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青花瓷前中后期各个时期的特点?

元代青花瓷前中后期各个时期的特点?,第1张

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成功地烧制出青花瓷器。我国国内现存各地传世、出土的元代青花瓷有 100多件,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元青花瓷有200多件。

元代中、晚期青花瓷器,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多为小件器物,胎子轻薄,不甚精细,多为青白、乳白半透明或影青釉。青花的颜色灰暗迷蒙,纹饰稀疏但奔放洒脱,有的可以说相当潦草,常见器物有高足杯、碗、盘、香炉、小罐、蒜头瓶、玉壶春瓶等,多为日常生活用品,这类青花瓷器当时生产数量有限,属民用瓷。另外一类青花瓷器,以大件器物为多,其共同特点是大器者胎体厚重,小件轻薄,色白致密,透明釉白中闪青,青花颜色浓艳鲜亮,色浓处有黑褐色斑点。

花青加酞青蓝。

国画颜料的调色技法:

1、笔中调色法

一笔中蘸二三种颜色,当笔落在纸上,就能产生一气呵成的色彩效果。主要在避免因三原色混合,而产生彩度低的混浊色彩;如画嫩叶时常同时蘸二种对比色来画出娇嫩的感觉。

2、碟中调色法

着色前将含颜料的笔在调色碟上调色,把颜料混匀再画,如此画出的效果才会显得均匀或有渐层变化。

3、纸中调色法

就是罩色法。即在原来的颜色上、再罩一层颜色。如在上好色后,发现色彩太浮、太艳、太淡、太薄,就可以用罩色法,使色彩产生厚重的感觉。但用来罩染的颜色,以透明的植物性颜料较佳。

扩展资料:

利用色漆漆膜稍有透明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底色可使面漆的颜色比原涂料的色彩更加鲜明,这是根据自然光反射吸收的原理,底色与原色叠加后产生的一种颜色,涂料工程称之为“透色”。

如**底漆可使红色更鲜艳,灰色底漆使红色更红,正蓝色底漆可使黑色更黑亮,水蓝色底漆使白色更洁净清白。奶油色、粉红色、象牙色、天蓝色,应采用白色做底漆等。表4-13列出了常用颜料的品种,虽然同为一种颜色的颜料,但颜色的色调、明度和饱和度上都有极大的差别,使用者需注意选择。以表4-13列出了复色漆的常用配色表,具体颜色的配制,还需按上述技巧多次实验。

-调色

1、宋青花: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到目前为止,人们能见到的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土的十余片瓷片。一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金沙塔塔基,共出土13片青花碗残片。该塔的塔砖上有绝对纪年北宋“太平兴国二年”;另一处是1970年在浙江省绍兴市环翠塔的塔基,出土了一片青花碗腹部的残片。该塔塔基出土的塔碑证明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

2、元青花: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瓷的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胎中的Al2O3含量增高,烧成温度提高,焙烧过程中的变形率减少。多数器物的胎体也因此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其使用的青料包括两种:高锰低铁型青料,呈色青蓝偏灰黑;低锰高铁型青料,呈色青翠浓艳,有铁锈斑痕。在部分器物上,也有两种并用的情况。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类,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除玉壶春底足荡釉外,其它器物底多砂底无釉,见火石红。元青花的纹饰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3、明青花:明朝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这一时期的官窑瓷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4、清青花: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高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清初顺治朝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www.hunlipic.com/langman/5322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2
下一篇2023-07-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