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全诗及鉴赏

请教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全诗及鉴赏,第1张

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自题小像》,原文: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译文: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这首诗,声调激越,感情强烈。作者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全诗四句,先写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继写由热爱而引起对处在“风雨如磬”之中的祖国的忧虑,再写由忧虑而感到“寄意寒星荃不察”,心情不免有点沉重。

最后跃上一个新的高峰,激昂慷慨,热血沸腾,迸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最强音,充满着激励的力量。这首诗,还通过典故运用和比喻、象征的手法,使所抒发的感情形象化。

创作背景:

《自题小像》这首诗写于1903年前后,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被冲破之后,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日益显露,不断进行疯狂的侵略。富有革命传统的中国人民则不甘忍受凌辱和压迫,英勇的抗击八国联军,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1901年,斗争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时革命党人以日本东京为活动中心,大力宣传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政治主张和革命思想,爱国的留日学生纷纷响应,出版报纸、杂志、书籍,进行革命宣传。

1903年,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出自于鲁迅诗《自题小像》诗本无题,系鲁迅于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剪辫题照,赠 给他的挚友许寿裳的第一句是说爱国之心难以逃脱“神矢”

这句诗出自鲁迅的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注释

作于:(1903年)

许寿裳《怀旧》:“1903年他(鲁迅)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

赠我”鲁迅于1931年重写时题:“二十一岁时作,五十一岁时写之,时辛未

二月十六日也”

①寒星:宋玉《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荃不察:屈原《离骚》:“荃不察

余之衷情兮”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这首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解释:

灵台:(书面语)心灵神矢,爱神的箭故园:祖国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荃,香草名,隐喻国君察,体察中,内心荐:献,进献祭品轩辕:黄帝,上古帝王,中华民族的始祖,代指中华民族这首诗是鲁迅21岁写的,51岁重写在30年中很少写诗,从这以后才开“诗戒”这是他言志的宣言尽管祖国在黑暗中,我没有理由不爱她虽然满腔热诚不被理解,我只管奉献我青春的热血何等坚贞、猛烈的爱啊这是《呐喊》和《彷徨》的先声,也是鲁迅毕生奋斗的标灯和旗帜 30年过去,鲁迅无愧无悔

本诗作于1903年鲁迅最早将本诗写赠给许寿裳许寿裳在《怀旧》中说:“一九〇三年他二十三岁,在东京有一首《自题小像》赠我”

灵台无计逃神矢灵台,也叫灵府,指心《庄子·庚桑楚》:“不可内于灵台”郭象注:“灵台者,心也”鲁迅在几年后写的《摩罗诗力说》中有 “热力无量,涌吾灵台”之句;文中还多次以灵府指心神矢,罗马神话爱神之箭许寿裳在《〈鲁迅旧体诗集〉跋》中谈到《自题小像》时说:“首句之神矢,盖借用罗马神话爱神之故事,即异域典故”在罗马神话中,有一个长着翅膀的少年,就是爱神丘比特他的箭同时暗暗射中某男某女的心,这男女双方就会结合但他的射箭有点乱来,有时双方并不合适,他也射去,弄得人家虽不合适也非相爱不可鲁迅在五四时期写有一首白话诗《爱之神》,就写到这位“爱神”在射箭之后,被“一箭射着前胸”的人问他:“我应该爱谁”他回答说:“你要是爱谁,就没命的去爱他;你要是谁也不爱,也可以没命的去自己死掉”这就是说,他颇有点“为射箭而射箭”,至于他胡乱射中的男女是否合适、是否美满,他是不管的了这很有点像中国神话中的“月下老人”在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下,人们在提到他的时候,与其说是在爱情美满的当儿,倒不如说常常是在婚姻不满的时刻,亦即是在无可奈何非相爱不可的情况下鲁迅写《爱之神》,就是用来揭露封建婚姻的不合理的本诗首句“灵台无计逃神矢”不正是“被一箭射中前胸”的意思吗1903年夏,鲁迅归国度暑假,母亲要他答应早在他南京求学时就已提过的与朱家的婚事鲁迅不愿拂逆年轻守寡、生活艰苦的母亲的心意,在无可奈何中答应了估计是在鲁迅假满回日本后,母亲就办订婚手续在封建社会,订婚几乎和结婚同样重要,事情定了就不能改了所以1903年暑假是鲁迅不幸婚姻的关键时刻,1906年不过是去“完婚”罢了鲁迅对这婚事内心是很不满意的,因而才有 “灵台无计逃神矢”的诗句

风雨如磐暗故园故园,是指故国,故乡暗,晦暗本句是说: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的黑暗之中在自然环境中,狂风暴雨,昏天黑地,人们有时也会用“风雨如磐”来形容磐,扁圆的大石,喻风雨迫人的一种重压鲁迅1910年12月21日致许寿裳信中说:“故乡已雨雪,近稍就温,而风雨如磐,未肯霁也”这种自然景象,历来诗文中常用来比喻、联想政治的压抑、压迫如唐末贯休的《侠客》中有“黄昏风雨黑如磐”的诗句;清人龚自珍的《哭洞庭叶青原》中有“黑云雁背如磐堕”的说法鲁迅1908年写的《破恶声论》中,也有“黑云如磐”的词语,来形容当时统治的黑暗和压迫的深重这“风雨”当然是指政治风雨侵略者的掠夺和封建腐朽的统治,使人民深受重压,使祖国沦于黑暗之中诗句表达了诗人为此而产生的沉痛心情黑暗统治即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导致人民的贫穷、落后和愚昧封建婚姻是黑暗的物质统治和精神统治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笼罩人民生活的一个阴影

寄意寒星荃不察在漫漫黑夜中,天空的寒星是唯一闪光者,它使追求光明的人寄予希望“寄意寒星”,在本诗诗人大概也就是这意思《楚辞·九辩》:“愿寄言夫流星兮,羌倏忽而难当;卒壅蔽此浮云兮,下暗漠而无光”王逸《楚辞章句》以为“流星”句是“欲托忠策忠于贤良也”,那“流星”是指 “君”王夫之《楚辞通释》则认为:“流星”是指“小人”;“其奸谗闪烁”,不过“如流星之炫耀”鲁迅在本诗中的“寒星”,既不会指“君”,也不会指 “小人”,他只是采用《九辩》的句法罢了那么,鲁迅诗中的“寒星”是指谁呢我以为是指国民,即民众“荃不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衷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王逸认为:“荃,香草,以喻君也”朱熹也认为:“此又借以寓意于君也”但在《楚辞》中,荃并不只用来指君同在《离骚》中就有这样的句子:“兰芷变而不芳兮,荃蕙化而为茅”兰、芷、荃、蕙本来都是香草,可有的变为不芳,有的变为恶草茅,恶草也这是指贤臣中,有的人变坏了可见, “荃”在楚辞中,可用来指君,也可用来指臣鲁迅在本诗中,“荃”是指国民、民众“寒星”和“荃”都是指国民、民众“寄意寒心荃不察”的寓意是:将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有些研究者说:鲁迅在这里是用“荃”指母亲,“荃”不察,他只好寄意天空中的寒星了我认为,这种说法和我的理解没有太大的矛盾母亲不能理解鲁迅婚姻自由、自主的愿望,因为她也是落后、愚昧、尚未觉醒的民众中的一员不必把母亲与民众对立和分离开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5021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