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抒发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表达情感

惠崇春江晚景抒发了作者什么的心情 惠崇春江晚景表达情感,第1张

 《惠崇春江晚景》表达了作者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作者用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已经有两三枝桃花开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蒌蒿长满了河滩,芦笋也已经开始长出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描写早春时节的诗词

 1、《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惠崇春江晚景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绘画者高超的技艺的钦佩之情;

全文: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注释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最先感觉到)。蒌蒿(春天的一种野草)满地芦芽(芦苇的嫩芽,

又叫芦笋〕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73-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伟大的文学家。他的诗豪放,

不受格律的约束,想象丰富,形象鲜明,和所作的散文都自成一家。

题解

惠崇是个和尚,宋代画家。这首诗是苏轼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

课件下载本地下载

论坛贴子

今天,我们学了一首诗,叫“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算了算了,还是让我详细的说给你听吧!

先让我们预习预习吧!这首诗是苏轼写的,而惠崇呢,是北宋有名的和尚,能诗善画。这首诗里面写的景物有:竹子、桃花、春江、蒌蒿、芦芽还有河豚呢!

开始说了哦!在绿绿的竹子外面有三两枝火红红的桃花,春天的江水暖和了,最早知道的是有白有黑的鸭子!因为,水暖了,它们就下水游泳了。满地都布满着绿绿的蒌蒿和那些刚刚长出来的芦芽,这个时候,正好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候了!

怎么样,你懂了吗?

访写

夜是如此的空明澄净,唯有这皎洁的月亮在悄悄陪伴着我们,让我感到心灵得到净化。在宽阔的竹林中,竹子像一根根细长的爪子,在微风中向人们招手。竹外桃树上已盛开了桃花“一、二、三……”它们好象是桃花中的佼佼者,那灼灼似火的桃花荡漾着浓浓的春意!

春姑娘用自己广阔的怀抱,温暖了大地、天空,同时也温暖了江水。那江水变暖了是谁先知道?当然是整天在水中欢乐游泳的鸭子。

篙草铺了一地,为买不起高级地毯的农民,构造了一片植物地毯。芦苇已抽出短短的芽,远看那芽好似小竹笋,芦苇芽又好象是芦苇妈妈和竹笋爸爸生出的混血儿。

水底,河豚鱼刚吃了一些长肥的水中生物,自己也长得特别肥,吃饱喝足了干吗呢?它就游上水面与鸭子们戏耍。

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题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苏轼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苏轼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

呢。这是题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苏轼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苏轼,已经够客气了。

《惠崇春江晚景》这两首诗从我们小学的课本上就有了解,孩子们耳熟能详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这两首诗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其实惠崇是一位僧人,德高望重才艺精湛,而《春江晚景》是这位僧人画的两幅画,一幅叫做鸭戏图,另一幅叫做飞雁图,都是描写早春景象的作品。而北宋的文学大家苏轼在欣赏两幅画以后为他们题诗,便有了现在这两首家喻户晓的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第一首诗,相比于第二首诗,更加为人所熟知,竹外桃花三两枝,作者用两三只桃花的景象描绘出什叶还尚处于早春时期,桃花开的并不是非常的繁盛,也因为竹子比较稀疏,可以,所以可以从竹子的间隙中看到对面三两枝的桃花,即突出了时节,又带出了一种层次的美感。虽然是看到一幅画而做的十,但是作者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早春时节江水已经变暖,人们不知道,但是在水中嬉戏的鸭子却早就知道,将早春时节的温度表现出来。

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紧围绕着这首诗的主题早春来进行描绘,满地的蒌蒿和还没有长起来的芦芽,描绘出一副早春时节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作者并没有直接写春意盎然但是字里行间已经将早春的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最后一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其实和春江水暖鸭先知有一样的易经,正是因为水的温度上升,所以河豚才会在水中游戏,虽然话中没有这样的景象,但是作者想象力丰富,将整首诗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把绘画意境更推上一层楼。

第二首写大雁北飞,将大雁拟人化给予了人的情感,掉队的大雁比喻成北归人将画与现实相结合,在第三四句的时候,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描绘出大雁不愿北飞对江南的美景和江南的气候恋恋不舍的感觉,诗人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寄托给大燕雁,认为大雁是知道北方寒冷,所以不愿意北飞。将整幅画由静态的画面变为动态的体现,虽然这首诗整体上不如第一首家喻户晓,但是新颖的立意和丰富的想象,独特的切入角度,也为这首诗增加了不少色彩。

《惠崇春江晓景》表达了诗人赞美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作者: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是芦苇也开始抽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

作品赏析

诗的首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这虽然只是简单一句,却透出很多信息。

首先,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

诗的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762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