,99%的新人新婚之夜都是“一对新夫妻,两台旧机器”。婚前性行为早就不是讨论的话题,婚前无性行为的新人才是万里挑一的考古发现,两个累得直不起腰来的新人难得清闲,更不会对对方还有什么性趣。        但有一件事新婚夫妻不得不做,还得亲自动手,那就是拆开红包——数钱。是啊,数百个红包,里面的人民币要一一取出来清点,夫妻两人还得合作,一个数钱报数,一个还得记帐,人名和金额一个不能少。这个工作很累人,新人说一般要持续几个小时,最后要统计出总额,只有礼金统计清楚,把当天宴会消费金额相减,最后才能知道婚礼的亏赢。面对大扎大扎的现金,一对新人不知道是喜还是忧?因为是礼都要还的,而且还要涨价的。        现在正在恋爱或者正向往美好爱情的青年男女,你们还去憧憬古代文人讴歌的浪漫的“洞房花烛夜”吗?当你知道绝大多数新人在你们梦想中的新房里,竟然客串的是会计和出纳一样数钱计帐的工作,你还会觉得这是人生四大喜之首吗?      

总结三个字“假”“大”“空”!1、假在婚车。平常也没见你开保时捷、开宝马、开玛莎拉蒂、开奥迪的,结婚偏偏要租个车队来,好像你结婚的时候坐上这婚车,这一条龙婚车就全是你家的了。总结:打肿脸充胖子,当然不排除真开以上车型的富二代。2、假在亲戚关系。新婚的夫妇俩,对着一群平常也不走动不太熟的亲戚,张口叫叔叔叫婶婶叫伯伯,真是假的很(要真是关系近的亲戚就天天走动也不尴尬,关键来的都是些不熟的)。上班扬着张假嘴脸就够了,结婚也要装。3、大在排场。高潮来了。你和你的丈夫还要和父母一起对着不太熟的亲戚,上演一场大型庙会,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吃饱喝足完了,亲戚指不定对你家提供的饭菜还不满意,下次去别人家的时候还要提出xxx家结婚的喜宴很一般什么的。如果你没搞个婚庆热闹一下,还会被亲戚吐槽xxx家的喜宴不热闹没什么意思之类。总之七大姑八大姨的嘴比你想得毒一点。4、空在感情。你和你丈夫两个就跟猴子似的,在台上你一言我一语真的很尴尬,就像耍猴似的。关键还要带上你父母,可能你父母还很喜欢玩这种哭着喊爸妈的把戏,你还要陪玩。真是要多尴尬有多尴尬,要多无聊有多无聊。我不相信你跟你父母没感情,只有靠台上喊爹喊妈,泪流满面的时候才能有亲情。虽然假大空,但是我还是会选择搞婚礼,因为苏州当地礼太重了。大舅家结婚我家出了23万。二舅家结婚我家出了28万。干妈家妹妹结婚出了23万。其余亲戚3k打底。这钱必须得收回来!!以前前同事喊我喝喜酒我出的那1k,2k的钱我全不要了,因为发现喊上乱七八糟的同事,根本连喜宴的一顿饭都收不回来!!我不反对别人办婚礼,但关于高赞评论里说婚礼有意义就是嫁对了人的说,我是反对的。婚礼对于每个人的意义就是不一样的,有人就是嫌烦怕麻烦,有的人喜欢高调行事,没必要用婚礼去限定别人。没意义。

  欧洲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在人口结构中,城市为62%,农村为38%;男性486%,女性514%。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男女公民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3岁和80岁,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4%,85岁以上的占13%由于芬兰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其南北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南部稠密,芬兰湾沿岸每平方公里达100人;北部稀少,拉普兰地区每平方公里才2人,还有不少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

  人口中芬兰族占935%,瑞典族占62%,还有少量的拉普兰人、吉卜赛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

  语言与宗教

  有史以来,芬兰一直都是两种语言并行。1919年的宪法规定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共和国的国语”

  居民中路德派教徒占92%,另一个教派是东正教,占人口总数的17%,不信教人口占58%

  民风民俗

  对于北欧的芬兰,人们很熟悉的3个词是:圣诞老人、桑拿浴和诺基亚。

  圣诞老人的故乡 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芬苏于1927年确定以拉毕省“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芬兰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从中获得灵感,他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2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有“耳”,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他这种颇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从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桑拿浴 桑拿浴始于芬兰,已有数千年历史。全国500多万人口中,竟有192万个桑拿浴(2003年6月),平均3~4人一个浴室。浴室是圆木结构的小屋,小屋四面不透风,当中有个大铁炉,装满石块,洗澡时用木材将石块燃烧,把水泼在石头上,骤然蒸气充满全屋,室温高达39~50℃。洗浴者赤身进入,很快就汗流浃背。浴者置身在蒸气笼罩之下,身心轻松,悠然自得。浴者用带叶的白桦枝条在身上拍打,使汗出透,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于健康。芬兰人几乎从孩提时代依偎在母亲怀里,就开始接受桑拿浴的熏蒸。“桑拿浴”已成为了芬兰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是芬兰的真正国粹。

  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欧洲,芬兰女性们是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她们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在事业上的成就,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权利。议员中妇女占1/3,各政党的女党员比例达30~70%不等。国家半数公务员是女性。妇女对经济生活的参与,促进了经济的成功,妇女就业率达55%,是世界上比率最高的。相当多的妇女从事的是技术性职业。

  拉普兰人的结婚礼仪 一般年轻人是1月订婚,而在下年的1月,在集市的日子里结婚,以便在结婚典礼之后,举办喜宴款待客人。赴宴者视自己的能力赠送新郎、新娘金钱或驯鹿。新娘聘金由驯鹿代替。新郎新娘就以驯鹿群或接受的金钱,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婚礼当日,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同芬兰族一样,在订婚时,新娘已获戒指。婚后,凡有值得纪念的日子,丈夫都要给妻子送戒指。

  赛鹿节 3月15日是拉普兰人的赛鹿节。赛鹿节分驾鹿比赛和用绳索套路比赛。驾鹿比赛:一名手持缰绳的驯鹿者驾驭一头赛鹿。湖面为跑道,赛程2公里。赛鹿比赛马难度大。这是一项锻炼人们勇敢精神和培养驯鹿技艺的极好运动。用绳索套路比赛:在赛场竖立着目标,从一定的距离把套索投向目标。技艺高手就能准确地套住目标。

  仲夏节 6月24日是芬兰人民举国欢庆的仲夏节。这天昼最长,夜最短,是欣赏“白昼”的大好时光。这一天芬兰北部昼夜都可见太阳,即所说的“永昼日”。即使在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也要到晚上10点钟才是黄昏。照芬兰的习俗,这个节日和圣诞节同等重要。每年这一天,举国欢腾,到处悬挂国旗,商店停止营业,职工都去参加歌舞等各项活动,共庆佳节。

  国花——铃兰花、绣球菊。

  历 史

  国名,一说源于日耳曼语,意为寻找或游牧。一说是芬兰人自称“索密”,意为湖沼之国。

  12世纪前芬兰处于原始公社阶段。1155年开始隶属瑞典。在1808~1909年俄瑞战争中,瑞典战败,芬兰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1917年12月6日宣告为独立共和国。1939~1940年苏芬战争后,签订了不平等的《苏芬和约》。1947年,又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巴黎和约。1995年1月1日芬兰成为欧洲联盟的成员国。

  2000年3月1日,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塔里亚·哈洛宁就职。她是在同年2月6日大选中以516%选票当选。

  政 治

  1919年7月宪法规定,立法权由议会和总统共同行使。1999年修宪后,削弱了总统部分权利。

  议 会 最高立法和权利机关,一院制。任期4年。

  政 府 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2003年4月15日,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耶腾迈基·安内莉正式就职。但不久因“政治丑闻”于6月辞职,结束了欧洲第一个同时由女性分别任总统和总理的局面。

  司法机构 司法采取二元制,设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起诉机关是各级检察院。

  经 济

  在2003/2004年度全球国民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芬兰排名首位(前一年度居第二位)。芬兰经济支柱是森林、金属和高科技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基本国策。其代表是诺基亚。

  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民收入达到世界高收入水平。自1993年以来,芬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5%。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68万欧元。一个高福利、高工资、高负担的国家。

  森林工业 芬兰人自己称为“绿色金库”。森林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支柱。芬兰的森林工厂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三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的25%,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全国有44万私有林主。有上百年历史的最大的森工企业——芬欧汇川集团,是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之一,它的战略目标是朝着成为“世界领先的森林工业公司”的目标迈进。

  金属工业 冶金工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成套的森林工业设备的国家。

  电子信息技术工业 诺基亚公司,从光缆到大型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均能制造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在2003至2004年度“全球信息技术竞争力”排行榜中,芬兰居第三位。

  诺基亚公司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效的电子康采恩,总部设在芬兰西南部一座与河同名的叫诺基亚的小城。它的发展使芬兰经济发生了转折。诺基亚建厂于1865年,长期从事造纸、化工。橡胶和电缆等传统工业。20世纪60年代转入电信,80~90年代发展高薪技术和信息技术(IT)产业。1984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但看上去像个小提箱。4年以后“城市人”移动汽车电话问世,成为真正手机的雏形。1992年诺基亚100系列成为世界第一代手机家族成员,1993年“诺基亚1001”是世界第一个使用GSM技术的口袋手机。20世纪90年代末,诺基亚公司成为世界级企业,其销售额达300亿欧元(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其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4%,占据股市价值的2/3,是芬兰经济的火车头。

  文 化 经 济

  教 育

  1958年法律规定,实行8年义务教育,实际实行的是9年义务、免费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1970年公布了综合义务教育法,1980年初开始在全国实施。

  芬兰中等教育又分为高级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芬兰实行教育自由,准许兴办私立学校,国家给予资助。

  近年来,芬兰的高等教育已趋向普及。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最古老的大学,创建于1640年,迄今已有360多年。它是现今北欧最大的一所大学。

  文 学

  口头文学出现在13世纪,其标志是传奇故事——圣歌《亨利主教之死》。到16世纪口头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民间产生了许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歌谣。

  19世纪30年代芬兰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一颗璀璨的明珠——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即《英雄国》)诞生。它是芬兰杰出的民间文学家埃利阿斯·兰罗特(1802~1844年)花费了10多年的心血,在芬兰文学社的支持下编辑而成。人们把兰罗特誉为“芬兰的荷马”。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悄悄走上了芬兰文坛。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埃伊诺·雷诺(1878~1926年)。

  最著名的作家西伦佩(1888~1964年),于1939年获得诺贝尔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五六十年代,芬兰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受西方影响,出现了现代派。许多作家继续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如著名作家帕沃·林塔拉(1930~ )是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60年代创作了不少反映芬兰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作品,如《孩童》、《我的祖母与元帅》和《侦察中尉》等等。

  美 术

  绘画艺术起源于18世纪,主要代表人物又最著名。

  最多产的教堂装饰美术家米歇尔·托派里乌斯(1734~1821年)、风景画家艾利雅斯·马丁(1739~1818年)。19世纪有两位最著名的美术家古斯塔夫·芬堡(1784~1833年)和罗伯特·威尔海姆·埃柯曼(1808~1873年)埃柯曼的作品带有民族主义特色,被赞为“芬兰绘画之父”。

  19世纪中叶,有3位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在芬兰美术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是:艾德费尔特、什耶尔夫贝克和加兰-卡勒拉。进入19世纪90年代,由于艾德费尔特的作品反映了民族主义精神,便成了芬兰的主要“艺术大师”,赢得了法国对芬兰艺术的承认。

  20世纪30年代芬兰美术艺坛十分活跃,并建立了许多新的美术团体。在新建的赫尔辛基美术大厅举办了不少美术展览。1935年兴办了一所“自由绘画学校”,建立了新的美术家们的现代画廊。为了推动未来美术事业的发展,创建了美术基金会。

  城 市

  赫尔辛基 作为首都有400余年历史。坐落于伸向芬兰湾的狭长半岛,三面为波罗的海所环抱。人口555万,连同卫星城埃斯波、万塔、考尼埃宁在内,总人口100万。面积68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315个,水域面积501平方公里。

  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芬兰最大港口。赫尔辛基不愧是“千湖之国”和“森林王国”的首都,市内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于街头巷尾;众多的湖泊千姿百态,犹如“蓝色的眼睛”闪闪发光。赫尔辛基周围,繁茂无垠的森林,从四面八方伸向市区,大街小巷,一片葱绿,宛如一位少女头上“闪耀着金**的绿头发”。始建于20世纪初的“大海女神”阿曼达铜像,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之一。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上的新古典式建筑群,是赫尔辛基1812年成为芬兰首都后修建的,它是芬兰建筑艺术的精粹,建筑群中央的广场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乳白色的大教堂,顶端带浅绿色圆拱钟楼,是赫尔辛基的象征。德勒湾畔的芬兰大厦是一座颇具现代风格的多功能建筑。与之相邻的是恬静的国家大剧院。

  赫尔辛基的夏季白天格外地长,一天中阳光普照的时间达20个小时。因此人们把赫尔辛基叫做“太阳不落的都城”。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工业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担负对外贸易货物周转量的50%左右。

  赫尔辛基以“大学城”著称,这里有北欧最大的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还有著名的赫尔辛基技术大学、赫尔辛基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国家科学院、各种各样的博物馆(63个)、图书馆(57个)、音乐厅(10个)和歌剧院。建筑艺术举世闻名。满纳汉大道,是优美建筑和文化设施林立的文化中心。城内的西贝柳斯公园是赫尔辛基的一大名胜。

  赫尔辛基一年有5个月被白雪覆盖,市区又多白色建筑,使其有“北欧白都”之称。

  图尔库 芬兰最古老的都市。图尔库是芬兰的第三大城市,是图尔库一波里省的首府。是由瑞典人建筑的堡垒发展而成的商业中心。1525年瑞典国王古斯道夫·瓦沙授予图尔库都市权。16世纪中叶成为芬兰公园,接着变成大公园的首都。从14世纪开始,图尔库就成为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

  芬兰重要的工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图尔库继承古代贸易中心的优良传统,现在仍然是芬兰第二大外贸口岸,是仅次于赫尔辛基的芬兰重要文化中心。

  旅 游

  全国2/3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坪随处可见;点缀在绿色森林之间的则是大大小小十几万个湖泊及众多岛屿,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千湖之国”确实名不虚传。由赫尔辛基出发往西可乘飞机或火车到古都图尔库苦一波里的省府图尔库,由此转乘轮船到航海博物馆所在地奥兰群岛的马里安哈米纳镇;往中部湖泊地带,可乘飞机到文化中心、中芬省首府于韦斯屈莱和库奥省首府卡拉湖畔的库奥皮奥市;往北,到北极圈可乘飞机到距芬兰边境仅百余公里的伊纳里湖畔的伊洛瓦,然后可转乘汽车观光北极自然风貌,最后到达独具特色的北极村。

  旅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6~9月。在这个季节来芬兰,可以看到世界罕见的“极昼”奇观,还可以看到人们欢庆“仲夏节”的欢乐场面。

  劳马古城 位于芬兰西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劳马古城(旧城),建于1442年,占地28公顷。城内除中世纪用石料建造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外,绝大部分是木结构的房屋,成为北欧最完整和最大的“木头城”。至今,城市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道路弯曲狭窄,建筑风格古朴。200多家古香古色的店铺遍布城内。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航海博物馆 坐落在阿赫韦南马群岛马里安哈米纳市。馆内所藏展品丰富多彩,使游人大开眼界。在博物馆外边的码头上还停泊一艘“波默恩”号远洋帆船。这是世界上最后一艘远洋帆船。

  北极村 新建的旅游景点。圣诞老人的新居是在美国总统罗斯夫人启示下设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访问芬兰,前往北部拉毕省省会罗瓦尼埃米市参观。该市在战火中已被夷为平地,没有什么优美的景点可以使这位尊贵客人赏心悦目。横穿该市近郊的北极圈忽然使主人急中生智,便在北纬66°33′07〃、东经25°50′51〃的北极圈内这一点上,修建了一个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小木屋,供罗斯福夫人驻足领略极地景物。客人对此颇感兴趣。这小小木屋就是北极村的雏形。

  芬兰人看到这世界上奇妙可观的地理位置对外国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开始建设北极村。20世纪60年代,设立了标有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陆续建成了售卖极地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和专门受理圣诞老人邮件的邮政点。如今,在北极村这个小镇的镇口有一块用4种文字书写的北极圈纪念牌。北极村有许多美丽奇妙的自然风光。夏季到这里,你可以观赏难以忘怀的午夜不落的太阳;冬季到这里,你可以在昼夜不见太阳的晴空里,看到世界上罕见的北极光。“圣诞老人故乡工程”更为北极风情锦上添花,让游人流连忘返。其中“圣诞老人作坊”最引人入胜。在“作坊”的一角辟有圣诞老人办公室,以备圣诞老人在这里会见小朋友和大国宾。圣诞老人的助手是一群戴尖顶红帽的“仙童”,俗名“小精灵”。他们整天忙着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和电话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326510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8-13
下一篇2023-08-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