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能力呢?

怎样培养孩子的责任担当能力呢?,第1张

1 别太勤快,把孩子责任还给他们俗话说“懒妈养出勤快孩”,这句话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是“孩子这些事情你都不用做,好好认真学习就行了。”更甚者将孩子的书包、作业都摆好,等孩子来写作业。还记得之前的“东方神童”魏永康吗?4岁已经达到初中学生水平,13岁成为大学生,17岁成为中科院研究生,达成普通人一生的梦想。但是却被中科院中断课程,只因为其母亲只让他读书,三餐送到他嘴边,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导致魏永康成为一个生活白痴,吃饭都不能自理。父母应该多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培养责任感。比如购物时让孩子帮忙拿东西;让孩子独立照顾一株植物,告诉孩子多久浇一次水。这个过程中,如果孩子经常忘记,那么没有什么能比一盆枯萎的植物更能教会他什么叫做责任。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关键在于父母的态度和自己的思考。2 鼓励+表扬,百试不爽的良方国外某机构研究发现,对于3-4岁的小孩子,经常鼓励孩子解决问题,并在他独立完成后给予表扬,可以促进孩子责任感的培养。比如:“你刚刚把自己的玩具给小弟弟玩,懂得分享这种美好的品质,小弟弟因为你的分享很开心,你做的很棒。”而不是简单的说:“真棒,妈妈为你骄傲。”这样带着个人感受的话语。孩子通过家长具体的表扬,知道了自己哪方面做得好、为什么好。也就对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增强了自信心。就是在这样一次次小小的“鼓励+表扬”中,孩子渐渐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3 布置任务+复盘,试错中的成长国外那项研究同时还发现,对于5-6岁的孩子,给他们布置任务、从错误的行为中总结经验更能培养其责任感。比如,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我很能体会很多妈妈的心情,不是舍不得孩子干活,而是让他们动手,后果可能很严重、我们可能更累。但是,孩子的成长从来都是试错的过程,给他犯错的机会,告诉他正确的方式,慢慢地他就能够独挡一面。4 适当的惩罚,也是必须的手段关爱孩子、给予孩子鼓励的同时,也不能忘记给予孩子必要的惩罚。曾看过这样一则报道:美国一个小学生因破坏性行为受到停乘校车一周的处罚,孩子只好每天步行上学。有人问他的父母,“为什么不用家里的汽车送他去上学”,孩子的母亲坚决地说:“不,他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说“孩子犯错”是教育的良机,那么“适度惩罚”就是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的开始。从适当的惩罚或者事情本身带来的可见后果,能直观深刻地增强孩子的责任意识,帮助他们养成对行为负责的习惯。5 民主的氛围,给孩子发言权经常有父母对孩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子不要插嘴”,家里的大小事务也都由父母决定。其实很多大人的事小孩都是可从参与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大人一味地阻止他们发言,会导致孩子逐渐丧失主见。家长不妨多听听孩子的意见,说不定还能从他们的言论中获得一些启发。即便最后没有采纳他们的意见,让他们勇敢地说出来,也会令孩子感到自己在家庭里是受尊重的。研究发现,民主的父母有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而专制/独裁的父母不利于孩子责任感的培养。爸妈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比如家务工作的时候,可以让他们先进行选择,这样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得到了优待,而青春期的孩子则会觉得大人是尊重他们。当然,父母在生活中的表现,才是孩子最先获得的责任感体验。一个对自身、家庭、社会毫无责任感的父母,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心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做好榜样。我们要和孩子们一起努力,赶走拖延症,真真正正地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一个有责任心的人,未来才能成大事!

  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养成阶段,此时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去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具有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呢?一、研究课文,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

  

  与其它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特点。它涉及到文学、科学、历史、自然、军事等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语文课本的编写者经过精心策划、筛选、编排,在课本中浓缩了上下几千年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时文精品、科学小品等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文章,在风格上有的语言犀利,有的平实厚重,有的流畅自然,有的庄重典雅;在感情上有的喜,有的怒,有的乐,有的悲。教师的责任是把课文中那些内含的情感,通过自己的体验并加工提炼而展示出来,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影响,以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托尔斯泰说:“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也为这感情所感染,也体会到这些感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前,应当先熟悉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确定用什么样的感情和学生一起走进课文,以便准确地再现课文的感情基调,唤起学生的情感。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著名的优秀通讯,它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志愿军战士伟大而崇高的情怀,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今天读来仍然是一篇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教师应当紧紧扣住战士们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崇高美丽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而上《羚羊木雕》一课,则应当从感受作者的感情倾向入手,体会“我”和万芳之间友谊的真挚深厚和童心的纯洁美好,作为父母和长辈,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要知道,孩子的心灵比任何贵重的东西更加贵重。这些带着明显感情色彩的文章,在课本中有很多,教师只有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基调,才能准确引导学生去体会和感受。

  

  二、 语言传情,调动学生的情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语言如果没有情感的血液流动,就会苍白无力,索然无味,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

对学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良好行为习惯、道德责任心的培养与研究缺乏足够的重视,在这方面我们缺乏切实可行的系统的教育内容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学校在养成教育方面显得苍白无力。在"四二一式"的家庭教育中,父母过分保护,娇宠溺爱,事事代劳的现象十分普遍,孩子从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以"我"为中心,习惯于把责任都推给父母,推给他人,久而久之,势必淡化他对自己、对学习、对家庭对社会所应负的责任。在学校教育中,增强学生的责任心,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今天推进素质教育,为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型人才而奠定基础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校德育针对性、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用荣誉感唤起作为一个人的必要品德:那就是责任感。责任感是一个人在其所属的群体中共同活动,表现出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和对所承担任务的态度,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能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社会角色期待,在原有的个人自尊感、集体荣誉感等基础上衍生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等更加丰富崇高的道德情感层次,将学生道德品格的发展建立在牢固的情感基础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责任感教育是情感的教育。责任情感指的是伴随责任认知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学生只有在责任感教育中去获得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才能长久地保持认知与行为的一致。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意思就是说用政令引导人民,用刑法规范人民,人民会为了逃避刑法而不顾廉耻,而用社会道德引导人民,用人伦秩序规范人民,人民会有羞耻之心而诚心向善。

培养学生责任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对自己负责,自尊、自立、自律、自主、自强,生活上会自理、学习上有追求;对家庭负责,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对他人负责,尊重和接受他人,富有爱心与合作精神;对集体负责,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履行自己义务,承担并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维护集体荣誉;对社会和国家负责,对社会有强烈责任感,对祖国有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教育促使学生明白正确的人生价值及价值取向是他们应为之向往的,一个优秀的集体是无数的光辉个体组成的。一个人的价值只有在集体奋斗中,才能真正体现出来;一个人的价值也只有在对祖国、对人类进步的贡献中才会发出金子般的光泽。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

(1)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觉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2)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3)不断丰富情感观念,把认识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4)组织各种活动,丰富人生阅历;

(5)要使健康的情绪体验不断巩固、不断概括、不断深化,从而形成稳定而深厚的情感体验;

(6)要注意培养他们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

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对国家、 社会 和他人态度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德优劣的基本尺度,对个人的行为和 社会 秩序都能产生重大的影响。

责任感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基础,它对于日后立足于 社会 、获得事业上的成功以及家庭幸福都有巨大的帮助。

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感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所以,我们主张通过劳动教育来建立孩子的责任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一个孩子首先能够把自己的一些事情做好,慢慢地扩展到为家人、为家庭、为家族、为学校、为班级、为社区,再为 社会 、为国家来做贡献。

首先,我们需引导孩子树立劳动观念、建立职业理想 ,让孩子从劳动中发现个体价值,从而通过劳动赢得尊重;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从而创造世界;通过劳动来维系 社会 ,从而赢得 社会 的认可。

让孩子从小建立一种观念: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其次,我们需要让孩子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多元化的 社会 需要不同种类的职业,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是 社会 分工不同而已。

尽管 社会 分配有差异,但一切职业皆平等,每个职业都有价值,都有发展的广阔空间和无尽的创新机会,只要用心,心怀工匠精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你也能成为这个行业的翘楚,得到 社会 的尊重。

接下来,还需要赋予孩子劳动责任 ,从个人责任到家庭责任,从岗位责任到单位责任,从 社会 责任到民族责任,建立责任感。

个人责任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对自己的个人卫生负责开始,想一想,每天上床睡觉之前会洗脸吗?刷牙吗?洗脚吗?需要换洗的袜子、短裤都是自己洗的吗?这就是个人责任。

所以,一个孩子对自己的个人卫生都不负责,就不要指望他将来能够对家庭、对岗位、对 社会 负责,一切都是空谈。

另外,要增进劳动 情感 ,让孩子从小爱劳动、爱劳动人民。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不同岗位的人在为你负重前行。

我们的生存依赖于整个 社会 的运转,所以要引导孩子从小尊重劳动、尊重劳动成果,不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不论是简单劳动还是复杂劳动,一切有益于人民和 社会 的劳动,都是光荣的,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一切为 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劳动都是光荣的。

同时,我们要激发孩子的劳动兴趣,引导孩子在劳动中体验快乐、收获幸福,得到他人的肯定,被 社会 所承认。因为劳动,创造了价值,服务了他人。

我们还要端正孩子的劳动态度,要主动积极、任劳任怨,我们更需要去培养孩子的劳动精神,勤劳、肯吃苦,奋斗、讲奉献,同时要在劳动中锤炼孩子的劳动品质,认真负责、吃苦耐劳。

这种责任感还体现在我们需要去培养孩子们的劳动习惯,眼里要有活儿,要自觉主动;手不闲着,能够自发自愿。

最后,责任感的培养还可以通过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自我服务、家政劳动、家庭种植、手工创作、社区服务、职业体验……我们需要给孩子创造各种各样类似的机会,让他们有这样的平台来展现自己。所以,这就需要将家庭、学校和 社会 三位一体。

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首先,我们需要更新观念。

娇惯、过度保护孩子,让孩子从小养尊处优、自私自利、为所欲为,孩子成年后就会缺乏对 社会 和他人的责任心。让孩子绝对服从的教育方式,也只能培养出惟命是从、毫无主见、不敢负责的人,有孩子就要舍得用。

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对我们是绝对的服从,允许孩子们做一件事,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需要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有自我决定的可能,这样他才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把他的潜能激发出来,做事情才会有责任、有担当。

其次,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对自己负责。 一个孩子只有对自己负责,才会对家庭负责,将来对工作负责,对 社会 负责。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一定是从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开始,比如出去购物,一定要让他自己拎着自己的东西;自己每天换下来小袜子和短裤,尽量自己洗。

个人服务之余,就该给他分配一些家务(全家人共同履行的义务),例如学习扫地、擦桌椅、浇花等家务事;家长洗脚时,要他去把拖鞋拿来;吃饭时,要他给爷爷奶奶添饭等。

而且,孩子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向他讲清楚:爸爸妈妈对你的衣食住行等问题要负责,你也有责任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我是坚决反对通过给孩子钱,来让孩子做家务活,因为你是家庭成员,这是你应尽的义务。

同时,应该要让孩子在家学会劳动。家务,是全家人共同履行的义务;没有谁是家里的保姆,只有分工协作;没有谁为谁该做什么,只有看谁心中有没有他人;家庭成员一律平等,靠自觉、通过爱来让对方感受到你是家庭一员。

比如说,全家一起来做饭,从采购选择、到择菜洗净,从切剁到下锅,让孩子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孩子参与了,就会感到快乐。

家庭还可以以专项委派的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有意识地交给孩子一些任务,如擦桌子、倒垃圾、喂猫喂狗、给花儿浇水等,锻炼孩子独立做事的能力,要逐步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之前提出要求,鼓励孩子认真完成;做的过程中,家长要及时地评估、给出反馈;最后也要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

如果孩子遇到困难,家长可在语言上给予指导,但是一定不要包办代替,让孩子有机会把事情独立做完。

接下来,还需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孩子好奇心强,什么都想去摸摸、去试试,但是随意性很强,做事总是虎头蛇尾或有头无尾。所以交给孩子做的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情,爸爸妈妈也要有检查、督促以及对结果的评价,以便培养孩子持之以恒、认真负责的好习惯。

最后,还可以通过让孩子了解父母的工作和日常生活的艰辛。

可适当地让孩子了解一些父母的忧虑和难处,让孩子感到家庭的美满幸福,要靠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共同参与,进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比如说,原先我儿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觉得我上课不就是说话嘛,也没什么难的。于是,我曾经就干过这样一件事,我把当时还上幼儿园中班的儿子带到了大学课堂,并让他站在后面听一节课(大学课堂一节课是50分钟),到课间休息的时候,儿子告诉我说:“爸爸,我的腿好酸,我还只是站在这里,您还得讲课,您肯定比我累多了!”那一次,我儿子就体会到了我上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在适当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通过让孩子体验父母的工作,从而增强孩子对家庭的责任感。

一是对自己的学习负责的责任担当。学习是中小学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学会学习则是完成这一任务的首要目标。为此,首先就是要让他懂得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好坏都得自己负责。只有当他树立了这样一种对学习的担当意识,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奠定乐学、好学、会学的基础。

二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健康负责的责任担当。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而健康则是人的生命的重要保证。尊重生命,爱惜健康,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不伤害自己和他人,养成积 极进取、健康向上的生命情怀,是上对国家民族,下对自己和家庭应有的担当。从小对孩子进行生命关爱教育,是对他人生的奠基。

三是对身边环境负责的责任担当。良好的自然环境是我们生存的基础,破坏环境就等于自杀。以一颗敬重之心去珍爱、保护自然环境,不仅是国家、社会的责任,更是每一个人应有的担当。让孩子从身边小事做起,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树立担当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

四是对家庭文明、和谐负责的责任担当。孩子是家庭的一份子,家庭是孩子社会化的开始。孩子从小树立对家庭的责任担当也是长大以后更好地为国尽责。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纽带和桥梁,是家庭和谐的润滑剂。让孩子从日常的洒扫应对、待人接物做起,树立担当意识,不仅能够增进家庭和谐,还有利于家长反省自躬,提高家庭文明素质。

五是对集体负责的责任担当。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这种素质的培养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实现,有什么样的集体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反之亦然,为集体贡献一份力量,承担一份责任,不仅是每个人的份内之事,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担当。

六是对自己的过错行为负责的责任担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孩子。但能否养成知错必改、过则不腻的思想意识则又是另一回事。为此,对学生的过错,教师和家长不应大包大揽,撇下孩子主动揽责,模糊孩子的是非观念。而应教育孩子明辨是非,主动担责,“知耻近乎勇”,养成正确的担当意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8322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0
下一篇2023-07-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