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表达了什么?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表达了什么?,第1张

《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那么网友们知道《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表达了什么吗?感兴趣的网友们,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1、 此词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它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表面上是伤春咏别,实质上是抒写“人生长恨水长东”的深切悲慨。

2、 这种悲慨不仅是抒写一己的失意情怀,而且是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以上就是对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表达了什么的全部内容。

此词将人生失意的无限怅恨寄寓在对暮春残景的描绘中,是即景抒情的典范之作。

起句“林花谢了春红”,即托出作者的伤春惜花之情;而续以“太匆匆”,则使这种伤春惜花之情得以强化。狼藉残红,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伤残的春心和破碎的春梦。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为林花凋谢之速而发,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来日无多的喟叹,包蕴了作者对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一句点出林花匆匆谢去的原因是风雨侵龚,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为过多地栉风沐雨?所以,此句同样既是叹花,亦是自叹。“无奈”云云,充满不甘听凭外力摧残而又自恨无力改变生态环境的感怆。

换头“胭脂泪”三句,转以拟人化的笔墨,表现作者与林花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里,一边是生逢末世,运交华盖的失意人,一边是盛时不再、红消香断的解语花,二者恍然相对,不胜缱绻。“胭脂泪”,遥按上片“林花谢了春红”句,是从杜甫《曲江对雨》诗“林花著雨胭脂湿”变化而来。林花为风侵欺,状如胭脂。“胭脂泪”者,此之谓也。但花本无泪,实际上是惯于“以我观物”的作者移情于彼,使之人格化——作者身历世变,泣血无泪,不亦色若胭脂?

“相留醉”,一作“留人醉”,花固怜人,人亦惜花;泪眼相向之际,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难分。着一“醉”字,写出彼此如醉如痴、眷变难舍的情态,极为传神,而“几时重”则吁出了人与花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无法实现的怅惘与迷茫。

结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气呵成益见悲慨。“人生长恨”似乎不仅仅是抒写一已的失意情怀,而涵盖了整个人类所共有的生命的缺憾,是一种融汇和浓缩了无数痛苦的人生体验的浩叹

  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表达了心中复杂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与悲伤

李煜(937-978):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又号莲峰居士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年)在金陵即位,在位十五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宝七年(974年),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下牵机药将他毒死追封吴王,葬洛阳邙山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9113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