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口密度怎么样

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人口密度怎么样,第1张

人口:约2312万人

人口密度:113人/km2

灵台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古即有先民生息,商周之际建立古密须国、密国,史有文王伐密筑灵台的记载。灵台因此得名,有上千年的历史。灵台人杰地灵,英才辈出,晋代名医皇甫谧,曾开中国针灸医学的先河,以医学宝典《针灸甲乙经》而蜚声古今中外,唐代名臣牛弘、博学多闻、贯通古今,官居吏部尚书。名相牛僧孺,为官清正,著作等身,其《玄怪录》在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

自然地理

灵台县位于陇东黄土高原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890~1520米之间,地处东经107°00′~107°57′,北纬34°54′~35°14′。年平均气温86℃,最高气温358℃,最低气温-232℃。年平均降水量6544mm,降雨分布不均匀,7、8、9三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55%。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453小时,大于或等于10℃的积温2804℃,全年无霜期159天。境内有一塬(什字塬)一山(南部山区)两道川(达溪河、黑河川区),全境东西长7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属黄土高原沟壑区。东南与陕西长武、彬县、麟游、千阳、陇县接壤,西北与本省崇信、泾川县毗邻。

政区概况

全县辖5镇8乡1个街道办事处:中台镇、邵寨镇、独店镇、什字镇、朝那镇、新开乡、西屯乡、上良乡、梁原乡、龙门乡、星火乡、百里乡、蒲窝乡;国营万宝川农场。2个居委会184个行政村,1429个村民小组。全县总户数61825户,总人口2321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230人;民族以汉族居多,占967%,少数民族有回、藏、满、苗、蒙古族等占33%。

历史沿革

灵台历史悠久,远在商周时期就先后建有密须国、密国。秦代置鹑觚、阴密二县。东汉后期设三水县。东晋南北朝,曾先后设立过鹑阴、朝那、安武等县。隋大业元年(公元六○五年),分鹑觚置灵台县,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之意,灵台县名始见于史册,距今一千三百七十多年。同年西部始置良原县,鹑觚、良原、朝那三县均属安定郡。隋大业二年废灵台、阴密入鹑觚,唐武德元年复置灵台县,属麟州,贞观元年废麟州,省灵台入麟游,天宝元年改鹑觚及析麟游为灵台县。元至七年,省灵台入泾川,十一年复置,以良原县省入。清康熙六年分陕西置甘肃省,灵台县遂入甘肃。民国元年灵台属泾原道,民国十六年废道,灵台县直隶甘肃省。民国二十五年,原泾原道划为第二行政督察区,灵台县属之。一九四九年七月二十四日,灵台县全境解放,成立灵台县人民政府。一九五八年十月撤销灵台县并入泾川县。一九六一年十二月恢复灵台县至今。

优势资源

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身条件看,主要有五大优势:一是广阔的土地资源优势。县内土地面积大,特别是可供投资开发的土地资源丰富。加之山、川、塬兼有的地貌特点,独特的纬度、海拔和气候,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为我们大规模发展优质、高效农业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自然条件。二是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优势。县域内物种丰富,动、植物资源品种繁多,土特产尤为著名,“中华甲鱼”、“牛心杏”等地方特产和冬花、甘草等中药材远近闻名。农业生产初步形成了草畜、林果、药材三大主柱产业。三是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我县历史悠久,境内文化遗址遍布,人文景观荟萃,是世界针灸鼻祖皇甫谧的故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十分广阔。四是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全县农村现有63670多名劳动力,大多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接受新事物、新观念的能力较强,为今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保障。五是丰富煤炭、油气资源。已初步探明,南部山区煤炭储量在10亿吨以上,油气资源正在勘探之中。

综合实力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200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126887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4672万元,增长77%;第二产业增加值19701万元,增长187%;第三产业增加值52514万元,增长16%。

历史渊源

灵台县古属雍州。商周时为密须国和密国属地。秦始皇二十七年置鹑觚县,属北地郡。汉武帝元鼎三年,置阴密县,属安定郡。东汉废阴密,鹑觚改属安定郡。顺帝永建四年于今梁原境内侨置三水县。献帝兴平元年鹑觚县改属新平郡。三国魏复置阴密县,属安定郡。十六国后赵石虎建武十年,于鹑觚县置赵平郡,并领鹑觚县。十六国前秦鹑觚、阴密俱属安定郡。北魏太武帝神三年,鹑觚属泾州赵平郡。西魏文帝大统元年,自原州百泉徙朝那县治于今灵台县朝那镇,后置安武郡,析置安武县。大统中期鹑觚县治自故城移至今所。废帝元年阴密改属平凉郡,北周废阴密县。隋开皇三年废安武郡及安武县入朝那县。炀帝大业元年,分安定、鹑觚二县之地置良原县,分鹑觚置灵台县,唐义宁二年,废朝那县,又以安定郡之鹑觚县析置灵台县。唐太宗贞观元年省灵台入麟游县,鹑觚改属泾州。玄宗天宝元年,改鹑觚为灵台县。宋真宗咸平四年,灵台、良原县改属秦凤路。元初,灵台、良原县属泾州;世祖至元七年,灵台县并入泾川县;清顺治九年,灵台县改属平凉府;乾隆四十二年复属直隶泾州。民国初,二十四年隶属甘肃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台县隶属甘肃省平凉地区。1958年底,撤销灵台县置,并入泾川县。1962年1月复置灵台县至今。

古迹文物

灵台县地处泾河渭河之间,达溪河横贯全境,良田沃土遍及山川。独特的地理位置,悠久的文明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发祥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丝绸之路的支道之一。境内富有大量古遗址和珍贵的历史文物,上自旧石器晚期,早到仰韶、齐家文化,历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下迄民国,各时代精品文物荟萃,尤其商周青铜器载誉陇上。已发现古遗址240多处,古墓葬30多处,古城址6处,古生物化石点18处,已发掘出土各种文物近万件(馆藏国家一级文物44件,二级文物441件,三级文物1166件),经推荐报批,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13处,列入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27处。近年来,配合国家、省、市发掘调展文物近3000余件。

古遗址

新石器时代的灵台,原始先民的居住遗址380处,位于中台镇许家沟村的西山遗址,梁原乡横渠地的西堡子山遗址和杜家沟村的阳面岭遗址,什字镇草脉村的草脉殿遗址,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丰富的仰韶、齐家文化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等遗物遗迹表明,早在五千年前灵台的先民已迈进了人类文明。在商周,灵台曾建立过密须国。境内与新石器时期并存的周文化遗址近200处,分布于邵寨、独店、西屯、什字、上良、朝那、梁原、百里、中台、新开13个乡(镇)。西周初期至中叶的共王时期,灵台为姬姓封侯国“密国”,这一时期,灵台东近京地,西拒大戎,既有朝臣采邑,亦是军事要塞。因此,这一时期灵台青铜文化名噪陇上,堪称文物精华。什字境内周文化堆积,遗存40余处,姚家沟出土的乖叔鼎、西屯白草坡_伯、“ 爰伯”墓地所出土的青铜器以及桥子、庙头湾出土的玉器及其墓葬品,均见西周早期文化特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科学和学术研究价值。大量遗址遗物表明,达溪河下游以支流蒲河为中心分布——西山遗址群,在达溪河中上游的狭长川道,以密都百里为辐射区的庞大西周遗址群,其中新集西周墓群中的并伯,据专家考证,为一尊并姓的西周军事长官,系殷纣时比干族属,其发现,对西周早期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古墓葬

东周时期的秦国,能在弱肉强食中立于不败之地,且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与秦文化的先进水平是不可分割的,1974年发现的梁原景家庄春秋早期秦墓及出土的文物可见一斑。其次,还有景村砖瓦厂西周墓群出土的铜、陶、蚌器、青铜礼器,新开吴家湾唐墓及其出土文物陶武士俑、马俑、景村古墓群及其出土文物青铜礼器、告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陶器、孙家坡下河古墓群出土文物铁剑、铁釜等,其古墓群内涵丰富,历史跨度从战国、秦到秦汉、唐、宋各代。

馆藏文物

博物馆文物藏量6573件,其中国家一级品44件,二级品441件,典型器物有铜鬲、四孔一穿铜刀、蚌壳嵌件、重室陶仓。鎏金铜卧鹿镇、簋、鼎等,均为国家一、二级品。秦汉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多民族文化交融汇通,汉文化发展成熟的高峰期,这一时期,灵台文物颇丰,其中,外文铅饼专家确认汉代波斯货币,其发现再现当时灵台作为丝绸之路北道重要支道的繁荣,反映为晋至汤,中国佛教铜、石造像及隋唐佛教文物数十件,举其要,有纪年观音铜造像、鎏金铜造像;中国瓷器起源很早,而以宋瓷为最,乃百里宋金瓷器窑藏出土的耀州窑和定窑瓷器精品。

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产蕴藏丰富,人文景观荟萃,人民自古就有崇文尚武之传统。新中国建立后,百废俱兴,各级党政组织重视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自1995年来,先后投资1千多万元,在县城新建荆山公园和东和阳门、牌坊门、古灵台周苑门和荆山之巅北城门和民俗展馆,以及“朝晖”、“夕照”、“灵沼”、“灵囿”,等新景观,辅之以博物馆、文化馆、文庙、形成5处古建筑群,城外延伸隐形山志公祠、离山牛僧孺祠及虎山药王洞,“一城两园三门四线八景区”的旅游基地初具规模。

古灵台

素有“陇上明珠”之称的古灵台,位于县城中心,坐落在文化馆院内。其名取文王伐密筑台典礼之意,而以 “灵台”为县名,始于隋大业元年。“灵台”历经沧桑,至晚清,因遭兵燹,仅存残垣。民国23年(公元1934年),县长张东野主持修复“灵台”,并柬请中央及各地党政要人林森、孙科、李宗仁、杨虎城、傅作义、朱绍良等题词勒碑,使之拥有大观气象,至新中国成立后仍见古迹风貌。1966年,“灵台”被视为“四旧”拆除。八十年代,中共灵台县委、灵台县人民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振奋全县人民精神,在原址兴工修建“灵台”,1985年12月竣工落成。台通高36米,基围96米,上建楼亭,内奉文王塑像,外嵌林森等人原题碑石,千秋古迹重现风姿。灵台县以有“灵台”而得名且闻名。

碑林

“灵台”两侧建有靠山亭两层,并牌坊门一座,历经设计、施工、镌石、镶嵌、彩绘,形成以灵台为主体,辅道两侧,台、亭、廊、坊谐对,上下左右贯通,脊兽明柱,要人名家碑碣荟萃的游览名胜。碑林总面积548平方米,镶石碑200余方,有领袖人物书选,各级党政领导题词,当代名家墨宝,历代名碑复制,民国政要旧碑,零碎碣碑荟萃。

文庙

位于县城一中院内,初建于明洪武年间。1987年维修,保存了原有风貌,横排7间。纵深5间,檐角四挑,斗横繁复。院内有古柏4棵,为唐代所植。其中1棵在主干分枝上自生桑树一棵,本固枝荣,别具风采,俗称“柏抱桑”。1981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疙瘩庙

在县东20华里外的新开乡寨坡村,山包突兀而起,酷似疙瘩,院周树木葱茏,院内庙字甚多,此山寺庙始建于明永乐年间。其中有观音殿一座,系明嘉靖元年(1506年)所建,檐栋间所绘图案,亦系明代风格。院内一棵木瓜树依房而生,直径尺余,古朴苍然,其龄几百年,躯干老态龙钟,树顶枝叶茂盛,自一瓦室出。据证比疙瘩庙还早。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距此不远处有蛟城庙一座,庙内有千佛碑彩塑神像数尊,明代殿堂一座。

皇甫谧陵墓

坐落在县城东北15华里的独店镇张鳌坡村,1963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皇甫谧中年后,患风痹症,遂潜心钻研针灸医术,试治自身,十余载不已,民亲身体会完善了针灸经验,撰成举世闻名的《针灸甲乙经》,流传于世,对针灸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此著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基础教材,皇甫谧也被拥为世界文化名人,针灸医学的鼻祖。皇甫谧生于朝那三里,故于独店张鳌坡,其陵墓于196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1985年以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维修墓葬,建成陵园。如今,重新修葺扩建的皇甫谧陵园占地400平方米,陵园以皇甫谧墓冢为中心,混凝土砌级,冢前树立“皇甫谧陵园”字样的墓碑。

牛弘墓

位于新开乡牛村。牛弘历阅西魏、北齐、北周、隋四朝,隋时任秘书监、吏部尚书等职。曾应召删修刑律,撰《大业律》18篇500条,并参与修定音律,正定新乐。

牛僧孺墓

位于新开乡牛村。牛僧孺,字思黯,唐代宰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公元779年,卒于公元847年,经唐德宗至宣宗八代,幼年丧父,机敏博学,及第进士。穆宗时任户部侍郎同平章事,文宗时任兵部尚书同平章事。此两任宰相前后,曾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牛僧孺生于灵台新开,殁后葬于老乡牛村,现存陵尚在,晚年生活的离山寺洼遗址被民国年间列为灵台八景之一,即“别墅烟云”。

历史名人

灵台历史久远,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英才辈出,晋代针灸鼻祖皇甫谧,研精覃思,所著《针灸甲乙经》,声名远播国内外;唐朝著名宰相牛僧孺,彪炳史册,所著《玄怪录》开创我国传奇小说之先河;隋代牛弘会写了光照千秋的不朽乐章;唐时皇甫松、牛峤的诗文在我国诗歌史上享有声誉;素有:“天下春秋第一人”的明代杨重以其优秀的作品流芳百世。

皇甫规(公元104~174年),安定朝那(今灵台人),世代武官之后,喜读好文,有著述二十余篇。历任太山太守,度辽将军,永康元年拜为尚书,后迁弘农太守,护羌校尉,终年71岁。一生为人正直,是非分明,尽力国事,不计私利,在朝野享誉很高。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甘肃朝那)人,东汉太尉皇甫嵩之曾孙,我国十大名医之一。历经东汉、魏、晋三朝。幼年丧母,境遇艰难。成年后,奋志于学,博通典籍,文史著述多,屡诏不仕,专以著述为务,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学者,在文、史、医、哲诸领域均有建树,著述颇丰。尤以《针灸甲乙经》享誉海内外被国际针灸学会列为必读书目之一,成为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牛 弘(公元545~610年)。安定鹑觚(今灵台人)好学博文,曾为隋纳言上士,专掌文翰,后升为威烈将军,员外散骑侍郎,袭封“临泾公”,宣政元年,升任内士下大夫,进位使持节,大将军、仪同三司。隋朝先后授官秘书监、礼部和吏部尚书。享年66岁。一生为抢救历史典籍、制礼作乐、完善刑律贡献甚巨。

牛僧孺(公元779~847年),字思黯,安定鹑觚(甘肃灵台)人,一生历经中唐德、顺、宪、穆、敬、文、武、宣宗八朝皇帝,官至宰相,居官清正,刚直敢言,为首与李德裕派形成长期“牛李党争”,声誉大兴。一生酷好文学,仕宦期间,好交名人文士,颇嗜“传奇志怪”,所著《玄怪录》造传奇之文,荟萃为一集,其中80余篇保留至今。这些志怪作品,继承发扬了汉魏六朝以来志怪艺文的特长,对唐以后小说创作有较深影响。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皇甫松 唐代诗人,陆州人,唐工部郎中皇甫 之子。他的诗歌大多反映田园、渔村的风情,纯朴、真实感人。传说他死后葬于灵台西屯塬上,其弟皇甫竹,也是诗人,死后同兄并葬一个墓地。其墓俗称“双堠子”。

杨 重 明代灵台上良人,进士,官至翰林修撰,任为肃政大夫,汉南道监察御史。曾与南京才子比诗文,倒背《春秋》一字不差,令人折服,号称“天下春秋第一人”。

张文明(~1930年),山东省临清市人,毕业于北京中国大学。1930年9月4日,奉命署理灵台县县长。到任后,遍观人民饥困、灾荒及土匪侵扰,采取了减轻财税负担,组织地方武装自卫,安定社会秩序,兴教助农,救治饥馑,民深感戴。时中央军驻陇东十三师旅旅长杨抱诚强行摊派灵台额外服装费银币一万元,几经上下周旋,张断然拒绝,至10月11日晚,驻军施行暴力对其吊拷毒打,张公虽遍体鳞伤,仍怒叱咤,次日凌晨,被绑架,诈称解平凉,至东门外,惨遭枪杀。人民自发制棺木,收遗体,设灵于东岳庙中,民间致丧吊唁者络绎不绝。次年春,其子扶柩还乡,人民集资相助,后县长张东野树立“为民流血之碑”以彰功勋,永怀纪念。张公被害后不久,杨抱诚亦死,当时盛传“杨贼杀害张县长后,每一合眼便见张公执杖追打,夺了他的贼命。”这自然是人民口诛心伐杨贼的一种表现形式。

杨子恒(1898~1961年),灵台县上良杨家庄人,名渠统以字引。民国陆军将领,历任排、连、营、旅长,陇东绥靖司令、军长。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政府委员、交通厅长,民盟甘肃支部委员,民盟西北总支委员、中央委员,甘肃省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副主席,全国赴朝鲜慰问团二分团副团长,1954年当选甘肃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他对修复灵台、兴办地方文化事业颇有贡献。

高永祥(1915~1945年),灵台县星火王家庄村人,原名高苍贵。自幼聪慧精敏,少怀壮志,抱负远大,1931年背瞒父兄投奔国民军,1932年随部于宁都其一,后即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革命队伍中,英勇有为,身经百战,多次荣立战功,受到嘉奖。历任连、营长,绥晋军三十六团团长职务,1945年牺牲于神池,时年31岁,遗体安葬于华北军区石家庄烈士陵园。

灵台民俗

灵台县民风淳朴,自古崇尚礼仪,素有热情好客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也极为丰厚,独特的有民间戏剧:木偶戏,制作精美、初具规模的民间工艺品:宫灯、剪纸、根雕、泥塑、刺绣、香包、麦秆画、皮影,还有灵台碑林、民间社火等;木偶戏参加省上汇演,剪纸、香包、泥塑获甘肃省民间艺术节艺术品展览二等奖。

灵台宫灯

灵台宫灯起源于明代,初流传民间富豪人家,正月元宵节悬挂于大门楼厅。宫灯起初由民间艺人制作,造型比较单一,明清后,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造型也独具特色。主架结构除木材外,出现了用竹子熏烤成多种动物形状,如十二生肖宫灯,在民进盛行。解放后,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以铁丝为主要制作材料,工艺得到进一步提高,在周边地区开始流传。灵台宫灯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工艺,远销省内外,很受欢迎。中台镇康家沟宋效斌、新开乡张积灵、左相、张培育制作的宫灯造型精美,内涵丰富,观赏性强,名扬省内外。

灵台香包

素有民间艺术之乡美称的灵台县,其香包刺绣名噪陇上,源远流长。灵台香包,古称香囊,其意蕴,如什字塬黄土般身后,其源流,同端阳节一样悠长。小小香包,寄托着灵台人民心灵深处的美好夙愿:为老人求寿、男女求婚、儿女求福、家庭求吉、旅途求顺、病者求愈、五谷求丰、生意求利,无不赋予以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更具率真而拙巧,古朴而传神,原始而有崭新的“陇绣”艺术特色。近年来,灵台香包走入市场,以其独具魅力的观赏装饰价值和民间工艺美术价值赢得声誉,销往西安、宝鸡、兰州各地,独店、中台、新开三乡镇产销初具规模。

灵台剪纸

剪纸,是灵台县民间传统艺术,根植乡里,历史悠久,年节庆典,婚丧嫁娶,生日祝寿,刺绣花样无不即兴而做,民间十分普及。其造型生动、掘朴,灵活、夸张,情趣四溢,内容丰富,人物、花卉、飞禽、走兽、世象万物不一而足,充分显示出灵台人民的智慧、情怀和精神风貌,具有很高的欣赏、装饰与收藏价值。新开乡寨坡村已故83岁老人李爱英,人称“一剪花”,生前授徒甚众,李派剪纸名扬县内。

灵台泥塑

灵台泥塑历史悠久,源于民间陶艺流行乡村农舍,初为玩具,后赋以祈祥,艺人代为传承,至今形成具有关中风格的工艺模式。制作中采用灵台“板板土”,经过砸泥、制坯、塑型、精抛、酚洗、勾线,妆色等十几道工序,全部手工制作完成。制作的泥塑充分运用夸张造型、线描形体、勾填绘彩等艺术表现手法、熔奇异、热烈、大气、朴拙、有趣于一体,具有较强的视角冲击力和装饰性。彩绘饱和喧嚣,具有浓厚的泥土气息和西部人粗犷豪爽的性格特点,表达了劳动者的生命内涵与纯朴感。近年来经过抢救、扶持、引导,灵台泥塑代有传人,尤以新开乡左相、张培弦、姚拴玉、独店镇冯兴业的作品精到传神。

灵台皮影

皮影不仅是独特剧种,亦是我国民间工艺之精粹,由于艺术价值、研究价值极高,倍受收藏界青睐。灵台皮影流传久远,演出和制作艺人代代相传;灵台皮影古称“灯影”,以上好牛、驴皮为最佳材质,皮子加工、剪刻造像、着色妆彩工艺考究,手法繁复,流派与特色为“关中道”。灵台独特剧种“灯盏头”即为皮影戏,其已故传人上良乡杨班主即为名盛千、陇、灵、崇地区的皮影制作大家。

灵台麦秆画

灵台麦秆画起源于清代,由乡间农村妇女编织草帽引发。始初,将麦秆用水浸泡,待有柔性,民间妇女可即编成小动物之类的工艺品。此后出现了用麦秆蘸骨胶水粘贴书法对联,悬于中堂,继之,又用麦秆粘贴图案,花、鸟、虫、鱼及人物,染色或烫色,观赏价值极高。一直流传至今,久盛不衰。我县艺人宋效斌、张积灵、左相、杨登华、王怀珍制作的麦秆画融政治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倍受欢迎。

灵台碑林墨迹

《灵台碑林墨迹》成书于二○○二年,本书收编民国时期国民党中央政府、各省军政要员、地方各界名流为重修古灵台落成题赠碑匾共200余幅,墨迹、题词注解与人物简历相辉相映,堪称我国民国时期文化史一大景观之汇编展示,资料价值甚高。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古籍出版社承印,一套三卷,仿线装古版,装饰精美,十分典雅,具有收藏价值。

工业经济

2005年,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全县共完成工业增加值8152万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68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66%。

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较好。原煤生产量20万吨,比上年增长110%;中成药生产166吨,比上年增长38%;化学原料药生产量172吨,比上年增长24%;瓦楞纸生产11660吨,比上年增长432%;机砖生产量2537万块,比上年增长164%。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利税10225万元,比上年增长361%。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持续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863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县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700万元,实现税金121万元,施工房屋面积289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34万平方米。

交通通讯

2005年,交通运输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年末营运汽车拥有量450辆,其中出租车78辆,完成客运周转量298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货物周转量4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89%。

邮电通讯业快速增长。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406万元,比上年下降201%。年末固定电话总容量达到10769门,移动电话20002部,比上年增长148 %,电话普及率达到1327部/百人,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99户。

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全年接待旅游人数15万人,比上年87%,旅游业总收入25万元,比上年增长87%。

科技教育

2021年1月,2020年乡村振兴传播影响力县区排名发布,灵台县位列第368名。

2020年12月22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灵台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16年2月16日,灵台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15年3月10日,灵台县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1、许穆夫人:我国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候;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许人尤之,众稚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许穆夫人,姬姓(名不详),卫公子硕和宣姜的女儿。于公元前690年出生在卫国都城朝歌定昌。长大后嫁给许国许穆公,故称许穆夫人。她是我国见于记载的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春秋之际,诸侯林立,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卫国,在当时是一个中等诸侯国,首邑是商朝的朝歌。许穆夫人在少女时代就深为祖国的安危而担忧,思索着如何为保家卫国作出自己应作的贡献。当时,诸侯各国之间政治性通婚联姻盛行,许穆夫人长得貌美多姿,许、齐两诸侯国都派使者前来求婚。许国施以重礼,打动了她下,父母决定把她嫁给许国国君为妻。

公元前660年,北狄侵卫,许穆夫人闻知祖国被亡的消息,异常悲痛,决然驰驱至漕,归唁卫侯,并要控于大邦,拯救卫危。半路上,被许国的大夫追上迫回后,夫人对此十分愤怒,赋《载驰》一诗,痛斥了许国那些鼠目寸光的庸官俗吏,表达了一个女子热爱祖国、拯救祖国的坚定信念。当齐桓公得到这一消息后,立即派公子无亏率兵救援卫国,使卫国避免了一场灾祸。此后,卫国又得到复兴。这首诗后来录进了《诗经·鄘风》里。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篇,单从时间上来讲,比屈原的《离骚 》还要早三百多年。

许穆夫人的诗饱含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现在我们能读到的是收集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竹竿》《泉水》《载驰》等三篇十二章。《载驰》抒发了夫人急切归国,以及终于冲破阻力回到祖国以后的心情。诗中突出地写出了她同阻挠她返回祖国抗击狄兵侵略的君臣们的斗争,表达了她为拯救祖国不顾个人安危、勇往直前、矢志不移的决心。在这些诗的字里行间中,充满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今天我们吟咏起来仍震撼心扉,爱不释手。

2、蔡文姬:博学的流亡女诗人

《悲愤诗》

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

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

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

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

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几微间,辄言弊降虏。

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敢惜性命,不堪其詈骂。

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

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

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

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

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

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

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

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

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

念我出腹子,胸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

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

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蔡文姬(约177年—)名琰,原字昭姬,晋时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诗人、文学家。代表作有《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等。

蔡文姬是汉代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有深厚的家学渊源。蔡文姬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就是十分自然的了,可以说蔡文姬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可惜时局的变化,打断了这种幸福。

蔡文姬的生活经历正好与东汉末年朝代更迭、混乱不堪的时局惊人的相似。她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逃难。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那时候,匈奴兵趁火打劫,掳掠百姓。有一天,蔡文姬碰上匈奴兵,被他们抢走。匈奴兵见她年轻美貌,就把她献给了匈奴的左贤王。打这以后,她就成了左贤王的夫人,左贤王很爱她。她在南匈奴一住就是十二年,虽然过惯了匈奴的生活,还是十分想念故国。

她的《悲愤诗》用血泪书写自己坎坷的经历,同时也成了汉末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在战乱的年代生灵涂炭,最遭殃的当然是百姓。被乱兵所虏,辗转流落南匈奴十二年的蔡文姬更是不幸中的不幸。幸好后来曹操思贤慕才,用金璧将她从匈奴赎回。她的遭遇折射出时代的悲哀,她更是时代女性的代言人。

3、左芬:宫廷的“花瓶”女诗人

《离思赋》

生蓬户之侧陋兮,不闲习于文符。不见图画之妙像兮,不闻先哲之典谟。既愚陋而寡识兮,谬忝厕于紫庐。非草苗之所处兮,恒怵惕以忧惧。怀思慕之忉怛兮,兼始终之万虑。嗟隐忧之沈积兮,独郁结而靡诉。意惨愦而无聊兮,思缠绵以增慕。夜耿耿而不寐兮,魂憧憧而至曙。 风骚骚而四起兮,霜皑皑而依庭。日晻暧而无光兮,气懰栗以冽清。怀愁戚之多感兮,患涕泪之自零。昔伯瑜之婉娈兮,每彩衣以娱亲。悼今日之乖隔兮,奄与家为参辰。岂相去之云远兮,曾不盈乎数寻。何宫禁之清切兮,欲瞻睹而莫因。仰行云以欷兮,涕流射而沾巾。 惟屈原之哀感兮,嗟悲伤于离别。彼城阙之作诗兮,亦以日而喻月。况骨肉之相于兮,永缅邈而两绝。长含哀而抱戚兮,仰苍天而泣血。

乱曰: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惨怆愁悲,梦想魂归,见所思兮。惊寤号啕,心不自聊,泣涟洏兮。援笔舒情,涕泪增零,诉斯诗兮。

左芬,字兰芝,芬一作“棻”。少好学,善作文。为晋武帝司马炎 的妃嫔。作品有《啄木诗》《离思赋》《感离诗》等。她的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左芬的哥哥左思,西晋文学家,尤其擅长辞赋和诗歌。妹妹左芬和哥哥一样,也是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文。兄妹俩还有个共同缺点,就是长相丑陋。晋武帝司马炎本是好色荒*之徒,听说左芬的才华后,居然把她纳入后宫。当然,晋武帝则选择娶个文人做妃子,意在彰显他自身的品位。

可见晋武帝并不是娶了个女人,而只是娶了个“女诗人”。才女左芬不过就是被皇帝选中的一个文学道具而已。这和宫里的一个古董花瓶,一幅名家字画也无多少差别。左芬虽不受宠,但还得完成作为才女“作诗作赋”的义务,扮好一个文学摆设的角色。她“受诏作愁思之文”,完成了皇帝的命题作文《离思赋》,这首赋可算是左芬的代表作。司马炎对她吟诗作赋的本事非常满意,“帝重芬词藻,每有方物异宝,必诏为赋颂”,“言及文义,辞对清华,左右侍听,莫不称美”(《晋书》)。于是,宫廷中有什么红白喜事,左芬总是要受命写些或者感人或者华丽的诗赋。事实上,左芬更像是一位宫廷御用诗人,而不是嫔妃。

左芬存有诗、赋、颂、赞、诔等20余篇,大多为应诏而作。在她受命而写的那些诗赋中,虽也不乏情真意切之作,但岂能摆脱得了应景的形式之作所以,对于左芬来说,承受的是双重痛苦。首先,从女人的角度来说,她既没有得到真挚的爱情,也没有得到普通夫妻间的日常恩爱。其次,从诗人的角度来说,她没有创作的自由,总得写些命题应景之作,岂不痛苦

左芬的名声亚于她的哥哥左思,兄妹俩素来友爱。左芬被选入后宫,左思曾作《悼离赠妹诗》两首。所谓“悼离”,更与寻常离别不同,因为被征入后宫,咫尺便是天涯,生离亦同死别。左芬的诗仅存两首,其中一首《感离诗》,就是答左思《悼离赠妹诗》的作品,载于《艺文类聚》。其间,左芬写下著名的《啄木诗》,千古流传,因为啄木鸟是一种很丑陋的益鸟,所以这首诗被认为是左芬寄情所作。

4、谢道韫:最具人文情怀的女诗人

《泰山吟》

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

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非复匠,云构发自然。

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

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

谢道韫,魏晋时期才女,出生名门望族,为赢得“淝水之战 ”的一代名将 谢安之侄女,安西将军谢奕之女,大书法家王羲之 的二儿媳,王羲之之子王凝之之妻。谢道韫才学过人,甚是聪慧,且勇敢果断,品味高雅,为东晋女诗人。《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

诗人谢道韫在谢家众多子嗣中,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诗人气质的一个,她的才情深得其叔父谢安的欣赏。有一次,谢安问谢道韫:“道韫,你觉得《毛诗》中哪首诗写得最好”谢道韫答:“周朝 贤臣文能安邦、武能治国的尹吉甫写的《民》一诗最好,其诗‘词清句丽,穆如春风’。”谢安一听,竟然和自己不谋而合。谢安称道韫颇有“雅人的深度”。

谢道韫在王家平淡地过了数十年,此时东晋王朝气数已尽,著名的孙恩、卢循起义爆发了。当时任会稽内史的王凝之已迷恋上道教,面对强敌进犯,不是积极备战,而是闭门祈祷道祖能保佑百姓不遭涂炭。后贼兵便长驱直入,王凝之及其子女都被杀。

谢道韫目睹丈夫和儿女蒙难的惨状,手持兵器带着家中女眷奋起杀贼,但终因寡不敌众被俘,此时她还抱着只有三岁的外孙刘涛。她对孙恩厉声喊道:“大人们的事,跟孩子无关,要杀他,就先杀我。”孙恩此前听说过谢道韫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子,今日又见她如此毫不畏惧,顿生敬仰之情,非但没有杀死她的外孙刘涛,还派人将他们送回会稽。从此谢道韫寡居会稽,过着平静的隐士生活。

谢道韫长于诗文,所著诗、赋、诔、讼,传于世。她的作品据《隋书·经籍志》载有诗集两卷,已经亡佚。《艺文类聚》保存其《登山》(又名《泰山吟》)和《拟嵇中散咏松》两首诗,《全晋文》收其《论语赞》。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泰山吟》,却充满阳刚之气。女才子大笔挥洒,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这首诗正可见其一斑。

5、薛涛:沦落为营妓的女诗人

《春望词》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

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

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

薛涛(约768~808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薛涛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德宗贞元(785~804)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后以歌伎而兼清客的身份出入幕府。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白居易 、张籍、王建、刘禹锡 、杜牧 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诗称道:“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花里闭门居。扫眉才子知多少,管领春风总不如。”

薛涛字无女子气,笔力峻激。其行书妙处,颇得王羲之法,少加以学,亦卫夫人之流也。每喜写己所作诗,语亦工,思致俊逸,法书警句,因而得名。

薛涛的诗,不仅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在封建时代妇女,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妇女中,是不可多得的。她曾到过接近吐蕃的松州,有《罚赴边有怀上韦令公》诗,其第一首说:“闻说边城苦,而今到始知。羞将门下曲,唱与陇头儿。”对防守边疆士兵的艰苦生活寄以深切同情。有《锦江集》5卷,今佚。《全唐诗》录存其诗1卷。近人张蓬舟有《薛涛诗笺》。事迹见《唐诗纪事》《唐才子传》。

距杜甫浣花草堂不远的成都近郊,至今还耸立一座薛涛“吟诗楼”,点缀着锦江玉垒的秀丽风光,那是薛涛晚年栖息吟咏之地。

6、鱼玄机:大胆开放的女诗人

《赠邻女》

羞日遮罗袖,愁春懒起妆;

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

枕上潜垂泪,花间暗断肠;

自能窥宋玉,何必恨王昌。

鱼玄机:字幼薇,又字蕙兰,唐代诗人,长安人。《全唐诗》存其诗1卷。性聪慧,好读书,有才思,尤工诗歌,与李郢、温庭筠 等有诗篇往来。初为补阙李亿妾,以李妻不能容,出家于长安咸宜观为女道士。自伤身世,有“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慨叹,后来大开艳帜,咸宜观车水马龙,她本人从弃妇变成了荡妇,过上了半娼式的生活。后因杀人被处死。

鱼玄机诗作大胆,多情,她几乎不掩饰强烈的感情和独特的思想,欢喜、悲哀、忧郁、柔情都会坦荡荡地跃然纸上。在她这里,打动人心的是扑面而来的真挚情感,而诗的章法和技巧却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如《赠邻女》中“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自能窥宋玉 ,何必恨王昌”——我们尽可以去大胆追求宋玉这样才高八斗、风流潇洒的男子,又何必再为那薄情郎伤心呢其思想之大胆开放在今天也觉得叹为观止。

曾和鱼玄机交游的文士有:李郢、温庭筠、李近仁、李骘等。鱼玄机从来没有过这样的自由自在:她可以以盛宴和狂欢来招待客人,看谁不顺眼也可以一脚将其踢出门去。鱼玄机的生动、鲜活、泼辣、才华,迷倒了整个长安城,男人都俯在她的石榴裙下,听候她的差遣。那一刻,她是情欲世界的女皇。谁都知道鱼玄机是出了名的荡妇。可是,她的道观门前,还不是排成了长队无怪乎她纵声大笑,要把天下无行的男人都视为脚底泥。然而,放浪和狂傲之外,她从自己的诗和文字里,照见了自己的卑微:一旦失去了追求者和爱慕者,她将无处可逃。外表依然美艳绝伦的鱼玄机,内心却开始生出霉斑,开始蔓延,她不是不知道这点。就像武林第一美人林仙儿的下场一样,鱼玄机24岁的时候,人人都看出来,她人老珠黄了。因为和丫环绿翘争宠,鱼玄机把绿翘打死了。而审问她的,竟是旧日追求她而被扫出门去的裴澄。鱼玄机被斩首了,终年24岁。

7、上官婉儿:掌管宫中诏命的女诗人

《彩书怨》

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

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

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

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

上官婉儿(664~710年),唐女诗人。陕州陕县(今属河南)人。上官婉儿是唐高宗 时宰相上官仪 的孙女。麟德元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 的诏书,被武后所杀,家族籍没。尚在襁褓之中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庭。她十四岁的时候,出落得妖冶艳丽,秀美轻盈,一颦一笑,自成风度,加上天生聪秀,过目成诵,文采过人,下笔千言。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著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珠圆玉润,调叶声和,尤其她的书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此后,武则天所下制诰,多出上官婉儿的手笔。

上官婉儿怂恿中宗设立修文馆,大召天下诗文才子,邀请朝中善诗文的大臣入修文馆,摛藻扬华。多次赐宴游乐,赋诗唱和,连流竟夕,醉不思归。上官婉儿每次都同时代替中宗、韦后和安乐公主,数首并做,诗句优美,时人大多传诵唱和。对大臣所做之诗,中宗又令上官婉儿进行评定,名列第一者,常赏赐金爵,贵重无比。

自此,朝廷内外,吟诗做赋,靡然成风。韦后本不工诗,即由婉儿代为捉刀,各文臣也明知非帝后亲笔,但当面只好认她自制,格外称扬,韦后遂把婉儿宠上加宠。

上官婉儿是历史上最有才气的女子,她的一生可谓是坎坷传奇。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有丞相之实,武则天甚至一度要把她立为女皇。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追念上官婉儿的才华,下令收集其诗文,辑成二十卷。贞元时,吕温曾做《上官昭容书楼歌》,尚可见其文学生活的片段。上官婉儿在唐代历史中是个极有魅力的后宫女性,在《旧唐书》《新唐书》的“后妃传”中都有专篇记载。

尽管上官婉儿也曾一度享尽荣华与权力,但她仍要仰皇上、皇后、公主的鼻息,仍要曲意逢迎,这个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后来,她仍未逃脱厄运,做了皇权争斗的牺牲品。

8、李冶:才情横溢的女诗人

《八至》

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

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

李冶生于唐玄宗开元初年,浙江吴兴人。她容貌俊美,天赋极高,从小就显露诗才,颇有文才。六岁那年,她写下一首咏蔷薇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父亲见诗大惊曰:“此女后必为失行妇人!”在李冶十一岁时,被送入剡中玉真观中做女道士,后栖身开元寺为女冠。

出家为女道士后,她又与许多诗人鸿儒交游,酬咏甚多。她神情潇洒,专心翰墨,生性浪漫,爱作雅谑,又善弹琴,尤工格律。当时超然物外的知名作家陆羽(鸿渐)和释皎然均同她意甚相得,著名诗人刘长卿也与她有密切联系,她还与朱放、韩揆、阎伯钧、萧叔子等人情意非常投合。其中诗歌《寄朱放》《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等诗一扫从来女性作家的羞涩之态,坦然男女社交,在千后千年的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天宝年间,玄宗始闻知李冶诗才,特地召见她入京面圣。此时的李冶,已然是美人迟暮,没有了青春时的绝代风华。玄宗见了风韵犹存的李冶道:“上方班姬(婕妤)则不足,下比韩英(兰英)则有余。不以迟暮,亦一俊妪。”可见她曾经有过怎样的倾城美貌。

在京城,李冶又结交朋友,赠送诗文。可她没有想到,京城的政治斗争太复杂,她认为的一次很平常的赠诗,竟然惹下了杀身之祸。

兴元年间(784),朱渍起兵叛乱,以失败而告终,遂被满门抄斩,株连九族。在朱渍的府上,查出了李冶曾经写给朱渍的诗,于是也被德宗以通匪罪处死。

可叹李冶一生风华绝代、才情横溢,最后香消玉殒不得善终。

9、李清照:独具政治洞察力的女诗人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 女词人,汉族,济南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易安居士文集》等著作传世。代表作有《声声慢》《一剪梅》《如梦令》《夏日绝句》等。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如《如梦令》。后期的诗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因为她的丈夫去世,再加上亡国之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人们谈到李清照,更多的是忆起了她婉约的词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李清照的诗比起她的词来,有着完全不同的风貌。大家都知道她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可她的诗却雄浑豪迈,内容涵盖面很宽泛。李清照虽为封建礼教笼罩下的女性,却有着清醒的政治头脑和敏锐的政治眼光。李清照透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清楚地看出,北宋末年的政治形式,酷似安史之乱 前夕李隆基 统治下的唐王朝。李清照对此甚为忧虑,也极其愤懑。在她的诗里,她用安史之乱给唐王朝带来的巨大灾祸,警告当朝皇帝要注意汲取历史教训:“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李清照的诗词创作可谓有胆有识,说她有胆,因为北宋王朝对言论控制极严;说她有识,是因为她的政治洞察力是非凡的。

当年,李清照背井离乡,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如今她的纪念馆座落在泉城——山东济南大明湖畔。

10、朱淑真:情致缠绵的红艳诗人

《鹧鸪天·独倚阑干昼日长》

独倚阑干昼日长。纷纷蜂蝶斗轻狂。一天飞絮东风恶,满路桃花春水香。

当此际,意偏长。萋萋芳草傍池塘。千钟尚欲偕春醉,幸有荼蘼与海棠。

朱淑真,(约1131年前后在世),宋代女词人,一作淑贞,号幽栖居士。朱淑真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相传为朱熹侄女。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上成就颇高,后世常与李清照相提并论。流传颇广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一阕,长期以来被认为欧阳修 所作,其实是当时怕坏了女子的风气,才将作者改为了欧阳修的。

朱淑真书画造诣也相当高,尤善描绘红梅翠竹,其能力非寻常深闺女子可比。她的别号是“幽栖居士”,为南宋多情才女和美女 ,与李清照齐名,有《断肠集》存世。从“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宜”(《愁怀》)来看,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此,有些作品泄露了婚外恋情,被一些学者剥夺著作权。她的作品存有大胆露骨的香艳镜头:“但愿暂成人缱绻,不妨常任月朦胧”——缠绵于情爱连时间也不管了,“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犹如今人当街亲吻一般大胆。

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51552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