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老婆费用最贵的国家都有哪些,这些国家的男人娶老婆,需要花多少钱?

娶老婆费用最贵的国家都有哪些,这些国家的男人娶老婆,需要花多少钱?,第1张

世界上娶老婆最贵的国家有埃及,澳大利亚,科威特,等国家,埃及结婚要彩礼,婚房,结婚的礼物,还有婚礼的开支,综合下来需要人民币44万左右

结婚娶媳妇每个国家的风俗都不一样,一样的是很多国家都要给彩礼,韩国也和中国一样,娶媳妇,结婚要买房买车,还要送彩礼,而且韩国的物价又很高,所以男人们压力很大,他们结婚的平均费用高达人民币一百三十多万,压力山大呀。

美国人在结婚方面相对又好一些,他们结婚婚礼的费用大部分都是由女方的家庭负担的,而男方主要是负责购买戒指。再来说一下埃及娶媳妇,他们的费用支出主要也是有4个方面,就是婚房,彩礼,还有结婚的礼物,以及结婚婚礼,这些综合下来需要人民币40多万,这对埃及的一个家庭来说,就像是一座大山,让人压力很大。

大利亚结婚花费也是很高的,平均下来约人民币40万元,但是澳大利亚有钱的人多,不在乎这些钱,40万元也就够买个鲜花的。迪拜那边的生活水平很高,但是外来的务工人员比较多,所以也不是很好娶媳妇,那边是海湾石油国家,非常的有钱,一场婚礼花费个几百万是很正常的。我们中国娶媳妇也很难,只要想娶媳妇,就得买房买车,还要十几万的彩礼,在一些一线城市,娶个老婆要花上百万,就算是在一些农村地区,娶媳妇也要花好几万,在一些经济很好的地方,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也是有的。

  欧洲典型的地广人稀的国家。在人口结构中,城市为62%,农村为38%;男性486%,女性514%。

  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之一,男女公民平均寿命分别达到73岁和80岁,全国65岁以上的老人占全国人口的14%,85岁以上的占13%由于芬兰特殊的自然条件,使其南北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南部稠密,芬兰湾沿岸每平方公里达100人;北部稀少,拉普兰地区每平方公里才2人,还有不少地区每平方公里不足一人。

  人口中芬兰族占935%,瑞典族占62%,还有少量的拉普兰人、吉卜赛人、德意志人。和犹太人。

  语言与宗教

  有史以来,芬兰一直都是两种语言并行。1919年的宪法规定芬兰语和瑞典语都是“共和国的国语”

  居民中路德派教徒占92%,另一个教派是东正教,占人口总数的17%,不信教人口占58%

  民风民俗

  对于北欧的芬兰,人们很熟悉的3个词是:圣诞老人、桑拿浴和诺基亚。

  圣诞老人的故乡 据历史传说,芬兰是最早迎接圣诞老人安居的故乡。芬苏于1927年确定以拉毕省“耳朵山”为两国通往北冰洋的国界线。芬兰儿童故事大王玛尔库斯从中获得灵感,他在电台讲故事时说,圣诞老人和2万头驯鹿一起就住在这座“耳朵山”上,正是有“耳”,圣诞老人才能在北极听到世界上所有孩子的心声。他这种颇有感染力的浪漫推理获得了世人的认可。从此,故事中的“耳朵山”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

  桑拿浴 桑拿浴始于芬兰,已有数千年历史。全国500多万人口中,竟有192万个桑拿浴(2003年6月),平均3~4人一个浴室。浴室是圆木结构的小屋,小屋四面不透风,当中有个大铁炉,装满石块,洗澡时用木材将石块燃烧,把水泼在石头上,骤然蒸气充满全屋,室温高达39~50℃。洗浴者赤身进入,很快就汗流浃背。浴者置身在蒸气笼罩之下,身心轻松,悠然自得。浴者用带叶的白桦枝条在身上拍打,使汗出透,促进血液循环,有益于健康。芬兰人几乎从孩提时代依偎在母亲怀里,就开始接受桑拿浴的熏蒸。“桑拿浴”已成为了芬兰人相互交往的场所,是芬兰的真正国粹。

  女性的社会地位 在欧洲,芬兰女性们是最早获得选举权的。她们同男性一样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在事业上的成就,都具有完全相同的权利。议员中妇女占1/3,各政党的女党员比例达30~70%不等。国家半数公务员是女性。妇女对经济生活的参与,促进了经济的成功,妇女就业率达55%,是世界上比率最高的。相当多的妇女从事的是技术性职业。

  拉普兰人的结婚礼仪 一般年轻人是1月订婚,而在下年的1月,在集市的日子里结婚,以便在结婚典礼之后,举办喜宴款待客人。赴宴者视自己的能力赠送新郎、新娘金钱或驯鹿。新娘聘金由驯鹿代替。新郎新娘就以驯鹿群或接受的金钱,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婚礼当日,新郎新娘交换结婚戒指。同芬兰族一样,在订婚时,新娘已获戒指。婚后,凡有值得纪念的日子,丈夫都要给妻子送戒指。

  赛鹿节 3月15日是拉普兰人的赛鹿节。赛鹿节分驾鹿比赛和用绳索套路比赛。驾鹿比赛:一名手持缰绳的驯鹿者驾驭一头赛鹿。湖面为跑道,赛程2公里。赛鹿比赛马难度大。这是一项锻炼人们勇敢精神和培养驯鹿技艺的极好运动。用绳索套路比赛:在赛场竖立着目标,从一定的距离把套索投向目标。技艺高手就能准确地套住目标。

  仲夏节 6月24日是芬兰人民举国欢庆的仲夏节。这天昼最长,夜最短,是欣赏“白昼”的大好时光。这一天芬兰北部昼夜都可见太阳,即所说的“永昼日”。即使在南部的波罗的海沿岸,也要到晚上10点钟才是黄昏。照芬兰的习俗,这个节日和圣诞节同等重要。每年这一天,举国欢腾,到处悬挂国旗,商店停止营业,职工都去参加歌舞等各项活动,共庆佳节。

  国花——铃兰花、绣球菊。

  历 史

  国名,一说源于日耳曼语,意为寻找或游牧。一说是芬兰人自称“索密”,意为湖沼之国。

  12世纪前芬兰处于原始公社阶段。1155年开始隶属瑞典。在1808~1909年俄瑞战争中,瑞典战败,芬兰成为俄国的一个大公国。1917年12月6日宣告为独立共和国。1939~1940年苏芬战争后,签订了不平等的《苏芬和约》。1947年,又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割地、赔款的巴黎和约。1995年1月1日芬兰成为欧洲联盟的成员国。

  2000年3月1日,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塔里亚·哈洛宁就职。她是在同年2月6日大选中以516%选票当选。

  政 治

  1919年7月宪法规定,立法权由议会和总统共同行使。1999年修宪后,削弱了总统部分权利。

  议 会 最高立法和权利机关,一院制。任期4年。

  政 府 政府总理和各部部长由总统任命。2003年4月15日,芬兰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理耶腾迈基·安内莉正式就职。但不久因“政治丑闻”于6月辞职,结束了欧洲第一个同时由女性分别任总统和总理的局面。

  司法机构 司法采取二元制,设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为最高司法机关。起诉机关是各级检察院。

  经 济

  在2003/2004年度全球国民经济竞争力排行榜上,芬兰排名首位(前一年度居第二位)。芬兰经济支柱是森林、金属和高科技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把发展高科技作为基本国策。其代表是诺基亚。

  经济发展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国民收入达到世界高收入水平。自1993年以来,芬兰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近5%。目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68万欧元。一个高福利、高工资、高负担的国家。

  森林工业 芬兰人自己称为“绿色金库”。森林工业成为国家经济的一大支柱。芬兰的森林工厂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是世界第三大纸张、纸板出口国,占世界出口量的25%,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纸浆出口国。全国有44万私有林主。有上百年历史的最大的森工企业——芬欧汇川集团,是全球500家最大企业之一,它的战略目标是朝着成为“世界领先的森林工业公司”的目标迈进。

  金属工业 冶金工业技术已居世界领先地位,是世界上唯一能生产成套的森林工业设备的国家。

  电子信息技术工业 诺基亚公司,从光缆到大型计算机通讯网络设备,均能制造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在2003至2004年度“全球信息技术竞争力”排行榜中,芬兰居第三位。

  诺基亚公司是世界上最富有成效的电子康采恩,总部设在芬兰西南部一座与河同名的叫诺基亚的小城。它的发展使芬兰经济发生了转折。诺基亚建厂于1865年,长期从事造纸、化工。橡胶和电缆等传统工业。20世纪60年代转入电信,80~90年代发展高薪技术和信息技术(IT)产业。1984年生产了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但看上去像个小提箱。4年以后“城市人”移动汽车电话问世,成为真正手机的雏形。1992年诺基亚100系列成为世界第一代手机家族成员,1993年“诺基亚1001”是世界第一个使用GSM技术的口袋手机。20世纪90年代末,诺基亚公司成为世界级企业,其销售额达300亿欧元(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0%,其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额的4%,占据股市价值的2/3,是芬兰经济的火车头。

  文 化 经 济

  教 育

  1958年法律规定,实行8年义务教育,实际实行的是9年义务、免费教育(小学6年,初中3年)。1970年公布了综合义务教育法,1980年初开始在全国实施。

  芬兰中等教育又分为高级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芬兰实行教育自由,准许兴办私立学校,国家给予资助。

  近年来,芬兰的高等教育已趋向普及。赫尔辛基大学是芬兰最古老的大学,创建于1640年,迄今已有360多年。它是现今北欧最大的一所大学。

  文 学

  口头文学出现在13世纪,其标志是传奇故事——圣歌《亨利主教之死》。到16世纪口头文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民间产生了许多反映人们生活和劳动的歌谣。

  19世纪30年代芬兰文学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一颗璀璨的明珠——芬兰民族史诗《卡勒瓦拉》(即《英雄国》)诞生。它是芬兰杰出的民间文学家埃利阿斯·兰罗特(1802~1844年)花费了10多年的心血,在芬兰文学社的支持下编辑而成。人们把兰罗特誉为“芬兰的荷马”。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浪漫主义悄悄走上了芬兰文坛。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埃伊诺·雷诺(1878~1926年)。

  最著名的作家西伦佩(1888~1964年),于1939年获得诺贝尔学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大量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五六十年代,芬兰的诗歌,特别是抒情诗受西方影响,出现了现代派。许多作家继续用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如著名作家帕沃·林塔拉(1930~ )是多产的现实主义作家,60年代创作了不少反映芬兰现代史上重大事件的作品,如《孩童》、《我的祖母与元帅》和《侦察中尉》等等。

  美 术

  绘画艺术起源于18世纪,主要代表人物又最著名。

  最多产的教堂装饰美术家米歇尔·托派里乌斯(1734~1821年)、风景画家艾利雅斯·马丁(1739~1818年)。19世纪有两位最著名的美术家古斯塔夫·芬堡(1784~1833年)和罗伯特·威尔海姆·埃柯曼(1808~1873年)埃柯曼的作品带有民族主义特色,被赞为“芬兰绘画之父”。

  19世纪中叶,有3位很重要的代表人物在芬兰美术舞台上大显身手。他们是:艾德费尔特、什耶尔夫贝克和加兰-卡勒拉。进入19世纪90年代,由于艾德费尔特的作品反映了民族主义精神,便成了芬兰的主要“艺术大师”,赢得了法国对芬兰艺术的承认。

  20世纪30年代芬兰美术艺坛十分活跃,并建立了许多新的美术团体。在新建的赫尔辛基美术大厅举办了不少美术展览。1935年兴办了一所“自由绘画学校”,建立了新的美术家们的现代画廊。为了推动未来美术事业的发展,创建了美术基金会。

  城 市

  赫尔辛基 作为首都有400余年历史。坐落于伸向芬兰湾的狭长半岛,三面为波罗的海所环抱。人口555万,连同卫星城埃斯波、万塔、考尼埃宁在内,总人口100万。面积68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315个,水域面积501平方公里。

  芬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芬兰最大港口。赫尔辛基不愧是“千湖之国”和“森林王国”的首都,市内湖泊星罗棋布,遍布于街头巷尾;众多的湖泊千姿百态,犹如“蓝色的眼睛”闪闪发光。赫尔辛基周围,繁茂无垠的森林,从四面八方伸向市区,大街小巷,一片葱绿,宛如一位少女头上“闪耀着金**的绿头发”。始建于20世纪初的“大海女神”阿曼达铜像,是赫尔辛基的象征之一。位于市中心参议院广场上的新古典式建筑群,是赫尔辛基1812年成为芬兰首都后修建的,它是芬兰建筑艺术的精粹,建筑群中央的广场7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是乳白色的大教堂,顶端带浅绿色圆拱钟楼,是赫尔辛基的象征。德勒湾畔的芬兰大厦是一座颇具现代风格的多功能建筑。与之相邻的是恬静的国家大剧院。

  赫尔辛基的夏季白天格外地长,一天中阳光普照的时间达20个小时。因此人们把赫尔辛基叫做“太阳不落的都城”。

  赫尔辛基是芬兰最大的工业中心,又是全国最大的外贸口岸,担负对外贸易货物周转量的50%左右。

  赫尔辛基以“大学城”著称,这里有北欧最大的大学——赫尔辛基大学,还有著名的赫尔辛基技术大学、赫尔辛基经济管理学院以及国家科学院、各种各样的博物馆(63个)、图书馆(57个)、音乐厅(10个)和歌剧院。建筑艺术举世闻名。满纳汉大道,是优美建筑和文化设施林立的文化中心。城内的西贝柳斯公园是赫尔辛基的一大名胜。

  赫尔辛基一年有5个月被白雪覆盖,市区又多白色建筑,使其有“北欧白都”之称。

  图尔库 芬兰最古老的都市。图尔库是芬兰的第三大城市,是图尔库一波里省的首府。是由瑞典人建筑的堡垒发展而成的商业中心。1525年瑞典国王古斯道夫·瓦沙授予图尔库都市权。16世纪中叶成为芬兰公园,接着变成大公园的首都。从14世纪开始,图尔库就成为全国的对外贸易中心。

  芬兰重要的工业中心,交通运输中心。图尔库继承古代贸易中心的优良传统,现在仍然是芬兰第二大外贸口岸,是仅次于赫尔辛基的芬兰重要文化中心。

  旅 游

  全国2/3的面积被森林所覆盖,郁郁葱葱的树木、草坪随处可见;点缀在绿色森林之间的则是大大小小十几万个湖泊及众多岛屿,构成了独特的景观。“千湖之国”确实名不虚传。由赫尔辛基出发往西可乘飞机或火车到古都图尔库苦一波里的省府图尔库,由此转乘轮船到航海博物馆所在地奥兰群岛的马里安哈米纳镇;往中部湖泊地带,可乘飞机到文化中心、中芬省首府于韦斯屈莱和库奥省首府卡拉湖畔的库奥皮奥市;往北,到北极圈可乘飞机到距芬兰边境仅百余公里的伊纳里湖畔的伊洛瓦,然后可转乘汽车观光北极自然风貌,最后到达独具特色的北极村。

  旅游的最佳季节是每年的6~9月。在这个季节来芬兰,可以看到世界罕见的“极昼”奇观,还可以看到人们欢庆“仲夏节”的欢乐场面。

  劳马古城 位于芬兰西南部波罗的海沿岸的劳马古城(旧城),建于1442年,占地28公顷。城内除中世纪用石料建造的为数不多的建筑外,绝大部分是木结构的房屋,成为北欧最完整和最大的“木头城”。至今,城市仍保持着中世纪的风貌,道路弯曲狭窄,建筑风格古朴。200多家古香古色的店铺遍布城内。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航海博物馆 坐落在阿赫韦南马群岛马里安哈米纳市。馆内所藏展品丰富多彩,使游人大开眼界。在博物馆外边的码头上还停泊一艘“波默恩”号远洋帆船。这是世界上最后一艘远洋帆船。

  北极村 新建的旅游景点。圣诞老人的新居是在美国总统罗斯夫人启示下设置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访问芬兰,前往北部拉毕省省会罗瓦尼埃米市参观。该市在战火中已被夷为平地,没有什么优美的景点可以使这位尊贵客人赏心悦目。横穿该市近郊的北极圈忽然使主人急中生智,便在北纬66°33′07〃、东经25°50′51〃的北极圈内这一点上,修建了一个面积不过10平方米的小木屋,供罗斯福夫人驻足领略极地景物。客人对此颇感兴趣。这小小木屋就是北极村的雏形。

  芬兰人看到这世界上奇妙可观的地理位置对外国人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于是开始建设北极村。20世纪60年代,设立了标有极圈位置的地图标志板,陆续建成了售卖极地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和专门受理圣诞老人邮件的邮政点。如今,在北极村这个小镇的镇口有一块用4种文字书写的北极圈纪念牌。北极村有许多美丽奇妙的自然风光。夏季到这里,你可以观赏难以忘怀的午夜不落的太阳;冬季到这里,你可以在昼夜不见太阳的晴空里,看到世界上罕见的北极光。“圣诞老人故乡工程”更为北极风情锦上添花,让游人流连忘返。其中“圣诞老人作坊”最引人入胜。在“作坊”的一角辟有圣诞老人办公室,以备圣诞老人在这里会见小朋友和大国宾。圣诞老人的助手是一群戴尖顶红帽的“仙童”,俗名“小精灵”。他们整天忙着处理来自世界各地的邮件和电话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在婚礼仪式上,新娘和新郎有独特的婚礼证词,与中国传统的婚礼习俗和结婚仪式不大一样。 一般是由神父来主持,这些据说是源于北欧的古代婚礼习俗……

  面纱起初新娘戴面纱是作为年轻和童贞的象征,信奉天主教的新娘戴面纱代表纯洁。因此,许多新娘在赴教堂举行婚礼的时候都选择戴双层面纱,新娘的父亲将女儿交给新郎以后,由新郎亲手揭开面纱。

  钻戒《圣经》上说,在远古时代,男子向女子求婚时的证物就是指环。9世纪时,教皇尼古拉一世颁布法令,规定男方赠送婚戒给女方是正式求婚所不可缺少的步骤。

  头饰新娘子在婚礼当天佩戴头饰的习俗由来已久,古时的女子在适婚年龄都会头戴花环,以区别于已婚妇女,象征着童贞。

  新娘礼服的颜色代表着传统,也有特定的含义:白色代表纯洁童贞,美国和英国常用的**是爱神和富足的象征。

  花束鲜花代表激情和奖赏,传达出繁荣富饶和出类拔萃的讯息,有幸接到新娘花束的人将有好运气,也会是下一个喜结良缘的人。

  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这个习俗起源于抢婚盛行的年代,由于担心新娘的家人会在婚礼上将新娘抢回去,新郎必须空出右手来随时应战。

  互吻根据习俗,婚礼是以新人的亲吻而宣告结束。这一吻有着深刻的含义:通过接吻,一个人的气息和部分灵魂就留在了另一个人的体内,爱使他们合二为一。

  抱着新娘入洞房这一习俗是从一些土著部落的婚俗演变而来的,由于这些部落里的单身女子太少,所以男子们要到邻近的村落去抢亲,将她们扛走,免得她们一沾地就会逃走。今天,人们认为,新娘不能用左脚迈进新房的门,所以最好让新郎将新娘抱进房。

  当新婚夫妇乘车出发度蜜月时,汽车的后面会拴上许多易拉罐,它起源于古代扔鞋子的习俗,参加婚礼的宾客们向新人身上扔鞋子,认为如果有鞋子击中了新人乘坐的车子,那么就会带来好运。

  汽车鸣笛跟在新人汽车后面的车队一路不停地鸣笛,以驱走恶魔。

  都说法国巴黎是“浪漫之都”,法式婚礼也为不少女孩子所向往,那法国的婚礼到底有些什么讲究呢?其实,法式婚礼很简单,同时又不失庄重。

  白色是浪漫的法国婚礼的主色调,无论是布置用的鲜花,还是新娘的礼服,乃至所有的布置装饰,都是白色的,可以看出法国人眼中的婚姻应该是纯洁无瑕的。婚礼上,新娘子会准备手工精细、象征健康以及繁荣图案的柜子作嫁妆,所以此柜子又有“希望之匣”的美称。而新人选用的杯子也有特定的名称,名为“婚礼之杯”。

  法国人的婚礼既传统又随意。一般婚礼由市长或他的一名副手主持,习惯上是在周二、四、五、六日,从早上9时至下午5时之间。一般的法国人都喜欢选择在周末结婚。这样便于更多的亲友们前来观礼。

  美国人来源于世界各地,婚礼形式也就迥然各异。有热闹非凡的教堂婚礼;有根本没有宗教仪式的世俗婚礼;还有宾客在山顶上光着脚举行的婚礼。但不管形式多么怪异,仍然包含着一些传统的习俗。

  例如,新郎与新娘要交换戒指。戒指经常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婚礼仪式举行后,常常由家中的亲友往新郎新娘身上洒落一把把生米,以此祝愿他们多子多孙。

  在婚礼仪式后,经常会举行盛大的婚宴,这个婚宴也叫做招待酒会。食物的种类是以新郎新娘的文化传统以及新娘家的喜爱和经济状况来决定。一般都会在角落里放一个有许多层色彩缤纷的大蛋糕,新娘与新郎一起握着刀来切蛋糕。吃过蛋糕以后,新娘站在房间中央的一把椅子上,把花束抛给那些未婚姑娘。

在我们中国,一说到结论大伙儿很有可能都是会想起花轿及其他们的传统服装,后来我们又引入了欧式的婚宴,西服与婚纱礼服,到如今,哪些旅行结婚,骑车完婚等多种方式都发生在大家面前,因此便会有些人多的人好奇心,日本到底是怎么结婚的呢?

一直以来日自己针对传统文化的维护都很好,因而它的婚宴方式也就留下了日本的传统式方式,从古至今,日自己都十分尊崇"神"和先祖,因而,在它的婚礼现场,向神和先祖祷告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日本女性出嫁的时候,是穿一身白衣的。要知道在国内结婚,当天是要穿上红色的非常喜庆的衣服的,意味着红红火火、喜庆洋洋。但是在日本却是不一样的,日本女性是穿一身白衣的,这身白衣在日本叫做“白无垢”,穿上这身衣服就是代表自己和青春说再见,迎接新一段人生。等到结婚第三天的时候,新娘这时就会换上喜庆的衣服。在日本,在"神"和先祖前进行婚宴是绝大部分人的选择,仅有极少数得人会挑选欧式和别的类型的婚宴,而且日自己在定亲的过程中会彼此送一些古怪的礼品,不一样的礼品意味着着不一样的含意,例如假如送一把扇子,你就意味着着之后财源滚滚。

日本在结婚时一般都会挑选在本地的神社举办,而且在结婚之前一定要向"神"和先祖汇报, 它们觉得它是对"神"和先祖的尊敬与仰慕,也祈祷"神"和先祖的祝愿和庇佑。在结婚当天,新娘新郎离去家的情况下一定要先往家里向"神"与先祖施礼,而且新娘子的衣服一定要以灰白色为重,还需要在身上戴一块乳白色的红盖头,她们觉得乳白色意味着着并没有,表明新娘子是空白的,从此以后就需要开始新的生活,接受爱人的姓式,两个家庭以前也需要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些。

婚礼当晚,有一个 ”reception”,邀请所有的来宾一起吃饭,然后新娘的父亲,新郎和”best man” 都作演讲,父亲给他的女儿敬酒,新郎给伴娘敬酒,”best man” 会讲关于新郎有趣的故事。 演讲后新郎新娘一起跳他们第一支舞,然后大家跟他们一起跳舞,直到深夜。关于礼物,在婚礼前,新婚夫妻会给婚礼上的来宾一个”wedding list”,是一张他们希望收到礼物的单子,礼物一般是家居用品,比如说床单,厨房用品等。

对大多数人而言,婚礼一生一次。但对英国新婚夫妇亚历克斯·佩林和莉萨·甘特而言,曼彻斯特的婚礼只是序幕。两人计划在世界3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30场婚礼,让不同文化见证他们的浪漫爱情。

环球婚礼

佩林和甘特6日在曼彻斯特一家酒吧举行婚礼,7日出发飞往加拿大多伦多,开始环球婚礼。英国《每日邮报》7日援引新郎佩林的话报道:“我们将有3个月时间准备一场传统加拿大婚礼。”

按照佩林的计划,两年时间环游30个国家和地区,举办30场婚礼,之后回到两人最喜欢的地方,再举办一场正式婚礼。

他说,旅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领略不同文化,“我们希望拥抱所有这些国家的传统和文化”。

全程预计花费5万英镑(约合82万美元),仅疫苗就需1500英镑(2460美元)。佩林说:“为了这次旅行,我卖了修车店和房子。”此外,他收到25家企业赞助,确保一路享受。

满怀憧憬

两人对行程满怀憧憬。现年31岁的佩林说:“我们期待在印度举行婚礼,也计划游览中国,应该颇为有趣,南非可能充满野性气息。”

“无论在摩洛哥柏柏尔人的帐篷里切蛋糕,还是在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瀑布下共舞,我们都将在博客上与全世界分享体验,”他说,“我们甚至计划在飞机上举办一场婚礼,创造独属我们自己的浪漫。”

他说,这就好像“购买前试用”一样,等转完一圈,“我们将选出最喜欢的地方,回到那里举行正式婚礼”,届时将邀请家人和好友一起参加。

佩林和甘特11年前相识,成为好友。甘特2008年搬至曼彻斯特后,两人开始交往,上月订婚。

感动新娘

佩林自数周前开始独自策划这场环球婚礼,一直瞒着甘特,想给她一个惊喜。

6日当天,佩林悄悄在家中准备好礼服,随后告诉甘特环球婚礼计划,第一站是曼彻斯特。

甘特现年29岁,是零售经理。她说:“这是一个大冲击,让人又惊又喜。当他告诉我时,我情不自禁哭了。”

甘特说:“我完全没有想到,之前他有点儿神神秘秘,我知道不对劲,但我想他可能在准备一次温泉浴,不是一场婚礼。”

“没有人计划过这样的事情,这有点儿疯狂,但我们想纪念我们的爱情,体验其他文化,”佩林说,“最困难的一点是前期准备,我必须预订好一切,背着莉萨邀请家人。有几次我以为她发现了,但没有。”

他说:“当我告诉她时,看见她露出微笑,就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

(wwwliuxue86com)

 对历史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人本大部分文化其实跟中国时很相似的,因为日本时很善于学习的国家,擅长向各个国家学习他们的好的文化,而历史上日本就曾今在中国繁荣之时向中国学习很多传统文化,但日本的文化跟中国还是有区别的,大家对日本的结婚风俗好奇吗?

  日本结婚风俗

日本结婚的风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在日本的传统婚宴上,宴请宾客的食品跟都代表一个美好的祝愿,代表幸福、富裕,寓意长寿、子孙满堂等。比如,鱼头和鱼尾都被向上卷起,整条鱼围成一个圆圈,象征夫妻永不分离。龙虾在婚宴上也很常见,因为龙虾的深红色代表好运气。至于餐后甜点,新娘可能会选择用甜黏米做成的黏米圆来招待客人。

2、婚礼最主要的是“三三九度”的交杯换盏仪式,用三组杯共举行三次,第一组杯先是新郎喝,然后是新娘,接下来是新郎;第二组杯是新娘喝,然后是新郎,接下来是新娘;第三组杯是一起喝,这样“三三得九”。求得美好祝福。

日本婚礼模式

日本婚礼模式多种多样,在日本传统的婚礼模式中,神前婚礼最受欢迎,教堂婚礼次之,其他婚礼(包括人前及佛前婚礼)占少数。尽管日本已经现代化,但如今的高级宾馆或是高级餐厅依然设有简易神殿,因此广义上来说,日本传统婚礼仍以神前婚礼为主。传统的日本婚礼一般是在当地的氏神社举行,并且一定要事先或事后向氏神、祖先之灵报告。婚礼当天新郎新娘分别离开自己家时,要向家里的祖先之灵行礼,这在日本传统婚礼中是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日式婚礼是很讲究仪式感的。

  日本结婚礼服方面的讲究

日本结婚礼服在男女方面各有讲究。

1、新娘穿三件纯白礼服

日本结婚需要穿传统的和服,和服以白色为主,代表着爱情的纯洁对爱情的忠贞,新娘主要穿由三件纯白衣服组成的白无垢,且要佩戴白色的角隐,代表着嫁到男方家后需要收敛自之前的脾气秉性,和男方和睦相处。

2、新郎穿裤裙和色内衬

新郎需要准备-个色的打底衫和裤裙,在准备好的色打底衫外穿-件色的大褂,还要拿一个白色的扇子,但是宾客需要注意,不可以和新人一样穿着白色的衣服。

日本新郎新娘的礼服还是以白色为主。

西方婚礼文化,提到婚礼(wedding ceremony),我们就容易想到新娘的服饰(wedding dress)、婚纱 (wedding veil)、新郎抱新娘过门槛(carrying the bride over the threshold),结婚戒指(wedding ring)都是戴在左手的无名指上,新娘拿花、新娘站在新郎的左边等习俗。

  新娘服饰的习俗可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 (Victorian Times),结婚时新娘穿的服饰与“某种旧的、新的、借来的和白色的东西”有关。因为旧的东西与新娘家族和她以往生活有联系。新的东西代表新娘未来的幸福新生活中能有好运和成功(good fortune and success)。结婚时穿戴借的东西能给婚姻带来好运,这可以是一件婚礼服、一块手帕、一件首饰。白色的东西被认为是纯洁和忠贞的象征。

  关于新娘披婚纱的习俗有两种解释。一是在包办婚姻的时代,新郎在婚礼上正式娶新娘前,新娘的脸都要盖起来,这样,等新郎看清新娘时,即使不喜欢她的容貌,也为时已晚了。另一种解释是,新娘佩带婚纱是为了在婚礼那天不被在空中游荡的邪恶鬼魂伤害。

  新郎抱新娘过门槛的习俗则源于罗马时代。那时的人们认为,如果新娘第一天进新家门槛时绊脚的话,将会带来厄运,把新娘抱过门槛就能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

  结婚戴戒指的习俗,一般认为始于17世纪。在那时的婚礼上,牧师按顺序从左手食指摸起,边摸边说:“以圣父、圣子、圣灵的名义……(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the Son and the Holy Spirit)”,刚好摸到无名指。

  新娘拿花(carrying flowers)的习惯起源于古时。人们觉得香味浓郁的花草或香料可以驱除邪恶的鬼魂、厄运和疾病。到了维多利亚时代,当情人们通过互送鲜花来传达各自不同的情意时,花便有了更多的含义。如苹果花(apple blossom)代表“好事的到来(better things to come)”;红色的玫瑰代表“我爱你”;白色的玫瑰代表“纯洁”;勿忘我(forget-me-not)是“真挚的爱情和记忆(true love and remembrance)”。

  至于新娘站在新郎左边则是很有趣的说法。古时候抢婚成风,新郎用左手护住未来的新娘的同时,还必须腾出右手,用剑打败并赶走其他想抢她为妻的人。

中西方婚礼文化差异

摘要:婚礼作为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仪式之一,它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熏陶下也逐渐的呈现出了不同的婚俗习惯,因而这些差异也明显的体现着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本文旨在对中西方婚礼的地点、着装、礼仪、婚宴的差异进行比较。

关键词:婚礼文化地点着装婚俗内涵

婚礼,是一个温暖的词汇,它开启了情侣通往幸福婚姻的一扇门,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佳话从此刻被书写。伴随婚礼的是各样多彩的婚庆习俗,这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一) 中西方婚礼地点差异

作为人们一生最重要的日子之一,作为一对幸福恋人新的起点,中国人的婚礼是隆重热闹的。古代的时候,人们会在自己家里或是酒楼里摆上酒席以宴请亲朋好友作为新人的见证。在当代中国,新人一般会邀请亲朋好友去酒店或是宾馆。会在酒店宾馆里将排场弄得很大,突显婚礼隆重、热闹的特点。而在西方,人们的婚礼一般是在教堂或者是其他比较安静的地方举行,井井有条,不像中国婚礼般热闹。西方的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追求浪漫与实在的结合。

(二) 中西方婚礼着装差异

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中国人的婚礼离不开红色,习惯以鲜艳的颜色来烘托气氛。因此,历朝女式婚服颜色为大红色已成了定制,以示喜庆,衬托新人,预示未来生活蒸蒸日上,幸福美满。 新娘礼服为广袖对襟翟衣,头戴珠凤冠。值得说明的是,翟衣上面的图案很有讲究。对襟本身就有完整的对称感,且在中国文化里本身就代表合称、合美的意思,而上面密布的左右对称且成双成对的锦鸡图案,则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里夫妻生活的和美、和乐。 一般新娘在婚礼当天高挽发髻,区别于未婚女子。而在婚礼当天,新娘子以红色头盖蒙面,象征着童贞、年轻、纯洁。结婚后由新郎亲手揭开。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

(三) 中西方文化婚俗差异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痰盂、尺、片糖、银包皮带、花瓶、铜盆及鞋、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由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四) 中西方婚礼内涵差异

著名民俗学家高巍认为,传统婚姻的很多仪式中都体现了中国向往“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文化心理事。因为传统意义上的婚姻不仅仅关系到结婚的双方当事人,而是两个家族和全社会的。需要通过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庄重,引起当事人和亲属朋友对婚姻本身的重视。其背后蕴含着对天地人融合的观念。请亲友来证明婚姻本身的正式和庄重,不是随意的,这和重视人与人的和谐结合在一起。由于婚姻的产生,使得二人的家庭形成姻亲关系。仪式可以体现家长在家庭中的地位。

仪式结束时,新郎新娘要把敬神的钱粮和裱文都要放到钱粮盆中拿到院里焚化。随着火焰、纸灰升腾,此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表示已经得到了“天”的认可。

国人敬天,这和农业社会生产水平有关。当时必须以家族为纽带,和自然形成共同生活的原则。因此只有天人合一、和谐关系,人才能够丰衣足食。

再比如,传统婚礼中有很多装饰性的器物,以及语言禁忌、参与人的禁忌。像喜娘伴郎不能由鳏寡孤独者担任。这并不像庸俗化解释中说的那样是担心“不吉利”影响新人,而是因为在传统观念中,鳏寡孤独恰恰表现了一种不和谐,不圆满,和仪式中象天地祈福的初衷是相反的。因此有了这样的禁忌。

传统婚礼中多用的乐器也反映了“和谐”的思想,以及对“天”的重视。锣鼓、唢呐、笙都是以响声明亮为主的,婚礼上的音乐也不是文人的自娱自乐,而是要表达人的声音,声音大才能让“天”知道,同时反映婚姻本身的隆重。参与者在四面大鼓,两面开道锣的巨大声响中能够感受到灵魂的净化作用。人在天地间生活,要与天地和谐,也要与人和谐。中国人的祈福迎祥,也就是这样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反映。

而在西方是神前的婚礼。神的认知和庇护下求得永恒,并依照上帝的约定尊崇教义对婚姻的理解和规定。延伸到承诺和彼此生命赋予对方的神圣。

宗教对人们心灵的掌控根深蒂固,信奉宗教的人们不容易对各种教义规定的教条敢于反叛和摒弃,特别是关于对婚姻的界定和教义阐述让信教的男女惟命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因为不止有教会家庭对他们的约束更有来自于心灵深处对神上帝的敬畏。从新郎新娘在婚礼上的教义讲解和誓词中都能找到佐证。

婚姻是一种盟约,盟约又意味着一种结合,圣经说“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耶稣也教导我们“夫妻不再是两个人,乃是一体的了,所以神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2681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