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公斤硬拉有效果吗

45公斤硬拉有效果吗,第1张

有效果!硬拉的效果

1、让你变的精壮

在你减脂及长肌肉的训练计划中加入硬拉,有助减去脂肪并且改善肌肉质量,因为他使用到人体最大的肌肉,在训练中及训练后会引发大量热量的燃烧。比较起其它举重动作,因为硬拉不需要保护者,所以你有更多的弹性挑战自己的极限。如果你硬拉失败时,你所要做的就是放开杠,这比起几百磅的重量压在肩膀做深蹲来的更加安全。

2、跑的更快并跳的更高

硬拉对于训练爆发力及提升力量转移(从下肢至下肢)是相当有用的动作,他可以避免因总是在训练深蹲所造成的停滞及厌倦感。研究指出,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进行硬拉,藉由提升加速的能力可以建构你的速度。对于没有时间或技术来学习奥林匹克举重的人来说,这是非常重要的。

3、强壮的下背及更好的腹部

比起传统训练腹部及下背的动作,适当的进行硬拉动作会来的更好。因为他刺激了躯干所有的肌肉群,包括腹直肌、腹斜肌、脊旁肌及下背。硬拉对于下背的上半部区域的活化较大。所以如果你在同一个训练计划中同时训练深蹲及硬拉时,当你的下背是新鲜时,先进行深蹲。这将为你之后拉大重量时来做暖身。

健身普遍大众认知的五个黄金动作:卧推、推举、引体向上、硬拉、深蹲。为什么说这几个动作是黄金动作,是因为在训练目标肌肉的同时,整个动作过程中还会有很多辅助肌群参与工作,所以这些动作已经不再是一个小小的局部分解训练动作了。它们完全可以作为全身力量训练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无论是日常应用还是专业比赛中,都很少会出现适用局部肢体孤立发力的场景,大多数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大肌肉群发力,很多辅助肌肉群参与其中好了,说了这么多跑题的,说点题主想听的不论专业健身者,一般来说,业余健身爱好者,在不让自己较容易受伤,比较容易达到的理论值,一般为深蹲为自重2倍,卧推自重15倍,硬拉2倍,推举1倍腿部肌肉相对人体来说是一个大肌肉群,深蹲所调用的目标肌肉力量强度和辅助肌肉群比较多,相对承受重量也就大卧推是一个上肢力量训练,它的限制根本不是“推”本身这个动作的力量大小,而是核心区域的刚性支撑与力量传导的能力我认为在训练时,不适宜在无保护状态,多组数尝试过大的重量。理论上,体重越轻,相对力量比值越大。就拿力量举规则下的成绩来说一说吧。力量举男子小级别52kg的成绩我发两个知名度最大的运动员的,各位自己脑补一下。安德泽克斯坦纳斯泽克,波兰著名大力士,迄今唯一能深蹲超过体重6倍的大力士,1993-2000年52公斤级冠军,深蹲301公斤,卧推147公斤,硬拉172公斤。舍基菲德辛科俄罗斯著名大力士、5倍体重深蹲名人堂成员,2003、2004、2007、2009、2010、2011年6次获得最轻量级冠军,深蹲295公斤,卧推152公斤,硬拉260公斤。健身不易,且行且珍惜。

1、深蹲和硬拉是两项最实用的力量训练。和深蹲不同的是,硬拉训练一向令人头痛,而且容易受伤。背部的过度弓起很容易损害腰椎和腰部肌肉。但是,硬拉成绩可以通过练习一种从运动力学角度来说更合理的动作——哈克深蹲来提高。

2、这里说的哈克深蹲并不是使用配重器械的肩托深蹲,而是使用杠铃的传统形式。练习者将杠铃放在身后的地面上,屈膝下蹲,直到双手握紧杠铃杆。伸直腿部的同时将杠铃拉起,直到腿部和腰部伸直。

3、硬拉时很容易出现的一些技术错误在哈克深蹲时都能得到自然克服。标准的硬拉动作要求先屈膝下蹲,而不是俯身弓腰,哈克深蹲自然做到了这一点,因为你不可能向后弯腰。硬拉动作要求将杠铃紧贴身体拉起,而不是杠铃和身体之间有一段距离,这对哈克深蹲也非常自然。硬拉动作要求背部始终保持平直,而不要弓起,哈克深蹲时背部几乎不可能弓起。最后,硬拉要求尽量借用腿力,以减轻腰部负担,哈克深蹲时腿部力量的应用也是自然而流畅的。

4、硬拉世界纪录保持者andy Bolton既练习使用配重器械的肩托深蹲,也练传统的杠铃哈克深蹲。他认为两种形式的哈克深蹲对于他1213磅的深蹲和1003磅的硬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硬拉,Andy指出,在非赛季,用杠铃哈克深蹲取代硬拉训练,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效。

F-16的最大速度: 1,350 英里/时(2,173 公里/时)(20马赫)

 

————————

F-16各个型号的发动机不同,推力也不同:

 

F-16A/B:

 

 批次 1/5/10/15: 普惠 F100-PW-200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4,670磅(649 kN),最大推力23,830磅(1060 kN)

批次 15OCU/20: 普惠 F100-PW-220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4,590磅(649 kN),最大推力23,770磅(1057 kN)

 

F-16C/D:

 

批次 25/32/42: 普惠 F100-PW-220E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4,590磅(649 kN),最大推力23,770磅(1057 kN)

批次 30/40: 通用电气 F110-GE-100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7,155磅(763 kN),最大推力28,984磅(1289 kN)

批次 50: 通用电气 F110-GE-129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7,155磅(763 kN),最大推力29,588磅(1315 kN)

批次 52: 普惠 F100-PW-229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7,000磅(756 kN),最大推力29,160磅(1296 kN)

 

F-16E/F:

 

通用电气 F110-GE-132涡轮扇引擎,军用推力19,000磅(845 kN),最大推力32,500磅(1446 kN)

第一,关于力的概念。力的概念源自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导出了两个概念:①力的概念。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改变速度)的原因。又根据加速度定义 ,速度变化就一定有加速度,所以可以说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不能说“力是产生速度的原因”、“力是维持速度的原因”,也不能说“力是改变加速度的原因”)。②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有运动状态的性质,这就是惯性。惯性反映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惯性大的物体运动状态不容易改变)。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第二,关于速度概念,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位移随着时间的变化率。

第三,关于能量概念。能量,乃物理学中描写一个系统或一个过程的一个量,就是使物体动或变的力所做的功。一个系统的能量可以被定义为从一个被定义的零能量的状态转换为该系统现状的功的总和。一个系统到底有多少能量,在物理中并不是一个确定的值,它随着对这个系统的描写而变换。

能既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自行消失,而只可由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即宇宙中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是这样发现的:

物质不灭定律的发现,是科学史上的一件大事。然而,物质不灭定律只是说明了在燃烧过程中物质不灭,至于在燃烧过程中发出的光和热,这些能量从哪儿来的,又跑到哪儿去了,它并没有回答。

也就是说,在这里涉及燃烧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能量是不是守恒?

这事儿得从意大利物理学家西蒙·斯台文在1586年出版的一本力学专著说起。在这本著作里,斯台文用铁的事实,批驳了著名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错误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两个物体从高处落下来,重的物体先着地,轻的物体后落地。千百年来,谁也没有怀疑过亚里士多德的话,以为是理所当然的。

然而,会计员出身的斯台文在他的著作中,却详细记述了他的实验:

“反对亚里士多德的实验是这样的:让我们拿两只铅球,其中一只比另一只重10倍,把它们从30英尺的高度同时丢下来,落在一块木板或者是什么可以发生清晰响声的东西上面,那么,我们会看出轻铅球并不需要比重铅球10倍的时间,而是同时落到木板上,因此它们发出的声音听上去就像是一个声音一样。”[50]

斯台文以不可辩驳的实验,证明了大名鼎鼎的亚里士多德错了!在科学上,所尊重的只是实践,而不尊崇任何偶像!

不久,著名的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继续钻研这一个问题,又进一步发现:落下来的物体的速度,是随着时间而均匀地增加的。如果把一个从10米高处落下的物体抛回10米的高度,那么,抛出的速度正好等于物体从10米高处快落到地面时的速度。伽利略把物体的质量与速度的乘积(即mv)称为“动量”。他认为物体的动量是守恒的。

伽利略只是作了初步的探索。

到了1824年,法国的一位20多岁的青年工程师萨迪·卡诺(1796—1832),十分起劲地研究着蒸汽机。卡诺虔诚地信仰热素学说,以为物体之所以热,是因为含有“热素”的缘故。卡诺从对蒸汽机的研究中,认为在蒸汽机工作时,热素的量——热量并没有减少,总热量是不变有,只不过从高温的地方“流”到了低温的地方,仿佛水从高处流到低处,推动了水轮机工作,而水的总量并没有减少。正因为这样,恩格斯认为,“萨迪·卡诺是第一个认真研究这个问题(即能量守恒问题——编著者注)的人”[51],然而,“阻碍他完全解决这个问题的,并不是事实材料的不足,而只是一个先入为主的错误理论”[52]。

到了1830年,卡诺在实践中发现热素理论错了,在他的笔记中曾这样写道:

“热不是别的东西,……它是一种运动。”

“动力(能量)是自然界的一个不变量,准确地说,它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

可惜的是,过了两年——卡诺还只36岁,竟不幸死去。他的这些笔记,直到他死后40多年,才被人们所发现!

也就在这时候,一位德国的青年医生罗伯特·迈尔(1814—1878)开始钻研这个问题。当时,迈尔在一艘远洋轮船上担任船医。他发现,当船在热带航行时,从病人静脉中抽出来的血液,要比在欧洲时更红一些。这是为什么呢?迈尔想,大约是热带气温高,人体消耗的热量少,于是血液从人体中吸收的养料也比较少;养料在血液中氧化减少,所以静脉中含氧比较多,于是颜色就红一些。迈尔从中得到启发,懂得养料中的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热能。他认为,有多少化学能,就只能转化为多少热能,转化时能量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1814年,年仅27岁的迈尔大胆地写了一篇论文《关于非生物界各种力的意见》,明确地提出能量“无不生有,有不变无”,认为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但是转化前后的总能量是守恒的。

迈尔把论文寄给了当时的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德国《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这家杂志的主编波根道夫对这位“无名小卒”的来稿理也不理,不仅不发表,连原稿都没有退还给他。

迈尔并不灰心,坚信真理在他手中。迈尔又写了几篇论文,更加明确地论述了能量守恒的原理。这些论文寄出去以后,仍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迈尔没办法,到后来,他把自己仅有的一点积蓄拿出来,在一家杂志上自费发表了论文。

谁知论文的发表,给迈尔招来了灾难。当时那些科学界的权威们满脑子是“热素”、“燃素”之类神秘的“素”,把迈尔的理论视为“邪说异端”。于是,有人造谣说迈尔患了精神病,才写出那样胡说八道的文章,竟然把迈尔关进了疯人院!

无独有偶。在英国,一位名叫焦耳的青年酿酒商人,利用业余时间,对电流通过电阻时产生的发热现象,进行了认真的研究。1840年,年仅22岁的焦耳发表了论文《论伏打电所产生的热》,提出了他经过多次实验发现的一条定律:当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热量同导体的电阻和电流强度平方的乘积成正比。在这里,焦耳不仅指出了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而且以精确的数学公式表明了转换规律。

过了3年,焦耳又发表了论文《论磁电的热量效应和热的机械值》,清楚地指出:“那里消耗了机械力,总能得到相当的热。”焦耳以自己精确的实验为依据,说明“使一磅水增加1°F的热量等于把770磅[53]物体提高1英尺的机械功。”

焦耳的论文同样被当时的科学界权威们嗤之以鼻,不予理睬。然而,焦耳是个勇往直前的年青人,他坚持做了大量的实验,以精确的数据有力地说明各种能量在转化时确实是守恒的。这些精确的实验,是无法抹煞的!经过整整10年的奋战,焦耳接二连三地发表了一系列论文,这才逐渐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重视。

与此同时,许多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各自独立地进行着这方面的研究:

丹麦28岁的科学家柯尔丁(1815—1888),通过对摩擦生热现象的研究,写成了关于能量守恒定律的论文,送给哥本哈根科学院。

1847年,德国年仅26岁的军医赫尔曼·赫尔姆霍茨(1821—1894)写了论文《论力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的思想。他的论文寄到《物理学和化学年鉴》杂志,同样被主编波根道夫所压制,没有发表。后来,赫尔姆霍茨自费印刷了这篇论文。

1842年,英国31岁的律师格罗夫(1811—1896),也独立地提出了能量守恒定律。

……就这样,在一批年青的、各种职业的业余科学家们的努力之下,终于用排炮轰开了那些科学界“权威人士”的顽固脑壳,使他们不得不在事实面前,承认了能量守恒定律——自然界的又一重要定律。

恩格斯把能量守恒定律作为19世纪的三大发现(能量守恒定律、细胞学说、达尔文进化论)之一,热烈地赞颂它:

“第一是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罗伯特·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自然界中所有无数起作用的原因,过去一直被看作一种神秘的不可解释的存在物,即所谓力——机械力、热、放射(光和辐射热)、电、磁、化学化合力和分解力,现在都已经证明是同一种能(即运动)的特殊形式,即存在方式;我们不仅可以证明,它在自然界中经常从一种形式转化到另一种形式,而且甚至可以在实验室中和工业中实现这种转化,使某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总是相当于另一形式的一定量的能。……自然界中整个运动的统一,现在已经不再是哲学的论断,而是自然科学的事实了。”

为地球设计复杂的机械设备是一项挑战,而将它射入太空并且实现着陆完全是另一回事。这就是为什么Autodesk-欧特克为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设计的太空着陆器的特殊意义,这是有史以来最复杂的创成式设计的着陆器。

三种制造技术的结合

太空登陆器对NASA尤其重要,NASA现在已经着眼于到达到土星和木星的卫星,对于NASA来说,空间着陆器越轻越好,因为这意味着可以节约负载能力以塞进更多的科学仪器。

软件公司Autodesk-欧特克和美国宇航局(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一种全新的星际着陆器,未来预计将对木卫二和土卫二等遥远的卫星进行 探索 。它的重量大大小于美国宇航局送往其它行星和卫星的大多数着陆器。

欧特克公司公布的这个全新的着陆器设计,外形酷似一只蜘蛛。通过欧特克的创成式设计软件,这个设计方法运用的是大自然的进化结果的防生学计算公式。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只需要将设计目标、材料、制造材料和成本限制等数据输入到设计软件中,设计软件就能够快速生成多种设计结果作为选项。

这个太空登陆器的设计初衷是创造最轻的结构,但它仍然必须承受被射入太空的压力,冰冻的温度,辐射水平是地球的1000倍,以及还需要考虑结构降落在行星(如火星)时的重力和侧向力。3D科学谷了解到欧特克和喷气推进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着陆器在深太空可能遭受的温度和压力等数据输入到设计软件中,软件根据数学算法生成了数种不同的设计结果。

这种着陆器拥有四条腿,它的身体看起来就像是科幻**的一种道具。研究团队在打造这款着陆器时使用了3D打印、数控加工和铸造三种技术。目前NASA与欧特克公司合作设计的这款着陆器主要是以实验为目的。在太空旅行中,承受太空恶劣环境的最佳材料就是钛和铝,但是这些材料也有点重。而随着着陆器重量的增加,发射的困难和成本也会随之增长。因此降低重量能够减少卫星 探索 任务的总成本和复杂性。

经过一个半月的完善,最终研究团队获得了这个酷似蜘蛛的概念设计。它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结构部分。它是由3D打印铝材料而成,其中将安放研究仪器;第二部分就是为其提供结构支撑的底盘,这一部分是通过铸造铝材料而完成的;第三部分是铣削加工制造的铝质腿。整个着陆器的宽度约23米,高约09米。

据欧特克公司称,这款着陆器的重量与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其它着陆器设计相比降低了35%。它的重量大约为176磅(798千克),远低于NASA最新的洞察力号火星着陆器约770磅(约349公斤)的重量。

在设计过程中,欧特克的创成设计算法评估了不同的材料,如铝和钛,以及制造工艺,以获得最理想的结构。通过机器算法寻找到了一种最佳解决方案。最终的原型由铝和铝合金制成,具有细长的腿和一个类似于网状的通风底盘。整个设计过程中证明了创成式设计软件在设计极其复杂的结构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据悉,就在2018年12月初,NASA还与9家公司签订合同,以合作设计和建造月球着陆器,将NASA的科学有效载荷送到月球表面。这9家公司是宇宙机器人技术公司(Astrobotic Technology)、深空系统公司(Deep Space Systems)、德雷珀公司(Draper)、萤火虫航天公司(Firefly Aerospace)、直觉机器公司(Intuitive Machines)、洛克希德·马丁太空公司、马斯滕空间系统公司(Masten Space Systems)、月球快车公司(Moon Express)和超越轨道(Orbit Beyond)公司。

更多信息或查找往期文章,请登陆www51shapecom,在首页搜索关键词

网站投稿请发送至2509957133@qqcom

1 使用正反握

如果硬拉时握不住,那么可以采用正反握的握法来提供更好的抓握力。

杠铃脱手往往是朝着指尖的方向滚动落下,而正反握即是一手正握,一手反握,两手指尖方向不同,因此可以抓得更紧,阻止杠铃转动,防止杠铃脱落。

2 使用助力带

使用助力带,是比正反握更好的方法。正反握左右用力不均,不容易控制平衡,也容易造成左右肌肉发展不均衡,并可能是脊椎有所倾斜,造成危害。而助力带则不会有这个影响。

助力带是缠绕着杠铃和手腕以及手部,帮助将大部分重量直接传导到小臂上的带子。它的使用方法是:

1将助力带穿过手腕。

2将助力带与手指相反方向缠绕杠铃杠。一般采用正握手法。

注意:缠绕握力带时,必须要一层包着一层。

3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助力带的根部。

注意:用拇指把助力带推向根部,不要把拉带垫在拇指下面。抓举拉带用法与通常用法的主要区别在这里。

4手掌锁握杠铃杆然后旋转拉紧助力带。

3 锻炼握力

硬拉握不住,当然最根源的问题就是手部的握力不足。因此,我们最应该做的,其实是锻炼握力,从根源解决问题。

握力锻炼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握力器训练,抓握训练等

握力器训练:握力器简单小巧,非常方便练习。把握力器放在手掌,用力握住将其压到一起。长期训练,可以明显增强握力。

抓握训练:使用二个杠片(光滑面朝外)然后抓住它。先以5磅或10磅的杠片开始,捏在一起,不要让他们滑掉。一旦你习惯了,可以开始增加重量。

4 减轻杠铃重量

硬拉握不住,也有可能是因为杠铃重量太重,身体还没训练到一定程度。因此,可以适当减轻杠铃重量。

如果在使用正反握、助力带的情况下,硬拉依旧感觉到太过困难,那么就是杠铃太重,强度太高的原因。硬拉不要过分追求大重量,适合自己训练强度的重量才是最好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825393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