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李商隐 赏析

《菊》李商隐 赏析,第1张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

邓中龙分析道:「……〈菊〉诗的末联“愿泛金鹦鹉,升君白玉堂”,与本诗末联所抒发的感概,可以说同中有异。在〈菊〉诗中,笔者曾经说到,李商隐对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觉无望,却想到自我毁灭,成为菊花酒,这样便可以浮在用黄金铸成的鹦鹉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这种感情,虽嫌激烈,却毕竟带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诗,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坞、微香、涓涓泪、寒雁、暮蝉、细路独来、清尊相伴,一片叹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气也没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叹之作欤!」[18]

除了末联,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与〈野菊〉的笔法相类,只是后者的描述更为抽象,以作者的观感为主。五、六写凋零迟暮,亦与「已悲节物同寒雁」的情感相类。末联则可见上述的分析,笔者对於此文有二点看法:首先,说李商隐「自我毁灭」实是见仁见智,我们也可以解读为一种升华,成为菊花酒是需要酿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华,所以〈菊〉诗的情感的确比〈野菊〉来得积极一点[19]。再者,李商隐尽管叹老嗟卑[20],但基本性格是不会变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诗中的苦竹、椒坞、微香,与〈菊〉诗的陶令、罗含同样有贤才的涵意,都是诗人对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们从〈菊〉、〈野菊〉、〈临发崇让宅紫微〉三首诗中,可以看到李商隐处在不同时空之下的感叹,但是也可以见到李商隐始终如一的态度,诗人的自尊心不曾稍减。最后,笔者以为选用〈菊〉诗对照〈野菊〉,较另二首诗作更适合,既可以摆脱附会史事的牵强,亦可於写作技巧、用词遣字、情感强度作同中有异的比较。

结语

屈复曰:「通首不出题,亦是大病。」则是正好说明了〈野菊〉为何较〈锦瑟〉的诗旨来得明确,〈野菊〉一诗虽未有任何「菊」字,对於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纵观全诗句意,则句句不离菊,首联写菊的生长环境和形态,颔联写诗人爱菊、怜菊之心,颈联写诗人忆起当年赏菊之乐,末联写菊未被种植在宫中的遗憾。同样,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题,因此都显得诗意十分单纯,也令人有思想范围狭窄的感觉。就写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坞,多层次意象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与省字的简明精确,李商隐用字遣词可谓匠心独运。然而诗旨却完全围绕在怀才不遇的自怜情绪中打转,看多了李商隐这类为数不少的作品,真会让人怀念起李白的豪迈潇洒、杜甫的忧国忧民。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到底是芦花还是荻花?

说起晚秋初冬的盛景,不能忽略的就是水岸芦花荻花。上古之人逐水草而居,有水源河流的地方必有泽草。其中芦苇和荻草是最常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

这首诗经里的《蒹葭》被归为周朝的秦国民歌,此时秦诸侯国在甘肃陕西一带。

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竺可桢

那么在周朝,诸侯秦国虽然是在陕西甘肃,那时温度和现在长江流域类似,自然水泽丰茂,生长着繁茂的水草。

那么还有一点,这里的蒹葭是指什么呢?

后来许多人都将蒹葭看成一体,有说芦花,有说荻花。有说蒹是芦苇刚刚抽出的嫩茎,葭是芦苇开花。有人干脆将蒹葭说成是水泽芦荻这样植物的总称,因为它们何其近似。

现在的人很难想象在周朝,陕西甘肃地带如同现在的长江流域,黄河之水,至少比现在清澈,湖泊众多,水草丰茂,那芦荻站在水中,一如后来的泽国风光。

而芦苇和竹子的运用在那时非常多。那时黄河流域普遍生长竹子,所以用竹子代替了丝绸和龟甲,用以记录文字和书写。而芦苇中空,可以制成和竹子一样的乐器,其质地轻盈,更能在音乐中感受那种轻灵和自然呼应的美。

虽然将冬至节气纳为重要的节气是在汉朝,但是冬至节气里有非常神秘的仪式,绝对不是起源汉朝,而是更古老的西周时代,那就是葭灰占律。

所谓葭灰,就是芦苇中空中间那种最薄的膜烧成的灰。在古代这种膜用在芦笛和竹笛的孔上,因为特别轻盈,可以让声音共振。而芦苇被认为是最能感应太阳变化的一种植物,在冬至里,必然会有芦苇发出新芽。

在冬至时节的交节,据说,将芦膜的灰放在密室,时间一到,这些灰会自然飞出,表示冬至的到来。

那么这里也可以反过来证明,蒹葭的葭,就是芦苇,而非荻草,因为荻草枝干是密实的。

这首蒹葭,应该是指的生长在先秦时代黄河流域的芦苇。芦苇并非想象那么柔弱,相反是非常巨大的,可以高达3到8米、海量的芦花,在秋冬,代表着最深的乡愁,而所谓伊人,也未必是娇柔的美女,倒像是英俊高大的男子。

那么实际从东汉开始起,黄河流域就进入了低温期,到了隋唐时代,温度虽然上升,北方肯定比这首诗经年代要冷,于是大规模的水域芦花已经很难看到,它们生长在更温暖的南方水域。

白居易是中唐诗人。

他的老家是河南,少年时在安徽符离,这两地虽然南北,但是并不以多水著称。白居易28岁中进士之后,有十几年都是在京城作宫官。但是44岁的时候,他因为上书皇帝要求缉拿杀害丞宰相武元衡,被皇帝和权臣厌恶。理由是,你一个宫廷文官,有什么资格做谏官?

那么可以看到白居易的地位,实际是因为皇帝的喜欢,让他在宫廷做类似内官的职务,并非真正的朝廷大员,而且他的生活虽然不优越,但是局限在宫廷之中,也适应了这里典雅的氛围和北方气候。

直到一纸调书,将他打发到江西九江作刺史。实际这是贬谪,不再让你呆在宫廷,越远越好,大约看哪里有官缺,就直接划哪里。

于是白居易两眼一抹黑,沮丧南下,去往他从来没有来过的长江流域。

他是初冬时节到达的江西的,这里的景色,不仅是气候有别于北方,湿冷萧条,湖泊众多,更重要的是他心情沮丧。

这不亚于当年屈原被楚怀王厌弃,直接发往荒蛮的湘江。

而被贬谪的官员,通常皇帝一朝厌恶,皇帝不死,你基本就无翻盘的可能,所谓君臣之谊,用你的时候是真用,比如白居易家穷,皇帝宠爱他的时候,连他母亲的病和家里有无过冬的衣裳药钱也放在心上,经常变相赐些什么,嘘寒问暖,白居易那是以为自己恪守清贫,有皇帝知己,一生无憾,未免就话多了点。结果就撞枪口上,其实不过是皇帝厌倦他已久,现在更好,找个理由打发了他。

所以在江西的第一年,他非常不适应。这里的景色虽美,但是这里可不比北方舒坦,湿冷,那种湿冷,是气候也是心情。

这年的秋天,他在浔阳江上送客,写下著名的《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节录。

这首诗很多人都会背,因为情感饱满,开篇就有佳句,枫叶荻花秋瑟瑟。

这应该是晚秋,因为晚秋枫叶才开始变红,那么这里没有用芦花,是用的荻花,这是非常写实的。在南方的长江湖泊水域,其实野生荻草比芦苇多。

上面说了,芦苇高大,可以高达三米以上,适合流水缓慢的江滩沼泽湿地,而荻草虽然类似芦苇,但是相对低矮,通常只有一米左右,在水边,在湿地,这种荻花自然生长,因为不影响观瞻,所以人们很少像芦苇一样秋冬砍去。

那么白居易是在江边码头送客,因为唐朝水运发达,有码头的地方,自然不会有太高的芦苇,相反码头多种植耐水的杨柳,枫树,不但可以固沙保岸,还是行人遮风避雨的地方,在脚边晚秋摇曳的荻花和枫树柳树构成常见的码头景观。

实际荻花之美,更有长江或者江南的婉约气质。

它的枝干柔韧,适合在江风里任意起伏,它的花穗是扇状,且无风自然有垂悬的低头美,比如芦苇更加小巧清丽,在风中更加飘萧,仿佛少女齐着脖子的头发,在风中飞扬。花色并非雪白,开始是烟紫,后来转成枯**。

在白居易晚秋的送别里,岸有枫树,脚下是摇曳的荻花,人在其中,正好对着滔滔江流,夕阳落照,舟船将发,晚来的江风带着寒气,半江瑟瑟半江红的水乡晚秋之美,在他心里,都是凄凉。

因为到过这里的人都知道,这傍晚在江边不加点衣裳,直接就冻感冒。

好在这是码头,人们很难相见这首诗的背景,他是怎么遇见琵琶女的,很简单,码头舟船林立,有很多小生意都在船和船之间进行。这位琵琶女,是卖唱卖艺的。但是她很有点生涩和不情愿的意思,只是弹着琵琶,并不主动招徕客人。

而白居易在宫廷歌舞之地流连多年,他一听就知道,这不是普通乡民小曲,才主动邀约。

然后才有了听闻琵琶女的琵琶和她的故事。曾是京城名伶,也曾经有过动人青春,然后年老色衰,生意落下来,就嫁给了商人作妾,而商人重利轻离别,只让她守着船,但并不回来,她一方面等待丈夫,其实另外一方面,不用说也知道,卖曲赚钱。当然我说她是妾,是外室,是有理由的,因为正妻不是这样的待遇。而且如果男子长期不回,这个女子很可能真的会从卖艺到沦落风尘,漂泊病老在江湖间。这是白居易最贴合他内心的那种伤感,被抛弃,然后漂泊。

如同风中的落叶,摇曳无主的荻花。

这里并不多谈琵琶行的艺术魅力,因为那是一口井。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白居易《琵琶行》节录

那么在谈到白居易自己时,他说自从去年从京城贬谪到这里,一直多病。这个地方没有京城的繁华热闹,一年到头也没有听到美丽的音乐。而我住的地方,靠近江边,只有黄芦和苦竹,围绕着房子,茂盛生长。

那么这里的黄芦,就是芦苇和芦花,高大茂密,在低湿的地方生长,这也是实际的景色。

苦竹是什么竹子呢,就是野生或者茎秆瘦小的野竹,这种竹子可以遮阴避雨,做成篱笆,但是它没有太大的用处,比如书简和建筑材料,那需要的是挺拔的大竹,就算是用作乐器,那也要枝干秀美中空。

芦和竹子本来就是用作乐器的材料,但这里的芦苇和竹子,显然不能够作天籁美音,而是一种野生荒芜的状态,自然生长,自生自灭。

在这样的环境里,虽然可以享受天籁,但是对于白居易半生是在干燥温润的地带度过,又十几年在京城典雅富丽的环境里熏陶,这芦黄竹野,遮天蔽日,对于他来讲,简直是湿冷的地狱。

大约周穆王时代水灾中的黄竹之感,也渗透了他的心吧。

白居易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就算是极有感情色彩的《琵琶行》,在景物的描写上,也没有太多的虚词,比如荻花就是荻花,芦花芦苇就是芦苇。

荻草和芦苇是两种水泽湿地的植物。荻花和芦花有着近似的美,而芦苇更像挺拔的男子,荻花更绰约。

你分得清芦花和荻花吗?你知道曾经北方地区也有大片的芦苇吗?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

歌女与白居易有着同样的人生坎坷经历

  1他们都出自京都,然有流落江州,有天涯沦落之感。

  白居易:“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司马。”

  歌女:“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2他们都才华出众,曾经欢乐富足,如今生活却一落千丈,落魄失意。

  白居易被贬谪后的生活环境:“浔阳地僻无音乐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住地低湿,黄芦苦竹纵横丛生,无妙音,只有杜鹃啼血和猿猴的凄鸣,村笛山歌繁杂扰人,可以想象诗人的生活环境定是遭到巨大变化。曾经作为太子的老师,而今只是一小小司马,怎能不叫诗人心中郁闷愤愤不平呢?)

  歌女:命运改变前“十三学得琵琶成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十三便从师父那学得琵琶。技艺高超,纨绔子弟争相为歌女送上锦帛,所赠送的红纱不计其数,用华美高贵的银篦子敲击节拍,日子欢乐无穷。)

  命运改变后;“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年老色衰,只能嫁作商人妇,然商人看重利益,丢下歌女贩茶去,歌女只能独守空船,任凭涕泗横流。)希望你满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8721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