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特效穴位

治疗甲状腺疾病的特效穴位,第1张

专治甲状腺疾病的特效穴位:曲池  肘髎  手五里  臂臑    天鼎  扶突  人迎  气舍

定位侧腕,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连线的中点。

主治热病,疟疾;目肿赤痛,齿痛,咽喉肿痛;腹痛,吐泻,痢疾;丹毒、湿疹;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癫狂。

配伍曲池穴以祛风解表,清热通络为其治疗特点,是治疗表证、热病、皮肤病,上肢不遂的常用主次之一。

配大椎、合谷、外关治疗表证、热证;

配足三里、天枢治疗泄泻、痢疾;

配合谷、膈俞、血海、委中治疗丹毒、荨麻疹、皮肤瘙痒;

配肩髃、手三里、合谷治疗上肢不遂。

定位屈肘,在曲池穴上方,肱骨边缘处,从曲池向外斜上1寸,当肱三头肌的外缘处取穴。

主治肘臂部痪痛,麻木,挛急。

配伍肘髎穴配曲池穴治肘臂疾病;

配肩髃、臂臑治上臂疼痛不举;

配天井、少海治肘关节拘挛疼痛;

配手三里、肩髃,有通经活络作用,主治肘痛,屈伸不利;

配曲池、手三里,有活血通络作用,主治肱骨外上髁炎。

定位在臂外侧,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

主治咳嗽、咳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疼痛挛急、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肘臂疼痛挛急等。

配伍配常配肩肩髃、曲池疏利关节、通经止痛治疗肘臂挛痛;

配扶突、合谷化瘀散结治疗颈项瘰疬。

定位臂臑穴位于人体的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穴与肩髃穴连线上,曲池穴上七寸处。

主治上肢瘫痪或疼痛,肩周炎,颅顶肌肉痉挛;眼病,颈淋巴结核,头痛。

配伍配强间主治颈项强;

配手三里、大迎主治颈部淋巴结核。

定位在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后缘,当结喉旁,扶突与缺盆连线中点。

主治暴喑气梗,咽喉肿痛,瘰疬,瘿气。

配伍配少商治咽喉肿痛;

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外侧部,结喉旁,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之间。

主治咳嗽,气喘,咽喉肿痛,暴喑,瘰疬,瘿气。

配伍配合谷治瘿气。

定位在颈部,喉结旁,当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处。

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主治咽喉肿痛,气喘,瘰疬,瘿气,高血压。

配伍人迎穴配曲池、足三里穴治疗高血压;

配内关穴、太渊穴,治心悸;

配天突穴、合谷穴、中封穴、内庭穴,有涤痰散结的作用,主治单纯性甲状腺肿。

定位在人迎穴直下,锁骨上缘,在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气舍穴穴位图与锁骨头之间。

主治 咽喉肿病,气喘,呃逆,瘿瘤,瘰疬,颈项强。

配伍配伍水突治瘿瘤。

  肌肉萎缩治疗

  从中医角度,肌肉、四肢归脾主管。单从肌肉萎缩来说,可以服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针对性比较强,对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更好;补中益气丸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的作用;作用的范围更广、作用层次也更深,适用于病程时间长的情况。

  肌肉萎缩,说明人体中气不足。可以从合谷穴(虎口)来判断一个人的中气足不足:合谷穴肌肉丰满,则说明中气足,否则,说明中气不足。

  服药同时配合针灸、拔罐进行治疗,效果会更好;针灸可以舒经活络,拔罐可以祛除身体内的风湿寒邪气;酒大伤肝,肝病,肝克脾,所以,应该忌酒。

  咸则伤骨,骨伤则痿。长期吃太咸食物会伤骨,骨受到伤害肌肉就会萎缩掉,骨归肾主管。因此,治疗肌肉萎缩可以考虑从肾的角度进行治疗。

  总之,从中医角度,导致肌肉萎缩的原因有脾、肾的疾病;治疗,也应该从这两方面考虑。

  如果身体沉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可以服用甘姜苓术汤(肾着汤)。

  如果身体有风湿寒邪气,应该把邪气去掉;可以毫不客气地说,身体有一点邪气,四肢运动都会受到影响,即四肢运动不能够自如。

  

尺骨鹰嘴滑膜囊炎系指鹰嘴与皮肤间的鹰嘴皮下囊和肱三头肌腱深浅两层间的肌腱下囊的炎性改变,表现常年鹰嘴部滑囊内积液。患者以矿工、士兵、学生等多见,故又称为矿工肘、矿工瘤。

病因病机

尺骨鹰嘴滑膜囊急性损伤后,滑膜囊出现充血、水肿,渗出增加。渗液积聚使滑膜囊膨胀隆起,且渗出液常为血性。

肱三头肌反复受暴力作用,久之发生腱止点末端纤维断裂,继发腱下及皮下慢性滑膜囊炎;或长期反复摩擦、压迫,引起该处滑膜囊慢性肥厚,囊腔内绒毛样形成,滑膜充血、水肿并增生、纤维化,滑液逐渐增多,充盈整个囊腔。积液可因活动、摩擦而不同程度减少,但难以完全吸收。有时活动多,反而使积液迅速增加。

诊断

(一)临床表现

急性尺骨鹰嘴滑膜囊炎有局部撞伤史,伤后有疼痛、肿胀、局部压痛及波动感。慢性尺骨鹰嘴滑膜囊炎在急性发作时可见肘后肿物增大、张力增高、压痛,皮温可稍高。

慢性尺骨鹰嘴滑膜囊炎可为反复劳损后偶然发现。局部肿胀不明显,有压痛。肱三头肌抗阻力疼痛,但伸直重力试验阴性(即有力)。囊壁有肥厚感。肘后部隆起高度常为1~2cm,穿刺可抽出无色清亮黏液。

尺骨鹰嘴滑膜囊炎对肘关节活动一般无明显影响,若合并感染,肘部则处于半屈曲位。

(二)X线检查

晚期X线侧位片可见尺骨鹰嘴结节变尖、成角样改变。

鉴别诊断

单纯性皮下血肿、肱三头肌腱断裂后积血:一般单纯性皮下血肿范围较广。肱三头肌腱断裂后积血也可进入滑膜囊,引起滑膜囊积血,以致掩盖了肌腱部分断裂的症状。

辨证论治

急性期采用颈腕带悬吊或石膏托制动。

(一)手法治疗

弹拨法:深部滑膜囊炎可用单拇指弹拨法,先伸后屈数次。

(二)药物治疗

1内服药正骨紫金丹或小活络丸。

2外用药中药熏洗局部,外敷消炎止痛膏。

(三)功能锻炼

可进行前臂旋前屈伸与旋后屈伸,每日3次,每次10~20次。

(四)其他疗法

1局部封闭疗法可做囊内穿刺,抽尽积液,囊腔内局部用曲安奈德25~5mg加利多卡因25~5ml封闭,封闭后局部加压包扎。每周1次,共3或4次。

2物理疗法、超短波及磁疗等均有疗效。

(五)引流和手术疗法

若已并发感染,应给予切开引流。感染后滑膜囊切开者,部分患者能黏合自愈,但有的仍需要做刮除囊壁术。久治不愈而又影响日常生活者,可手术切除滑膜囊。手术采取肘关节后外侧切口,切口起自尺骨鹰嘴尖端上方6~8cm处,向外下呈纵弧形延伸绕向鹰嘴外侧,行经肱骨外上髁与鹰嘴之间至鹰嘴尖端以下5cm术中注意保护尺神经。

  看来主家还是个中医好手

  青灵痛,说明此处不通你可以用热毛巾热敷此穴

  同时,看一下中医,是不是其它的主脏腑不协调了

  主要可能是脾脏虚寒

  你最好是去看一下中医

  青灵

  [别名]青灵泉。

  [穴义]心经之血的气化之气在此以水湿云气的形式运行。

  [名解]青灵。青,肝之色也,指穴内气血的运行为风的横行。灵,灵巧也。青灵名意指本穴的气血运行为风木的横向运行方式。本穴物质为极泉穴下传血液的气化之气,在本穴的运行过程中,它因散热而缩合为水湿云气并以云气的方式向下传输,表现出风木的灵巧特征,故名青灵。青灵泉名意与青灵名同,泉指天部运行的云气中富含水湿。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天部的湿热云气。

  [运行规律]循心经下行少海穴。

  [功能作用]运化心血。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补之灸之,热则泻之或水针。

  别名 青灵泉(南京1957年版《针灸学》)。

  “青灵泉”之名见,即手少阳经穴“清泠渊”(宋以后作“清冷渊”),《千金要方》针灸卷作“清泠泉”,皆唐人避唐高祖名讳也。又南京1957年版《针灸学》于“清冷渊”穴下注有“青灵”之别名,正好说明“清冷渊”、“青灵”本是同一穴。考证引文见“清冷渊”条。

  从“清冷渊”一名“青灵”来看,“清冷渊”穴名当据《甲乙经》卷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书作“清泠渊”。青,通清。《释名》:“清,青也”;故“清泠渊”又作“青泠渊”(见《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泠,音灵,清凉之义。《说文解字注》注“泠”字曰:“凡清冷用此字”。“泠”字又作“零”。例如《灵枢·大惑论》有“清泠之台”一词,《千金要方》卷六引作“清零之台”,《太素·七邪》杨上善注同。《诗·鄘风·定之方中》陈奂《传疏》:“零,古字作‘灵’”。唐代医书中,因避唐高祖名讳,“清泠渊”或被改作“青灵泉”,或缺字作“青灵”,宋人编书采用唐代文献未能及时回改,故“青泠渊”、“青灵”穴名同时见于《太平圣惠方》,而《圣济总录》卷一百九十四及《普济方·针灸门》等书作“青灵渊”,宋代《西方子明堂灸经》作“青冷泉,又名清冷渊、青灵”。王惟一未能明察,以为《圣惠方》卷一百所载之“青灵”别是一穴,而归入手少阴经。

  出处太平圣惠方

  归经手少阴心经

  定位在臂内侧,当极泉与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肱二头肌的内侧沟中。

  1 青灵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清泠渊二穴,在肘上三寸,伸肘举臂取之(明抄本《甲乙经》、《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

  从上所引文献看,《圣惠方》卷一百所载之“青灵”穴部位与宋以前所有腧穴文献中“清泠渊”穴完全相同,可见“青灵”与“清冷渊”为同一穴。王惟一编《铜人图经》时,不知由于唐人避讳所造成的同穴异名情况,将《圣惠方》所载之“青灵”误作一新穴归入手少阴心经,宋以后所有文献皆传其误。

  解剖浅层有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贵要静脉等结构。深层有肱动、静脉,正中神经、尺神经,尺侧上副动、静脉和肱三头肌等结构。

  适应证欠。

  腧穴文献 肩臂红肿;腋下痛,马刀;目黄。

  治疗文献 欠。

  1 主肩不举,不能带衣也(《太平圣惠方》卷一百)。

  2 治肩臂不举,不能带衣,头痛振寒,目黄胁痛(《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3 主肩痛不举,腋痛,目黄,目系痛,振寒(《针方六集》)。

  4 主肩臂红肿,腋下痛,目黄,马刀(《循经考穴编》)。

  5 头痛,目黄,胸胁痛,肩臂不举(1版《针灸学讲义》)。

  6 目黄,头痛振寒,胁痛,肩臂痛(2版、6版《针灸学讲义》)。

  7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痛(4版《针灸学讲义》)。

  8 头痛振寒,目黄,胁痛,肩臂疼痛(5版《针灸学讲义》)。

  宋以前针灸文献记载的“清冷渊”主治症

  1 主肩不举,不得带衣(《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甲乙经》、《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医心方》)。

  2 头痛振寒,清冷渊主之(《甲乙经》、《外台秘要》、《医心方》)。

  从以上引文可见,《铜人图经》将“清冷渊”的全部主治病症录入“青灵”穴下,其中多出的一条主治“目黄胁痛”见于《外台秘要方》“极泉”穴,系王焘误录《甲乙经》手少阴经病候文字。宋以后针灸文献,除清初《循经考穴编》外,皆传《铜人图经》之误,而《循经考穴编》所载之“青灵”穴主治又完全没有被现代各版《针灸学》教材所采用,其可靠性还有待现代临床的进一步检验。

  刺灸法欠。

  1 可灸七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2 禁刺(《医经小学》)。

  3 灸七壮,不宜用针(《针方六集》)。

  4 一法云:横针入五分,禁灸(《循经考穴编》)。

  5 针三分,灸七壮(1版《针灸学》)。

  6 直刺3~5分,艾条灸3~5分钟(2版《针灸学》)。

  7 直刺05~1寸(4版、5版《针灸学》)。

  8 直刺05~1寸;可灸(6版《针灸学》)。

  《铜人图经》所载之“青灵”出自《圣惠方》卷一百(此卷只录灸法),故只载有灸法,之后宋代《圣济总录》将《铜人图经》中凡未载针法之穴皆归于“偏宜灸者”类,明初刘纯不解其义,遂将《圣济总录》所列“偏宜灸者”之穴归入“禁针穴”。至清初《循经考穴编》别传一法云“禁灸”,未详其所据。

  附方欠。

  现代临床应用

  中风:极泉、青灵、少海、阴陵泉、三阴交。要求针感传至远端(上海针灸杂志,1995;14(4):15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取穴原则:取患肢有关经脉部位敏感反应的俞穴为主穴,结合发病部位及症状循经辨证配穴;下肢主穴:脉根、血海、阴包。上肢主穴:曲池、郄门、青灵。针法:使针感达病变部位,然后再作补泻手法(中国针灸,1981(3):12)。

  上肢肌肉拉伤:天府、青灵、尺泽等(中国针灸,1989;(1):19)。

  建议 鉴于“青灵”穴系宋人由“清冷渊”穴讹传而来,且古代文献未见有临床应用“青灵”的记载,现代的零散报道与古代文献唯一记载的与该穴相关的主治不合,可仿照宋代针灸国家标准的处理方法,文献无考,临床无征的腧穴主治空缺,《穴典》正本暂不收录此穴主治,只在副本中说明其原委,以引起针灸医生的重视,自觉地在临床中使用,待该穴真正用于临床并掌握其确切疗效后,再考虑收入正本。

强壮肱三头肌的诀窍在于动作发力的过程中找到胸肌的收缩感。

“欲练胸肌,先练手臂”作为健身房广为流传的名句,和“三分练,七分吃”一样,确实有它存在的道理。

练胸的诀窍在于动作发力的过程中找到胸肌的收缩感,这个时候很多老手就会说了,你需要在做动作的时候尽量把注意力放在你发力的肌群上尤其是在你力竭的时候,时间久了你就会感觉到收缩的感觉了。

这说的确实也没错,但是实际上却还是有很多新手甚至一些已经持续健身一年左右的朋友在练胸的时候依旧是苦恼自己找不到胸发力时的收缩感。

其实原因就在于你手臂的力量不够导致的,作为推胸时主要的辅助肌群,肱三头肌可谓是极其重要的,假如力量不够,为了保证自身的安全你的双手就会不自觉的发力紧握,这时你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就会集中在你的双手上,与此同时即使你心里还是想着胸部肌肉应该如何发力,可惜心有余而力不足。

下面说说关于肱三头肌训练最容易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单关节训练大臂未夹紧,肘关节没固定

在所有的三头下拉动作中只要你没有做到以上两点,你的动作一定是变形的,而且三头的发力一定会有借力,从而使整个动作的效率降低。

在做肱三头肌的单关节训练中,你的每一个动作都需要做到手肘从一个高度弯曲的状态变为笔直,所以你需要保持肘关节伸直紧贴自己不向外伸展,锁住你的肩胛骨同时夹紧你的大臂,单关节训练时尽可能的孤立你的三头,不让胸部肌群以及三角肌借力。

误区二:组间休息时间过长

手臂的训练组间休息的时间一定要控制在60秒到90秒以内,连续七届获得奥林匹亚先生第一名的菲尔·西斯曾经说过他的经验:即便不用肌肉筋膜拉伸-7训练策略时,我的训练节奏也非常快,手臂训练时,我组间的休息时间通常不超过一分钟。

误区三:训练使用重量过大

肱三头肌的训练和肱二头肌稍有不同,肱三头肌的训练确实需要上一些重量,但是上重量的前提是你必须能够在这组动作中保证严格的动作规范,而不是采用不标准的欺骗动作来降低训练难度,在肱三头肌的训练中你使用较轻的重量做规范的动作,所达到的效果也要远远好于用过大的重量做不规范的动作。

而且大重量很容易导致肱三头肌的受伤,曾经我的一个并肩作战的肌友就是在做头后单臂屈伸的时候挑战了大重量不幸受伤,现在虽然已经康复了,但是在推胸上重量的时候依旧会受到一定影响。

误区四:训练的顺序不合理

虽然通常手臂作为小肌肉群,在动作的先后顺序并没有具体的要求,但是锻炼肱三头肌最好是先在体力充沛时进行重量较大的复合训练动作,之后在进行孤立训练的动作,否则就会造成锻炼无法发挥其最佳的效果,当然在瓶颈期的时候也需要重新打乱动作的顺序。

误区五:忽略了肱三头肌动作的不同角度,对肱三头肌的刺激不够全面

上文我提到了肱三头肌有长头、内侧头和外侧头三个头,在训练的过程中这三个头通常会同时收缩用力,但是三个头的发力却各不相同,往往较大的力量会集中在肱三头肌的外侧头上,从而忽略了长头和内侧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是可以通过手臂角度的变化和不同的训练动作调整的。

误区六:忽略了过顶的颈后动作

承接上一个误区,所有过顶的动作都能更好的刺激你的肱三头肌长头,肱三头肌的长头占据三头的很大一部分,而这块肌群刺激最好的动作就是将手肘贴近耳朵,举过头顶。

误区七:训练过度

肱三头肌的训练量确实比肱二头肌应该更大,所以和肱二头肌相比,肱三头肌的训练更容易过度!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是肱三头肌的训练动作花样比较多。

第二点是肱三头肌增长的潜力要大于肱二头肌,对于臂围的增长更为迅速。

第三点是作为辅助肌群,三头的重要性比二头还大,如果说二头会影响背部肌群的训练,那么三头不仅会背部肌群而且还会影响胸部肌群的训练,如果你把胸部、肩部和肱三头肌安排在一周的不同时间训练,就很容易导致肱三头肌因为没有充分的恢复时间而被过度训练。

误区八:只做孤立动作,忽略了复合型动作

在肱三头肌的训练当中,复合动作可以最大幅度的强化三头肌的生长潜力,虽然肱三头肌的孤立训练动作确实对于肱三头肌的刺激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是只有而者交互的训练才能让你的三头得到最大的收益。

对于很多老手而言,臂围在40cm以上基本突破就变得不容易了,下面我就推荐两个比较好的方法:

1、超级组(相对基本)

推荐几个组合:拉力器坐姿臂屈伸+窄距俯卧撑、拉力器屈臂下压超级组递减、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递减。

作为超级组,组间距喘口气就做够了,尤其是后两个动作的超级组,每个动作分为四个超级组,每组的重量递减层为4次,以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递减为例:一边15kg片做到还有80%力喘口气,然后立刻一边10kg继续,以此类推,最后一边为5kg的重量做到完全力竭。以上为一个超级组,

2、肌肉筋膜拉伸-7(FST-7训练法)

这种方法的原理是使肌肉极度充血,从而可以由内向外地拉伸和扩展包裹在肌肉纤维外面的筋膜,长此以往,可以使这些筋膜变得更松弛,为肌肉体积增长创造更大的空间。

肌肉筋膜拉伸-7是让你在正常的基本训练动常规训练完成后再进行的一组训练组,而这个训练组是由一个动作组成,并需要完成该动作7组(每组为8-12个)。

为了促使肌肉极度充血,每组动作的组间距大约在30-45秒之间,在这30-45秒这段的时间里,你需要持续保持拉伸并收缩你的肌肉(或者每两组拉伸收缩一次),为的是在已经充血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扩展包裹肌肉纤维的筋膜,从而加大肌肉的泵感和控制能力,提高肌肉的训练效率和饱满度。

其中,拉伸收缩的方法是:将一只手臂肘关节弯曲放于脑后,另一只手抓住这只手肘关节并向下拉。让三头感觉到强烈的拉伸收缩感,关于肱三头肌的肌肉筋膜拉伸-7效果最佳的动作有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双杠臂屈伸、绳索屈臂下压、头上绳索臂屈伸。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些肱二头肌的基本动作和效果最棒的进阶动作:

1、跪姿俯卧撑

这个动作适用于健身初期肱三头肌还是相对乏力的新手们,在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需要逐渐感受肱三头肌的收缩。

2、窄距俯卧撑

这个动作作为复合型动作,对肱三头的刺激也是十分明显的。

3、拉力器屈臂下压

这个动作除了正握也可以反握,有些人会觉得反握会更能感觉三头的发力,具体因人而异自己尝试吧。

4、拉力器坐姿臂屈伸

拉力器坐姿臂屈伸会使三头肌长头跨越两个关节除了伸展肘部还有伸肩,肩内收和肩外旋的功能起始姿势处于肘曲肩屈的位置,这样会让你的肱三头肌的长头完全伸展,注意动作中要维持身体良好的姿势,不要腰椎超伸。

5、反握宽距卧推

反握的方式主要针对肱三头肌训练,通常这种训练要求宽距的方式进行,对三头、三角肌和胸部肌群甚至背阔肌的刺激都很大。

仰卧肱三头肌臂屈伸(基础动作极其重要的,贯穿练习肱三头肌各个阶段的重要动作),在动作的起始点,使杠铃杆位于头部后方,手臂充分伸展,与地面呈45度角,这样可以确保训练负荷始终施加在三头肌上,交替把杠铃杆下放到胸部上方和前额上方。保持肘关节收紧,不要向身体外侧移动。

6、凳上反屈伸

保持身体仰卧,两手背后撑在稍高的凳子上,两脚放在较矮的凳子上,身体其它部分悬空。两肩放松,两臂慢慢屈肘,身体(臀部)尽量下沉,直至90度后返回。

7、双杠臂屈伸

握距要窄(宽握对胸刺激更大),双肘尽量贴近体侧,越近三头受力越大,动作过程中肘关节指向后方不要向前倾斜,抬头挺胸,尽可能地保持身体垂直于地面,双腿可略向后运动,注意不要降得过低,否则压力主要落在胸肌,易拉伤肌肉和结缔组织。

8、杠铃颈后屈臂伸

作为锻炼肱三头肌高难动作,这个动作只有肱三头肌和肘关节的力量十分强大后才可进行此练习,注意在做杠铃颈后屈臂伸的时候,重量切记不要过重,否则极易伤到你的肩袖。

9、哑铃颈后单臂屈伸

右上臂紧贴右侧耳旁,保持竖直,不摇动,然后手持哑铃以半圆弧落下至左肩上方,下落越低越好,然后,顶峰三头肌彻底收紧,稍停一到两秒,再屈肘,让前臂徐徐下垂到开始位置,肌肉力量控制住下落,左臂同理,

做这个动作的时候你需要注意,在你挺伸前臂时千万不要摆动你的上臂,不然肩袖很容易拉伤。而且坐在凳上的时候需要保持腰部挺直。

总的来说三头的训练动作还有很多,但是上述这些已经足够让你的臂围进化了,切记贪多嚼不烂,每次训练的时候四个动作足以了。

问题分析:

您好, 男性患者,50岁,主要的症状肩关节疼痛和活动障碍,之前有受伤的病史,要考虑肩周炎和肩关节骨性关节炎等疾病。

意见建议:

引起肩周炎的肩部因素主要是软组织退行性病变,对各种外力承受能力减弱是基本的因素,早期应该给予理疗、针灸适度的推拿,痛的地方局限的话还可以局部打打醋酸泼尼松龙,能明显缓解疼痛。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meirong/1127294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6
下一篇2023-11-2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