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

如何鉴别瓷器的年代?,第1张

瓷器作伪与辩伪

瓷器作伪在古时是不被人重视的,而且仿制的品种和数量很大,特别是自明、清两朝以来,仿制技术逐渐成熟、提高。出现了后朝仿前朝影响较大的官窑瓷器,有民窑仿官窑的,有现代仿各朝民窑和 官窑的瓷器,尤其是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至今,由于市场的开放,受利益驱动,瓷器的仿指水平达到了及至。

鉴于防品瓷器十分逼真,并成为古瓷受藏者存在的实际问题,笔者近期考察了一些地下制赝小厂和作坊。一件仿品瓷器在入窑前胎坯就基本具备了古瓷器形,出窑后进行作旧,退除贼光,大多用现代化学材料 “氢氟酸”按比例兑水稀释,用油漆排笔刷于瓷器表面,贼光在一个小时左右就退掉,还有用传统的兽皮手工打磨退光,这样器表的自然效果要比化学材料好,但耗时费力。仿制上挡次的瓷器胎釉都采用了小窑特烧,经过表面作旧,一般较难辩伪。瓷器的胎足也是作伪者苦心的重要部位,如用较浓的茶叶水及烟叶水反复涂于瓷器底足露胎处,效果不错。同时也使用化学材料。这些作伪手段是作伪者为了使新瓷器转眼间变成有岁月苍桑痕迹的古瓷器,达到有销路的目的,使收藏者愿意购买,同时又使制赝者、售赝者共同获利。

作为瓷器收藏者特别是刚如道的瓷器收藏着者,在古玩市场上面

对那些大大小小五光十色的瓷器,如何寻找真品的瓷器,首先要解决 辩伪的问题,辩伪能力的提高先要从有代表的残瓷入手,反复观察局部特征并熟记在心中。辩伪要从器形、釉料、制作技术及纹饰和堂款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并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胎体结构 。作伪者在仿烧真品瓷器的釉料、底款都接近真品瓷器,但这样的瓷品一般胎质不好,釉料及釉上质感不如真品瓷器,结合理论学习,把握住瓷器的造型、纹饰、款式、胎质 、釉质及釉色就能确定其真伪,一件瓷器无论怎样作伪,它的某些特征总会有不符合时代的演变规律。

在此,笔者提醒初涉古瓷收藏的朋友们,在没有多高鉴定水平的前提下,要先学习后入市,以免卖到赝品,弃之可惜、观之无味。

它能决定你在收藏的道路上,成功与失败之间,起到关键的作用。

新老瓷器的鉴别区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它牵涉到瓷器的胎质、釉面、发色、器型、纹饰、制作工艺以及反应在瓷器上的时代特征等。又可通过瓷器上的这些特征来断定它的年代。这可能对一个新入门的收藏者来讲,好像再看天书,云里雾里,捋不出头绪。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古瓷的仿制层出不穷。已可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这就需要我们的收藏者在收藏古老瓷器上要谨慎行事,避免受骗上当。

在这里把自己鉴别区分新老瓷器方面的感想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共享。

老瓷与新瓷之间,在大部分器物中,在正常状态下,是正与反相对立的关系。故在这里只写有关老瓷器方面的特征与共性。

一、一般老瓷器的釉面温润如玉,没有耀眼的浮光。

二、传世老瓷器在釉面上应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痕迹,分布状况自然有序。

三、出土的老瓷一般应有土腥味存在。随着时间流逝,土腥味逐渐变少。

四、出土的老瓷,有的有土锈斑痕入釉的现象。

五、出土的老瓷,如有开片纹、土斑锈应侵入釉中的开片中,呈晕散状存在。

六、一般老瓷的胎质细腻坚硬。

七、一般老瓷的胎骨重量、手感适中。

八、一般老瓷的胎壁厚薄适中。

九、一般老瓷的纹饰流畅自然。

十、一般老瓷在器物造型上,以实用为准则,无臆造现象。

十一、老瓷的釉面彩料属低温铅釉料,日久可见银光色。

十二、老瓷的青花色调,埋入釉下,没有漂浮的感觉。

当然鉴别区分新老瓷器的方法还有很多。而且每个人的鉴别区分方法可能都有不同。还有可能你在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总结出自己的一套鉴别区分方法。

鉴定瓷器的年代和真伪,要从细节着眼,小小的一个瓷器底足只要会分析,就能很轻易的避开假货找到真品,例如瓷器底足上的“乳突”、“旋痕”(包括田螺纹及切削纹)、“跳刀痕”、“棕眼”、“火石红”(窑红)、“垫烧痕”、“米糊底”、“敲底”、“沾窑砂”等,都保留了古代烧制陶瓷时留下的年代信息。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f7246b600c338744e29f2cb45a0fd9f9d62aa09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乳突”是指底足上隆起如乳房状的凸起,元代的“乳突”最为明显,明代早期的乳突也比较大,至永乐宣德年间,乳突变得细小,后来的弘治,正德乳突比较少见,不过到了嘉靖,万历年间有重新出现乳突,一直到崇祯末年才消失。所以,乳突是明代以及明代以前瓷器的特征之一。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8f9d72a6059252dc44d1ecc3f9b033b5ab5b99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旋痕”,包括跳刀痕,在明末清初时非常明显,明初时底足外壁往往有重刀斜削痕;宋时底足内壁也有旋转半圈的刀削痕,致使中间隆起一脊梁。而在明正德时底足处往往有放射状的田螺纹。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b151f8198618367a16cf7c1525738bd4b21ce5b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棕眼,又称针鼻孔,康熙时的瓷器底部釉层上有大小不一的棕眼,分布不均匀,无论大小都能从棕眼中明显看到胎体,光绪民国以及现在的康熙仿制品,棕眼往往较大,并且很浅,看不到胎体。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a8773912b31bb0513149b0e03d7adab44bede08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火石红俗称窑红,明代前期,因为胎土中的铁含量比较高,加温时露出胎土的部分会氧化成砖红色或者羊肝色,明代民窑的削足出火石红特别明显。仿品的火石红完全不同,大部分是用浆釉涂抹的,看上去非常轻浮,还有些偏黄。后期火石红比较淡,不过宣德时仍能见到火石红斑,直到清代早期尚能见到火石红。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377adab44aed2e73448485e48c01a18b86d6fa8d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米糊底,明代以及明前的砂底大盘,由于胎中含铁量高,在通风冷却时会形成像米饭烧焦的片片印记。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96dda144ad3459829fd0e65a07f431adcaef849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敲底”,道光时钧红,由于釉肥厚,流到底足处烧后与所垫物粘连一起,为使其分开。只好人工敲开,造成底足如狗咬一般,但尽管如此,由于年代较长,所敲处,胎色变深,且手感平滑。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d1a20cf431adcbef446e7dcea7af2edda2cc9f9b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沾窑砂”,由于过去特定的烧窑工艺,往往盘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如磁州窑碗底足就沾有较粗的窑砂,明清时不少盘碗等瓷器足内也沾有窑砂。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72f082025aafa40ffb58cd15a064034f79f0195f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

上述各项古瓷底足的特点,都是判别古瓷和新仿瓷器的重要依据之一。当然随着新仿者水平的不断提高,新仿瓷器也能仿制刀痕,火石红等,但如仔细辨别还是能有所区分。如新仿火石红有的铁红染料涂上去的的,认真鉴别便可知真伪。古瓷鉴别包罗万象,学问深奥,但若能孜孜不倦,持之以恒抓住突破口,还是能够做到逐步掌握并乐在其中的。

古瓷鉴定的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应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的方法是目测鉴定古资的普遍方法。一般是按器物造型与装饰分类,或把不同时代的碗进行系统的排比,或把不同时代的五彩、青花、单色釉等分别进行系统的排比。在排比中,要充分运用以上所述的古瓷鉴定的五点依据,去解决鉴定的以上四点主要内容。 对某一时代的产品尚未取得标准器的情况下,则采用看两头、印证中间的方法。如美国波普氏在鉴定洪武青花时,先看元至正型青花,再看明永乐,宣德有官窑年款的青花,那些似又不似元青花,而又具有某些明永乐、宣德青花瓷特征的青花瓷,便是明洪武青花瓷。因为任何时期的产品必然会带有许多承前启后的因素。鉴定时前看后想,左右思量是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来的。 当一件需要鉴定的产品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来分析它的烧造年代和窑口呢?也就是说器物本身哪些方面能够反映出它真实的烧造年代和窑口?我们把能反映器物烧造年代和窑口的因素,统称为断代因素。它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1、器形:主要看器物口、颈、肩、腹、壁、胫、底足、流、执、系等的形体特征和胎体的厚薄、轻重。以景德镇宋代的碗类产品为例,有斜壁、弧壁、鼓腹碗三大类,其中又有唇口、葵口、撇口、直口以及圈足高低、宽窄和碗身高、矮大、小的变化。经过反复比较,各类碗的变化规律大致如下表:时代变化情况 北宋初 北宋中 北宋晚至南宋初 南宋中、晚期 圈足 高低 由低—————→高——————————————→低 足径 由大———————————→小(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壁厚度 由厚——————————————————→薄(以后无明显变化) 足深度 由浅—————→深———————————→浅(至元代出现了实圈足。) 碗口 唇口 由多————→少由粗————→细 无 无 芒口 无 无 少—————————————→多 碗壁厚度 出现薄胎 ———→薄由厚———————————————————→薄 ———→厚 碗身高矮 矮———————→高———————————————→稍矮 另外,各时代的一些独特的而又称著的器形,应一一牢记其特征,因为它往往是后人仿制的对象。如明代永乐的压手杯,成化的鸡缸杯,清代康熙的凤尾尊、乾隆的百鹿尊、转心瓶等。只有熟记了真品的器形特征,赝品便可一眼识破。 2、装饰:包括装饰方法(彩绘、颜色釉、刻、划、雕、镂、堆、捏、印、贴等),题材、构图、纹样形象、画风和彩料等方面所表现的时代特征和窑口特征等。由于装饰是随着造型、工艺、材料、人们的审美要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装饰的更新换代和所产生的种种变化要比其他鉴定因素的变化显得平凡、活跃,鉴定时分析这一因素就更重要。以景德镇的釉上五彩瓷来说,它出现了元代中后期,当时仅有红、黄、绿三色,画法和元青花一样,以勾、搨、点画成,笔致粗犷豪放,生动自然。明初除继承元代画风外,洪武时出现了双面矾红彩。永乐、宣德时有青花斗矾红彩,纹样气魄雄伟,彩色凝重艳丽。成化风蜚的斗彩,笔致工整,纹样生动,彩色丰富而深古。成化斗彩的施彩方法也多样,有点彩、覆彩、染彩、加彩、填彩等,但均为平涂,花无阴面,叶无反侧,有轻盈优美之貌。嘉靖、万历的五彩主要是用釉上色料绘纹样。用青花绘纹样局部,但所占比例很少。此时还新创翠色,用胶水调黑料勾线,但黑线中部微微带褐色。纹样布局比成化斗彩繁茂,用笔草率中见拙朴。清康熙的五彩,深受明代与清初的版面插图的影响,构图均衡丰满,形象概括。夸张,线条柔中藏刚,色彩明净莹澈,大红大绿、古色古香。康熙五彩中的黑色,漆黑光亮,不再微带褐色了,并开始用油来调黑料和矾红,本金也多在五彩中使用。康熙的五彩深深地影响后世,清嘉、道后多仿,但都不及康熙五彩生动自然,古拙优美。 3、胎、釉;由于不同窑口、不同时代对胎、釉的原料选择、配方、精制不尽相同,成型和施釉方法上存在着差异,烧成温度和气氛不完全一致,使产品的胎釉各具特征。如景德镇宋中期的影青瓷,胎洁白细腻、体薄透光、釉面晶莹透明,如水似玉,和同时代的其他窑口的影青瓷质有着明显的差别。又如明代永乐的甜白釉瓷,胎骨微带肉红色。成化时则瓷胎迎光照映显牙白或粉白色。清代康熙的胎骨给人细腻,坚致感。雍正瓷胎迎光照映显微青白色。这些特征都为后世仿品所不可及。鉴定时细察产品胎度的色泽、粗细、松紧、坚脆、厚薄、透光与敲打声等亦很重要。 4、制作工艺和装烧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瓷工艺和装烧方法也不断的改进和提高,伴随新工艺的出现和新窑具、新装烧方法的使用,使产品面貌产生变化。如景德镇五代时采用多支钉迭烧的无匣装烧方法,使器物的圈足和器内底留下了约7-18颗支钉痕迹。北宋初以三、四颗支钉垫在器物的底足上,再装入匣钵(一匣装一器)入窑烧成,产品底足留下了三、四颗支钉痕迹。接着扬弃了支钉,采用了小于圈足内径并约高于圈足的垫圈式垫饼装在器物的圈足内底上装入匣钵,使产品圈足内底留有垫圈或垫饼的痕迹。北宋晚期因覆烧出现而产生了芒口瓷等。又如元代至明洪武时,大件瓶罐的器底是另接的,洪武后则不采用,元与明洪武的高足把杯的高足是用泥与上部的杯相接的,洪武后则改用釉接;明代瓶罐成型时所产生的接口多而明显,清代因工艺技术提高,则接口少而不明显。这些因工艺、装烧所致的细小特征,也是鉴定时不可忽视的。 5、款式。景德镇瓷器从明代永乐官窑瓷开始,就正式有帝王年号款,宣德十分普遍,从此款式的形式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常见的有帝王年号本款,帝王年号寄托款、伪款,干支年款,斋、堂、轩、居名款,人名款,赞颂语款,吉言款,题画款,花押款,窗棂款等。由于明清御窑厂有专门的落款陶工,对字体、笔致、排列形式、落款位置以及写款的彩料等都有严格的规范,后仿者很难尽得风流。所以,鉴定明清御窑产品时,看款式特征是重要一环,民清御窑产品落款则各尽其态,笔致随意,鉴定时要次于御窑瓷款式的作用。 6、看瓷器的总的时代风格:瓷器和其他艺术品一样,地方风格、个人风格融汇于时代风格之中,但又是时代风格的构成因素。因此把握好我国各时代瓷器的总体艺术风格,对鉴定也是十分有利的。如我国宋代瓷器造型挺秀精巧,纹样精美典雅,具有轻盈、俏丽、沉静雅素的格调,而景德镇宋代的影青产品也融汇于这一时代风格之中,我国元代瓷器胎体厚重,造型雄伟端庄,装饰豪放有力,而景德镇的元青花就充分体现了这种时代气氛。 总之,任何时代的真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有许多方面都打上了时代的印记,尽管后仿赝品繁多,或有乱真水平,但它毕竟是另一时代的仿古产品,总会留下仿制时代的蛛足马迹,只要我们把各种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所调乱真的赝品也不能逃其鉴。 五、古瓷和新瓷的一般区别 1、古瓷釉面无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泽静穆如玉;新瓷则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处理,主要方法有:(1)用稀酸涂或浸,但釉面苍白,在放大镜下见伤痕。(2)用兽皮打磨,但在放大镜下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状纹。(3)用茶水加少量食碱久煮或烟久薰,但釉色不正。(4)入土久埋。 2、出土的古瓷土锈入釉,伪造者土锈附于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 3、瓷器纹饰,真者用笔(刀)流利自然,伪者则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 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损,易变色,或只留下痕迹;新瓷金色鲜艳,光泽耀眼。 5、古瓷中的低温铅釉,釉面可见一层银色,瓜皮绿釉较明显,新瓷则无。 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达一百年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围有彩虹般的光晕,有的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会出现此现象,但年岁愈久则愈明显。 7、旧胎后挂彩自光绪以来多见,解放后很少。是否属后挂彩,着重看如下几方面:(1)釉上彩色是否有当时彩色特征;(2)纹样的布局、形象、用笔等是否有当时的风格。后加彩多画得拘谨、呆板、纤细、缺乏当时的风格。(3)纹样是否压着了釉面伤痕,有这种现象的必然是后加彩;(4)后挂彩的彩色一般光泽度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iwu/6439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