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潮汕女孩会有不外嫁的说法呢?

为什么潮汕女孩会有不外嫁的说法呢?,第1张

“家”是所有潮汕人为之奋斗的目标,很多外地人不懂这种感觉,潮汕地区是离婚率最低的,不管是女孩还是男孩都愿意为这个家去承担责任,责任大于自己的情感。也就是你们常说的封建迂腐。即使女孩受了多大的委屈也不愿放弃“家”,男孩即使再辛苦再累也愿意做这个家的顶梁柱绝不会随便放弃,大家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家”,而外地人更多的是为了情感,感情好了就有“家”,一旦感情出现问题了,“家”就可以放弃了。所以潮汕女孩不愿意外嫁的原因是大家的信念不同。潮汕女孩更多想要的是一个大家共同努力奋斗的“家”。一个不会散的“家”。——来自一个潮汕女生的真实感受。

看到题主的问题让我想到高中时候班里流传不要轻易跟异性说晚安,晚安代表我爱你!WAN!

每当下晚自习,拿着诺基亚手机藏进被窝里,和班级里的喜欢的女生煲电话粥,然后室友睡了就用qq彻夜的聊,每当聊天结束我们互道晚安。而且那时非主流的我们还流传爱一个人每次她的消息都要你来回复来结尾,大家心知肚明,每次我也要争着和她说晚安,至少最后这句晚安是我说的,那时的我们那么的单纯、纯粹、固执……也那么的不懂事(拿着父母血汗钱去学校谈恋爱)。这个暂且不提,跑题了!

女生跟你说安,揣摩女性的心理我不擅长,兴许像你想的那样,她喜欢你,对你有好感,兴许你自作多情,人家不过是平平常常的结束语,告诉你骚年,洗洗睡吧,青山不改,后会有期。

你既然这么在乎你们的关系,不如试探一下,找个合适的时机去表白呢?

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喜欢就去表白,哥们也不差你这一个朋友,只差你这么一个女朋友…别想人家啥意思了,女孩的心思,你猜不透的…

女生对男生说安是什么意思?其实女生天生感性,心思细腻,在 情感 方面比较矜持。但是她往往会通过言语或举止,来暗示她喜欢的男生。

-01-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安”字的含义,一种是字面上的意思。另一种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暗喻。 安字的拼音为“A-N”,就是爱你的缩写,ai-ni,所以,安的意思是爱你的意思。

-02-

当然,也许是你想多了,她只是个礼貌的女孩,她会对她认识的所有朋友都说安。所以,这得从当事人的角度,去理解安的意思。

在潮汕这"安"字,其实是丈夫的意思!

如果对面是个比较潮流的女孩子(安)有很多表达方式比如:她要出门了你让她注意安全,她回你一个安字就说明是让你安心,放心的意思!如果是在晚上要休息了跟你说(安)就是晚安的意思!还有的就是(wan晚安)那就明显了意思是(W我A爱N你晚安)

以上答案仅供参考

关于诗词的平仄及入声字的辨别,前面几位先生的介绍已经不少。但从讲

到的内容看,相对于讲潮州话的人来讲,这些知识还仅仅是入门到了大厅,离

房间则还有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之遥,对于初来乍到不熟悉环境的,还得慢慢

摸索才能入门。其实用潮州话来辨别平仄字和入声字就像母亲呼唤儿子的名字

一样轻松!下面就算是抛块小红砖。

认识潮州8声只是缘于偶然的机会。用潮州8声辨别入声字则是源于意外的

拾获。

大约在刚上初中时,有一次听几位大哥哥在谈论前面一刀先生提到的“分

粉奋忽云混份佛”的8声字典。当时在一边听着只是觉得好玩,也没太在意,但

不知怎的念8音的音阶和音序却在脑海中的某个扇区深深地刻上了烙印,以至于

十多年后在学习诗词格律时,了解到入声字在南方方言中还保存着时,读写记

忆的指针自然而然地便指向这片扇区。还好,调用还原出来完好无损,当拿它

来校验几个入声字时,发现了入声字在潮州8音中的分布原来是那样的有秩序,

那么的守规矩。心想先人对汉字的潮州话发音原来竟是如此之严谨,不禁肃然

起敬。

平仄是写律诗和填词的关键要素,而入声字这玩艺是写律诗时较难掌握的

劳杂子。尤其是那些在普通话中已变成平声读音的入声字,初学者往往中招,

有些则是不知不觉错了律还浑然不察。对于北方人来讲,难以辨别入声字还可

以理解,但对于讲潮州话的人来讲,则是因为你对自己的语言缺乏更加系统深

入的认识。因为潮州话的入声字是原原本本地保留着的!当你分不清入声字

时,如果用潮州话来欣赏你所写的律诗和词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平仄乱无章法

了。而内行人当然也会指出你的诟病。你总不能跟同窗好友说,我的诗词禁用

潮州话欣赏。

诗歌诗歌,诗与歌都是同样用音律来发挥抒发情感的方式。所以如果一首

曲子没有昂扬顿挫,平平淡淡一个调子,恐怕成不了歌;一首律诗如果不讲平

仄对仗,整整齐齐码上几行汉字,相信难以称其为诗。意是诗之魂,可以衡量

炼句娴熟程度的深浅;平仄是诗之魄,能够鉴别修辞能力程度的强弱。感觉只

有做到内外的统一协调才是完美的。损其意而圆其平仄必然使律诗感觉苍白;

弃其平仄而顺其意也会使律诗朗诵别扭。写近体诗本身就是在体验和承袭古人

的文化精华,古人的才华不见得就比现代人强,古人能做到的事情,今人没有

理由做不到。做不到的,那就只有一个理由,我们现代人学诗词的功夫下不到

家,顶多也就在门坎上晃晃了解个大概而已,写的诗也就只能望望古人的项背

了。或者应该说,欣赏的居多,钻研练习写的太少。至少自己就是这后一类

型。因为毕竟现代人做官不用学会做诗,只需学会“做人”就行了。想想也

是,现实中很会做诗的哪有很会做人的吃得开?去啃诗词的,不是傻瓜,多半

也是个呆子。是女娃那倒碍不了什么事,若果是个男的,想必是生意经念得一

塌糊涂。诗词讲究灵气。写得有灵气,让人把玩爱不释手;没有灵气,过目则

忘。对于欣赏近体诗来讲,恰如欣赏一位姑娘。能够让人爱慕不已的,必定是

美丽动人,曲线过渡平滑,身材比例协调,三围凹凸有致,肥瘦恰到好处,且

才华横溢,知识博古通今,谈吐温文尔雅,举止得体大方,内涵修养到位。一

见自然也就令人刻骨铭心。我想好的诗词大致也该如此罢。试想,一个线条如

水桶似的姑娘再有内涵修养,也恐难称得上是窈窕淑女吧?一首没有音律平仄

的诗,那就连律诗的门坎都入不了。

对于潮汕人来讲,要迅速准确地判别平仄和入声字,你最好就要了解潮州

话的8声(潮州字典的注解有注明该字读第几声)。何谓潮州话8声?就是按固

定的规律,用8个音阶,对汉字的潮州话读音进行归类。例如:

(下面每行8个字均用潮州话读)

1、2、3、4、5、6、7、 8

丹、党、蛋、答、同、荡、洞、毒。

诗、矢、四、薛、时、是、示、蚀。

低、抵、帝、滴、池、弟、地、碟。

珠、主、铸、O、O、住、O、O。

潮州8声中,有些音是找不到汉字的(如第四行补个O的),但这并不影响

我们了解掌握平仄和入声字。从上面这8个字的读音中可以发现,普通话的阴平

的字绝大部分都归在潮州话的第1声(如:高、烧、抛、低、施、姑等等),普

通话的阳平的字绝大部分归在潮州话的第5声(如:猴、调、袍、池、辞、糊等

等),普通的话上声绝大部分归在潮州话的第2声(如:狗、鸟、跑、抵、矢、

古等等),普通话的去声绝大部分归在潮州话的第3声(如:到、臭、炮、帝、

四、雇等等)和第6声(如:造、厚、后、闹、弟、是、在、骤等等),现代汉

语已经消失的入声字则归在潮州话的第4声(如:八、握、滴、薛、虱等等)和

第8声(如:夹、捷、侠、泄、侄、列、捏等等)。以上所举例字,你只要用普

通话和潮州8声同时校验一下便清楚了。说到这里,就已经从厅子走进房子中央

了。可以看出:

潮州话8声中,只有第1、5声是平声,而其它则都是仄声。

而在仄声中,读第4、8声的字则都是入声字。

用潮州话辨别入声字,你已经完全可以张口就来,用不着再查韵书那么麻

烦了。我想了解掌握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是说普通话的北方人所不具备的优

势。同时,这些规律对于外地人学习潮州话,正确掌握汉字的潮州话发音显然

也是大有脾益的。而对于潮汕人学诗词掌握平仄规律,更是如同囊中探物。

按照这个规律,随便给你一个汉字,你只要分清它在潮州8声中属于第几声

就可以辨别它是平声还是仄声了。如“踏”字的潮州话读音,潮州字典会注明

“禾8”,按照8声的规律读第8声就找到了潮州话的准确读音了。同时,你只要

看这个汉字是潮州话的第几声,就可以推断这个汉字的平仄了。如“泽”字潮

州话是第8声,必是仄声字,你同时也知道了它是个入声字。词满江红一般都押

仄声的入声韵,如果你不知道判别入声,还以为是别人弄错平仄了。

其实潮州话虽然与普通话相差很远,但你却可以发现,只是韵母不同,但

其发音的声母绝大部分还是相同的,个别的只是变换了一下声母或有双重声

母。普通话的声母bpmfdtngkhjqxzcs zh ch sh rw在潮州话的读音中,j变成了

g,qxszc除了自身的声母外,兼有其它声母的读音,zcs 和zh ch sh 有互相套

用的情况,zc和zh ch兼有d t的声母。如“汕头”与普通话的汕头声母是一样

的,“澄海”也同(“澄”字的潮州话另一读音是橙),“潮州”的“潮”字

声母则是属于c兼有声母d。但属于兼有声母的字毕竟是少数。

潮州古时候实际上是蛮夷之地。潮州话属于闽南语系。虽然是地方方言,

但它与其它的方言不同,有独特独立严格的语系,自成体系的潮州字典,文化

根底源远流长。总感觉隐隐约约与古汉语似乎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甚至

怀疑是我们的先人将古汉语按严格而有规律的程序演绎出的语种。

潮汕人大约应该是在战国中后期一直绵延至宋朝时期,为了躲避战乱或避

祸而迁徙过来的中原人和吴越人,我想大部分应该是吴越人。他们应该是经南

昌、福州一带逐渐开发进入潮州地区的。与今天北方人单枪匹马到珠江三角洲

闯世界的情况相比那可是有天壤之别。在罪可诛连九族的年代,不难想象,那

时候的迁徙应该是成族群的迁徙。既然如此,那么我们潮州人为什么没有保持

接近古代汉语的语言,而是别具一格,另辟蹊径的语言呢?问题可能就出在这

里。当时需要出来避乱的,大部分应该是受罪犯牵连的官宦望族或商家富贾。

他们是一群既有钱而又有文化的族群,为了避免祸从口出,他们将百越语言按

严格的规律加以改造演化,又创造了另外一种方言,也就是闽南方言。我们的

潮州话只是闽南话的轻微变种,但在与普通话的联系上,比闽南话更有规律。

在我们的潮州话中,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语言,一种比较奇特的语言。它

可不是一般的江湖黑话,更不是像“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类的少量词

汇暗语。而是一种结合字典拼读方法和按谜语卷帘格规律严格拼读出来的语

言。每个字按潮州话读音变成由一个声母和一个韵母组成,翻译时必须倒过来

拼读,似乎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例如潮州话的“走仔”(女儿)两个字,话

说出来时便变成“老酒 领己”。听者翻译时,倒过来念,“酒老”一念便拼出

个“走”字,“己领”一念便拼出个“仔”字。依此类推。作为短语交流,这

些话在特殊的场合如战场、商场、情场上无疑是派得上用场的。所以说,闽南

方言当时开始可能便是严格按一定规律创造一些词汇,后来逐渐丰富了,也就

成为地方语言了。所以我们潮汕话天天讲,但并不一定都了解其中还有这些奥

秘,更遑论借它来辨别诗词格律了。写到这里,应该奉上一句:好好珍惜潮汕

话。

  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有句话叫:“过日子,勿忘时年八节。 ”潮汕地区“岁时节日”的各种活动,世代沿袭相传,蔚然为俗。或纪念,或寓意,或祈福,富有民俗蕴义。潮汕人多于这些节日回家与亲友团聚,增进彼此的情感和凝聚力。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称元日,为新岁之首,在潮汕地区,过年一般要热闹四、五天。春节当晚,大街小巷,家家产户贴春联,张灯结彩。吃团圆饭。春节一早,大人携小孩子带上一对或二对生柑(称“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互敬如意。春节的文娱活动有英歌舞、营大锣鼓、擎大标、布马舞、舞龙、狮、鲤鱼等。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古称“上元节”。俗称“灯节”,潮汕人叫“正月半”,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当天家家户户门楣上都要插上榕叶、竹枝,以保平安;庆元宵的节目主要有:营老爷、赏花灯、添灯、猜灯谜、抛钱掷弥勒佛等。

  清明节

  清明节在潮汕各地上坟扫墓的习俗十分盛行,扫墓俗“过纸”。旧时要到祖宗墓地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用红漆油出新石碑号,并在墓碑及墓堆上挂黄白两色纸条,举行祭礼。

  端午节

  潮汕人称端午节为“五月节”,潮汕赛龙舟分“真龙”和“假龙”两种。在包粽方面则有“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的气象谚语,潮汕人家,端午要在门楣、门环以至屋檐下,悬挂一束束用“红头绳”系扎着的艾草、菖蒲、榴花、蒜头、龙船花共合为五种称“五瑞”。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施孤”、“鬼节”,也叫“盂兰胜会”。“施姑”当天,潮州人或以村为单位搭台“施孤”,或在自家门口摆上祭品、钱纸,祭毕烧钱纸、撒白米于地上,焚香祷祝,并把香插在房前屋后的地上。

  中秋节

  俗称“八月半”,主要节目有:1芋头祭祖。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畏。”;2拜月娘,多数人家会在中秋前一个月精心制作工艺品用以拜月,拜月当晚必不可少的物品还有如八仙桌、“(八仙)宝仔”、大香、各类水果、馅饼等,拜月者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所以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3烧塔。这些节目的每一个元素几乎与潮汕人的抗元历史有关。

  冬节

  冬节即是二十四节候中的冬至,时逢农事空隙,一年将尽,因此也称小过年。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吃上“冬节丸”便长一岁)、上坟扫墓等(清明行“过春纸”,冬至行“过冬纸”)

  除夕

  潮汕人称之为“年夜”或“大年三十”。年夜节日活动是从祭祀祖先开始的,下午,一家老少理发沐浴换新衣,然后开始祭祖。祭品和仪式,祭过祖先,把大门、厅门、房门的旧对联都撕下来,贴上新春联。而后有“围炉”吃团年饭、给压岁钱(又叫“压腰”)。和守岁诸环节。

  劳热

  “劳热 ”民俗起源于潮州人民对土地的无比崇拜,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土地之神,古人称之为“社”,潮州人则将其称为土地公或伯公(值得一提的是,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在茗翁茶庄也可以见到),“劳热”这一民俗活动在潮州传承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潮汕婚俗

  潮汕婚俗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也有将其概括成“四礼”:文定、请期、送聘、迎娶。

  托媒提亲 合婚定亲

  “提亲”、“合婚”、“定亲”,即“四礼”的“文定”。

  “定亲”又称 “订婚”、“行定”、“食定”,

  行聘择吉 操办嫁妆

  “行聘”又称“送聘”,是比较隆重的礼节,婚书帖式、聘礼等都有严格规定。

  “请期”也称 “择日”、“送日”、“提日”。

  潮汕美女

  迎娶新娘 仪式隆重

  最后一礼是“迎亲(迎娶)”,迎亲的程序繁多,仪式隆重。

  除上述仪礼外,新娘在新婚的第三天要举行“开井”、“舂米头”、“搅泔”等仪式;满十二天或满四个月要行“归宁”礼——“返厝”。头、二“返厝”,新娘在娘家炊烟起时返回,“三返厝”方可在娘家过夜。

传统习俗在中国习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成人礼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出花园”习俗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祭拜、仪式、情感寄托等方面展现出潮汕地区丰富的成人礼文化。“出花园”习俗主要分布在我国广东粤东潮汕地区,它不是大型集体活动,而是以民间自发行为为主导,主要以个体家庭形式为主,以“祈福”为出发点,传承至今。“出花园”习俗值得我们重新探讨其传承和发展的价值。

与潮汕其他的传统习俗相比,潮汕地区“出花园”习俗的意义是其他习俗所不能及的。“出花园”的主体是15岁的潮汕少男少女,潮汕地区少男少女的积极参与,反映出其独具一格的地域代表性,其特色以及发展变化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以潮汕地区“出花园”的习俗为例,试图探讨在潮汕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应如何对传统习俗进行保护。

“出花园”习俗的由来

潮汕民系是“古闽越后裔融合于汉族的一支”,①以潮汕方言作为地方官话,隶属闽南语系。古时候,潮汕人从中原地区迁移至潮汕地区,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潮汕民俗,其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独特的成人礼。“出花园”习俗近似于古代成人礼,清朝以后成为粤东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出花园”规定,年至15虚岁的男孩女孩必须出花园。

 关于潮汕人“出花园”习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古时候富人家建有供孩子娱乐的花园;另一种说法是:潮汕少年儿童15岁以前都是在公婆神保护的花园里长大的,举行“出花园”仪式后,才是离开花园,走出家门的时候。由此可见,潮汕出花园礼俗,本是富裕家庭才举办的礼俗,同时,潮汕出花园的习俗的主要对象是15岁的少男少女,其成年礼规定了具体年龄,提供了具体的供奉对象。事实上,潮汕“出花园”习俗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

潮汕的习俗:

1、功夫茶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

2、剃胎发

在潮汕大部分地方,婴儿出生满月时,长辈要为其剃胎发。也有些地方是在婴儿出生12日时进行。新生儿的第一次剃头历来被看作是一件喜事,剃了娘胎里带出来的胎毛,终于可以“从头开始,重新做人”了,因而剃胎发的仪式严肃而隆重,讲究一定的规矩。

3、七样菜

七样菜是潮汕民间颇具特色的一种食俗,这种用七种不同品种的蔬菜煮成的菜肴,有“新春发大财”的寓意。虽然味道比较怪,但主要是为了过年图个吉利头。

4、打油火

“打油火”是潮汕入厝的一种风俗,建了新宅,入宅居住,主人必须请师公来屋内做法一次,驱去室内邪煞之物,以求合家居住平安。这是潮汕乡下入厝的驱鬼仪式,俗称“打油火”。

5、出花园

出花园是指当男女孩长到15岁时,便接受这样一种仪式的洗礼。关于“出花园”一语的由来,普遍认为未成年的孩子在一个五彩缤纷的花园里,直至15岁到来,宣告童年时代向另外一个时代的转变,所以要从“花园”中踏出,走向成年的门槛,从此要对自己,对社会负责。

潮汕文化特点:

1、民间性。

如潮剧、潮汕音乐、潮汕民俗、潮汕民间文学等,皆植根于海内外潮人大众,深受海内外潮人乡亲的欢迎。潮菜和潮汕工夫茶,都为海内外潮人所喜爱,在海内外潮人日常饮食中十分普及。

2、兼容性。

潮汕文化既传承和弘扬中原文化的优良传统,又吸取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优良成分,同时吸收了海外文化的一些优良成分,互相融合,形成独特的群体文化,具有海纳百川的气魄。

3、精细性。

潮汕木雕、石雕和美术陶瓷,都十分精细雅致。潮汕农艺具有潮汕妇女一丝不拘细致绣花的风格。潮阳英歌舞中108条好汉,皆有独特的脸谱、服饰和性格,十分精细。

4、开拓性。

潮剧吸取了不少古典戏剧和潮汕民间音乐、舞蹈等不少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富有特色的剧种。潮汕音乐既保存中国古典音乐的精华,又吸收民间音乐的优秀成分,创造而成为民间很喜爱的音乐。

1、冬节:旧俗冬节要祭祀神明和祖先,全家大小吃甜糯米圆,以表示大团圆。另冬至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坟扫墓等。

2、劳热:对土地崇拜导致土地之神一说的产生。潮州人在店铺、家里、工厂,都会供奉土地公。

3、潮汕婚俗:潮汕婚俗旧时较注重明媒正聘。其礼俗虽各地繁简有异,但较一致的提法和仪礼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

4、吊灯习俗: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特别是元宵此日,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

5、出花园:出花园是潮汕地区一种独有的成人礼习俗凡是有15岁的男、女孩子家庭,要在阴历七月初七乞巧节和七月十五中元节或另择日为孩子备办三牲(雄鸡、鸭、猪肉)果品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长大,从此可以走出花园。

中秋节的晚上,当皓月初升时,妇女们便在庭院、埕口或阳台设香案,摆上供品,等候月娘圆满。中秋时节,柚、柿、杨桃、石榴、油甘、菠萝、林檎、芋头等果蔬,一齐登场,人们就将这些当时物产和月饼、糕点、油饼等奉献给月娘。

有孩子在上学的母亲也会将新买的文具和作业簿摆上供桌,祈盼月娘保佑孩子读书聪明,成绩优秀,将来出人头地。

拜月娘,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待字闺中的女子拜月娘企盼能嫁得个好夫婿,潮汕有首歌谣就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qinggan/10900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2
下一篇2023-07-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