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试婚宫女最后的命运如何呢?

古代试婚宫女最后的命运如何呢?,第1张

宫女在古代的皇宫里面是一群特殊的人,她们其实是皇帝的女人,可和妃嫔有着明显的区别,之前曾经有宫女由于受到皇帝的宠幸,直接就成为妃嫔的,可大部分的宫女她们的命运非常悲惨,往往就是在宫里做苦力,不过也有一些幸运的人,她们被挑中成为试婚宫女,那么这些宫女她们的命运是怎样的呢?

所谓的试婚,就是在结婚之前先体验一下,目的是为了考察一些结婚的对象,我们现在也有男女双方在婚前同居,这也是试婚的一种。

在皇家试婚就是由这些宫女来承担,为何皇族会有试婚这一说呢?

这还是与明朝有着关系,明朝的公主们堪称是非常悲惨的,首先她们与驸马成亲之后,自己必须要住在十王府里,没有办法去和驸马一直住在一起。而在明朝的时候,对于妇女的束缚更加严格,皇族的女孩子们也要经受严厉的约束,朱元璋早期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功臣,希望用这种方式和功臣们搞好关系,可后来他对功臣下毒手,就不需要去拉拢这些勋贵,而明朝又开始担心驸马及其亲族利用娶公主的机会掌权。

为此,明朝选择驸马大部分都是从民间寻找,主要还是从北京来找,而驸马无法在朝中去做官,也没有办法娶其他的女人,因此明朝的这个驸马是非常窝囊的,但凡是有点抱负的人,没有人会愿意去做驸马的。而选择驸马的过程中,一些宫内有权的太监就占据主导的作用,他们常常会收取一些贿赂,给皇帝介绍一些根本不靠谱的驸马人选,结果就是,很多公主都嫁给一些非常卑劣的人,比如永宁公主就嫁给一位有肺痨的人,俩人拜堂的时候那人就死了。

可当时的礼仪制度非常严格,公主既然是嫁出去就是别人家的人,很难去真正获得幸福,可那也比一上来就守活寡要强。明朝的这些公主也因此吃了大亏,那么清朝就吸取这个教训,发明试婚的制度,在公主出嫁之前,会专门选择宫女过去和驸马同住一晚,然后这名宫女将这个驸马的情况都告诉宫里,甚至身体上有什么缺陷也要告诉,这样做就避免公主嫁给一些不堪的人,那么这个试婚宫女的命运到底是怎样的呢?

毕竟她只是宫女,也不是真的就嫁给驸马,当然,宫里皇帝的这些女人只有他一个人才能享用,这些派出去的宫女是不能再回来的,她们大部分都留在驸马那里,成为驸马的妾室,或者是做公主驸马的侍女。其实选中她们,就等于是把她们也送给驸马,对她们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结局,因为这些宫女在宫里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出头的机会,等待她们的就是老死在宫中,很难去真正找到幸福,被送给驸马也算是有个出路,起码自己的生活不会太糟。

可有一点,公主们是否会接纳这些宫女,这种事情其实很难去讲。因为公主再怎么尊贵,她也是女人,在嫁人之前有个女人先去和自己的丈夫睡一晚,这待是心有多大才能接受这种事情。或许有些公主会稍稍大度一些,毕竟在古代,大户人家男人有很多女人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个别的主妇会吃醋,可要是随便发脾气去管男人,那指不定就给你安上一个善妒的罪名。

驸马可以拥有其他的女人,更何况这是皇宫里面派出来的,公主们心里再不满意,也无法去真正反对这种事情。那么对宫里的这些女孩子们来说,能够成为试婚宫女也是不错的事情,起码她们可以摆脱老死在宫中的命运,估计当时也有不少的宫女去争着这个差事,不过也有一点,她们的命运都是掌握在公主的手里,要是公主看她们不顺眼,随意打骂甚至杀掉她们都是可以的。

不可以古代宫女从选中入宫的第一天起就犹如进入囹圄,失去了人身自由,直到满25岁乃至30岁才许出宫婚配。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宫者,要经总管太监核查奏闻后方准出宫。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她们出宫后已是老处女了,连正常婚配都很困难。也有例外,即被皇帝看中而升为嫔妃的,那就要永远留在宫中了,但这是极少数的。

这个大清最牛宫女就是孝庄的陪嫁侍女苏麻喇姑,但是笔者需要纠正一点的就是她绝对没有拒绝康熙的求婚,因为两个人年龄差距很大,康熙是不可能向她求婚的。而之所以有她拒绝康熙求婚的传言都是因为前些年很火的一部电视剧《康熙王朝》,在那部剧中苏麻喇姑确实和玄烨是青梅竹马,但是那只是影视剧,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苏麻喇姑和孝庄太后一样都来自科尔沁大草原,她出身低微,所以自小就被卖给孝庄当侍女。孝庄和苏麻喇姑也确实很投脾气,两个人一起长大,虽然是主仆但是却情同姐妹。孝庄嫁给皇太极进入后金也带着苏麻喇姑,而且很多事情她都喜欢和苏麻喇姑商量。她们两个人因为都是蒙古族人,所以还一同学习满语,苏麻喇姑很机灵,学东西特别快。并且苏麻喇姑女红做的特别好,后宫缝制一些册封用的礼服都出自苏麻喇姑之手,后宫的宫女对于苏麻喇姑很是尊敬。

苏麻喇姑是孝庄身边最为亲近的宫女,很多要紧的事情都是由苏麻喇姑为孝庄亲自办理,孝庄最为信任的人就是苏麻喇姑。并且苏麻喇姑还照顾过康熙,这也是为何后世总是有苏麻喇姑和康熙的传言,但是他们两个人仅仅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绝对不可能有男女私情。

康熙小时候生过天花并且很严重,这种病因为传染的很快,所以孝庄就让苏麻喇姑带着康熙去宫外避疾,这期间苏麻喇姑对待康熙照顾有加,还传授他文化知识,教他读书写字。苏麻喇姑和康熙两个人在这个时候培养了深厚的感情,所以后来康熙的妃嫔对于苏麻喇姑很尊敬,苏麻喇姑去世后康熙还用嫔位的待遇厚葬了她。

古代的妃嫔和宫女是通过什么方式进宫的?有没有身份限制?

是通过选妃或是选宫女进宫的。

身份是没有限制的,宫女的家族大多是普通百姓,但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

东汉规定,每年八月要派遣内廷官(中大夫、掖庭丞)和精通相术者,到洛阳乡中阅视良家女,挑选标准是:年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选 中者要载入后宫。

唐玄宗遣使到全国各地选拔美女,号称「花鸟使」。

明代选宫女的情况,以天启大婚时为例:「天启元年,熹宗将举行大婚礼,先期选天下淑女年十三至十六者,有司聘以银币,其父母亲送之,以正月集京师,集 者五千人。后亦被选入都。天子分遣内监选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循视之,曰: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之。凡遣归者千人。明日,诸女分立 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相者去之。又使自诵籍、姓、年岁,听其声之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皆去之。去者复二千 人。明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之手足,量毕,复使周行数十步,以观其风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去者复千人。其留者亦仅千人,皆召入 宫,备宫人之选。分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于是入选者仅三百人,皆得为宫人之长矣。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而评汇其人之刚柔 愚智贤否,于是入选者仅五十人,皆得为妃嫔矣。

清代每三年选一次秀女,入选者都是八旗少女。

清代这种作法固然是为了保持满洲血统,实行时确实不扰民,有利于广大汉民的安居乐业。以往任何朝代,每当选宫女的事情落在哪一个地区时,该地区的百姓 就人心惶惶,纷纷赶在朝臣到来之前,把女儿嫁出去。如果女儿被选为宫女,在宫中没能出人头地,那么今生再无机会见到家人了,只能在宫中默默死去,百分之九 十以上的宫女都是这种命运。

清代比较而言还算人道,宫女只有一二百人,有百人左右能够和皇帝接近,青春完全旷废的女子几乎没有,因为清代还规定,宫女未被皇帝看中的,二十四岁 (有时是二十岁、二十五岁、三十岁)时送出宫,另行择配。

清代选秀女的详细情形是这样的:各旗每年要将本旗内十四至十六岁的女子造册上报。在行选期间,各旗的参领、领催负责把候选的女子运上车,送往宫城北门 神武门。运送秀女的车队按规定要在夜间行进,到达后,候选的秀女们被领入神武门内,在顺贞门外恭候,由户部官员负责管理。至时,由太监首领主持挑选工作。 秀女们每五人为一组,引到太监面前站立,太监审视。当意者,留下姓名牌子,叫做「留牌子」,牌子上书著「某官某人之女,某旗满洲人(或者蒙古、汉军人), 年若干岁」。到当日中午时,初选完毕,未被选上的,由本旗的车子载还。

初选通过后的女子,要入宫进行复选,「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凡不合格者被送出宫,叫做「撂牌子」。

宫中供役使女子

宫女[宫中供役使女子]

宫女,指在宫中供役使的女子。早期的宫女,大多来源于女奴隶、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此后,代宫女中,有一部分开始从民间“选美”、“采女”中选出。“选美”就像科举考试一样,有一套严格的规矩。参选女子必须是良家,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这些人家的女子叫良家子。历代都规定宫女取自良家子。

古代的宫女有没有缠脚

没有!主要因为缠足是有钱人和官宦之家的女儿必须要做的,而宫女大多出身贫贱都是穷人家的孩子,穷人家的孩子是要做体力活的缠足之后就什么也做不了,同样在宫中宫女也是要做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的如果缠足就不能劳动了。

记得在新浪历史有一期历史的新闻,那是1900年以前的宫廷老照片,里面除了慈禧和一些贵妃以外还有几名宫女在一起的合影,从上看宫女们的脚很大不像是缠过足的女人,所以足可以证明古代宫女是不缠足的!

为什么古代女人进宫没有被评为嫔妃就要当宫女

没那么简单。选妃是皇帝找小老婆的方式,有家势、背景的直接进宫为妃子;

普通有些姿色的召进宫做宫女,能不能进阶,要看能不能受到皇帝宠幸

古代的宫女嫔妃品阶都有哪些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定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伃、容华、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伃视中二千石俸;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定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定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定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定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定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脩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三、隋唐五代宋金辽时期

1、 隋

隋文帝前期,独孤皇后悍妒,妃嫔只是虚设称号。有:

嫔三员。掌教四德,视正三品。

世妇九员。掌宾客祭祀,视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员。掌女功丝枲,视正七品。

又设定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统摄,以掌宫掖之政。

尚宫,掌导引皇后及闺阁禀赐。管司令三人,掌图籍法式,纠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玺器玩。

尚仪,掌礼仪教学。管司乐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赞三人,掌导引内外命妇朝见。

尚服,掌服章宝藏。管司饰三人,掌簪珥花严;典栉三人,掌巾栉膏沐。

尚食,掌进膳先尝。管司医三人,掌方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寝,掌帷帐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铺设洒扫;典执三人,掌扇伞灯烛。

尚工,掌营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缝;典会三人,掌财帛出入。

六尚各三员视从九品,六司视勋品,六典视流外二品。

独孤皇后去世后,文帝又在嫔上设定贵人三员,又将嫔的人数增至九员,世妇增至二十七员,御女增至八十一员。

隋炀帝继位后,广置嫔妃:

三夫人:贵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嫔:顺仪、顺容、顺华、修仪、修容、修华、充仪、充容、充华。正二品。

婕妤,十二员。正三品。

世妇:美人、才人十五员,正四品。

宝林:二十员,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员,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员。正七品。

以上各等级,总计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拟尚书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宫局,管司言,掌宣传奏启;司簿,掌名录计度;司正,掌格式推罚;司闱,掌门阁管龠。

尚仪局,管司籍,掌经史教学,纸笔几案;司乐,掌音律;司宾,掌宾客;司赞,掌礼仪赞相导引。

尚服局,管司玺,掌琮玺符节;司衣,掌衣服;司饰,掌汤沐巾栉玩弄;司仗,掌仗卫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酝,掌酒醴益醢;司药,掌医巫药剂;司饎,掌廪饩柴炭。

尚寝局,管司设,掌床席帷帐,铺设洒扫;司舆,掌舆辇伞扇,执持羽仪;司苑,掌园御种植,蔬菜瓜果;司灯,掌火烛。

尚工局,管司制,掌营造裁缝;司宝,掌金玉珠玑钱货;司彩,掌缯帛;司织,掌织染。

六尚之中司乐、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余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设典及掌,以贰其职。六尚十人,从五品。司二十八人,从六品。典二十八人,从七品。掌二十八人,从九品。

此外还有不入流(无品级)的女史,人数不定。

2、 唐

唐建国之初,参照隋朝旧制:

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正一品。

芳仪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为正三品。

才人七人。为正四品。

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辽皆略同唐制。

3、 金

金建国初,妃嫔皆无位号。

金熙宗时开始有贵妃、贤妃、德妃的称号。

废帝海陵王时期,后宫嫔妃渐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贵妃、贤妃、宸妃、丽妃、淑妃、德妃、昭妃、温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时又开始削减。

妃嫔品级:诸妃视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嫔、婕妤、美人等皆与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详。

四、明清时期

1、 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来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数过多,于是改设为六局一司。

六局为:尚宫、尚仪、尚服、尚食、尚寝、尚功。尚宫总管六局事务。

一司为:宫正。掌管戒令责罚。

品级皆为正六品。

宫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减少一百四十多人。

诸妃称号为:贤、淑、庄、敬、惠、顺、康、宁。也有贵妃,位在诸妃之上。

明英宗复辟,多亏皇太后孙氏在内出力,故其复位后为孙太后上徽号,称圣烈慈寿皇太后。这就是后世动辄为母后上徽号的滥殇。

明朝中后期还出现了妃嫔中最高的等级——皇贵妃。

明宪宗宠妃万贵妃死后被追諡为:恭肃端慎荣靖皇贵妃。

皇贵妃这一称号正式出现是在明神宗时期,神宗宠妃郑贵妃生皇三子后晋升为皇贵妃。

2、 清

清世祖顺治十五年,采用礼官的建议:

乾清宫设夫人一名,淑仪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宁宫设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数不定;

女官设定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议通过而未能执行。

清圣祖康熙以后,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嫔等级。

皇后,居中宫。

皇贵妃,一名。

贵妃,二名。

妃,四名。

嫔,六名。

贵人、常在、答应,人数不定。

诸嫔妃各分居东、西十二宫。

小结:

从以上历代妃嫔等级的变迁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后的称号从秦始皇以来,历经二千余年,从未改变。妃嫔的称号却是历代屡有增减,且越是前朝设定的,地位越趋下降。如贵人,东汉始置时是妃嫔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却成了妃嫔(后宫主位)中最低的等级

古朝鲜后宫嫔妃等级

正一品:嫔 从一品:贵人

正二品:昭仪 从二品:淑仪

正三品:昭容 从三品:淑容

正四品:昭媛 从四品:淑媛

正五品:尙宫 尙仪 从五品:尙服 尙食

正六品:尙寝 尙功 从六品:尙正 尙记

正七品:典宾 典衣 典膳 从七品:典设 典制 典言

正八品:典赞 典饰 典药 从八品:典灯 典彩 典正

正九品:奏宫 奏商 奏角 从九品:奏变征 主征 奏羽 奏变宫

古代的宫女是做什么的?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

古代时,当妃嫔去世,宫女应喊什么

薨(hōng)

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古代皇帝妃嫔有被扁做宫女的呢

咸丰的玫贵妃曾降为宫女但可以陪皇帝睡觉

后来又封为常在

古代的歌姬和宫女哪个大

宫女

歌姬属於戏子。是最卑贱最下等的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jiehun/14912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6
下一篇2023-07-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